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修訂版】: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

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修訂版】: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淑惠 博士
图书标签:
  • 家庭系统
  • 关系修复
  • 心理治疗
  • Bowen理论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情绪调节
  • 案例分析
  • 心理学
  • 亲密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部以華人案例完整闡釋家庭諮商大師Murray 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著作
寫給在愛中受創痛苦的你,從此不再受到以愛為名的束縛、傷害或情緒勒索。
在關係中製造出來的問題,可以在關係中修復。

家庭諮商的理論與技巧,奠基於過去實務工作者在精神醫學、團體治療、兒童輔導、婚姻諮商,以及思覺失調治療領域的努力成果。家庭諮商的創始者之一,莫雷.包文(Murray Bowen)就是一位擅長治療思覺失調患者的精神科醫生。與其他家庭諮商開創者不同的是,包文投注非常多的心力發展家庭諮商的理論基礎。直至今日,包文的家庭系統論仍是家庭諮商領域中,概念最為周全的理論。

莫雷.包文將家庭概念化為一個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了八個相互連鎖的概念來解釋發生在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之間的情緒過程及可能導致的病態。本書作者以華人案例來詮釋包文的家庭系統論,闡述無論現在的家庭關係如何,改善是可能的,而且最好能從自己開始。

家庭系統論是諮商理論,也是指引個人自我成長的理論。這個理論讓我們看見修復家庭關係的契機,在關係中製造出來的問題,可以在關係中修復。一旦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和諧相處,自然也可以應用相同的道理,改善職場和朋友圈等其他場域的人際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審定導讀】包文家庭系統理論在台研究及運用中心負責人 江文賢博士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曲智鑛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吳樎椒
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博
臺中市立爽文國中校長 許志瑋
臺中市何厝國小校長、親職教育講座講師 許金城
吾心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蔡宜寧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 羅明華
跨越藩篱:理解、沟通与情感联结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导航,尤其是那些看似难以修复的冲突与隔阂。我们不探讨任何特定的理论模型,而是聚焦于人际互动中最核心的元素:倾听、表达、理解差异与重建信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联系却日益疏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显得愈为珍贵,同时也更易受损。无论是亲密的家庭成员、工作伙伴,还是重要的朋友,关系中的裂痕往往源于沟通的错位和情感需求的未被识别。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普遍存在于人际场域中的挑战,并提供一套超越流派、立足于实践的自我赋能路径。 第一部分:解码沉默的语言——理解关系的底层逻辑 关系问题往往披着“沟通不畅”的外衣,但其内核却是对彼此深层需求的误读与恐惧。本部分将帮助读者识别那些阻碍真诚交流的隐形障碍,并将重点放在“关系中的权力动态”与“情感账户”的建立上。 1. 沉默的重量:未说出口的期望与恐惧 我们常常以为只要“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但事实是,许多关系中的紧张感源于那些从未被言说的、甚至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期望。我们会系统地剖析“假设性沟通”的陷阱——即我们默认对方应该知道我们的想法。通过大量的日常场景模拟,读者将学习如何将模糊的“感觉不舒服”转化为清晰的、非指责性的需求陈述。 识别你的“关系剧本”: 每个人在面对冲突时,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反应模式。本书将引导读者回顾自己童年经验如何塑造了成年后的冲突应对方式,例如“逃避型退缩”或“过度坚持型进攻”。重点在于认识到这些模式的由来,而非评判其对错。 情绪的地图: 愤怒、沮丧、焦虑,这些强烈的情绪往往是深层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我们将提供一套“情绪解码表”,教导读者如何穿透表面的情绪爆发,触及核心的脆弱点。例如,一个人表现出的控制欲,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失去安全感的深切恐惧。 2. 信任的重建:从小事件中积累安全感 信任并非一次性的承诺,而是在无数次微小互动中累积起来的“情感存款”。本部分侧重于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修复”。 有效道歉的艺术: 一个真正的道歉必须包含“承认错误”、“理解对对方造成的影响”和“具体的弥补计划”。本书将辨析无效道歉(如“我很抱歉你感觉如此”)的特点,并指导读者如何构造具有修复力的真诚致歉。 界限的温柔设定: 良好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界限之上。我们将探讨如何清晰、坚定而又不失尊重地设立个人界限。重点在于区分“自我关怀”与“自我中心”,教导读者如何在维护自我空间的同时,保持对关系的开放性。这需要练习“非防御性沟通”,即在设立界限时,不对对方的反应做出过度反应。 第二部分:沟通的工艺——从听到看见 有效的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图的确认与情感的共振。本部分将着重于提升读者的“接收能力”和“表达精度”。 3. 倾听的深度:超越词语的共鸣 大多数人倾向于“准备回应”而非“真正倾听”。我们将练习如何进入“全然倾听”的状态,这要求我们将注意力从“我该说什么”转移到“对方真正想要表达什么”。 复述与澄清的技巧: 学习如何使用“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我是否理解对了?”这样的句式,不仅能确保信息准确,更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认真对待。这不是重复对方的话,而是对对方核心观点的提炼和反馈。 非语言信号的捕捉: 姿态、语速、眼神接触——这些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我们将分析常见的非语言矛盾信号,例如一个人说着“我很好”,但身体却微微颤抖或回避目光。学会同步解读这些信号,是建立深层理解的第一步。 4. 表达的精度:构建桥梁而非壁垒 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又不至于引发对方的防御机制?这是沟通中的关键挑战。 “我信息”的升级版: 经典的“我信息”很有价值,但有时仍显单薄。本书将介绍一种更具情境感和行为指向性的表达方式,它要求表达者明确指出“在什么情境下,你做了什么行为,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我希望未来如何”。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被指责的可能性。 处理分歧:从“对错之争”到“差异理解”: 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源于价值观和优先级的不同。我们鼓励读者放弃“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一内在冲动,转而专注于理解“为什么对方会这样想”。将分歧视为探索彼此世界观的机会,而不是需要被解决的矛盾。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关系的持续滋养与自我成长 关系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本部分关注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关系的韧性,以及如何通过关系促进个人成熟。 5. 适应变化:在生命周期中调整联结模式 随着生活阶段(如职业变动、为人父母、退休等)的改变,关系的需求和动态也会随之变化。本书探讨如何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灵活调整沟通频率、情感支持的形式以及对彼此角色的期望。 容纳不完美: 认识到任何关系都包含矛盾、失望和不可避免的摩擦。本书倡导一种“高容忍度”的关系观,即重要的不是消除所有问题,而是拥有高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接纳对方的“缺陷”而非试图“修正”对方。 6. 关系中的自我觉察: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个体 最终,任何一段关系都是由两个独立的个体共同构建的。改善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深化对自我的理解。 情绪的自主权: 学习不对对方的情绪或行为负全责,也不将自己的幸福感完全寄托于对方。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回归,认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反应,即使外部环境充满挑战。 共享意义的构建: 深入探讨如何与伴侣或重要他人一起,共同创造和维护属于彼此的“意义系统”——无论是对未来的共同愿景、共享的价值观,还是彼此支持的目标。这种共享的意义感,是抵御日常琐碎侵蚀的强大粘合剂。 本书不提供快速修复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一套需要练习、需要耐心的深度方法论。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完美的苛求,以勇气和好奇心,重新审视那些最重要的人,并最终,通过理解他人,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淑惠 博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發展與幼兒研究所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發展與幼兒研究所碩士、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歷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幼兒教育年刊》主編與國內外知名期刊審查委員。
邱淑惠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幼兒認知發展、親職教育、幼兒學習成效與科技應用,著作眾多,主要發表於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並開發多項幼兒評量工具,包括《學前幼兒語文評量》(2017)。

图书目录

〈審定序〉問題不在做法,而在做法背後的想法  包文家庭系統理論在台運用與研究中心負責人 江文賢博士
〈推薦專文〉瞭解症狀的意義──家庭系統的循環互動模式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 羅明華
〈推薦專文〉正視內心傷痕,不再逃避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曲智鑛
〈自序〉「症狀」只是問題的表象
 
家庭諮商理論的開創者:莫雷.包文
 
第一部 家庭系統──著重互動關係
  在關係中一切都是相互的。互動模式改變,關係也會跟著改變。每個人都習得一些不自覺的慣性反應,要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須能將慣性反應提升至意識層面。
 1. 思考關係的新視野
 2. 在「關係」中,一切都是「相互的」
 3. 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第二部 伴侶關係──在「自我」與「我們」當中求平衡
  人的一生受兩股力量拉扯。一股力量讓人想成為獨立的「自我」。另一股力量則是讓人尋求歸屬和認同,想與他人連結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這兩股力量經常是劍拔弩張。
 4. 「自我」與「我們」的拉扯
 5. 親愛的,我們變了
 6. 「我們」是如何搞砸的?

第三部 自我分化──在關係中強調情緒界限
  自我分化是指一個人能脫離對原生家庭的情緒依附,可分兩個層次:個人層次是指自我能在理智與情感中求得平衡;關係層次是指能與他人連結,但不受制於他人的情緒。
 7. 自我分化
 8. 自我分化的不同樣貌

第四部 互動系統──三角關係
  兩人在溝通過程中各執己見,其中一方或雙方轉向第三方尋求支持或轉移焦點,或是他人主動介入爭執。只要第三方稍有偏頗,戰火就擴及第三方,形成三角關係。
 9. 三角關係
 10. 你被「三角化」了嗎?
 11. 如何維持情緒中立?

第五部 跨代傳遞──原生家庭的影響
  家庭是一個複雜社會的縮影,手足關係則是個人最早的社交關係。每一個人都是帶著幼時習得的態度和焦慮印記,解讀成長後的經歷。幼時經驗形塑了個人特質。
 12. 家庭中的手足角色
 13. 手足角色與家庭關係
 14. 慢性焦慮

第六部 焦慮蔓延──典型症狀
  家中的慢性焦慮過高時,焦慮會找到出口。焦慮在某段關係找到出口時,關係可能出現激烈衝突或截斷。焦慮在某人身上找到出口時,他可能出現身心疾病或社交障礙。
 15. 「症狀」是焦慮的出口
 16. 一段關係的結束
 17. 失去自我的家人

第七部 邁向理想關係──自我分化的提升
  無論現在的家庭關係如何,改善是可能的,而且最好從自己開始。當個人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與家人和諧相處,自然也能改善其他場域的人際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18. 成為更好的自己
 19. 分析互動模式
 20. 修復家庭關係

〈結語〉愛的極致表現

主要參考書籍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4992
  • 叢書系列:遊藝。療心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1 x 15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審定序〉問題不在做法,而是做法背後的想法
包文家庭系統理論在台研究及運用中心負責人/江文賢 博士

場景一:小二的阿明在學校跟同學打架,情緒暴走;場景二:父母親在家庭激烈口角,並揚言要離婚;場景三:父母親共同面對孩子在學校的不當行為。面對這三個場景,一般人可能會說場景一的小孩需要學習情緒控管,場景二的父母需要好好溝通,至於場景三,或許會說他們是一對盡責的父母親。但是,這三個看似各自獨立的場景,卻也可能相互關聯,形成一場永不停止且不斷循環演出的戲碼:阿明常常在家目睹父母情緒高漲的爭執,他自然會被這些情緒張力所影響,並且持續在他平常的生活上發酵,一旦跟同學有所摩擦,他很自動地就會以發飆來釋放內在的情緒壓力,而當他的暴走行為引起學校關注,要求父母共同來處理時,父母便會很有默契地不再為兩人間的問題爭執,反而能夠共同合作來陪伴阿明走過他的情緒風暴,直到下次父母又開始有了更強烈、更頻繁的激烈衝突……。

包文(Bowen)家庭系統理論就是要引導大家能夠從近距離的高倍率鏡頭(只看得到一個人的對或錯),適時地切換到遠距離的低倍率鏡頭(看得到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如此對於問題解答往往就能產生更多元的切入點。這就像是籃球場上的教練,除了平時要對每個球員因材施教之外,在球賽過程中,也要能夠指導球員看懂自己在球場上與其他人的相關角色與功能,讀懂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與各種變化,然後發展出適合這場球賽的有力戰術。反之,如果你只看到個人、看不到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你將有可能迷失在永無止境地技術學習,然後在挫敗中繼續挫敗。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關係中,若能看懂關係,就更容易找到其他出路。

包文家庭系統理論是透過長年對家庭的研究,歸納出所有人類關係普遍存在的樣貌,一旦你能夠看懂這些關係樣貌,你將更有機會擺脫受這些關係樣貌的無意識牽引,藉由自己的努力,將關係提升到更為成熟的境界,如此關係系統中本來有症狀的個體,也會因為你對關係的改善,免除症狀的困擾。

包文家庭系統理論是近幾十年來,一直影響著許多家庭治療師的思維,並且改變人類對於問題的單一因果看法,只可惜目前台灣能夠學習這套系統思考觀點的機會不多。如今邱教授願意貢獻她的專業知識,撰寫這本淺顯易懂的自我成長書籍,帶領讀者拋棄過於簡化的因果線性思考,進入家庭系統思考的多元觀點,從而讓你發現更多處理家庭問題的可能性。

期待你可以拋開過去想法,享受邱教授這本書帶給你的大腦思考刺激。

〈推薦專文〉瞭解症狀的意義──家庭系統的循環互動模式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羅明華

從事兒童諮商的教學與實務工作多年,經常看到家長帶著症狀兒童前來求助,聽著家長沉痛的敘述孩子在學校種種不適應的行為,卻對孩子的遭遇苦無計策。從家庭系統的觀點來看,當孩子出現症狀時,意味著整個家庭系統失去平衡,面臨崩解或破壞的危機,症狀行為只是系統壓力的暫時性出口。當兒童出現症狀時,家庭成員一起解決危機,表面的壓力暫時得以解除,直至下次失衡再度發生。因此被認定的症狀兒童,往往只是系統的代罪羔羊,真正問題出在家庭成員之間僵化與失序的互動。

曉彤自這學期開學以來,經常哭鬧著不肯上學,一進到教室上課就出現頭痛、胸悶、嘔吐等不適的症狀,並要老師立刻打電話給母親帶她返家。經老師進一步瞭解後發現,原來曉彤的父母,幾個月前曾因父親的外遇事件大吵一架,母親負氣之下拿刀割腕緊急送醫。平常白天父親外出工作,僅母親一人在家,曉彤擔心母親可能再度想不開,因而在學校不自覺的出現懼學、焦慮的症狀,認為自己如果生病留在家中,或許可以避免憾事發生。

哲明在學校經常發脾氣,每當老師或同學指正他的行為時,他就大發雷霆,甚至將課桌椅都打翻,哲明在學校沒有朋友,人際關係不佳。輔導老師入班觀課後發現,哲明因動作發展較遲緩,經常因抄寫聯絡簿或習寫練習題動作太慢,而被老師催促或責備,有時老師會禁止他下課,留他在教室抄寫。甚至好幾次因分組競賽成績不理想,全組同學都被禁止下課,引發同學對哲明更多的抱怨和不滿。輔導老師指出此一現象後,導師瞭解原來自己的求好心切,帶給哲明很大的壓力,而班上同學長期觀察導師跟哲明的互動語言,無形中也學習導師的訓誡口氣跟哲明說話。於是導師改變跟哲明的互動方式,當哲明跟不上時,導師會跟哲明說:「沒關係,慢慢來,我們等你。」有趣的是當同學們觀察到導師跟哲明的互動方式改變後,同學跟哲明說話的方式也開始跟著改變,不再大聲斥喝哲明的慢動作,反而能溫和的等待哲明完成。

從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系統中所有成員的行為都是互相影響的,正如曉彤感受到母親即將失婚的焦慮,因而在學校出現焦慮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哲明何嘗不是因為導師的互動方式,而遭受班上同學的指責、奚落甚至排擠。過往傳統的諮商理論認為事出必有因,當出現問題便是個體的想法、感覺或行為出了錯,這種直線性的思考方式往往將問題歸咎給個體,而未能將個體所處的系統環境納入考量。正如案例中的曉彤,如果導師未能瞭解曉彤家裡的發生的情形,就可能認為曉彤只是耍脾氣,當家長無法順利讓曉彤到校上課,便會指摘家長親職能力不足,無法處理曉彤日漸失控的行為;反之,家長則抱怨學校老師不能對孩子特殊的心理需求予以包容、接納,雙方稍有不慎,就容易演變成親師衝突。

系統理論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系統成員彼此共同建構而成的,即使是症狀行為亦然。如果能從系統中瞭解互動對彼此的影響,找出互動的模式和意義,那麼或許就能改變過往僵化的互動方式,重新採用新的互動方式,就能運作出新的系統氛圍。

淑惠教授以其多年的教學經驗,將家庭系統理論融會貫通後,撰文並推廣此理論,著實令人敬佩。她以案例故事,深入淺出的介紹家庭系統理論的概念,讀來淺顯易懂,有趣又實用。每篇章節都附有練習題,供讀者在閱讀後檢視個人的家庭、伴侶和自我的關係。這本書非常適合對親職、伴侶和自我成長有興趣的人閱讀,相信能從閱讀本書中為自己的關係做一番健康檢查,學習如何在親密的家庭和伴侶關係中保有健康快樂的自我。
 
〈推薦專文〉正視內心傷痕,不再逃避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曲智鑛

看到《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時,讓我想起前段時間與大孩子的對話:在一次不預期的談話,他在我面前痛哭,眼淚怎麼樣也止不住,他告訴我想要遠離原生家庭,因為這個家讓他喘不過氣,與家人的疏離與潛意識裡深層的恐懼、憤怒與不諒解,促使他在工作幾年後的一次衝突後,毅然決然的離開那熟悉的環境,追尋自己的人生!

到底生存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其實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這個大孩子跟我說:過去沒有什麼人知道我這樣的狀態,雖然我們久久才見一次面,但我覺得可以跟你說,你輔導的其他孩子有沒有這樣類似的經驗?他們應該怎麼辦?老師,你有沒有看過《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我覺得自己的狀態跟裡面的主角很像!

在結束這段談話後,我立刻找了這部片子來看,主角拋棄了他原本的生活追尋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描述追求自我生命意義的理想主義者努力擺脫世俗的枷鎖逃離身份,而過程中他結識新的朋友,產生許多新的關係與連結,在他人生的盡頭領悟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只有分享,快樂才是真的!)《阿拉斯加之死》中,主角臨終時體會到快樂的真實存在於分享,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與人分享,與他人產生連結。如同《型男飛行日誌》這部電影點出:Life is better with company.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s in your life...were you alone?(生命中有人同行會更好。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裡……你是獨自一人嗎?)對我來說,生命的意義不僅是因為活著,這個意義同時也代表我們的生命對他人是有意義的!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常可能身陷親密關係的風暴之中。

人的情緒與行為經常是自動化反應,有時候不但傷人傷己,更可能複製錯誤示範給下一代。萬物之靈的我們其實具備選擇與判斷的能力,不論外在客觀情況如何,我們應該都能選擇更好的方式面對與化解。這跟史蒂芬.柯維主張的高效能人士的習慣「積極主動」、「知己解彼」、「雙贏思維」不謀而合。本書是能引導在不同關係中各種身份的你重新思考,調整思維與作法,正視內心的傷痕,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終與重要關係人們共同成長的最佳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一定是“赋权”。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被困在既定的关系模式里动弹不得,仿佛是命运的傀儡。而这本书,通过系统论的框架,清晰地展示了“选择”的可能性。它并非宣扬激进的断裂,而是提倡一种有智慧的“差异化”。如何在不破坏现有结构的前提下,勇敢地为自己划清健康的界限,如何用成熟的方式去承担自己的情感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抛给系统里的其他人。这种赋权感是非常实在的,它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相信自己就可以”的口号,而是基于一套经过验证的理论模型,告诉你具体的行动步骤和心理准备。这使得“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一个清晰可循的实践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大量引入了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升级,又是如何通过微小的介入点得以缓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情感三角”的讨论,它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争吵总是在我和伴侣、以及某位亲属之间反复上演,而我们似乎永远找不到真正的症结所在。作者的文字冷静而富有洞察力,既能保持学者的严谨性,又不失对当事人痛苦的深刻共情。阅读时,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将书中的场景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是阅读其他心灵成长书籍难以企及的体验。它教我的不是如何去“赢”得争论,而是如何抽离出来,看到全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推进,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不失对普通读者友好的可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释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生活化的例子来支撑。这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系统动力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带有一种诗意的智慧。比如对于“稳定化”的解释,就非常精妙地说明了系统为了维持平衡会产生的抗拒力量。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建立扎实基础的首选读物。它不仅提供了诊断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滋养了读者的心智,让人学会以一种更宏大、更慈悲的视角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爱与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人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这简直是现代人共同的渴望啊。我一直觉得,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本质上就是无数关系的集合,而这些关系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成就。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梳理那些纠缠不清的家庭纽带,那些令人窒息的亲密关系,那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智慧。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日益碎片化的今天,如何找回那种深刻、真诚的联结,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这本书的“修订版”字样也暗示着内容经过了打磨和更新,想必会更贴合当下社会的情境,让人读起来不至于有滞后的感觉。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自我成长的部分,因为我相信,只有当我们自己内心强大、界限清晰,才能真正地去爱和被爱,而不是在关系中迷失自我。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透镜。以前我总是在试图改变对方,或者一味地责怪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但这本书似乎引导我把目光收回到“系统”这个概念上来。这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让我理解到,任何一个关系中的张力,都不是由单方面造成的,而是整个互动模式的产物。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长期处于一个迷宫中,突然有人指出了那个隐藏在墙壁后的出口。我开始留意家庭会议上的那些微妙的权力流动,那些代际相传的无声脚本。这种结构性的理解,极大地减轻了我个人的心理负担,让我不再将每一次冲突都视为世界末日的征兆,而是将其视为系统失衡的信号,是可以被调整和优化的。对于那些长期受原生家庭影响而感到困扰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有力的“解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