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與迴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上下冊不分售)

離散與迴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雪姬
圖書標籤:
  • 臺灣史
  • 滿洲
  • 殖民地
  • 離散
  • 迴歸
  • 移民
  • 日治時期
  • 近代史
  • 社會史
  • 族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作者耗時近三十年完成的巨著。
臺灣有關滿洲國的資料不多,有關在滿洲國臺灣人的資料更少,因此本書的齣版彌足珍貴。

  作者除瞭進行為數眾多的口訪外,也大量蒐羅相關檔案史料,從各種報紙、《臺灣人士鑑》等相關人物傳記、網站著手,乃至於日本人編的《滿華職員錄》、《華北職員錄》、《中國紳士錄》等,並自行編著「在滿洲臺灣人姓名、傳記錶」做為研究的基礎。閱讀滿洲國相關齣版品、報紙、檔案,最重要的是在《滿洲國政府公報》找到臺灣人在滿洲國任公職的紀錄,對有多少人就職於滿洲國官廳、校訂口述歷史的年代有所助益。而庋藏於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的《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錶》,將旅券(護照,一稱渡華旅券)中有關「旅行地名」中有「滿洲」兩字者勾稽齣來,收穫最大;作者也到中國瀋陽的「遼寧省檔案館」看滿洲醫科大學檔案,此一檔案更是價值連城。此外,臺灣各地方誌、中國東北相關的文史資料也是重要材料之一;亦即,由臺灣地方觀點、東北人如何觀看臺灣人在滿洲,這兩個角度的史料值得重視。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概論旨在説明臺灣人的「滿洲經驗」,並迴顧先行的相關研究。第二章討論臺灣人的滿洲認識、滿洲國的建立,以及臺灣人前往滿洲的原因和方式。第三章探討在滿洲國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臺灣人,自醫科、工科、法科、商科逐一探討。第四章説明滿洲官僚體係的建立及臺灣人在其中的角色。第五章討論在國營、特殊、準特殊會社非公職的臺灣人,以及經商、從工、甚至被僱傭者,並描述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第六章探討在滿洲的臺灣醫生,除瞭少數當衛生行政官員、醫學研究外,多半走開醫院的路線;在滿洲執業的醫生,大半齣身醫師世傢,而且彼此間亦有姻親關係。第七章探討臺灣人在滿洲的戰爭體驗,這是在滿洲的臺灣人最為特殊的經驗。第八章探討戰後迴颱及留在東北的臺灣人,如何麵對國共政權,有些人陷入白恐案件而身陷囹圄;有些繼續在臺灣活用「滿洲經驗」,終能有所發揮;而1970年代以降至少有二成以上有「滿洲經驗」者選擇再度離散,到日本、美國、澳洲尋找新的「王道樂土」。第九章總結研究的成果。

 
歷史的遷徙與記憶的重塑:以南洋華僑的經驗探討戰後東亞的身份認同 本書細膩地梳理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一股跨越數韆公裏的遷徙洪流如何形塑瞭東南亞地區華人社會的複雜麵貌。它並非專注於某單一族群的局部經驗,而是將視角投射至更為廣闊的「南洋」場域,探討在殖民體係瓦解與民族國傢興起的劇烈變動中,華僑群體所麵臨的生存抉擇、文化調適與身份焦慮。 第一部:帝國餘暉下的跨域網絡與地方深耕(約1905-1930年代初期) 本書首先確立瞭研究的歷史基線,即在西方列強與日本勢力競逐的東亞格局中,傳統的宗族與商業網絡如何支撐起南洋華人的早期生活。 殖民地現代性與華人社群的建構: 探討瞭英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以及法屬印度支那等不同殖民地體製下,華人社群在經濟活動(如橡膠、錫礦開採及轉口貿易)上的角色定位。重點分析瞭不同籍貫(閩、粵、客)社群之間在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上的內部張力與互補性。書中詳述瞭如「會館」、「公所」等傳統組織如何轉化為在殖民政府麵前代錶華人的政治性實體,以及如何吸納現代教育的成果,建立起自身的教育體係——華文學校,作為文化傳承與社群凝聚的核心場所。 思潮的湧動與「祖國」的想像: 在清末民初的劇烈變革期,華僑社群對遙遠的故土展現齣複雜的情感。書中深入分析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在南洋的影響力,以及華僑在經濟上對辛亥革命的巨大資助。然而,這種「愛國」熱情並非單線性的。本書特別關注那些在南洋土生土長、已將當地視為主要生活場域的「土生代」(如娘惹群體)所持有的在地意識,以及他們與新來移民之間在文化認同上的分野。探討瞭「國民」概念的引進如何衝擊瞭傳統的「宗族」和「地緣」認同。 全球戰略的邊緣: 分析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南洋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供應地,這對華商的纍積財富產生瞭何種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在帝國主義的體係中尋求利益最大化的空間。這段時期,華僑的商業網絡已不僅限於東南亞,而是輻射至香港、上海乃至北美。 第二部:民族主義的浪潮與生存空間的擠壓(約1930年代中後期至二戰爆發) 隨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加劇,南洋華僑的政治立場被迫明確化,他們的處境也變得極為脆弱和複雜。 從僑務到戰時動員: 本書細緻描寫瞭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南洋華僑社會如何被捲入中日戰爭的漩渦。一方麵,他們發起瞭空前的抵製日貨運動與籌款支援抗戰,展現齣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另一方麵,這也使得他們在殖民政府(特別是英荷當局)眼中,從原本「不乾預」的經濟群體,轉變為潛在的政治麻煩製造者。書中探討瞭不同政治派係(如左翼與右翼社團)在戰時的結盟與摩擦。 殖民地行政的轉嚮: 分析瞭殖民政府如何應對戰時的政治動員,包括對華人領袖的監視、對華文媒體的審查,以及在資源徵用上的不公待遇。這種壓力迫使華僑社群必須在「忠於殖民地」與「效忠祖國」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 戰爭爆發與知識分子的流散: 聚焦於二戰爆發後,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英荷殖民勢力潰敗對南洋華人社會結構的毀滅性打擊。本書描述瞭大量華人精英、知識分子和商人被迫遷徙,以及他們在戰亂中如何試圖維護自身的商業秩序與文化傳承。這段經歷成為許多人心中「失落」與「創傷」的集體記憶起點。 第三部:戰後的重塑與身份的再定位(約1945-1948年及戰後初期) 戰爭結束並非身份認同問題的終結,而是另一波複雜化的開始。日本佔領的經歷,以及隨後西方殖民勢力的短暫復闢和亞洲獨立運動的興起,徹底改變瞭南洋的政治地理。 獨立浪潮下的華人處境: 戰後,隨著印尼、越南和馬來亞紛紛邁嚮獨立,華僑的「僑民」身份麵臨根本性的挑戰。本書深入探討瞭馬來亞、印尼等地在建國過程中,如何處理「非土著」華人社群的政治權利與公民身份問題。對於那些選擇留在新興民族國傢的人而言,他們必須決定是放棄原有的文化連繫,還是堅持在新的國傢結構中爭取一席之地。 「迴歸」的悖論與文化認同的斷裂: 書中分析瞭部分華僑(特別是來自被日本佔領嚴重地區的商人與知識分子)在戰後選擇「迴歸」中國大陸(或臺灣),然而他們發現故土已非記憶中的模樣,且自身帶有強烈「南洋色彩」的身份,在新中國的政治氛圍中難以完全融入。這種「歸而不得」的經驗,揭示瞭長期跨域生活所形成的獨特身份,在民族國傢話語下如何被邊緣化。 新興的文化離散: 最終,本書總結瞭戰後初期南洋華人社群的分化趨勢:一部分融入新的民族國傢,逐漸「在地化」;另一部分則因政治不確定性,開啟瞭新的全球流散,遷往香港、臺灣、澳洲等地。這些分散的群體,在不同的政治庇護下,繼續維繫著複雜的文化記憶與商業聯繫,構成瞭戰後東亞文化地理中一個獨特而值得深思的麵嚮。 本書基於豐富的口述史料、殖民檔案及戰時報刊,旨在提供一個超越單一國傢或單一族群視角的宏大敘事,揭示二十世紀上半葉,跨越海峽與邊界的人們,如何在歷史的巨變中,經歷著離散(Displacement)與歸屬(Belonging)的永恆辯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雪姬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專長為臺灣史研究,特別著眼於清代颱灣製度史、傢族史、日治時期颱灣人的海外活動史、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口述歷史。著有《離散與迴歸:在滿洲國的臺灣人(1905-1948)》、《清代臺灣的綠營》、《龍井林傢的歷史》、《洋務運動與建省: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清代臺灣的官僚體係:北京的辮子》、《樓臺重起(上編):林本源傢族與庭園歷史》、《闆橋林傢:林平侯父子傳》等專書、及期刊論文百餘篇。並策劃《臺灣歷史辭典》、齣版口述歷史、地方誌與日記史料數十種。
 

圖書目錄

【上冊】
自序  來去滿洲
 
第一章  概論              
一、離散之文獻迴顧與分析       
(一)Diaspora的猶太傳統原型
(二)Diaspora的運用
(三)離散、認同與傢鄉   
(四)臺灣史學界的引進與運用       
二、日治時期臺灣人海外活動之研究迴顧       
(一)在不同地區的海外籍民
(二)日本帝國擴張下的醫學生及醫師   
(三)進入1930年代的戰爭動員期:軍夫、臺籍日本兵、高砂義勇隊     
三、滿洲國研究文獻迴顧   
(一)滿洲國研究概論       
(二)臺灣的滿洲國研究   
(三)滿洲國境內的多族群移民       
(四)戰後「迴歸」   
四、在滿洲國之臺灣人的相關研究材料   
五、本書的章節架構
 
第二章  臺灣人「滿洲經驗」的形成      
一、清代臺人對遼東、遼西的認識   
二、「滿洲國」的建立 
(一)關東州租藉地的取得       
(二)張作霖之死       
(三)九一八事件前的東北       
三、臺灣人跨境的原因       
四、前往滿洲的分期與分布       
(一)三個分期與申請渡華旅券       
(二)臺灣總督府管理與保護   
五、到滿洲的交通與人數   
(一)交通   
(二)航行的經驗       
(三)人數   
六、由旅券中看臺灣人的「旅行目的」   
(一)就職   
(二)學事關係   
(三)各項商、產、工、農、醫等參觀與考察       
(四)參加博覽會
(五)慰勞皇軍、農業義勇團
(六)臺灣女性的依親與觀光
小結       
 
第三章  赴滿洲國求學的臺人  
一、滿洲國高等以上學校   
(一)高等教育機關   
(二)就讀中等學校的臺灣人   
二、醫學校的畢業生   
(一)滿洲醫科大學   
(二)新京醫科大學   
(三)哈爾濱醫科大學       
(四)滿洲開拓醫學院       
(五)滿洲國立陸軍軍醫學校   
(六)旅順醫學專門學校   
(七)奉天齒科大學畢業   
(八)奉天護士養成所       
三、工業/科大學的畢業生       
(一)新京工業大學   
(二)奉天工業大學   
(三)旅順工科大學
四、法律科畢業生       
五、商業學校學生       
六、全滿最高學府──建國大學       
小結       
 
第四章  滿洲國官僚體係的建立與臺籍官員 
一、滿洲國官僚體係的建立與日係官員   
(一)中央官製   
(二)地方官製   
(三)「滿洲國」官吏中的日係官吏 
二、滿洲高等官吏的搖籃──大同學院   
(一)建立與分期       
(二)滿洲國高等文官考試與大同學院   
(三)高等官的官等與其薪資   
(四)畢業於大同學院的臺灣人       
三、任職於中央部會的臺人       
(一)在宮內府、參議府   
(二)在立法院   
(三)在國務院部門工作者       
四、在地方任公職的臺灣人       
五、滿洲國軍隊中的臺人   
(一)滿洲國第二軍(吉林)
(二)滿洲國第四軍(哈爾濱)       
(三)在關東軍中的臺人   
小結       
 
第五章  非公職的臺人及臺人在滿洲的生活  
一、在國營會社任職的臺人       
(一)國營會社   
(二)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臺灣人   
二、在特殊會社或準特殊會社任職者       
(一)滿洲中央銀行   
(二)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
(三)滿洲炭礦株式會社   
(四)滿洲興業銀行   
(五)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   
(六)株式會社昭和製鋼所       
(七)滿洲電業株式會社   
(八)滿洲電氣化學工業株式會社   
(九)滿洲特殊鑛會社       
(十)滿洲國鏡泊湖水力電氣建設所       
三、在其他相關單位服務者       
(一)在會社工作者   
(二)任職教師   
(三)交通事業   
(四)與當地人閤組公司   
(五)在娛樂界、音樂界任職   
(六)在協和會任職   
(七)經營商工業       
(八)其他   
四、臺人在滿洲的生活       
(一)滿洲的氣候與臺人的適應       
(二)食衣住行娛樂   
小結       
 
【下冊】
第六章  在滿洲的臺灣醫師             
一、滿洲醫師資格的取得及滿洲的衛生環境   
(一)臺灣醫師的資格問題       
(二)滿洲醫師的資格       
(三)臺灣醫師在滿洲開業的原因   
(四)滿洲地區的衛生保健       
二、早期到滿洲的臺灣醫師       
(一)最早到滿洲的謝唐山       
(二)豐原謝氏兩兄弟往大連、奉天       
(三)來自臺東的名醫孟天成與他的班底       
(四)臺南新化人梁宰醫師的傳奇   
(五)陳章哲的仁濟醫院   
(六)方瑞壁、張忠、李晏與侯全成
(七)仁和醫院的創始人簡仁南       
(八)民生醫院院長楊燧人       
(九)溥儀的私人醫師──黃子正   
三、後期在滿洲的臺灣醫師       
(一)在大連行醫者   
(二)在奉天及附近行醫者       
(三)在四平開業的臺灣醫師   
(四)在新京開業的臺灣醫師
(五)在牡丹江市開業的鄭順發       
(六)在滿鐵服務的石林玉燦、遊紹陳   
四、從事研究教學與進入醫療行政體係的臺灣醫師       
(一)以教學、研究及醫療行政為主者   
(二)滿洲醫師的研究著作:以在《臺灣醫學會雜誌》為例
(三)得科學盛京賞的臺灣人   
五、醫師社群       
小結       
 
第七章  臺灣人在滿洲的戰爭經驗         
一、蘇軍的占領與國共內戰       
(一)二戰後期的滿洲國   
(二)蘇聯進軍東北、滿洲國滅亡   
(三)蘇軍撤退與國共內戰       
二、麵對變局臺人的因應   
(一)蘇聯兵進入滿洲與臺人的避難       
(二)解除「玉碎」的睏境       
三、臺人麵對的蘇聯兵暴行       
(一)臺人所遭遇與所見的蘇聯兵暴行
(二)蘇聯兵拆解重工業機械運迴蘇聯   
(三)臺人被帶往西伯利亞       
四、臺人、日本人、朝鮮人戰後的境遇   
(一)滿洲人報復性地追殺日本人   
(二)朝鮮人的遭遇   
(三)在國共內戰中的臺灣人   
五、韆裏迢迢迴臺路   
(一)積極籌設臺灣同鄉會       
(二)迴臺前的生活肆應   
(三)迴臺前的喪亡與被捕       
(四)迴臺的經過       
小結       
 
第八章  滿洲經驗者往後的遭遇與再離散              
一、考試、就學與任教       
(一)國傢考試上的設限與就業不計年資       
(二)繼續學業者       
(三)在各大學、高中、高職任教   
(四)進入各級政府部門工作者       
二、在政治事件中的受難者       
(一)二二八事件中的滿洲經驗者   
(二)白色恐怖事件下滿洲經驗者的遭遇       
三、再度離散       
(一)戰後滿洲經驗的日臺人間的聯繫   
(二)「東北會」的設立     
(三)迴歸後的再離散       
四、留在東北者的遭遇       
小結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24669
  • 規格:平裝 / 720頁 / 17 x 23 x 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這是一本我前後耗時將近三十年、得到許多人協助、且先齣日文版(《離散と迴帰:「滿洲國」の颱灣人の記錄》,2021年)的書,這在我將近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實為特例`。在此有必要說明我研究的動機、遭遇的睏難、如何突破,何以再齣中文版。

  對在滿洲國的臺灣人感興趣,主要是我參加1991年行政院成立「二二八事件工作小組」時,發現二二八時有關東軍陸軍少佐埔裏人黃信卿,投身臺中地區反抗政府的行動;曾考上滿洲國最高學府建國大學的顏再策,和其高雄第一中學學弟們企圖趕走高雄火車站二樓的憲兵,卻中彈而亡,因此在滿洲的臺灣人成為我注目的對象。此外我堂姑媽許淑蘋(牙醫),1937年7月到哈爾濱,與屏東人京都帝大畢業、任職滿鐵的吳振輝結婚,卻在1938年5月因難產而亡故。她的故事、死亡,一直流傳在傢族中,我從小就聽過。另一個因素是我四叔許溢悟,戰後於1946年考上臺灣省長官公署教育處舉辦的「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公費考試」,分發到北京大學政治係就讀,1947年一度迴臺,1949年以後音訊全無。經輾轉打聽,得知他在中共建政後,轉到哈爾濱外國語大學學習俄語,不久在瀋陽過世。我想透過尋找在滿洲臺灣人的足跡,瞭解臺灣人在滿洲的事蹟,及時為這一段嚮來不被重視的歷史進行描述,並看是否還有人還認識四叔,瞭解他人生的最後。

  臺灣有關滿洲國的資料不多,有關在滿洲國臺灣人的資料更少,因此我決定先從口述歷史開始。我在完成《「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1992)南部篇後,開始進行有關日治時期在中國大陸臺灣人的訪談。這時我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小組」的執行秘書,因而得以將相關成果於1993、1994年刊載於該所《口述歷史》年刊中的五、六期,共25篇,其中梁許春菊、陳許碧梧女士,是我最早訪問的對象。之後得力於「東北會」會員的協助頗多,得以順利進行訪談。所謂「東北會」是戰後有「滿洲經驗」的臺灣人所組成,在陳許碧梧女士的介紹下,獲得會員名單。除瞭「東北會」的名單外,中正大學歷史係張建俅副教授提供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典藏戰後編成的〈居住長春颱灣省民名簿〉;畢業於滿洲醫科大學、戰後在沙鹿開業的劉建止醫師提供〈滿洲醫科大學在颱畢業生聯絡名冊〉;再加上在建國大學肄業的吳憲藏先生介紹我認識建大畢業生、大學長李水清先生使我得以展開建大臺灣人學生的訪談。2002年我集結26篇訪談紀錄,齣版《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2004年再版)。2014年我再齣版《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包括十篇訪談紀錄(2015年再版)。這其中有一篇是我在美國加州洛杉磯Pasadena訪談張琁女士的成果,她傢在滿洲住瞭十一年,戰後迴臺,1972年再移民美國,這是我訪談中得到離散滿洲、迴歸臺灣、再離散美國的例子,對我的研究有所幫助。2019年再齣版兩篇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林江金素女士(林欽明醫師妻);加拿大溫哥華楊正昭醫師(楊金涵醫師長子),他是在滿洲的第二代。這兩篇訪問紀錄提供瞭在滿洲的臺灣人戰後迴臺的情形,前者在1973年先到到日本的無醫村任職,1988年移民美國的經驗;後者是滿洲第二代,在臺大醫學院畢業後申請到美國進修,之後到加拿大溫哥華從事婦產科醫師三十四年。這期間父母也移民溫哥華,弟、妹也分別在日、美定居最後全傢移民。

  除瞭進行口訪外,有關檔案史料先搜集各種報紙、《臺灣人士鑑》等相關人物傳記、網站著手,乃至於日本人編的《滿華職員錄》、《華北職員錄》、《中國紳士錄》等,自行編著「在滿洲臺灣人姓名、傳記錶作為研究的基礎。閱讀滿洲國相關齣版品、報紙、檔案,最重要的是在《滿洲國政府公報》找到臺灣人在滿洲國任公職的紀錄,對有多少人就職於滿洲國官廳、校訂口述歷史的年代有所助益。庋藏於東京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的《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及返納錶》,將旅券(護照,一稱渡華旅券)中有關「旅行地名」中有「滿洲」兩字者勾稽齣來,有2,338人次,收穫最大;到中國瀋陽的「遼寧省檔案館」看到滿洲醫科大學檔案,找到將近百名臺灣學生,此一檔案更是價值連城。此外臺灣各地方誌、中國東北相關的文史資料也是重要材料之一;亦即由臺灣人如何看滿洲?東北人如何觀看臺灣人在滿洲,這兩個角度的史料都值得重視。

  為瞭搜集重要的檔案,我曾四次前往中國東北,以瀋陽的遼寧省檔案館為重點,往南到過大連、旅順、撫順、鐵嶺、安東,往北到過四平、長春、哈爾濱、海拉爾、滿洲裏、黑河、璦琿,及內濛呼和浩特,盡量踏查臺灣人走過的地方,以及當地相關圖書館,長春、瀋陽是我待較久的地方。我在瀋陽曾數次由大和ホテル走到北陵,來體驗這個城市的紋路。

  這些行程大半都自己前往,其中有部分行程和中研院近史所、臺史所的同仁一起去。除瞭在東北各地踏查外,也到過上海市立圖書館和檔案館。上述行程,得到臺灣鄉親和當地學術同行的協助不少。在東京的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也是我年年必訪的對象。

  在成書期間也陸續發錶相關論文,第一篇為2003年〈滿洲經驗與白色恐怖:「滿洲建大等案」的實與虛〉;第二篇為2004年〈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第三篇是2007年〈是勤王還是叛國:「滿洲國」外交部總長謝介石的一生及其認同〉;第四篇是2012年〈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第五篇是2013年〈滿洲國政府における臺灣籍高等官(一九三二—一九四五)〉;第六篇是2014年〈滿洲國政府中的臺籍公務人員(1932-1945)〉;第七篇是2016年〈臺灣人在滿洲的戰爭體驗〉;第八篇是2020年〈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在滿洲國的生活經驗〉。八篇中第三、八篇並未放入本專書中。這些論文的初稿,曾經在東京、名古屋、首爾、大連召開的學術研討會發錶過。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概論,旨在說明如何利用Robin Cohen提齣所謂輔助型離散(auxiliary diaspora)概念、John McLeod認為不同世代會形成不同離散的經驗、從而對原鄉的認同亦不同的概念,來解釋臺灣人的「滿洲經驗」。臺灣人在滿洲國的活動,筆者將之視為臺灣人海外活動的一環,滿洲國雖然是日本所製造齣來,但不應視為日本研究的附屬,應有其獨特的解釋觀點,因此在本章迴顧先行的相關研究。此外,日本敗戰後,銷毀滿洲國大量的史料形成所謂的「紙灰檔」,而臺灣人當時相關記載零散,必須進行披沙揀金的工作,因此介紹相關研究史料與各章節的重點。第二章談臺灣人的滿洲認識、滿洲國的建立,何以臺灣人前往滿洲、如何前往?又如何在日治五十年中做有效的分期?究竟在臺灣總督府所發下的旅券中有多少人次前往,都有一番探討。第三章探討在滿洲國接受中、高等教育者有哪些人,自醫科、工科、法科、商科一一探討,當時滿洲最高學府建國大學是唯一提供臺灣人可錄取2%的大學、免學費,再經大同學院訓練半年後可進入官僚體係,或成為協和會的主幹。求學是臺灣年輕人前往滿洲的重要原因之一,光是滿洲醫科大學的大學部、專門部,就有約一百名臺灣學生前往就讀。第四章說明滿洲官僚體係的建立與臺灣人的角色,篇幅較長,主要討論要成為滿洲國高等官,早期必須考入大同學院受訓,之後必須通過該國高等文官考試,進入中央、地方政府後,如何逐漸升為高等官。此外滿洲第二軍和臺灣有較深的淵源亦值得一提。本章放入前述第四、五、六等三篇論文。

  第五章討論在國營、特殊、準特殊會社非公職的臺灣人,以及經商、從工,甚至是被僱傭者,後半的資料大緻仰賴口述歷史,也沒有所謂大商人產齣,開工廠的也有,但規模不大。本章第三部分,則在描述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即分由環境氣候、食、衣、住、行、娛樂著手,特別針對女性在滿洲如何經營傢庭生活。第六章探討在滿洲的臺灣醫生,除瞭少數當衛生行政官員、醫學研究外,大半走開醫院的路線,有幾傢著名的大醫院,大連的孟天成的博愛醫院、新京謝鞦涫的百川醫院、大連簡仁南的仁和醫院;撫順梁宰的天生醫院;錦州王大樹的錦生醫院。在醫學研究體係中的謝鞦濤和王洛,分別得過科學盛京賞。在滿洲執業的醫師,大半齣身醫師世傢,且彼此間亦有姻親關係;臺灣人開的醫院亦大半招徠臺灣人醫師、技師、護士,也有少部分和朝鮮人閤開醫院,任用朝鮮護士與司機。本章大部來自己發錶的論文第二篇,但也增補不少。第七章臺灣人在滿洲的戰爭體驗,這是在滿洲的臺灣人最為特殊的經驗,即麵對蘇聯對日宣戰,集結同鄉先疏散,再尋找鄉親可以共居的宿捨準備返鄉。先是集中在交通方便的都市,組織各地臺灣同鄉會,在UNRRA(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的協助下,多路南下集中在上海等船,分班迴臺。本章由論文第七篇增補而成,增加臺灣人如何集結返鄉的部分。第八章探討戰後迴臺、留在東北的臺灣人,如何麵對國共政權,重點放在臺灣,探討有些人陷入白恐案件,身陷囹圄;有些繼續在臺灣活用「滿洲經驗」,終能有所發揮。七○年代以降中華民國被迫退齣聯閤國、各國與臺灣斷交,促使臺灣人再度選擇嚮海外移民,這其中至少二成以上有「滿洲經驗」者選擇再度離散,到日本、美國、澳洲尋找新的「王道樂土」。最後一章(第九章)為結論,總結研究的成果。

  在進行滿洲研究期間(1991-2022),我在1995年9月到1996年3月,受國傢科學委員會補助,前往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半年,受到山本有造、山室信一兩位教授的協助,獲益良多。2011年中央研究院通過由我主持的「臺灣歷史的多元鑲嵌與主體創造」主題計畫,前後三年,纔讓我有機會完成幾篇重要的論文。2014年科技部通過我一年的專書寫作計畫,最終在2018年完成。在我撰寫此書期間,日本愛知大學教授黃英哲告訴我,將選我這本書在蔣經國基金會贊助下譯成日文。我答應之後,雖還有些資料可以補入,限於時間隻好交齣書稿,一麵翻譯,一麵小規模的修訂,幾經校註,終於在2021年6月齣瞭日文版。本來中文稿已找妥齣版社要進行同步齣版,不料相關在滿洲臺灣人的資料陸續齣現,我不斷增訂,似永無停止的一天,終至不得不壯士斷腕,到日文版齣版後的半年,中文稿纔殺青。中文版由於晚兩年纔要進入齣版階段,在這一、兩年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如黃清舜,《一生的迴憶》(1944-1945在牡丹江的迴憶)、杜聰明,〈杜聰明先生日記〉(1937.8.16-31,到奉天開日本學術協會第十三迴大會之總會並接受頒獎,到大連、新京與當地臺灣人醫師會麵的經過),相關圖錶也做瞭一些修訂。細心的讀者應可看齣中文版增加以及日文版被刪減的部分。(未完)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