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然明性:藏傳佛教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選集

朗然明性:藏傳佛教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蓮花生大士、伊喜•措嘉、龍欽巴、密勒日巴、祖古•烏金仁波切等大師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大手印
  • 大圆满
  • 密宗
  • 修行
  • 佛学
  • 哲学
  • 西藏文化
  • 觉悟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手印與大圓滿,字雖異,但義相同;
唯一差異是,大手印側重正念,大圓滿於覺性中休息。


本書為藏傳佛教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選集,諸多偉大上師結合自身的學習與成就,從中淬鍊出精簡務實的修行教言。這些收錄的文選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智慧,極具啟發、甚為重要,而且文本中的竅訣非常簡單直接,使讀者可以輕鬆地運用。

本書以祈請文作為序曲,並有一篇讓修行者在家禪修時可念誦的祈願文,其後依序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見地教導,最後的〈雙運〉篇章則結合大手印與大圓滿的法門。

大手印,不回顧過往,不想像未來,不以造作的概念指稱禪修。此外,不將空性視為空無一物。向內觀看,對於五官所感知的對境,不評斷是非對錯,讓注意力自然而然,本然安住有如嬰兒,即使一剎那也不讓注意力散馳。

身體坐直,口不言語,嘴巴略開,讓氣息自然流動,讓心安住於無造作的本然中,此時不論生起好壞或樂苦等念頭,對於悲喜毫不在意的自心體性,是朗然而空、赤裸而覺的。此自心體性是一切有情眾生的自性,根據阿底瑜伽,它是覺性與空性的大圓滿。

雖然大手印與大圓滿使用了不同的詞彙,但在實相上,兩者的究竟意義完全沒有差別。經由這樣的教法,當面臨死亡時,在心與身的連結斷開的那一刻,心便與法身相融。然而,在仍然保有此身的時候,也可能在奧明法界之中成就真實圓滿的證悟。
 
禅定之境:宋代禅宗“即心即佛”思想探析 作者: [在此处插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林清源] 出版年份: [在此处插入一个虚构的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出版社: [在此处插入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文华学社] ISBN: [在此处插入一个虚构的ISBN,例如:978-987-6543-21-0] --- 导言:宋代思想的独特转向与禅宗的鼎盛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在经历了唐代佛教的辉煌与随后的“会昌法难”之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禅宗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寺院内部的修行实践,而是深刻地渗透到士大夫阶层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禅定之境:宋代禅宗“即心即佛”思想探析》,旨在深度剖析宋代禅宗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命题——“即心即佛”(或称“心即是佛”)。这一理念不仅是宋代禅宗区别于前期佛教教义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能够迅速适应时代需求、与理学思潮进行对话与融合的关键所在。 全书将从历史语境、核心教义的演变、哲学意涵及其对后世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维度,对这一命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与阐释。 第一部分:历史语境的回溯与禅宗的宋代定型 在探究“即心即佛”的哲学内涵之前,我们必须理解这一思想是如何在宋代扎根并成为主流的。 一、唐末五代的思想底色: 宋代禅宗的繁荣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唐代禅宗(尤其是牛头宗和荷泽宗)对心性论的初步发展之上。本书将简要回顾六祖慧能“无相”的顿悟法门,以及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实践论,为理解宋代如何将这些理念系统化提供基础。尤其关注在动荡的五代时期,禅宗如何通过其强调“自力救赎”和“活泼应变”的特性,成为士人心灵的避难所。 二、临济与曹洞的鼎盛与分化: 宋代禅宗主要由临济宗和曹洞宗主导。本书将详细对比这两大流派在阐释“即心即佛”上的差异: 临济宗的“机锋”与“喝棒”: 临济宗更强调通过峻急的机锋和棒喝,瞬间打破学人对“心”与“佛”之间界限的执着。其“即心即佛”是即刻的、爆炸性的体悟。 曹洞宗的“只管打坐”与“本参”: 曹洞宗则更注重“静坐”作为体悟的温和路径,强调在绵密的修行中自然显现的“本来面目”。 通过对宋代高僧如临济下“五家七宗”中代表人物(如圜悟克勤、大慧宗杲等)的语录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他们如何将抽象的教理落实为具体的修行指导。 第二部分:“即心即佛”的教义结构与哲学解构 “即心即佛”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书将重点解构其内涵。 一、本体论的重塑:心与佛的同一性: 本书认为,宋代禅宗在此命题中,彻底颠覆了传统佛教中“因地心”与“果地觉”的阶段性区分。心不再是达到佛性的“工具”或“媒介”,而是佛性(觉悟)的本体展现。我们在此部分深入探讨“自性清净”的观念,分析禅宗如何吸收并改造了天台宗的“圆融三谛”思想,将其转化为内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绝对实在。 二、认识论的转向: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即心即佛”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本书将此视为一种认识论的革命。它意味着修行不再是通过累积功德或外在仪轨来“获取”佛性,而是通过彻底的自我觉察来“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我们将分析“看话禅”和“公案”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它们如何设计为一种“认知陷阱”,迫使学人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 三、对“空性”的世俗化阐释: 如何避免“即心即佛”沦为对“心性”的执着?宋代宗师们通过强调“不立文字,不离文字”来平衡这一风险。本书将探讨,宋代禅宗如何将大乘佛教的“空性”概念,以更贴近世俗生活的方式进行阐释,使之成为一种“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现实态度,而非纯粹的玄学思辨。 第三部分:宋代理学与“心学”的先声 宋代的思想史,不可避免地要讨论程朱理学。本书认为,禅宗的“即心即佛”对宋代理学,尤其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的兴起,构成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和参照系。 一、与朱熹“格物致知”的张力: 本书将对比朱熹对禅宗“心外无物”论的批判,分析理学与禅宗在“心”的本体地位上的异同。朱熹主张须通过穷尽事物之理(格物)方能知“天理”,而禅宗则认为理即在心。这种理论上的张力,构成了宋代哲学史上的一个关键辩论场。 二、陆九渊的“心即理”与禅宗的呼应: 重点分析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主张,如何清晰地映射了禅宗“即心即佛”的本体论格局。本书将展示,陆九渊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禅宗在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观念的哲学提升和理论系统化。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当代启示 《禅定之境》的最终目的,是梳理“即心即佛”思想在宋代如何成熟并最终影响了中国思想的走向。它不仅是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更是关于人类自我认知与精神自由的永恒探讨。通过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思想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东方智慧如何处理“主体性”与“实在性”之间关系的深刻视角。本书的结论是,宋代禅宗所构建的“心佛合一”的图景,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回归本真自我的生活哲学,其深远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索。 --- 本书特色: 文本细读: 大量引用并分析了《嘉泰普灯录》《嘉祐录》等宋代重要禅宗文献的原始语录。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宗教学、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清晰的逻辑脉络: 将复杂的禅宗教义拆解为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进行阐释,便于现代读者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蓮花生大士、伊喜•措嘉、龍欽巴、密勒日巴、祖古•烏金仁波切等大師
蓮花生大士、伊喜•措嘉、龍欽巴、密勒日巴、祖古•烏金仁波切等大師

譯者簡介

普賢法譯小組
主要譯者:黃靜慧
美國加州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翻譯碩士。一九九四年於美國加州皈依於夢參老和尚座下,一九九七年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皈依於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噶千仁波切座下。譯有《松嶺寶藏》(2013)、《千手千眼觀音齋戒》(2013)、《噶千語錄》(2015)等書。

文字校閱:楊書婷
普賢法譯小組發起人,譯有《椎擊三要:噶千仁波切大圓滿頓悟法》、《照亮解脫道之炬:前行法之次第導引》、《彩虹丹青:融合見地與修持的成就口訣》及《直顯心之奧祕:大圓滿無二性的殊勝口訣》等書。

詞彙協力:林姿瑩
普賢法譯小組成員。確吉尼瑪仁波切《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及《當下了然智慧:無分別智禪修指南》譯者,邱陽創巴仁波切《如是,我能見真實》、《簡單,我有平常心》及《圓滿,我來到起點》審定。

图书目录

前言:瑪西亞.賓德.史密特
導引手冊介紹:祖古.烏金仁波切

1祈請文
甘露之雲堤:龍欽巴
加持之雲堤:蔣揚.欽哲.汪波
了義大力金剛持:敦珠仁波切

2大手印
明照智慧:密勒日巴
具一即足之道:岡波巴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噶瑪巴.讓炯.多傑
大手印之見、修、行:措竹.讓卓
大手印筆記:貝瑪.噶波
大手印住、動、覺之教誡:米龐仁波切

3大圓滿
立斷之基的教誡指引:金剛瑜伽女傳法,秋吉林巴取藏
無修成佛:敦珠.林巴
本初智之體性:米龐仁波切
正念之鏡:紐修.堪仁波切
驅除闇昧之燈:米龐仁波切
老維嘉雅:雪謙.嘉察.貝瑪.南嘉
大圓滿的修持要點:雪謙.嘉察.貝瑪.南嘉

4雙運
自然解脫一切所遇:堪布岡夏
明:策勒.那措.讓卓
見地與禪修:蔣貢.工珠
中陰聽聞解脫:蓮花生大士傳法,秋吉.林巴取藏
勝義離戲懺悔:蓮花生大士傳法,秋吉.林巴取藏
伊喜•措嘉祈願文:蓮花生大士傳法,貝瑪.勒哲.匝取藏

人物簡介
詞彙解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19133
  • 叢書系列:善知識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2 x 17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歲~99歲

图书试读

導引手冊介紹
祖古.烏金仁波切

運用聞、思、修所得的三慧,以及對大手印和大圓滿教法在理論上的了解、〔在實修上的〕覺受和了證,你將擁有能於此生成就圓滿正覺所需的一切。

於此末法時期,最有效的教學風格不是冗長的學術解釋,而是直接了當的導引手冊(藏文:triyig)。大圓滿密續是以含義隱蔽的方式撰寫而成,因此只有極精於講解與論典的大師才能夠闡明其意涵。另一方面,導引手冊則以講解為基礎,是簡短且全面的教導,撰寫方式簡潔明白。這類大手印與大圓滿教法的集要,就包含了一位具格行者要於此生證得本初佛果境地的一切所需。

雖然大手印與大圓滿使用了不同的詞彙,但在實相上,兩者的究竟意義完全沒有差別。經由這樣的教法,當面臨死亡的時候,在心與身的連結斷開的那一刻,心便與法身相融。然而,在仍然保有此身的時候,也可能在奧明法界之中成就真實圓滿的證悟。

偉大的上師們曾經說過,若要認出本覺,就要累積資糧、淨除遮障,並獲得具德上師的加持。應當了解,若是想靠其他方法來認出本覺,則為妄想。你可曾聽說有誰只憑閱讀書本就認出了無二的覺性?除了領受加持、累積資糧、淨除遮障,別無其他方法可讓人認出本覺。

虔敬心比學問更重要。一個人有可能在辯論與分析思考方面獲得令人欽佩的技巧,卻仍認為大圓滿教法有缺失,誤以為大圓滿教法是大乘和尚「頓悟」學派追隨者的謬見。

領受加持,意指生起深切虔敬之際。僅僅依靠智識上的推論,確實非常難以認出本覺。噶舉派和寧瑪派強調的古蘇魯純然安住修,乃相對於班智達的觀察修。生起虔敬、領受加持、專注禪修,乃是往昔無數修行者得以成就的唯一法門。

噶舉派與寧瑪派是因世代以來的了證大師聞名,而非以偉大學者著稱。雖然噶舉和寧瑪派也曾有不少大學者,但大多數行者皆為在家的男女居士。而其中有數不盡的修行者,藉由此簡單、直接的教導傳統,實際上在圓寂時以坐姿禪定於無散亂的智慧之中。你可以親自閱讀寧瑪派與各個噶舉傳承中關於修行者的驚奇事蹟記載,便可得知。另外則有成就者塞東.修貢(Seltong Shogom)與他的一群弟子,在堅硬岩石上留下三十多個清晰腳印的例子。在我小的時候,父親曾帶我到東藏去看這些腳印。許多地方的岩石就好比麵糰一樣地被塑型,真是驚人!

藏曆每個月的第十五天,滿月落下之際,太陽同時升起――二者之間沒有任何空隙。大鵬金翅鳥出生時,雙翼就具備充足的力量,一旦破殼而出便可立即飛翔。相同地,大圓滿或大手印的修行者在色身死亡時,將同時證得圓滿佛果。因此,在死亡之際,經驗老到的瑜伽士不會失去意識,而是獲得證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