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修訂版)(上下兩冊不分售、書盒裝)

管理(修訂版)(上下兩冊不分售、書盒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杜拉克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管理
  • 教科书
  • 修订版
  • 上下册
  • 书盒装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经济管理
  • 商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管理: 任務、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初版於1973 年問世。此後32 年間,杜拉克持續寫作、教學、擔任管理顧問。本修訂版加入1974 至2005 年間,杜拉克發表的有關管理這個主題的著作,更新了初版內容。
 
  第一至第五部論述經理人的責任,以及組織的領導團隊的責任。第六至第九部論述盡責的經理人,必須做到的無數相互關聯的任務與實務。第十部詳述資訊革命及知識型社會的進步,對經理人與管理層的新要求。這些新要求在初版有預示,但並未充分論述。
 
  修訂版沿襲初版,是針對多種讀者而寫。經驗豐富的高階主管及顧問,或可在面對特定問題或課題時,把本書當做參考之用。運用本書各項洞見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付諸實際應用。這是從管理的諸多原則中獲得最多價值的方式。
 
  新進經理人則應該設法把書中談論的議題,連結到本身的職位或組織上,這樣做時要很用心。這些原則在長達65 年期間,全都在實際組織中成功實行過。因此,如果你能把原則與實務融會貫通,你會有更多體悟。所以新進經理人應著眼於自身特有的責任,好好思考每一章的內容。第六部至第九部或許會立即讓他們有切身的體悟。
 
本書特色
 
  杜拉克著作等身,一生出了38 本書,每本都很暢銷;1974年出版的《管理:使命、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是他所有著作中承先啟後的扛鼎之作。本書所冠書名雖與當年的巨著相同,但在章節與內容上已與原書有很大差異。主要原因是本書的英文版在編訂上,已把杜氏1974 年後又陸續出版的24 冊著作的精華納入本書,對原書內容做了相當幅度的刪節與重新編排。因此本書事實上是一本杜氏所有著作的精華版合輯。
现代企业运营与组织行为深度解析 本书系为广大管理者、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企业战略规划者以及对组织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价值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本书聚焦于现代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运营、构建稳健的组织结构,并有效激发员工潜能,最终达成持续的战略目标。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宏观战略制定到微观个体行为管理的多个维度,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管理认知地图”。 --- 第一部分:战略基石与环境洞察 第一章:商业生态系统的重塑与企业定位 本章首先探讨了当前全球商业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数字化转型、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社会责任(ESG)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我们深入分析了波特五力模型在当前环境下的局限性与拓展应用,并引入了“动态能力理论”作为理解企业如何在新兴市场和技术浪潮中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视角。 核心内容: PESTEL分析的深化应用: 不仅关注宏观因素的罗列,更强调对技术变革(T)和环境责任(E)的敏感度与前瞻性规划。 竞争优势的生命周期管理: 探讨如何从模仿、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中,逐步过渡到基于知识产权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强调战略并非仅仅是高层的决策文件,而是必须渗透到每一个日常运营决策中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演进与设计原理 现代组织不再是僵化的金字塔结构。本章详细剖析了从职能型、事业部制到矩阵式、网络型、平台型等不同组织架构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重点讨论了在敏捷化和跨职能协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设计出既能保证控制力,又能激发创新的组织结构。 核心内容: 组织设计的权变模型: 明确指出“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只有最适合当前战略与环境的结构”。分析了规模、技术复杂性、环境不确定性对结构选择的影响。 去中心化与授权的艺术: 如何在保证战略一致性的前提下,将决策权下放至最接近信息源的团队。 虚拟组织与外部化管理: 探讨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时代,企业如何通过战略联盟、外包和合作伙伴关系来构建弹性边界的组织。 --- 第二部分:运营效率与流程优化 第三章:流程再造与运营卓越 运营管理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实际产出的桥梁。本章摒弃了对传统生产管理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流程优化,实现“端到端”的价值交付。 核心内容: 精益思想的跨领域应用: 将精益原则从制造业延伸至服务业、研发和行政流程中,识别并消除“隐藏的浪费”(如等待时间、过度沟通、无效报告)。 流程绩效的量化指标体系(KPIs): 设计一套既能反映效率(如周期时间、成本)又能反映质量(如首次通过率、客户满意度)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文化: 深入探讨六西格玛方法论在降低缺陷率和提高过程可预测性方面的应用,并强调质量文化是所有流程改进的基石。 第四章:供应链的韧性与风险管理 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供应链已成为企业最脆弱的一环。本章着重探讨如何从“成本中心”思维转向“价值网络”思维来管理供应链。 核心内容: 供应链的可见性与透明度: 利用新兴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提高对库存、物流和供应商绩效的实时监控能力。 柔性与冗余的平衡: 如何在追求极致效率(精益库存)和应对突发中断(安全库存与多源采购)之间找到战略平衡点。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的高级策略: 从简单的采购交易关系,发展为共同创新、风险共担的战略伙伴关系。 --- 第三部分: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的深度透视 第五章:激励理论的现实检验与薪酬设计 本章挑战了许多传统激励理论的“一刀切”模式,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设计出真正能驱动高绩效的激励系统。 核心内容: 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重点分析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的自主性、专精性、目的性(Autonomy, Mastery, Purpose)如何取代单纯的外部奖励,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核心驱动力。 绩效评估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设计360度反馈、强制分布等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将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深度融合。 基于价值的薪酬体系构建: 探讨如何将股权激励、利润分享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挂钩,确保员工利益与股东价值的长期一致性。 第六章:领导力模式的转型与跨文化领导 本章将领导力视为一种动态关系和情境适应能力,而非固定特质。重点分析了传统权威型领导向赋能型、服务型和变革型领导的转变。 核心内容: 情境领导力模型(Situational Leadership): 学习如何根据下属的成熟度和任务特性,调整指导、教练、支持和授权的程度。 建立高绩效团队的文化要素: 深入研究谷歌“亚里士多德项目”揭示的“心理安全感”在团队创新和坦诚沟通中的决定性作用。 跨文化与全球化领导的挑战: 探讨全球化企业中,如何平衡总部文化统一性与属地化管理需求,有效管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与机遇。 第七章:冲突管理与有效沟通策略 冲突是组织活力的体现,而非纯粹的负面因素。本章旨在教授读者如何识别冲突的健康类型(功能性冲突)和破坏性类型(功能失调性冲突),并运用成熟的技巧化解后者,促进前者。 核心内容: 冲突解决的五种模式(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深入分析竞争、合作、回避、迁就、妥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时机。 结构化反馈的艺术: 学习使用SBI(情境-行为-影响)模型等工具,提供及时、具体且具有建设性的反馈,避免情绪化表达。 跨部门沟通的障碍与打破: 分析组织中的“信息孤岛”成因,并提供建立跨部门项目小组和共享目标系统的实操方案。 --- 第四部分:变革管理与组织学习 第八章:驱动与管理组织变革 变革管理不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企业常态。本章提供了系统化的框架来应对变革阻力、降低不确定性,确保变革的落地生根。 核心内容: 变革的心理学基础: 理解员工对变革的抵触心理(恐惧、失落、不确定性),并应用科特(Kotter)的八步流程来预先解决这些心理障碍。 变革的沟通策略: 如何在变革初期通过“创造紧迫感”和清晰的“变革愿景”来赢得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变革的巩固与嵌入: 探讨如何修改绩效系统、奖励机制和培训体系,以确保新的行为模式能够固化为新的组织惯例。 第九章: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机制构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核心资产正在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知识。本章探讨如何将个体知识转化为集体智慧,并建立一个持续自我优化的学习型组织。 核心内容: 知识的显性化与隐性化转换(SECI模型): 教授如何通过社区实践、头脑风暴和案例研究,有效促进知识在团队间的流动与创造。 组织记忆的系统化: 建立有效的知识库、最佳实践档案库,确保关键人员离职不带走核心经验。 从错误中学习的机制: 推广“事后回顾”(After Action Reviews, AAR)文化,将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而非惩罚的依据。 ---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的“系统思维”能力,使管理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组织中各个要素——战略、结构、流程、人员——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更少副作用的管理决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並先後擔任淡大、政大、東吳、元智大學講師。已出版英譯中著作七十餘本,主要有《樂在溝通》、《與成功有約》、《反挫》、《大外交》(合譯)、《逆齡社會》、《會說才會贏》、《簡單讀懂麥可.波特》、《最嗆的貿易史》等。近作有《季辛吉1923-1968 年理想主義者》。

图书目录

上冊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15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26
導讀 毛治國 35
彼得.杜拉克的遺澤 吉姆.柯林斯 40
《管理:任務、責任、實務》 ( 修訂版)簡介 46
序言 65
第1 章 緒論:管理與經理人的定義 71
管理是什麼? 72
誰是經理人? 75
經理人的新定義 77
經理人做些什麼事? 80
經理人的資源:人 82
管理是實務而非科學 83
附記:管理的根源與歷史 86
大型組織的出現 88
第一波管理熱潮 90
1920 年代與1930 年代的研究 91

第2 章 管理的社會功能和博雅技藝 94
管理是變革的原動力 96
管理與創業 100
管理層應負的責任 101
管理是什麼? 102
管理是一種博雅技藝 104

第3 章 管理的層面 106
使命 107
工作有成效、員工有成就 109
社會責任 111
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111
時間層面 112
治理與創業 113

第一部 管理的新現實
第4 章 知識就是一切 118

新勞動力 120
知識工作不分性別 121
不斷向上流動 125
成功的代價 126

第5 章 新的人口結構 128
需要但不想要 130
移民之國 131
單一市場的終結 132
注意人口結構變化 134

第6 章 公司的未來與發展 137
一切皆已到位 139
誰需要研究實驗室? 142
明日公司 143
由公司到集團 145
豐田模式 145
公司高層的任務 147
未來之路:現在是為新現實作好準備的時刻 149
然後呢? 151
偉大的構想 153

第7 章 管理學的新典範 155
引言 156
假設:管理就是企業管理 157
假設:有一種正確的組織架構 159
假設:有一種正確的人員管理方式 163
假設:技術和終端用戶是固定、既有的 166
假設:管理的範圍由法律界定 170
假設:管理的範圍由政治界定 173
假設:管理的領域是在組織內部 175

第二部 經營績效
第8 章 經營理念 180

IBM 機敏靈活 182
通用汽車曾是強者 183
IBM 進退兩難 184
通用汽車補破網 185
經營理念的三類假設 187
經營理念四要件 188
預防措施 189
警訊 192
果斷的行動 194

第9 章 企業目的與目標 197
企業的目的 200
「公司的業務應該是什麼?」 206
行銷目標 210
創新目標 213
資源目標 214
生產力目標 215
社會責任目標 215
利潤是需要也是限制 216
平衡各種目標 216
從目標到實行 217

第10 章 從現在創造未來 219
已發生的未來 221
它已經發生 224
構想的威力 225
創造力 228

第11 章 策略性規劃:創業技能 232
什麼不是策略性規劃 234
什麼是策略性規劃 237
捨棄過去 238
有哪些新事項必須做?何時做? 238
一切都得落實為工作 240

第三部 服務機構的績效
第12 章 組織型社會中服務機構的管理 244

多機構社會 245
服務機構是否受到管理? 246
服務機構可以管理嗎? 246
管理公共服務機構以獲績效 247
三類服務機構 248
李連索與田管局 249
美國大學 250
機構的特有需求 252
服務部門的社會主義式競爭 253
從事治理的機構 256

第13 章 成功的非營利組織值得企業效法 259
對管理的承諾 260
有效運用董事會 264
提供有意義的成就 266
培訓、培訓、再培訓 267
對企業的警示 269

第14 章 可以究責的學校 272
新的績效要求 274
學會如何學習 276
開放的學校 278
可究責的學校 280

第15 章 重新思考「政府再造」 283
組織重整 286
重新思考 288
割捨 290
社會改革運動是例外 292
有效能的政府 293
補充說明 296

第16 章 公共服務機構的創業精神 298
創新的必要性 306

第四部 工作有成效,人員有成就
第17 章 使工作有成效,人員有成就 310

快速變化的工作與工作者 312
勞力工作者危機 312
工會危機 313
工會與知識工作者 315
管理知識工作者:新挑戰 316
區分勞動人口 318
新一類工作者 319

第18 章 管理勞力工作與工作者 321
勞力工作者的生產力 322
勞力工作的生產力原則 323
展望勞力工作者生產力 327

第19 章 管理知識工作與工作者 329
我們對知識工作者生產力的認識 330
任務是什麼? 331
知識工作者是資本資產 334
技術工作者 336
把知識工作系統化 340
但如何開始? 342
公司的治理 343

第五部 社會影響與社會責任
第20 章 社會影響與社會責任 348
為影響負責 350
如何處理對社會的影響 350
需要監管的時機 351
化社會問題為商機 353
社會責任的限制 355
權力的限制 357
責任的倫理 358
不可蓄意為害 360

第21 章 新多元主義:如何平衡機構目的與公益 364
簡短回顧 365
為何需要多元主義 368
走出去領導 369
整合的三層面 370
兩大首要責任 370

下冊目錄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17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28
導讀 毛治國 37
彼得.杜拉克的遺澤 吉姆.柯林斯 42
《管理:任務、責任、實務》 ( 修訂版)簡介 48
序言 67

第六部 經理人的工作與職務
第22 章 為何要有經理人? 74

福特汽車的興衰與重生:管理不善的對照實驗 76
通用汽車:相反的實驗 77
福特故事的教訓 77
管理是「物態變化」 78

第23 章 管理職務的設計與內容 80
設計管理職務的常見錯誤 81
職務架構與員工個性 86
經理人關係的範圍 87
定義經理人的職務 89
經理人的權力 90
經理人、上司、下屬與企業 92

第24 章 培育管理團隊與經理人 94
為何要培育管理團隊? 95
為何經理人需要培育? 96
管理團隊的培育「不是」什麼? 97
培育的兩個層面 100

第25 章 目標管理與自我管控管理 104
經理人專精的工作 105
階層化產生的誤導 107
薪酬產生的誤導 108
目標應該是什麼? 110
靠推動重點工作來管理 111
如何設定目標?由誰設定? 112
以評量標準自我管控 114
自我管控與績效標準 115
管理哲學 116

第26 章 從中階管理層到資訊型組織 118
資訊科技 119
由資料到資訊 121

第27 章 績效精神 132
安穩平庸的危險 134
做「良心」決定 136
以機會為重 138
「人事」決定:組織的管控 139
誠信正直是試金石 141
領導力與績效精神 142
領導「特質」? 143
領導人失敗之因 143
博得信任是必要條件 146

第七部 管理的技能
第28 章 有效決策的要素 148

決策的要素 149
判定決策是否必要 150
外科醫生的決策原則 150
為問題分類 151
界定問題 152
採取正確決定 154
說服他人接受決策 156
把行動納入決策 158
把決策轉為行動 158
以實際結果檢驗決策 160
將持續學習納入高階主管的決策 161

第29 章 如何做人事決策 164
如何做人事決策 167
五個基本規則 169
國際關懷組織 170
高風險的人事決策 170
危險職務 172
把回饋管控納入人事決策 173
人事決策的威力 174

第30 章 管理方面的溝通 176
向上向下溝通 178
目標管理與溝通 179

第31 章 管控、管控措施與管理 181
管控措施的特徵 183
管控措施的基本要件 186
管控措施依循公司策略 187
組織的終極管控 191

第32 章 經理人與預算 193
預算是管理工具 195
零基預算 196
成本的種類 197
生命週期預算 197
營運預算與機會預算 198
預算與人力資源 199
預算與管控 201
甘特圖與網絡圖 203
藉預算評斷績效 205

第33 章 資訊工具與概念 207
(一)企業需要的基礎資訊 208
從成本會計到成果管控 208
從法律擬制到經濟現實 210
(二)創造財富的資訊 212
生產力資訊 212
能力資訊 214
配置資源的資訊 215
成果所在 216
(三)經理人所需的工作資訊 218
整編資訊 220
沒有意外情況 222
走到外部去 223

第八部 創新與創業
第34 章 創業型企業 228

架構 230
不該做的事 233

第35 章 新創事業 236
需要以市場為重 238
財務遠見 240
建立最高管理團隊 244
「我能在哪裡作出貢獻?」 247
需要外部意見 250

第36 章 創業策略 252
「孤注一擲」 253
攻其不備(創造性模仿與創業柔道) 256
創造性模仿 256
創業柔道 259
生態利基 264
收費站策略 265
專門技能策略 266
專門市場策略 269
改變價值與特性 271
為顧客創造實用性 271
透過定價 272
適應顧客的現實情況 273
帶給客戶價值 275

第37 章 運用機會之窗循序創新 278
七個機會之窗 279
試驗性創新 284

第九部 管理組織架構
第38 章 策略與架構 288

昨日的最終答案 289
傳統假設與當前需求 291
組織工作分為三種 294
需要捨棄哪些東西 294
組織的基石 297
關鍵活動 297
貢獻分析 299
「良心」活動 301
提高服務人員效能 302
資訊的兩個面向 304
總務活動 305
決策分析 306
關係分析 308
組織架構不當的徵兆 309
長期罹患「組織炎」 311

第39 章 注重工作與任務的設計 313
正規的要件 314
符合要件 317
編組工作的三種方式 317
功能式架構 318
功能型組織的範圍有限 320
功能原則可行之處 320
團隊式架構 321
團隊式設計的要件 322
團隊原則的優點與限制 323
團隊型組織的範圍 324
團隊式設計與知識型組織 325

第40 章 三種團隊 328

第41 章 注重成果與關係的設計 334

聯邦分權制 335
聯邦分權制優點 336
聯邦分權制的要件 338
規模要求 339
多小是太小? 340
何謂「事業部」? 341
模擬分權制 343
模擬分權制的問題 344
採用模擬分權制原則 345
系統結構 346
系統結構的困難與問題 348

第42 章 聯盟 351
組織為何要結成聯盟? 353
聯盟的不同類型 355
各種聯盟的共同問題與解決之道 356
管理行銷伙伴聯盟 360

第43 章 新千禧年的執行長 362
執行長的任務 363
執行長:美國的發明與輸出 368

第44 章 退休基金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370
賣不掉 371
為利害關係人而管理 373
可究責的組織架構 378
有效能的董事會 379

第十部 對個人的新要求
第45 章 自我管理 385

(一)我有什麼長才? 386
我如何做事? 389
我善於閱讀,或善於聆聽? 390
我如何學習? 392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395
價值觀衝突時,何去何從? 398
(二)我適合做什麼工作? 398
(三)我應該有什麼貢獻? 399
(四)建立關係的責任 402

第46 章 管理上司 407
大多數人的上司不只一個 408
上司是效能的關鍵 408
忽視管理上司 409
上司是什麼人? 409
管理上司 409

第47 章 努力不懈:七項個人體驗 417
體驗一:威爾第教我目標與願景 419
體驗二:菲迪亞斯教我「天神看得見」 420
體驗三:新聞工作讓我決定持續學習 421
體驗四:總編輯教我檢討 421
體驗五:資深合夥人的醍醐灌頂 423
體驗六:做紀錄─耶穌會與喀爾文教派的啟示 424
體驗七:熊彼得教我讓人記得我 425
人人都學得會 426
個人的責任 427

第48 章 受過良好教育者 429
知識型社會的核心 431
知識型社會與組織型社會 434
技藝與受過良好教育者 435
使知識成為通往學問之路 436
結語 明日的經理人 439
作者誌 447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7362
  • 叢書系列:彼得杜拉克全集
  • 規格:軟精裝 / 832頁 / 17 x 23 x 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彼得.杜拉克的遺澤
  
  在我就讀研究所時的一堂討論課上,有位教授挑戰我們研一同學:經理人和領導人是否相同?接下來的對話大致如下:
  有個學生說:「領導人設定願景;經理人只是設想如何達成願景。」
  另一位說:「領導人鼓舞並激勵人心;經理人讓事情有條有理地進行。」
  「領導人把人提升到最高價值;經理人管理細節。」
 
  以上討論透露出對「領導」的基本崇拜,以及對「管理」的輕視。領導人天縱英明;領導人超乎常人;領導人是穿黑色皮夾克、戴墨鏡、酷樣十足的傢伙。經理人嘛,是有點呆樣的傢伙,絕對比較無趣、缺乏魅力。大家當然都想當領導人,把管理的苦差事留給別人去做。
 
  這種想法是最受誤導、最幼稚不過的了。正如彼得.杜拉克在本書中所展示的,最最重要的是,最佳領導人必須是高效能的經理人。想要領導卻管理無方的人,如果不是對組織一無是處,就是十分危險,對社會也是如此。
 
  商業暨社會企業家畢福德(Bob Buford)曾說過,杜拉克對自由社會獲勝的貢獻,不輸給任何其他人。我同意這一點,因為自由社會若要發揮功能,我們必須在各領域(不只是在企業界)都有高效能的自治機構,在社會部門也一樣。否則,就如杜拉克本人指出的,唯一可行的其他選項就只有極權暴政。至於強大的機構,則直接仰賴卓越的管理,而對管理實務影響最大的人物,非杜拉克莫屬;最能掌握管理精義的書籍,就屬杜拉克的開創性著作《管理》(Management)。
 
  我首次見識到杜拉克的巨大影響力,是1990 年代初在史丹福大學(Standford),當時薄樂斯(Jerry Porras)與我在研究20 世紀的重要企業。我們對奇異(General Electric)、嬌生(Johnson & Johnson)、寶橋(Procter & Gamble)、惠普(Hewlett-Packard)、默克(Merck)、摩托羅拉(Motorola)等公司,愈是深入其成長階段和轉折點,就看到愈多杜拉克的智慧足跡。普克德(David Packard)在惠普奠基那些年的筆記及演講,和杜拉克的著作是如此相互呼應,令我腦海中想到一個畫面:普克德講述管理之道時,手上是拿著杜拉克的經典文本。我和薄樂斯完成研究後,努力想要起個書名,有一百多個都被否決。最後我備感挫折時脫口而出:「不如就叫《杜拉克是對的》(Drucker Was Right),大功告成!」(後來的書名是《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
 
  如何解釋杜拉克無比的影響力?我認為答案不只在於他特有的具體理念(ideas),也在於他對理念的整體處理方式,那包含四要素:
 
  (1) 他探察外界,而非只著眼於自己的知識與經驗。
  (2) 他從成果出發,而且總是如此。
  (3) 他提出大膽創新的問題。
  (4) 他把對於個人的關懷與惻隱之心,灌注到他的所有工作中。
 
  有一次我和學校一位同事談起,曾影響我們的思想家。我提到杜拉克。那位同事皺皺鼻子做出不以為然的表情說:「杜拉克?可是他那麼講求實務!」杜拉克應該會喜愛他被蔑視的那一刻,會因為他的理念行得通而遭致批評而感到興高采烈。他的理念能夠奏效,因為全都是他精準觀察實際情況的心得。他總是力求擴大視野,觀察真實的世界,從中得出理念;他挑戰自己和學生「要探察外界,不能只著眼於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杜拉克和達爾文(Darwin)、佛洛伊德(Freud)、泰勒(Taylor)等思想家,同屬經驗主義者。達爾文撰寫長篇累牘的筆記,一頁又一頁描述鴿子和海龜。佛洛伊德把他從事精神治療的地點當作是實驗室。泰勒從事實徵試驗(empirical experiments),有系統地追蹤幾千項細節。杜拉克也像他們,沉浸於經驗事實中,然後問道:「有什麼基本原則可說明這些事實?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個原則?」
 
  杜拉克屬於重視成果那一派。他不會一開始就對某一類答案,抱持虔誠的信念,例如特別相信領導、文化、資訊、創新、分權、行銷、策略,或任何其他類別。杜拉克會從這個問題出發:「是什麼導致卓越的成果?」然後推導出答案。他從產出(outputs)著手,亦即從「何謂成功」和「成功的標記是什麼」著手,然後努力找出投入(inputs),是先果後因而非先因後果。然後他向學生和客戶宣揚對成果的信念(宣揚的對象不只是企業,也包括政府和社會部門)。使命愈崇高,他愈是要求:何謂卓越的績效?他好像不用提高音量就在高喊:「用意良善不能當做無能的藉口。」
 
  然而杜拉克雖然務實、重視經驗,卻從來不是只著重技術或枝微末節,也從不屈服於現代學術界的趨勢:「日益精準地」回答「日益不相干的問題」〔借用已故的賈德納(John Gardner)㊀所言〕。他保持以管理學為博雅技藝(而非科學)的管理學教授身分,而享有探討大膽問題的自由。我首次讀到杜拉克的著作是在加州蒙特瑞市(Monterey)度假時。我們夫婦喜歡逛舊書店尋寶,希望發現意外珍品。那次逛到一家店,我看到一本破舊、折角的《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以為內容是教人如何創設公司。可是才看了幾頁就發現,書中談的是大哉問:當文明發展到現階段,企業的恰當角色是什麼?杜拉克曾應邀從內部去觀察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他愈看愈覺得不安。事後他寫道:「通用汽車⋯⋯可視為技術專業經理人(technocrat manager)成敗參半。就銷售及利潤來說,(通用)極為成功⋯⋯但在公共聲譽、公共評價、公眾接受度方面,卻敗得令人慘不忍睹。」杜拉克篤信,管理並非技術專業的操練施行,而是具有崇高理想的專門職業,就如同醫學及法律的最高境界。
 
  杜拉克有可能言語尖酸、缺乏耐性、脾氣不好。但在易怒的表面下,在其著作的每一頁之後,都站著一位對個人滿懷惻隱之心的人。他不只追求整體經濟更高的生產力,也想要讓社會每一分子都更有生產力且更善良仁慈。杜拉克認為,如果只把他人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卻不把人當人,是極不道德的事。他雖然對機構和社會著墨甚多,但我相信他關切最深的是個人。
 
  我在1994 年親身體驗過杜拉克對人的關切和惻隱之心,當時我正感到徬徨,不知道該不該放棄傳統路線,去開闢自己的路。我向《產業周刊》(Industrial Week)某位編輯提起,我很仰慕彼得.杜拉克。他說:「我最近採訪過彼得,我很樂意問問他,是否願意跟你聊聊。」
 
  我從未期待這句話會有結果,但有一天我的電話答錄機出現一則留言。「我是彼得.杜拉克,」(緩慢、慎重、帶奧地利口音)「柯林斯先生,我很樂於找一天跟你談談。請回我電話。」
 
  我們約好12 月的某一天,我飛到加州克萊蒙。杜拉克把我迎進他家,用兩手緊握住我伸出的手。「柯林斯先生,很高興見到你。快請進來。」那天他大多坐在他最喜歡的藤椅上,問我問題,教導、指引並挑戰我。我到克萊蒙去朝聖,向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家尋求智慧,離去時我感覺見到一位慈悲又慷慨的人,而他又是著作等身的天才(對我來說簡直是附帶的收穫)。
 
  有兩種方式可以改變世界:筆(用思想)和劍(用武力)。杜拉克選擇了筆,由此改變了千千萬萬帶劍者的想法。選擇筆的人比揮劍的人享有一個優勢:文字永垂不朽。即使你無緣在杜拉克生前見到他,仍可從這些書頁中認識他。你可與他對話;在空白處寫意見給他;可以和他辯論、被他激怒、受他啟發。只要你願意,他可指導、教育、挑戰、改變你,並透過你,改變你接觸的世界。
 
  彼得.杜拉克為黑暗、混亂的世界,帶來一道光明。數十年前他敲著老爺打字機打出的那些字句,至今依然像當年一樣切合時宜,值得現在、未來、10 年、50 年、100 年後,所有有責任感的人去閱讀。自由社會在20 世紀獲勝,並不保證它在21 世紀會勝利;中央集權暴政仍是它強大的對手,歷史的重心並不在我們這邊。當年輕人問:「我要如何做才能夠帶來改變、產生影響?」最好的答案之一就在本書裡。積極參與一個契合你的熱情的組織,如果在企業界找不到,就到社會部門去找。假使還是找不到,就自己創辦一個組織,然後透過管理實務,領導它做出不同凡響的成效,並產生獨特的影響,將你個人的影響力擴展千百倍。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Boulder)
2007 年12 月
 
導讀
 
  彼得.杜拉克是公認深富智慧的跨世紀管理思想家,獨到的洞見與雋永的睿智是他著作的最大特色。在管理界專業經理人心目中,他是個「才堪王佐、德配宗師」的傳奇人物。英特爾早年知名的執行長安迪葛洛夫,以及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都推崇杜拉克是「當代最有啟發性的管理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一盞於迷霧中照亮後人行路的明燈」。
 
  杜拉克1976 年出版《旁觀者》為名的自傳;但杜氏一生從沒有把自己侷限在單純的旁觀者角色上,他更喜歡扮演的其實是做他所發現管理新觀念的佈道者。因此要了解杜拉克,我們必須把他看成是一個具有使命感與入世精神的「社會歷史哲學家」,這樣才能還他一系列著作的「本來面目」。
 
  杜拉克著作等身,一生出了38 本書,每本都很暢銷;1974年出版的《管理:使命、責任、實務》(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是他所有著作中承先啟後的扛鼎之作。本書所冠書名雖與當年的巨著相同,但在章節與內容上已與原書有很大差異。主要原因是本書的英文版在編訂上,已把杜氏1974 年後又陸續出版的24 冊著作的精華納入本書,對原書內容做了相當幅度的刪節與重新編排。因此本書事實上是一本杜氏所有著作的精華版合輯。
 
  「定格」在本書的杜拉克理論是將杜氏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社會、組織、管理、管理者」四個關鍵名詞,用他所再三耳提面命的「使命、績效、責任」三個概念連結起來所重新彙編而成。以下擇要簡介。
 
  本書所修訂與「定格」的杜拉克理論,其實是在:(1)「企業組織(與『類企業組織(非營利事業)』)機構是構成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石」,以及(2)「後工業的『知識社會』已經來臨,在這個新社會中,知識將取代能源成為生產力的動能,創造將取代製造成為生產力的指標」的兩大前提下展開的。
 
  杜拉克根據管理與機構間具有相依共存性的認識,開宗明義便告訴大家:管理的核心是「重目標、講成果」的「績效精神」(spirit of performance);達成績效是管理者的責任,是判斷管理是否有效(effective)的根本衡量;這也是杜氏從此對管理者高舉「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與「成果管理」(Management for Result)大旗的道理。
 
  杜拉克認為任何企業組織都必須要有一套連結「環境、使命、核心專長」的「經營理論」(Theory of Business);而根據上述的績效精神,這套理論還必須「從外向內」定義;杜氏主張以返璞歸真方式來反思企業「經營理論」,因此特別提到:營利事業應該以非營利事業為師,因為後者沒有利潤這個因素來轉移它們的注意力,反而必須很明確定義出相對抽象的本身使命,以及思考如何具體衡量自己績效的問題。
 
  要落實績效管理,杜拉克歸納了三項管理工作:日常營運、創新、頂層管理(top management)。談到組織日常營運,一般會提到「定戰略、建組織、佈人力、置系統、穩運轉、管異常」等幾項工作,其中第一項「定戰略(或稱策略)」就屬上述「確立從外部定義組織目的與使命」的工作。在白犀牛、黑天鵝災變頻發的時代,組織營運上的重大考驗是危機處理;最好的危機處理是事前做好危機管理工作,用防範與消弭危機因子的方式避免危機的發生;而組織創新又是作為化解危機與管理危機的最佳手段。
 
  杜拉克提醒「只要注意典範變遷的事實,懂得去挑戰既有典範已經動搖的假設,注意與發覺過去被老典範所忽略的事物,以及捨棄那些曾被重視但已過時的事物」,就可使自己站上創新的制高點,帶動變革,創造出新的社會價值。不過,身處恆變的時代,杜氏認為創新精神應該融入一般企業的組織基因,可以很平凡地發生在企業的日常管理與決策之中,使創新不再是個繁文縟節的過程。
 
  杜拉克說頂層管理的目標在使組織的「工作有生產力、工作者有成就感」;杜拉克認為:戰略佈局的目的是在「增加承擔未來風險的能力」,用以確保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長期可持續性。杜拉克再三提醒頂層管理要能回答:自己的企業「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將會是什麼?」三個戰略決策基本問題。要在反覆無常大環境中進行戰略佈局,有效頂層管理的秘訣就在:設定高瞻遠矚的願景,洞察與掌握市場需求改變的契機,營造以創新為動能的競爭優勢,最後再用一場場成功的「目標管理戰役」來創造預期的組織績效。
 
  「目標管理」概念的提出是杜拉克最重要的一項管理理論貢獻;杜拉克說「有效的目標管理是使組織個別成員的行為與組織目標一致,從而產生出組織預期成果的一套方法論」。如果說戰略追求的是組織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可持續性,而戰術是追求一次性的勝利成果的話,那麼目標管理就是組織以積小勝為大勝的方式,達成宏觀與長期戰略目標的一種戰術工具。
 
  杜拉克說「有效溝通是目標管理的前提」。領導知識工作者的竅門就是:主其事者必須有耐心,願意持續不斷地溝通,直到被對方了解為止。他所念茲在茲的創意與創新,其實是知識工作者的工作驅動力,只要能適當導引這股潛能,就可借助這些身為企業中堅分子的知識工作者,來引領組織創新,達到「領導給方向、組織出力量」的效果。
 
  杜拉克說「使命決定戰略、戰略決定結構、結構決定績效」,清楚表達:組織的結構型態具有執行戰略、達成組織使命的重要工具性意義。所謂組織結構型態就是安排組織成員間互動與權責關係的方式;不同的組織使命與策略,所需搭配的結構型態就不同。他對職能部門制的階層式模式,事業部門制的分權式模式(杜氏稱它為聯邦式組織)以及團隊組織都做出適用性的分析。甚至還用棒球、足球與網球雙打,來類比不同的團隊運作方式,深具啟發性。
 
  杜拉克說「組織繼承是組織績效精神的最終考驗」,善用知識社會尊重知識工作者的那一套組織運作模式,其實就是用來解決杜拉克念茲在茲的組織人才發展問題的良方。
 
  本修訂版中,編訂者特別加入了自我管理的章節。杜拉克強調:發現自我、了解自我與管理自我,是管理者有效處理人際關係與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杜拉克特別舉例說明並提醒「了解自己的認知與思考方式」,以及「認識自己人格特質」這兩個項目的重要性;他對「獨立領導人」與「執行者」的差異也有精彩的討論。
 
  杜拉克最後強調:自我管理以自知之明為起點,誠信正直是不應妥協的自律要求;而在自我管理的自省過程中,他認為「人類終究還是必須回到靈魂深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
 
  要為這位「現代管理理論宗師」的系列著作精華版合輯寫序,是個有難度的挑戰。本序文採取杜拉克重要概念的臚列與邏輯脈絡的連結,來說明本書的概要內容,希望能使讀者能因此對杜氏思想有一個概括的認識。
 
毛治國
序於台北樸園
2022, 05. 01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扎实和严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其逻辑的严谨性所折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管理学书籍那样热衷于堆砌新潮的术语或者追逐一时的管理热点,而是回归到了管理学的核心本质——人、流程与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作者对经典管理理论的梳理,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又不乏微观的操作指导,两者之间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却异常坚固的逻辑链条贯穿着。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不同管理流派时的客观态度,没有偏颇地推崇某一种学说,而是将每种理论放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剖析,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适用边界和局限性。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述方式,迫使读者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跟进作者的思维步伐,但一旦跟上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评分

作为一名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的中层管理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与其说是新的知识点,不如说是对既有经验的“系统化重构”。很多我过去凭直觉处理的问题,读完相关章节后,立刻找到了对应的理论模型和系统性的分析工具。例如,在处理组织变革的阻力时,书中的模型分析维度之全面,远超我过去仅凭“沟通”或“激励”两个维度来解决问题的局限。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诊断流程和干预策略,清晰地指出了哪些环节是关键的薄弱点。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我如何“做”某件事,而在于教会我如何“思考”一件事,如何用一种更具结构性和预见性的眼光去看待复杂的管理场景。它更像是一套升级我们心智模型的工具箱,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手册,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的时候,立刻被那个典雅的书盒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包装,而是透露着一种沉稳、耐读的气质。翻开书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又不失细腻,阅读起来触感很舒适,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上下两册的区分很合理,内容衔接得天衣无缝,虽然是“修订版”,但看得出来在排版和细节处理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尤其是字体选择,清晰易读,重点部分的留白处理也恰到好处,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一次严肃而深入的对话。这种注重细节的用心,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也体现了出版社对于“管理”这个主题应有的敬畏感。光是看着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它代表着一种知识的重量和权威性。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低,初读时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组织行为学和决策理论部分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快消品”读物。然而,正是这种需要“投入”才能获取回报的特性,保证了知识的深度和留存率。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者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基础概念。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的教材,或者作为资深经理人的案头常备书。那些希望快速获得立竿见影的管理“秘诀”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这本书给予的是长期的、结构性的能力培养,它更关注的是“治本”而非“治标”。这种对知识质量的坚守,值得所有追求专业性的读者给予尊重。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上也体现了极高的水准。它引用的案例,无论是经典的还是现代的,都紧密地围绕着核心的管理难题展开,而且分析的角度非常独特。很多管理案例书籍只是简单地复述事件经过,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组织文化、权力结构以及决策者的人性弱点,将理论模型无缝嵌入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境之中。读完一个案例,我不仅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书中的工具去解构类似的情境,预判潜在的风险点。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深化”的良性循环,使得整本书的实操指导性极强,但又完全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近乎完美的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