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限量親簽版)

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限量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照
圖書標籤:
  • 曆史
  • 民國史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人物
  • 傳記
  • 文化
  • 政治
  • 限量版
  • 簽名版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要理解「臺灣史」離不開「民國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民國,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個沒有現成答案的時代,一個有大空間供進行破壞性、建設性試驗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精彩人物的時代。

  民國的高速變化、頻仍動盪,涵蓋各種新舊思想與事件,正是民國史的迷人之處。本書聚焦三大主題──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在當今環境下,理解與敘述「民國史」為何會遭遇種種睏難?什麼是「民國精神」?臺灣又存留著怎樣的「民國」遺緒?

  ◎「中華民國興亡史?」:「民國」是斷代史嗎,還是在臺灣延續、復活的歷史?「民國」該如何分期?1945-1949,短短四年到底發生哪些戲劇性的變化?「孔宋傢族」和「CC派」如何將蔣介石架空,最終形成國民黨「無能守土,卻高效撤退」的現象?

  ◎「民國故事與民國人物」:「民國」堪比「三國」,是一個齣人物的時代。鬍璉、傅斯年、鬍適、陳寅恪……這些人各自有什麼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故事?時代的擾動與糾結,如何逼齣他們的智慧與活力?

  身處多元文化的臺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教育呢?要知道,改變臺灣歷史的關鍵因素,往往存在於臺灣之外。要講清楚「我們的歷史」,也就是解釋今天臺灣現況的來歷,不能不瞭解「民國史」。1912年以來的這段歷史,須放在中國通史與臺灣史的雙重架構中,纔能燭照齣有意義的變化軌跡。
 
本書特色

  ◎楊照15年「中國通史」撰述計畫的重要延展──承襲《不一樣的中國史》的敘述、探究和解釋,從中國通史與臺灣史的雙重角度,重新認識「民國」的時代意義和重要印記。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代談「民國史」?──意識形態和獵奇心態的反覆乾擾,讓這段既近卻遠的歷史受到格外簡化,唯有打破刻闆框架,方可訴說複雜的民國史真相。

  ◎「同心圓」史觀之外,理解臺灣的新視野──擺脫「臺灣人的臺灣史」限製,世界史、東亞史、中國史、16世紀海洋貿易史,以及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史」,都是影響臺灣的各種不同力量。
 
文化界/教育界 誠意推薦

  Cheap  知識型歷史YouTuber
  李律   故事Story Studio主編
  宋怡慧 作傢、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果子離 作傢
  張鐵誌 《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陳婉麗 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曾冠喆 薇閣高中教師
  楊斯棓 《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蔡詩萍 作傢、資深媒體人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美月 高雄女中歷史教師
 
好的,這裏為您構建一份關於“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限量親簽版)”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著重於其姊妹作、相關主題的探討,以及該係列圖書的獨特視角,但不直接描述或引用《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限量親簽版)》的任何具體內容。 探尋現代中國的底層邏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考古 從「共和之夢」到「現代之睏」,重新審視那個我們以為已經熟知的歷史片段。 本書係(此處代指與您提到的那本核心書籍同屬一個思想體係或齣版序列的作品集)旨在挖掘近代中國轉型的深層肌理,探討那些塑造瞭當代中國麵貌的關鍵詞、關鍵人物與關鍵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複雜的知識結構與文化衝突。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線性敘事的通史,而是一係列關於「概念」如何被發明、被挪用、被異化,最終成為定義一個時代精神的標籤的深度考察。 我們經常在教科書中讀到關於「民國」的標籤:自由、民主、科學、啟濛。然而,這些光鮮亮麗的詞彙在輸入中國的過程中,是如何與既有的儒傢倫理、帝製遺緒以及外來意識形態進行艱難的磨閤與碰撞的?本書係試圖剝離這些概念的華麗外衣,直抵它們在特定歷史情境下所承載的沉重重量與變形。 第一部:概念的「嫁接」與「水土不服」——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漂流 本書係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知識菁英群體在麵對西方衝擊時所經歷的認知失調。他們試圖用舶來的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概念,來解決中國「救亡圖存」的燃眉之急。然而,這些概念的「翻譯」過程本身,就充滿瞭風險與誤讀。 一、 權力與倫理的拉鋸:從「公」到「私」的漫長爭奪 我們將聚焦於「公共性」(Public Sphere)在中國的艱難建立。傳統中國社會高度依賴血緣與地緣關係構成的「私域」,而現代國傢意識則要求建立一個獨立於傢庭和宗族之外的「公域」。本書係通過考察早期報刊、論壇辯論以及私人信函,描繪齣知識分子如何在私人情感與公共責任之間拉扯。他們如何定義「公民」而非「臣民」?他們對「個人權利」的理解,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權利」概念有何根本性的差異?這種差異,最終如何影響瞭後來政治結構的演變? 二、 「現代性」的歧義與破碎:技術、文化與精神的「三岔口」 「現代」在中國語境中,往往被簡化為一係列物質性的標籤:火車、電燈、西裝、新式學堂。本書係則堅持認為,真正的現代性危機是精神性的。當傳統的宇宙觀、生命意義被快速瓦解後,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是虛無主義的瀰漫,還是對某種「超驗性」的重新尋覓?我們將比對魯迅、梁啟超、陳獨秀等人的文字,探討他們對「啟濛」的期望與幻滅,剖析「重塑民族性」的口號下,對「舊人」的殘酷否定與「新人」的虛無化傾嚮。 第二部:空間的重塑與社會的底層震盪 近代中國的轉型不僅是思想層麵的,更是空間和社會結構層麵的劇烈重組。本書係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宏大敘事中經常被忽視的社會群體和地理空間。 一、 城市邊緣的「流動性」與「無根性」 民國時期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是新舊交匯的熔爐,但也孕育著巨大的社會張力。本書係通過分析早期城市治理的文獻,揭示瞭大量農民、手工業者、失業知識分子湧入城市後,所麵臨的身份認同危機。他們不再是傳統鄉土共同體中的一員,卻也未完全納入現代契約社會的框架。這種「中間狀態」——即社會學上所謂的「社會脫節」(Anomie)——如何成為滋生激進思想或保守迴潮的溫床? 二、 地方精英的轉嚮:權力繼承與地方秩序的重構 圍繞中央政府的更迭,地方士紳、士大夫和新興的鄉村精英們扮演瞭極其關鍵的角色。本書係不側重於描寫軍閥割據的錶象,而是深入探討地方精英如何「選擇性地」採納中央頒布的政策,如何利用地方資源(如土地、宗族網絡、教育機構)來維持或重塑其權力基礎。他們對「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的理解,往往比理論傢們更加務實和權謀。 第三部:聲音的碎片與歷史的「迴音」 本書係強調,歷史並非單一的、統一的敘事,而是無數相互乾擾、相互滲透的「聲音」所構成的複雜場域。 一、 被壓抑的女性意識:超越「賢妻良母」的早期嘗試 近代中國女性解放的進程,往往被簡化為「走齣閨閣」的口號。然而,本書係細緻爬梳瞭早期女權運動者、女校學生、以及在文學界嶄露頭角的女性作傢們的真實睏境。她們不僅要對抗男權社會,還要與那些將「女性解放」服務於「民族強大」的集體主義話語進行鬥爭。她們對「自由戀愛」和「個人價值」的追求,常常被宏大敘事所吞噬。 二、 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對立統一? 在追求富強的道路上,「科學」與「技術」成為瞭至高無上的追求。但這種對技術理性的狂熱,是否導緻瞭人文精神的萎縮?本書係將考察從蔡元培的「兼容並包」到後來對「實用主義」的極端推崇之間的轉變,探討學術界在不同壓力下,如何調整其價值排序,以及這種調整對後世學術品格的深遠影響。 總結:迴到問題的起點 本書係的核心精神在於「重返問題」。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迴到那個充滿激烈辯論與深刻焦慮的年代,重新麵對那些「概念」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時所遇到的阻力與變異。通過這種深入的、解構式的考察,我們纔能更清晰地理解,今天我們所討論的許多社會、文化和政治問題,其源頭並非近在眼前,而是深植於那個世紀初的「概念民國」之中。這是一次對現代中國底層邏輯的深刻反思,一場邀請讀者加入的、關於歷史認知的艱難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係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纍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BRAVO FM91.3電颱「閱讀音樂」、臺北電颱「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我所認識的「民國史」
之一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
01為何這個時代要談「民國史」?
02那一年,大陸掀起的「民國熱」
03臺灣存留著的「民國範兒」
04民國文人的民國精神
05兩位領導人對待知識分子的不同態度
06「校園不服從」的自由風氣
07「荒唐鏡像」的歷史認知
08蔣氏父子來到臺灣之前
09《雷震日記》記錄的蔣經國崛起
10自由主義思想的啟濛,來自「民國」
11臺灣史和民國史的分閤架構
12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的反覆乾擾
13「民國史」格外簡化的硬框架
 
之二  「中華民國興亡史?」
01「民國史」的斷代主張
02鄭學稼的《中共興亡史》
03「政治協商會議」破局後
04孔宋傢族:左右蔣氏政權成敗的聯盟者
05 CC派:從三個領域包圍黨中央
06一人指揮、到處是縫的國軍部隊
07製憲國民大會到副總統選舉的受挫
08《對華關係白皮書》的落井下石
09蔣介石下野後的所思所行與高效大撤退
10二二八為流亡政府站穩臺灣的作用
11冷戰新局,國共內戰沒有結束
 
之三  民國故事與民國人物
01棄守海南、舟山,卻留住瞭金門
02金門王鬍璉的「走公養金門」
03自主養兵養民,全靠金門高粱
04《八二三注》所描寫的八二三炮戰
05「炮一響,良心就迴來瞭。」
06「但開風氣不為師」的鬍適
07創辦「天下第一所」的傅斯年
08「反對」鬍適有理的精彩人物
09陳寅恪、錢穆和餘英時
10「民國」是個齣人物的時代
11「民國」消融在「臺灣」的社會意識中
  
第二部分   我所關注的「中國史」
01減法的、窄化的「本土化」政策
02多元養成的「知識債主名單」
03通史怎麼講?看時代的大變化、大成就
04講隋唐歷史不提「大唐盛世」
05抗拒傳統上抬高「南明」的荒謬
06鄭成功進攻熱蘭遮城非臺灣史開端
07改變臺灣歷史的關鍵,存在於臺灣之外
08和世界性潮流逆嚮的「同心圓」史觀
09歷史該如何和現實發生連結
10中國史是臺灣史重要部分的延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99486
  • 叢書係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0.9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能感覺到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紙張的質地也相當考究,翻閱起來既有厚實感又不失柔韌,完全是收藏級的佳品。尤其是限量親簽版的細節處理,那個簽名不僅僅是幾個筆畫的疊加,更像是一種與作者精神對話的印記,讓人心生敬意。這種對實體書的用心,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裝幀上的設計語言,似乎也在暗示著內容本身的重量和深度,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似乎透過封麵就已撲麵而來,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被時間塵封的“不一樣”的敘事角度。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熱愛的宣言。

评分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對“不同”的探索和呈現方式。它沒有簡單地否定前人研究,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種審慎而又大膽的姿態,去重新審視和解讀那些被我們習慣性接受的“定論”。這種對既有觀念的持續追問和挑戰,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的標誌。閱讀過程中,你會頻繁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觀點,思考它與自己過往所學的對比和異同。這種思維上的碰撞和啓發,是閱讀的最高享受之一。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種新的曆史敘事,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一種批判性地看待一切既定事實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上的收獲,遠比單一的曆史知識本身要寶貴得多。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它所傳遞齣的一種曆史的“溫度”和“人味兒”。很多時候,我們讀到的曆史是宏大的、是關於國傢和製度的,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將焦點拉迴到那些真實生活其中的個體身上。通過那些被精心挑選的側麵材料和細節描寫,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刻闆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掙紮的鮮活個體。這種對“人”的關注,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的距離。它讓人反思,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選擇、恐懼和希望是如何塑造瞭曆史的走嚮。這種由微觀視角摺射齣宏觀世界的寫作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單嚮度的認知,而是立體而多麵的復雜結構。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清晰的邏輯層次。每章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流暢自然,仿佛是一條精心鋪設的河流,引導著讀者順流而下,去往下一個思想的彼岸。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史料考證和理論構建的部分,作者也通過精妙的論證結構,將其轉化成瞭易於消化的知識點,而非堆砌的學術術語。這種對讀者接受能力的充分尊重,讓學術性與普及性達到瞭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對於一個希望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但又擔心被晦澀理論勸退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完美橋梁,讓人讀得既踏實又過癮。

评分

我對作者敘事風格的把控力感到由衷的欽佩,他似乎擁有將復雜曆史脈絡抽絲剝繭、重新編織的魔力。不同於傳統教科書的冰冷和公式化,這裏的文字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獨特的洞察力。讀起來完全不是那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感覺,更像是與一位博學又風趣的智者在深夜促膝長談。那種穿梭於宏大曆史敘事與細微個體命運之間的自如,讓人拍案叫絕。特彆是他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切入點,總能避開那些老生常談的窠臼,挖掘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動力學。這種敘事上的“跳脫”和“再創造”,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研究,變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修正和拓展認知邊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