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

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湧井良幸
圖書標籤:
  • 文具
  • 科學
  • 科普
  • 趣味
  • 圖解
  • 科技
  • 學習
  • 教育
  • 桌上用品
  • 創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圖解小文具大科學:辦公室的高科技的【全新修訂版】
前書獲選「第39次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讀物」推介書單!
也是一本文具迷、科技迷不能錯過的圖解書!

  你想知道科學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嗎?
  你想知道應用科學的竅門嗎?
  科學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過去的你是否覺得科學很遙遠?
  透過隨手可得的文具,你可以更具體瞭解課本裡的物理、化學等知識!

  ●    鉛筆又不含鉛,為什麼叫鉛筆?
  →從書寫的秘密瞭解元素的同素異形體、筆桿的設計巧思
  ●    看似平凡的原子筆,其實是精密工藝的完全體現?
  →筆尖上的金屬球是原子筆書寫滑順的秘密,按壓式、鏇轉式筆頭都在在顯現巧妙的機械工藝
  ●    一擦字就消失的魔擦鋼珠筆其實是另類的無字天書?
  →無色染料、顯色劑和溫度變色調節劑學習化學的神奇變化
  ●    非常好用便利貼的真相是一款失敗的黏閤劑?
  →看似失敗的成果,轉個彎竟能創造更大商機!

  文具,即為「知識的開端」。寫字、筆記、插畫,不管哪一樣都屬於生產或傳承「知識」的道具。對這些文具擁有許多創意堅持,並集中精力研發的開發人員,不但結閤瞭尖端科學知識,更有著堅持的精神,這纔造就瞭現代文具能夠如此開花結果。

  本書,是從文具的角度來瞭解科學技術。作者從鉛筆、原子筆、直尺、紙張這些存在已久的文具,到現今展現技術精華的高科技文具中,挑選齣幾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必需品,介紹並解說近代精彩的科學精華是怎麼成就我們求學、辦公的神隊友,展現齣人類高度文明的蓬勃發展!

  ●    科技來自於人性,帶動瞭事務用品的非凡演進
  從幼時學字用的鉛筆進化到自動鉛筆、不被擦掉的原子筆,到現在正夯的魔擦鋼珠筆等,這些越來越好用的設計都來自於符閤人性的巧思。

  這些隨手可得的文具們,是不是都會讓你驚奇為什麼這麼好用?像是迴紋針怎麼固定紙張的?一般的剪刀左右手使用起來感覺怎麼差那麼多?三角尺中間的洞有什麼功用?擦擦筆為什麼能擦掉字?

  諸如這些小到讓人忽略的問題,生活中隨處可見。

  許多著名的文具製造商如無印良品(MUJI)、百樂(PILOT)、三菱(MITSUBISHI)、華特曼(Waterman)、3M、蜻蜓(TOMBOW)、斑馬(ZEBRA)、櫻花(SAKURA)、飛龍(Pentel)、KOKUYO、普勒士(PLUS)、派剋(Parker)、LAMY、輝柏(Faber-Castell)等公司所製造的商品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卻集結瞭至今所有科學技術的精華,像是力學、數學、化學、光學等知識。

  本書挑選幾項學習或工作的必需用品,歸類成書寫、修正、計算、筆記類別,一一揭開它們的發展歷程,並詳細介紹、解說蘊藏其中的科學秘密。

  讓讀者們在蒐藏文具、品味生活的同時,也能體會文具科學的神奇之處,經過這一堂文具科學課,說不定下一個劃時代文具就由你打造。

  ●    書寫用具:為什麼木頭加碳可以寫字?
  走進文具店販賣筆的那一區域,可以見到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筆。這些筆外觀相似,但其實構造大不相同。從最基本鉛筆,為什麼可以在紙上寫字呢?鉛筆的外型設計又是依據什麼原理和需求呢?一按就會送齣筆芯的自動鉛筆又有怎樣的機關?近年,由百樂發明,突破原子筆墨水限製的「魔擦鋼珠筆」更為書寫工具掀開新革命,另外還有因應而生的修正液、修正帶又是如何產生作用?

  ●    黏貼用具:是口紅還是膠?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黏貼工具,其原理為何?為什麼能貼閤兩樣不同的物體?為什麼三秒膠三秒就能黏閤物體?膠帶和口紅膠的膠一樣嗎?便利貼為什麼可以撕下再黏?還有去除標籤的清除劑,是什麼化學作用能在撕下標籤時不傷害書本?這些黏貼工具,雖然都是能黏住物品,但其中關鍵的黏貼劑還是有差異的。

  ●    裁剪與裝訂用具:玻璃+巧剋力闆=美工刀?
  剪刀看似簡單地由兩刀刃組閤而成,那麼隨便拿兩片刀刃交叉就可以裁剪物品瞭嗎?左右撇子使用剪刀的感觸不同,為什麼左撇子使用上稍有睏難呢?而隨使用者需求改良的進化型剪刀又是運用哪些原理?伯努利麯線幫助剪刀更順手,那麼伯努利麯線又是什麼?美工刀的齣現是因為玻璃片和巧剋力來的靈感?裝訂用品不可缺少訂書機,現在齣現的平針式訂書機、紙訂書機,又有什麼機關呢?

  ●    計量用具與便利小物:大象也踩不壞的鉛筆盒?
  過去多以堅硬的鉛筆「盒」作為收納文具隨身攜帶的工具。現在,市麵上的鉛筆盒,由於需要容納各式文具及各種需求,種類和材質也更多元瞭。於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柔軟性質的布製或皮製的筆袋,這之中的功臣就是拉鏈、魔鬼氈瞭。

  還有求學時常使用的三角尺、圓規、量角器等又是基於哪些數學概念而產生?工作常用到的簡報筆、電子計算機、印章等又是經過怎樣的歷程而來?

  ●    辦公紀錄用具:手機一拍會議紀錄就完成?
  辦公室必備的影印紙、白闆、便利貼等文房具,究竟其中蘊藏什麼機密?影印機上的縮放比例和紙張大小又有什麼神秘數字的關聯?還有再生紙的製造過程、環保文具的介紹等等,最後隨智慧型手機的發達,運用APP輕鬆將白闆上的資訊電子化,並快速儲存雲端分享,都是近期文房具用品的劃時代革命發展。

  本書一一解構這些文房具的科技機關,將其底下複雜的概念簡單明瞭地呈現給讀者,不隻是蒐藏文具,更纍積其背後的知識,瞭解文具的發展歷程,更能讀懂人類的文明史。

本書特色

  列舉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文具用品,說明其發展演進史和其中好用的原理。
  小小的文具濃縮近代科學精華,看抽象的概念如何轉化成實品,更能清楚掌握科學。
  介紹市場上經典文具商品,看這些劃時代的好物怎麼齣現的。
《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 是一本深入剖析日常文具背後復雜科學原理的圖文手冊。本書旨在揭示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辦公和學習用品,如何巧妙地融閤瞭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以及人體工程學,從而實現其獨特的功能。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文具的材質、設計、製造工藝及其應用原理展開,內容詳實且配有大量精細的插圖和示意圖,力求讓讀者對文具的“內在美”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第一部分:書寫的藝術與材料的演化 本部分專注於書寫工具——從最基礎的鉛筆到高精度的現代鋼筆和圓珠筆。 第一章:石墨的秘密與木材的智慧——鉛筆的構造解析 本章首先探究鉛筆芯的製作工藝。鉛筆芯並非純鉛,而是石墨與粘土按精確比例混閤燒製而成。我們將詳細闡述粘土含量如何決定鉛筆的硬度等級(H、B、F係列),並配有顯微結構圖,展示不同配比下石墨晶體在粘土基質中的排列狀態。討論石墨作為一種層狀結構材料,其低摩擦係數的物理基礎。 隨後,深入探討筆杆木材的選擇與處理。為什麼雪鬆木是理想的材料?這涉及到木材的紋理、抗彎強度、易削性以及與石墨芯的粘閤特性。詳細介紹“包覆”工藝——如何確保木材和石墨芯完美結閤,在削尖過程中不産生空隙或斷裂。此外,還會分析塗漆和清漆對外層保護和手感的影響。 第二章:墨水的化學交響麯——從染料到顔料 本章是關於墨水配方的深度剖析。墨水不僅僅是顔色,它是一套復雜的化學係統。我們將區分水性墨水、油性墨水和凝膠墨水,並分析它們各自的溶劑體係(水、醇類、甘油或特殊樹脂)。 顔色穩定性和pH值控製: 探討染料分子如何穩定溶解在溶劑中,以及緩衝劑在維持特定pH值以防止腐蝕或沉澱中的關鍵作用。 乾燥機製: 分析不同墨水乾燥的速度差異。油性墨水依賴溶劑的揮發和滲透,而凝膠墨水則涉及剪切稀化(Shear-thinning)和觸變性(Thixotropy)的原理,解釋筆尖擠齣墨水後,墨水如何在紙麵上恢復粘度並快速固化。 耐光性和防水性: 介紹顔料墨水如何通過懸浮微小固體顆粒實現防水和抗褪色特性,以及這些顆粒的尺寸控製對書寫流暢度的影響。 第三章:精準的工程——圓珠筆與中性筆的工作原理 圓珠筆是微型機械工程的典範。本章重點分析筆尖滾珠的材料學和機械配閤。滾珠通常采用碳化鎢或氧化鋯等高硬度材料,以確保耐磨性。詳細闡述滾珠與筆尖套筒(Tip Housing)之間的間隙控製——這個微米級彆的公差如何平衡漏墨和齣水不足的問題。 對於中性筆(啫喱筆),重點解析其高粘度墨水的輸送係統,以及如何通過重力和毛細作用的協同作用,在高強度書寫時保持穩定的墨水流速。 第二部分:粘閤與修正的力量——膠帶、膠水與修正液 本部分轉嚮解決“連接”與“糾錯”的文具,揭示其背後的聚閤物科學。 第四章:粘性的科學——膠帶與膠水的配方 我們不再把膠帶視為簡單的“黏性物質”。本章深入探討壓敏膠(PSA)的化學結構。分析丙烯酸酯類、橡膠基和矽酮基壓敏膠的分子鏈結構如何決定其剝離強度、持粘性和抗剪切力。 熱熔膠與結構膠: 區分它們在溫度依賴性上的差異,以及聚閤物在熔融和冷卻過程中實現可逆粘閤的物理過程。 白膠(聚醋酸乙烯酯): 討論其乳液聚閤過程,以及乾燥時水分子蒸發後聚閤物鏈如何相互纏繞形成牢固的粘閤層。 第五章:修正的藝術——修正液與修正帶的逆嚮工程 修正液的配方是一門關於快速乾燥和覆蓋力的學問。解析其溶劑(通常是揮發性有機化閤物,如醇類或酯類)與不透明顔料(如二氧化鈦)的穩定懸浮體係。討論修正液的膜層形成過程,以及為何某些舊式修正液在使用後會變得粘稠,這與溶劑的緩慢揮發和聚閤物老化有關。 修正帶的工作原理則側重於機械設計。分析其薄膜(通常是聚酯PET)的拉伸強度和塗膠層。詳細說明捲帶機構中,如何通過齒輪組實現均勻的收捲速度,以及如何設計迴捲機構,確保用盡後的空芯能夠被安全地收入。 第三部分:裁切、測量與人體工程學的結閤 本部分探討文具如何通過精確的機械設計來完成任務,並關注使用者體驗的優化。 第六章:銳利的邊緣——剪刀與美工刀的幾何學 剪刀的效率完全取決於其刀刃角度和鉸鏈的潤滑度。我們將用物理學概念解釋“楔形效應”如何將施加的力放大。分析不同金屬閤金(如不銹鋼、高碳鋼)在保持鋒利度和抗腐蝕性之間的權衡。 對於美工刀片,重點在於其分段式設計。解釋為什麼刀片必須具有特定的彎麯度和硬度梯度,以確保每一段摺斷後都能形成一個全新的、尖銳的切削麵,而不至於崩裂。討論刀片塗層(如特氟龍或陶瓷塗層)對減少切割阻力的作用。 第七章:度量的藝術——尺子的精度與材料的形變 尺子的精度受其材料的熱膨脹係數影響巨大。本章比較金屬尺、木尺和塑料尺在溫度變化下的尺寸穩定性。詳細介紹激光蝕刻與凹槽刻綫工藝的差異,以及刻綫深度對視覺辨識度和耐用性的影響。 此外,還會探討捲尺的結構。分析其鋼帶如何保持剛性但又能夠被輕易收迴的“預應力”設計,以及鎖定機製中的棘輪(Ratchet)結構如何實現精確的定位和鎖止。 第四部分:文具的未來與可持續性 本章展望文具行業的發展趨勢,重點關注環保材料和智能化融閤。 第八章:綠色辦公與循環經濟 探討生物基塑料(如PLA、PHA)在文具製造中的應用潛力,以及它們在性能上與傳統石油基塑料的差距與優勢。分析如何設計易於拆解和迴收的文具産品,以符閤循環經濟的要求。 第九章:智能化文具的邊緣 簡要概述電子墨水顯示技術(E-Ink)在數字筆記領域的應用,以及智能筆如何通過陀螺儀和加速計捕捉筆跡數據,並將其嚮量化。探討傳感器技術在文具中的微型化趨勢,預示著傳統文具正嚮“物聯網”邊緣設備演進。 --- 總結 《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並非一本簡單的産品介紹指南,它是一部關於材料科學、精密機械和日常物理現象的深度科普作品。通過對每一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小工具進行解構,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日常生活中隱藏的技術奇跡的好奇心與敬畏感。全書圖文並茂,內容嚴謹而不失趣味性,適閤對工程、設計和材料科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學生以及專業人士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湧井 良幸(Wakui Yoshiyuki)


  1950年齣生於日本東京都。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現在的築波大學)的數學科學係,後任教於韆葉縣立高等學校。現在一邊擔任高中數學教師,一邊從事電腦演算法和統計學等的研究工作。

湧井 貞美(Wakui Sadami)

  湧井 良幸的弟弟,1952年齣生於日本東京都。於東京大學理學科研究科碩士畢業後,進入富士通株式會社工作。其後,曾擔任日本神奈川縣立高等學校教學人員,而後成為科學自由作傢,現在活躍於各書籍以及雜誌的寫作工作。

  共同著作有《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讀完變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博士!》(颱灣瑞昇文化齣版;日本中經的文庫),《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vol.2》(中經的文庫),《圖解變量解析》(颱灣鼎茂圖書齣版;日本技術評論社),《用excel就能輕鬆讀懂 基礎統計入門》(日本實業齣版社),《睏擾時的電腦文字解決字典》(誠文堂新光社),《用電腦玩數學實驗》(講談社)等書。
                     
譯者簡介

傅莞雲


  2005年於私立聖心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後即赴日留學。
  2006年四月由日本文化外國語專門學校轉學至文化學園大學。
  2006年十二月取得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
  2010年於日本學園大學現代文化學部畢業。
  2010年取得日本語教師資格。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  筆記工具的驚人技術
鉛筆○1│12
鉛筆○2│16
彩色鉛筆│20
自動鉛筆│24
高機能自動鉛筆│28
原子筆│32
高機能原子筆│36
中性原子筆│40
魔擦鋼珠筆│44
鋼筆│48
藍黑墨水│52
麥剋筆│56
螢光筆│60

第二章  修正、黏貼工具的驚人技術
橡皮擦│66
修正液│70
修正帶│74
墨水修改液│78
黏閤劑│82
三秒膠│86
透明膠帶│90
膠帶膠水│94
便利貼│98
標籤清除劑│102
個人隱私保護貼│106
磁鐵│110

第三章  裁剪、裝訂工具的驚人技術
剪刀│116
高機能剪刀│120
美工刀│124
削鉛筆機│128
碎紙機│132
訂書機│136
高機能訂書機│140
夾子│144
打洞機│148

第四章  計量器具、便利小物的驚人技術
算盤│154
電子計算機│158
三角尺│162
圓規│166
直尺│170
量角器│174
印章與印泥│178
鉛筆盒│182
簡報棒與雷射筆│186
放大鏡與透鏡│190
紙箱│194

第五章  紀錄工具的驚人技術
黑闆│200
磁性畫闆│204
白闆│208
和紙│212
草紙│216
影印用紙│220
列印用紙│224
A4影印紙│228
再生紙│232
各式各樣的用紙│236
筆記本│240
環裝筆記本│244
無碳複寫紙│248
專欄
「文具」與「文房具」│64
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黏閤劑是瀝青?│114
數位化時代的人氣裁切機│152
日本的環保標章│198
符閤人體工學的文房具│252
主要參考資料│253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11096
  • 叢書係列:雜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期待瞭很久,畢竟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吸引力——“圖解文具的科學:書桌上的高科技”。拿到手的時候,我第一時間翻開,想看看裏麵到底藏瞭多少關於我們日常那些看似普通文具背後不為人知的“黑科技”。坦白講,初看之下,內容似乎有些偏嚮基礎的物理和材料學講解,對於我這種期待能看到更多最新、最尖端文具設計理念的讀者來說,略感有些意料之外。比如,關於筆尖的材料演變和墨水配方的化學變化,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來剖析,配圖精美,邏輯清晰,確實能讓人對一支圓珠筆的工作原理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然而,在深入探討一些更具創新性的産品,比如智能書寫設備或者新型環保材料的應用時,深度似乎就沒有那麼到位瞭。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具的緻敬和科學原理的普及,這讓我想起瞭中學時代那些嚴謹的物理教科書,雖然知識紮實,但少瞭那麼一點點讓人眼前一亮的“未來感”。總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精緻的文具“技術手冊”,而非一本麵嚮未來的“科技前瞻”。對於想要係統瞭解文具曆史和基礎科學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藏,但如果你的興趣點在於最新潮流和跨界設計,或許會覺得它稍微有些“學術”瞭。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密度讓我有些吃驚。我原以為會是一本輕鬆翻閱的圖冊,結果發現裏麵塞滿瞭大量的技術細節和曆史背景資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有些部分的專業性確實有點高,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比如,涉及到紙張縴維結構和墨水滲透性的那一章,我感覺自己仿佛迴到瞭大學的材料實驗室。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迴避這些“硬核”知識,而是用盡可能清晰的圖解來輔助說明,這體現瞭作者極大的誠意。但這種深度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節奏感稍微有點慢。很多時候,我想快點翻到下一個更有趣的文具類型,卻不得不停下來消化前一個概念。如果能增加一些更貼近現代消費者使用體驗的對比分析,比如不同品牌膠帶的粘性持久度測試數據分享,可能會更吸引一部分追求實用性的讀者。目前看來,它更像是為那些想成為文具設計師或者對工業設計有濃厚興趣的人準備的專業入門讀物,而不是給普通白領的床頭消遣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將“文具”從日常用品的範疇中剝離齣來,提升到瞭“工程藝術品”的高度進行審視。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作者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設計”的哲學層麵。例如,關於尺子刻度的精確性是如何通過材料的熱脹冷縮係數來平衡和校準的,這一段落的論述極其精彩,它揭示瞭精度背後的妥協與平衡。然而,在網絡時代,數字工具對傳統文具的衝擊是無法迴避的話題。我本期待書中能有一部分篇幅探討傳統文具如何在與電子設備的共存中找到新的定位和價值,或者探討“數字墨水”與傳統墨水的物理特性差異。書中對這些前沿的交叉領域著墨不多,使得整體的討論略微偏嚮瞭經典和傳統領域,略顯保守。對於追求跨界融閤和未來趨勢的讀者,這可能會是一個遺憾,但對於鍾愛經典和原理的傳統派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本絕佳的教材。

评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排版和設計感真是沒得挑剔,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諧,各種圖示的精細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讀物,但事實是,它成功地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辦公用品,比如迴形針、訂書機,甚至是我們每天使用的橡皮擦,還原成瞭一個個微縮的工程奇跡。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力學”在文具設計中應用的闡述,比如鉛筆削如何利用螺鏇切割原理實現高效削筆,或者便利貼背後的靜電吸附技術。那些詳細的剖麵圖和步驟分解,讓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不過,在閱讀過程中,我有一個小小的睏惑,就是關於不同國傢和地區文具標準的差異,書中提及不多。畢竟,當我們談論“科學”時,標準的統一性往往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但這本書似乎更聚焦於原理本身,而非應用環境的復雜性。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視覺和智力體驗,它讓你重新審視那些被你忽略的“日常小工具”,並對其背後的設計智慧肅然起敬。

评分

這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重新審視自己書桌的書。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介紹性讀物,它要求你投入專注力去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知識點應用到我日常使用的筆和本子上,比如測試不同紙張對鋼筆尖磨損的影響,這種互動體驗非常棒。然而,這本書在引入“高科技”這個概念時,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材料科學的提升上,而對於軟件集成和用戶界麵(UI/UX)在文具中的應用探索則相對薄弱。例如,現在市麵上齣現瞭很多帶有感應芯片的筆記本,能夠自動同步筆記內容,這類與信息技術深度結閤的文具,書中幾乎沒有涉及。這讓我感覺,雖然書名中有“高科技”三字,但其內涵更偏嚮於“精湛的傳統工藝科學化解讀”,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與實體文具的融閤。對於喜歡探究傳統工藝極緻的讀者,這書是滿分,但對期待看到未來文具形態的讀者,可能需要補充閱讀其他關於物聯網或智能硬件的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