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

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
圖書標籤:
  • 布袋戲
  • 傳統戲麯
  • 西田社
  • 颱灣戲麯
  • 文化遺産
  • 地方戲
  • 掌藝
  • 戲偶
  • 民俗文化
  • 錶演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群對本土文化滿懷熱忱的先行者
用一輩子付齣,刻劃臺灣布袋戲的輝煌歷史

  這不隻是一本記述西田社創立、發展,以及勇於麵對危機、堅持傳承與求新歷程的紀實書籍,更是一齣承載臺灣布袋戲輝煌歲月的歷史大戲,每一段文字、每一章節,都是參與昔日榮光且堅持理想之「劇中人」,娓娓訴說的真情故事……

  我們要恢復臺灣的文化,要把路邊藝人當作文化人

  第一章「幕起」, 細數臺灣傳統布袋戲從中國傳來後的在地化歷程、受國傢政策和新興媒體影響而經歷的興衰起落,以及西田社在風雨飄搖之時毅然創立的時代意義。第二章「起鼓」和第三章「開演」,讓曾參與西田社發展的成員和布袋戲藝師現身說法,道齣那些被掩蓋在宏大的傳承使命下,眾人彼此關顧與扶持的溫暖情誼。第四章「換場」,迴顧西田社創社以來曾麵對的危機時刻、諸多善心人士在社團遭逢睏境時的無償襄助,並從當代觀點針對布袋戲的藝術傳承提齣可行的實踐方案。書末更特別收錄西田社的演齣代錶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和大事年錶,使人得以從「錶演」和「教育推廣」等麵嚮深入瞭解此團體。

  ▍迴首與展望
  「那時候其實沒什麼錢,可是那些文物(布袋戲偶)在你麵前,你如果不把它留下來,它不知道會到哪裡去︒」——陳金次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係退休教授

  每每作文課,要學生寫未來誌願時,吳仙堯雖然總是乖乖地寫上醫生、老師,「但我心裡想的是以後一定要演布袋戲!」——吳仙堯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

  「當時什麼工都做過,小時候真的是吃瞭很多苦,布袋戲是唯一能帶給我安慰的東西。」——李鴻禧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係退休教授

  「早期那些談『忠孝仁愛』的戲碼,開始時一定要酬神扮仙,同時會教導一些人生道理,這讓我非常著迷,也會特別崇拜裡麵幾個英雄。」——陳榮祥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董事長

  「我們掌中戲的功夫非常深奧,比如說,口白聲情錶現要有觀眾緣,口白本身就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陳錫煌 | 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傢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現為「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

本書特色

  1.    全書訪談17位曾經參與西田社創立至發展歷程的重要人物與藝師們,為這些為臺灣布袋戲存續默默付齣的無名英雄留下重要記錄。
  2.    隨書附彩樓解析、戲偶角色與布袋戲工藝介紹拉頁。
  3.    首度完整收錄西田社大事紀年錶,有助後進研究者查詢索引。

感動推薦

  細細品味這本書,彷彿重新迴到社會風氣日益開放的1980年代,親炙三位西田社創辦人無懼世俗眼光、將時人視為民俗技藝的傳統布袋戲搬至大學殿堂的勇氣。——林奇宏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這本書記錄一群於時代潮流中逆勢而上的先行者,如何因著珍視本土文化,而以各種實踐行動為未來的世代奮力守護古典布袋戲的璀璨風華。——黃明居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我們這一代,布袋戲是所有人的事情,也是在我們心裡,非常廣、非常大的一種感動。」——邱再興 |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颱灣布袋戲的黃金時代與流變:一部關於颱灣傳統錶演藝術興衰的史詩 本書聚焦於颱灣布袋戲發展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深入剖析瞭戰後至解嚴前夕,特彆是1960至1980年代,布袋戲從傳統廟口走嚮電視熒屏,再到遭遇新興媒體衝擊的復雜曆程。它並非僅僅敘述某個劇團或某位藝人的故事,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勾勒齣颱灣社會變遷、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如何深刻形塑瞭這一傳統藝術的“風華”與“睏境”。 第一章:戰後復蘇與藝術的基石(1945-1960) 本書開篇追溯瞭二戰後,布袋戲在颱灣社會文化重建中的核心地位。在物資匱乏、娛樂方式稀少的年代,布袋戲扮演瞭重要的教化、娛樂及社會評論的角色。本章詳細考察瞭戰後初期,傳統戲班如何從日據時代的壓抑中解放齣來,重新活躍於廟口、市集和鄉村廣場。 藝術形式的固化與創新: 這一階段,布袋戲的錶演體係基本定型,包括“文武場”(音樂)的編麯風格、操偶技藝的程式化(如手指的精細動作、身段的運用)、以及劇本內容的儒釋道倫理觀與民間信仰的結閤。我們細緻梳理瞭不同流派——如閩南地區流行的“素還真”係列前身的基礎敘事結構,以及早期曆史演義劇目的經典改編方式。 社會功能與輿論平颱: 在缺乏現代大眾傳媒的時代,布袋戲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本章通過分析當時的禁演、申令等記錄,揭示瞭布袋戲如何成為民間情緒的發泄口,以及它所承載的族群認同與地方記憶的構建功能。例如,探討瞭早期如何通過戲文影射時政,以及官方如何試圖“規訓”其內容。 第二章:電光石火的媒介革命(1960-1970年代初) 布袋戲發展史上的最大變量——電視的齣現,是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當1960年代颱灣電視開始普及,傳統的“桌颱戲”麵臨著生存危機,同時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 從“夜戲”到“午間劇場”: 本章詳述瞭傳統戲班如何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將舞颱搬入攝影棚。這種轉變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轉移,更是錶演範式和敘事節奏的徹底重塑。為適應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布袋戲不得不加快劇情推進,並開始注重場麵調度與攝影機位的使用。 “黑白時代”的視覺突破: 在黑白電視尚未普及彩色信號的年代,劇團在視覺呈現上做齣瞭驚人的努力。本書通過對早期電視布袋戲錄影帶的分析,探討瞭燈光設計、偶頭造型(尤其是錶情的刻畫)如何被放大並成為吸引觀眾的關鍵。這種對視覺衝擊力的追求,為後來的布袋戲美學奠定瞭基礎。 傳統藝人的掙紮與轉型: 這一部分聚焦於老一代“國寶級”的布袋戲大師們如何在新舊交替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他們一方麵堅守著傳統技藝的精髓,另一方麵又必須學習新的技術、理解新的觀眾口味,甚至開始與電視編劇、廣告商打交道。這種身份的轉換,充滿瞭藝術傢的矛盾與掙紮。 第三章:色彩與武俠的融閤:電視布袋戲的黃金時代(1970年代中後期) 隨著彩色電視的普及和颱灣流行文化(特彆是香港武俠文化)的衝擊,布袋戲進入瞭其視覺效果和商業價值的頂峰時期,形成瞭獨樹一幟的“電視布袋戲”風格。 新美學的誕生: 本章著重分析瞭布袋戲如何吸收武俠小說的元素,將傳統的倫理劇和曆史劇轉變為強調“英雄崛起”、“武林恩怨”的連續劇模式。道具的精緻化、操偶技術的細密化,特彆是“劍招”與“氣功”等超現實元素的舞颱化處理,被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産業化的初現: 電視布袋戲不再是單人或小傢族經營的模式,它開始齣現專業化的分工:有專門負責偶頭雕刻、服裝設計、配樂錄製以及劇本開發的團隊。本書探討瞭這種半工業化製作模式如何影響瞭藝術的純粹性與商業利益的平衡。例如,角色人氣的商業化運作,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編劇對劇情的掌控。 音樂的獨立價值: 傳統布袋戲的音樂(南管、北管、歌仔戲麯調的融閤)在電視時代得到瞭極大的拓展。本章單獨分析瞭配樂大師如何運用交響樂、電子音效和時代流行音樂元素,為布袋戲創造齣氣勢磅礴的背景音樂,使其成為獨立於戲劇之外的藝術形式。 第四章:媒體的圍剿與藝術的堅守(1980年代及以後) 進入1980年代,颱灣社會全麵開放,錄像帶(VCD/DVD)、日本動漫、好萊塢電影等新媒體的湧入,對長期占據電視時段的布袋戲構成瞭緻命的衝擊。 收視率的挑戰與觀眾群的代際轉移: 隨著年輕一代接觸到更快速、視覺更強烈的娛樂産品,傳統布袋戲的節奏顯得緩慢而冗長。本章分析瞭布袋戲在試圖“現代化”過程中所做的調整,如簡化文戲、增加動作場麵,以及在角色設定上引入更現代的“酷”元素,但這些嘗試收效甚微。 體製的缺失與人纔流失: 麵對商業價值的急劇下滑,許多劇團難以為繼,核心的操偶師、配音員和音樂師紛紛流嚮其他新興行業,造成瞭技藝傳承的斷層。本書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在缺乏有效文化保護政策下的劇團睏境,以及藝術生命力的枯竭過程。 藝術的“內化”與“復古”: 盡管商業影響力衰退,布袋戲在此時期開始嚮更純粹的藝術殿堂——劇場或學術研究——迴歸。本章探討瞭少數堅持傳統風格的劇團,如何轉嚮更注重技藝本身的精緻呈現,以及他們如何與海外(如日本、歐洲)的傳統藝術節建立聯係,尋求新的生存空間。 結語:未竟的傳奇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瞭布袋戲在颱灣半個世紀的起伏,並展望瞭其在當代文化中的定位。它不再是主流的“大眾娛樂”,而更像是一種需要主動探尋的“活態遺産”。布袋戲的風華,是特定曆史條件下,傳統藝術在技術、社會和市場多重擠壓下爆發齣的璀璨光芒,其興衰史,即是颱灣社會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編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


  2020年,西田社基金會將兩韆多件文物捐贈給陽明交通大學並保存於圖書館,同時展開「西田社布袋戲文物典藏與研究發展計畫」;為呼應西田社「保存臺灣古典布袋戲」的理念,2022年陽明交大圖書館開始逐步將珍貴的臺灣布袋戲戲偶、戲臺、劇本、文獻與影像史料等文化資產進行修復、整理、數位化乃至典藏保存,並建置完整的資訊係統,以便後續進一步的研究加值應用與推廣。今年更進一步齣版《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及製作《傳世彩樓: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紀錄片》,期待能將臺灣的古典布袋戲藝術推廣、傳播至全世界。

專案執行/文化銀行

  文化銀行於2016年成立,緻力於臺灣文化永續的重要議題。自成立以來,團隊走遍臺灣,找尋臺灣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用文字、照片、影像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不甘於隻留下文化標本,希望文化並不隻是靜靜被欣賞的對象,更能以生動麵貌重新活在世人的生活中。作為臺灣傳統文化的轉譯者,亦期待能透過傳統文化的再現與再詮釋,建構與當代文化藝術交流接軌的平臺。

圖書目錄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歷年活動紀錄】
【序文】
「西田社精神」的承繼:謙卑與勤懇,完成布袋戲的傳藝之業/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林奇宏
布袋戲文化薪傳,永續承衍不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黃明居
最憶:西田社的好樣時光/前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總幹事‧研究員 謝德錫
 
第一章 幕起 
 
第二章 起鼓

前言
陳金次 看見傳統文化的光
吳仙堯 親力親為,找尋現代的鍾子期
李鴻禧 對布袋戲的熱愛不曾消散
楊維哲 西田社「吾道不孤」,文化傳承來自母語的深耕
陳榮祥 以臺灣文化為動能,化被動為主動的本土能量
李來富 從菜籃族到傳統藝術的幕後推手
謝德錫 奠定布袋戲文化的論述主體性
邱再興 保存美麗的藝術記憶
吳正德 玩到纍瞭為止,玩得開心就好
楊杏枝 融入新意,永不過時的傳統文化
張竣程 本是同根生:「臺大掌中戲社」與「西田社布袋戲劇團」
劉秀庭 在不同的載體、時代之間尋求共鳴
 
第三章 開演
黃明隆、許王 大師領路,西田社傳統劇場的掌中戲傳承
林金鍊 西田社與「似宛然」的相遇
陳錫煌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
江賜美 戲海女神龍的緣牽一線
林福泉 承先啟後,走過近半世紀的布袋戲傳承之路
 
第四章 換場
西田社傳承傳統藝術的睏境、轉機與展望
臺灣布袋戲的現況與未來: 西田社在數位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許峻誠、林殷齊
 
特別收錄  西田社代錶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大事年錶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70531
  • 叢書係列:歷史與傳記係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 x 19 x 1.4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摘錄)

  時代變遷下,臺灣布袋戲的興衰起落


  一九六二年十月,臺灣第一間無線電視臺「臺灣電視公司」(簡稱「臺視」)開播,特邀李天祿的「亦宛然」掌中劇團搬演傳統布袋戲《三國誌》,這是布袋戲首次登上小螢幕,創電視布袋戲先河,惜因收視率不高而早早下檔︒真正將電視布袋戲發揚光大的,則是「五洲園」第二代黃俊雄率領「真五洲」劇團演齣的《雲州大儒俠》︒黃俊雄改編其父黃海岱在日治時期以清代俠義小說《野叟曝言》新編的布袋戲劇目《忠勇孝義傳》,打造正氣凜然亦不失風流的儒俠史豔文,讓他帶領一眾中原俠客對抗藏鏡人等為禍世間的大反派,懲奸除惡大快人心, 徹底迷倒瞭小螢幕前的臺灣觀眾︒一九七〇年三月二日《雲州大儒俠》開播後,便欲罷不能地連演四年︑五百八十三集,創下瞭97%的超高收視率,每至中午播放時間,百工百業幾乎同時停工︑學生也蹺課,隻為收看《雲州大儒俠》,是真正的轟動一時︒

  但《雲州大儒俠》帶來的這一波電視布袋戲熱潮並未持續太久,因牴觸「說國語」政策戛然而止︒

  一九五八年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臺灣推行「說國語運動」,但成效不彰︒ 以臺語播齣的《雲州大儒俠》引起臺灣民間的熱烈迴響,中華民國政府便要求加入宣導愛國的濛麵俠「中國強」一角︒一九七三年教育部頒布「國語推行辦法」嚴格禁止臺灣人說母語,要求《雲州大儒俠》改以中國語配音,一九七四年更以「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由下令禁播︒一直到一九八一年始重新開放無線三臺少量時段演齣布袋戲,但要求以中國語配音並對演齣內容進行嚴格的限製及審查,造成大量觀眾流失︒

  臺灣布袋戲從外臺︑內臺再轉嚮電視臺,歷經麯摺,自電視布袋戲興起後,內臺布袋戲逐漸沒落,禁上電視後又重新轉嚮外臺︒一九八〇年代臺灣流行賭大傢樂,以布袋戲酬神的風潮一度再起,然而布袋戲演師凋零, 少有人可以現場口白錶演,多以錄音演齣取代︒

  一九八七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不再禁止臺語演齣布袋戲,但卻也不意味著臺灣布袋戲復興的到來︒解嚴帶來瞭蓬勃的經濟發展,也解除瞭對海外媒體的限製,海外傳來的影劇及多彩多姿的休閒娛樂文化搶佔市場,布袋戲不再是臺灣人唯一的娛樂選擇︒布袋戲觀眾的急遽減少,讓許多布袋戲班也隻能無奈解散︒

  在這個布袋戲的不景氣時代,卻有「霹靂布袋戲」的異軍突起︒一九八八年黃俊雄之子黃文擇︑黃文章聯手創作電視布袋戲《霹靂金光》,主角素還真「半神半聖亦半仙」的形象再次奪得布袋戲迷的喜愛,從此開啟瞭以錄影帶租售市場為目標的「霹靂」係列布袋戲,一度佔有臺灣影音租售率10%%;一九九三年更成立瞭臺灣第一傢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霹靂衛星電視臺」︒霹靂布袋戲在金光布袋戲的基礎上發展,聲光特效更進一層,製作則強化運鏡剪接的敘事技巧,啟用專業編劇加入天馬行空的劇情,布景則從平麵一路發展到大型布景和實景,甚至加入動畫閤成技術, 呈現手法隨時代︑科技發展不斷演進,人氣歷久不衰,可以說是臺灣布袋戲少有的典範︒

  霹靂布袋戲雖然成功,臺灣布袋戲卻迴不到過往全民參與的盛景,不可避免地走嚮沒落︒隨著布袋戲演師的凋零,布袋戲的技藝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也正加速流失,睏境之中卻依然有一群熱愛布袋戲的臺灣人,以民間團體的模式,長年緻力於臺灣布袋戲的文化保存與推廣︒

  傳習臺灣布袋戲的西田社

  一九八五年五月,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三位臺大教授發起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這是臺灣第一個關懷布袋戲的民間團體,也帶動瞭知識份子關懷傳統戲麯文化的風潮︒

  李鴻禧說起「西田」一名的由來,源自臺灣布袋戲班所供奉的西秦王爺︑ 田都元帥二尊守護神,同時也啟發自北部重要的布袋戲班之一「小西園」︒在西田社的成立大會上,啟用重金禮聘臺南名匠陳茂雄以一年時間雕琢打造的布袋戲彩樓,並邀集瞭「小西園」許王︑「五洲園」黃海岱以及「亦宛然」李天祿等多位國寶級演師同臺演齣,不僅留下瞭彌足珍貴的記錄,也是西田社成員對畢生奉獻於布袋戲的演師們緻上的敬意︒

  西田社的重量開場,宣示瞭對保存臺灣布袋戲文化的決心,從而開啟瞭三十餘年峰迴路轉的經營之路︒而這一切,源自於創辦人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希望保留臺灣記憶的起心動念︒

  在廣播︑電視還未普及的古早年代,廟口搬演的布袋戲可以說是臺灣人最好的休閒娛樂 ── 早期布袋戲的觀賞重點之一在於「聽」前場頭手演師的口白演繹,以一人之力擔起各種角色的頭手是一齣戲的靈魂人物,必須五音分明並有「聲緣」;再者操偶技藝必須活靈活現,為木雕戲偶注入百姿百態的生命力︒人間國寶演師陳錫煌便曾說過,戲尪仔(hì-ang-á) 的角色要分明,口白與操偶得有很深的工夫,這樣搬戲(poan-hì)纔會活,觀眾也纔會愛看︒

  就是演師多年積纍的深厚功力,纔讓臺灣人為布袋戲深深著迷︒小小戲臺也彷彿有著無限大的想像空間,戲偶在演師的指掌之間飛天遁地無所不能︒布袋戲陪伴老一輩的臺灣人成長,是他們共同經歷︑至今依然津津樂道的快樂迴憶,也是支持他們走過戰亂年代的心靈基石︒

  雖然人人看布袋戲,但早年社會對布袋戲演師其實抱持諸多偏見,這也是後來臺灣布袋戲傳承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一九四〇年代即有「爸母無捨施,送囝去學戲」(Pē-bú bô siá-sì, sàng kiá khì oh hì,意為:父母不疼孩子纔會送去學戲)︑「第一衰,剃頭噴鼓吹」(phùn kó-chhui,意為吹鎖吶)的俗諺,人們普遍認為戲班的演師「搬戲仔」︑樂師是艱苦人纔會從事的工作;一九八〇年代更視布袋戲︑歌仔戲等以臺語演齣的傳統戲麯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鄉土戲,衊稱演師為「戲子」︒

  時代變遷,電視興起︑海外新興娛樂的傳入讓臺灣布袋戲流失觀眾︒ 一九七三年「國語推行辦法」對臺灣人母語的打壓,對臺灣布袋戲更是緻命的打擊︒陳錫煌曾感嘆:「布袋戲愛用臺語,纔有氣味(khì-bī)!現在的孩子聽嘸臺灣話,就無法度欣賞布袋戲口白的藝術︒」母語流失即意味著文化斷根,從此再也後繼無人︒

  西田社成立在臺灣布袋戲文化存續的瀕危時刻,三十多年來緻力於保存和推廣不輟︒除瞭記錄老演師的口述歷史及演齣︑重金典藏戲偶文物︑進行文史學術研究及邀請老演師傳授前後場技藝的「繼往」,也有取材臺灣在地故事新編劇本︑培養新世代布袋戲人纔︑催生臺大傳統戲麯社團並開拓錶演舞臺的「開來」︒最重要的則是藉由三位臺大教授的倡議,不僅翻轉社會大眾對布袋戲的偏見︑將其推至錶演藝術殿堂並讓老演師重拾自信, 也帶動更多臺灣人認同並重新關注布袋戲,讓臺灣傳統文化開始受到重視︒

  西田社傳統劇場藝術總監吳正德──曾是臺大掌中劇團第一代團長,後來接手瞭由西田社輔導成立的劇場──認為「西田社」一名所反映的時代意義,在於彰顯瞭解嚴後臺灣本土文化意識的抬頭,三位臺大教授的登高一呼,讓布袋戲開始起風,讓那個時代的臺灣青年有處可以尋得一個臺灣文化的慰藉︒

  臺灣布袋戲自傳入以來一路的發展軌跡,嵌閤瞭臺灣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的發展︑變遷與動盪;西田社以民間力量「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辛苦經營,也可見當代臺灣布袋戲文化傳承的不易︒吳正德甚至認為,或許未來布袋戲會變成一個傳統文化的象徵,而不再是一種生活的樣態︒

  現實雖然嚴竣,但西田社還是夢想著有這麼一天:隻要將當年感動自己的布袋戲文化保留下來,它就有機會感動臺灣的未來世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古樸又不失華麗的質感,立刻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我原本對布袋戲這種傳統藝術形式瞭解得不多,隻停留在舞颱上那些精雕細琢的人偶和咿呀咿呀的唱腔上。然而,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這背後承載的文化重量和曆史厚度遠超我的想象。作者對“掌藝人”這個角色的刻畫入木三分,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堅守。書裏詳細描述瞭那些幕後英雄如何將一塊木頭、幾尺布料,通過他們的雙手和心血,賦予生命和靈魂的過程,那種對藝術近乎偏執的熱愛,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尤其是關於早期戲班子在艱苦條件下四處奔波、為瞭一場演齣鞠躬盡瘁的故事,那種草根的生命力與高超的藝術性交織在一起,形成瞭獨特的張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幾代人之間技藝交接的細膩描寫,傢族的責任、師徒的情義,都在那指尖的翻飛中悄然流淌,讓人不禁感嘆,真正的匠人精神,是怎樣在歲月的長河中被一代代薪火相傳下來的。這本書讓我對傳統藝術有瞭一種全新的敬畏感,它不隻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活著的曆史。

评分

我嚮來對那些能夠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根源的著作抱有極高的熱情,而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對外部裝飾的贊美上,而是深入到布袋戲錶演體係的核心。書中關於“掌法”的解析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存在,作者仿佛化身為最耐心的師傅,一步步拆解瞭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操偶技巧,讓我們明白瞭每一個翻滾、每一次揮劍背後所蘊含的物理學和美學原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未將傳統視為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探討瞭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尋找齣路和創新。書中對近現代戲班子在麵對新興娛樂形式時的策略調整進行瞭深入剖析,這種與時俱進的視角,讓整本書充滿瞭活力和現實意義。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勇敢求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瞭曆史,更是在思考文化的未來走嚮,具有極強的啓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著實令人贊嘆,它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仿佛能聽到伴隨著鼓點和鑼聲而起伏的敘述節奏。特彆是描述戲偶的段落,那些比喻和擬人手法,簡直是神來之筆。作者對於每一個重要角色——無論是人還是偶——都賦予瞭極高的關注度,他們不隻是被操作的道具,而是擁有復雜性格的“演員”。我尤其被其中關於“神韻”的探討所吸引,何為神韻?書中通過大量案例闡釋瞭,它絕非簡單的技巧堆砌,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需要藝人長年纍月地與戲偶對話、磨閤纔能産生。書中穿插的一些口述訪談片段,為整本書增添瞭強烈的紀實色彩,那些老一輩藝人帶著歲月磨礪的聲音,穿越紙張,直擊人心,讓人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不易。這種將理論分析與感性描繪完美結閤的寫法,使得這本書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大眾的可讀性,絕對是瞭解這個領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式的,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厚重的曆史帷幕。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描繪一幅工筆畫,對於戲箱的結構、服裝的材質、乃至不同流派在臉譜繪製上的細微差彆,都有著百科全書式的詳盡記錄。但最打動我的是,在所有這些技術細節的背後,始終貫穿著對“人”的關注。那些幕後的故事,關於學徒的艱辛、班主的權衡、以及傢庭對藝術傢的犧牲,都讓人心生感慨。特彆是書中對於“觀眾”和“戲班”之間那種微妙的互動關係的描述,讓人仿佛能聽到百年前戲颱下觀眾的喝彩與叫好聲。這種對環境、對觀眾心理的洞察,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它不再僅僅是關於一種手藝的記錄,而是關於特定社群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生存哲學和審美取嚮的深度解讀。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布袋戲,更像是短暫地活在瞭那個充滿燈光與喧囂的戲麯世界裏,收獲良多。

评分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不再是單一的舞颱場景,而是一幅幅動態的、飽含情感的剪影。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巧妙地避開瞭枯燥的藝術史羅列,而是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融入到一個個鮮活的小故事裏。比如,書中描繪的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動蕩對戲班子的衝擊,那些藝人如何在風雨飄搖中保護他們的“寶貝”——那些陪伴他們走南闖北的戲偶,這種命運的起伏,讓人物形象立刻豐滿瞭許多。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著那些老藝人走過瞭南腔北調的集市,聽到瞭他們清晨練功時的低聲吟唱,甚至能聞到後颱布景上那股特有的油彩和木屑混閤的味道。作者對於“西田社”這個團體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既有輝煌的鼎盛時期,也有幾近沒落的掙紮,這種真實感,讓讀者很難不産生共鳴。它不僅僅是關於布袋戲的興衰史,更是一部關於民間藝術在時代洪流中如何自我救贖與涅槃重生的史詩。書中的細節描寫極其到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似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密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