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不管你遇到瞭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不管你遇到瞭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費勇
圖書標籤:
  • 蘇軾
  • 宋詞
  • 人生哲理
  • 治愈
  • 自我成長
  • 文學
  • 文化
  • 經典
  • 人生感悟
  • 正能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工作輾轉各處,無法安定?一生漂泊的蘇東坡,「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的不公不義,是無法迴避的。「人生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淡然。
  ◎如何活在當下?「詩酒趁年華」,被貶官三次的蘇東坡選擇這樣過人生。
  
  北宋文豪蘇軾,21歲跟著父親蘇洵進京趕考,22歲就中進士。
  一篇文章受到當時宰相歐陽修的賞識,年紀輕輕即進入權力核心。
  
  26歲時,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開始瞭第一份工作,
  之後在他66年的歲月裡,他至少在十餘個地方生活過。
  長年的離傢奔波,讓他有感而發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世間的遇閤,是偶然而無常的,留下的痕跡都會消失,不用在意。)
 
  44歲,他遇上人生重要轉摺「烏臺詩案」,
  被人舉報他的詩譏諷朝廷,謗議新政,對皇上不敬,他因此入獄。
  半年後被貶黃州,他卻灑脫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就算一輩子都在風雨裡,我也很坦然。)
 
  本書作者費勇是著名文化學者,他說蘇東坡的一生大起大落(三度被貶官),
  但在他閃閃發光的每一刻,也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
  他的一生都在「自我治癒」。不管現在的你遇到瞭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一路得意,忘瞭求退之難?
  大傢都想升官發財,不喜歡降職清貧。
  蘇東坡卻說:「賀下不賀上」。為什麼?
  (做官的人降職或退隱值得慶賀,升遷反而不值得慶賀)
  
  他雖然也曾感嘆:「何時忘卻營營?」(何時能夠忘掉現實裡那些鑽營忙碌啊?)
  但就算不斷被小人陷害,他始終沒有選擇辭官,
  他說:「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不管你逃到山裡隱居或齣傢,仍會麵臨生計與人際交往,不如達觀麵對。)
 
  ◎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活在當下
  從烏臺詩案中死裡逃生的他,剛到黃州,就寫下兩句詩: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長江三麵圍繞黃州,想到有鮮美的魚吃;看到漫山茂密的竹林,猶如聞到筍香。)
 
  後來又被貶到惠州,他說待在嶺南也不錯: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如果能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他用行動證明:把心放寬,看開看淡,波摺的人生照樣過得有模有樣。
 
  ◎豁達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情
  蘇東坡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樂觀、豁達、幽默,有政治抱負,
  但其實他還很深情。曾寫下一首著名的〈江城子〉懷念妻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生死永隔,相互思念卻無法相見,即使不去想,那些美好的記憶仍難以忘懷。)
  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相伴身邊的那個人。
  
  漂泊、衝突、煩惱、挫摺……人人都會有,怎麼麵對?
  蘇東坡用三件事療癒瞭自己:
  一張琴(業餘愛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在琴聲裡,心變得平和);  
  一壺酒(美食),「吾醉後乘興作數十字……」(喝醉時,能寫齣不同於平常的字);
  還有一個是……
        
  人生有許多痛苦與挫摺,隻能靠自己療癒自己。
  還好,即使我們孤單一人,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名人推薦
 
  暢銷作傢、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厭世讀論語》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王欣國文專業教室創辦人/王欣老師
好的,這是一份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不涉及您提及的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書名:《時光之河的低語:那些被遺忘的古老技藝與現代生活的迴響》 作者: [此處可填寫一個虛構的、有分量的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一個虛構的、有文化底蘊的齣版社名] ISBN: [此處可填寫一個虛構的ISBN] 字數: 約 [此處根據實際寫作情況填寫,比如 280,000 字] --- 內容提要: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二十一世紀,我們似乎擁有瞭一切便利,卻也丟失瞭許多深植於時間之中的寶貴智慧。我們習慣於高效、即時和取代,卻漸漸忘記瞭“慢工齣細活”的質感,忘記瞭與物質世界進行深度連接的方式。 《時光之河的低語》是一部深入探究那些在工業革命浪潮中幾近失傳的古老技藝及其在當代生活中重煥光芒的紀實性作品。本書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一場跨越地域與時代的對話,探討人類如何通過雙手、耐心和對材料的敬畏,構建起一個更具韌性與美感的生存環境。 本書的作者曆時五年,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的偏遠角落,記錄瞭最後一代堅守傳統工藝的匠人。他們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活著的曆史,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挑戰、堅守,以及對“完美”近乎偏執的追求。 第一部分:泥土的記憶與火焰的印記——陶瓷與建築的哲學 本書的開篇,帶領讀者走進日本美濃燒的古老窯址,探尋“土”如何被賦予生命。作者詳細描繪瞭從挑選特定含鐵量的粘土,到手拉胚、施釉、入窯燒製的每一個細微步驟。我們不再僅僅看到一個茶碗,而是理解瞭燒製過程中溫度驟變對陶土內部結構産生的不可逆影響,以及工匠如何與難以預測的火焰進行博弈。重點章節如《從“不可能的藍”到時間的裂紋》,深入剖析瞭古代釉料配方中那些失傳的植物染料和礦物組閤,並對比瞭現代工業復製品在溫潤度和耐久性上的本質差異。 隨後,視角轉嚮歐洲中世紀石匠的技藝。在探訪法國沙特爾大教堂的修復現場時,作者揭示瞭古代石材切割與砌築技術中蘊含的幾何學和應力分散原理。這些被稱為“天人閤一”的建築哲學,使得那些曆經韆年風雨的結構依然巍然不動。書中詳述瞭如何通過觀察石材的紋理走嚮來決定切割角度,以及手工鑿刻工具如何比現代機械切割更能“尊重”石材的自然結構,從而增強其抗震性和耐久性。 第二部分:縴維的敘事——紡織與染色的失傳之術 人類的曆史很大程度上是用縴維編織而成的。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那些依賴自然饋贈的紡織藝術。作者遠赴秘魯安第斯山脈,記錄瞭羊駝毛和秘魯棉的傳統收獲與紡綫技術。不同於機器的統一化生産,手工紡綫過程中,每根紗綫的粗細、撚度都帶著紡織者當下的心境和技藝的微妙調整。 更引人入勝的是對天然染料的深入研究。我們探訪瞭印度東北部一個世代相傳的靛藍染坊,詳細記錄瞭“發酵池”的維護過程——這是一種需要精準控製的生物化學係統,任何微小的pH值波動都會影響最終的色彩深度和牢固度。書中描繪瞭如何從蓼藍植物中提取齣深邃的藍色,以及如何通過不同次數的浸染和氧化過程,創造齣從淺灰藍到近乎黑色的豐富色譜。這些自然染料不僅色彩飽滿,更因其分子結構,與織物縴維結閤得更為緊密,賦予瞭衣物獨特的“呼吸感”和生命力。 第三部分:時間的饋贈——木工與皮革的慢藝術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與我們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領域:傢具與工具。作者將讀者帶到保加利亞的深山,觀摩鬍桃木傢具的製作過程。在這裏,木匠遵循的不是標準化的圖紙,而是對每一塊木材的“傾聽”。他們懂得如何根據木材的年輪、乾濕程度和自然彎麯趨勢來設計傢具的結構,利用榫卯結構——一種不使用任何金屬緊固件的連接方式——來保證傢具在季節性熱脹冷縮中依然穩固。書中通過大量精細的手繪圖和照片,解釋瞭“燕尾榫”和“十字榫”在不同承重結構下的巧妙應用。 最後,作者轉嚮皮革處理工藝。我們對比瞭現代化學鞣製皮革的快速與廉價,與傳統“植物鞣製”(Vegetable Tanning)的漫長與珍貴。植物鞣製需要數月時間,利用橡樹皮、栗木等天然單寜酸進行浸泡、擠壓和晾曬。這種方法生産齣的皮革,不僅氣味天然、手感溫潤,更重要的是,它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形成獨一無二的“包漿”(Patina),記錄下使用者生活的軌跡。 結語:從“擁有”到“懂得”的轉變 《時光之河的低語》旨在喚醒我們對“製造”過程的敬畏感。它提醒我們,許多古老技藝的價值,並不在於其生産效率,而在於其深度的人文關懷、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手工操作的極緻專注。在追求“快”的時代,這本書邀請讀者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所擁有的物品,思考它們是如何被創造的,以及我們如何能通過更有意識的選擇,讓自己的生活空間重新充滿那些值得被珍藏和傳承的“慢的藝術”。這是一本關於耐心、技藝、材料與時間之間永恒關係的沉思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費勇
 
  著名文化學者,15歲考上大學,後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昊達文化創始人、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唐寧書店聯閤創始人,併兼任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曾擔任《行走》(mook)主編。
 
  代錶作品:《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長物誌:做自己生活的設計師》、《時尚的哲學》(譯)、《傳習錄》(譯)、《瞭凡四訓》(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全拋世代」受用無窮的情商課——來讀蘇東坡/黃之盈
序  不管你遇到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第一章 四處漂泊的人生,哪裡纔是我的傢?
01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02我本無傢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03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
04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麯
05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捨翁
06此心安處是吾鄉
0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8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
09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
10但尋牛矢覓歸路,傢在牛欄西復西
 
第二章一路得意,忘瞭求退之難
01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02兩事皆害性,一生恆苦心
03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04賀下不賀上
05莫誇舌在齒牙牢,是中惟可飲醇酒
06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0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08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09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
10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
 
第三章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
0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02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03化工隻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04諸子百傢之書,日傳萬紙 
05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06壯懷銷鑠盡,迴首尚心驚
07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08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9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10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
11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12更著短簷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13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第四章豁達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情 
01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0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
0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04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05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06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07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08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第五章蘇式治鬱主義,隻要三件事
01作個閒人
02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03欲待麯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04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 
05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06行看花柳動,共用無邊春 
07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08勿使常醫弄疾 
09詩酒趁年華
10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11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12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13予之所為,適然而已
14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92870
  • 叢書係列:Think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全拋世代」受用無窮的情商課——來讀蘇東坡
暢銷作傢、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現今的i世代(按:指於1995年至2012年間齣生的年輕世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低薪、疫情、晚熟、育兒時代,你可以看到中生代的父母被經濟壓得喘不過氣。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孩子要教養,還得積極扮演傢中經濟支柱的角色,壓力不可謂不大。
 
  整個亞洲都有雷同的情況,在臺灣有人稱這個年代為「玻璃心的i世代」、「厭世代」,在韓國也充斥著低薪做牛做馬的「全拋世代」,日本則是齣現「寬鬆世代」。在社會快速變遷的情況下,社會的變動、職涯的不定性、疫情的攪局,更讓我們身處在一個極具不確定性的社會處境中。
 
  蘇東坡的一生也是處於風雨飄搖,不定感極重的狀態。人生的變動雖無常,但他總能透過創作,不斷調適自己的心境,以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平定外界帶來的風波,並以豁達的態度,度過早年的漂泊、中年的不如意、晚年的不確定性。
 
  而在現代人生活中常會遇見的睏難和挫摺,不外是低薪、身體病痛、人際剝削、情感勒索……不管現在的你遇到瞭什麼,不妨讀讀這本,你一定可以從蘇東坡身上學到應對、排解的方法。
 
  舉例來說,蘇東坡曾在〈聽僧昭素琴〉中說,聽琴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琴聲能把我心中種種的不平驅散,把心中種種的不和洗淨,讓心變得平和),所以當心中有委屈不平時,不妨學學蘇東坡,聽音樂緩和心情。
 
  我們對於睏境的迴應模式,是深受媒體影響,而最佳的「治鬱計」(治癒劑)就是放輕鬆。放輕鬆能幫助我們找迴身與心的平衡,讓疲憊又焦躁的身體,進入重新啟動的狀態。不管是麵對變法危機、被貶謫、被無視的蘇東坡,還是選擇10年期間,不再過問朝廷政事,隱遁撰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都有各自的「逆境適應哲學」,越古亙今,都有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
 
  慢下來、靜下心,誠實麵對真實的自己,真誠的與自己和解,大膽寬容對待自己,相信你也能找到適閤你的擺脫創傷與負麵情緒糾纏的方法。

作者序
 
不管你遇到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近年來流行「療癒」這個概念,有時也叫「療癒係」,大概是因為太多人需要被療癒。這個概念來自日本,齣現在1999年前後,起初指的是某個演員能給人一種安靜、清爽的感覺,一看到她/他,或者和她/他在一起,雖然不是戀愛,卻覺得很自在,覺得被療癒瞭,有療癒係女孩/男孩的說法。
 
  又指某一類事物,能夠安慰悲傷的心靈的動漫叫療癒係動漫,也有療癒係音樂,指的是那種能讓人平靜下來的音樂,隨後慢慢擴展到療癒係風景、療癒係食物、療癒係讀物。凡是讓我們不再悲傷、不再混亂,能夠平靜下來的事物,都可以稱為療癒係。
 
  按照這個標準,蘇東坡應該是最具療癒效果的人,是一個療癒瞭所有中國人的人。在大量的公眾號(按:類似臉書的粉絲專頁,用以推廣品牌及傳遞品牌資訊)上,有類似這樣的推文——假如你遇到瞭什麼,一句蘇東坡的什麼話,就能療癒你。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形容就是:「人生緣何不快樂,隻因未讀蘇東坡。」
 
  古羅馬哲學傢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我嚮你們保證,有一種治療靈魂的醫術。它是哲學,不需要像對身體的疾病那樣,要到我們的身體以外去尋找它的救助方法。我們一定要使用我們所有的資源和力量,去努力變得能夠治療自己。」
 
  西塞羅說我們的靈魂需要哲學的治療,身體則需要到外麵去尋求治療。而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自我療癒,自癒是人體的一種機能。養生即自我療癒。過度依賴外界,我們漸漸遺忘瞭人的身心都是可以自我療癒的。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裡把蘇東坡看作人間獨一無二的人物:
 
  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傢,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傢,是新派的畫傢,是偉大的書法傢,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勒齣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瞭。
 
  關鍵是最後一句: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蘇東坡給人帶來快樂。一韆年來,蘇東坡以快樂的形象療癒瞭無數人,但實際上,蘇東坡一生的經歷並不是快樂的。他的一生,是自我療癒的一生,甚至在很多時候,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
 
  蘇東坡對於人生的問題,從不迴避,總是老老實實去麵對,用「作個閒人」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一一去化解。我把蘇東坡「作個閒人」的生活方式,叫做「療癒主義」。或者說,對於人生的煩惱,蘇東坡實踐瞭一種治鬱主義的解決方案,成就瞭他生命的豐富和快樂。
 
  蘇東坡說,再可怕的事,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還沒有發生時我們的擔心和恐懼,一旦真正發生瞭,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瞭。所以,沒有必要鬍思亂想,不如安靜下來,去經歷生命的各種形態,去體驗眼前的現實,去用心做好當下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在經歷之中、在體驗之中、在做事的過程裡,人生的奧祕就會嚮我們顯現,不確定性帶來的睏擾就會消解。
 
  蘇東坡把這種活法叫做「作個閒人」。蘇東坡說,誰都可以作一個閒人,隻要他願意運用這三種元素:
 
  第一種元素:一溪雲。雲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雲映照在溪流裡。這是自然的元素。蘇東坡的一生都在雲端看著這個世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從雲端迴望人間。
 
  蘇東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熱愛花花草草、熱愛季節的流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明月如霜〉)「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傢繞。」(〈蝶戀花.春景〉)這些句子貫穿瞭他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場景裡。
 
  第二種元素:一壺酒。這是美食元素。對蘇東坡而言,喝酒意味著對生活的熱愛:「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持杯更復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離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虞美人.持杯遙勸天邊月〉)
 
  蘇東坡說自己酒量很小,但喜歡「把杯為樂」。他在杭州做通判時,一次酒醉寫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鉤。」(〈吉祥寺賞牡丹〉)在徐州做知州時,也是一次酒醉,寫下:「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歌聲落榖鞦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登雲龍山〉)
 
  在黃州時,又是一次酒醉,寫下「夜飲東坡醒復醉」,然後就「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他寫漁父喝醉瞭:「漁父醉,蓑衣舞,醉裡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漁父.漁父醉〉)
 
  歐陽修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對蘇東坡來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自我解放,在於忘掉世俗、忘掉自我。蘇東坡喝齣瞭一種微醺的境界,酒醉帶來的是清醒。他喝瞭一輩子的酒,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快樂,以微醺療癒瞭世間的一切不快樂。
 
  第三種元素:一張琴。這是藝術元素。蘇東坡喜歡古琴,傢裡藏有唐代的古琴「雷琴」,而且他也是演奏的高手。他還是頂尖的歌詞作者,精通音律,開創瞭豪放派的詞風。他對音樂頗有研究,關於音樂和政治、音樂和人心,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當然,他喜歡音樂,更喜歡欣賞音樂。在〈聽僧昭素琴〉裡,他稱琴聲「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1100年6月20日,已經65歲的蘇東坡,從海南島北歸中原,晚上渡海的時候,他看到海天一色,覺得從此不必像孔子那樣顛沛流離,當理想和現實衝突時,就乘著小船浮遊在海上。又因波濤聲想到《莊子》裡講軒轅帝在洞庭之野演奏〈鹹池〉這首樂麯,聽到這首樂麯,就會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看透得失榮辱。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雖然在海南島幾乎死去,但我一點也沒有怨恨,反而覺得這次經歷是我一生中最奇特的。
 
  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但在每一個時刻,他都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因而每一個時刻都是閃閃發光的一刻。每一刻裡既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既有「韆鍾美酒,一麯滿庭芳」的痛快淋灕,也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婉轉感傷;既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鞦涼」的悲哀沮喪,也有「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積極奮進。
 
  蘇東坡是一個天纔型的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名聲已經達到巔峰。但是,他的很多煩惱,和我們現在的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寫過這樣一封信給朋友,內容大緻是:
 
  我想到江浙一個州郡任職,聽說浙江四明縣明年四月有空缺,尚未定人,請您在朝中打聽一下,找找門路,有消息就迴個訊息。上次找您,您沒有很留意。這次求托四明的事,恐不能太久,怕別人也謀取這個職位。到那時,就更加沒有希望瞭。這也許對您有點苛求,但謀職一事,切不可一般的跑跑就想輕易的弄到手。
 
  也許,誰都不會相信這是蘇東坡寫的信。在另外好幾封信裡,他絮絮叨叨的講述自己如何受痔瘡的摺磨。還有很多信件,像我們現在的父母一樣,為子女的前途操心。
 
  蘇東坡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傢、書法傢、畫傢,優秀的政治傢,但也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一個焦慮不安的官員。他從不掩飾自己平凡的一麵,從不迴避問題。他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隻好去作個閒人,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從一張琴上,他找到瞭生命的鏇律;從一壺酒中,他享受瞭生活的美味;從一溪雲裡,他懂得瞭自然之道。
 
  蘇東坡有一次隨手寫一篇劄記(按:劄音同劄,讀書時摘記下來的要點或心得。),記錄瞭他很平常的一種狀態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書臨皋亭〉)
 
  連蘇東坡那樣厲害的人,最後都「知命」,不敢說萬物皆備於我,而是讓自己「受萬物之備」,不敢說自己如何利用萬物,而是讓萬物來利用自己。承認自己的渺小、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安於天命,把自己交給大自然,抱著慚愧心,隨遇而安,想做的事,盡力去做,喝喝小酒、聽聽音樂、看看白雲,倒也活得快樂。
 
  人生有許多的痛苦與挫摺,隻能靠我們自己療癒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人世間多的是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越是在寒冷的鼕季,我們越要學會為自己取暖。還好,無論在哪裡,總還是可以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在鏇律裡、在微醺裡、在自然裡,我們總能找到快樂的源泉、找到平靜的源流。還好,即使我們孤單一人,也可以和蘇東坡聊聊天,聊聊怎樣用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調動我們的五官,打開我們的心扉,照亮眼前的現實。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它沒有采用那種直奔主題的快節奏敘事,反而更像是在鋪陳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作者似乎深諳“慢工齣細活”的道理,對於場景的描摹、人物心理的刻畫,都給予瞭足夠的耐心和筆墨。讀到那些關於童年迴憶的片段時,那種帶著陽光味道的、略顯模糊卻又無比真實的畫麵感,一下子就擊中瞭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你會感覺到,作者不是在簡單地復述故事,而是在引領你一同去感受那段時光的質地和溫度。這種細膩的處理,使得故事中的情感轉摺顯得尤為自然和具有說服力,沒有絲毫的生硬或刻意煽情。它要求讀者放慢自己的腳步,去咀嚼那些看似尋常的對話和場景,然後在不經意間,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對於習慣瞭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它教會我們如何真正地“沉浸”於一個故事之中,感受文字帶來的持久迴味。

评分

這本書在主題的探討上,展現齣瞭極高的深度和廣度,它絕非隻停留在錶麵的生活瑣事。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融入到個體命運的微觀敘事之中,探討瞭“選擇與宿命”這一永恒的命題。通過主角在不同岔路口所做的艱難抉擇,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個人意誌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被塑造、被挑戰。書中對於人際關係中那種復雜而微妙的張力處理得尤其精彩,比如親情中的誤解與和解,友誼中的試探與堅守,都寫得入木三分,真實得讓人心痛。它不像那些說教式的作品,而是以一種旁觀者兼參與者的姿態,引導我們去反思自身在麵對睏境時,究竟是該順應潮流,還是應該堅持內心的聲音。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本書具備瞭超越時空、值得反復品讀的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討人喜歡瞭,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緻的工藝品。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復古感的米白色紙張,觸感溫潤細膩,邊緣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低調地閃爍著,沒有絲毫的張揚,卻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格外用心,厚實挺括,墨色印製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讓每一個章節的標題和段落都有呼吸的空間,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擁擠和壓迫。翻開書頁,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氣味,瞬間將我拉入一個安靜、專注的閱讀世界。這樣的用心,無疑是對文字最大的尊重,也讓每一次的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仿佛在與一位老友進行一場慢節奏的、充滿儀式感的對話。對於那些注重閱讀體驗的同好來說,光是這份對細節的執著,就足以讓人愛不釋手,甚至願意將它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把玩一番。

评分

作者的文筆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糅閤瞭古典文學的典雅韻味和現代白話的流暢直率,形成瞭一種獨樹一幟的“敘事腔調”。我特彆喜歡他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常常能從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描繪齣事物的本質。例如,他對“等待”的描述,不是簡單的時間流逝,而是被比作“像一棵在冰雪中積蓄力量的樹”,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意象,立刻就讓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瞭。同時,作者的幽默感也把握得恰到好處,總是在略顯沉重的情節中,適當地注入一絲帶著苦澀的笑意,讓讀者在為角色嘆息的同時,又不至於完全沉溺於悲傷。這種張弛有度的文字功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也讓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新鮮感,每一次翻頁都期待著下一次又會遇到怎樣彆齣心裁的錶達。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它采用瞭非綫性的敘事方式,時間綫在過去與現在之間自由穿梭,卻始終保持著清晰的邏輯脈絡,這一點非常令人稱道。作者在不同時間點之間切換時,所使用的過渡手法非常高明,往往是一個極小的意象、一句不經意的對話,就能無縫地將讀者的思緒從一個時空場景帶到另一個時空場景,絲毫沒有跳躍感或錯亂感。這種結構上的精巧設計,實際上也映照瞭書中人物內心世界的波動——記憶與現實相互交織,構成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精神世界。對於喜歡解謎和梳理脈絡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愉悅。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迴報是,當所有的綫索最終匯閤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從頭再讀一遍,以求捕捉那些之前可能錯過的伏筆和細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