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千宗湖
图书标签:
  • 韩国
  • 少年犯
  • 少年法官
  • 社会问题
  • 法律
  • 成长
  • 真实案例
  • 千宗湖
  • 青少年犯罪
  • 司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韓劇《少年法庭》,從千宗湖法官身上得到了靈感與啟發!
 
身心都受了傷,因為犯下罪行被社會唾棄的孩子,
該道歉的人不是你,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應該是我們要向你道歉。
   
  擔任少年法庭法官的八年歲月裡,千宗湖法官遇見了超過一萬兩千名孩子們,他藉由分享自己在法庭上遇過的各種案例,以及在給予犯罪靑少年們處罰時內心的掙扎與思考,將這些身心受了傷,又因犯下罪行被社會唾棄的靑少年們的故事寫下,讓人們更加了解「不良少年」。眞誠又溫暖的文字感動了無數讀者。
 
  ●大多數的非行少年,既沒有可以放心依靠的地方,也沒有一個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雖然他們是犯錯的孩子,但只要有個足以撫慰心靈傷口、讓身心休息的小小空間,他們一定能有所改變。
 
  ●我們如果想要改變一個人,就必須要給他希望,但是在被貼上「犯罪者」標籤的情況之下,他很難抱持希望。
 
  ●該道歉的人不是你,反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應該是我們要向你道歉。孤單的你在外徘徊時,我們沒能對你說一句溫暖的話;年紀輕輕的你痛苦到想要尋死的時候,我們沒有向你伸出援手。
 
  ●希望你們能夠持續努力地去理解每個孩子假面背後的真實模樣,因為在他們憤怒與訕笑的假面背後,可能隱藏的是一位正在哭泣的青少年。
 
  ●青春期稍縱即逝,所以在這短暫的時期結束前,必須要給予孩子們一些美好的回憶。就算那美好的回憶如螢火蟲的亮光一樣微小,對於那些被放任不管、孤獨生活的孩子們而言,或許也能成為照亮昏暗道路的美麗星光。
 
  這本書記述了因為家庭失和而處於危機狀態,以及被社會拋下、忽略的孩子們,再次尋求希望的治癒旅程。
 
本書特色
 
  ▍〈爸爸的心情,法官的良心〉
  即將被送到少年院的十七歲未婚媽媽,從法官手中收到了新生兒肚衣。
 
  ▍〈如果萌生偷竊的念頭,就想想這個皮夾〉
  法官把一個裝了零用錢的皮夾,送給因為飢餓而偷錢的姐妹,告訴她們:「想要偷竊的時候,就想想著個皮夾吧。」
 
  ▍〈有個孩子非常愛你〉
  當全家一起吃頓飯成為孩子唯一願望、當破碎的家庭在法庭上終於再度重逢時,總讓他感到心痛。
 
  ▍〈法官大人,請吃「參雞湯」〉
  即便事務繁忙,法官仍舊會抽空探望安置中心的青少年們,和他們一起吃飯。
 
  ▍〈希望能成為一同分擔的苦痛〉
  他給予暴力事件的被害孩子無限的鼓勵,讓他們的人生也能綻開美麗的花朵。
 
專文推薦
 
  李茂生/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動推薦
 
  文國士(國國)/教育工作者 
  喬齊安/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
  楊晴翔/律師、《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作者 
  韓國主婦Fion/旅韓Youtuber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各界讚譽
 
  「鮮明記錄了千宗湖法官為了讓非行少年能夠尋找正確之路,不分日夜煩惱,並以熱情實踐的過程。千宗湖法官展現了近來法院所關注且努力推動的修復式正義的一個典範。」——禹成萬(前昌源地方法院院長、第42屆大邱高等法院院長)
 
  「對於那些如果不是法律,就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處置的青少年們而言,千宗湖法官的溫暖關懷是位於比法律更高地位的同理心與感動。多虧了他,許多青少年並未在懸崖上跌落,而是能夠再次懷抱飛翔的夢想。期許學生家長及老師都能夠閱讀這本書。」——高永珍(慶尚南道教育局長)
 
  「超越法官職務,為了那些被忽視、遺棄的青少年而努力的千宗湖法官,是韓國社會上『用自己的燈火為迷路者帶來光亮』的真摯成年人。」——Hong Gwangsik (律師)
 
  「我的朋友千宗湖是一位沒有很多錢、沒有過多勢利,也對出人頭地毫無慾望的人。他是一位開朗而剛正不阿的法官。我非常尊敬他,我想對他,還有其他協助他的人說:『你們都在做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情。』」——Gwak Gyeongtae(電影導演)
 
  「在社會結構問題與偏見之中,以《少年法》面具遮掩自己真正面容的孩子們。藉由這本書,可以感受到千宗湖法官找出這些孩子們真正樣貌,並且關懷至內心深處的特別之愛以及溫暖信念。」——Pak Soyeon(tvN 《小英雄》製作人)
少年之殇:法庭内外的不解与救赎 一部深邃、震撼人心的非虚构力作,直抵韩国司法体系核心,叩问“少年犯”群体的复杂性与社会责任。 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韩国少年法官千宗湖的个人经历或其所著书籍《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中的具体案例和观点。 --- 引言:被定义与被遗忘的“问题少年” 在社会光影的边缘,存在着一个庞大而沉默的群体——少年犯。他们是法律条文下的“加害者”,但在每一个冰冷的标签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尚未成熟的灵魂,以及一个或多个破碎的家庭背景。这部作品,拒绝将少年犯罪简单归结为道德的沦丧或法律的失职,而是以一种近乎临床手术般的精准和人性的深刻共情,剖析了这些少年如何在成长轨道上偏离,并最终滑入司法深渊的全景图。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少年犯罪的生态系统,从更宏观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教育体系的失能,以及司法审判的局限性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幅关于“少年之殇”的复杂图景。它不是对犯罪行为的辩护,而是对“为何会发生”这一终极问题的深沉追问。 第一部:裂痕中的成长——社会结构性困境的透视 犯罪行为的种子,往往在最微小的日常环境中悄然埋下。本书深入考察了当代社会中,那些最容易滋生少年犯罪的温床。 1. 被遗弃的童年与家庭功能障碍: 深入分析了单亲家庭的结构性压力、隔代抚养的隐忧,以及高压、情感忽视或暴力倾向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的不可逆创伤。作品细腻地描绘了,当“家”不再是避风港,而成为第一个战场时,少年如何习得暴力、逃避和不信任。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少年犯的犯罪动机,并非源于恶毒的本性,而是源于对基本安全感和情感联结的极度匮乏。 2. 教育体制的筛选与排斥: 探讨了僵化的教育体系如何加速了“问题少年”的产生。那些在学业竞争中掉队、被主流教育体系标记为“异类”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转向校外,寻求同伴间的认同感和控制感。本书详细梳理了学校纪律、欺凌事件处理机制的僵硬,以及对特殊教育需求(如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的忽视,如何将这些边缘化的学生推向犯罪的边缘。 3. 贫困、阶层固化与机会剥夺: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了贫困与犯罪率之间的关联。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结构中,缺乏合法上升渠道的少年,更容易被“快速回报”的非法活动所诱惑。作品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揭示了社会公平性的缺失,如何系统性地剥夺了特定群体青少年对未来的希望,从而导致其转向对抗性的行为模式。 第二部:法律的刻度——审判、矫治与再社会化的困境 少年司法系统是社会应对危机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条防线自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也常常成为二次伤害的源头。 1. 法律与成长的错位: 探讨了法律在处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时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一个15岁的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与一个30岁的成年人有何本质区别?本书审视了刑罚的目的——是惩罚、威慑,还是更侧重于教育和恢复?作品细致分析了少年司法程序中,如何平衡“保护少年最佳利益”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 2. 矫治机构的真实面貌: 揭露了少年管教所、教养院等机构内部的运作逻辑与实际效果。这些机构是否真正起到了“矫正”的作用,还是在固化少年的“罪犯”身份?书中对机构内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资源的配置,以及脱离社会后的重返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围墙内的教育”往往与“现实生活的能力”脱节。 3. 标签效应与重返社会的壁垒: 重点分析了“少年犯”这一标签对个体未来生活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一旦被司法系统介入,无论刑期长短,少年在升学、就业乃至人际关系中将面临的隐形歧视和障碍,如何使得“改过自新”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种制度性的排斥,反而可能成为驱动他们再次犯罪的内在动力。 第三部:无声的呼唤——重建连接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收尾部分,转向了重建与救赎的可能路径。它强调,解决少年犯罪问题,绝非仅仅是法律层面的修补,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重建工程。 1. 心理干预的精细化需求: 强调对创伤知情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在少年司法中的必要性。作品呼吁,必须超越对行为的简单评判,转而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创伤史、依恋障碍和情绪调节困难,并提供专业、长期、非惩罚性的心理支持。 2. 社区支持系统的重构: 倡导建立起强大的、非官方的社区支持网络,包括导师制度、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以及家庭支持小组。这些体系的目标是将少年从冷漠的机构中拉回充满关怀的日常环境中,提供替代性的、建设性的角色模型和归属感。 3. 社会共识的建立: 本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吁读者直面少年犯群体的复杂性。理解他们的困境,不是降低对罪行的容忍度,而是认识到,对一个尚在塑形期的灵魂的挽救,就是对未来社会稳定的最大投资。 结语:我们共同的责任 这部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剥开了少年犯罪表象下的社会肌理,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在保护和培育下一代方面存在的系统性漏洞。它迫使每一个关注社会公正的读者深思:当我们谈论“少年犯”时,我们究竟是在审判一个孤立的个体,还是在面对一个由我们共同构建的、充满缺陷的成长环境?这是一部关于失败、关于救赎、关于社会如何对待其最脆弱成员的沉重记录,其价值在于激发行动,而非仅止于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千宗湖
 
  1965年於釜山出生,畢業釜山大學法學院。1994年通過司法考試,1997年被任命為釜山地方法院法官。取得釜山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博士結業,並於日本京都進行海外研習。曾服務於釜山高等法院、昌原地方法院、釜山家庭法院,現為釜山地方法院法官。曾被環境財團選拔為「2014年讓世界發光的人」,2015年第一回「大韓民國法院日」被表彰為大法院長,2017年獲得韓國犯罪防止財團的實踐功勞獎,2017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梁山法律文化獎」的現職法官。著有《不是的,我們覺得抱歉》(2013), 《這些孩子需要父親》(2015)。
 
譯者簡介
 
王詩雯
 
  韓國首爾大學外交研究所畢業,大學主修韓語,從事翻譯工作後更深刻體認到語言的美麗與奧妙;閒暇時喜歡練習瑜珈,樂於挑戰不同運動種類,嘗試在動與靜之間朝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譯有《汪喵偵探2:鼴鼠家族的秘密》、《我愛上學:第一天去上學》等作品。歡迎賜教:wen140918@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不是愛的司法,而是贖罪的司法/李茂生
推薦序  如果可以好好唸書,我也不想惹事呀!/陳志恆
序  關於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靑少年

這裡有位靑少年 
為年幼的﹁尙萬強﹂們所作的辯解 
有個孩子非常愛你 
如果萌生偷竊的念頭,就想想這個皮夾 
爸爸的心情,法官的良心 
不是的,是我們對不起你 
法官,我一定不會回報您的恩惠 
請讓我叫您一聲媽媽
法官大人,請吃「參雞湯」 
我做得到、我可以做得很好 
因為法官的緣故,肚子再餓也忍了下來
「現在的小孩」有問題?
有趣的學校?有事的學校? 
希望能成為一同分擔的苦痛 
為了人類而存在的法律與正義 
一扇門關上了,就會有另一扇門打開 
再次想想少年法 

後記  為靑少年的人生旅程加油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6612
  • 叢書系列:生命講堂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不是愛的司法,而是贖罪的司法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最近網路上有部火紅的韓劇,名叫「少年法庭」。我是沒有時間去追韓劇,但聽學生和我說,其劇情誇張,特別是法官在法庭的態度,已經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當時我是覺得戲劇的劇情就是要誇張,不然拿不到好的收視率,所以根本不在意學生的評語,也沒興趣去追劇。其後,間接地透過網路訊息得知其中之一的法官的人設,是參考了韓國實際上存在的少年法官千宗湖。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韓國的少年法官千宗湖的大名,聽說他曾寫了幾本關於少年司法的法普書,對於少年司法的社會意義有與他人不同的想法。這點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終究剛開始觸及少年事件處理法時,令我感動的就是日本漫畫《家栽之人》中虛擬的少年法官桑田義雄,其對少年犯罪的理解以及對少年司法的期待等,都深深地觸動我的心弦。漫畫中將少年比喻成植物的看法,也影響到我後來所設計的自我健全成長發達權的概念。一個實際上存在的少年法官,應該有超過虛擬人物的魅力。不,應該是說千宗湖法官或許會有超越《家栽之人》創作者毛利甚八之處。然而我一生與韓語無緣,看不懂韓文,所以沒看過千宗湖法官的原著,當然也無法判斷到底兩者間有何差異。
 
  月前出版社編輯和我說千宗湖法官的新著已經翻譯完成,希望我能夠寫篇推薦文。雖然最近真的忙翻天,根本沒有時間看翻譯的書,更遑論寫文章推薦,但是基於上述的緣由,我仍舊接下了這個任務。拿到譯本後,一直都沒有時間閱讀,不過截稿的死線到了,也只好抽出時間處理此事。不料,僅花了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整本書,而且也完全理解了千宗湖法官寫這本書的動機。
 
  若說我所主張的自我健全成長發達權來自於《家栽之人》,那麼可以說同心圓理論的雙層保護圈的概念,即是與千宗湖法官的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主張在少年司法程序中,身處同心圓第二層保護圈的從事司法工作者(亦即,法官及調查官、保護官,或甚至於輔佐人等)除了要尊重位處同心圓核心的少年情操(自我健全成長)的維護外,其工作的重點之一也必須置於第一圈保護圈的修復或調整。這是因為少年犯罪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問題外,最重要的應該是第一圈保護圈,亦即教與養的社會機能的失靈。
 
  關於司法少年本身的問題,可以參考宮口幸治教授所著《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該書強調許多少年都是因智商處於邊緣,認知能力不足,進而邁入犯罪一途,應該透過一些訓練,增長其認知能力,以排除情緒控制、人生規劃、學習方式上的障礙,不然往後仍會繼續犯罪。反之,千宗湖法官的本書則是強調犯罪的原因在於其成長或生存的環境。其認為「非行」僅是少年的武裝,去除武裝後,立即可以發現少年毫無保護的狀態。這種認知與馬札的漂流理論有相似之處。完全符合犯罪學的觀察。
 
  確實,如果不能滿足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低層安全與安心的需求,則遑論更高層次的精神力的增強。而安心與安全的需求即必須靠第一層保護圈的教養義務者擔負起來。千宗湖法官的這本書是從以往寫的三本書中挑選更適於法普的段落編篡而成,對作者而言或許是認為家庭、父母的議題更能夠吸引住大眾的關注,所以本書的大部分都透過案例討論親子關係。關於教育的場面,頂多只討論了部分的校園霸凌議題(韓國稱為校園暴力,而且這段的重點是置於修復式正義的達成)。不過,瑕不掩瑜,總不能要求一本書面面俱到。
 
  總而言之,整本書論述流暢,用心明確,但是真正的重點要讀到最後才逐漸明朗。作者主張少年司法是替社會向司法少年賠不是的機制,亦即少年司法審判的不僅是司法少年的事件或案件,而是審判整個社會。這點與我所主張的「不是愛的司法,而是贖罪的司法」一說擁有相同的視角。而連續劇的「少年法庭」的核心議題也在於此處。之所以作者會提出這類的結論,原因在於韓國因為連續發生少年所為重大案件,整個社會瀰漫著修訂少年法,為保護被害人應增加應報的份量,而非偏向寬恕之類的主張。但是對作者而言,柔軟的少年司法不是寬恕少年,更不是處罰少年,更遑論被害人保護(作者主張縱然處罰少年,也無法確實保護被害人,這應該透過其他社會機制達成),而是透過少年事件的處理,呈現出社會反省的機制,是一個遠大的社會工程。
 
  於本書的最後,作者提出一個反諷,結束論述。千宗湖法官說他不是反對將少年法嚴格化或責任化(嚴格追求少年的責任),不過如果硬要如此,則為求平等,也必須修訂其他法律,讓少年擁有與成人一樣的權利。偉哉斯言。讀完不禁莞爾一笑。
 
推薦序二
 
如果可以好好唸書,我也不想惹事呀!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儘管我有著多年青少年輔導的經驗,也見過各式各樣被稱作「問題少年」的孩子,但平時在路上,若偶然瞥見幾位染著滿頭金髮、嘴裡刁著煙、身上刺龍刺鳳,蹲坐在地上,嘴裡說著粗俗髒話的青少年,我仍會感到有些懼怕。
 
  正確來說,我對於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來的輕蔑與敵意,感到不安。
 
  這些半大不大的孩子,他們的打扮與舉止,正試圖吸引旁人的目光;但他們的眼神,卻正在告訴你:「離我遠一點」或「別惹我」。這正是所謂「不良少年」給人的感覺。
 
  我的內心不寒而慄。每當這感覺湧現時,我總會提醒自己,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著傷痛的故事,不為人知,需要被聽懂、被理解。
 
  印象中,有個在學校因到處惹事而被記滿三大過,面臨休學處分的孩子,他在和我談話時,不經意地說出了:「如果可以好好唸書,我也不想惹事呀!」
 
  這句話,令我有些意外。因為,每次與這孩子會談時,他總是流露出冷漠的神情,對我的關心與提問,不理不睬。有時候,還會顯得過度老成地反問我:「這一次又要聊什麼了?」
 
  但那句話,卻著實讓我楞了一下。
 
  一般大人大概會說:「那你就像其他同學一樣,好好唸書不就行了,幹麻非得闖一堆禍呢?」這類的說教,他聽過太多次,早就麻痺了。如果這些道德勸說,能讓他覺悟並痛改前非,他早就醒了。
 
  那麼,他為什麼仍要渾渾噩噩地度日呢?
 
  就是因為醒著太痛苦,又沒辦法像一般孩子一樣,踏踏實實地生活著,唸書、補習、社團、友誼、愛情……什麼的,只好沉淪在自我破壞的世界中,甚至遊走犯罪邊緣。
 
  沒錯,只差一點點,他就踩到犯罪的紅線。
 
  他在網路遊戲中遇到一群戰友,其之一人告訴他快速賺錢的門路,慫恿他一起去當車手。本來都講好了,但那天他因為睡過頭沒有前往,而其他車手被早已跟監多時的警察一舉查獲。他們大多是未成年、逃家或輟學的青少年。
 
  這孩子的父母離婚得早,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弟弟離家,他與從事送貨的父親同住。父親工作不穩定,常常醉醺醺的回家,心情不好就對他怒吼,甚至拳腳相向。
 
  他覺得母親離開父親是對的,而自己很早就下定決心,只要有能力,要趕快離開父親身邊,他就自由了。然而,一個孩子要如何獨立生存?他得要有錢才行。也因為如此,特別容易受到金錢誘惑而被詐騙去做不法勾當。
 
  心理學家曾對監獄裡重大刑事案件的受刑人進行訪談,發現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著心理創傷,也就是,成長過程中沒有被保護與善待,或者經歷喪親、家暴、虐待、性侵、遺棄或者長期孤獨。他們無法循著一般常軌正常長大、獲得成功。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從事不法勾當,透過詐騙與拳頭,來獲得自己所需。
 
  最後的下場,就是入監服刑,證明他們就是個失敗者。
 
  打從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認為自己不好,早就是個失敗者了!
 
  然而,在他們還是個孩子時,他們要的只不過是被理解、被支持和被肯定罷了!
 
  如果,我們能夠及早辨識出這些受傷的孩子,為他們做些什麼,而不是複製傷害在他們身上,也許,社會上或監獄裡,就會少了一個壞掉的大人。
 
  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所寫的《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一書,也赤裸裸地揭露了這個事實,每個犯罪少年的背後,常有悲慘與不堪的成長經歷。他們難道不想和其他同學那樣,好好唸書,未來找個工作,擁有安穩光明的人生嗎?
 
  當然想!但他們做不到。事實上,他們也曾努力表現良好,但大人在他們身上早早就貼上壞小孩的負面標籤,遮蓋住那些微小的努力與進步。到最後,他們也認同這標籤上的內容,認為自己就是天生的壞胚子。
 
  我衷心期待,所有的家長或老師,都能閱讀《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這本書。在一個又一個令人心疼與鼻酸的案例中,回頭去檢討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如何把這些不幸的孩子推往犯罪路上。當然,只要你願意改變看待他們的眼光,你也可以成為這些孩子的貴人。
 
作者序
 
關於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青少年們
 
  從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為止,我總共見過12,000名青少年。除了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以外,我應該是唯一一位見過這麼多韓國青少年的人吧!不過,我是在少年法庭上遇見這些孩子的。
 
  未滿19歲的青少年犯法時,為了矯正他們的品性與舉止,會進行少年保護處分裁判(以下皆稱為少年裁判),而進行少年裁判的法庭稱為少年保護法庭(以下皆稱為少年法庭)。在少年法庭進行審理的日子,青少年會從警備車上下來,身上綁著警繩、手上戴著手銬,進到等待室裡的鐵柵欄裡面。
 
  一頭金髮的青少年、身上有著像黑道幫派紋身的青少年、帶著不安的表情咬著指甲的青少年、低頭哽咽的青少年⋯⋯看著這些孩子瑟縮地站在狹窄鐵柵欄的模樣,我的心裡總是覺得不太好受。少年部法官所做出的裁判可能會左右一個青少年的人生,所以我總是在進到法庭前重整精神,然後開始祈禱:希望自己可以作出適合青少年又不失公正的處分,希望青少年們可以將我所作出的處分視為全新人生的轉捩點,而非自己所犯罪行的報應。
 
  因為低生育率的緣故,青少年的人數大幅減少。然而,長久以來的經濟不景氣以及家庭破碎問題,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人數卻沒有減少;青少年犯下暴力或傷害、勒索等校園暴力事件,以及校外的竊盜、強盜、性侵害等成人型犯罪的比例也持續增加。
 
  事實上,最近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危險程度很高,將它們稱為青少年的不當行為,似乎有點牽強。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犯下了什麼錯,或是知道自己犯了錯卻毫無反省之意的青少年們愈來愈多。因此,周遭的人們看待非行少年的眼光也漸漸冷淡,並指責處分過於不痛不養,要求要提高處罰的程度。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只關注這些非行少年所展現的反社會性,卻沒有人去了解這些青少年變成這樣的理由。
 
  我時常問我自己:「少年犯的罪行究竟是誰的罪呢?」很多時候,非行少年所作出的不當行為並非源自於青少年本身,而是源自於這個社會。在我負責少年裁判的期間,我看到了許多待在放任與虐待陰影之下的孩子們。卸下「非行」這個武裝以後,我看到的是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獨自面對人生的不合理與暴力的孩子們柔弱的模樣。這些孩子的問題是從哪裡開始出現的?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不斷反覆發生?必須要有人去釐清其中的背景與原委。
 
  在我見過許多被大眾鄙視的非行少年之後,我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也曾經因為貧苦以及冷落而遭遇挫折,每當遭遇挫折時都會有人願意伸出雙手幫助我,讓我能夠繼續向前邁進。不論是在法庭內或是法庭外都無法受到合理保護的青少年們,我想要成為他們的發言人,而這樣的想法或許也是一種逃避不了的使命。
 
  這些處境如同站在懸崖邊上的青少年們,除了透過法律,沒有其他處理方式,但是就算只是小小的幫助或是一句鼓勵的話,他們的人生也能有全新的開展。過去10年之間,我親身體會到理解與同理心對這些孩子們所帶來的影響。因為有許多人願意聽取我這位鄉下無名法官的故事,並且拋下原先對這些青少年的厭惡與冷漠之情,然後無條件地伸出援手,有時甚至代替我遭受他人指責,所以才能有現在的成果。
 
  這本書是我從先前三本著書《不是的,是我們對不起你》、《這個孩子也需要父親》還有《雷公法官千宗湖》中,節選讀者們較有共鳴的文章,然後重新潤飾文句並且搭配上溫馨插畫所製作而成的特別版,希望青少年與成年人都能夠輕鬆閱讀。雖然沒辦法將所有故事都寫進書裡,但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些孩子們。此外,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與孩子們相遇的同時,心中苦思的法律與正義之間的問題。
 
  無論如何,我希望藉由這本書,能夠讓大家去思考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青少年們。即便現在我已經不再擔任少年裁判的法官,我仍懇切希望能有人持續幫助、關懷這些孩子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奇特的张力,它不是线性叙事,更像是无数个闪回片段的组合,每一个片段都带着法庭特有的肃穆,但内核却是滚烫的人间烟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案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深思熟虑。他没有急于给出“应该如何惩罚”的简单答案,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理解为何发生”上。读到那些少年在法庭上笨拙的辩解和试图掩盖的脆弱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失落感——这些孩子本可以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普通纪实文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社会契约的反思录。它迫使我跳出“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思维,去审视法律条文在面对活生生的人性时所展现出的局限性。每一次判决的背后,都承载着法官难以言喻的挣扎,那种在“公正”与“慈悲”之间寻求平衡的煎熬,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得到。

评分

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社会各个阶层的缩影编织在一起。你可以在里面看到贫困的阴影,也可以看到物质富足却精神空虚的困境。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种散文般的韵味,但其支撑点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和严谨的法律逻辑。这种融合使得文本既有温度,又不失深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在探讨一个核心问题: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它最脆弱的成员,最终定义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每一次对特定案件的剖析,都像是一次深度的社会病理学诊断。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少年成长的悖论的探讨,他们既渴望自由,又害怕责任;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却又缺乏成年人的预判能力。这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些矛盾的钥匙,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沉甸甸的现实感扑面而来,它不是那种洒狗血的社会新闻集锦,而是透过一个法官的视角,去触摸那些被我们用“少年犯”标签轻易划过的年轻生命。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冰冷的法律文书汇编,但读下去才发现,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藏着令人心碎的故事。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他没有试图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将那些复杂的家庭背景、扭曲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结构性的困境,一层层剥开,让我们直面问题的根源。那种面对迷茫和无助的少年时,法律的边界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之间的拉扯,读起来让人呼吸都变得困难。尤其是一些关于校园霸凌和家庭忽视的描写,那种细微的情绪变化和环境暗示,比任何戏剧性的冲突都更具穿透力,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到底错过了哪些信号,才让这些孩子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社会对“犯错的青少年”究竟抱持着怎样的预设立场和处理方式。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非虚构作品,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的文字力量在于其精准的观察和不动声色的力量。作者对少年心理的捕捉极其敏锐,那些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对权威的挑战、内心深处的极度不安全感,都被他冷静地描绘出来,没有一丝多余的煽情。读完某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放下书本,静默许久,去消化那种巨大的无力感。它不是在控诉谁,而是在陈述一个冰冷的事实:我们的少年教育系统、家庭支持网络,在面对危机时是多么脆弱不堪。这种观察的深度,让我对“少年司法”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再是遥远的法律程序,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责任。那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少年眼中闪烁的狡黠与恐惧交织的光芒,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少年犯”的刻板印象。在阅读之前,我可能更多地是将他们视为“需要被规训的麻烦制造者”,但读完之后,我看到的是一群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错误的力量推着走的个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穿透力,他没有用宏大的理论去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法律条文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是如何被现实的重量压垮的。这不仅仅是关于犯罪和惩罚的故事,它更像是对“人性能否被挽救”的一次长达八年的持续提问。每一次对“回溯”的尝试,都让人深思,如果当初环境稍有不同,结果是否会截然不同?这种沉重的反思,让我对同情心和司法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同理心被重新校准了一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