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左傳》又稱《春鞦左氏傳》或《左氏春鞦》,儒傢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名著。
《春鞦》是魯國的一部自隱西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後人又續至十六年)共二百四十四年間的不完備而可信的編年史,相傳是孔子在史官所編基礎上,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是後代編年史之濫觴。《春鞦》文字簡短,相傳寓有褒貶之意,即後世所稱的「春鞦筆法」。解釋《春鞦》的主要有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和穀梁赤的《穀梁傳》。《左傳》成書於戰國時代,而《公羊傳》和《穀梁傳》則成書於漢代。
《左傳》之所以受到歷代的重視,是因為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其一,《左傳》是今天研究春鞦時代的一部最為重要而必讀之書。其中的原始史料,彌足珍貴。它在歷史散文的地位上是上承《尚書》《春鞦》,下啟《國策》《史記》的橋樑,是戰國時代最優秀的歷史散文作品。如關於當時的戰爭,《晉人及薑戎敗秦師於殽》《晉侯及楚人戰於城濮》《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鞌之戰》(ㄢ)等篇,就從不同側麵和角度做瞭詳細的記載和描繪。
其二,《左傳》的文筆特別優美,在記言記事方麵,都錶現齣極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其中已含有對人的外錶描寫、心理刻畫以及設置懸念、前後照應等後世小說所具有的因素。如《晉侯使呂相絕秦》《燭之武退秦師》《臧哀伯諫納郜鼎》《臧僖伯諫觀魚》《王孫滿對楚子》等,將當時複雜的史事,多樣的人物,巧妙的辭令,展現在我們的麵前。
其三,《左傳》通過對各國歷史事實之記述,揭露瞭當時社會中的種種矛盾與鬥爭,這裡有大國對小國的吞併與徵伐;有宮廷內部血腥的政變,父子相殘、嫡庶之爭屢見不鮮;有不同人物為瞭各自的理想而奮爭的歷程——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後,終成大事,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智退秦師,申包胥為求救兵在秦廷號哭七日七夜,介之推不言祿——各色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劉知幾在《史通雜說》中關於《左傳》的一段評價,高度概括瞭它的特點:「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哤聒沸騰。
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穫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餘,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鞦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淒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纔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本書是為讀者提供的一個《左傳》選本,所選篇章或長或短,基本上囊括瞭《左傳》的精華。鑒於《左傳》文辭古奧,一般讀者憑注釋難以完全理解原文,所以在簡注的同時,用白話文將原文譯齣。為方便讀者進一步瞭解這部名著,。
由於水準所限,疏漏及不當之處在所難免,誠望專傢學者不吝賜教。
馬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