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全新增訂版)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全新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闕又上
图书标签:
  • 台積電
  • 價值投資
  • 成長股
  • 企業分析
  • 財報分析
  • 投資策略
  • 股票投資
  • 深度研究
  • 增訂版
  • 慢飆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新增訂版]
特別收錄〈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
看懂台積電,就等於看懂世界一流企業的本質
華爾街操盤手挑對十倍股,不懼波動且長期持有的定見與遠見
 
  如果只懂得價格,卻不了解價值,買錯的損失,絕對比買貴大得多!
  當市場進入循環週期,地緣政治影響加劇,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地位還穩固嗎?
 
  華爾街操盤手闕又上告訴你,經得起動盪的選股策略就是: 
  ★ 以合理價、而非最低價買進世界一流企業,並且長期持有他把這類符合巴菲特、費雪投資金律的好公司,稱之為「慢飆股」。
 
  慢飆股的「慢」,在於遇到挑戰時可以沉潛、等待復甦,而不致於一敗塗地; 
  慢飆股的「飆」,是反映長年在經營管理體質上精研,所帶來的獲利成果。
  被封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就是投資者不容錯過的慢飆股, 也是作者近三十年的資金管理生涯中第16檔十倍股。 
 
  自己的財富自己存,自己的台積自己買!
  作者在本書中將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家少數躋身世界一流之列,外資持股卻超過七成的台灣好企業,企盼帶動更多國內投資人跟著台積電的爆發力而獲益。 
 
  ★ 增訂版特別收錄2萬字〈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全新內容
  綜合外資動向和台股資金面,作者認為即使身處美中爭霸戰與兩岸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台積電未來五年依然以技術實力遠離風險、持續成長。這也是為何巴菲特、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老虎基金、哈佛校務基金將之列為重點持有的主因。
 
  本書以台積電為範本,深入探索一流企業需具備的量化財報數字及質化管理能力, 並強調長期持有的三大心法,擺脫在市場中追高殺低,最後被大戶割韭菜的宿命:
 
  ➔ 以獲利率、本益比、成長動能判斷台積電〔價高而不貴〕
  ➔ 用存股角度來看0050和台積電〔擁有而不交易〕的持股策略
  ➔ 從財報數字和管理指標,找到〔越跌越買越心安〕的投資信念
 
  除了解讀台積電的深度投資價值以外,個人、企業或國家也可以跟著作者的視角在台積電篳路藍縷的成長過程之中,找到再出發、再成長的力量。
《破茧成蝶:探寻创新驱动下的企业蜕变与价值重塑》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企业的选择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的复杂与严峻。技术迭代的速度、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动,以及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期望,共同构筑了一张考验企业韧性与前瞻性的巨大网络。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行业巨擘的案例剖析,而是旨在搭建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那些成功穿越周期、实现本质性跃迁的组织,它们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创新的驱动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企业如何进行“破茧”,以及新兴力量如何通过“成蝶”的过程,最终确立其长期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稳健的价值基础。 第一篇:认清时代的底层逻辑——从效率驱动到价值共创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描绘当前全球商业环境的底层运行逻辑。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依靠规模经济和成本控制来获取利润的时代。信息流的爆炸性增长和知识产权的价值凸显,使得“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 第一章:范式转移:从线性增长到指数级演进 本章详细分析了近年来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材料等)如何重塑产业边界。重点在于解析技术扩散的“S曲线”与“J曲线”效应。企业必须学会识别那些尚未完全显现,但具备指数级增长潜力的技术领域。讨论的重点在于,企业如何构建“敏捷的感知系统”,以更早地捕捉到信号,并进行前瞻性的资源配置,而非等到市场完全成熟后再追赶。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噪音”与“趋势”,以及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保持技术路径的灵活性(Optionality)至关重要。 第二章:供应链的重构与韧性构建 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暴露了传统“精益化”供应链的脆弱性。本章探讨的是如何从追求“极致效率”转向追求“系统韧性”。这涉及到多中心化布局、关键资源的战略储备、以及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端到端的透明化管理。成功的企业并非完全脱离风险,而是学会将风险纳入成本模型,并建立起快速响应和恢复的能力。我们还将引入“生态系统思维”,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与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的协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产业集群。 第三章:无形资产的定价艺术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的评估标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已无法完全反映一个公司的真实潜力。本章聚焦于无形资产——品牌信誉、专利组合、数据资产、人才网络以及企业文化——它们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未来现金流。我们将分析一系列跨国案例,展示优秀企业如何通过精妙的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叙事,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理解这些无形力量的积累过程,是洞察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 第二篇:组织进化的内在动力——文化、人才与治理的协同效应 企业的蜕变,最终要落实到组织内部的运作机制和价值取向上。一个伟大的战略,若没有匹配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土壤,终将沦为纸上谈兵。 第四章:文化熔炉:催化创新的土壤 企业文化绝非口号式的标语,而是员工在压力下自然反应的总和。本章深入探讨“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要素。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往往具备高水平的心理安全感,允许失败被视为学习的机会,而非惩罚的原因。我们将分析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鼓励跨部门协作和“建设性的冲突”,避免“群体迷思”(Groupthink)。文化是粘合剂,也是加速器,理解其如何影响决策速度和质量,是投资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五章:人才光谱的重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吸引 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的背景下,具备广阔视野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愈发稀缺。本章探讨企业如何应对“人才军备竞赛”。这不仅关乎薪酬福利,更关乎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导师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将顶尖人才嵌入到核心创新项目中的机制。我们还将审视远程工作和全球人才池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企业对“人才地理位置”的依赖。 第六章:治理结构的适应性:从集权到赋权的分寸拿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多元化,僵化的集权制将扼杀创新。本章剖析了先进治理结构的核心矛盾:如何在保持战略方向一致性的同时,赋予一线团队足够的决策权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我们将考察扁平化组织、内部创业孵化机制(Intrapreneurship)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并讨论董事会在监督长期战略和管理短期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艺术。有效的治理结构是确保企业战略能够顺利落地的“操作系统”。 第三篇:价值重塑与持续增长的路径图 如何将前瞻性的洞察和强大的组织能力转化为可衡量的财务回报和市场地位的巩固?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对价值重塑过程的量化和战略部署分析。 第七章:资本配置的艺术:聚焦长期主义的投资 成功的企业懂得如何对资本进行“非对称投资”——即投入小部分资源,以期获得颠覆性的回报。本章将分析企业在研发、并购(M&A)和产能扩张之间的取舍。重点在于如何建立一个严格的投资组合筛选标准,区分那些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支出,与那些真正能构建未来竞争壁垒的“基石性投资”。真正的长期主义并非不计成本,而是对未来确定性价值的精确预判。 第八章:超越ESG:整合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已不再是简单的合规要求,而是内嵌于核心商业模式的驱动力。本章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环境创新”和“社会责任”来开辟全新的市场空间,实现“良性循环”。例如,循环经济模式如何转化为成本节约和品牌溢价。我们分析了如何将可持续性目标转化为研发指标和运营标准,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第九章:衡量真正的“深度”:超越市盈率的估值视野 对于深度投资者而言,理解一个企业价值的“深度”远比计算当前的市盈率重要。本章提供了超越传统财务分析的框架。我们将结合前述所有章节的内容,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模型,涵盖技术领先性、组织韧性、品牌深度和生态位锁定等多个维度。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一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干扰,而是专注于那些正在默默构建未来十年的竞争优势的“沉默的赢家”。 结语:在不确定中锚定确信 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即时的致富秘籍。它提供的是一套审视世界、分析组织、评估价值的思维工具。真正的企业长相,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雕塑,而是一个不断应对挑战、自我革新、并最终实现内在价值与市场认可高度统一的动态过程。理解这个过程,就是掌握了在任何时代都能识别并把握一流投资机会的金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闕又上
 
  1985年赴美,現為財務規畫師(CFP)、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成立少數華人在美立案的大型共同基金,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截至2015年年底,連績七年累計總報酬超越標普500,年均複利為18.54%,大勝標普500的14.81%,獲《路透社》譽為「擊敗華爾街的無名小子」。
 
  2017年一檔重押操作失手,導致痛失「連續十年擊敗標普500」的王冠(只差一年記錄就可以完成),讓闕又上自嘲前十年是操盤手,那兩年則是被盤操。所幸2020年又上成長基金績效增長108%、2021年成長57%,而且自2003年第一次購入台積電以來,台積電已成為他在資金管理生涯中的第16檔十倍股。
 
  2020年,闕又上開始在「又上財經學院」YouTube頻道錄製視頻,提醒投資人面對黑天鵝來臨時的正確投資態度。檢視旗下共同基金前十大持股,他大膽預判台積電極可能邁向新的里程碑,卻感嘆這家少數躋身世界一流之列的好企業,由外資持股超過七成,而多數台灣投資人未能獲益,因而一連錄了十幾集視頻,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座護國神山的投資價值。
 
  著有《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阿甘投資法》、《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華爾街操盤手給年輕人的15堂理財課》、《你沒學到的巴菲特》等暢銷書,曾名列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榜。
 
  FB粉絲專頁:闕又上均衡的財富人生
  YouTube頻道:又上財經學院

图书目录

增訂序    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是危還是機?
導    讀   三個畫面與一句話的衝擊
前    言   投資者的豔遇和外遇

Chapter 1  接受慢,也欣賞飆
為什麼台積電是慢飆股?
三位一體的競爭優勢
保障超額獲利的護城河

Chapter 2  世界一流企業的長相
一流企業的檢視標準
好道德,也是好生意
巴菲特怎麼看一流企業

Chapter 3  前塵並非皆往事
推動未來的國之重臣
改變台灣的時代隱者
蓽路藍縷的創建初期

Chapter 4  不一樣的護國神山
草創期:三大挑戰與一個貴人
茁壯期:以研發實力過關斬將
奪冠期:攀登世界頂峰的力量
我對台積電的投資定見

Chapter 5  好光景才正要開始
非分之想與胡思亂想
當台積電咬上蘋果時
我對台積電的投資遠見

Chapter 6  台積電的公開秘密
〈致股東報告書〉重點之我見 一 
〈致股東報告書〉重點之我見 二
年報中揭露的五大產業未來

Chapter 7  必承其重的挑戰之路
只剩最後一個敵人時
走向王者榮耀的挑戰
當摩爾定律走到盡頭時

Chapter 8  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
判斷市場的資訊與雜訊
去台化或是全球化?
台灣資本市場的宿命或覺醒?
全球擴充的時代來臨

Chapter 9  理財路上的另一種鄉愁
Letter1   個人不懂理財,貧富差距成為永遠的憾事
Letter2   最聰明的一件事,是雇用最聰明的人為你幹活
Letter3   從財報數字看擁有台積電17年的篤定何在
Letter4   最不智的一件事,當國家沒有退休金水庫時
Letter5   另一種鄉愁,當多數人無法看清一流企業時
尾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8588
  • 叢書系列:天下財經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增訂序
 
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是危還是機?
 
  巴菲特的經典名言至今依然有效,投資只有兩門課,第一是「估值」,第二是「正確看待股價的走勢」。
 
  台積電的估值,在2020 年這本書初版發行時,我們做過很多探討,有「質化」跟「量化」的部份。照理說,「質化」的分析和說明,如果能融入骨髓、進入血液、有充分的了解,進而形成信念時,看待股價的走勢,自然要比一般人更篤定。
 
  不過,時序至今,俄烏戰爭不僅造成全球通貨膨脹,也讓世界各國了解導彈和重要武器都需要精密晶片的殘酷現實,期間又再加上中美兩大強權的科技貿易戰,台積電成了地緣政治下的兵家必爭之地。近期造成台積電股價波動的原因有二:
 
  1. 在美國中央銀行的暴力升息之下,造成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的上揚,例如兩年期無風險的政府公債,2022 年初還不到1%,到年底時殖利率已攀升到大約4%,兩者之間如此大的差距,導致科技股的估值下調。
 
  2. 中美科技貿易戰之下,台積電優秀的先進製程和一流的企業體質,成為中美雙方都想拉攏跟獲得的籌碼。中美角力所造成的緊張情勢,成為投資者在決策判斷上的新挑戰,在這一波台積電ADR 下跌近60% 的過程中,也出現許多投資者在看待股價走勢上的困惑,進而做出許多誤判,那麼中國人所說的危機、危機,台積電在這個時刻,是「危」,或者是「機」?
 
  2022 年7 月5 號,是我暑假回台的第二天,當時台積電股價從年初最高的688 元滑落到433 元,我認為機會難得,那幾天我個人大約陸續購買了18 張,股價隨即反彈到522元,但我並沒有賣出。到了10 月11 號,台積電股價因通膨居高不下,再加上戰爭情勢依然膠著,進入400 元保衛戰,我認為機不可失,又持續加碼,但在強勢美元、新台幣持續走貶、外資出走下,股價再度下滑,一度來到370 元。我在這一波的最低進場價在374 元,沒能買在最低點370 元的原因是,證券行說我購買的數量超過了原先可質押的設定,我只好將資金轉向0050 中其他體質良好但股價超跌的公司。然而,就在多數投資者看淡前景時,美國11 月10 號公布的通膨數字低於原先預測後,台股大漲,台積電又回到了441 元。
 
  近三年視頻中,我一直強調台積電是台股這十幾年來,難得一見的好投資標的,如果台灣投資者不能體會這護國神山的得之不易和她的價值,進而錯殺在所謂的「阿呆谷」,實在可惜與令人不捨。而我個人則利用台積電滑落400 元以下的難得機會,完成了我說的目標——小資族應該利用這次台積電股災獲利百萬台幣,中實戶應該獲利千萬以上。我自己的目標輕易完成了,但廣大讀者卻還在問,台積電在地緣政治危機下,還值得投資嗎?
 
  我和讀者群們在本書全新增訂的第八章中,以兩萬字剖析大家最關心的地緣政治議題,希望以我的視野解讀和引領讀者看清楚,台積電是否有能力度過地緣政治的危機,進而懂得把握機會,不要輕易浪費股災所帶來的超額報酬,這也是我在百忙中擠出時間,完成本書增訂版的殷殷期盼。
 
導讀
 
三個畫面與一句話的衝擊
 
  你對別人最大的幫助,不是和別人分享你的財富,而是讓人看見他們自己的財富。(The greatest good you can do  for another is not just share your riches, but to reveal to him  his own.)
 
  這是前英國首相班傑明. 迪斯瑞利(Benjamin  Disraeli)說過的話,也是我2014 年開始寫第一本書時的初衷。這幾年,我一共寫了四本書,我自認為對於「被動投資」的操作,應該有足夠的詳細介紹了,因此雖然讀者們很希望我也能寫一本談個股這種「主動投資」的書,但我一直沒有這個意願。
 
  兩個原因,第一,國外的投資大師們,已有很經典和完整的書籍,不但足夠也很難超越。第二,個股的挑選、操作和投資者的個性有極大的關係,這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很難複製;而且一旦操作不慎,不只沒有獲利,還可能破壞了均衡人生的五個球。
 
  然而,「不談個股」這個堅持了好幾年不變的原則,就在三個畫面和一句話之後做了改變,是什麼呢?2020 年3 月中,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股價重創,那段期間我想到了來上課的學員們,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應變,於是心血來潮製作了YouTube 視頻,其中有幾集談到了台積電,因為要找尋該公司的歷史紀錄,再度翻閱了《IC 教父:張忠謀的策略傳奇》這本書。
 
  隔了許久,此次閱讀再度感受到當年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深受國人感佩的孫運璿、李國鼎等人的風範。孫運璿1984 年中風,只領了120 萬元的退休金,然後安靜地待在家中靜養;李國鼎依舊每天到科技大樓上班,基督徒的他說,上帝給的已經夠多了!
 
  除了大家熟悉的這兩位科技推手,也發現了當年改變時代的「隱者」,例如歷屆評價最受委屈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因為孫運璿院長突然中風,他成了接任者,半導體的產業規劃原非他主導,但他承接下來積極推動,甚至動用了私人關係,邀請台塑王永慶投資了3% 的股本,國發基金持有的48.3%,才讓台積公司一舉達到穩定控股。
 
  在閱讀這段歷史時,我好奇地揣摩俞院長當時可有這樣的思考?台積電是中華民國政府有史以來的最大投資案,拍板決定這種前任院長留下來的計劃案,可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成功了,可能是前者的功勞,若是失敗,責難可能如排山倒海而來。當初是什麼樣的想法和心境,讓俞國華院長不但積極推動,還用最快的速度批准了!
 
  對比中國大陸推動半導體關鍵初期時的人謀不臧,以致錯過了最好的黃金期,中華民國何其有幸,有當年的國之重臣,在關鍵時刻做了關鍵決策,且戮力推動!看到這些第一次閱讀時沒有發現的歷史畫面,讓我跌入在黑夜之中深深地沉思,也一掃當年我對於俞院長軟弱的刻板印象。強者,有時在其內心,有時在其風骨。
 
  第二個畫面是,孫運璿歷經中風手術後,醒後的第一句話,他問,「大型積體電路的計劃怎麼樣了?」
 
  第三個畫面是,張忠謀為了讓飛利浦取消可能加碼到51% 股權的優惠條款,數次飛往荷蘭,當時台積電人小志氣高,縱然沒錢、沒人、沒技術,還要取得主導權,張忠謀一個人面對飛利浦總部龐大的律師團,當時他是什麼樣的心境,他想要爭取的又是什麼?這些,不只是專業與承擔,而是想盡辦法「為台灣謀取生路」的奮戰不懈。
 
  當時每一個人的盡心盡力與念茲在茲,無非就是希望台積電的成功,能為廣大的國人帶來福祉嗎?但台積電今天多數的獲利為外資所享有,這可是當時那些人胼手胝足創建台積電的原意嗎?
 
  外資持股八成是台資的選擇
 
  再來,是一句話帶給我的衝擊。2017 年台積電的股東大會上,一位來自日月潭經營旅館業的老闆,向張忠謀建議說,他有員工之前在台積電服務,因為想要轉換心情,工作輕鬆一點才轉職。這位股東認為,員工付出這麼多心血,回收似乎不成比例。尤其公司近八成都是外資,希望張忠謀發揮佛心,把給外資的紅利撥一些給員工,別都給外國人,才能間接帶動全台灣薪資上升。
 
  另外,這位股東也希望台積電改變股利政策,建議張忠謀一年不要發放股利,讓外資有失望性的賣壓,股價下挫,台灣股民就有機會進場。
 
  當時台積電股價突破200 元,當然這個建議顯然不符合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台積電也沒有理由這樣子操作。但在股東會上,張忠謀也有感而發地說,台積電一開始為台資所擁有,今天有76% 的股權落入外資手裡,「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選擇。」
 
  古人形容美妙的聲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但這句話對我來說並不悅耳,卻在我耳際迴響好幾年,我常常思考,何以至此?
 
  當年在極為艱辛的環境下,推動台灣半導體和催生台積電的這些隱者和顯者們,如果今天還在世,會不會感嘆與難過,76% 的台積電已為外資所擁有?這的確是台灣資本市場的選擇,但誰應該有責任呢?
 
  我彷彿聽到有一種聲音對我呼喚,國之重臣們完成了最艱辛的起步,張忠謀接著實踐了不可能的任務,身為資金管理者的我,難道不能以我過去的經驗,讓更多人了解台積電的價值,而非只有外資所能獨享?
 
  2003 年11 月,我為管理的共同基金第一次購入了台積電,經過17年的等待,2020 年台積電成為我資金管理生涯中的第16檔十倍股。2018 年10 月,我第一次上電視節目有機會談台積電,我的保守預判讓許多人與台積電失之交臂,一直到2020 年5 月,我在YouTube 視頻中大膽預判,台積電極有可能邁向新的里程碑,一連錄了十幾集視頻,才讓較多人有機會重新認識台積電。
 
  重新認識台灣的護國神山
 
  台積電真的值得重新認識嗎?為什麼有人叫她護國神山?約莫在2017 年12 月初,美東飄雪的一天,我從紐約甘迺迪機場飛抵台灣,在台大應某社團之邀做了一場演講。可能教室不夠大,或許也有校外人士參加,只見學生們講台前的地板上坐滿了。
 
  演講後半段,我談到了台灣勞退基金的管理,也談到了台積電對台灣的重要影響,記得有位同學回去以後,在他臉書上寫下:聽了闕老師的演講後,如果台灣買下台積電要5.5 兆元,值得嗎?
 
  2020 年9 月底,台積電市值近11 兆元,短短三年當中,市值產生了5.5 兆元的翻倍增長,這又是什麼概念呢?中華民國一年的國家總歲入預算約2 兆3 千億,也就是說台積電每一年市值的成長,約可供應國家半年的支出,這樣的護國神山,卻因為多數人的不認識而少有獲益,何豈是可惜,簡直是令人扼腕!
 
  張忠謀說,購買台積電,每天都是好時機。真的是如此嗎?現在股價高了,台積電還可以進場嗎?為什麼我稱台積電為「慢飆股」?了解台積電的特質,是否可以間接認識晉升全球一流企業的長相?台積電的深度投資價值何在?我對蘋果的非分之想已完成,而且還在進行中;我對台積電的胡思亂想才正式開始?有可能實現嗎?
 
  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就留待你在我的第五本書中來發掘!這本書不會只有股價的成長而已,不論個人、企業甚至國家,都可以在張忠謀和台積電蓽路藍縷的成長中,找到再出發、再成長的力道,這些啟示也是另外一個瑰寶,值得你探索和擁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深切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讨论的特定股票或行业。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的、更具批判性和穿透力的视角。作者在构建他的论点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对技术进步的热情,又对人性弱点和市场非理性保持着清醒的警惕。这种双重视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充满希望,又不失稳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的朋友”这一概念的阐述,它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在对企业长期战略和管理层决策质量的细致分析中的。它告诉我,好的投资是与那些真正有远见、有担当的人为伍,而不是追逐那些投机取巧的短期热点。这本书,与其说是投资指南,不如说是帮助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投资哲学体系”的基石,它让我对未来的投资旅程,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初看时,可能会觉得内容密度很高,需要放慢速度去咀嚼。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种“慢”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周末一口气读完然后感觉“功力大增”的爽文,而是更像一本需要常备在书桌旁的参考手册。每当我对外围市场产生疑虑时,重读其中的某一个章节,总能迅速将我的注意力拉回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作者对“确定性”的理解,并非指股价的短期走势,而是指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依然能持续创造超额回报的能力。这种对“能力圈”的界定,既务实又充满哲理。它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边界,并诚实地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这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比掌握任何市场小道消息都更为重要。这本书,更像是投资路上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它不仅仅是在谈论股票代码背后的数字游戏,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商业文明的“人类学”考察报告。我常常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尤其是当作者剖析某些行业巨头的决策过程时,那种将宏观趋势与微观执行力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给出任何“保证赚钱”的承诺,这一点非常真诚。相反,它更像是一份挑战书,挑战读者去培养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耐心的投资心性。面对市场短期情绪的剧烈波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锚点,帮助我们坚守那些基于基本面和长期战略的判断。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新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让我能看清企业运营细节的复杂性,后者则让我能洞察未来数年乃至十年的产业走向。这种全景式的视角,对于任何想在资本市场中走得更远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价值投资的书籍,它们大多遵循着固定的模式,翻来覆去强调“安全边际”和“护城河”,虽然重要,但略显陈旧。而这本新版读起来,感受却是焕然一新的。它显然吸收了近年来的新变化,将传统的价值理念与当前高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战进行了深度融合。书中的案例分析,鲜活得如同正在发生的实时商业案例,而不是被时间凝固的旧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企业“深度”时所采用的比喻,那些关于组织韧性、创新文化和供应链韧性的探讨,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定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一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细微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卓越中沉淀下来的。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看起来不错”的公司,而是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在“无人问津”之处默默耕耘、但潜力已然蓄势待发的隐形冠军。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清晰感。它不像那些充斥着华丽辞藻和空洞口号的投资指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耐心地为你描绘出如何在风浪中稳健前行的航线图。作者对于市场波动的理解,绝非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深入到驱动这些波动的底层逻辑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对“慢”的推崇,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教会我们如何透过市场的喧嚣,去识别那些真正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企业,那些如同老树盘根般,在风吹雨打中愈发坚韧的存在。这种洞察力,不是通过简单的财报分析就能获得的,它需要对产业脉络、技术演进以及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的重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风险和回报的传统认知。那种扎实的论述和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不得不信服,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去探索那些被大众忽略的价值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