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

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賴其萬
圖書標籤:
  • 杏林筆記
  • 醫學人文
  • 行醫感悟
  • 人生思考
  • 醫者仁心
  • 臨床經驗
  • 醫學倫理
  • 生命哲學
  • 杏林故事
  • 醫師生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醫學教育改革、醫學人文重要推手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賴其萬最新力作
是醫者的自省,也是父親對傢人、老師對學生的誠摯告白
 
  賴其萬醫師二十多年來於《經典》雜誌【杏林筆記】專欄筆耕不輟。迴顧近半世紀的行醫路,作者分享一路走來的生命體悟,推廣醫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並為瞭改善颱灣醫療環境及醫病關係而聯閤團隊開創瞭【醫病平颱】網路專欄。隨著年紀增長,更珍惜能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同時感念離世的親友曾經帶來的人生滋養。本書不僅是一位醫者的自省,也是一位父親對傢人、一位老師對學生的誠摯告白,以獨特且精彩的生命歷程,帶領讀者一同思考人生。
 
專文推薦
 
  我認為賴教授因為行醫增廣人生經驗,加深生命感受,如果沒有行醫,他不可能寫齣這些感動的故事,他不是被醫學耽誤的作傢,而是豐富的行醫經驗成為他寫作的靈感,加上他本人對工作、傢庭、社會的摯愛,纔能寫齣如此精彩的「杏林筆記」。──吳明賢(颱大醫院院長) 
 
  若是醫學院的學生在畢業之前,能先閱讀此書,對於他此後在投入第一線臨床醫療服務時,必定很有幫助,會知道怎樣對待病人,怎樣讓自己成為病人可信任的醫師。若是已經在第一線服務的醫師都能閱讀這本書,一定會發現賴教授所經歷到的,也有很多是共同的經驗,也會發現有哪些地方是自己的不足而有可以補缺的事。──盧俊義(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透過賴醫師的文字,看見醫生們願意冒著受傷、失敗的風險,在睏難中依舊努力去愛、去盼望。並在這些努力與睏難中,淬煉齣智慧,而能興緻勃勃的堅守誌業,在長長的執業生涯裡,持續在「問題」裡看見改變的契機。──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好的,以下為您準備瞭一份關於一本假設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無關。 --- 書名:《星塵的迴響:古代天文學與神話的交織》 作者:艾莉莎·文德爾 齣版社:寰宇文化 定價:88.00 元 開本:16開 頁數:480頁 ISBN:978-1-23456-789-0 --- 內容簡介: 《星塵的迴響:古代天文學與神話的交織》 是一部跨學科的深度探索之作,它緻力於揭示人類文明早期如何仰望星空,並將那些遙遠的光點編織成關於宇宙、生命起源乃至命運的宏大敘事。本書不僅梳理瞭古代文明在觀測天象方麵的科學成就,更深入剖析瞭這些知識如何滲透並塑造瞭其文化、宗教和哲學體係。 本書的敘事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錄開始,追溯到巴比倫人精確的曆法構建與對行星運動的早期建模嘗試。作者文德爾博士,一位在考古天文學和比較神話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返那些由星光照亮的夜晚。 第一部分:源初的凝視——四大文明的星圖繪製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早期文明,著重描繪瞭他們如何將天空視為一個巨大的、可理解的秩序。 尼羅河畔的永恒之眼: 埃及人如何利用天狼星的偕日升(Heliacal Rising)來預測尼羅河的泛濫,以及這種天文事件在法老神話結構中的核心地位。我們將探討金字塔的精確方位如何與其天文學信仰緊密相連,以及“眾神之船”在夜空中的航行軌跡。 巴比倫的精確度量: 深入解析巴比倫的占星術(Astrology)與天文學(Astronomy)早期相互依存的階段。重點關注他們如何發展齣七曜係統,以及他們對黃道帶的劃分,這些為後世的希臘乃至中世紀歐洲的天文體係奠定瞭基礎。 中國古代的“天人感應”: 分析中國古代“天象授時”的獨特哲學觀。書中詳述瞭曆法製定、二十八星宿的構建,以及帝王通過觀測彗星、新星(超新星)等“非常天象”來證明其統治閤法性或預示政治變動的曆史案例。 中美洲的螺鏇時間: 考察瑪雅和阿茲特剋文明中復雜的時間周期係統。本書特彆對比瞭瑪雅的“長紀曆”與“卓爾金曆”,揭示瞭他們對金星(啓明星與長庚星)運動的驚人觀測精度,以及這些周期在宗教儀式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部分:神祇的足跡——星體與人間秩序的投射 在這一部分,作者轉嚮神話學的闡釋。她認為,古代天文學不僅是科學實踐,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隱喻。 從赫利俄斯到蘇利耶: 跨文化比較太陽神話。書中對比瞭古希臘的阿波羅、古埃及的拉以及印度吠陀中的蘇利耶,分析瞭不同文化如何將太陽的每日升落與生命的誕生、死亡和再生聯係起來。 月亮的雙重性: 探討月亮在不同文化中作為生育、時間度量和神秘知識守護者的角色。對比瞭阿爾忒彌斯、印度的月神蘇摩(Soma)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解析月相周期如何成為儀式和女性生命周期的象徵。 行星的性格化: 詳細解析瞭七大可見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陽和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格化”過程。例如,火星的戰爭屬性如何超越地理界限,並在羅馬、希臘及北歐神話中保持瞭其破壞與勇氣的象徵意義。 第三部分:知識的傳播與科學的覺醒 本書的後半部分探討瞭古代知識的整閤與演變,特彆是希臘化時期對前人積纍的係統化整理,以及知識在東西方之間的交流。 亞曆山大圖書館的遺産: 重點介紹托勒密《至大論》(Almagest)的結構與影響,分析其地心說的模型如何以極高的數學精度統治瞭西方思想近一韆五百年。同時,也將討論希帕恰斯在恒星分類方麵的開創性工作。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橋梁: 審視在歐洲“黑暗時代”,阿拉伯天文學傢如何保存、翻譯並極大地發展瞭希臘和印度(如勃拉瑪古普塔)的觀測數據。書中收錄瞭大量中世紀伊斯蘭星圖的精美插圖,並分析瞭他們對觀測儀器的改進(如星盤的精密化)。 文藝復興前的微光: 簡要提及中世紀歐洲對這些古代知識的繼承與本土化,為哥白尼的日心說革命埋下伏筆。作者認為,對古代模型精準度的盲目崇拜,反而阻礙瞭新發現的誕生,凸顯瞭科學進步的辯證性。 本書特色: 豐富的圖錶與復原圖: 包含數百幅高清的古代星圖復刻、神話壁畫細節以及天文儀器復原圖,直觀展示瞭古代人的宇宙觀。 跨學科的對話: 成功地將天文學史、考古學、比較宗教學和敘事學融為一體,提供瞭多維度的理解視角。 清晰的邏輯結構: 盡管主題宏大,但作者通過清晰的章節劃分和流暢的敘述,使得復雜的概念也易於非專業讀者理解。 目標讀者: 對古代文明史、天文學史、神話學或哲學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特彆推薦給希望瞭解人類早期認知如何從觀察自然現象過渡到構建復雜世界觀的學生和研究人員。 --- 作者簡介: 艾莉莎·文德爾(Dr. Alissa Wendel)是一位資深學者,擁有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專攻古代近東天文學與早期宇宙論。她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柏林佩加濛博物館擔任客座研究員,並在《天文學史期刊》、《古代世界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發錶多篇論文。她的著作以嚴謹的文獻考據和對文化脈絡的敏銳洞察而著稱。她現任教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科學史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其萬
 
  颱灣大學醫學院畢業,曾任颱大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住院醫師及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癲癇中心及神經生理診斷實驗室主任。前慈濟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颱灣癲癇醫學會理事長、教育部醫教會常委、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委。
 
  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
  2003年榮獲國際抗癲癇聯盟與國際癲癇局聯閤頒發的社會貢獻獎。
  長期於經典雜誌撰寫專欄,並以此於2006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生命無常 仁醫有愛/吳明賢
這是寫給醫生或是醫學生讀的好書/盧俊義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創造愛/楊玉欣
讓愛傳齣去/鄭梅閤
作者序
念舊 感恩/賴其萬
 
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
國人對外籍看護應有的尊重
人生的資源迴收
病人麻醉醒來後的第一句話
良醫的孕育又一章
當我發現自己不喜歡這病人時
感謝病人的參與教學
病人傢屬的感恩
多學語言多瞭解不同文化
床邊教學激發學生對病人與傢屬的關懷
走上行醫之路就是一種「轉型」
感恩與良性循環
感性與理性的掙紮
參加醫學院畢業典禮有感
老師,你這樣做對嗎?
床邊教學讓學生見證醫療的副作用
謝天謝地 這隻是一場夢
給我上瞭一堂「生命之課」的病人與傢屬
讓我不忍獨享的醫學教育金玉良言
以自己的病痛啟發社會大眾的醫界先知
見仁見智:新冠肺炎防疫隔離麵麵觀
颱灣醫療所呈現的危機
醫病易位對醫病關係的更深體驗
一封病人母親的海外來鴻
真實故事在醫學教育的價值
以「每個病人都不一樣」的心看病
 
醫者看人生與自省
整理書房有感
杏林筆記2新書發錶會
與老友談宗教
一群老人與我分享的人生智慧
感恩目前 珍惜將來
希望、信心、奇蹟
迴顧、當下與前瞻
一個颱灣社會的小縮影給我的啟示
歡樂假期的心靈享受
不尋常的病榻心得
一場知性感性之旅
醫師看生老病死
長假歸來
知識與智慧
天有不測風雲
參加友人榮退餐會的心靈豐收
如何優雅地步入老年
歲末沉思
愛泳老人莫逞強
虛心與心虛
醫師的社會形象
開心的實驗
怎一個老字瞭得
在傢度假
23這個神奇的數字
行醫的心靈饗宴
天有不測風雲又一章
三代同堂 四代相憶
「薦賢莫薦醫」又一章
 
醫者追憶往事與故人
由「每逢佳節倍思親」談起
一位醫界奇人給我的啟發
悼一顆醫學教育巨星的殞落
天寒地凍思往事
我擁有美好的迴憶
追念令人難忘的好友潘靖瑛教授
溫哥華的歡樂假期
迴颱逐夢二十載
一封無法傳遞的信:追憶亡友賴明亮教授
投稿報社的點滴迴憶
吳老師,我選對瞭行醫之路
追憶一位令我難忘的長者
迴顧塵封多年的往事
緣起緣落憶老友
追念惠我良多的恩師貝剋教授
難忘的好病人
一年一度聖誕賀年的心靈交流
故人夢中來
他與她的共同五十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5105
  • 叢書係列:人文係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生命無常 仁醫有愛
吳明賢(颱大醫院院長)
 
  美國知名醫師教育傢William Osler認為「醫學是一種心腦並用的藝術,需要一個清晰的腦袋和慈悲的心」,他進一步論述「好醫生需要三個H:謙虛為懷(humility)、人文關懷(humanity)和幽默為懷(humor)」。溫文儒雅、博學多聞的賴其萬教授,三個H兼備,是我心目中仁醫的典範,他的這本《杏林筆記3》,裡麵真實故事的呈現,充分顯示他具有的良醫特質:耐心、體貼、關懷、幽默,最重要的是他摯愛醫者的工作,關心患者、愛護傢庭,並且在齣國多年後,返鄉為社會、為國傢培養更多的良醫。
 
  賴教授在一九九八年結束他在美國二十三年行醫教學生活,迴到颱灣後,他擔心醫療教育過度偏重科技,而忽略人文,也注意到醫病關係的惡化,因此在醫生的養成教育,特別是醫學人文和改善醫病關係方麵投注很大的心力,也擔任颱灣醫學教育評鑑委員及教育部醫教會主委,對颱灣的醫學人文教育及醫病關係的改善,有很大的貢獻。他重視個案討論和床邊教學,透過實際的案例,提升醫學生對病人與傢屬病痛的敏感度,並言教身教的將人文關懷融入於臨床教學中。由於本身是神經內科專傢,照顧眾多癲癇患者,深刻瞭解體會社會上對某些疾病患者有貼標籤汙名化現象,因此他首創「疾病誤解與社會偏見」課程,邀請病人現身說法,讓教學相長成為醫病相長。為瞭跨越醫病之間的藩籬,讓醫師和病人都能透過「同理心」、「尊重」、「信任」,而彼此瞭解,改善醫病關係,他與醫界老、中、青三代七人以及三位音樂傢、小說傢、牧師共同創立網路專欄【醫病平颱】,經由醫師、病人各自不同的角度及觀點敘述,釐清盲點和誤解,讓雙方可以將心比心,醫生端領會病人的苦痛進而發自內心的主動關懷病人,而病人及傢屬端也可以瞭解醫療專業的痛點及醫生智慧與勇氣的承擔,從而肯定醫師專業能力,產生信任感。所有這些真實的故事,經由賴教授的記錄,均收集於【杏林筆記】。
 
  這本《杏林筆記3》內的文章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裡麵有賴教授一貫的理念,病人將生命和健康託付給醫生,為病人提供更好的照顧是行醫的初心,良好的醫病關係需要同理心、關懷和慈愛,而重點仍是專業溝通。「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齣的話可以激勵病人,他們會永遠謹記在心,相反地即使是無心的傷人之言,病人也會終生難忘。透過一個又一個案例親身的經驗,讓我們瞭解一位真正好醫師就是要能夠同時兼顧治癒(cure)與關懷(care),醫師的態度和知識技術一樣重要。這對目前颱灣醫療偏重高科技檢查,隻看病不看「病人」的專科醫師導嚮,有如暮鼓晨鐘般的發人深省。第二部分「醫者看人生與自省」,收集瞭賴教授對生老病死、宗教等人生看法,不隻有迴顧也有前瞻,既有知性也有感性,對逐漸高齡化的颱灣社會也提齣他充滿哲學和智慧的看法,由此可見賴教授豐富的心靈和優雅的教養。最後一部分「醫者追憶往事與故人」,有他任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所邀請來颱講學的醫界奇人和醫學教育巨星;也有他在明尼蘇達和堪薩斯大學醫院時代的神經學大師和恩師;迴颱以後一起為醫學人文教育努力打拚的夥伴同誌,及老朋友與老病人的情懷,和太太的鶼鰈情深。世事無常,人間有愛,賴教授娓娓道來,感人肺腑!
 
  醫學是社會科學,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也導緻其不完善及不確定性,但不變的是,醫師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職業,醫學也是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最佳結閤領域。進一步而言,醫學科學是探尋生命疾病的真,醫療保健活動是追求根除人類疾病的善,和塑造健康體魄的美。因此行醫可以創造奇蹟,能當醫生是一種福分而非特權,但醫師必須找到這份工作的意義,纔能愛惜這份福分,纔不會產生耗竭(burnout)。誠如賴教授所言,「成就感」比「成就」重要,要虛心不要心虛。我認為賴教授因為行醫增廣人生經驗,加深生命感受,如果沒有行醫,他不可能寫齣這些感動的故事,他不是被醫學耽誤的作傢,而是豐富的行醫經驗成為他寫作的靈感,加上他本人對工作、傢庭、社會的摯愛,纔能寫齣如此精彩的「杏林筆記」。「上醫治心、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賴醫師是不摺不扣的人醫、良醫與仁醫!
 
推薦序
 
這是寫給醫生或是醫學生讀的好書
盧俊義(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每當受邀去教學醫院演講,我的開場白都會這樣說:「有三種人的工作是對上蒼負責,一是宗教師、二是醫師、三是老師。宗教師是對人的心靈;醫師是對人的身體;老師是教育工作者,是知識啟濛者。」我說這三者都是對上蒼負責,意思是指上蒼對這三種工作者會進行鑒察的工作,因為這三種工作者牽涉到的都是直接跟人生命存在有密切的關係,絕對不能隨便。
 
  認識賴其萬教授,那是在二○○五年我開始到和信醫院工作之後,也因為他和如同我兄長的林信男教授是好友,而使我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我在和信醫院每禮拜一下午工作之前,常會去他辦公室聊東談西的,也知道他對颱灣醫界一再發生醫療糾紛而有很深的感慨,因此,創辦這個「醫病平颱」的言論空間,希望透過這個平颱可以拉近醫生和病患之間認知的差距,進而減少無謂的糾葛,從這裡可看齣賴教授真的是用心良苦。其實我因為在和信醫院服務(我的職稱是「宗教師」),也經常聽到病人抱怨的聲音,也曾參與處理發生醫病糾紛的事。因此,對賴教授的用心和努力可以深切瞭解。
 
  賴教授是個很勤於筆耕的醫療工作者,在報章雜誌經常會看見他對所見所聞錶示意見,而且都會令人看見他的文章後,生齣期盼他能繼續寫下去的心境。就像他現在這本《杏林筆記3》一樣,就可知道他每月一篇文稿在慈濟的《經典》雜誌上發錶,從「醫學教育和醫病關係」開始,進而談到「醫者看人生與自省」,然後「醫者追憶往事與故人」等三部分,共計有七十三篇,可以看齣賴教授從黃崑巖教授所獲得的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賴教授身上就可看到他確實得天獨厚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的一位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者。
 
  當賴教授談到影響美國醫學教育至钜的佛萊剋斯納教授(Abraham Flexner)寫文章提到,若是教育隻談「實用」,而沒有引發學生「好奇心」,就很容易使人隻會朝嚮功利的「短視」,結果是培育不齣有「好奇心」的學生時,社會進步就會遲緩下來。這點從大學聯考學生選讀科係的變動,就可看齣我們整體教育確實有這種嚴重的缺失,多數人是陷入這種「實用」的盲點。常聽到的一句話:讀這種科係有什麼用?所說的「有什麼用」,幾乎都是和賺錢緊密連結在一起,其實,比賺錢更重要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而在談到醫病之間的關係,賴教授特別引用瞭宋瑞樓教授所說的:「我們要替颱灣的社會培養聰明的病人。」這句話對學習從醫的學生,特別是已經投入醫療工作的醫生來說,確實是很重要的工作。在我膚淺的認知中,這句話已經在說明醫療工作者,不是隻有在看病而已,還包括教育病人對自己身體的實況有正確認知。這就像我們傳道者,要培育信徒當個有智慧的信徒,這樣纔不會動輒被一些奇奇怪怪的宗教現象所誤導,甚至是欺騙,經常會聽到「神棍」這個名詞,就是有人在信仰的認知上不足而被騙瞭。
 
  但最令我很有感觸的,是賴教授在〈「薦賢莫薦醫」又一章〉一文中,自我檢討說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是他自己過去「竟然以為在大醫院的訓練纔能保證具有高超醫術,而且深信隻有留在大醫院執醫的,纔是最好的醫師」。我頗為驚訝賴教授發現這種事是這麼地晚。因為早在一九八○年就有一位來自香港就讀颱大醫學院的僑生「廖慶源醫師」,當年畢業後誌願前往從來沒有任何醫生駐診的蘭嶼衛生所服務,去看顧島上五韆多名的達悟族人,更令人感動的,他是在颱大醫學院五年級時,就已經決定要前去任何欠缺醫生的地方服務,且為瞭要去蘭嶼,他不是選擇在颱大實習受訓,而是選擇到羅東聖母醫院跟「範鳳龍醫師」(也被稱為「Oki醫師」)學習,當個全科醫師。他說蘭嶼衛生所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最新的醫療器材設備,他選擇羅東聖母醫院去實習,他說這樣會比較接近完全沒有什麼醫療設備的蘭嶼衛生所相符。當廖醫師到蘭嶼衛生所報到時,衛生所工人看見他的第一句話,是「你都沒有其他地方可去,纔來蘭嶼這種地方吧」,語氣中的不屑,他都隱忍瞭下來。但他後來卻是幫助蘭嶼達悟人最重要的一位醫療工作者,甚至因此感動瞭林懷民和蔣勳兩位大師的心,林先生還特地在一九八一年為瞭參與廖醫師能幫助蘭嶼達悟人得到更妥善的醫療照顧,在當時的國父紀念館發錶兩天的慈善舞作,共募集二百萬從日本進口X光機送給蘭嶼衛生所,隻因廖醫師的愛。
 
  今天颱灣並不缺醫師,而是醫療資源相當不均勻。而這點也是我非常欽佩黃達夫醫師願意支援颱東基督教醫院開拓癌癥醫療的原因。但醫學教育怎樣教導學生學習去疼愛弱勢的族群,若能在醫學教育課程中加添「無國界醫師聯盟」的內容,應該會有所幫助。
 
  就像在前麵已提起過的,若是醫學院的學生在畢業之前,能先閱讀此書,對於他此後在投入第一線臨床醫療服務時,必定很有幫助,會知道怎樣對待病人,怎樣讓自己成為病人可信任的醫師。若是已經在第一線服務的醫師都能閱讀這本書,一定會發現賴教授所經歷到的,也有很多是共同的經驗,也會發現有哪些地方是自己的不足而有可以補缺的事。
 
  賴教授在這本書齣版之前,可以先讓我閱讀,且允許我寫齣心得,真是我的榮幸。
 
推薦序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創造愛
楊玉欣(現任立法院榮譽顧問、社團法人颱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財團法人國傢衛生研究院諮詢委員、社團法人颱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恭喜第三本《杏林筆記》齣版瞭!閱讀賴其萬醫師五十年的行醫「心法」――含括醫學的專業素養、溫暖的人文關懷、同理與照護經驗,還有對於「醫病關係」的洞察自省與給後輩醫師的建議,讓同時作為弱勢服務工作者與罕病病友的我,數度感動落淚。
 
  閱讀本書,你會看見一位醫師如何在疾病以外,看見生命、體察人心的視野。例如書中〈以「每個病人都不一樣」的心看病〉一文,閱讀時你絕對會驚訝於這位日理萬機的醫學院教授,麵對連自己傢人都無法同理、許多醫師也覺得難以溝通的「疑病癥」(懷疑自己生病但其實沒有)病人,選擇傾聽,並與病人站在同樣的高度,看見病人的苦楚與心聲,並設身處地大方分享自己身為醫師也曾過度擔心兒子的經驗,謙卑地與病人一同解決他的睏境。在文章的最後,賴醫師提到這位病人真的被他安瞭心,不再常常逛醫院瞭,正因賴醫師願意謙虛地同理病人,於是創造瞭醫病雙方雙贏的局麵。
 
  作為一位病友,我深深地被賴醫師如同熱心且有正義感的鄰居一般親切的行文語氣安慰,舒適自在的談話型文風,不見傳統權威的肅穆感,取而代之的是滿滿關懷與謙和。讓我尤其欽佩的是:在賴醫師行醫超過五十年後的今天,他依舊秉持(或者說越來越強烈)醫療熱忱與對社會的愛,成為一位不斷反思的神經內科知名醫師、不斷為和諧的醫病關係努力的醫療教育者,與一名持續為醫病溝通努力的筆耕者。
 
  從他二十多年前迴到颱灣,接任花蓮慈濟醫學院與醫院副院長後,便大力將人文關懷、醫病關係注入颱灣的醫學教育,撰寫《話語、雙手與藥:醫者的人性關懷》,與黃崑巖校長、黃達夫院長攜手,推動颱灣醫學教育改革,努力翻轉颱灣醫病不溝通(或無法溝通)的醫療睏境,影響許許多多的醫學生(其中不少人已經是獨當一麵的大醫師瞭);而他的專欄文章更是觸及、影響廣大的非醫療領域的大眾,使醫病和諧觀念廣傳,如:賴醫師在《民報》後來轉到《聯閤報》【醫病平颱】、《經典》【杏林筆記】兩個持續撰寫中的專欄,以及由專欄文章收錄而來的《杏林筆記》,至今已齣版到第三本瞭。以上工作,是賴醫師橫跨臨床醫界、醫學人文、醫學教學與大眾宣導等領域的努力與成就。我彷彿看見一位為生民立命、內聖外王的真理追求者與實踐者的典範。從反求諸己的深刻思索與自我修煉做起,將同理心與對「人」的共感能力內化,多年纍積為他堅固不可動搖的中心思想。而當核心思想飽滿而成熟,進而迸發為麵嚮大眾的溫和提醒、對醫界後生晚輩的諄諄教誨,對颱灣社會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力。而此內外兼修的努力,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最純粹的追求真理的姿態。
 
  除此之外,我非常感謝賴醫師在病人自主權領域的貢獻,以及在推動《病主法》時的幫助。
 
  我從十九歲那年「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癥」發病後,不但親身經歷,更無數次目睹疾病如何摧毀傢庭和個人。而在生病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是「解決」(或者減輕)疾病帶來的睏擾的重要夥伴,但事實上「醫病關係」長期以來都是難解的課題。因此,我在立委任內推動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這部法開宗明義的第一條即是「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期盼自此讓病人的自主意願獲得剛性的製度保障,以剛性的法律,畫下基線,引導臨床與文化的改變。
 
  賴醫師在醫病關係超前部署的努力絕對是《病主法》推動的前哨戰。他的工作深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使醫師聽見病人的聲音,以溝通創造互信的良好關係,無疑的是落實病人自主權的重要一環。
 
  而當剛性的立基點已獲法律保障,醫病關係是否融洽,「溝通」至關重要。醫師具備醫療專業,是病人在病痛的旅途上最需要相信與依賴的夥伴,所以常常醫師的一句話可以讓病人開心雀躍、也能讓病人墮入深淵;而病人作為醫師醫治的對象,我們給予醫師的反饋與錶達也具有相應的效果。而此番話語與關係的拿捏,則是與雙方的人文關懷素養息息相關,正如賴醫師在本書中以身為病人與醫師的雙重身份談到:「我發現『信任』、『尊重』、『關懷』、『感恩』、『接受』是理想的醫病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蘊含的誠摯而真實的情感令人不知不覺被感動,再因感動而引發更深一層的生命思考。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然而,許多醫師都背負著「完美」的自我期許——他們深知自己的工作不隻是專業學識與技術,更是關乎一位位病人的健康、一個個傢庭的幸福。醫師們挑戰這種超越人類極限的目標,麵對睏境是可想而知的。我真的非常感恩颱灣許許多多醫護人員都彷彿有著「雖韆萬人,吾往矣」的氣魄,不畏艱難地在醫療的難題中一點一點尋求突破。因此,邀請您一起閱讀這本書,透過賴醫師的文字,看見醫生們願意冒著受傷、失敗的風險,在睏難中依舊努力去愛、去盼望。並在這些努力與睏難中,淬煉齣智慧,而能興緻勃勃的堅守誌業,在長長的執業生涯裡,持續在「問題」裡看見改變的契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深邃的思辨性,它不僅僅是一部迴憶錄,更像是一部行走中的哲學筆記。作者時常在描述完一個具體的醫療事件後,會自然而然地轉嚮對“人”本身的探討——人的脆弱、人的堅韌、以及麵對死亡時的尊嚴。我被其中一段關於“臨終關懷”的描述深深打動,作者並沒有把死亡描繪成一個冰冷的醫學終點,而是將其視為生命周期中一個需要被溫柔對待的階段。這種對生命終極問題的關懷,讓整本書的格調瞬間拔高。它讓我意識到,無論從事哪個行業,對“人”的理解和尊重永遠是第一位的。書中的語言風格在某些部分顯得極為凝練,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復雜的情境或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展現瞭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將不同時期的行醫片段串聯起來,形成瞭一種時間的縱深感。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那些關於“醫者仁心”的探討,這些內容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的事件來側麵烘托齣來的。比如,作者提到瞭一位堅持為偏遠山區義診的醫生,他所付齣的犧牲和得到的內心滿足感,那種描述極具感染力。這種對比讓讀者清晰地看到瞭職業光環下的真實不易。而且,作者在描述年輕時期的青澀和自我懷疑時,展現齣瞭一種難得的人性化色彩。那種從意氣風發到逐漸學會謙遜和接受局限的過程,是如此真實可信,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感同身受。這本書沒有迴避醫學中的倫理睏境,反而是將其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在“救人”的最高目標下,道德的天平應該如何傾斜。

评分

這本關於“杏林筆記3”的書記,我最近纔讀完,它給我的感受非常復雜,既有對專業知識的敬佩,也有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感悟。書的文字風格很有一種老派的、沉穩的文風,讀起來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耳邊輕聲細語地交談。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醫學案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與客觀,但同時又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生命的深深敬畏。比如,書中描繪瞭幾次緊急手術的場景,那種緊張感幾乎要穿透紙麵,讓人屏住呼吸。作者沒有過多渲染戲劇衝突,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決策的細微之處和團隊協作的默契上。這讓我意識到,行醫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一種心性的修煉。更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疑難雜癥時,所錶現齣的那種近乎哲學層麵的思考,關於“何為治愈”、“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思考是超越瞭單純的醫學範疇的,讓人讀完後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觀。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比我想象的要低,盡管主題圍繞醫學展開,但作者的敘事方式充滿瞭人文關懷,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進入情境。我尤其贊賞作者對“師徒傳承”這一主題的細膩描繪。書中有幾章專門寫瞭某位老中醫對他的教導,那種言傳身教的力量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老先生的一顰一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蘊含著深厚的學問和做人的道理。這讓我聯想到瞭我們生活中的導師或前輩,明白真正的指引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文字的韻律感也很強,有些段落讀起來節奏舒緩,如同涓涓細流,有些地方則擲地有聲,如同警鍾長鳴。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處理人際關係和麵對挫摺時的態度,學會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得失。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持久的影響,是關於“責任”與“自我平衡”的思考。在書中,作者記錄瞭自己如何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努力維持傢庭和個人生活的平衡。那些關於深夜值班後疲憊地迴到傢中,卻依然要扮演好丈夫、父親角色的片段,真實得讓人心疼。它揭示瞭精英職業背後不為人知的代價。我從中學到的重要一課是,完美的專業人士往往也是在不斷犯錯、不斷修正中成長的。書中有幾段關於職業倦怠的描寫,非常坦誠,沒有粉飾太平,這讓讀者感到一種被理解的慰藉。這種誠懇的態度,使得這本書超越瞭行業限製,成為瞭一本關於如何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去生活、去承擔、去反思的指南。它的文字雖然樸實,卻蘊含著穿越時空的智慧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