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

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涌井良幸
图书标签:
  • 文具
  • 科学
  • 科普
  • 趣味
  • 图解
  • 科技
  • 学习
  • 教育
  • 桌上用品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圖解小文具大科學:辦公室的高科技的【全新修訂版】
前書獲選「第39次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讀物」推介書單!
也是一本文具迷、科技迷不能錯過的圖解書!

  你想知道科學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嗎?
  你想知道應用科學的竅門嗎?
  科學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過去的你是否覺得科學很遙遠?
  透過隨手可得的文具,你可以更具體瞭解課本裡的物理、化學等知識!

  ●    鉛筆又不含鉛,為什麼叫鉛筆?
  →從書寫的秘密瞭解元素的同素異形體、筆桿的設計巧思
  ●    看似平凡的原子筆,其實是精密工藝的完全體現?
  →筆尖上的金屬球是原子筆書寫滑順的秘密,按壓式、旋轉式筆頭都在在顯現巧妙的機械工藝
  ●    一擦字就消失的魔擦鋼珠筆其實是另類的無字天書?
  →無色染料、顯色劑和溫度變色調節劑學習化學的神奇變化
  ●    非常好用便利貼的真相是一款失敗的黏合劑?
  →看似失敗的成果,轉個彎竟能創造更大商機!

  文具,即為「知識的開端」。寫字、筆記、插畫,不管哪一樣都屬於生產或傳承「知識」的道具。對這些文具擁有許多創意堅持,並集中精力研發的開發人員,不但結合了尖端科學知識,更有著堅持的精神,這才造就了現代文具能夠如此開花結果。

  本書,是從文具的角度來瞭解科學技術。作者從鉛筆、原子筆、直尺、紙張這些存在已久的文具,到現今展現技術精華的高科技文具中,挑選出幾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必需品,介紹並解說近代精彩的科學精華是怎麼成就我們求學、辦公的神隊友,展現出人類高度文明的蓬勃發展!

  ●    科技來自於人性,帶動了事務用品的非凡演進
  從幼時學字用的鉛筆進化到自動鉛筆、不被擦掉的原子筆,到現在正夯的魔擦鋼珠筆等,這些越來越好用的設計都來自於符合人性的巧思。

  這些隨手可得的文具們,是不是都會讓你驚奇為什麼這麼好用?像是迴紋針怎麼固定紙張的?一般的剪刀左右手使用起來感覺怎麼差那麼多?三角尺中間的洞有什麼功用?擦擦筆為什麼能擦掉字?

  諸如這些小到讓人忽略的問題,生活中隨處可見。

  許多著名的文具製造商如無印良品(MUJI)、百樂(PILOT)、三菱(MITSUBISHI)、華特曼(Waterman)、3M、蜻蜓(TOMBOW)、斑馬(ZEBRA)、櫻花(SAKURA)、飛龍(Pentel)、KOKUYO、普勒士(PLUS)、派克(Parker)、LAMY、輝柏(Faber-Castell)等公司所製造的商品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卻集結了至今所有科學技術的精華,像是力學、數學、化學、光學等知識。

  本書挑選幾項學習或工作的必需用品,歸類成書寫、修正、計算、筆記類別,一一揭開它們的發展歷程,並詳細介紹、解說蘊藏其中的科學秘密。

  讓讀者們在蒐藏文具、品味生活的同時,也能體會文具科學的神奇之處,經過這一堂文具科學課,說不定下一個劃時代文具就由你打造。

  ●    書寫用具:為什麼木頭加碳可以寫字?
  走進文具店販賣筆的那一區域,可以見到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筆。這些筆外觀相似,但其實構造大不相同。從最基本鉛筆,為什麼可以在紙上寫字呢?鉛筆的外型設計又是依據什麼原理和需求呢?一按就會送出筆芯的自動鉛筆又有怎樣的機關?近年,由百樂發明,突破原子筆墨水限制的「魔擦鋼珠筆」更為書寫工具掀開新革命,另外還有因應而生的修正液、修正帶又是如何產生作用?

  ●    黏貼用具:是口紅還是膠?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黏貼工具,其原理為何?為什麼能貼合兩樣不同的物體?為什麼三秒膠三秒就能黏合物體?膠帶和口紅膠的膠一樣嗎?便利貼為什麼可以撕下再黏?還有去除標籤的清除劑,是什麼化學作用能在撕下標籤時不傷害書本?這些黏貼工具,雖然都是能黏住物品,但其中關鍵的黏貼劑還是有差異的。

  ●    裁剪與裝訂用具:玻璃+巧克力板=美工刀?
  剪刀看似簡單地由兩刀刃組合而成,那麼隨便拿兩片刀刃交叉就可以裁剪物品了嗎?左右撇子使用剪刀的感觸不同,為什麼左撇子使用上稍有困難呢?而隨使用者需求改良的進化型剪刀又是運用哪些原理?伯努利曲線幫助剪刀更順手,那麼伯努利曲線又是什麼?美工刀的出現是因為玻璃片和巧克力來的靈感?裝訂用品不可缺少訂書機,現在出現的平針式訂書機、紙訂書機,又有什麼機關呢?

  ●    計量用具與便利小物:大象也踩不壞的鉛筆盒?
  過去多以堅硬的鉛筆「盒」作為收納文具隨身攜帶的工具。現在,市面上的鉛筆盒,由於需要容納各式文具及各種需求,種類和材質也更多元了。於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柔軟性質的布製或皮製的筆袋,這之中的功臣就是拉鏈、魔鬼氈了。

  還有求學時常使用的三角尺、圓規、量角器等又是基於哪些數學概念而產生?工作常用到的簡報筆、電子計算機、印章等又是經過怎樣的歷程而來?

  ●    辦公紀錄用具:手機一拍會議紀錄就完成?
  辦公室必備的影印紙、白板、便利貼等文房具,究竟其中蘊藏什麼機密?影印機上的縮放比例和紙張大小又有什麼神秘數字的關聯?還有再生紙的製造過程、環保文具的介紹等等,最後隨智慧型手機的發達,運用APP輕鬆將白板上的資訊電子化,並快速儲存雲端分享,都是近期文房具用品的劃時代革命發展。

  本書一一解構這些文房具的科技機關,將其底下複雜的概念簡單明瞭地呈現給讀者,不只是蒐藏文具,更累積其背後的知識,瞭解文具的發展歷程,更能讀懂人類的文明史。

本書特色

  列舉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文具用品,說明其發展演進史和其中好用的原理。
  小小的文具濃縮近代科學精華,看抽象的概念如何轉化成實品,更能清楚掌握科學。
  介紹市場上經典文具商品,看這些劃時代的好物怎麼出現的。
《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 是一本深入剖析日常文具背后复杂科学原理的图文手册。本书旨在揭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办公和学习用品,如何巧妙地融合了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人体工程学,从而实现其独特的功能。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文具的材质、设计、制造工艺及其应用原理展开,内容详实且配有大量精细的插图和示意图,力求让读者对文具的“内在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部分:书写的艺术与材料的演化 本部分专注于书写工具——从最基础的铅笔到高精度的现代钢笔和圆珠笔。 第一章:石墨的秘密与木材的智慧——铅笔的构造解析 本章首先探究铅笔芯的制作工艺。铅笔芯并非纯铅,而是石墨与粘土按精确比例混合烧制而成。我们将详细阐述粘土含量如何决定铅笔的硬度等级(H、B、F系列),并配有显微结构图,展示不同配比下石墨晶体在粘土基质中的排列状态。讨论石墨作为一种层状结构材料,其低摩擦系数的物理基础。 随后,深入探讨笔杆木材的选择与处理。为什么雪松木是理想的材料?这涉及到木材的纹理、抗弯强度、易削性以及与石墨芯的粘合特性。详细介绍“包覆”工艺——如何确保木材和石墨芯完美结合,在削尖过程中不产生空隙或断裂。此外,还会分析涂漆和清漆对外层保护和手感的影响。 第二章:墨水的化学交响曲——从染料到颜料 本章是关于墨水配方的深度剖析。墨水不仅仅是颜色,它是一套复杂的化学系统。我们将区分水性墨水、油性墨水和凝胶墨水,并分析它们各自的溶剂体系(水、醇类、甘油或特殊树脂)。 颜色稳定性和pH值控制: 探讨染料分子如何稳定溶解在溶剂中,以及缓冲剂在维持特定pH值以防止腐蚀或沉淀中的关键作用。 干燥机制: 分析不同墨水干燥的速度差异。油性墨水依赖溶剂的挥发和渗透,而凝胶墨水则涉及剪切稀化(Shear-thinning)和触变性(Thixotropy)的原理,解释笔尖挤出墨水后,墨水如何在纸面上恢复粘度并快速固化。 耐光性和防水性: 介绍颜料墨水如何通过悬浮微小固体颗粒实现防水和抗褪色特性,以及这些颗粒的尺寸控制对书写流畅度的影响。 第三章:精准的工程——圆珠笔与中性笔的工作原理 圆珠笔是微型机械工程的典范。本章重点分析笔尖滚珠的材料学和机械配合。滚珠通常采用碳化钨或氧化锆等高硬度材料,以确保耐磨性。详细阐述滚珠与笔尖套筒(Tip Housing)之间的间隙控制——这个微米级别的公差如何平衡漏墨和出水不足的问题。 对于中性笔(啫喱笔),重点解析其高粘度墨水的输送系统,以及如何通过重力和毛细作用的协同作用,在高强度书写时保持稳定的墨水流速。 第二部分:粘合与修正的力量——胶带、胶水与修正液 本部分转向解决“连接”与“纠错”的文具,揭示其背后的聚合物科学。 第四章:粘性的科学——胶带与胶水的配方 我们不再把胶带视为简单的“黏性物质”。本章深入探讨压敏胶(PSA)的化学结构。分析丙烯酸酯类、橡胶基和硅酮基压敏胶的分子链结构如何决定其剥离强度、持粘性和抗剪切力。 热熔胶与结构胶: 区分它们在温度依赖性上的差异,以及聚合物在熔融和冷却过程中实现可逆粘合的物理过程。 白胶(聚醋酸乙烯酯): 讨论其乳液聚合过程,以及干燥时水分子蒸发后聚合物链如何相互缠绕形成牢固的粘合层。 第五章:修正的艺术——修正液与修正带的逆向工程 修正液的配方是一门关于快速干燥和覆盖力的学问。解析其溶剂(通常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醇类或酯类)与不透明颜料(如二氧化钛)的稳定悬浮体系。讨论修正液的膜层形成过程,以及为何某些旧式修正液在使用后会变得粘稠,这与溶剂的缓慢挥发和聚合物老化有关。 修正带的工作原理则侧重于机械设计。分析其薄膜(通常是聚酯PET)的拉伸强度和涂胶层。详细说明卷带机构中,如何通过齿轮组实现均匀的收卷速度,以及如何设计回卷机构,确保用尽后的空芯能够被安全地收入。 第三部分:裁切、测量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 本部分探讨文具如何通过精确的机械设计来完成任务,并关注使用者体验的优化。 第六章:锐利的边缘——剪刀与美工刀的几何学 剪刀的效率完全取决于其刀刃角度和铰链的润滑度。我们将用物理学概念解释“楔形效应”如何将施加的力放大。分析不同金属合金(如不锈钢、高碳钢)在保持锋利度和抗腐蚀性之间的权衡。 对于美工刀片,重点在于其分段式设计。解释为什么刀片必须具有特定的弯曲度和硬度梯度,以确保每一段折断后都能形成一个全新的、尖锐的切削面,而不至于崩裂。讨论刀片涂层(如特氟龙或陶瓷涂层)对减少切割阻力的作用。 第七章:度量的艺术——尺子的精度与材料的形变 尺子的精度受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影响巨大。本章比较金属尺、木尺和塑料尺在温度变化下的尺寸稳定性。详细介绍激光蚀刻与凹槽刻线工艺的差异,以及刻线深度对视觉辨识度和耐用性的影响。 此外,还会探讨卷尺的结构。分析其钢带如何保持刚性但又能够被轻易收回的“预应力”设计,以及锁定机制中的棘轮(Ratchet)结构如何实现精确的定位和锁止。 第四部分:文具的未来与可持续性 本章展望文具行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环保材料和智能化融合。 第八章:绿色办公与循环经济 探讨生物基塑料(如PLA、PHA)在文具制造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它们在性能上与传统石油基塑料的差距与优势。分析如何设计易于拆解和回收的文具产品,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九章:智能化文具的边缘 简要概述电子墨水显示技术(E-Ink)在数字笔记领域的应用,以及智能笔如何通过陀螺仪和加速计捕捉笔迹数据,并将其向量化。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文具中的微型化趋势,预示着传统文具正向“物联网”边缘设备演进。 --- 总结 《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并非一本简单的产品介绍指南,它是一部关于材料科学、精密机械和日常物理现象的深度科普作品。通过对每一个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小工具进行解构,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技术奇迹的好奇心与敬畏感。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严谨而不失趣味性,适合对工程、设计和材料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学生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涌井 良幸(Wakui Yoshiyuki)


  195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現在的筑波大學)的數學科學系,後任教於千葉縣立高等學校。現在一邊擔任高中數學教師,一邊從事電腦演算法和統計學等的研究工作。

涌井 貞美(Wakui Sadami)

  涌井 良幸的弟弟,1952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於東京大學理學科研究科碩士畢業後,進入富士通株式會社工作。其後,曾擔任日本神奈川縣立高等學校教學人員,而後成為科學自由作家,現在活躍於各書籍以及雜誌的寫作工作。

  共同著作有《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讀完變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博士!》(台灣瑞昇文化出版;日本中經的文庫),《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vol.2》(中經的文庫),《圖解變量解析》(台灣鼎茂圖書出版;日本技術評論社),《用excel就能輕鬆讀懂 基礎統計入門》(日本實業出版社),《困擾時的電腦文字解決字典》(誠文堂新光社),《用電腦玩數學實驗》(講談社)等書。
                     
譯者簡介

傅莞云


  2005年於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後即赴日留學。
  2006年四月由日本文化外國語專門學校轉學至文化學園大學。
  2006年十二月取得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
  2010年於日本學園大學現代文化學部畢業。
  2010年取得日本語教師資格。

图书目录

序│

第一章  筆記工具的驚人技術
鉛筆○1│12
鉛筆○2│16
彩色鉛筆│20
自動鉛筆│24
高機能自動鉛筆│28
原子筆│32
高機能原子筆│36
中性原子筆│40
魔擦鋼珠筆│44
鋼筆│48
藍黑墨水│52
麥克筆│56
螢光筆│60

第二章  修正、黏貼工具的驚人技術
橡皮擦│66
修正液│70
修正帶│74
墨水修改液│78
黏合劑│82
三秒膠│86
透明膠帶│90
膠帶膠水│94
便利貼│98
標籤清除劑│102
個人隱私保護貼│106
磁鐵│110

第三章  裁剪、裝訂工具的驚人技術
剪刀│116
高機能剪刀│120
美工刀│124
削鉛筆機│128
碎紙機│132
訂書機│136
高機能訂書機│140
夾子│144
打洞機│148

第四章  計量器具、便利小物的驚人技術
算盤│154
電子計算機│158
三角尺│162
圓規│166
直尺│170
量角器│174
印章與印泥│178
鉛筆盒│182
簡報棒與雷射筆│186
放大鏡與透鏡│190
紙箱│194

第五章  紀錄工具的驚人技術
黑板│200
磁性畫板│204
白板│208
和紙│212
草紙│216
影印用紙│220
列印用紙│224
A4影印紙│228
再生紙│232
各式各樣的用紙│236
筆記本│240
環裝筆記本│244
無碳複寫紙│248
專欄
「文具」與「文房具」│64
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黏合劑是瀝青?│114
數位化時代的人氣裁切機│152
日本的環保標章│198
符合人體工學的文房具│252
主要參考資料│25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1096
  • 叢書系列:雜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期待了很久,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拿到手的时候,我第一时间翻开,想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多少关于我们日常那些看似普通文具背后不为人知的“黑科技”。坦白讲,初看之下,内容似乎有些偏向基础的物理和材料学讲解,对于我这种期待能看到更多最新、最尖端文具设计理念的读者来说,略感有些意料之外。比如,关于笔尖的材料演变和墨水配方的化学变化,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剖析,配图精美,逻辑清晰,确实能让人对一支圆珠笔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而,在深入探讨一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比如智能书写设备或者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时,深度似乎就没有那么到位了。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具的致敬和科学原理的普及,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那些严谨的物理教科书,虽然知识扎实,但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未来感”。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精致的文具“技术手册”,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的“科技前瞻”。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文具历史和基础科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但如果你的兴趣点在于最新潮流和跨界设计,或许会觉得它稍微有些“学术”了。

评分

说实在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我有些吃惊。我原以为会是一本轻松翻阅的图册,结果发现里面塞满了大量的技术细节和历史背景资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有些部分的专业性确实有点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比如,涉及到纸张纤维结构和墨水渗透性的那一章,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大学的材料实验室。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回避这些“硬核”知识,而是用尽可能清晰的图解来辅助说明,这体现了作者极大的诚意。但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节奏感稍微有点慢。很多时候,我想快点翻到下一个更有趣的文具类型,却不得不停下来消化前一个概念。如果能增加一些更贴近现代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对比分析,比如不同品牌胶带的粘性持久度测试数据分享,可能会更吸引一部分追求实用性的读者。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为那些想成为文具设计师或者对工业设计有浓厚兴趣的人准备的专业入门读物,而不是给普通白领的床头消遣读物。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重新审视自己书桌的书。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介绍性读物,它要求你投入专注力去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知识点应用到我日常使用的笔和本子上,比如测试不同纸张对钢笔尖磨损的影响,这种互动体验非常棒。然而,这本书在引入“高科技”这个概念时,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材料科学的提升上,而对于软件集成和用户界面(UI/UX)在文具中的应用探索则相对薄弱。例如,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带有感应芯片的笔记本,能够自动同步笔记内容,这类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的文具,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感觉,虽然书名中有“高科技”三字,但其内涵更偏向于“精湛的传统工艺科学化解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实体文具的融合。对于喜欢探究传统工艺极致的读者,这书是满分,但对期待看到未来文具形态的读者,可能需要补充阅读其他关于物联网或智能硬件的书籍。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排版和设计感真是没得挑剔,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各种图示的精细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但事实是,它成功地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办公用品,比如回形针、订书机,甚至是我们每天使用的橡皮擦,还原成了一个个微缩的工程奇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力学”在文具设计中应用的阐述,比如铅笔削如何利用螺旋切割原理实现高效削笔,或者便利贴背后的静电吸附技术。那些详细的剖面图和步骤分解,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一个小小的困惑,就是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具标准的差异,书中提及不多。毕竟,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标准的统一性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但这本书似乎更聚焦于原理本身,而非应用环境的复杂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视觉和智力体验,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你忽略的“日常小工具”,并对其背后的设计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将“文具”从日常用品的范畴中剥离出来,提升到了“工程艺术品”的高度进行审视。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哲学层面。例如,关于尺子刻度的精确性是如何通过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来平衡和校准的,这一段落的论述极其精彩,它揭示了精度背后的妥协与平衡。然而,在网络时代,数字工具对传统文具的冲击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我本期待书中能有一部分篇幅探讨传统文具如何在与电子设备的共存中找到新的定位和价值,或者探讨“数字墨水”与传统墨水的物理特性差异。书中对这些前沿的交叉领域着墨不多,使得整体的讨论略微偏向了经典和传统领域,略显保守。对于追求跨界融合和未来趋势的读者,这可能会是一个遗憾,但对于钟爱经典和原理的传统派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本绝佳的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