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遊問俠之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

吟遊問俠之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龔鵬程
图书标签:
  • 侠文化
  • 吟游文学
  • 武侠小说
  • 文化史
  • 精神史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研究
  • 历史研究
  • 大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漢代的遊俠和唐代的劍俠有何不同?
  鴛鴦蝴蝶派與武俠小說的關係為何?
  人在江湖,金庸小說中的俠是何種面貌?
  劍亦有情!古龍的「江湖」又有誰能懂?
  解開對俠的神話崇拜  打破對俠的傳統迷思
  重新解讀古俠客精神  致力打造新俠客文化
  兩岸知名學術大儒及思想家  龔鵬程  俠骨柔情之作
  至情,至性,消弭人間不平,掃蕩世間不公;
  俠骨、俠氣,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他們的姿影,瀰漫在我們心頭,
  瀰漫在銀幕和螢光幕,以及無數小說與唱本裡。
  他們力挽狂瀾,千金一諾,他們殺身成仁、視死如歸,
  他們摩頂放踵、兼愛天下,他們除暴安良、濟弱扶傾,
  他們俠氣崢嶸,教人神往。
  他們俠縱杳然,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更有一種儒墨所無的神祕浪漫氣息。
  千山獨行,衣袂飄飄。正義的英雄,就這樣,走入了人世、走入江湖。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王維〈少年行〉

  在歷史陰闇的夜空裡,偶然出現一些特立獨行的任俠仗義之英雄俠客,彷彿在陰冷的寒夜發現了一兩顆亮麗的流星,帶給人們一霎時莫名的興奮。他們那種堅持信念、不畏強梁的勇氣,義之所在、雖死不辭的壯烈,以及那種白晝悲歌、深宵彈劍的孤寂與放浪,在在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情操,扣人心弦。然而,究竟活生生存在於歷史中的俠,是不是真如我們所嚮往的那樣,是個正義的浪漫英雄?真實的「俠」,究竟是何種面貌?本書就是想打破俠之浪漫想像,暫時關閉幻想和憧憬之門,揭開歷史的布幔,一窺俠客的真面貌!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俠是急公好義、勇於犧牲、有原則、有正義感,能替天行道,紓解人間不平的人。他們常與官府為難,總站在民眾這一邊,且不近女色。然而,在現實生活裡,所謂的「俠」也許只是那些喜歡飛鷹走狗的惡少年,只是手頭闊綽、排場驚人的土豪惡霸、剽劫殺掠的盜匪;或是沉溺於性與力,欺凌善良百姓的巿井無賴,徹底顛覆我們對俠的崇拜與憧憬。本書即是從歷史追溯俠的文化,並且深入武俠小說的世界,一探俠的精神與真義。

 
龙吟虎啸:武侠精神的时代回响与文化演变 一部横跨千年,探究“侠”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内涵与外延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大侠”,亦不直接论述小说或影视作品中的武侠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长河中,“侠”这一核心概念如何从朴素的民间义行,逐渐蜕变为承载特定时代精神与文化理想的复杂符号。我们试图剥离武侠文学固有的浪漫外衣,深入挖掘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肌理与哲学深度。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先秦至魏晋的“侠”影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侠”字诞生之初。《逸周书》中的早期记载如何勾勒出一种基于血缘与乡土的朴素互助精神?我们细致梳理了春秋战国时期,游侠群体在列国争霸中的实际角色。他们不再是简单的乡里英雄,而是具备鲜明政治倾向的干预者。李斯笔下的“闾巷之侠”,是秦始皇统一过程中最先被剪除的“不稳定因素”,这一段历史,揭示了中央集权对民间武力的天然警惕。 进入汉代,“侠”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是无法回避的议题。从晁错对游侠的批判,到司马迁《史记》中《游侠列传》的立传,标志着“侠”第一次被纳入正统史学的视野。然而,司马迁笔下的侠,其核心价值已不再是单纯的暴力,而是“重然诺”、“轻生死”的道德操守。本书将深入剖析,汉代的侠,如何成为朝廷拉拢或镇压的对象,他们的行为准则如何受到儒家“忠孝”伦理的深刻影响,形成一种“儒侠”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个体精神寻求解放。这一时期的“侠”,更多地投射在竹林名士的洒脱不羁与对世俗规范的叛逆之中。虽然他们可能手无寸铁,但其蔑视权贵、追求“真我”的姿态,为后世武侠精神中的“傲骨”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第二部分:唐宋变革——“义”与“理”的交织 唐代,国力鼎盛,社会结构趋向稳定,游侠的活动空间受到制度的进一步挤压。然而,都市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城市中的“义气团伙”开始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同时,唐传奇中的“侠客”形象,开始出现神怪色彩,这反映出士人阶层对现实权力结构束手无策后,将理想投射于超自然力量的倾向。本书重点讨论了唐代诗歌中对“侠客行”的描绘,分析其如何从历史人物转向文学母题。 宋代,是中国文化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理学”的兴起对“侠”的道德观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说汉代的侠重“诺”,唐代的侠重“情”,那么宋代的知识分子则开始审视“义”的边界。“以文抑武”的文化导向,使得赤裸裸的武力干预受到压制。我们考察了宋代地方乡绅对地方治安的介入,分析民间武装力量如何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以及这种“官僚化”的倾向如何稀释了传统游侠的独立性。 第三部分:元明清的转型与重塑——从民间到剧场 元朝的统治,带来了多民族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为民间叙事提供了新的土壤。随着市井文化的繁荣,“武艺”与“江湖”概念开始分离。明清时期,侠的形象经历了一次关键的“剧场化”和“通俗化”过程。 “侠”在戏曲和通俗小说中获得了空前的生命力。 这里的侠,不再需要直接干预朝堂,而是通过“路见不平”、“惩恶扬善”等舞台化的行动来满足大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我们详细分析了《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复杂性,它既是底层反抗的呐喊,也是被收编的秩序的构建。清代中后期的公案小说中,侠的元素如何与律法逻辑相互渗透,形成了“法外之情”与“王法”的辩证关系。 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转型,实质上是将“历史政治参与者”的侠,彻底转化为“道德楷模与娱乐符号”的侠。这种转化,为近代武侠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叙事基础。 第四部分:近代冲击与“新侠”的诞生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传统的“侠”义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国为民”成为新侠的核心要义。 从晚清的“会党”活动到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知识分子们重新审视武力在救亡图存中的价值。 梁启超对“新民”的构建,与对武术精神的推崇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探讨了近代体育观念的引入如何改造了传统武术的内涵,以及这种改造如何影响了“侠”的身体实践。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旧有的江湖秩序崩溃,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建立,此时的“侠”,常常是在传统伦理与现代民族主义之间艰难徘徊的矛盾体。 全书通过对史料、文献、地方志、戏曲脚本及初期白话小说的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侠”的概念演变谱系,旨在揭示这一文化原型如何适应并反思中国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一部关于“文化基因如何在新时代不断被重新编码”的严肃探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龔鵬程


  1956年生於台北,為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現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曾任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旅行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著有《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龔鵬程四十自述》、《文學與美學》、《知識與愛情》、《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等百八十部作品。
 

图书目录

編序    人文的感應,友情的見證  陳曉林
自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弁言  俠客行      龔鵬程
 
一、 俠客崇拜:複雜的俠客形象
(一)文學的想像
(二)歷史的詮釋
(三)正義的神話
(四)英雄的崇拜
(五)歷史研究的方法

二、 漢代的遊俠
 
三、 唐代的俠與劍俠
(一)俠的性質、淵源與發展
(二)唐代的俠
(三)唐代的劍俠
(四)從文化史看俠與劍俠
 
四、 由《詩品》到《點將錄》:俠與文士的一種關係
(一)人物才性的詮量
(二)藝術境界的品題
(三)詩人的族群社會
(四)草澤英雄的美感
(五)藝術人格的掌握與整體詩壇的觀照
 
五、 清代的俠義小說
(一)說「逆流」
(二)論「忠義」
(三)辨「盜俠」
(四)存「意氣」
 
六、 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
(一)崇拜英雄的社會
(二)研究目光的轉向
(三)面對女性的英雄
(四)女性的英雄形象
(五)相互宰制與解放
(六)理想人格的追求
 
七、 俠骨與柔情:近代知識分子的生命型態
(一)士風/俠行
(二)憂世/憂生
(三)俠骨/柔情
(四)英雄/兒女
(五)劍氣/簫心
(六)水滸/紅樓
七)革命/愛情
 
八、 鴛鴦蝴蝶與武俠小說
 
九、 武俠小說的現代化轉型
(一)呼喚新武俠的聲音
(二)新派武俠出現江湖
(三)武俠小說的常與變
(四)從武俠小說到小說
(五)敘述模式之變革史

十、 人在江湖︰夜訪古龍
 
十一、劃破黑暗的刀
(一)劍本無情
(二)劍亦有情
(三)人在江湖
(四)友情長存
 
十二、藏在霧裡的劍
(一)倫理的抉擇
(二)存在的困境
(三)無奈的命運
(四)夢霧的江湖
(五)殺人或自殺
 
十三、看三少爺的劍
 
十四、且爭雄於帝疆
 
十五、方紅葉之江湖閒話
 
十六、E世代的金庸︰金庸小說在網路和電子遊戲上的表現
 
十七、少年俠客行

(一)結客少年場
(二)背德與犯罪
(三)遊俠次文化
(四)生命的爭論
(五)青春少年時
 
附錄一   刀劍錄
附錄二   評田毓英著《西班牙騎士與中國俠》
附錄三   俠與騎士
附錄四   《大俠後記》
附錄五   論報讎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自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一、羊頭燉之已爛,挑燈說劍未央

  晚清楊守敬以書名天下,友朋來往,筆札亦多妙趣。如梁鼎芬一短簡云:「燉羊頭已爛,不攜小真書手卷來,不得吃也。」詩人周棄子先生外祖母就是楊氏女兒,故後來看見此柬,不禁感歎「承平文宴,脯醊風流。神往前賢,心傷世變,不止妙墨劫灰之可為太息也!」

  周棄公之嘆,當然與他們那一輩師友棄其鄉里、流散入台有關。但當年楊守敬、梁鼎芬等人的詩酒文墨之樂,台灣未必不能繼承。棄公自己在東坡生日時與友人劇談,便曾說:「清班台省夙迴翔,載酒江湖亦敢狂。直以友朋為性命,豈因才略掩文章……」。

  當時他們一批輾轉入台的學仕文人,迴翔於故土和島嶼,歌哭於清班和江湖,正如此詩所云。大難之後,友朋尤親。我和陳曉林兄即在此時,因緣際會,輒與作歡,羊頭燉之已爛,挑燈說劍未央。

  後來少年子弟江湖老,前輩師友漸漸消散,幸而陪著我們的共樂同袍卻始終不曾離去。

  從前孫悟空怕闖禍,連累了師父,所以起誓說「絕不敢提起師父,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希臘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也說自己不是誰的學生,辯證法皆出於自己的探討。

  我非老孫,豈敢說此違心之語?我的本領,都憑師友。早期的,是前文所述周棄公一類人,後來仰賴同行同業則愈來愈多。相信許多人也是如此。

  但道遠而歧、術用而紛,靠知識專業或職業維繫下來的友誼,往往經不起消磨,因為人事變遷,知識專業和職業也隨之屢變。所以我還需要另一群非親、非故、非同鄉、非同行、非同業、也無任何利益交換的朋友。

  不必噓寒問暖,不必引經據典,也不用家長里短,更不須以國破家亡、新愁舊怨來藉口。我鴻飛冥冥,他們也天南地北,擔簦異路,事業各別,彼此不能長聚。但想到王維形容古遊俠:「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或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時,我馬上就會遇到他們了。

  我是靠曉林兄跟他們聚起來的,非儒非墨,蓋近於俠乎?飲於山巔水涯,必以缺一人為憾。

  今年我將返台,曉林說疫後久不見矣,應大集慶祝以補憾。乃輯編了我論儒道佛三教、論遊、論俠、論武、論飲食,以及在大陸十年間的遊記,合為十本,諸友贊助,共為紀念。

  二、定光古佛今又來

  我的感動是不消說的。但在此刻,正猶豫著,欲說感謝之辭還是休說為好呢,忽然想起從前恰好日本有位和尚就叫一休。

  一休出身本也高貴,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是藤原照子。可惜父母不合,照子逃出宮廷,生下了他。所以一休之名,意思大約同於「也罷」。

  也罷之人,行止不免狂亂,狎妓縱酒,無所不為。「夜夜鴛鴦禪榻被,風流私語一身閑」「美人雲雨愛河深,樓子老禪樓上吟」。本應為名教所訶,不料竟暴得大名。晚年自稱「忍辱仙人常不經,菩提果滿已圓成。拔無因果任孤陋,一個盲人引眾盲」,也不知是自詡還是自傷。

  我曾看過一休自己寫的「一個盲人引眾盲」書法條幅,拍賣價格三十八萬八。

  其實此語是用典,早期丹霞天然、大慧宗杲等禪師都說過這等話。

  大慧宗杲尤其是臨濟宗楊岐派高僧,與富季申,張九成等友善,積極參政。秦檜恐其議己,竟褫奪他僧籍,刺配衡陽。不料入城前夕「太守及市民皆夢定光佛入城,明日杲至」。所以百姓赴從者萬餘人,都說是定光佛降世。

  一休寫這句詩,雖謙稱自己只是一盲導引眾盲,但心中不會沒有大慧宗杲這段故事,也不會不知道佛教自家的忍辱仙人故事。

  我們學者文人,大抵皆如一休,乃時代之棄嬰。或苟全性命於亂世、或詩酒婦人以自晦、或議政干時以賈禍、或膺淡泊寧靜之空名、或蒙盲以導盲之譏誚,誰能僥倖有定光古佛之譽望哉?

  詩曰:我亦定光佛,曾燃七寶燈,煮字三千萬,塊然土木僧。感激唯舊友,冰塍曾偕登,又觀雲中道,稽首謝鯤鵬。

  三、莽蒼歲月,大海洄瀾

  回首當年,我還年輕時,時代倒真是站在我們這邊的。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曾經講得豪氣干雲:「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大概那時民國肇建,少年中國遂給了少年無窮底氣,故歌聲嘹亮若此。隨後毛澤東、方東美、王光祈都參加了的「少年中國學會」顯然即繼其風而起者,五四運動期間的北大「新青年」也是,但少年很快就成青年了。

  青年都做了些什麼?壯烈者,如十萬青年十萬軍;陷於盲動者,如學潮不斷,趕老師、趕校長;到台灣以後,馮滬祥雖然還在寫著《青年與國運》,青年其實已對國運無從措手。

  不只台灣如此。年輕的美國,才剛剛以年輕氣盛自誇,看不起老大腐朽的中國和英國;卻很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青年就成了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然後是性解放、搖滾樂、衣衫襤褸、反戰和躺平。青年成了國家的對立面。

  台灣不是美國,青年的氣焰張揚不起來,學潮都壓住了,時代也不一樣。一九四九年大批中壯老年學者來台,「新青年」只成為期待,老專家和中壯學者文化人才是主力。

  張其昀、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在辦學;臺靜農、魏建功、洪炎秋、何欣等在台大、國語日報社;林尹、魯實先在師大;故宮、中研院、中央圖書館也是大老雲集。出版界,如王雲五的商務、劉國瑞的學生書局、劉紹唐的《傳記文學》等等更是。台灣及港澳新馬緬越各地不願附從紅旗之青年,乃亦因緣際會,群聚於此。

  青年得前輩調護引導,甚或可以詩酒相從,無疑是幸運的。那些年,雖然李敖一直悻悻然喊著老人應該交棒,可實際上老輩愛才、獎掖青年,佳話頗多。

  那時,美國流行大師為青年開設大一通識課程,台灣也頗從風。像我大一參加國學營,方東美先生居然親臨授課,大氣磅礡、渾淪浩瀚,令人難忘。

  台北以外地區,隱士素儒,教化一方者也不罕見。友人王財貴,於師專畢業後去鄉間實習,聽聞當地有掌牧民先生,常指導鄉人讀書。財貴好奇,也跟著去看看。掌先生一問才知,除教科書外他並沒讀過任何古籍,於是才教他讀經之法。如今財貴在大陸推動兒童讀經,成果斐然,皆掌先生之賜也。

  我最近在花蓮,地方人士也常與我談到當年老儒駱香林成立說頑精舍、奇萊吟社,編《洄瀾同人集》的事。花蓮青年受其裁成鼓舞者甚多。近年風氣澆薄,一說起五六十年代,好似白色恐怖之外,這些激揚文運、少長咸集的事都不值一提了。我對此,是深不以為然的。

  四、出入三教,以實濟虛

  當然,論斷老蔣在台功過,非我小文所能為。但相對於大陸之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老蔣主推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無論如何,都是裨益千秋的大事,我自己亦深獲其益。

  首先是潘重規、周何先生等所編語文課本,加上以四書為主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於國人之文化教養,植基甚厚。大陸至今引進、仿擬不斷,便足以見其價值。

  我父立逑公,江西吉安(古名廬陵)人。鄉邦素以「文章節義」自許,崇拜歐陽修、文天祥。明正德年間,廬陵知縣王陽明又在當地青原山講學,嘉靖年間且在六祖惠能弟子行思的道場(淨居寺)旁創青原會館,並於附近安福、泰和、永豐、吉水、新建、南城等地廣設書院。一時人才稱勝,故黃宗羲說:「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

  我生長雖在台灣,但廬陵父老很早就教會我歐陽文章、文山節義、陽明心學了。入學後,對於國語文課程植本立基之教自然也就少習若天成。

  學校對我很滿意,要不就勸我跳級,不必浪費時間;要不就鼓勵我自學,免得在校淘氣;要不則留著我,派去各種國語文競賽(作文、閱讀、朗誦、演講、書法)得獎。我則樂於以此為保護傘,可以雖在校而嬉遊浪蕩為俠客行。老師輩憫其憨直,看了也只是笑笑。

  其實那時已漸入魔道,不只是行為上練武、鬥狠、打架、爭地盤,更是從台灣武術秘笈漸漸搜羅到了香港《當代武壇》之類;從神打,進而講求神術神方如《秘術一千種》《萬法歸宗》之類江湖術士的奇門道法,續命、起魂、入陰、養鬼、圓光、降神、修禪等等,差點還要去台北南懷瑾的十方叢林。

  我家世傳之學,本來瞧不起這類江湖道術。伯父乾升公出身國立中正大學,可算新派知識份子。離開大陸時,與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在韶關相遇,一時莫逆,竟爾結拜入台。天師後來主持政府冊封之嗣漢天師府,伯父翊贊甚力,而道法本諸易學易圖,從不講怪力亂神。即使後來以風水揚名,所用亦不過江西楊救貧、賴布衣之法。堂兄龔群後來輔佐天師多年,以符法精湛見稱,但大抵也是如此。

  所以這時隱然覺得不妙,武人李小龍又猝死了,我則考上了大學,改弦更張,正當其時。乃下定決心由正道上去探微掘隱,闡發儒、道、佛的奧秘。

  除了努力聽講,還要氾濫群書,充分利用淡江大學舊藏。其次是擔心遊騎散漫無歸,每年都要自訂功課,寫成稿本。大一是註解《莊子》,大二寫《謝宣城詩研究》,大三是《古學微論》,總說儒、道、名、法、墨、與陰陽,大四又寫了《近代詩家與詩派》。一年義理考據、一年詞章,交替而行。

  五十年來,總是如此,縱橫求索,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藝術史、社會史,什麼論題都要研究。每年不少於七十萬字,不徐不急,盈科而後進。

  思想當然逐年遞有進境,範圍也愈來愈為廣袤,精勤博大,學界少有其比。古人常惋惜才子多半沒學問,因為揮灑其才即足以驚世了。享此才名,就懶得在書卷裡打熬氣力。這是才子的虛名和危險,所以我要下滿堅實工夫,不敢懈怠。

  五、遊者不拘墟、百家不通竅

  「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換一個在你心裡放馬的地方,像那遊牧的人們一樣,把寂寞憂傷都奔到天上。」

  讀書人何嘗不如此?他們雖只在書齋裡坐破蒲團,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可總是自以為在書中流浪,尋找適合墾牧的地方。而學者思想流浪之處,也希望能成讀者心裡放馬馳騁的草原。

  可是,流浪的歌者並不曉得學者所謂浪跡、放馬只是飾詞。守著地盤的專家哪需博學?田連阡陌,就耕不過來了,更何須草原連天?糊口學林,亦不能如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或如老子之為博大真人,只須簡單扼要、旗幟鮮明,便於品牌行銷即可。

  此等專家,莊子就不滿了:「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我當年既註莊子,自然就不肯再做一曲之士,想要博通載籍,「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內聖外王,能到不能到,不曉得,但立志當然如此。

  我如此博、大、高、遠,迥異於一般學人,源頭雖皆本於孔子;入機,也就是方法和方法論卻無疑來自莊子。我自稱能「以逍遙遊為養生主」,當然也是從莊子那兒學來。

  無論莊子孔子,所說道術當然沒能包括後世佛教道教,但論析判查他們的方法,我覺得可與研究古代道術一以貫之,也要通、博、美、備,不受某宗某派某時代之限。像道教,我傳承的是正一,但全真、金丹南北東西中也都講,辦「中華道教學院」時,於符籙、練養、文獻、科儀等更沒少傳授。佛教,我生長台中市,最盛的是李炳南居士的蓮社,但我沒參加,研究佛教仍從般若學六家七宗開始,空有雙輪,加上唯識和禪宗,原原本本。

  後來我把這些三教論衡的文章稱為新論、新思、新解。是因為「三教講論」形成制度,是在唐高祖時期。每年祭孔後,邀請儒學祭酒、道教大法師、佛教大和尚一齊商兌義理。可是此等論辯,成果有限,甚至增添了誤解和火氣,原因在於沒一個人真能同時懂三教,所以爭來辯去,不免出主入奴、雞同鴨講,唯我乃期一洗舊觀,再開新局。

  換言之,傳統整齊貫通了,自然就能脈絡井井,洞明諸家聚訟之癥結,並打開新思想的空間。

  六、遊居四野,以義合天

  想這樣,不只須要搏極群書,也得遊半天下(這次特輯中《時光倒影》、《龍行於野》、《遊必有方》即是我一部分遊記)。

  因爲學與遊不是一般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分列關係。《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就強調學本身就該時時練習熟習。朱子解習字為「鳥數飛也」。可見學本來就有實踐性,人不斷學,猶如鳥不斷飛。《莊子.逍遙遊》開頭大鵬小鳥那一大段,即是從《論語》這兒化出。

  遊即是學,學在遊中,故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消遙遊,學與遊是二而一的。學,依文獻、耳目見聞和思慮省查;遊就加上了貼地的人類學、鄉土志工夫,以及遊屐中偶得的機緣。

  機緣屬於天,不可能以計劃、調查得之,而要靠我的性氣、人緣,「以人合天」庶幾得之。

  所謂性氣、人緣等說不清楚的條件,古人常統稱為俠氣。俠,很難從階級屬性、行為類型或是非善惡去辨認,但其共同點是「挾」,其人皆有俠氣,能聚眾。聚眾當然也可憑權、錢、勢,但涉及俠和遊,卻還有個「義」的性質需要考量。

  義是什麼?我有次說自己寫書,有點俠義心腸。古詩《獨漉篇》云: 「雄劍掛壁,時時龍鳴。不斷犀象,繡澀苔生。」在我看,中國文化現今就彷彿這柄原是神兵利器,可以斬犀斷象的寶劍,無端遭了冷落,瑟縮在牆角裡生苔長蘚。美人落難、明珠蒙塵,皆是世上大不堪之事,我遂深懷出而搭救之心。

  這不就是義嗎?見義勇為;義不帝秦;義憤填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說的都是這個。

  而這種義,有美國羅爾斯《正義論》或我國一般政治社會學者如陳喬見《義的譜系:中國古代的正義與公共傳統》之類所不能含括者,即是俠的精神。

  俠有不軌於正義者,但正義不彰,俠者恥之,俠又是人間正義的持守者。凡事有可為、當為、不能不為,則俠客出焉,不出不足以為俠。學者的毛病,是書卷氣太重而人氣多半不足,所以要張天義、行俠道以振作之。這次特輯中《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即是例證。

  七、集思,也集喜怒哀樂

  我如此學、如此思、如此俠遊不已,當然成書數百種、交友無量數。此中是要有真正實踐工夫的,如人飲水。書要寫、酒要喝,一字一思,千折百轉,不是昏沉懵懂即可花開見佛。一人一緣,覯面相親,不是僅有「人類」、「人民」、「同胞」、「民主」等大詞就能歃血心傾。

  歷年同學、同事,與我一同闖蕩社會,辦報、辦學、辦雜誌、辦活動之同懷友生,乃因此幾乎人人皆有可憶之處。

  其中最特別的,當然是與這套書直接相關的陳曉林、吳安安、黃滈權、龔明湘、古凌、林鍾朝權、張正諸位。曉林與我,文字骨肉,俠情尤為我所敬重。擅張鐵網之珊瑚,收輯神州欲散之文心;心光無量,又能傳將盡未盡之燈。黑白有集,宗風不替。他和安安、滈權等時日相聚,輒常邀我,或竟與我同其沆瀣。如我遠去新疆特克斯辦周易大會武林大會,他們也鷹揚草原,隨至雪山;明湘號召於台灣東北角觀海嘗鮮,我等亦簇湧而聚……,實踐並體驗著我這特輯中《食趣:飲饌叢談》的趣味。此時,定光佛亦跳牆過來矣!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友道裹人,未嘗不能如詩。故我的學、思、俠、遊,朋友們也最能欣賞。現在大家一起玩玩,把它印出來,也為時代添些光彩罷!

  壬寅虎兒年,龔鵬程寫於泰山、倫敦、花蓮旅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书名来看,应该是兼具文学性和思辨性的。它既要讲述“吟遊”的浪漫洒脱,又要承担“文化史论”的严谨求证。我设想,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理论观点时,可能不会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会用一种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故事性的笔调来展开论述。比如,在分析某一时期侠义思想的衰落或复兴时,作者能否巧妙地穿插一些当时流行的民间故事或戏剧片段,使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对“大俠”这一概念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大俠”的定义标准是什么?是武功盖世,还是道德完备?这种对核心概念的精准把握和深度挖掘,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化史论著的基石。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大俠”从一个社会群体演变为一种精神符号的全过程,那它无疑就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坦白说,光凭书名,我就对这本书的探讨视野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试图将一个流行文化元素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我猜测,这本书在结构上可能是采取了断代史的写法,但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跨时代共同性”的提炼。比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核心的“侠之大者”的精神内核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作者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中,找到这些恒久不变的精神脉络的?如果能清晰地阐述出这种“不变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希望读完后,我能对“侠”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也更具批判性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将其符号化,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历史文化场域中进行审视,从而获得一种对民族精神遗产的全新敬畏感。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目录,我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质所折服,它绝非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武侠鉴赏集,而是一部有明确研究脉络的文化史论著。我猜测,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血去梳理“侠”的精神谱系,从先秦的游侠,到唐宋的市井义士,再到明清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必然需要扎实的史料功底。我个人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吟遊”这一元素融入到“俠”的探讨中的。是探讨那些漂泊四方的侠客如何通过口头传播来塑造公众认知的?还是分析游吟诗人对侠义精神的塑造作用?这种结合了文学与历史的研究视角,显得尤为新颖。我希望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引用一些古代的文献记载或诗词歌赋,来佐证“侠”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具体表现和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让我们跳出传统的武侠小说叙事,去理解侠义精神如何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符号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对“精神文化史”的着墨。我理解,“侠的精神文化史”意味着作者不仅关注侠客的行为,更关注支撑这些行为背后的价值体系——即“精神”如何在历史中被塑造、被接受、被传承。这种探讨必然涉及到儒释道思想的交织与影响,以及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制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侠”与“法”之间的张力的?在古代社会,法律与私刑之间的灰色地带,常常是侠义精神得以施展的舞台。这本书有没有深入探讨这种体制内外的权力博弈?一个好的文化史论述,应该能够揭示出某一特定文化现象(如侠义)是如何对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伦理产生反作用力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超越了简单的文化回顾,上升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动力学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江湖的豪情与历史的厚重感,光是“吟遊問俠”这几个字,就能勾勒出一位浪迹天涯、仗剑天下的身影。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仿佛带着一股武侠小说特有的古典气息。这本书的装帧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从书名本身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某个具体的侠客故事,而是试图探讨“侠”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涵与精神内核。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深入挖掘那些流传千古的侠义精神,比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朴素正义感,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肝义胆。对于一个从小听着武侠故事长大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题材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侠客形象,看看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究竟承载了怎样复杂的文化重量。这本书的深度,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简单的“侠”字背后,等待我们去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