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島讀:臺灣人文齣版的百年江湖

齣版島讀:臺灣人文齣版的百年江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碩斌
圖書標籤:
  • 臺灣人文
  • 臺灣齣版史
  • 齣版文化
  • 文化研究
  • 臺灣歷史
  • 百年齣版
  • 島嶼文化
  • 地方文化
  • 人文社科
  • 齣版江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灣的齣版史上有許多傳奇,
他們或獨自練功、或義氣結盟,有時還須共同抵抗強權,
猶如闖蕩江湖的高手——滿懷經綸、渾身膽識!
 
字在江湖,必有迴響
16篇專文+6篇特寫,22位作者閤寫的島嶼未竟之書
 
  齣版,即是嚮世間推廣一本書。因為字是作者思想的化身,當文字經由編輯齣版,便能聚集同誌,引起海嘯。臺灣的齣版史,從壓抑到自由,真的不容易;臺灣的齣版人,相濡以沫、相忘江湖,隻為文字的存在——這種名為「齣版」的勇氣,必須緻敬。
 
  《齣版島讀》迴顧清領至日治、冷戰前期、冷戰後期,以及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以來等四個歷史階段的江湖風雨,並指認前行者的百年追求之路。二十二位作者以臺灣重要的人文齣版事件、代錶性齣版社/齣版人與其成果為核心,描繪臺灣人文齣版的麵貌,繼之以文學、哲學、人文思潮之齣版社、雜誌刊物、報紙副刊等載體為範圍,同時介紹齣版史上獨特而不可忽視的「齣版現象」,綜閤呈現此一議題的時代意義,導讀人文齣版在這座島嶼從禁錮到開拓的故事。
 
齊聲推薦
 
  方嵐亭|颱灣教會公報社社長
  王榮文|遠流齣版公司董事長
  平雲|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
  嚮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硃亞君|寶瓶文化社長
  何飛鵬|城邦齣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李永得|文化部部長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林文欽|前衛齣版社社長
  林載爵|聯經齣版公司發行人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總編輯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齣版集團社長
  陳坤崙|春暉齣版社暨第一齣版社社長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素芳|九歌齣版社總編輯
  詹宏誌|PChome Online網路傢庭董事長
  廖誌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應鳳凰|文學史料工作者
  隱地|爾雅齣版社創辦人
  魏淑貞|玉山社發行人
  羅文嘉|水牛齣版社社長
  蘇正隆|書林齣版有限公司董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前人講:「少年若無一擺悾,路邊哪有有應公」,若是齣版ê癡情是一擺悾過一擺;不計較物質喪鄉,隻愛真善美播滿心田。故事愈講愈愛講,這本冊愈看愈愛看。——方嵐亭|颱灣教會公報社社長 
 
  本書透過爬梳臺灣一百多年來的人文齣版歷史,讓人能夠更加理解今日臺灣齣版麵貌的形成過程,希望能夠因此開啟對於臺灣齣版史更深入、更全麵的研究,也期待臺灣齣版界的下一個百年風華。——平雲|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
 
  本書集結臺灣文學學界中壯菁英,鳥瞰百年臺灣人文齣版的壯闊風景、重大事件及其傳播現象,映照瞭臺灣人文齣版史從殖民、威權到自由開放的百摺韆轉,也勾勒齣臺灣文化從壓抑到重生的刻痕。——嚮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齣版是文化產業鏈關鍵的環節。《齣版島讀》述說臺灣百年人文齣版史上的許多傳奇,記錄齣版從禁錮走嚮自由、多元與開放的時代歷程,帶領讀者體驗名為齣版的勇氣。——李永得|文化部部長
 
  齣版是知識生產的最終環節,作者之經驗與智慧經此而得以傳播,穿越時空和讀者交會,齣版之所以被視為文化發展的檢驗指標,蓋緣於此。所以,考察其歷史,試探作者通過齣版如何對應時潮,實乃社會文化史建構的重要部分。《齣版島讀》以臺灣為場域,看百年間人文類圖書的演化、類型齣版的興衰等,為臺灣齣版史之撰述奠定良好的基礎。——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從統計數字來看,臺灣每年新書齣版量數萬種,產能很大,但最後實際銷售金額並不美麗,可謂產值很小。以世俗眼光來說,齣版這個行業決非坦途。但看過這本《齣版島讀:臺灣人文齣版的百年江湖》,就能瞭解臺灣的齣版生態,縱使潮起潮落,還是有眾多齣版勇者前僕後繼,各擅勝場,最終也纔能為臺灣社會留下可貴的、無可取代的精神價值。──林文欽|前衛齣版社社長
 
  臺灣現代齣版史與政治、社會、經濟情勢的各種變化相互演進。本書從幾個麵嚮觀察這些演進的軌跡,勾畫瞭臺灣現代文化史在齣版領域的輪廓。——林載爵|聯經齣版公司發行人
 
  這是一本我會擺在案頭的書,不僅結構完整、史料嚴實,文字下筆謹慎之餘筆鋒也蘸滿感情,有些還帶有血與淚的味道。三十六年前,我還隻是個快樂的讀書人,書架上有想讀的就會抓來讀;三十六年後,已經是臺灣為數不多的「齣版長者」瞭。前有古人,後更有來者,沒有往昔數代人的拚鬥,何來今天幸福的齣版。——郭重興|讀書共和國齣版集團社長
  
  齣版人的枷鎖,「乞丐趕廟公」被通告修改。「中央」誤植「中共」被判叛亂罪。很多很多的齣版先行者,籠罩在種種高壓的深淵。為瞭傳播善知識依然一直勇往嚮前行,自反而不縮的勇氣令人感佩。——陳坤崙|春暉齣版社暨第一齣版社社長
 
  是小國小民的齣版史導讀,也是好國好民的自由風景。——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以時間為經,人文事件為緯,兼及臺灣政經及社會重大事件,擘劃齣臺灣人文齣版全覽圖。——陳素芳|九歌齣版社總編輯
 
  以臺灣齣版社的成立年份及齣版的走嚮為經緯,描繪臺灣齣版的百年麵貌。——廖誌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齣版反映瞭一個社會人民的思想與文明,儘管臺灣是個移民國度、曾經封閉管製的島嶼,但齣版前輩在齣版的努力耕耘與創意突破,仍然十分精彩豐碩。「有字有江湖,有齣版就有文明」,祈願藉由《齣版島讀:臺灣人文齣版的百年江湖》,讓我們看到過去的勇氣,並不放棄未來可能的光明。——趙政岷|時報文化齣版公司董事長
 
  從繁花盛開的齣版舞臺,在讀過詩、散文、小說……文學多樣性的感性文字之後,走到後臺瞭解實際從事文字編輯的齣版族群,是另一番風景,本書二十二位作者,將臺灣百年人文齣版史躍然紙上,是一種功德和圓滿。——隱地|爾雅齣版社發行人
 
  過去隻是集閤一傢一傢齣版社成書的「百年江湖」,此書改以時間分段,將臺灣人文齣版發展,從一八八○年迄今的流變,有機地組成四個歷史階段呈現。此一結構的創新,讓「臺灣百年人文齣版」有瞭較清晰的歷史麵貌。──應鳳凰|文學史料工作者
 
  在網路與影視還沒發達的漫長年代,報紙副刊與書籍齣版,曾是陪伴多少人走過成長歲月的主要平臺。這本書以人文齣版為軸線,談百年來臺灣齣版故事,每篇都讓人好像迴到當年,時代與個人、書籍與作者,交纏互動、歷歷在目。十年前接下水牛齣版社,不就也是在這樣情懷下的一種衝動。——羅文嘉|水牛齣版社社長
 
  透過二十二位作者,生動有趣地勾勒齣一百多年來臺灣齣版產業在不同年代的風貌,從《臺灣府城教會報》的刊印,一九五○年代遷臺的老牌大陸齣版社,六○至七○年代美國新聞處對推播美國文化的影響,禁書的年代,一九七○年代後期勇於嘗試創新、發掘本土作傢、介紹西洋新知、開拓讀者視野的新秀齣版社的興起,黨外雜誌的風起雲湧,排行榜的誕生,一九九○後期的齣版集團的齣現,到臺語文書籍的齣版與新世紀齣版的典範轉移及挑戰,本書已為臺灣齣版發展史奠下一塊寶貴的基石。——蘇正隆|書林齣版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師大翻譯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颱灣人文齣版的百年風貌,但完全不涉及《齣版島讀:臺灣人文齣版的百年江湖》一書的任何特定內容或觀點。 --- 《島嶼書聲:百年臺灣人文齣版的風景與足跡》 一部深入剖析臺灣社會變遷與知識建構的文化史詩 【書籍概述】 本書以宏大的歷史視野,迴溯臺灣近代以來人文齣版領域的發展脈絡,不僅是一部關於「書」的生產與傳播的編年史,更是一幅描繪臺灣如何在殖民、戰後、威權與民主化等關鍵歷史節點中,藉由文字與思想的力量,形塑自我認同、積纍公共知識的文化圖景。 我們將探討,在特定的政治與經濟結構下,哪些知識分子群體選擇瞭齣版作為對話的場域?不同時代的齣版業者如何應對嚴峻的審查製度與市場挑戰?以及,那些跨越數十年的經典譯作、本土論述、以及邊緣聲音的結集,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今日所認知、所理解的「臺灣人文」光譜。 【核心探討麵嚮】 第一部:萌芽與奠基(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知識引介) 此部分將聚焦於近代化初期,臺灣如何從傳統漢文社會轉嚮現代知識體係的過渡期。在殖民體製下,知識的引進與在地化的努力顯得尤為艱難。我們考察早期知識分子、留學生,以及日後成為齣版先驅者,如何藉用日文、德文、乃至英文的學術資源,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建立起最早的學術與思想的橋樑。 特別關注在戰後初期,隨著政權更迭與社會結構的重組,知識界麵臨的斷裂與重整。早期以引進大陸思潮為主,隨後在冷戰氛圍中,如何艱難地篩選、引介國際新知,並在特定政治壓力下,形成早期的「知識堡壘」。此階段的齣版,往往帶有強烈的教育救國色彩,與後來的批判性書寫形成瞭鮮明的對照。 第二部:動盪中的堅守與突圍(戰後至解嚴前的艱難歲月) 這一時期是臺灣人文齣版麵臨最大考驗的階段。在高度戒嚴與思想管製的環境下,齣版業者的角色不僅是推動知識傳播,更成為瞭保存社會記憶與批判精神的「地下管道」。 本書將細緻梳理「禁書」現象背後的運作邏輯,探討知識分子如何運用隱喻、套語與間接論述,規避審查,進行具有社會關懷的書寫。同時,我們也將深入分析,在學術典籍的引進方麵,齣版界如何戰略性地選擇西方社會科學、哲學思想,這些外來思想如何逐漸成為本土論述的養分。 特別著墨於六零年代至七零年代初期,隨著經濟發展與本土意識的覺醒,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領域如何開始齣現強烈的在地化呼聲,這些嘗試如何在齣版界尋求生存空間,並對後來的學術規範與文化自覺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第三部:解放與多元的戰場(解嚴前後的轉型與爆發) 隨著政治環境的開放,齣版業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挑戰。本書將解析解嚴前後,市場機製如何逐步確立,以及「黨外」的政治訴求如何透過新的齣版形式迅速擴散。 此階段,人文齣版的議題從早期的身份認同與政治參與,擴展到更為細膩的社會議題、性別研究、鄉土文學的再發掘,以及對傳統價值的再詮釋。本書探討瞭不同類型齣版社(如專注學術、大眾知識、純文學等)在市場細分化過程中,如何定位自身,並在競爭中共同提升瞭臺灣讀者的閱讀水平與思想廣度。 我們也將關注,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臺灣齣版界在處理與國際學術接軌的同時,如何強化對自身文化資產的整理與發揚,體現齣知識生產的「在地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係。 第四部:數位時代的重塑與展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變局) 進入新世紀,數位科技、網路社群與電子書的興起,對傳統的人文齣版模式帶來瞭顛覆性的衝擊。本書分析瞭內容生產、通路行銷、以及讀者習慣的巨大轉變。 在資訊爆炸的背景下,人文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如何平衡?專業齣版機構麵臨哪些轉型的睏境與機會?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傳播媒介中,那些需要時間沉澱、深度閱讀的人文經典,其傳承路徑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本書試圖在對話與反思中,勾勒齣臺灣人文齣版在麵對未來時,其核心價值與文化責任的堅守。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齣版史、文化史、知識社會學等多重分析框架。 檔案重建: 透過對大量歷史文獻、齣版目錄、以及當事人口述資料的梳理,還原瞭許多被遺忘的齣版現場與幕後故事。 結構性分析: 不僅描寫「發生瞭什麼」,更著重分析「為什麼會這樣」,揭示齣版業背後的權力結構與知識生產機製。 本土化關懷: 強調臺灣人文齣版如何緊密連結於島嶼的社會變遷與人民的心靈成長,是一部屬於臺灣知識社群的集體記憶文獻。 《島嶼書聲》 是為所有關心臺灣思想史、知識傳承,以及齣版文化發展的讀者,提供的一份深入而詳盡的田野報告與歷史梳理。它不僅迴顧瞭過去的艱辛,更為我們理解當前知識環境的形成,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參照係。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張俐璿
 
  成功大學颱灣文學博士,現任臺大臺文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祕書長。曾任颱灣文學學會創會祕書長、《颱灣男子葉石濤》紀錄片企劃、《颱灣文學英譯叢刊》第五十期客座主編。研究領域為戰後臺灣文學場域、白色恐怖時期文藝報刊。著有《兩大報文學獎與颱灣文學生態之形構》、《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並與臺大臺文所研究生閤作桌遊《文壇封鎖中》,由國立臺灣文學館齣版。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纍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齣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傢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排列)
 
蘇碩斌
 
  現任臺大臺文所教授。臺大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研究領域為文學社會學、臺灣文化史、非虛構寫作等。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專書、期刊論文〈文學的時空批判:由〈現此時先生〉論黃春明的老人係列小說〉等文章,另主編《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與張文薰)及《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譯有《博覽會的政治學》(共譯)、《媒介文化論》、《都市的社會學》等作品。
 
蔡易澄
 
  東華華文係畢業,現就讀臺大臺文所博士班。碩士論文《韆禧年後颱灣文學社群的生產與介入——以「小說傢讀者」為觀察核心》獲楊牧文學獎。著有〈葉笛與他的吉他〉、〈楊雲萍與他的戰爭時代〉等臺文館藏品轉譯文章。另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後生文學獎等獎項,預備齣版個人第一部小說集。
 
劉柳書琴
 
  柳書琴,清華大學颱灣文學所教授,專攻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專著有《荊棘之道》(二○○九)、《殖民地文學的生態係》(二○一二)等二本;編著有《日治時期颱灣現代文學辭典》(二○一九)、《東亞文學場》(二○一八)、《戰爭與分界》(二○一一)等三本;共同編著有《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二○○六)、《颱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二○○六)、《帝國裡的「地方文化」》(二○○八)等三本圖書。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清華大學新進人員研究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中山學術著作獎等、TSAA亞太暨颱灣永續行動獎銀牌獎。
 
林月先
 
  臺大生化科技係畢業,臺大臺灣文學碩士,曾任齣版社編輯。碩士論文《殖民地臺灣齣版業的誕生:思想戰與「國民╱島民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獲國立臺灣圖書館、文化研究學會等論文獎,改編影視提案《假麵的編輯術》(共創)入圍第三屆野草計畫。閤著有《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小說、評論散見自由副刊、報導者、放映週報等。
 
張文薫
 
  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臺灣大學中文係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文學史,關注東亞文化交涉、中日臺比較文學,並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譯介工作。近年論文〈從「異國情調」到「文人意識」:佐藤春夫之「支那趣味」研究)〉(二○一九),譯作《被擺布的颱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係譜》(河原功著、共譯,二○一七)、《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前田愛著,二○一九)。
 
楊佳嫻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為上海文學文化、文學學與性別、文學與城市等等。並長年擔任臺北詩歌節策展人、性別運動組織「伴侶盟」理事。著有詩集《你的聲音充滿時間》、《金烏》等四種,散文集《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等五種。另編有《當我們重返書桌:當代多元散文讀本》、《刺與浪:跨世代颱灣同誌散文讀本》等選集多種。
 
張俐璿
 
  成功大學颱灣文學博士,現任臺大臺文所副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祕書長。曾任颱灣文學學會創會祕書長、《颱灣男子葉石濤》紀錄片企劃、《颱灣文學英譯叢刊》第五十期客座主編。研究領域為戰後臺灣文學場域、白色恐怖時期文藝報刊。著有《兩大報文學獎與颱灣文學生態之形構》、《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並與臺大臺文所研究生閤作桌遊《文壇封鎖中》,由國立臺灣文學館齣版。
 
王梅香
 
  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同時也是文化研究學會的理事。專業領域是東南亞文化冷戰、文化社會學和藝術社會學。教授「閱讀與寫作」、「藝術社會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和「報導文學與社區發展」等課程。博士論文是《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製下的颱港文學(一九五○—一九六二)》,主要探討美國新聞處在臺港的文化宣傳與文學生產。近幾年,將研究重心轉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透過冷戰時期東南亞各國文化冷戰不同個案的比較,迴應美國權力在東南亞的運作邏輯。著有〈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二○二○)。
 
王鈺婷
 
  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及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專書《女聲閤唱:戰後颱灣女性作傢群的崛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編有《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並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彙編31:艾雯》、《臺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彙編64:鍾梅音》、《臺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彙編108:郭良蕙》。
 
金瑾
 
  清大人社係畢業,主修社會學。清大颱文所碩士,研究領域為後殖民與現代性關聯,碩士論文《女作傢的越界書寫與現代性想像:以徐鍾珮、吉錚、三毛為例》。
 
金儒農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文化研究學會副祕書長。研究專長有臺灣現當代小說、社會實踐與地方創生、文化研究理論、全球流行文化與產業分析、東亞大眾文學與齣版。曾擔任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史數位編纂暨建置計畫(三)」共同主持人、亦曾獲文化部「一一○年度青年創作獎勵」。另以筆名麯辰撰寫評論,散見於近百本齣版品。
 
李淑君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博士。研究興趣為臺灣文史與性別研究。著有專書《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期刊論文〈國傢不想要的人:《超級大國民》的哀悼政治〉、〈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左翼女性政治受難者:女性身分、女性係譜、政治行動〉、〈「告密者」的「戰爭之框」:施明正、李喬、鄭清文、葉石濤筆下「告密者」的框架認知與滑動〉、〈言說之睏境與傢╱國「冗餘者」:論鬍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等。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副教授。著有《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颱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颱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颱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並與孟樊閤著《颱灣新詩史》。曾主編《話說文學編輯》等七部圖書,閤編《逾越:颱灣跨界詩歌選》等八部圖書,與策劃「颱灣七年級文學金典」等五種係列齣版品。
 
趙慶華
 
  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博士,現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颱南社區大學講師。靜如宅宅,動如肉腳,熱愛汪星人(也愛喵星人),夢想走遍全世界不隻韆裏的步道。對於文學中的族群、性別、生命史書寫、身分認同等議題最感興趣,特別關注與戰後移民有關的書寫。博士論文以「紙上的我(們)--外省第一代知識女性的自傳書寫與敘事認同」為題。
 
徐國明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客傢委員會諮詢委員、楊逵文教協會理事與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曾任文化部、客委會、國藝會、高雄市政府相關計畫主持人。學術研究上,主要關注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六堆客傢研究、社區營造等領域,成果發錶於《颱灣文學研究學報》、《中外文學》、《東吳中文學報》、《興大中文學報》等期刊,並與楊翠、李淑君閤著《後原運.性別.族裔:當代臺灣原住民族女性運動者群像》。
 
潘憶玉
 
  高雄人。中山大學中文係畢業。現為高雄文學館典藏專員,曾為獨立書店店員。關注在地文學的歷史與生產過程,尋找文學的地方想像。文字見於高雄文學館粉絲專頁與VOCUS。
 
賴慈蕓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研究係博士。研究領域包括翻譯史研究、文學翻譯、兒童文學翻譯等。著有《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颱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譯難忘:遇見美好的老譯本》、《當古典遇到經典:文言格林童話選》等書;譯有《嘯風山莊》、《探索翻譯理論》、《愛麗絲鏡中奇遇》及童書多種;並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
 
黃崇凱
 
  雲林人。臺大歷史所畢業。著有小說《新寶島》、《文藝春鞦》、《黃色小說》、《壞掉的人》、《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靴子腿》及《字母會A~Z》(閤著)。
 
郭正偉
 
  編輯、寫作者。曾任基本書坊副總編輯,前讀字書店店長。著有散文集《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瞭》。
 
陳國偉
 
  現為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國立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颱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臺灣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學、推理小說、流行文化、視覺影像、怪物研究。著有學術專書《越境與譯徑:當代颱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類型風景:戰後颱灣大眾文學》、《想像颱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閤編《交差する日颱戦後サブカルチャー史》(北海道大學齣版會)、韓文學術專書《颱灣文學:從殖民的遊記到文化的平颱》(HUiNE韓國外國語大學知識齣版院)。
 
吳昌政
 
  現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碩士。曾閤編高中國文課本、文化基本教材。關注國語文教學,相信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期許自己成為兼備國文學科知識與教育專業知識的教學實踐者。
 
鄭清鴻
 
  現為前衛齣版社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係碩士。學術興趣為臺灣文學本土論、文學史研究、臺語文運動、文學博物館與文學轉譯。

圖書目錄

推薦語
導論 閤寫島嶼的未竟之書╱張俐璿

在島嶼種字 一八八○—一九四五
1齣版的威力——作傢必須擁抱不認識的讀者╱蘇碩斌
2識另一種字,印第一份報——《臺灣府城教會報》╱蔡易澄
3大報與小報——一九三○至四○年代的不同通俗與相異流行╱劉柳書琴
4齣版也參戰——四〇年代思想戰下的動員商機與啟濛事業╱林月先
特寫 愛書人西川滿的一天╱張文薫

字的遍地生根 一九四六—一九七八
5國共逆勢下落島生根、風聲鶴唳中無辜牽連——上海齣版社來臺之後╱楊佳嫻
6文壇封鎖中——戰後臺灣報刊與文學生產╱張俐璿
7開拓「現代」的版圖——戰後臺灣人文書籍齣版與美國角色╱王梅香
8所謂五小——「純文學」,以及文學史的締造╱王鈺婷
特寫 放下嚴肅,走入日常——迴看「瓊瑤傳奇」與「三毛鏇風」╱金瑾

字的繁花盛開 一九七九—一九九一
9跨越的文學地貌——類型市場的浮現╱金儒農
10禁忌與逃逸——美麗島事件前後的禁書故事╱李淑君
11現實感與小奇蹟——從新興詩刊到文學雜誌╱楊宗翰
12從個人到集團——他們如何用書本改變視界╱趙慶華
特寫 市場從屬——暢銷書排行榜的文學新秩序╱徐國明
特寫 南方從屬——高雄齣版的「曙光」與「春暉」╱潘憶玉

寫給未來的字 一九九二—二○二二
13大限年代的愛情——六一二大限與翻譯羅曼史的美好年代╱賴慈蕓
14文學書係的誕生與衰落╱黃崇凱
15沒有做不到的齣版,也就沒有齣版做不到的——臺灣獨立齣版、小誌創作的嘉年華時代╱郭正偉
16全球與在地知識共振的時代——新世紀人文齣版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陳國偉
特寫 政治、升學與教育理想——五十年來的國文教科書╱吳昌政
特寫 「捌字」(bat-jī)的百年進行麯——臺語文齣版的迴顧與前瞻╱鄭清鴻

後記 百年齣版江湖,持續更新中╱林巾力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臺灣人文齣版大事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31871
  • 叢書係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捧此書,我原以為會是一部略顯枯燥的行業報告,但讀下去纔發現,這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江湖秘笈”。它用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筆法,解構瞭颱灣人文齣版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復雜生態。那些書店老闆、編輯和發行人之間的微妙博弈、理念的衝突與融閤,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最喜歡作者處理議題的角度——不是簡單地褒貶是非,而是將每一個決策都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審視。你會看到,一個決定齣版某本書的背後,可能牽動著政治風嚮、市場接受度甚至人情世故的復雜網絡。這種多維度的剖析,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愉悅感。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本我們輕易購得的書籍,背後都凝結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是一場場艱難的“島嶼生存戰”。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老辣,卻不失溫度,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民間故事的煙火氣,讓人欲罷不能。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閱讀時,我需要時間去適應作者那種略顯疏離但信息密度極高的敘事風格。然而,一旦沉浸其中,便會被書中那些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戰”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書裏描寫的那些齣版社,很多都是以“文化使命”為驅動的,他們往往不計成本地去印製那些“不賺錢”但“有價值”的書籍。這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在今日這個追求效率和流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令人唏噓。作者沒有美化這個過程,而是坦誠地展現瞭理想主義者在商業邏輯麵前的掙紮與妥協。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到編輯們在昏暗的燈光下,為瞭一句話的措辭而反復推敲的場景。這種對“工匠精神”的緻敬,使得整本書的格調高遠,它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在對當代齣版業提齣一種無聲的叩問:我們,還記得最初為什麼要拿起筆、為什麼要開印刷廠嗎?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參加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口述曆史研討會”,不同代際的聲音在字裏行間此起彼伏。它成功地將那些曾經在颱灣文化版圖上熠熠生輝卻漸漸淡齣大眾視野的齣版機構和人物,重新拉迴瞭聚光燈下。作者對於特定曆史時期,比如戰後初期或解嚴前後的齣版政策變遷的梳理,清晰而有力,為理解颱灣社會思潮的演變提供瞭絕佳的切入口。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地方誌”和“民間文學”齣版的著墨,這部分內容展現瞭颱灣齣版界對本土精神的執著探尋。與其說是在寫齣版,不如說是在為颱灣的“文化記憶”做一次細緻的梳理和搶救。那種對“根”的追尋,那種不甘於被主流話語吞噬的韌性,透過文字的力量,穿越時空感染著現在的讀者。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巧妙,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仿佛一氣嗬成,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立體且縱深的“人文生態係統圖譜”。它沒有僅僅停留在介紹幾傢著名齣版社的成功案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整個産業鏈條上的各個節點,從作者的創作生態、編輯的遴選標準,到發行渠道的開拓,再到讀者的培育,都有詳盡的描摹。這種全景式的掃描,讓讀者得以窺見颱灣人文齣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壁壘,抵禦外部強勢文化的衝擊。特彆是書中關於早期知識分子如何通過“聯手閤作”來共同抵抗市場壓力的描述,體現齣一種強大的社群力量和知識互助精神。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高水平的學術沙龍,信息量爆炸,啓發點極多。對我個人而言,它重塑瞭我對“文化傳承”的理解——這不隻是靜態的保存,更是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江湖”運營。非常推薦給所有對書籍、對文化脈絡、對社會變遷感興趣的深度閱讀者。

评分

這本《齣版島讀:臺灣人文齣版的百年江湖》簡直就是一本濃縮的颱灣文化史詩,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拉進瞭一個個泛黃的舊書店,空氣中彌漫著油墨和紙張特有的芬芳。它不僅僅是關於齣版機構的編年史,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知識分子群像圖。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睏境中堅守理想的群像,他們如何用文字為社會提供精神食糧,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摸索前行,那種執著與浪漫交織的情感,讀來令人動容。尤其是一些關於早期颱灣文學雜誌命運的描述,那種從興起到沉寂的起伏,讓我對“齣版”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承載的不僅是信息,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坐標和文化身份的建構。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宏大曆史背景的鋪陳,又不乏生動具體的軼事,讓人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收獲瞭閱讀的樂趣。我特彆欣賞它不拘泥於“成功學”的錶層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細節,讓整個颱灣齣版界的百年江湖顯得真實可感,有血有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