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

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賴其萬
图书标签:
  • 杏林筆記
  • 醫學人文
  • 行醫感悟
  • 人生思考
  • 醫者仁心
  • 臨床經驗
  • 醫學倫理
  • 生命哲學
  • 杏林故事
  • 醫師生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醫學教育改革、醫學人文重要推手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賴其萬最新力作
是醫者的自省,也是父親對家人、老師對學生的誠摯告白
 
  賴其萬醫師二十多年來於《經典》雜誌【杏林筆記】專欄筆耕不輟。回顧近半世紀的行醫路,作者分享一路走來的生命體悟,推廣醫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並為了改善台灣醫療環境及醫病關係而聯合團隊開創了【醫病平台】網路專欄。隨著年紀增長,更珍惜能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同時感念離世的親友曾經帶來的人生滋養。本書不僅是一位醫者的自省,也是一位父親對家人、一位老師對學生的誠摯告白,以獨特且精彩的生命歷程,帶領讀者一同思考人生。
 
專文推薦
 
  我認為賴教授因為行醫增廣人生經驗,加深生命感受,如果沒有行醫,他不可能寫出這些感動的故事,他不是被醫學耽誤的作家,而是豐富的行醫經驗成為他寫作的靈感,加上他本人對工作、家庭、社會的摯愛,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杏林筆記」。──吳明賢(台大醫院院長) 
 
  若是醫學院的學生在畢業之前,能先閱讀此書,對於他此後在投入第一線臨床醫療服務時,必定很有幫助,會知道怎樣對待病人,怎樣讓自己成為病人可信任的醫師。若是已經在第一線服務的醫師都能閱讀這本書,一定會發現賴教授所經歷到的,也有很多是共同的經驗,也會發現有哪些地方是自己的不足而有可以補缺的事。──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透過賴醫師的文字,看見醫生們願意冒著受傷、失敗的風險,在困難中依舊努力去愛、去盼望。並在這些努力與困難中,淬煉出智慧,而能興致勃勃的堅守志業,在長長的執業生涯裡,持續在「問題」裡看見改變的契機。──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好的,以下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无关。 --- 书名:《星尘的回响: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作者:艾莉莎·文德尔 出版社:寰宇文化 定价:88.00 元 开本:16开 页数:480页 ISBN:978-1-23456-789-0 --- 内容简介: 《星尘的回响: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探索之作,它致力于揭示人类文明早期如何仰望星空,并将那些遥远的光点编织成关于宇宙、生命起源乃至命运的宏大叙事。本书不仅梳理了古代文明在观测天象方面的科学成就,更深入剖析了这些知识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其文化、宗教和哲学体系。 本书的叙事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开始,追溯到巴比伦人精确的历法构建与对行星运动的早期建模尝试。作者文德尔博士,一位在考古天文学和比较神话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些由星光照亮的夜晚。 第一部分:源初的凝视——四大文明的星图绘制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早期文明,着重描绘了他们如何将天空视为一个巨大的、可理解的秩序。 尼罗河畔的永恒之眼: 埃及人如何利用天狼星的偕日升(Heliacal Rising)来预测尼罗河的泛滥,以及这种天文事件在法老神话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金字塔的精确方位如何与其天文学信仰紧密相连,以及“众神之船”在夜空中的航行轨迹。 巴比伦的精确度量: 深入解析巴比伦的占星术(Astrology)与天文学(Astronomy)早期相互依存的阶段。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发展出七曜系统,以及他们对黄道带的划分,这些为后世的希腊乃至中世纪欧洲的天文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 分析中国古代“天象授时”的独特哲学观。书中详述了历法制定、二十八星宿的构建,以及帝王通过观测彗星、新星(超新星)等“非常天象”来证明其统治合法性或预示政治变动的历史案例。 中美洲的螺旋时间: 考察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中复杂的时间周期系统。本书特别对比了玛雅的“长纪历”与“卓尔金历”,揭示了他们对金星(启明星与长庚星)运动的惊人观测精度,以及这些周期在宗教仪式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部分:神祇的足迹——星体与人间秩序的投射 在这一部分,作者转向神话学的阐释。她认为,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科学实践,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隐喻。 从赫利俄斯到苏利耶: 跨文化比较太阳神话。书中对比了古希腊的阿波罗、古埃及的拉以及印度吠陀中的苏利耶,分析了不同文化如何将太阳的每日升落与生命的诞生、死亡和再生联系起来。 月亮的双重性: 探讨月亮在不同文化中作为生育、时间度量和神秘知识守护者的角色。对比了阿尔忒弥斯、印度的月神苏摩(Soma)以及中国神话中的嫦娥,解析月相周期如何成为仪式和女性生命周期的象征。 行星的性格化: 详细解析了七大可见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和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格化”过程。例如,火星的战争属性如何超越地理界限,并在罗马、希腊及北欧神话中保持了其破坏与勇气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知识的传播与科学的觉醒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古代知识的整合与演变,特别是希腊化时期对前人积累的系统化整理,以及知识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遗产: 重点介绍托勒密《至大论》(Almagest)的结构与影响,分析其地心说的模型如何以极高的数学精度统治了西方思想近一千五百年。同时,也将讨论希帕恰斯在恒星分类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桥梁: 审视在欧洲“黑暗时代”,阿拉伯天文学家如何保存、翻译并极大地发展了希腊和印度(如勃拉玛古普塔)的观测数据。书中收录了大量中世纪伊斯兰星图的精美插图,并分析了他们对观测仪器的改进(如星盘的精密化)。 文艺复兴前的微光: 简要提及中世纪欧洲对这些古代知识的继承与本土化,为哥白尼的日心说革命埋下伏笔。作者认为,对古代模型精准度的盲目崇拜,反而阻碍了新发现的诞生,凸显了科学进步的辩证性。 本书特色: 丰富的图表与复原图: 包含数百幅高清的古代星图复刻、神话壁画细节以及天文仪器复原图,直观展示了古代人的宇宙观。 跨学科的对话: 成功地将天文学史、考古学、比较宗教学和叙事学融为一体,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解视角。 清晰的逻辑结构: 尽管主题宏大,但作者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流畅的叙述,使得复杂的概念也易于非专业读者理解。 目标读者: 对古代文明史、天文学史、神话学或哲学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特别推荐给希望了解人类早期认知如何从观察自然现象过渡到构建复杂世界观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 作者简介: 艾莉莎·文德尔(Dr. Alissa Wendel)是一位资深学者,拥有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专攻古代近东天文学与早期宇宙论。她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柏林佩加蒙博物馆担任客座研究员,并在《天文学史期刊》、《古代世界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她的著作以严谨的文献考据和对文化脉络的敏锐洞察而著称。她现任教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科学史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其萬
 
  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曾任台大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住院醫師及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癲癇中心及神經生理診斷實驗室主任。前慈濟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台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教育部醫教會常委、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委。
 
  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
  2003年榮獲國際抗癲癇聯盟與國際癲癇局聯合頒發的社會貢獻獎。
  長期於經典雜誌撰寫專欄,並以此於2006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生命無常 仁醫有愛/吳明賢
這是寫給醫生或是醫學生讀的好書/盧俊義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創造愛/楊玉欣
讓愛傳出去/鄭梅合
作者序
念舊 感恩/賴其萬
 
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
國人對外籍看護應有的尊重
人生的資源回收
病人麻醉醒來後的第一句話
良醫的孕育又一章
當我發現自己不喜歡這病人時
感謝病人的參與教學
病人家屬的感恩
多學語言多了解不同文化
床邊教學激發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關懷
走上行醫之路就是一種「轉型」
感恩與良性循環
感性與理性的掙扎
參加醫學院畢業典禮有感
老師,你這樣做對嗎?
床邊教學讓學生見證醫療的副作用
謝天謝地 這只是一場夢
給我上了一堂「生命之課」的病人與家屬
讓我不忍獨享的醫學教育金玉良言
以自己的病痛啟發社會大眾的醫界先知
見仁見智:新冠肺炎防疫隔離面面觀
台灣醫療所呈現的危機
醫病易位對醫病關係的更深體驗
一封病人母親的海外來鴻
真實故事在醫學教育的價值
以「每個病人都不一樣」的心看病
 
醫者看人生與自省
整理書房有感
杏林筆記2新書發表會
與老友談宗教
一群老人與我分享的人生智慧
感恩目前 珍惜將來
希望、信心、奇蹟
回顧、當下與前瞻
一個台灣社會的小縮影給我的啟示
歡樂假期的心靈享受
不尋常的病榻心得
一場知性感性之旅
醫師看生老病死
長假歸來
知識與智慧
天有不測風雲
參加友人榮退餐會的心靈豐收
如何優雅地步入老年
歲末沉思
愛泳老人莫逞強
虛心與心虛
醫師的社會形象
開心的實驗
怎一個老字了得
在家度假
23這個神奇的數字
行醫的心靈饗宴
天有不測風雲又一章
三代同堂 四代相憶
「薦賢莫薦醫」又一章
 
醫者追憶往事與故人
由「每逢佳節倍思親」談起
一位醫界奇人給我的啟發
悼一顆醫學教育巨星的殞落
天寒地凍思往事
我擁有美好的回憶
追念令人難忘的好友潘靖瑛教授
溫哥華的歡樂假期
回台逐夢二十載
一封無法傳遞的信:追憶亡友賴明亮教授
投稿報社的點滴回憶
吳老師,我選對了行醫之路
追憶一位令我難忘的長者
回顧塵封多年的往事
緣起緣落憶老友
追念惠我良多的恩師貝克教授
難忘的好病人
一年一度聖誕賀年的心靈交流
故人夢中來
他與她的共同五十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5105
  • 叢書系列: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生命無常 仁醫有愛
吳明賢(台大醫院院長)
 
  美國知名醫師教育家William Osler認為「醫學是一種心腦並用的藝術,需要一個清晰的腦袋和慈悲的心」,他進一步論述「好醫生需要三個H:謙虛為懷(humility)、人文關懷(humanity)和幽默為懷(humor)」。溫文儒雅、博學多聞的賴其萬教授,三個H兼備,是我心目中仁醫的典範,他的這本《杏林筆記3》,裡面真實故事的呈現,充分顯示他具有的良醫特質:耐心、體貼、關懷、幽默,最重要的是他摯愛醫者的工作,關心患者、愛護家庭,並且在出國多年後,返鄉為社會、為國家培養更多的良醫。
 
  賴教授在一九九八年結束他在美國二十三年行醫教學生活,回到台灣後,他擔心醫療教育過度偏重科技,而忽略人文,也注意到醫病關係的惡化,因此在醫生的養成教育,特別是醫學人文和改善醫病關係方面投注很大的心力,也擔任台灣醫學教育評鑑委員及教育部醫教會主委,對台灣的醫學人文教育及醫病關係的改善,有很大的貢獻。他重視個案討論和床邊教學,透過實際的案例,提升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病痛的敏感度,並言教身教的將人文關懷融入於臨床教學中。由於本身是神經內科專家,照顧眾多癲癇患者,深刻了解體會社會上對某些疾病患者有貼標籤汙名化現象,因此他首創「疾病誤解與社會偏見」課程,邀請病人現身說法,讓教學相長成為醫病相長。為了跨越醫病之間的藩籬,讓醫師和病人都能透過「同理心」、「尊重」、「信任」,而彼此了解,改善醫病關係,他與醫界老、中、青三代七人以及三位音樂家、小說家、牧師共同創立網路專欄【醫病平台】,經由醫師、病人各自不同的角度及觀點敘述,釐清盲點和誤解,讓雙方可以將心比心,醫生端領會病人的苦痛進而發自內心的主動關懷病人,而病人及家屬端也可以了解醫療專業的痛點及醫生智慧與勇氣的承擔,從而肯定醫師專業能力,產生信任感。所有這些真實的故事,經由賴教授的記錄,均收集於【杏林筆記】。
 
  這本《杏林筆記3》內的文章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裡面有賴教授一貫的理念,病人將生命和健康託付給醫生,為病人提供更好的照顧是行醫的初心,良好的醫病關係需要同理心、關懷和慈愛,而重點仍是專業溝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出的話可以激勵病人,他們會永遠謹記在心,相反地即使是無心的傷人之言,病人也會終生難忘。透過一個又一個案例親身的經驗,讓我們了解一位真正好醫師就是要能夠同時兼顧治癒(cure)與關懷(care),醫師的態度和知識技術一樣重要。這對目前台灣醫療偏重高科技檢查,只看病不看「病人」的專科醫師導向,有如暮鼓晨鐘般的發人深省。第二部分「醫者看人生與自省」,收集了賴教授對生老病死、宗教等人生看法,不只有回顧也有前瞻,既有知性也有感性,對逐漸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也提出他充滿哲學和智慧的看法,由此可見賴教授豐富的心靈和優雅的教養。最後一部分「醫者追憶往事與故人」,有他任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所邀請來台講學的醫界奇人和醫學教育巨星;也有他在明尼蘇達和堪薩斯大學醫院時代的神經學大師和恩師;回台以後一起為醫學人文教育努力打拚的伙伴同志,及老朋友與老病人的情懷,和太太的鶼鰈情深。世事無常,人間有愛,賴教授娓娓道來,感人肺腑!
 
  醫學是社會科學,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也導致其不完善及不確定性,但不變的是,醫師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職業,醫學也是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最佳結合領域。進一步而言,醫學科學是探尋生命疾病的真,醫療保健活動是追求根除人類疾病的善,和塑造健康體魄的美。因此行醫可以創造奇蹟,能當醫生是一種福分而非特權,但醫師必須找到這份工作的意義,才能愛惜這份福分,才不會產生耗竭(burnout)。誠如賴教授所言,「成就感」比「成就」重要,要虛心不要心虛。我認為賴教授因為行醫增廣人生經驗,加深生命感受,如果沒有行醫,他不可能寫出這些感動的故事,他不是被醫學耽誤的作家,而是豐富的行醫經驗成為他寫作的靈感,加上他本人對工作、家庭、社會的摯愛,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杏林筆記」。「上醫治心、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賴醫師是不折不扣的人醫、良醫與仁醫!
 
推薦序
 
這是寫給醫生或是醫學生讀的好書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每當受邀去教學醫院演講,我的開場白都會這樣說:「有三種人的工作是對上蒼負責,一是宗教師、二是醫師、三是老師。宗教師是對人的心靈;醫師是對人的身體;老師是教育工作者,是知識啟蒙者。」我說這三者都是對上蒼負責,意思是指上蒼對這三種工作者會進行鑒察的工作,因為這三種工作者牽涉到的都是直接跟人生命存在有密切的關係,絕對不能隨便。
 
  認識賴其萬教授,那是在二○○五年我開始到和信醫院工作之後,也因為他和如同我兄長的林信男教授是好友,而使我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我在和信醫院每禮拜一下午工作之前,常會去他辦公室聊東談西的,也知道他對台灣醫界一再發生醫療糾紛而有很深的感慨,因此,創辦這個「醫病平台」的言論空間,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可以拉近醫生和病患之間認知的差距,進而減少無謂的糾葛,從這裡可看出賴教授真的是用心良苦。其實我因為在和信醫院服務(我的職稱是「宗教師」),也經常聽到病人抱怨的聲音,也曾參與處理發生醫病糾紛的事。因此,對賴教授的用心和努力可以深切了解。
 
  賴教授是個很勤於筆耕的醫療工作者,在報章雜誌經常會看見他對所見所聞表示意見,而且都會令人看見他的文章後,生出期盼他能繼續寫下去的心境。就像他現在這本《杏林筆記3》一樣,就可知道他每月一篇文稿在慈濟的《經典》雜誌上發表,從「醫學教育和醫病關係」開始,進而談到「醫者看人生與自省」,然後「醫者追憶往事與故人」等三部分,共計有七十三篇,可以看出賴教授從黃崑巖教授所獲得的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賴教授身上就可看到他確實得天獨厚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一位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者。
 
  當賴教授談到影響美國醫學教育至鉅的佛萊克斯納教授(Abraham Flexner)寫文章提到,若是教育只談「實用」,而沒有引發學生「好奇心」,就很容易使人只會朝向功利的「短視」,結果是培育不出有「好奇心」的學生時,社會進步就會遲緩下來。這點從大學聯考學生選讀科系的變動,就可看出我們整體教育確實有這種嚴重的缺失,多數人是陷入這種「實用」的盲點。常聽到的一句話:讀這種科系有什麼用?所說的「有什麼用」,幾乎都是和賺錢緊密連結在一起,其實,比賺錢更重要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而在談到醫病之間的關係,賴教授特別引用了宋瑞樓教授所說的:「我們要替台灣的社會培養聰明的病人。」這句話對學習從醫的學生,特別是已經投入醫療工作的醫生來說,確實是很重要的工作。在我膚淺的認知中,這句話已經在說明醫療工作者,不是只有在看病而已,還包括教育病人對自己身體的實況有正確認知。這就像我們傳道者,要培育信徒當個有智慧的信徒,這樣才不會動輒被一些奇奇怪怪的宗教現象所誤導,甚至是欺騙,經常會聽到「神棍」這個名詞,就是有人在信仰的認知上不足而被騙了。
 
  但最令我很有感觸的,是賴教授在〈「薦賢莫薦醫」又一章〉一文中,自我檢討說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是他自己過去「竟然以為在大醫院的訓練才能保證具有高超醫術,而且深信只有留在大醫院執醫的,才是最好的醫師」。我頗為驚訝賴教授發現這種事是這麼地晚。因為早在一九八○年就有一位來自香港就讀台大醫學院的僑生「廖慶源醫師」,當年畢業後志願前往從來沒有任何醫生駐診的蘭嶼衛生所服務,去看顧島上五千多名的達悟族人,更令人感動的,他是在台大醫學院五年級時,就已經決定要前去任何欠缺醫生的地方服務,且為了要去蘭嶼,他不是選擇在台大實習受訓,而是選擇到羅東聖母醫院跟「范鳳龍醫師」(也被稱為「Oki醫師」)學習,當個全科醫師。他說蘭嶼衛生所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最新的醫療器材設備,他選擇羅東聖母醫院去實習,他說這樣會比較接近完全沒有什麼醫療設備的蘭嶼衛生所相符。當廖醫師到蘭嶼衛生所報到時,衛生所工人看見他的第一句話,是「你都沒有其他地方可去,才來蘭嶼這種地方吧」,語氣中的不屑,他都隱忍了下來。但他後來卻是幫助蘭嶼達悟人最重要的一位醫療工作者,甚至因此感動了林懷民和蔣勳兩位大師的心,林先生還特地在一九八一年為了參與廖醫師能幫助蘭嶼達悟人得到更妥善的醫療照顧,在當時的國父紀念館發表兩天的慈善舞作,共募集二百萬從日本進口X光機送給蘭嶼衛生所,只因廖醫師的愛。
 
  今天台灣並不缺醫師,而是醫療資源相當不均勻。而這點也是我非常欽佩黃達夫醫師願意支援台東基督教醫院開拓癌症醫療的原因。但醫學教育怎樣教導學生學習去疼愛弱勢的族群,若能在醫學教育課程中加添「無國界醫師聯盟」的內容,應該會有所幫助。
 
  就像在前面已提起過的,若是醫學院的學生在畢業之前,能先閱讀此書,對於他此後在投入第一線臨床醫療服務時,必定很有幫助,會知道怎樣對待病人,怎樣讓自己成為病人可信任的醫師。若是已經在第一線服務的醫師都能閱讀這本書,一定會發現賴教授所經歷到的,也有很多是共同的經驗,也會發現有哪些地方是自己的不足而有可以補缺的事。
 
  賴教授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可以先讓我閱讀,且允許我寫出心得,真是我的榮幸。
 
推薦序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創造愛
楊玉欣(現任立法院榮譽顧問、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諮詢委員、社團法人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恭喜第三本《杏林筆記》出版了!閱讀賴其萬醫師五十年的行醫「心法」――含括醫學的專業素養、溫暖的人文關懷、同理與照護經驗,還有對於「醫病關係」的洞察自省與給後輩醫師的建議,讓同時作為弱勢服務工作者與罕病病友的我,數度感動落淚。
 
  閱讀本書,你會看見一位醫師如何在疾病以外,看見生命、體察人心的視野。例如書中〈以「每個病人都不一樣」的心看病〉一文,閱讀時你絕對會驚訝於這位日理萬機的醫學院教授,面對連自己家人都無法同理、許多醫師也覺得難以溝通的「疑病症」(懷疑自己生病但其實沒有)病人,選擇傾聽,並與病人站在同樣的高度,看見病人的苦楚與心聲,並設身處地大方分享自己身為醫師也曾過度擔心兒子的經驗,謙卑地與病人一同解決他的困境。在文章的最後,賴醫師提到這位病人真的被他安了心,不再常常逛醫院了,正因賴醫師願意謙虛地同理病人,於是創造了醫病雙方雙贏的局面。
 
  作為一位病友,我深深地被賴醫師如同熱心且有正義感的鄰居一般親切的行文語氣安慰,舒適自在的談話型文風,不見傳統權威的肅穆感,取而代之的是滿滿關懷與謙和。讓我尤其欽佩的是:在賴醫師行醫超過五十年後的今天,他依舊秉持(或者說越來越強烈)醫療熱忱與對社會的愛,成為一位不斷反思的神經內科知名醫師、不斷為和諧的醫病關係努力的醫療教育者,與一名持續為醫病溝通努力的筆耕者。
 
  從他二十多年前回到台灣,接任花蓮慈濟醫學院與醫院副院長後,便大力將人文關懷、醫病關係注入台灣的醫學教育,撰寫《話語、雙手與藥:醫者的人性關懷》,與黃崑巖校長、黃達夫院長攜手,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努力翻轉台灣醫病不溝通(或無法溝通)的醫療困境,影響許許多多的醫學生(其中不少人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大醫師了);而他的專欄文章更是觸及、影響廣大的非醫療領域的大眾,使醫病和諧觀念廣傳,如:賴醫師在《民報》後來轉到《聯合報》【醫病平台】、《經典》【杏林筆記】兩個持續撰寫中的專欄,以及由專欄文章收錄而來的《杏林筆記》,至今已出版到第三本了。以上工作,是賴醫師橫跨臨床醫界、醫學人文、醫學教學與大眾宣導等領域的努力與成就。我彷彿看見一位為生民立命、內聖外王的真理追求者與實踐者的典範。從反求諸己的深刻思索與自我修煉做起,將同理心與對「人」的共感能力內化,多年累積為他堅固不可動搖的中心思想。而當核心思想飽滿而成熟,進而迸發為面向大眾的溫和提醒、對醫界後生晚輩的諄諄教誨,對台灣社會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力。而此內外兼修的努力,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最純粹的追求真理的姿態。
 
  除此之外,我非常感謝賴醫師在病人自主權領域的貢獻,以及在推動《病主法》時的幫助。
 
  我從十九歲那年「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發病後,不但親身經歷,更無數次目睹疾病如何摧毀家庭和個人。而在生病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是「解決」(或者減輕)疾病帶來的困擾的重要夥伴,但事實上「醫病關係」長期以來都是難解的課題。因此,我在立委任內推動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這部法開宗明義的第一條即是「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期盼自此讓病人的自主意願獲得剛性的制度保障,以剛性的法律,畫下基線,引導臨床與文化的改變。
 
  賴醫師在醫病關係超前部署的努力絕對是《病主法》推動的前哨戰。他的工作深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使醫師聽見病人的聲音,以溝通創造互信的良好關係,無疑的是落實病人自主權的重要一環。
 
  而當剛性的立基點已獲法律保障,醫病關係是否融洽,「溝通」至關重要。醫師具備醫療專業,是病人在病痛的旅途上最需要相信與依賴的夥伴,所以常常醫師的一句話可以讓病人開心雀躍、也能讓病人墮入深淵;而病人作為醫師醫治的對象,我們給予醫師的反饋與表達也具有相應的效果。而此番話語與關係的拿捏,則是與雙方的人文關懷素養息息相關,正如賴醫師在本書中以身為病人與醫師的雙重身份談到:「我發現『信任』、『尊重』、『關懷』、『感恩』、『接受』是理想的醫病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蘊含的誠摯而真實的情感令人不知不覺被感動,再因感動而引發更深一層的生命思考。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然而,許多醫師都背負著「完美」的自我期許——他們深知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專業學識與技術,更是關乎一位位病人的健康、一個個家庭的幸福。醫師們挑戰這種超越人類極限的目標,面對困境是可想而知的。我真的非常感恩台灣許許多多醫護人員都彷彿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不畏艱難地在醫療的難題中一點一點尋求突破。因此,邀請您一起閱讀這本書,透過賴醫師的文字,看見醫生們願意冒著受傷、失敗的風險,在困難中依舊努力去愛、去盼望。並在這些努力與困難中,淬煉出智慧,而能興致勃勃的堅守志業,在長長的執業生涯裡,持續在「問題」裡看見改變的契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杏林筆記3”的书记,我最近才读完,它给我的感受非常复杂,既有对专业知识的敬佩,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书的文字风格很有一种老派的、沉稳的文风,读起来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交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医学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与客观,但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深深敬畏。比如,书中描绘了几次紧急手术的场景,那种紧张感几乎要穿透纸面,让人屏住呼吸。作者没有过多渲染戏剧冲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决策的细微之处和团队协作的默契上。这让我意识到,行医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哲学层面的思考,关于“何为治愈”、“存在的意义”等等,这些思考是超越了单纯的医学范畴的,让人读完后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思辨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像是一部行走中的哲学笔记。作者时常在描述完一个具体的医疗事件后,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对“人”本身的探讨——人的脆弱、人的坚韧、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尊严。我被其中一段关于“临终关怀”的描述深深打动,作者并没有把死亡描绘成一个冰冷的医学终点,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周期中一个需要被温柔对待的阶段。这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关怀,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它让我意识到,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永远是第一位的。书中的语言风格在某些部分显得极为凝练,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复杂的情境或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展现了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的要低,尽管主题围绕医学展开,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充满了人文关怀,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情境。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师徒传承”这一主题的细腻描绘。书中有几章专门写了某位老中医对他的教导,那种言传身教的力量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老先生的一颦一笑、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和做人的道理。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导师或前辈,明白真正的指引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强,有些段落读起来节奏舒缓,如同涓涓细流,有些地方则掷地有声,如同警钟长鸣。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得失。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将不同时期的行医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时间的纵深感。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医者仁心”的探讨,这些内容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侧面烘托出来的。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位坚持为偏远山区义诊的医生,他所付出的牺牲和得到的内心满足感,那种描述极具感染力。这种对比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职业光环下的真实不易。而且,作者在描述年轻时期的青涩和自我怀疑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人性化色彩。那种从意气风发到逐渐学会谦逊和接受局限的过程,是如此真实可信,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同身受。这本书没有回避医学中的伦理困境,反而是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在“救人”的最高目标下,道德的天平应该如何倾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持久的影响,是关于“责任”与“自我平衡”的思考。在书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如何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努力维持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平衡。那些关于深夜值班后疲惫地回到家中,却依然要扮演好丈夫、父亲角色的片段,真实得让人心疼。它揭示了精英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代价。我从中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完美的专业人士往往也是在不断犯错、不断修正中成长的。书中有几段关于职业倦怠的描写,非常坦诚,没有粉饰太平,这让读者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慰藉。这种诚恳的态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行业限制,成为了一本关于如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生活、去承担、去反思的指南。它的文字虽然朴实,却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