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心理醫師陪你跟自己和解的成長課

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心理醫師陪你跟自己和解的成長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琪嘉
图书标签:
  • 內在小孩
  • 自我療癒
  • 成長
  • 心理學
  • 人際關係
  • 情緒管理
  • 原生家庭
  • 和解
  • 心理醫師
  • 自我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完美的童年,一樣能擁抱美好的人生─────
傷口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等待被理解的原因
內在小孩6種需求X 6種情緒釋放X 5種自我價值重建X3種整合
這是屬於曾經受過傷的你我,應該好好面對自己的成長課,
讓傷口成為座標,為自己啟程,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

  ◆
  〔其實沒有不開心,但也沒有快樂的理由〕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後,當內在小孩得不到關心、愛護與療癒時,內在小孩就成了一個有創傷的小孩;他會讓你的情緒容易失控;或在與人交際互動時常受挫,跟世界格格不入;在工作中不受重視,時常被欺負;在感情中作態,沒有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更在人生重要抉擇時刻,做出了「我不好」、「我不配」的決定。

  〔用現在的自己安慰過去的自己,最有力量〕
  小時候的我們,總期待著長大,期望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但現在的我們,覺得開心嗎?還是偶爾覺得難過,覺得很受傷;又或者在夜深人靜時,覺得孤單,被世界遺棄了呢?試著回頭跟童年的自己,那個躲在角落的內在小孩說:「你很棒,因為你才有現在的我!」

  〔不要帶著創傷過日子!檢視傷口,學會包紮,等待癒合〕
  心理學家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療癒內在小孩是一趟向內療癒的旅程,作者心理醫師施琪嘉,在精神分析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嶄新的觀點,釐清「內在小孩」的概念外,開啟更多生命的理解,從嬰兒的出生,孩童的教養,以及成年後的社會適應,每個人都可以開始找尋自己的內在小孩,展開自我對話,重新理解與定義自己的人生。

  ◆
  〔在心理醫師引導下,認識、理解、療癒我們的內在小孩〕
   ▋看見內在小孩的樣貌── 

  [出生的創傷]生存恐懼的恐懼大於出生的喜悅
  奧托・蘭克(Otto Rank)提出「出生創傷」的概念:孩子從胎兒到嬰兒出生,這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作者延伸解釋:每個嬰兒最初的感受未必是安全、幸福而充滿期待的,而是充滿驚恐的孩子,直至適應了世界,對於周遭環境產生信任,才會穩定,成為讓人喜歡的嬰兒。

  [不害怕寵愛孩子]建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上帝體驗
  正因為嬰兒出生充滿驚恐與害怕,作者反對挫折教育,要給孩子滿滿的愛,不要怕溺愛,滿足孩子「上帝」般的體驗,不要因為失衡的母親環境,造成內在小孩的創傷。

   ▋理解內在小孩的六大心理需求── 
  [需要被愛]貪婪、嫉妒與占有慾
  缺乏愛的內在小孩是一個非常貪婪的「惡魔」,可能對於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占有慾,就是以嫉妒的、有攻擊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形象出現。

  [渴望陪伴]害怕分離的孤獨感───
  孩子需要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成長。熟悉的環境包括身邊的人和事物,還有當地的文化。文化、環境也是一種陪伴。

  [缺少讚美]求誇的自卑感───
  不是父母親做錯了什麼,而是我長得不夠好,我做得不夠好。這個孩子久而久之就會認為自己不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會處於一個特別自卑的狀態。

  [失去玩耍的能力]成年直男的緊張感───
  直男的邏輯。他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很少考慮對方的意見,也很少徵求對方的意見。既然是直男,那他就不用掩飾什麼,也不用客氣寒暄,他就直接開始表達了。

  [欠缺被道歉]沒有被理解的委屈感───
  道歉意味著承認自己有弱點和缺點,承認自己做事不夠完美,承認自己會犯錯,承認自己做不到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那樣完美無缺,無所不能。

  [同理心不足]缺乏人際的理解───
  大腦中有一部分神經,會讓人們因為看到別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體驗做那些事情的感覺,並產生同樣的神經反應。這種現象就是「同理心」。

   ▋接納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的情緒壓力── 
  [充滿恐懼]動不動就焦慮的危機意識 
  早年有強烈恐懼感的人,內在有一個特別恐懼、感覺要死了的內在小孩,那麼他長大以後做的很多事情的根本和基礎都是要讓自己活下來。

  [羞恥感過多]總覺得自己很丟臉 
  這種有著充滿羞恥感的內在小孩的孩子,如果得不到鼓勵、得不到愛,當孩子覺得自己活著毫無意義的時候,最極端的表現就是「我不要活了」

  [容易有被拋棄的焦慮]害怕型的依戀關係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小孩有被拋棄的感覺,他在現實中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係。發展親密關係時,他經常呈現出一種拋棄和被拋棄的關係。

  [空虛感超標]缺乏生活體驗 
  如果一個人什麼癖好都沒有,大致就可以推斷這個人的內在是空洞的。一個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人,覺得周圍的事物和人都是可有可無的,對任何事物和人都是不會用深情的。

  [安全感的需求]高敏的感受力
  這一類人就是我們所說的高敏感型的人,他對外面的聲光氣味等資訊的感覺精準度、處理速度、感受深度、感知範圍,都遠超乎一般人。

  [容易情緒化]缺乏複雜情感的建立
  缺乏複雜情感、情緒細分顆粒度粗的人,在簡單的情緒之外,體會不到太多其他的情感,所以他們的理解和表達都是直來直往的,不大會顧忌別人的感受,而且也經常情緒失控。

  ▋重建自我價值治癒內在小孩的創傷── 
  [否定自己,自我價值低落]
  一個覺得自己不行的孩子,往往就是在這種嚴苛、貶低、不誇獎的教育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小時候,父母給孩子很多鼓勵、支持和誇獎不叫溺愛,這就是孩子真實的需求。

  [常常認為「我不配」,只能選擇不好]
  形成了「我不配」的內在小孩,就是由於小時候父母對他的態度,所以在遇到事情和選擇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地就會認為「我不配擁有最好的東西」。

  [認為「我不好」,自動過濾掉稱讚與誇獎]
  「我不好」的孩子,自我價值感特別低,存在感特別低,他覺得自己體驗不到生命,而自殘自傷的意義就在於感到了痛、看到了血,就證明自己還活著。

  [學會自我釋放,不再壓抑自己]
  真正做到自我釋放的人,會由於自己在人群中、在生活中特別舒適,所以變得特別真實。

  [要自我認同,不再懷疑自己]
  男性身上被壓抑的女性氣質、女性身上被壓抑的男性氣質開始突顯出來,最後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就得到了整合,這是心理的自我認同和社會的自我認同的統一。

  ▋內在小孩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影響──
  [生育]母親的內在小孩對於生育與教養都會產生創傷的代際傳承。
  [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內在會有劇烈的轉變,要學習跟內在小孩和平相處。
  [性別]男孩的內在小孩意象:哈姆雷特、孫悟空女孩的內在小孩意象:灰姑娘
  [夫妻]夫妻關係中,反映父母親如何對待小孩,好的父母就會有有好的關係的延續。
  [老年]會產生擁有疾病、孤獨感、對死亡產生恐懼、希望有尊嚴活著等的內在小孩。
  [職場]同事會有父母或是手足關係的投射,內在小孩也會影響職場人際關係的互動。

  ▋自我整合開發潛能─用現在的自己安慰過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自我覺知]全面了解自己、開啟內在對話
  [自我療癒]看見內在小孩、告別負面感受
  [有價值感]擁有良好自尊、確定人生意義
  [自我接納]全面認可自己、有能力愛自己
  [潛能發展]開發未知優勢、連結內在靈性

擁抱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鐘穎 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
 
穿梭迷霧:探索時間的秘密與未來的輪廓 一本帶你深入理解宇宙宏大敘事,並反思個體在其中位置的哲學與科學之作。 --- 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著眼於個體的情感修復或心理成長,而是將視野拉高至宇宙的尺度,探討時間的本質、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以及我們如何透過理解宏觀結構來重塑對當下的認知。全書結構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時間的維度」、「文明的迴響」,以及「未來的座標」。我們將擺脫日常的瑣碎,直面那些令人敬畏的終極問題。 第一部:時間的維度——超越線性的感知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徹底解構我們對時間的日常感知——那條不可逆轉、單向流動的河流。我們將深入探討物理學中關於時間的最新理論,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對時間箭頭的挑戰。 1. 膨脹的宇宙與收縮的瞬間: 我們將詳細分析宇宙學模型,特別是黑洞事件視界內外時間流速的巨大差異。讀者將了解到,時間並非普世恆定的背景,而是與物質、能量和引力糾纏在一起的動態實體。這部分將引用最新的引力波觀測數據,解釋時空如何被彎曲和扭曲。 2. 記憶、熵與時間的不可逆性: 探討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如何從微觀層面「定義」了我們感知到的時間方向。我們將區分物理學上的時間($t$)和心理學上的感知時間。重點分析記憶的建構過程,揭示我們對「過去」的重塑性,以及這種重塑如何影響我們對線性時間流逝的信念。我們將探討哲學家如何定義「現在」——一個瞬間即逝的點,還是更廣闊的持續性? 3. 時間的「錯位」:考古學與地質學的時間觀: 從人類學和地質學的視角出發,比較人類壽命的短暫與地球生命的悠長。我們將檢視深層地質年代學的證據,例如岩層的沉積和放射性定年法,讓讀者真切感受到數百萬年尺度下的時間尺度,從而矯正人類中心主義的時間觀。 第二部:文明的迴響——歷史的螺旋與模式 本部分將目光投向人類文明的興衰,運用複雜系統理論和歷史學方法,試圖在看似隨機的歷史事件中,識別出重複出現的結構性模式。 1. 巨型結構的興衰循環: 本書分析了從古羅馬到現代科技帝國的權力轉移、技術突破與社會崩潰之間的微妙聯繫。我們將探討「長波理論」及其當代修正,專注於基礎設施、信息傳播技術對文明形態的根本性重塑。這不是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對驅動文明轉向的深層「力場」的剖析。 2. 符號、語言與集體意識的演化: 探討語言的結構性轉變如何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決策能力。從口頭文化轉向書面文化,再到數字媒體時代,信息密度的指數級增長如何改變了我們對真理和權威的判斷標準。重點分析了意識形態的形成機制及其在歷史關鍵節點上的爆發力。 3. 邊緣的聲音與被遺忘的知識: 我們將挖掘被主流歷史敘事忽略的邊緣文化和技術知識。探究那些因時代背景或政治需要而被邊緣化的科學發現和哲學思想,它們如何以潛流的形式影響後來的轉變。這部分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歷史視圖,挑戰單一、線性的進步史觀。 第三部:未來的座標——不確定性中的導航 在理解了時間的本質和歷史的規律之後,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向未來,探討在高度複雜化和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應如何定位自身,並負起決策的責任。 1. 技術奇點的哲學困境: 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技術對「何以為人」這一概念的衝擊。我們將審視強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社會結構和存在性風險。重點不在於預測何時發生,而在於分析我們當下的道德框架是否足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變革。 2. 熵減的悖論與本地化生存: 對抗宇宙無序趨勢的努力——從建立大型社會體系到構建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其內在的脆弱性何在?本書提出了一種「有節制的複雜性」觀點,探討在面對系統性風險時,如何在保持必要的聯繫性與提升局部韌性之間取得平衡。分析了可持續性實踐背後的時間觀(長期主義對短視利益的抵抗)。 3. 存在的錨點:在宏大敘事中尋找意義: 最終,本書回到個體層面,但視角依然宏觀。當我們意識到個人的短暫與宇宙的浩瀚之間的巨大落差時,意義從何而來?本書主張,意義並非外在賦予的,而是在於個體對自己所處的時間節點的清醒認識,以及在所屬文明的迴響中,選擇承擔何種責任的行動。這是一種基於洞察的、而非基於安慰的生存哲學。 --- 致讀者: 這本書要求讀者放下對簡單答案的渴望。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解世界運轉的工具,而非一張指引心靈的路線圖。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尺度、聯繫和不可避免變化的思想遠征。我們將一起,在時間的迷霧中,試圖描繪出未來清晰的輪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琪嘉


  具有醫療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大學教授。在醫學院受過神經科學和神經內科的訓練,擔任神經科主任醫師。後來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轉向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擔任精神科醫生。曾獲得德國對外學術交流基金,留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

图书目录

Part One      看見:與我的內在小孩對話
第01堂    關於內在小孩的樣貌
第02堂    理解內在小孩的意義
第03堂    辨別:「上帝」與「惡魔」的內在小孩
第04堂    分類:不同時期內在小孩的表現

Part Two  需求:每個內在小孩都需要被理解
第05堂  內在小孩是如何受傷的
第06堂  貪婪、嫉妒與占有慾─需要被愛
第07堂  害怕分離的孤獨感─渴望陪伴
第08堂  求誇的自卑感─缺少讚美
第09堂  成年直男的緊張感─失去玩耍的能力
第10堂  沒有被理解的委屈感─欠缺被道歉
第11堂    缺乏人際的理解─同理心不足

第三章    接納:面對自己,你需要給自己一個擁抱
第12堂    動不動就焦慮的危機意識─充滿恐懼
第13堂    總覺得自己很丟臉─羞恥感過多
第14堂    害怕型的依戀關係─容易有被拋棄的焦慮
第15堂    缺乏生活體驗─空虛感超標
第16堂    高敏的感受力─安全感的需求
第17堂    缺乏複雜情感的建立─容易情緒化

第四章    療癒:停止否定自己,重建自我價值
第18堂    否定自己,自我價值低落
第19 堂    常常認為「我不配」,只能選擇不好
第20堂    認為「我不好」,自動過濾掉稱讚與誇獎
第21堂    學會自我釋放,不再壓抑自己
第22堂    要自我認同,不再懷疑自己

第五章   建立: 用新生的自我,面對人生
第23堂    內在小孩如何影響生育
第24堂    青春期的衝突:學習跟內在小孩和平相處
第25堂    女性和男性的內在小孩大不同
第26堂    夫妻關係中的內在小孩
第27堂    老年人內在小孩的需求
第28堂    職場關係中的內在小孩

第六章    整合:用現在的自己安慰過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第29堂    內在之光─尋回我的赤子之心
第30堂    如何開發自身未知的優勢
第31堂    如何與更好的自己融為一體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7855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擁抱內在小孩, 就是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你好,我叫施琪嘉,是具有醫療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大學教授。我受過神經科學和神經內科的訓練,做過神經科醫生,也當過精神科醫生。後來因為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轉向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

  後來的十幾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重度人格障礙的治療。根據多年對人格障礙病人進行治療的經驗,我發現很多人的「消極自我」來自童年,我們稱這種「消極自我」為「有創傷的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每個人內心中的孩子。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孩子」的狀態,這個內在的孩子不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而消失。他會永遠像個孩子躲藏在我們內心的角落。

  ◎內在小孩的各種形象

  如果你的運氣夠好,你的父母能善待你,那麼在你成長的過程中,這個內在小孩就會健康快樂地活著。可是,如果你很不幸地生長在一個環境特別惡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裡,那麼你的內在小孩就會變成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

  當你在工作、學習、生活時,這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隨時都會跳出來,哭泣、懇求,干擾當下的你。可以說,一個人一生所受的種種困擾大都源自於幼年創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帶著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生活著。

  這個內在小孩會以各種形象出現,例如自卑的、哭泣的、無助的、無力的、絕望的,或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不信任、懷疑、缺乏安全感,對別人懷著厭惡和憎恨等等。

  譬如,一個很漂亮的女孩,但她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漂亮,這就是因為她的內在小孩總被父母否定而受了傷。她的父母從來不認為他們的孩子是漂亮的,從來不認為他們的孩子是有才能的,從來不認為他們的孩子是應該存在的、是有意義的。

  因為有了她,她的母親受到婆婆的虐待;因為有了她,她的母親無法和父親離婚;所以,她的母親十分討厭她,當然也就對她沒有好臉色。

  這個女孩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有才華的、值得享受幸福的孩子。在她長大後變得楚楚動人時,在她學業成績很好時,在要去追求未來生活時,她的選擇在外人看來總是特別配不上她。

  有很多優秀的男性去追求她時,她都覺得自己配不上他們,並且會產生疑問:「他們怎麼會看上我?他們怎麼會說我漂亮?他們怎麼會說我對人很好?他們怎麼會說我很有才能?」她從來不相信自己,所以在人群中總是唯唯諾諾、小心翼翼,而且總是自我貶低。

  她找的男朋友以及後來結婚的對象都不是什麼好男人。也就是說,她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很苦、很慘,而且幾乎是找虐。和她在一起的男人很快就能感覺到她需要被貶低,進而在相處中變成「渣男」。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會和她討論內在這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一個不自信的、不漂亮的、不值得被人愛的內在小孩。

  當然,這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要發展成一個自信的、健康的、陽光的、能夠自我認同的內在小孩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這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一直躲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已經習慣了這個內在小孩的存在,甚至分不清哪些感受和意願是自己的,哪些是來自這個內在小孩的。

  重新理解《灰姑娘》

  一個很典型的代表就是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灰姑娘》這個故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它講述一個叫仙杜瑞拉的小女孩,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娶了繼母。這個繼母和她帶來的兩個女兒都對仙杜瑞拉很不好,把她當作佣人,讓她在廚房裡幹活,還只給她穿破舊的衣服。日夜勞累和破舊的衣服掩蓋了仙杜瑞拉的美麗,因此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城裡來了一位王子,要舉行盛大的舞會。灰姑娘的繼母帶著她的兩個親生女兒去參加舞會,希望其中一個能被王子看中。她們不許灰姑娘參加舞會,而且還譏笑說她這種人只配待在家裡做雜務。

  後來,出現會魔法的小精靈將南瓜變成豪華馬車,把灰姑娘裝扮成美麗的公主,還送給她華麗的衣服和水晶鞋,讓她穿著參加舞會。王子一眼就看上了她,一首接一首地邀請她跳舞。

  但是小精靈的魔法是有時間限制的,時間一到,靠魔法變幻的東西就會變回原形,她必須趕在那個時間之前回到家。舞會結束後,她不能接受王子的挽留而匆匆離開。在慌亂中她掉落了一隻水晶鞋。

  王子帶著這隻水晶鞋在全城裡尋找她,看誰能穿上這隻鞋。王子最終找到了灰姑娘。結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中,灰姑娘的內在小孩就是一個失去母親的、被貶低的、缺少父愛的、灰頭土臉的自我形象。水晶鞋代表著契機,讓她從灰姑娘轉變成深得王子歡心的優雅公主。

  在用「內在小孩」理論解決個人困擾時,尋找「王子」和「施展魔法」的人固然重要,除此之外還要尋找一隻「水晶鞋」,一隻你穿上最合腳的「水晶鞋」。

  有了這個契機、一個引爆點,你就可以變得更加自信。所以,我們要問王子在哪裡?我們會施展魔法的小精靈在哪裡?我們的水晶鞋在哪裡?就心理治療的角度而言,在探索且療癒那些內在小孩有創傷的病人時,所需要的技術與治療的過程,就是找尋這些問題解答的過程。

  ◎為自己啟程:開始尋找內在小孩

  如果你的生命所擁有的天賦、資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個寶庫,那麼你的內在小孩就是這個寶庫的看門人。如果他鬧脾氣不肯放行,你就無法調度這些資源和能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本書中,我們要介紹如何發現自己的內在小孩,如何看見自己內在小孩的創傷,如何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如何讓自己的內在小孩從一個深受創傷的內在小孩變成一個健康的內在小孩。

  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踏上尋找自我、尋找自己內在小孩的旅程。在本書中,我會陪你一起找到你的內在小孩,讓你以成年人的身分,走回童年,幫助有創傷的內在小孩,並把他變成健康的、快樂的內在小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宁,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仿佛在告诉你,这里面装载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可以抚慰人心的力量。我本来对“疗愈”这个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有点过度美化了复杂的内心挣扎。然而,读完这本书的序言,我便知道我的疑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她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用一种非常温柔且坚定的语调,引领你进入一个自我探索的旅程。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是幼年时期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来的一套生存机制在作祟,而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批判这种机制,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和重塑它的视角。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某句话精准地击中了我的某个长期被忽略的痛点,那种感觉就像是多年来一直堵塞的管道,突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疏通的入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它们不宏大,却极其真实,让人在别人的故事里,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降低了对“自我剖析”的抗拒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陪你坐在温暖的壁炉旁,慢慢地剥开那些层层叠叠的过往,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导师在给你下达指令。整体而言,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自我认知的大门,那种由内而外的松动感,是近期阅读中少有的体验。

评分

我很少看到一本关于心理成长的书,能够如此巧妙地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它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心智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是无法伪装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陌生人的理论,而是在被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温柔地“看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愧疚感”和“羞耻感”时的细腻笔触。她清晰地区分了“我做了错事”和“我本身就是错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叙事,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区分和处理这些根深蒂固的情感残留。这种精确的语义界定,在自我修复的初期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它能避免我们在混乱的情绪中迷失方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像是在清理一个堆满了多年杂物的阁楼,开始会感到灰尘扑面、头晕目眩,但一旦理清了哪些是珍贵的旧物、哪些是应该舍弃的无用之物后,整个精神空间都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它真正做到了“陪你和解”,而不是“强迫你和解”,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堪称一绝。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于“行动”的重新定义。我们通常认为成长需要立竿见影的“行动”——比如去和解、去改变、去执行某个计划。但作者却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内在行动”,比如:一次深呼吸中的停顿、一个不再自我批评的念头、一次允许自己感到疲惫的许可。这些“不行动中的行动”,恰恰是疗愈中最困难,也最根本的基石。全书的叙事节奏舒缓而稳定,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它不会急着把你推向终点,而是让你在河岸边停留,观察水流的形态,感受水汽的温度。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琐事中实践书中的一些观察角度,比如,当我在工作中感到焦虑时,我不再是立刻去“解决焦虑”,而是先问问“这个焦虑在提醒我童年时哪个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种“回溯式提问”,极大地削弱了当下负面情绪的即时控制力。阅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找到一个万能的答案,而是为了学会一套提问的艺术,一套关于如何更温柔地对待自己人生的哲学。它提供的不是一剂速效药,而是一套可以伴随终生的心智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理解和慈悲。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心灵成长”类书籍抱有一定程度警惕的人,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鸡汤,要么就是故作高深地引用一堆我查不到出处的心理学术语来糊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有点像是在一片喧嚣的市场中,突然出现了一间安静、光线柔和的手工作坊。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并非线性地从“问题”指向“解决方案”,而是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探索。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强调一个核心概念,但每一次重复,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挖掘,让你对同一个概念产生更立体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运用的一些比喻,它们既不落俗套,又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状态。比如,她描述童年创伤对成年生活的影响时,用的那个“老旧的地下管道”的比喻,简直太到位了——你以为它已经失效了,但它依然在默默地影响着地表上所有建筑的稳定。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要求读者立刻“原谅”或“接纳”过去,而是先允许你“看见”和“感受”当下的不适,这种“先接纳不完美”的姿态,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和心理压力。它没有催促你快点变好,而是鼓励你慢慢走,慢慢看,这种尊重个体节奏的做法,是真正有力量的治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信息承载量,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找几个技巧就完事的指南,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但这里的“工具”指的是帮助你搭建自我对话框架的工具,而非速成的技巧手册。作者在讨论“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需要被拯救的无助形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拥有丰富情感能量的“原始自我”。这种重新定义,极大地改变了我对自身负面情绪的看法——它们不再是需要被压制的“麻烦制造者”,而更像是来自过去某个重要部分的“未被听见的声音”。书中的某些章节,涉及到“边界设定”和“情绪命名”的部分,我感觉像是上了一堂密度极高的工作坊课程。作者没有给出模版式的对话脚本,而是深入剖析了设定边界背后的恐惧来源,这才是关键。阅读它需要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因为它不仅仅是信息输入,更是一种内在的“重组工程”,需要你不断地与自身经验进行校准和印证。对于真正渴望深入挖掘自己行为模式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上,绝非肤浅的自我安慰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