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

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明松
图书标签:
  • 建筑
  • 手绘
  • 施工图
  • 台湾
  • 战后
  • 经典
  • 历史建筑
  • 建筑设计
  • 文化遗产
  • 图纸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9組作品、逾150張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
首度大開本呈現
 
看臺灣戰後建築師如何以精細手繪,奠定建築基石。
循著細部圖面的嚴謹足跡,
感受組構建築的手工性,
尋回建築文化的細膩質地。
 
  那是沒有電腦的年代。
 
  臺灣戰後五○、六○年代的建築設計師,若要將腦海中的想像付諸實現,必須一筆一筆地將線條手繪在圖紙上,各種數據也需要一層一層地以人工計算,沒有軟體程式可以代勞。然而,其中的直線、圓弧、矩形、乃至各種不規則形狀之精密準確,令人難以想像那是在沒有電腦輔助的狀況下,以手繪所產生的設計圖紙。
 
  一幅幅紙色泛黃起皺、筆跡卻力透紙背的圖紙,都是手工時代的匠藝展現;細細觀察,更是各種理想的推敲,以及與現實的角力拉扯,因為建築終究是集眾人努力而成就的結果,有業主、建築師,有結構、機電、營造廠,以及對於將來的最後使用者的種種設想,這些皆攸關建築生命的長存。這些建築作品或從中妥協,或繼續堅持,都在圖面上留下一道道踏實、周全思慮過的痕跡。因此,當年的建築設計圖紙,充滿著建築師與經手匠人們充滿溫度的手跡,更多了一份如今建築界所輕忽與缺乏的嚴謹與細膩。
  
  本專書精選九件公共建築作品,作品皆出自立足台灣戰後建築界的名家之手,如王大閎、王秋華、呂阿玉、李重耀、陳仁和、張肇康等,更有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參與其中,如丹下健三、達興登、戈特弗里德.波姆、普西沃.古德曼等。有些作品至今依舊保存完好,有些僅存珍貴的影像資料輪廓,但共同點是,皆保留數量豐富、圖面完整、堪稱展覽級的建築設計圖紙,令我們得以一窺建築師當年的設計初心,期望從過去的揭示中,發現未來改變的可能。
 
本書特色
 
  1.收錄逾150幅展覽等級之建築設計圖,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授權、首度印刷出版,貫徹「建築由圖而始,以圖說史」。
  2.以建築圖紙為主軸,佐以建築模型、史料照片、現況實地探勘等,再現當代建築匠藝,解讀躍動於建築圖面的音符。
  3.透過導讀、專文、講座紀錄等多重視角,連結跨世代之建築專業閱讀,引領讀者賞析、理解經典建築之前世今生。
臺灣戰後經典建築的圖紙故事:從藍圖到實體的空間演繹 一、時代的脈動與建築的轉型:戰後臺灣的空間探索 本書深入探討臺灣自戰後重建至二十世紀末葉,在社會、政治與經濟劇烈變遷下,建築風貌所經歷的深刻轉型。這段時期不僅是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階段,更是臺灣文化身份認同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在歷史洪流中,以鋼筋、水泥與幾何線條確立了時代精神的標誌性建築案例,解析它們如何在引入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同時,試圖融入在地氣候、材料與生活習俗。 本書的核心視角,在於剖析這些「經典」建築的誕生過程,而非僅限於其最終呈現的樣貌。我們相信,建築的靈魂深藏於其設計的思維、對結構的挑戰,以及工匠的技藝之中。因此,本書將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檢視那些未曾公開的設計藍圖、施工細節圖,以及技術性的規範文件,從這些「第一手資料」中,重構出建築師與結構工程師之間的對話、材料供應的限制,以及法規演進對設計決策的影響。 我們將從宏觀的城市規劃脈絡切入,探討諸如都市更新、集合住宅的推動,以及公共建築(如學校、醫院、政府機關)在國家建設中的功能性要求。隨後,內容將層層深入至單一建築的結構體系、空間配置邏輯,以及外觀立面語彙的選擇。這些分析將超越單純的美學評論,著重於圖紙背後所體現的工程智慧與時代限制。 二、圖紙語言的解析:從二維線條到三維空間的轉譯 建築圖紙,是建築師與營造現場溝通的通用語言,也是保存建築生命力的無形載體。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系統性地解構臺灣戰後建築圖紙的「語彙」。這包括了製圖標準的演變、不同階段圖紙(如設計圖、施工圖、竣工圖)的功能區別,以及其中蘊含的技術訊息。 平面配置的哲學: 我們將分析平面圖如何體現空間使用效率與人流動線的考量。例如,在辦公大樓設計中,柱網的密度如何影響辦公室的靈活性;在居住建築中,廚房、衛浴等機能核心的佈局邏輯。 剖面與立面的結構揭示: 剖面圖不再僅是空間高度的展示,而是結構體系(如剪力牆、框架結構、懸挑結構)的直觀體現。書中將詳細比對不同建築在處理樓層交接、屋頂形式、以及開窗比例時,圖紙上所呈現的關鍵尺寸與節點細節。 構造詳圖的工匠精神: 構造詳圖是展現技術深度的核心部分。本書將選取關鍵節點,如梁柱交接處的鋼筋綁紮方式、外牆飾面與防水層的疊合順序、樓梯的結構支撐等,來闡釋當時營建技術的極限與創新。這些細節往往決定了一棟建築的耐久性與細部美感。 透過對這些圖紙語言的細緻解讀,讀者將能體會到,每一條線條、每一個註記背後,都凝結著設計者對物理法則的理解與對美學的追求。 三、材料的選用與現場的挑戰:圖紙與現實的交會 戰後臺灣的材料供應體系,從初期對進口材料的依賴,到後期本土工業的興起,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本書不避諱探討圖紙上所標示的材料與現場實際施工之間的張力。 本土材料的在地化應用: 研究在混凝土技術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如何將傳統的磚塊、石材,乃至於木構造的某些元素,融入現代主義的框架中。例如,某些建築外觀所呈現的砌磚紋理,其背後的規範可能源自於當時可獲得的標準尺寸磚。 結構的性能與規範的演進: 結構計算的圖紙,反映了臺灣建築規範的發展歷程。本書將對比不同年代對抗震能力、載重要求所做的設計調整,並對比圖紙計算值與實際結構表現的關聯性。 營建工法的傳承與斷裂: 施工圖往往揭示了工班的作業方式。透過對模板系統、鷹架搭設、以及特定裝修工法的圖解分析,可以窺見當時營造業的技術層級與勞動力結構,這對理解臺灣建築的「質感」至關重要。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將這些冰冷的、技術性的圖紙,重新注入鮮活的歷史背景與空間敘事之中。它們不僅是過去工程記錄的殘片,更是理解臺灣戰後社會發展軌跡,以及建築如何回應時代需求的珍貴文化遺產。透過這些「看不見」的施工細節,我們得以更全面、更深刻地欣賞那些屹立至今的經典建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200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2007)、《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2008,與王俊雄)、《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2010)、《王大閎先生:靜默的光,低吟的風》(2012,與倪安宇)、《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2012)、《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2015,與劉文岱)、《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2021,與倪安宇)、《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2022,與黃瑋庭)。
 
邵文政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任學校總務處副總務長兼事務組組長、建築系系主任;共同策劃「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與徐明松、黃瑋庭)。也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健康環境研究室及實驗室主持人、社團法人臺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董事。著有《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2013,合著,野人文化)。
 
黃瑋庭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2017年,體驗王大閎先生的建國南路自宅與閱讀其生命歷程後,發覺建築史的迷人之處,開始與徐明松老師研究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等臺灣戰後建築師,並合著《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協助策劃「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2019)、「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2021)、「現代之眼:張肇康誕辰百年建築紀念大展」(2022,共同策展人)、「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2022,共同策展人)和「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共同策展人)。

图书目录

【圖集】
編著者序

9組作品
臺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臺中|東海大學體育館
臺東|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聖堂大樓
臺東舊縣議會
臺北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
新北八里|聖心女子高級中學
臺北|國父紀念館
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舊美國文化研究中心
高雄|鳳山肉品市場

附錄 〈見異象,做異夢〉 陳佩瑜、洪育成

圖片出處

【別冊】
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的跨世代閱讀
座談紀錄/賴明正、王中胤、陳玉霖、陳冠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487
  • 叢書系列:木馬建築
  • 規格:精裝 / 244頁 / 28 x 30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著者序
 
  《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一書的出版,是2006年以來我們持續關注臺灣資深前輩建築師,因而醞釀出同名展覽(「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的展覽專書。有感於時代斷裂,建築界或年輕一代的建築學子輕忽建築生產過程的嚴謹與細膩,導致年輕學子不願意練就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真功夫,讓臺灣當代建築缺少一份細膩建築文化的質地,與一份組構建築的手工性。奇妙的是,這種對事物質感的掌握,我們在臺灣老一輩建築師,像王大閎、張肇康、陳仁和、王秋華、李重耀、呂阿玉,或早年在臺灣留下作品的外國建築師身上,都還可讀到這種躍動在圖面製作上的音符,像德國建築師波姆設計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瑞士建築師達興登的臺東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的八里聖心女中也都有這樣的氛圍。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將前人的心血重新整理論述,以一個展覽及專書的方式來呈現,這是策劃「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及製作此專書的初心。
 
  不過在展覽裡挑選展出的十八套施工圖,由於書的形式與展覽有所差異,再加上路思義教堂圖紙商業授權的不確定性,及展覽結束後無意間取得王秋華建築師的中研院舊美國文化中心(現歐美所圖書館)更完整的施工圖,所以決定用美國文化中心取代王儀曾女士的石門水庫紀念碑亭;原因是目前碑亭僅有結構圖,缺建築圖,置換它,雖覺得遺憾,但為了能保持書的統一性,只能暫時割愛。再者,專書篇幅的限制,評估後,只能挑選出九套施工圖,原王大閎、張肇康、陳仁和、李重耀等四位建築師各有三套,同樣也只能割愛擇出一套最精彩的,這當然也是為了保持施工圖的多元性。如果來日有機會,我們樂意繼續編纂第二本或第三本專書,將過去這些各建築師事務所私密的看家本領公諸於世,成為整個建築文化滋長的養分,就像義大利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所說,面對歷史巨人,我們只是一個侏儒,但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
 
  本書能在此呈現,是先有了展覽。因此得感謝前階段許多單位及人,首先是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侯西泉董事長在2021年,同樣在北科藝文中心的「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展覽中就對當時一套陳列在展場的國父紀念館施工圖感興趣,並與今天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的崔懋森理事長共同萌發出如何推動「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希望建築界或建築學子能因此重視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重要性。
 
  當然還得感謝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的創舉,除了幾位公會成員以個人名義贊助「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外,他們還大力推動公會編列年度預算支持該書的出版,雖是以購書的形式為之,但臺灣建築師公會已許久在不見這種有遠見、扎根的「社會責任」,這種形式的支持不僅讓公會內部成員擁有與前輩建築師或歷史為鄰的美意,也連帶著讓有意義的過去重新包裝並流通於市,整個社會都能得利並分享這美好的過去。我們知道臺灣建築專業市場侷限,有文化內涵的更是如此,如果有資源的公部門或各城市公會不推動,我們的建築文化是不容易更多元前進的。其實今天這本書基本上還是屬於建築史研究的一部分,「揭示過去就是發現未來」,我們並不想死氣沉沉地堆砌文獻,我們希望從有價值的過去發現未來。因此新北市建築師公會這次擲地有聲的創舉,將成為臺灣建築師公會的楷模,我們再次向他們致意。
 
  另外還得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的授權使用,也要感謝張肇康夫人徐慧明女士及呂阿玉的兒子呂志宏先生也分別無償授權了東海大學體育館及臺東舊縣議會的圖面資料。
 
  在此要深深地感謝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元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王小瀋校友、蕭家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璞永建設‧璞園團隊、蔡正義建築師、謝文豐建築師、崔懋森建築師、空間新象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黃翔龍建築師、許華山建築師、陳文吉建築師等單位,對前一階段展覽的贊助。也要感謝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在場地及展覽事務各方面的協助,其中建築系邵文政前主任及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宋承翰老師最為辛苦,他們得多方協調才讓展覽順利完成。再者是藝文中心劉秋蘭老師的團隊也從旁給了許多協助,沒有這一切,不會誕生此專書。
 
  本書的組成除九套施工圖的九篇導讀外,我們也舉辦了一場針對這九套圖的「回到未來──台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跨世代閱讀座談會」,由對施工有深厚經驗的賴明正老師召集,並推薦另三位老師共同參與,其中陳玉霖老師負責閱讀公東高工聖堂大樓、臺東舊縣議會及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陳冠帆老師由於其跨領域的結構技師專業,因此勞煩他負責在結構系統較具特殊性的東海大學體育館及鳳山肉品市場;王中胤老師則是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的營運長,且事務所的洪一鶴先生就是我們建築界畫施工圖的瑰寶,因此請他針對兩棟明顯與華人傳統建築連結的建築──國父紀念館與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進行解讀。最後,召集人賴明正老師自己則挑選了聖心女中與中研院舊美國文化研究中心作為研究對象。其實這九套施工圖,當年主持的建築師都已離我們而去,當下的我們得費力解讀,才能得知一二,或許歷史就是這樣,無法還原,只能詮釋。我們將這場難得的座談會內容記錄下來,製作成別冊,與有完整圖集的專書分開成冊,冀求讀者閱讀座談紀錄時,方便對照專書圖集裡的施工圖。
 
  另外我們也請了兩位資深建築師,洪育成與陳佩瑜老師共同寫了一篇針對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施工圖細膩解讀的文章,以他們一生的建築實踐回頭審視前輩建築師所留下的施工圖,相信也別具意義。至於九套施工圖,也不可能完整地將整套圖面印出,像聖心女中原始的圖面資料有兩大本,一大一小,估計超過上百張,我們只能擇出其中精彩的圖面,或像國父紀念館的施工圖亦數量繁多,只能在編者的判斷下做出分享。
 
  我們想,這是臺灣第一次將本土建築師過去的努力以不同方式呈現的專書。建築是集眾人之力努力的成果,有業主、建築師,結構、機電、空調,以及營造廠,還有最後的使用者的維護,皆攸關建築生命的長存,其中最能管窺設計精要的,就是這套在設計階段的建築施工圖。即便我們發現房子蓋完後,經常與原始設計圖是有誤差的,這可能也是後來規定建築師在工程結束後要畫竣工圖的原因。所有這一系列設計營造的過程,都可看見建築創作的艱辛與喜悅、妥協與夢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专注于“施工图”的出版物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现在的建筑专业书籍,动辄就是精美的效果图和后期修饰过的实景照片,固然赏心悦目,但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真正的建筑魅力,往往藏在那些用于指导工匠如何将图纸上的线条变为实体构件的精确指示里。我希望这本选集能提供超越一般历史图录的深度,不仅仅是展示“画得好不好看”,更重要的是解析“为什么这么画”。比如,在那个材料进口受限或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建筑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本土材料(如某种特定的砖、石或木材)来解决结构受力或防水防潮问题的?手绘的笔触本身也带有一种独特的历史信息,它能告诉我们当时制图的标准、绘图人员的习惯,甚至能从墨迹的深浅中感受到绘图时的心境。对于研究建筑史的人来说,这些图纸无异于一手史料,是理解战后台湾建筑语汇形成的关键钥匙。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制图规范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评分

这套关于战后台湾经典建筑的图集,单看封面和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毕竟,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设计思潮、技术限制以及社会变迁的缩影。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从日式殖民风格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复杂过程非常感兴趣,想看看那些在时代转折点上诞生的杰作,究竟是如何在材料、结构和美学上进行博弈和创新的。手绘的施工图,这可是个宝藏,不同于那些光鲜亮丽的竣工照片,施工图能直观地展示建筑师和工程师是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的。它揭示了材料的真实尺度、节点构造的精妙处理,甚至是建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我期待能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立面下隐藏的复杂结构逻辑,那种“匠人精神”的体现,是现代CAD图纸难以完全传达的温度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一些标志性建筑,比如那些由公部门主导的公共建筑,或是早期大学校园的规划,它们往往是最能体现当时社会愿景和国家建设方向的载体。

评分

我是一个对“过程美学”有偏执追求的爱好者,因此,我热切期待能在这本《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中找到那些关于“如何建造”的深层叙事。很多建筑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其最终的外观,更在于建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工程智慧和材料的对话。比如,我一直想知道在那个水泥和钢筋供应紧张的时期,一些看似厚重的清水墙结构,其内部的配筋和支撑方式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手绘的剖面图和节点详图,是解答这些疑问的最好途径。这些图纸应该会详细描绘出屋顶防水构造、楼板的铺设方式,乃至门窗的安装细节,这些恰恰是现代建筑教育中容易被轻描淡写,但在实际耐久性中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足够详尽的图例,标注出不同材料的收边处理,那对于正在进行老建筑修复或研究当代设计如何借鉴历史语汇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它关乎实用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战后初期,台湾的建筑界正处于一个剧烈的文化碰撞期,既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理性精神,又要面对本地气候、材料和传统工艺的现实约束。我希望这本选集能通过这些手绘图纸,展现出这种张力是如何被“视觉化”和“工程化”的。不同的建筑师,面对相似的建筑类型(如住宅、学校或政府机构),他们的施工图风格、对细节的关注点必然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是研究建筑师个体风格和设计哲学的绝佳切入口。例如,某些图纸可能线条流畅、富有表现力,暗示着设计者对形式美感的极高追求;而另一些可能则显得极为工整、强调几何精确性,侧重于结构效率。我期待看到那种带着铅笔侧锋摩擦纸张的细微痕迹,那种仿佛能触摸到设计师思考轨迹的质感。如果书中能附带少量关于图纸绘制年代或项目背景的文字说明,那就更好了,能将这些冰冷的图纸重新带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

评分

我关注的焦点在于“经典”二字是如何在施工的层面上得以体现的。一个建筑被后世称之为经典,往往意味着它的某些结构或构造手法具有超越时代的示范意义。对于我来说,手绘施工图就是破解“经典密码”的最佳工具。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在处理体量与光影关系时,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窗洞开洞细部、遮阳构件的构造来实现的。例如,那些著名的垂直或水平遮阳板,其与主体墙体的连接方式,究竟是采用何种插销、螺栓还是嵌入式设计?这些技术层面的抉择,直接影响了建筑的长期性能和视觉效果。这些图纸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知识的传承,它告诉我们,在没有全息建模的时代,专业人士是如何精确地传达复杂的三维空间概念的。这种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正是“经典”得以长久矗立的基石,也是我迫切想从这本选集中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