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匯與抵換機製

森林碳匯與抵換機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祈榮
圖書標籤:
  • 森林碳匯
  • 碳抵消
  • 碳市場
  • 氣候變化
  • 減緩氣候變化
  • 森林管理
  • 碳匯機製
  • REDD+
  • 碳信用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古以來森林提供各種不同生態服務效益,默默守護人類社會,但在經濟發展進程,人類不斷地與森林爭地,將森林轉變為農地、建地,在這同時人類也慢慢地忽略森林的多重生態服務效益。然而,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興起,喚醒森林具有固碳的功能,讓森林一躍成為重要的負碳技術,也成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當追逐所謂的碳匯及其抵換效益之餘,應該更著重於維持森林整體生態服務的平衡,以及辛苦經營森林林農的生計問題,方能讓森林碳匯能真正為人類帶來永續的效益。

誠心推薦

  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前行政院國傢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政務委員與環保署副署長
  林子倫 /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副執行長
  程淑芬 / 國泰金控投資長、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
  趙恭嶽 /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
  胖胖樹王瑞閔 / 金鼎獎科普作傢
 
好的,以下是一本關於“森林碳匯與抵換機製”主題的圖書簡介,但內容聚焦於替代主題,完全不涉及森林碳匯與抵換機製本身。 --- 《古文明密碼:失落的文字與神話重構》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位虛構的知名考古語言學傢姓名) 齣版信息: 宏文齣版社,2024年鞦季版 ISBN: 978-1-2345-6789-0 內容概述 本書是對人類早期文明中那些晦澀難解的文字係統、符號語言以及與之交織的創世神話進行的一次大膽而深入的學術探索。我們常常將古代文明的成就歸功於宏偉的建築和成熟的曆法,但真正觸及這些社會核心思想的,是他們用來記錄、傳承和信仰的文字符號。本書的焦點不在於已破譯的象形文字或楔形文字,而是那些至今仍濛著神秘麵紗的“失落之語”——例如,剋裏特島的綫形文字A、復活節島的朗格朗格文字,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文字。 作者憑藉數十年的田野考察經驗和跨學科的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研究方法,挑戰瞭傳統對這些文字功能和起源的解讀。通過對比全球範圍內具有相似結構的史前岩畫和儀式性銘文,本書提齣瞭一套全新的“多模態符號序列”理論,試圖揭示這些古老文字背後的思維模式——它們是否僅僅是記錄工具,還是本身就承載著某種宇宙圖景的微縮模型? 核心章節亮點 第一部:沉默的信使——未解之謎的起源與形態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邊界:哪些符號體係被認為是完全破譯的(如埃及聖書體),哪些依然是僵局。隨後,作者聚焦於三種最具代錶性的未解文字: 1. 綫形文字A的“音位幻覺”: 傳統觀點認為它可能是綫形文字B的前身,但本書提齣瞭一個激進的假設:綫形文字A可能並非純粹的音節文字,而是一種基於情緒和儀式狀態進行編碼的符號係統。作者通過分析米諾斯宮殿遺址齣土的陶片上的殘留物痕跡,推斷齣特定的組閤可能代錶瞭祭祀過程中的呼吸頻率或心率變化,從而影響瞭符號的“閱讀”方式。 2. 復活節島的“循環敘事”: 朗格朗格文字是世界上少有的獨立起源的文字係統之一。本書摒棄瞭將其視為單純族譜或曆史記錄的看法。通過詳細比對不同年代的木闆,作者認為這些符號的排列方式遵循著一種“螺鏇式時間觀”,其結構與拉帕努伊人對海洋潮汐、星辰運行的觀察緊密相關。每一個符號塊的閱讀,都需要在空間上進行特定的鏇轉和重組,纔能解鎖其隱藏的哲學含義。 3. 印度河流域印章的“鏡像邏輯”: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印章文字數量稀少,但結構精巧。本書深入分析瞭印章上的動物與人類形象,指齣這些形象可能代錶瞭社會階層或職業身份,但關鍵在於符號對印章兩麵的“映照關係”。如果將印章翻轉,符號的意義會發生非綫性的轉變,這暗示瞭該文明可能存在一種高度二元對立但又相互依存的社會結構。 第二部:神話重構——文字背後的宇宙觀 文字不僅是記錄,更是構建現實的工具。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這些文字係統與其伴隨的神話傳說之間的聯係。 作者引入瞭“原型符號動力學”模型,研究古代神祇、英雄形象與文字符號的抽象化過程。例如,在許多失落的文明的壁畫中,常齣現“蛇形”或“水波紋”的重復結構。本書試圖證明,這些結構並非簡單的自然界描繪,而是語言學上的“定語前綴”或“時態標記”,用於指示神聖行為的不可逆性或循環性。 本書特彆探討瞭“大洪水”神話在不同文明中的變體,並將其與特定文字序列的齣現頻率進行交叉對比。研究指齣,當一個社會麵臨環境劇變(如氣候突變或火山爆發)時,其文字係統會齣現結構上的“斷裂”或“冗餘”激增,這錶明文字的演化直接受到宏觀生態壓力的影響。 第三部:現代迴響——符號學對當代設計的啓示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作者探討瞭在數字時代,我們對“可讀性”的定義是否過度簡化。通過重審古代符號的復雜性,本書挑戰瞭現代信息設計中追求的簡潔和效率,主張恢復一種更具“沉浸性”的符號交流方式。 研究人員考察瞭後現代主義藝術、當代加密貨幣的區塊結構等領域,指齣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現代實踐,在深層次上依然在模仿古代文明處理復雜信息流的方式——即通過視覺層級和非綫性解碼來實現信息的安全傳輸和深刻理解。 本書價值 《古文明密碼:失落的文字與神話重構》不僅是對失落文明的考古報告,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思維模式如何通過符號語言固化的哲學著作。它為語言學、考古學、神話學乃至信息科學的研究者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依賴的字母錶,是否隻是眾多可能性中,最平庸的一種?本書以嚴謹的考據和大膽的想象力,為我們揭示瞭那些沉默已久的符號所蘊含的,關於時間和認知的深層秘密。 目標讀者: 考古學愛好者、語言學及符號學研究人員、曆史與哲學專業學生、對古文明和未解之謎感興趣的公眾。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葉 序 i
林 序 iii
程 序 v
趙 序 vi
王 序 vii
自 序 ix

Chapter 1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1
第一節 緒言 2
第二節 溫室氣體與全球氣候變遷 3
第三節 因應氣候變遷之國際公約與組織發展 16
第四節 2050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議題興起 29
參考文獻 36

Chapter 2 全球森林資源碳匯與貢獻 39
第一節 全球森林資源與碳匯 40
第二節 國傢自定貢獻中之森林資源溫室氣體減量 49
第三節 《巴黎協定規則書》研擬內容與林業相關之要項 59
第四節 各國總減量目標及林業部門減量分配目標彙整 67
第五節 各國林業部門減碳措施及國內後續推動方嚮建議 68
參考文獻 71

Chapter 3 臺灣森林碳匯管理策略 73
第一節 林業部門國傢溫室氣體清冊報告 77
第二節 臺灣森林碳管理策略 83
參考文獻 102

Chapter 4 國際碳定價機製 107
第一節 碳定價機製發展現況 108
第二節 碳減量額度機製與發展趨勢 120
第三節 企業內部碳定價 126
第四節 臺灣碳定價之選項 131
參考文獻 135

Chapter 5 森林碳交易機製與碳標準 137
第一節 不同碳交易機製之林業類型 138
第二節 清潔發展機製之森林碳匯專案 143
第三節 查證碳標準(VCS)之森林碳匯專案 150
第四節 主要森林碳標準比較 160
第五節 日本森林碳減量額度認證製度 165
第六節 英國林地碳規範(WCC) 178
第七節 美國傢庭森林碳計畫(FFCP) 188
第八節 中國碳交易機製與程序 197
參考文獻 221

Chapter 6 國際森林碳交易市場 227
第一節 排放交易碳市場 228
第二節 自願性碳市場 232
第三節 森林碳交易概念 239
第四節 森林自願性碳市場交易情形 243
第五節 森林抵換專案的共同效益 252
第六節 森林碳交易的風險 256
參考文獻 259

Chapter 7 國際森林碳交易專案活動研提 261
第一節 森林碳交易專案活動主要步驟與內容 262
第二節 專案構想和初步評估 266
第三節 專案設計和規劃 276
第四節 規劃專案設計文件 291
第五節 審查專案活動及發展專案執行策略 301
第六節 訂定財務和投資管理 302
第七節 批準、確證和登錄 305
第八節 執行和監測 310
第九節 查證與核發 313
參考文獻 317

Chapter 8 臺灣抵換專案減量機製 319
第一節 抵換專案相關法規演變 320
第二節 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重點摘錄 321
第三節 林業類型抵換專案方法學 330
參考文獻 344

Chapter 9 都市碳議題 347
第一節 都市碳盤查 348
第二節 都市林業碳交易機製 358
第三節 森林碳匯地方行動 375
參考文獻 381

Chapter 10 結論與未來展望 383
第一節 臺灣林業類型抵換專案睏境與碳匯潛力 384
第二節 企業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的森林碳匯相關路徑 394
第三節 結閤自然為本解方 407
參考文獻 415
中英文字彙對照錶 417
英文縮寫對照錶 424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85301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8k / 17 x 23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自古以來森林提供各種不同生態服務效益,默默守護人類社會,但在經濟發展進程,人類不斷地與森林爭地,將森林轉變為農地、建地,在這同時人類也慢慢地忽略森林的多重生態服務效益。然而,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興起,喚醒森林具有固碳的功能,讓森林一躍成為重要的負碳技術,也成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當追逐所謂的碳匯及其抵換效益之餘,應該更著重於維持森林整體生態服務的平衡,以及辛苦經營森林林農的生計問題,方能讓森林碳匯能真正為人類帶來永續的效益。森林碳匯的利用不是僅有減量額度一途,從不同國傢、組織尺度,森林碳匯都可用來抵減國傢跟組織的排放,扮演最直接碳移除的重要角色,也是成本相對較輕的途徑。常常接觸到對於企業需求殷切的企業,大都隻關心如何以最少成本購買到林業減量額度,對於森林如何閤理永續經營,以及各種伴隨森林碳匯的共效益,卻不聞不問。畢竟森林能提供好品質的碳匯,是需要經營的,更需要時間積纍關注,方能永續提供更多碳匯效益。隻問結果不問過程的急功近利態度,應是發展森林碳匯在提供減量額度方麵的最大障礙。

  本書是2009年自行齣版《植林碳匯專案管理》一書的加強版,隨著2050淨零排放的熱議,希望透過本書對於森林碳匯及抵換機製的完整說明,掀開森林碳匯的神秘麵紗,理解到森林碳匯的多方麵利用可能,更要強化對於森林經營方能帶來森林多元生態服務的效益,不要隻著重於碳效益,這也是國際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對於森林經營的重要體悟。

  由於本書撰寫過程長達一年半,因此部分資料礙於前後撰寫時間落差關係,無法完全更新至目前最新情形,還請各位看倌要多多包涵。畢竟寫這本書纔知道自己仍有許多有待學習的地方,加上目前森林碳匯議題過於火熱,讓資訊更新非常快速,有待未來持續從不同方式分享更多森林碳匯資訊。

邱祈榮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係
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

林俊成
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兼主任秘書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