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當孩子出現」系列)

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當孩子出現」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絲瓦茲.多爾多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行为问题
  • 法国育儿
  • 多尔多
  • 教养难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孩子出現」系列第二集
  ★「法國一整個世代的母親」協助爸媽解決困窘的教養難題
  ★精神分析結合兒科學,帶你深入了解小孩的身心狀況

  法國家喻戶曉的教母級人物馮絲瓦茲.多爾多,具有母親、小兒科醫師與兒童精神分析學家等多重身分,深獲無數法國父母推崇。她的教育觀點具有超越時代的前瞻性,至今依然是法國父母育兒時的最佳指南。

  多爾多非常了解親子雙方的深層心理,因此她的建議充滿同理,不僅能有效解決父母難題,甚至廣受孩子們歡迎,有話不跟父母說,卻寫信給多爾多!

  「當孩子出現」是她在法國公共綜合電臺主持的廣播節目,回答父母的各種疑難雜症,甫播出就受到熱烈迴響。本書集結自節目內容,是本系列第二集,關注孩子開始社會化的年紀以及青少年階段,例如:

  ‧小孩子分得清「拿」與「偷」的區別嗎?
  完全分不清。不過,從孩子意識到「個人所有權」時(通常在四歲),就可以規定禁止偷東西。就算孩子偷東西,父母也要讓他覺得自己仍是被愛的。正因為有愛,孩子才會慢慢適應成年人的生活與律法。

  ‧什麼時候可以教小朋友收拾東西?
  兒童在四歲之前學不會收拾。快十五歲時孩子就會找到自己的秩序感,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方式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偷看色情書刊,怎麼辦?
  爸媽可以趁機談論「性」,以及所有被稱為「色情」的東西。對於孩子在性方面提出的問題,都不應閃避,應該做出回答。

  書中還觸及以下問題:
  ‧青少年談戀愛‧關於裸體‧零用錢‧需要帶孩子做心理治療嗎?‧說謊和幻想的區別……

  讀完多爾多醫師的建議,我們將以一種全新的觀點,聆聽孩子說的話。

誠摯推薦

  余琬儒 | 兒醫四寶媽魚丸醫師、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馬大元 | 身心科醫師、親子專家、YouTuber
  尉遲秀 | 法文譯者、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理事
  黃之盈 |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鐘  穎 |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列)
《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當孩子出現」系列) 書籍簡介 這是一本深入剖析現代家庭教養困境、提供實用且富有人文關懷解決方案的指南。本書的核心在於,它提供了一套不同於傳統權威式或過度溺愛式教養的、立足於法國文化精髓的育兒哲學——尊重個體、設立界限、並在衝突中尋求理解。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育兒觀念快速變化的時代,許多父母感到迷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層出不窮的「難題」:從幼兒階段的界限測試到青少年時期的價值觀衝突,從電子產品成癮到學校適應困難。本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心理學背景和多年的實踐經驗,精準地捕捉了這些「棘手」情境背後的真正需求,引導家長從單純的「管教」轉向深刻的「引導」。 第一部分:理解「沉默」與「反抗」的語言 本書首先挑戰了許多父母對於「乖巧」的執著。許多家長錯誤地將孩子的順從解讀為健康的發展,而將反抗和沉默視為失敗的信號。作者強調,孩子(無論是三歲還是十三歲)的「不配合」或「拒絕溝通」,往往是一種強烈的溝通信號,只是他們缺乏成熟的詞彙來表達。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溝通障礙的根源。它不僅僅是孩子「叛逆」,更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中缺乏安全感,或者父母的反應模式(如過度驚慌、指責或賄賂)無意中關閉了孩子敞開心扉的通道。書中詳細分析了幾種常見的「沉默模式」: 1. 情感退縮型沉默: 孩子在感到羞愧或不知所措時,選擇將情感封閉起來,這常常發生在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度批評時。 2. 策略性沉默: 孩子學會了用「不說話」作為一種對抗權威、爭取自主權的手段。 3. 專注力轉移型沉默: 尤其在電子設備普及的今天,孩子沉浸於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請求反應遲鈍,這其實是注意力分配失衡的表現。 作者引入了「傾聽的藝術」,這遠非被動地等待孩子開口,而是主動創造一個「無評判空間」。書中提供了一系列技巧,幫助父母學會如何「解碼」非語言信號,例如肢體語言、語氣變化,以及在特定情境下,應當如何用最簡潔、最不具威脅性的方式發出邀請,讓孩子願意開口。 第二部分:從衝突到共識——邊界與自由的平衡 法國育兒哲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對於「界限」(Les Limites)的堅定維護,但這種界限的設立並非出於控制欲,而是為了賦予孩子安全感和預測性。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如何在設立堅固的界限的同時,不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 書中詳盡探討了幾個關鍵的教養場景,並提供了實用的應對框架: 「不」的藝術: 如何堅定地說「不」,同時不傷害親子關係?作者主張使用「肯定——限制——替代方案」的三段式溝通法,確保孩子理解規則,同時感受到被接納。 對抗性行為的處理: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或家中爆發強烈的負面情緒時,應如何避免陷入權力鬥爭?書中強調,情緒需要被接納,但行為必須被約束。重點在於「冷靜期」的運用,幫助孩子在情緒平復後,再討論行為的後果。 自主權的逐步授予: 隨著孩子成長,父母必須學會放手。本書提供了一個分階段的「責任轉移計畫」,例如讓孩子參與家庭規則的制定、自主管理自己的時間表等,這極大地降低了青春期爆發衝突的機率。 第三部分:應對「現代化」的教養挑戰 現代父母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放在了科技、社交壓力與身份認同上。 一、 螢幕與專注力管理: 這部分並非簡單地禁止電子設備,而是探討如何將其整合入健康的生活模式中。作者建議父母應當成為「數位引導者」,而不是「數位警察」。重點在於: 1. 共同協商使用時間表: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提高執行率。 2. 內容的品質篩選與討論: 討論孩子在網上看到的內容,將其轉化為哲學或社會討論的機會。 3. 「斷線」儀式的建立: 創造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無科技的活動,重新激活面對面交流的愉悅感。 二、 友誼與同儕壓力: 對於青少年而言,同儕群體的重要性往往超越家庭。本書提供了如何支持孩子度過友誼的起伏、應對排擠或霸凌的策略。核心觀點是:父母需要成為孩子最可靠的「情感避難所」,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在外面經歷了什麼,家庭永遠是安全的港灣,無需偽裝。 三、 處理失敗與挫折感: 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許多孩子對失敗的恐懼極高。本書鼓勵家長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將錯誤視為學習的必要步驟。書中分享了如何用提問代替建議,引導孩子從失敗中提煉出經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自我譴責中。例如,當孩子考砸了,與其問「你為什麼不努力?」不如問「你覺得這一次哪些準備方式可以調整?」 總結 本書為家長提供了一套紮實、靈活且充滿同理心的教養工具箱。它提醒我們,教養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孩子完全服從,而是培養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懂得尊重他人、並能有效管理自己情緒的個體。透過本書,讀者將學會如何真正「聽到」孩子未說出口的話,並在愛與界限的平衡中,建立起堅不可摧的親子信任關係。這是一趟從焦慮到自信的轉變之旅,是每一位渴望建立深刻、持久親子關係的父母的必讀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1908-1988)


  法國著名的小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親子教養專家。1908年11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信仰天主教的保守富裕家庭,十六歲時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參加高中會考繼續學業,進入醫學院成為兒科醫生後,又因緣際會投身兒童精神分析,與拉岡等人共同建立了巴黎佛洛伊德學派,將精神分析引入醫學和兒科學領域。

  與同時代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恩相比,多爾多進一步將精神分析擴展至胎兒期。她將胎兒視為一個完整的語言主體,認為胎兒即具有交流的欲望和表達的能力,並堅持應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交流。同時,她也十分重視對女性性欲問題的研究,不僅細緻探討了女孩在前伊底帕斯期的心理狀況,還十分強調作為規範者的母親的作用。

  著有「當孩子出現」系列、《孩子真的生病了嗎?》、《兒童的利益》等多部作品,並在法國廣播電台開設兒童教育節目,以談話的形式深入解答親子教養的各種問題。她成立的綠房子(Maison Verte)等機構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並在兒童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爾多與先生育有三名子女。她於1988年病逝於巴黎,享年八十歲。

譯者簡介

單俐君


  法國巴黎大學教育專業研究,Charles Perrault國際學院文學論述首獎,專長為中文/法文筆譯口譯。譯有《靜能量:找回內在平衡的25個心靈處方》、《記得要快樂:A到Z的法式幸福》、《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的語言》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跨越時空與文化的交流  Catherine Dolto
推薦序二:「謝謝妳,多爾多醫師!」  黃之盈
譯序:一位實踐者的真誠與人性關懷  單俐君
 
第1部  日常生活的疑難雜症
1寫信是為了幫助自己
2什麼都碰的寶寶--到處爬行,發現新事物
3左手右手並無好壞之分
4物品是讓人使用的--有序或無序?
5父親不是嬰兒--父親無法溝通的問題
6被動不是美德--害羞的孩子
7管好自己的手--談偷竊的問題
8知道東西價格的權利--談零用錢
9大家開心在一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10這個年紀應該做的事--錯誤的標準
 
第2部  孩子你在想什麼?
1以文明的方式迎接寶寶的到來--關於生產
2你曾經有過生父--單親媽媽
3你看,我多想打你屁股--孩子的暴力,父母的暴力
4媽媽抓狂,兒子顫抖--惱怒的母親
5想像力的領域--聖誕節、傳說與玩具
6現實與幻想--逃避、恐懼與謊言
7應該用實話來承載事實--與孩子談論死亡
8心理治療、精神醫學、復健與精神分析
 
第3部  小孩煩惱,爸媽詞窮
1你想要出生,我們想要有個孩子--性教育,直接的問題
2無關魔鬼--性教育,間接的問題
3狂歡?--關於裸體
4不是說謊,是開玩笑--兒童的性幻想與成人的現實
5禁忌與鄙視--關於亂倫、同性戀與自慰
6十五歲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談青少年
7星期三的來信--談青少年
8又見星期三的來信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725
  • 叢書系列:LoveParenting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跨越時空與文化的交流


  我的母親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曾說,同意製作「當孩子出現」(Lorsque l'enfant paraît)這個廣播節目,是她一生中最難下的抉擇之一。她撰寫過複雜的理論著作,但是另一方面,她始終希望透過簡單的方式以及易於理解的詞彙,讓每個人都能進入她精神分析師的知識和經驗領域裡。她曾在雜誌上寫過許多所謂「普及化」的文章,也參加過一些廣播節目。然而,以講述個案情況向聽眾充分深入回答問題的方式,卻是一項完全創新的做法,因此是有風險的。必須既不能變成無視專業上須嚴守祕密的公開諮詢,也不能是帶著教條口吻的理論課程。首先她要求只接受書面信件,因為這樣,對方就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困境,進而保持一點距離。接著她要求由我來整理信件。然後我們遇到了一位出色的電台主持人傑克·琶戴勒(Jacques Pradel),他的聲音非常溫和,而且對製作這個主題很有興趣。節目開播時,他還是一位三歲女孩的父親,妻子正懷著雙胞胎,也是一位充滿熱情又有智慧的對談者,我們之間立刻萌生了默契。馮絲瓦茲.多爾多有一個非常令人愉快的特點就是:她愉悅輕鬆,又有幽默感。她甚至說自己的意見純屬個人看法,認為別人不同意她的觀點,其實是非常好的。她說話的方式非常生動傳神;當她找不到適當的詞彙時,常常習慣發明新詞,這是她一直讓編輯很傷腦筋的地方。不過她對聽眾的智慧以及父母親們的能力充滿信心,而且尊重他們,也不好為人師。偶爾有些批評的信件,她都能夠以極其寬容的態度接納。從所有這些元素裡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化學效應,聽眾們立即報以熱烈的共鳴,「當孩子出現」廣播節目一舉成功,真是成了社會奇觀。在路上人們會停下車子收聽節目;在工作場所,員工會圍聚在收音機旁,生怕錯過任何談論的內容。

  馮絲瓦茲‧多爾多當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從原來忙碌又有卓越聲譽的臨床醫師,突然成為備受追捧的公眾人物、明星,常在街上被認出來,電視和報紙爭相邀約。她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會有如此突如其來的改變,這讓她難以接受,並且很快就明白到,名氣完全改變了她與病患之間的治療關係,有人因為慕名或好奇而攜子前來求醫。她立刻決定停止在自己的診所看病,但仍然繼續接受其他專業精神分析師前來向她請益諮詢,並且繼續為收養機構裡的孩子做心理諮商,因為她認為,在那裡不會有名氣之擾。另外,她在醫院裡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就是在一群大約二十名訓練期的精神分析師以及執業精神分析師面前進行諮商,讓學員們實地觀察她如何與嬰兒以及幼兒工作。這在當時仍屬少見,多爾多算是先驅!這種諮詢的方式令她全心投入,持續到生命終點,也就是直到她去世的前兩個月。當時她罹患肺纖維化,日夜需要供給氧氣。看病時,她隨身必備一個攜帶式氧氣筒,回到家,總是筋疲力竭,卻十分歡喜。突來的盛名之累,迫使她必須重新規劃自己的臨床醫師生涯。為了堅持自己的道德理念,也為了將一生的經驗傳遞給那些對精神分析一無所知的人,她付出了痛苦的代價。然而她的堅持是對的,因為她深信聽眾們的智慧,終於使她贏得了這一場賭注。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她在六歲時誓願要成為「教育醫師」,讓父母非常震驚,並且向她解釋這個職業不存在,她隨即回答說:「這樣的話,就來發明好啦。」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她關心的是如何盡可能將自己一生的專業經驗傳達給父母、醫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與兒童接觸的人,無論他們的職業與職位。有兩個使命驅使著她:一是她非常看重知識的分享,她認為一己的知識和努力可以讓所有的人受益。另一個是,所有重要的治療師都關注的防微杜漸,不希望見到由於無知而重複教養上的錯誤,導致神經質的痛苦、家庭緊張、學業受挫等等,讓原先有能力有智力的孩子無法在世界上獲得發揮的空間。她經常告訴我,所有這些工作最重要在於傳遞經驗,也就是透過治療孩子苦痛所得到的各種寶貴經驗,讓其他的孩子能夠受到更妥善的照顧。

  這個節目為當時樹立下了里程碑,即使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熱烈又感動地談論著這個節目。我們經常在電影或電視中會聽到關於多爾多的習慣用語:她已經進入了公共領域。節目一開播,聽眾們立即深受吸引,卻也引起各方針鋒相對激烈辯論是否有權利繼續播放像這樣製作型態以及談話方式都如此不尋常的節目。另外許多精神分析學家也為之震驚,認為精神分析因此被誤導,甚至褻瀆了它原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毫無疑問地,在精神分析專業領域中,她為盛名之累付出了代價。今日,當我們看到電視或廣播節目中肆無忌憚大談隱私,再穿插上一段膚淺的心理評論,大家卻毫不在乎的時候,再回頭看看當年這個滿懷謙虛又謹慎的廣播節目所引發的媒體風暴,真是讓人驚愕。她甚至被戲稱為「精神分析界的祖母」,大家以她的盛名為藉口,詆毀貶抑這位傑出的臨床醫師,否決她從一九八四年著作《身體的潛意識意象》(L’image inconsciente du corps)一書開始一生致力關於身體的潛意識意象表達非常重要的理論貢獻。她曾與拉岡(Jacques Lacan)同為佛洛伊德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在最後一次分裂中,有人擔心她會憑藉聲名大噪而覬覦權力,這對她來說真是相當殘酷:她對權力毫無興趣,為人非常謙遜。或許是,她已經完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這個意念,支持著她以哲學智慧超然地走過了這場風暴。

  她去世於一九八八年,舉國同悲,葬禮由一位天主教神父、一位基督教牧師隨同一位伊斯蘭教伊瑪目以及一位猶太教拉比舉行,萬千群眾前來致意。 她非常有名,但是在身為臨床醫師、理論家以及訓練師這一方面,卻又不為人深知。一部分是因為她從來不想創立學派,即使她培育了許多精神分析師,卻將這些年輕人視為同輩。 她喜歡說:「我沒有學生」,也喜歡說:「 千萬別做馮絲瓦茲‧多爾多,要做你自己」,還會閃爍著慧黠的眼神說:「我很願意給你一些建議,只要你保證不照著做。」

  幕後故事

  一九七六年十月至七八年十月兩年間,我們完全生活在「當孩子出現」廣播節目的步調中。我們會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到她的診所錄製一整週的節目。每個星期我們都會收到一百封左右的信件,我會帶著五個文件夾,分裝著每一天的節目主題。由我來做前置準備工作:也就是選擇討論的主題以及信件,然後摘要來信綜整討論主題。我會畫出重要的段落,還會建議傑克·琶戴勒要做的提問。事實上,這些信件都太長了,根本無法全部唸出來。為了讓大家能夠思考症狀的多面意義,並且在案例之間相對比較,通常我會選出幾個相同的症狀,但背後的問題卻完全不同。即使健康的孩子有時也是會出現症狀的。接著我們會以信函通知那些預計在節目中回覆其來信的聽眾,還有那些對同一主題提出問題的聽眾,知會他們空中答問的日期。其他來信的聽眾幾乎也都會收到書面答覆。所以每次節目都是一場龐大的工程,我認為大家都夠感受到我們全心投入的誠意。這實在是令人興奮、感動又筋疲力竭的兩年。每次去母親家時,我總是隨身扛著一個裝滿信件的大書包,週末常是在口述聽寫答案中度過。與聽眾之間的對話過程真是既充實又飽滿。精彩的是聽眾來信的演變:起初我們收到的來信很簡短,解釋的也不很清楚;到了後來,信件內容又長又詳盡,細膩又聰慧,甚至十分睿智。有些信甚至長達四十幾頁,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回答這些完全了解孩子痛苦的父母。他們已經花了很大的功夫思考過問題,只等著馮絲瓦茲‧多爾多確認他們走在正確的路上。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讓我們感到十分振奮的是,來信展現了大家了解了面對孩子時應當抱持的態度,這實在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的預期。

  詭祕停播

  「當孩子出現」這個節目持續播出一年半的時間,給那個時代留下了永恆的印記,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節目驟然停播跟之前的廣受歡迎一樣令人驚愕,原因至今成謎。國家廣播電台更換台長,新任臺長賈克琳·波堤野(Jacqueline Baudrier,1922-2009)有一天把我們叫到她的辦公室,告訴我們她決定停播這個節目。她沒有給我們任何解釋,而是要馮絲瓦茲‧多爾多像記者一樣主持另一個有關心理方面的節目,我母親當然拒絕了。她甚至提議要我母親跟兒子,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歌手卡洛斯一起演出,一起唱歌!

  節目停播的消息沒有對外宣布,九月新學年開始時,聽眾們徒勞等待著他們最喜愛的節目。他們非常震驚節目竟然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就好像馮絲瓦茲‧多爾多和聽眾之間的交流必須在沉默與禁言裡落幕。信件持續湧進了幾個月,我們要求電台聘雇一名祕書來回答聽眾們的信件,卻被告知:「你們不要回信就沒事了。」我們據理力爭:「身為臨床工作者,我們不能讓這些焦慮的人陷入困境中。」這整段冒險過程始末都精彩生動地記錄在戴樂古(Delcourt)出版社發行的漫畫書《多爾多風波》(L'onde Dolto)中。

  我相信,在文化差異的背後,隱藏著普世人類的靈魂及其磨難。我希望台灣的讀者們能夠享受自己遇上馮絲瓦茲.多爾多出其不意的回答時的樂趣,也希望你們會喜歡她細膩、溫暖、仁慈又風趣的智慧。我真是喜歡曾經發生在法國二十世紀的交流,能夠跨越時空與非常不同的讀者們相見,我要衷心感謝譯者單俐君女士,以及心靈工坊出版社提供優質中文版版本的機會。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謝謝妳,多爾多醫師!」

  「謝謝妳,多爾多醫師!」閱讀完這本書後,好想跟妳說這一句話。

  很榮幸我能在第一時間接連拜讀多爾多醫師兩本書籍,這不但拯救和舒緩我的親職焦慮,更藉由當年節目裡信件往返的各種疑難雜症中,看見跨古亙今父母職的焦慮和普同感。從第一本《孩子說「不」,才會去做》到這一本《孩子有話,不跟你說》。

  我看見成為父母之後的我們,是第二次的人生形變,除了外觀的改變、身體賀爾蒙的變化、心態上的取捨和更迭,相較於青春期,更是珍貴的第二次蛻變。也許是因為求好心切,我們過度焦慮:也許是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對待,常常犧牲自己,卻也茫然失措;也許是在父母職方面渴望被認同,期待伴侶能接手,卻又害怕彼此踩腳不一致,明明想開明地和孩子討論性和身體,卻又害怕孩子因各種好奇,鋌而走險。

  這些心情,怎麼越古亙今都這麼相像?

  家中有了新生命,不只是「孩子誕生」,而是「夫妻變成父母職」現身。在現今的社會中,無法承認壓力的崩潰爸媽,上下位階失序的親職狀態,專案化管理的親職教養,都為低薪全拋世代的父母,增添了一抹自我要求卻無力抵達的憤慨。多爾多醫師賦能父母們「孩子的問題,其實父母自己就能解決」,爸爸媽媽不要失去信心,透過信件、書寫和聆聽本身就能協助父母紓解壓力,冷靜誠實地思考問題帶來的效應。

  透過靜默和書寫,我們也許能從問題中了解真實的焦慮,例如孩子說謊怎麼辦、孩子不負責任怎麼辦、孩子不為他人著想怎麼辦、孩子對性好奇怎麼辦等種種問題,重新從問題孩子的角度,看見父母回應的重要性。也許從耍賴孩子身上你會瞧見「無法忍受自己讓孩子不開心的媽媽」,從催魂咒的孩子身上看見「無法忍受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等一下的母親」。透過孩子的反應,再回頭檢視父母可以怎麼回應,就能鬆綁問題。這讓我想起最近的一個體察是,我是一個工作很有效率的人,在我的親職教養中,意外地將效率模式建立在孩子的大小瑣事上而不自覺。記得我的孩子們兩三歲時,有一陣子常常提出要求:「媽媽,我的水杯勒?」、「媽媽我的長褲哩?」我想到東西在哪裡,都會回應:「好,我幫你拿!」但事後孩子卻不斷催促,讓我感到心煩意亂。記得有一次,我實在不耐煩,對著孩子說:「剛剛你提出來的時候,我已經跟你說『好』了」,「我都有記得,你為什麼還要一直講一直講,一直逼我呢?」

  直到有一次,「我都已經說好了,你還一直催、一直催,我已經在做了,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當下我講完,突然憶起我母親的身影──我看見她的背影在那邊一直做家事,還是小孩的我跟她說:「陪我玩,媽咪陪我玩嘛!」她跟我說好,卻沒有回頭;我一直講,她就只是繼續做。我不曉得轉過身的那一頭,她有多著急想把所有事情做完再來陪我玩,我只知道在這一頭的我一直等不到做完家事的媽媽,所以一直叨叨念………這一刻,我突然懂了:我的煩,正也是我母親的煩,我回孩子們的話,也正是當年母親跟我說的話,成為母親之後,我們也被過往養育片刻附了身……

  我突然發現這句「為什麼要逼我」,正是我母親的不平之鳴,而我和她在進入母職之後的完美主義,對孩子的抱怨中夾雜著愛、憤怒、自我期許等多重的尖叫和難過。這些覺察,讓我的內心有了新的選擇,有些問題反倒因為覺察迎刃而解。就像多爾多醫師所言,我們都有能力陪伴孩子解決問題,甚至是解自己人生的結,也許當你從書中發現這點,就能從「過度焦慮的父母、滿是問題的孩子」的觀點中畢業。而我認為,我在新手父母階段,能被妳的書籍陪伴,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哪!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每天与时间赛跑,留给孩子的有效陪伴时间本就有限,所以每次冲突都显得格外沉重。我最害怕的就是,因为我的疲惫和不耐烦,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信号。我总担心自己“教养不当”,给孩子留下无法弥补的心理阴影。因此,我迫切需要一本能提供“快速有效”但又不失深度的指导手册。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我快要失控的时候,给我一个坚定的眼神和一句中肯的提醒。它不必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而是那种能立刻在下一秒的互动中派上用场的实用智慧,帮我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沟通窗口,避免将小矛盾升级为不可挽回的代沟。

评分

我最近在想,我们这一代父母,是不是被“完美育儿”的焦虑裹挟得太紧了?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资源、最科学的教育,结果却可能忽略了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我身边的朋友们也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难“管教”,我们用尽了威严和爱,却依然感觉像在跟一堵墙对话。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现代亲子关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信息不对称,孩子把我们当成了外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引导父母放下“权威”的姿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用一种更放松、更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孩子那些突兀的、让人措手不及的“反常行为”,重建一种基于信任而非控制的关系。

评分

我发现,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夕,他们开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是好事,但也让许多像我一样的家长措手不及。我们习惯了他们对我们的依赖,突然间,他们开始竖起自己的边界,变得疏远和神秘。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请出房间”的局外人,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名字直击了我的痛点——“孩子有话,不跟你说”。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疏离感”的本质的?它是必须经历的阶段,还是可以被更智慧地引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具同理心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这种“不再分享”的行为,不是对我的否定,而是他们个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并教我如何在这段“沉默期”中,依然能保持连接和支持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及时了,我最近正好在为家里那位小家伙的叛逆期焦头烂额。我以前总觉得教养孩子就是一套固定的公式,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培养出听话又优秀的孩子。但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我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分享他的想法,我感觉我们之间的那座桥梁正在慢慢崩塌。我尝试了很多网上的“育儿秘籍”,但大多都是空洞的说教,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起来完全是另一回事,甚至有时候会让我更焦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或许问题不在于孩子“不听话”,而在于我没有真正理解他们成长的阵痛。我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更细腻、更接地气的指导,帮助我重新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不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逻辑去评判他们的世界。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效率的人,以往看育儿书,我更偏爱那种条理清晰、步骤明确的指南。但最近,我开始反思,养育一个鲜活的生命,真的可以用流程图来管理吗?这本书的封面和名字就给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它似乎在邀请我去探索孩子内心那些复杂、甚至有些“不合逻辑”的情绪和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视角转换的工具,让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感受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我最近发现,当我们停止追问“为什么不听话”转而关注“他现在感觉如何”时,情况似乎略有好转,这让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情绪理解的部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优雅地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而不是每次都以争吵收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