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關係定位之爭論:1949-2022台海風波

台海兩岸關係定位之爭論:1949-2022台海風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安家
图书标签:
  • 台海关系
  • 两岸关系
  • 中国大陆
  • 台湾
  • 政治
  • 历史
  • 国际关系
  • 战略
  • 冲突
  • 冷战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海兩岸關係定位,從1949年至今,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因情勢之不同而有不斷的變化。故而,相關研究應從縱深的歷史角度去探索,才能釐清未來可能發展的局勢。著者在1990年代間臺海飛彈危機落幕之際擔任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副主委,對於兩岸關係有深入的參與及觀察,迄今仍然不斷研究,因此完成本書。

  本書15萬字,內容包含:
  1.首次公開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戒急用忍」政策的決策背景、經過、內容及其修正。2.首次公開李登輝總統調整蔣經國總統有關「三不立場」的決策背景,開啓兩岸交流與協商的大門,為後來兩岸交流與協商奠定深厚基礎。3.系統分析了1949~2022年間臺海兩岸當局有關兩岸關係定位的爭論重點、中華民國歷任總統有關定位兩岸關係的主張。4.詳細分析陳水扁總統提出「歐盟模式」作為解決兩岸政治統合最終方案的背景、經過及其內涵。5.提出「兩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的背景及內涵。6.詳細分析「911事件」後美國的全球戰略觀以及美、中兩國戰略性對話的背景、「美國因素」影響兩岸關係的來龍去脈及其對臺政策的重大影響。7.詳細分析中國的國際觀及其國家安全戰略部署,並把奪取臺灣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環節。8.分析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統一臺灣的戰略構想。9.闡述中華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完善,為未來兩岸能否完成政治統合或統一投下不可預測的變數。10.提出「中道路線」做為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參考。

  看完本書,讀者可以更清楚瞭解73年來臺海兩岸關係發展史,並思考未來兩岸關係應走的方向或「路線圖」(roadmap)。

 
历史的钟摆:二战后远东政治格局的重塑与冲突(1945-1975)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伊始至1970年代中期,远东地区经历的深刻的政治变迁、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区域冲突与权力真空的填补过程。 本书不涉及特定海峡两岸的议题,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宏大的地缘政治舞台,探讨战后国际秩序重构如何影响亚洲大陆及周边岛屿的命运。 第一部分:战后秩序的崩溃与新秩序的萌芽(1945-1949) 二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催生了新的对峙。在亚洲,旧有的殖民体系在战争的消耗下土崩瓦解,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本书详述了英、法等传统殖民势力如何艰难地维持其在东南亚的残余影响,以及这些地区内部的民族主义力量是如何寻求建立主权国家的。 重点分析了日本战败后,其占领地的权力真空如何被美苏两股力量所渗透和瓜分。麦克阿瑟主导下的日本改造计划,不仅是政治制度的西化,更是对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彻底清算,同时也为战后美国在西太平洋构建军事同盟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本书也详细考察了苏联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政权的初期运作模式,以及这一模式如何被视为一种向南扩张的意识形态模板。 在大陆,国共两党围绕国家最高权力展开的最后阶段的军事与政治角力,被置于冷战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本书侧重于考察外部干预(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如何塑造了冲突的走向,以及在战火中形成的内部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治理能力、经济管理和国际支持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这些困境如何加速了其在内战中的溃败。 第二部分:冷战前沿的军事化与意识形态的铁幕(1950-1960年代初) 朝鲜战争被视为战后远东地区冷战格局的第一次大规模热战爆发点。本书摒弃单纯的军事史叙事,转而深入剖析朝鲜战争的国际化性质:它如何从一场内战演变为美苏代理人之间的意识形态较量。详细梳理了联合国军的介入逻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略考量,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印边界、台湾海峡以外地区,乃至欧洲安全格局产生的连锁反应。 战后,远东的政治地图被“铁幕”彻底分割。本书详尽描述了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东亚安全环境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份军事防御同盟,更是美国将“民主阵营”在东亚的防御前沿固化的核心工具。同时,本书也对比分析了东南亚的局势,特别是法兰西在“印度支那”的失败,以及美国如何吸取教训,试图通过新的援助和干预模式(如南越政权的扶持)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散。 这一时期,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尝试,如“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会议”(ECAFE)的发展轨迹,也得到了关注。这些尝试的政治化倾向与经济上的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是理解战后亚洲经济发展路径的关键。 第三部分:越南战场的泥潭与大国关系的转折(1960年代中后期) 本书用相当篇幅论述了越南战争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反殖民斗争的延续,更是冷战意识形态渗透到局部地区后,引发的极端化的产物。本书着重分析了美国在越南的战略误判,特别是其对当地政治现实和民族解放运动深层动力的低估。 对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内部决策过程和苏联、中国的援助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援助越南问题上所体现出的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外部支持的复杂性如何影响了越南统一战争的节奏和策略。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越南战争如何成为美国国内政治危机的导火索,以及这种国内压力如何反作用于其外交政策,促成了“缓和”(Détente)时代的到来。越南的消耗战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在70年代初的解冻,这种对三角外交的重塑,是远东政治格局自二战以来最重大的结构性转变。 第四部分:权力的再平衡与区域秩序的初现(1970年代初至1975)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标志着远东权力平衡的正式倾斜。本书分析了中美和解的动因,这种和解是基于对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的共同认知,而非意识形态的趋同。这种“三个世界”理论的实践,如何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新的外交回旋空间,使得它们不再能单方面依赖于美苏两极中的某一方。 在东南亚,英军的逐步撤出完成了历史使命,区域安全防务开始向本地国家和区域组织(如东盟的前身组织)转移。本书考察了1975年西贡陷落后,远东地区冷战前沿的地理界限如何被重新划定,以及随之而来的难民潮、经济重建和政治整合的初期挑战。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考察二战后远东地区如何从殖民主义的废墟中,构建起新的、充满张力的地缘政治版图。它关注的是大国战略的投射、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区域内多元民族国家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为理解战后亚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历史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安家


  學歷
  .輔仁大學歴史系畢業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美國紐約聖諾望大學碩士
  .政治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大陸組召集人、副主任。
  .《中國大陸研究》月刊主編、英文月刊《Issues & Studies》副主編。
  .師範大學兼任教授、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副主任委員;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
  .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國史館)
  .臺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永業出版社)
  .中共史學新探(幼獅出版社)、中共史學批判論集(幼獅出版社)
  .中共政治發展(主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主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史論戰之研究(未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從一次中國訪問談起
第二章 兩岸關係定位的由來、爭論與建議
第一節、兩岸關係定位的由來
第二節、兩位蔣總統時代:漢賊不兩立
第三節、李登輝總統時期:「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第四節、陳水扁總統時期:「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五節、馬英九總統時期:「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第六節、蔡英文總統時期:「中華民國台灣」
第七節、兩岸關係定位的建議
第三章 美國全球戰略與兩岸關係定位
第一節、美、中高層對話與兩岸關係
第二節、美國的全球戰略觀
第三節、對兩岸關係的意涵
第四章 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與兩岸關係定位
第一節、中國國際觀的主要內涵
第二節、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主要内涵
第五章 民主政治與兩岸關係定位
第一節、民主政治的主要內涵
第二節、國家民主化的指標
第三節、民主化是政治統合的關鍵
第四節、全民公投解決政治統合
第六章 代結論:中華民國的生存之道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87435
  • 叢書系列:兩岸事務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去理解过去数十年间围绕特定议题所形成的各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张力与互动。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不同话语是如何在特定权力结构和社会共识的塑造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挤压的。它成功地将政治学、历史学乃至修辞学的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既具学术严谨性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独特风格。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当代地缘政治格局中,那些看似固化却实则暗流涌动的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必要的、系统性的思维工具和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轴推进,更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进行了深度的专题剖析,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个概念或某一种提法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创造、被推广、被修正乃至被颠覆的。这种对“概念史”的关注,使得全书的理论高度得到了显著提升。那些看似微小的措辞变动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政治能量被作者充分挖掘了出来。我感觉作者在引用和交叉参照大量一手资料时,其筛选标准极为苛刻,这保证了论证过程的坚实基础,使全书的说服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显得尤为老辣,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评论家,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冷静解构后的再现。语言的张力十足,尤其在描述那些充满张力的时刻,作者的措辞精准而有力,如同手术刀般切开迷雾,直指核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立场叙事时的克制与平衡,这在如此敏感的议题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没有急于站队或下定论,而是将所有的材料铺陈开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审视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呈现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议题本身复杂性的尊重,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保持长久的思考,这种后劲十足的阅读感受,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或评论著作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部作品的选题之宏大,让人不禁为之侧目。它聚焦于一个长期以来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议题,跨越了数十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作者似乎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试图梳理出在这段漫长岁月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所产生的种种观点、冲突与演变。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脉络时的细致入微,那种试图在纷繁芜杂的事件中提炼出清晰逻辑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读来,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转折,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当,既有对宏观大势的精准把握,又不乏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读者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自如穿梭,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对议题复杂性的理解。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远超出了许多同类题材的肤浅论述。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罕见的冷静与洞察力,这使得原本容易陷入情绪化解读的题材,被提升到了一个更为理性的分析层面。面对如此充满争议的历史断面,能够保持清晰的分析框架和不偏不倚的论述姿态,实属不易。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被简单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试图还原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挖掘其内在的驱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对错评判。这种对历史“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远比“谁对谁错”更有价值。这种深层次的探究,让读者得以跳出日常的媒体喧嚣,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去审视当前的局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