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機密:解答你對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二版)

機艙機密:解答你對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派翠克・史密斯
图书标签:
  • 航空旅行
  • 飞行安全
  • 旅行指南
  • 机舱生活
  • 航空知识
  • 飞行常识
  • 旅行问答
  • 航空科普
  • 乘客权益
  • 飞行体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第一版書名為《機艙機密:空中旅行大百科》,第二版內容無增修。】
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經典,航空從業人員與空中旅人必備書籍。
關於飛機、航空及與搭機旅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這一本!
——中華民航飛行員協會審定——
 
  商業航空向來是不良資訊的溫床,充斥著各種沒有根據的說法與陰謀論,以致即使航空技術已十分發達,飛航的安全紀錄十分卓越,且票價非常便宜、人們非常習慣搭機四處旅遊,但對於空中航程與航空公司仍充滿了疑慮。
 
  本書作者為《沙龍》雜誌著名的「請教機師」空中旅行系列撰稿十餘年,回答了各方人士對航空業與搭機旅行的種種疑問,此書除了整理大眾最想了解的事,經驗老道且博學的作者還漫談航空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內情與影響,並以專業機師身分提供見解,廣獲好評。
 
  ▍如果你是空中旅人,很可能疑懼過這些事情——
  ・飛機被鳥撞上有多危險?冰雪會對飛機造成多大危害?
  ・常聽說機艙的空氣不僅骯髒,而且充滿細菌。真的嗎?
  ・聽說駕駛會降低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好讓乘客規矩聽話?!
  ・聽說寵物都放在機艙底部沒有暖氣、沒有加壓的地方……
  ・起飛後沒多久我們就因「尾流擾動」而被猛力甩來甩去。那是什麼?有多危險?
  ・要是飛機上的引擎全部失效,飛機能不能滑行降落?
  ・我們曾盤旋一個小時才著陸。飛機都儲存多少燃油來應付這種情況?航空公司會不會為了省錢而偷吃步?
  ・搭到比較舊的型號需要擔心嗎?
  ・飛行途中,要是有誰想打開某扇門,他們辦得到嗎?別傻了……
  ・共用班號是啥?乘客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有些航線明明很短,為何航空公司動用大型客機?
  ・飛行途中與其他飛機「空中接近」很危險吧?
  ・過去免費,如今航空公司開始收費的項目有哪些?
 
  ▍如果你有志投身商業航空,或許想知道這些事——
  ・機長、副機長、機師、副機師的差別在哪裡?
  ・如何才能成為航空公司機師呢?
  ・要通過哪些考驗與試煉,才能達到航空公司的條件?
  ・由誰來評鑑機師,予以加薪或升遷?評鑑依據是什麼?
  ・以前大家都說機師薪水非常高,現在還是這樣嗎?
  ・航空業內部文化會不會讓女機師較難生存?
  ・業內人員可以享有什麼樣的旅遊福利?
  ・聽說商務客機基本上已可全自動駕駛,真的嗎?機師是不是快要失業了?
 
  ▍倘若你對航空史上知名事件深感好奇,這本書有——
  ・空中犯罪活動鼎盛期的幾起事件。
  ・史上最悲慘的十起空難。
  ・史上最慘烈空難:特內里費島空難的恐怖與荒謬。
  ・九一一恐怖攻擊當日作者的遭遇。
  ・九一一事件後,飛航法規與機場規定有什麼變化?哪些合理?哪些荒謬?
  
  ▍要是你好奇一些飛航方面的科學——
  ・機翼尾端翹起的小翅膀作用是什麼?
  ・波音飛機跟空中巴士的品質有差嗎?
  ・噴射發動機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頻繁飛行跟環境保護,這兩者能否兼顧? 
  ・飛機輪胎一定承受很大的壓力。爆胎是不是很常見呢?
  ・手機與可攜式電子設備真的會威脅飛航安全嗎?
 
  ▍你可能還對以下事情有興趣。本書作者超會聊——
  ・假如搭飛機真的很安全,航空公司怎麼不公告周知呢?
  ・天空變得這麼擁擠,飛機相撞的危機有多大?還有,地面相撞意外呢?
  ・幾乎每一樁著名墜機事故都有幾個陰謀論,挑幾則出來澄清流傳已久的疑點吧。
  ・全球各家航空公司的商標演變與塗裝風格。
  ・美國國內航空公司的服務標準,對比全球信譽頂尖的航空公司服務內容。
  ・航空業的競爭這麼激烈,有沒有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呢?
 
  ▍連《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之一杜柏納都「希望能把作者摺起來放入行李箱」,更多精彩內容可參見目錄引文的提示。(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推薦人士與各界好評
 
  何獻瑞/背包客棧站長
  溫士凱/知名旅遊作家暨廣播主持人
  饒自強/前長榮航空B747/A330機師
  中華民航飛行員協會/審定、推薦
 
  ►「這本書淺顯易懂又有趣,關於飛機、航空、搭乘飛機所發生的種種問題,以及隱藏在飛航中的各種祕密,你都可以在當中找到答案。」──饒自強,前長榮航空機師
  
  ►「我希望能把作者摺起來放入我的行李箱。飛行方面所有值得探究的事,他似乎全都知曉。」――史帝芬.J.杜柏納,《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之一
  
  ►「派翠克.史密斯的飛航經驗鮮有人能及。他對一個總是充滿胡扯的話題撥亂反正,予以釐清。而且,他真是太會寫了!」——史萊夫・爾文,康泰納仕集團旗下《旅遊者雜誌》
 
  ►「派翠克.史密斯肯定是擁有商用飛行執照的人當中,寫得最好的。這本書成就非凡,所有空中旅人(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應該要有一本。」――詹姆斯.卡普蘭,小說家
 
  ►「派翠克.史密斯是出色的作者,他為商業航空這個誤解叢生的領域,提供了一場讓人忍俊不住的旅程――沒有艱澀難懂的用語,只有幽默與深刻的見解。」――克莉絲汀.內格羅尼,航空網站的寫作者及創立者
 
  ►「派翠克.史密斯對現代航空業十分在行,而且解說得淺顯易懂,不會滿口一般人不懂的行話,是個理想的鄰座乘客、同事、作家,以及解說員。」――艾力克斯.畢恩,《波士頓環球報》專欄作家
 
  ►「派翠克.史密斯不僅懂得空中旅行的一切,他還具備一種罕見本領,能將這些事寫成清晰易懂且詼諧的散文。」——芭芭拉・彼得森
 
  ►「派翠克.史密斯揭開自身經驗的神祕面紗,並且提醒我們航空業的神奇之處。此外他還具備絕佳幽默感――當你坐在區域噴射客機十四D座位時,他會是你的絕佳旅伴。」――克里斯.波傑里安,《助產士與黑夜中的陌生人》作者
 
  ►「能讀到派翠克.史密斯出色優雅的解釋與評論,著實榮幸。我們需要有人既具備埃爾文.布魯克斯.懷特的文筆,而且對大家都疑惑的主題有靈敏判斷力。派翠克無疑是最佳人選。」――柏克.布里斯特/漫畫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寰宇航迹:探索全球飞行背后的科技与文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真实自然,不涉及您提供的原书主题。 --- 寰宇航迹:探索全球飞行背后的科技与文化 内容简介 《寰宇航迹:探索全球飞行背后的科技与文化》是一部深度剖析现代航空业发展脉络、技术革新及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著作。本书超越了对航班时刻表和机场服务的表层关注,潜入航空工程的复杂核心、地缘政治的角力场域,以及人类对天空永恒向往的文化叙事之中。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工程奇迹的演进”、“天空中的经济地理学”、“安全、法规与地缘政治”以及“未来图景与可持续性挑战”。 第一部分:工程奇迹的演进——从木头与帆布到复合材料的飞跃 本部分着重于航空技术自莱特兄弟以来的惊人发展历程。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里程碑事件,而是深入探讨每项关键技术突破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难题。 第一章:空气动力学的基石与早期试错 追溯空气动力学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分析伯努利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与局限性。详细解析了早期螺旋桨设计如何受制于发动机功率,以及机翼形状对升力和阻力比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章:喷气时代的黎明与超音速的诱惑 详述了涡轮喷气发动机如何彻底颠覆了航空速度的极限。本章详细对比了轴流式和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并深入探讨了突破音障时所面临的激波难题、材料热应力以及“音锥”现象的物理学解释。我们特别关注协和式客机项目,分析其在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与商业上的困境,这不仅是工程学问题,更是跨音速飞行器结构设计哲学上的深刻抉择。 第三章:材料革命——从铝合金到碳纤维的蜕变 现代飞机的轻量化与高强度需求推动了材料科学的革命。本章细致描述了20世纪中叶以来,铝锂合金、钛合金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如何逐步取代传统金属结构。剖析了复合材料在制造工艺、疲劳监测和维修方面的独特挑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新一代宽体客机实现燃油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飞控系统的智能化——从机械联动到电传操纵 现代飞机的操作已经完全数字化。本章系统梳理了“电传操纵”(Fly-by-Wire)系统的发展历程,解释了它如何通过计算机算法优化飞行员的输入,提高飞行的稳定性和冗余性。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冗余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持飞行员感知,又能确保系统安全的交互界面。 第二部分:天空中的经济地理学——航线网络与全球互联 航空业是全球贸易和人员流动的核心基础设施。本部分侧重于分析航空业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经济版图。 第五章:枢纽与辐射:航空网络的构建逻辑 探讨了“干线-支线”网络结构形成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型航空枢纽(Hubs)在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网络效应中的作用,以及“点对点”(Point-to-Point)模式对区域航空市场的冲击与补充。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特定机场如何因其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而成为全球物流和客运的关键节点。 第六章:宽体机时代的效率竞赛 深入剖析了大型双发和四发宽体客机(如波音747、空客A380)对长途航线容量和单位成本的影响。本章比较了不同载客量机型的运营哲学,以及在面对燃油价格波动时,航空公司如何通过优化机队结构来管理风险。 第七章:货运航空:看不见的全球供应链支柱 现代物流的效率高度依赖航空货运。本章探讨了冷链运输、高价值物品运输(如精密仪器、药品)对航空运输提出的专业要求,以及如何平衡客机腹舱货运与专业全货机运营的效率。 第三部分:安全、法规与地缘政治——天空的治理艺术 天空并非法外之地,其安全与有序运行依赖于一套极其复杂且不断演进的国际法规体系。 第八章:全球航空标准的制定者:从ICAO到FAA/EASA 详细介绍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在统一全球空中交通管理规则方面所扮演的核心角色。阐释了不同国家监管机构(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之间的协调与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跨国航空器的适航认证流程。 第九章:空中交通管理(ATM)的演进与挑战 描述了从地面雷达监控到未来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和空中交通流管理(ATFM)的转变。重点分析了在日益拥挤的空域中,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模型来预测延误、优化进近和离场程序,以提高空中安全裕度。 第十章:安全文化的构建与事故调查的哲学 航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单一技术故障的结果。本章探讨了“人为因素”在航空事故中的核心地位,介绍了适航局对事故原因的深度分析方法——从技术故障到组织文化层面的剖析。重点解析了旨在预防未来事故的“安全管理体系”(SMS)。 第十一章:领空权与军事航空的边界 讨论了领空的概念在国际法中的界定,以及军事飞行活动(如侦察、空中加油)与民用航空如何在一个共享空间中进行隔离与协调。涉及对敏感空域和“防空识别区”(ADIZ)的分析。 第四部分:未来图景与可持续性挑战 航空业正站在新一轮变革的门槛上,如何平衡快速增长的需求与环境责任是核心议题。 第十二章:新能源革命:迈向零碳排放的途径 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使得航空业必须寻求替代动力。本章详细评估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生产技术、供应链挑战及其对现有发动机的兼容性。同时,深入探讨了氢动力和全电动推进系统在短程和中程飞行中的技术可行性、基础设施要求和安全考量。 第十三章: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兴起与重塑 本章聚焦于“飞行汽车”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商业化前景。分析了UAM对城市规划、噪音管理和低空空域管理带来的革命性冲击,以及监管机构如何为这一新兴交通工具创造安全的运行环境。 第十四章: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在飞行中的未来角色 探讨了从辅助决策系统到最终实现“单人驾驶”甚至完全自主飞行的技术路线图。分析了人工智能在预测性维护、优化航迹计算和提高飞行员态势感知方面的潜力与伦理边界。 --- 《寰宇航迹》不仅是航空专业人士的深度参考手册,也是对所有热爱探索天空、关注全球连接方式的读者,一份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指南。它清晰地勾勒出,人类是如何驯服天空,以及我们未来将如何继续书写这段宏伟的航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派翠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
 
  派翠克.史密斯十四歲便開始上飛行課程,在一九九○年得到第一份航空公司的工作,擔任十五人座的渦輪螺旋槳式飛機的副機師,爾後駕駛過貨機與商用客機,飛過美國國內與國際航線。他是www.askthepilot.com的主筆,由於文章廣受歡迎,獲邀將前述網站上的內容加以整理,發表在線上雜誌《沙龍》為他設立的「請教機師」(Ask the Pilot)專欄長達十年。此外,他也為《紐約時報》與《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報紙撰寫專欄,內容廣獲引用,曾經獲得《時代》雜誌評選為「二十五位最佳部落客」之一。
 
  活躍的他還上遍包括CNN、PBS、BBC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多達四、五百個國內外媒體,講述擔任機師的豐富見聞,並解答各地讀者對搭機旅行提出的各種疑問。派翠克.史密斯喜歡利用空暇時間環遊世界,足跡遍布超過七十多國,現居波士頓附近。
 
譯者簡介
 
陳思穎
 
  師大翻譯所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譯有《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四個神聖的秘密》、《快樂就是》、《永無境》系列等書。
 
郭雅琳
 
  專職譯者,期望達到無我境界,譯文完整呈現作者的所思所想。
 
溫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修讀語言學。譯有《焦慮世代》、《收入不平等》、《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等書。譯稿賜教:lars801011@gmail.com

图书目录

◎各界人士對本書與作者的肯定
◎推薦序 解開隱藏在飛航中的祕密/饒自強
◎引言 畫家的刷子

◎第一章 飛機本身——從機翼與飛行速度的單位「節」談起……
飛機這麼一具龐然大物載著許多旅客與貨物,怎麼有辦法飛呢?/多看幾眼機翼的細節,感覺飛機的運作好複雜啊/飛行速度的單位「節」是指什麼?/除了襟翼跟前緣縫翼,機身外部其他會動的構造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呢?/機翼尾端翹起的小翅膀作用是什麼?/從機翼底下突出來,外形像獨木舟的長型引擎箱是什麼?/噴射客機能特技飛行嗎?747能翻觔斗或倒著飛嗎?/噴射發動機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渦輪螺旋槳是什麼?/機尾下方有個會排放某種氣體的洞,那是什麼?/假如輔助動力系統是供應飛機在地面時的電力,為什麼常看到飛機在登機門候機時,發動機在運轉呢?/一架民航客機要價多少錢?/波音飛機跟空中巴士的品質有差嗎?/我該不該找能比較快到達目的地的機型?/哪架飛機的航程最長?/飛機有多重?/有一次在起飛之前,同機有幾名乘客被請下飛機,航空公司說是因為天氣太熱,沒辦法載那麼多人,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有些飛機會在空中留下白白的尾巴?/頻繁飛行跟環境保護,這兩者能否兼顧? 
【小專欄】電影、音樂與藝術中出現的飛機

◎第二章 不安因子——亂流、風切、天候、想太多
高級藝術:歷史、熱潮,以及世界最大的飛機
亂流嚇死我了。那是不是真的很危險?/起飛後沒多久,我們就被猛力甩來甩去,機長說是遇到「尾流擾動」。這是什麼?有多危險?/飛機著陸時,偶爾可以看到翼尖拖著一條長長的霧氣,那是什麼?/什麼是風切?/我們搭747飛過大西洋上空時,聽到一聲巨響,接著整個機艙一震,機長告訴大家說那是引擎失速。/要是飛機上的引擎全部失效,飛機能不能滑行降落?/機艙是如何加壓的?為什麼?/我常搭的航線只有像跳水機那種區域客機。這種飛機會不會危險啊?/我們曾經盤旋一個小時才著陸。飛機都儲存多少燃油來應付這種情況?航空公司會不會為了省錢而偷吃步?/我知道飛機可以空中放油,這是為了減輕重量以便降落嗎?有時在飛機著陸之前,可以看到油從翼尖流出來……/閃電打中飛機會怎樣?/有時候機身某些部位,會貼著很像銀色絕緣膠帶的東西,拜託,告訴我那不是絕緣膠帶。/我曾看見一架747緊挨在我們旁邊飛了好幾分鐘,近到可以從窗戶看見裡面的人,嚇死人了。這就是「空中接近」嗎?/飛機被鳥撞上有多危險?/有些意外聽說和飛機積冰有關。冰雪會對飛機造成多大危害?/飛機廁所馬桶裡的東西是在航行途中投棄嗎?/碰到重要系統失靈時,誰來決定要不要起飛?/我曾在登機門看到機師在飛機附近走動,檢查外觀,可是好像不是很深入。/搭到比較舊的型號需要擔心嗎?
【小專欄】那是什麼飛機?——飛機型號入門
【小專欄】里維爾幻想曲:憶故鄉

◎第三章 上頭發生了什麼事……——起飛、降落,還有中間那段神祕的過程
機場怎麼了?
機場必備的十五項服務與能力/準備一次航程,駕駛員得花多久?他們要準備什麼呢?/為什麼飛機要迎風起降?/飛機如何起飛?還有,為什麼飛機爬升時會顛簸、上下晃動,還有轉彎呢?/如果就在飛機離地的那一秒有個發動機掛了,要怎麼辦?/在飛機爬升的初期,發動機的推力彷彿突然被關掉,飛機好像要往下掉似的。那是發生了什麼事?/飛機離地時速度有多快?落地時又是多快呢?/機長告訴我們會用三十一號跑道起飛。機場怎麼可能有三十一條跑道呢?/起飛與降落最棘手的是什麼?駕駛需要特別小心某些機場嗎?/即將著陸時飛機突然提升動力,取消降落。準備第二次降落之前,轉彎傾斜的角度很大,很多乘客都嚇壞了。這種情況有多常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天候很糟時,飛機要如何找到跑道?/有一次我搭機時,飛機降落得相當糟糕。為什麼有些駕駛降落得比較平穩和緩呢?/降落的過程中,機身著陸之後,飛機就發出像發動機正加速旋轉的聲音。/發動機是怎麼運轉的?/飛機在巡航的高度時,我不時聽到巨大的隆隆聲,聽起來就跟起飛時一樣,不過飛機感覺沒有在爬升啊。/天氣是如何造成飛機延誤的呢?為什麼天氣變差時,飛航交通系統好像整個崩潰瓦解了?/塔台在我看來滿過時的。駕駛都是在跟誰交談?在飛行途中,他們又是怎麼溝通的呢?/我們的航線很多都是Z字形而不是直線,為什麼呢?/往返美國與歐洲的航班經常會往北邊繞遠路,行經加拿大東北部,離冰島也很近。是不是因為怕有緊急狀況發生?/三個字母組成的機場代碼令我非常好奇,因為很多都沒有真正的意思。

◎第四章 靠天吃飯——空中人生的驚奇與怪事
坐對位置:螺旋槳、聚脂纖維及其他往事
機長、副機長、機師、副機師的差別在哪裡?/如何才能成為航空公司機師呢?/要通過哪些考驗與試煉,才能達到航空公司的條件?/受訓過的機師可以飛好幾種機型的飛機嗎?747機師能不能飛757?/以前大家都說機師薪水非常高,現在還是這樣嗎?/怎麼樣評鑑機師,予以加薪或升遷?副機長升上機長是誰決定的,又是根據什麼?/一直有人說機師瀕臨短缺,實際情況有多嚴重?/機師的班表一般是怎樣?/是否有必要擔心機師過度疲勞?該採取什麼措施呢?/區域航空機師的經驗多寡一直引起很大的爭議,乘客該注意哪些事呢?/那像精神或瑞安這些廉價航空呢?乘客該提高警覺嗎?貨機機師又怎樣?/有多少機師是女性?航空業內部文化會不會讓女機師較難生存?/聽說現代商務客機基本上可以全自動駕駛,這話的真實性多高?遠端操控無人機真的可行嗎?/你說過,乘客只用降落是否流暢平順來判斷機師技術好壞,不見得公平。那要用什麼準則才精確呢?/對於傳聞中的「哈德遜河奇蹟」,你怎麼看?/偶爾會聽說值勤機師沒通過酒測的情況,常搭飛機的民眾該擔心嗎?/常看到機師戴著精細的表,那是做什麼用的?還有,你們隨身攜帶沉甸甸的黑色行李袋,那裡面放了什麼?/機組人員的飛機餐如何?機師會不會自備零食?/據說在航空業的輝煌時代,空服員跟機師常常徹夜開趴、在不同人的床上廝混。現在還是嗎?/聽說機師享有挺不錯的旅遊福利。
【小專欄】棲身之所:與派屈克.史密斯同遊

◎第五章 航途中——機艙裡的生活
北緯:大西洋空中的恐懼跟怨恨
打開遮陽板、豎直椅背、收起餐桌、調暗客艙的燈光,飛機起降為什麼有這麼多惱人的規定呢?/空中巴士的飛機滑行或在登機口時,客艙地板會傳來很大的嗡嗡聲,像狗在吠。地板底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常聽到一些傳言說機艙的空氣不僅骯髒,而且充滿細菌。真是如此嗎?/駕駛會降低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好讓乘客規矩聽話,這是真的嗎?/飛機停在航站時沒有冷氣,又是怎麼回事?/某次我搭的飛機才剛起飛就關掉了空調,機艙瞬間變得很悶熱。過了幾分鐘,飛機停止爬升、開始正常飛行後,冷氣才又打開。這是怎麼回事?/飛行途中,假如碰到奇怪或心態叵測的乘客想開某扇門,他們辦得到嗎?/機艙為什麼不裝大一點的窗戶,這樣子視野也比較好。/從窗戶往外看,我常注意到下方的厚實雲團表面有個圓形光暈,它像飛機的影子一樣,跟著飛機一起移動……/寵物在機艙底部過得如何?我聽說牠們都放在沒有暖氣、沒有加壓的地方。/為什麼要限制乘客使用手機與可攜式電子設備?它們真的會威脅飛航安全嗎?/每班航程我都會聽到一連串的叮咚或響鈴聲,這些信號是什麼意思呢?/某些航班中的廣播系統有個頻道,可以聽見機師與航管員的通訊內容,只是這個頻道常常是關著的……/安全解說為什麼設計得這麼冗長?大家根本沒在聽。頭等艙、商務艙,還有經濟艙……,究竟有什麼差別?/登機過程像是一場噩夢。有辦法讓整個流程更順暢迅速嗎?/很久以前飛機降落時乘客都會一起鼓掌,現在還會這樣嗎?
【小專欄】往外看:高空中令人永生難忘的景致

◎第六章 ……一定會掉下來——災難、事故、杞人憂天的想像
機場抓狂了:機場保全大解密
能不能給害怕搭飛機的人一些鼓勵呢?/在駕駛的腦中,有哪些狀況是他們揮之不去的夢魘呢?駕駛最害怕的緊急狀況是什麼?/一般來說航空公司是不是會規定,如果發生緊急狀況,不能通知旅客以免引起恐慌?我能從空服員的眼中讀出這些訊息嗎?/假如搭飛機真的很安全,航空公司怎麼不公告周知呢?為什麼它們不標榜安全好招攬旅客?/有候會聽說搭某些外國航空公司的班機會有危險。這種恐懼合理嗎?/澳洲航空真的沒有發生過死亡空難嗎?/要是澳洲航空不是最安全的,哪家航空公司最安全呢?/那廉價航空又如何?/捲入意外的機師後來都怎麼了?如果拯救全機的人免於災難,會不會得到獎勵?至於劫後餘生,卻被認定有過失的機師呢?/飛機輪胎一定承受很大的壓力。爆胎是不是很常見呢?/要不會開飛機的人駕駛噴射客機安全降落,成功機率有多高?/要是駕駛艙裡的人都沒辦法開飛機,那沒受過正式訓練的人有辦法讓飛機著陸嗎?/為什麼不在商務飛機上替乘客準備一人一個降落傘?總比時速四百英里撞到地面要好。/天空變得這麼擁擠,飛機相撞的危機有多大?/那麼,地面相撞意外呢?/九一一當天你有什麼遭遇?那天以後,飛航產生什麼改變?/商務飛機為什麼不在機身側邊開個門,當做駕駛艙唯一入口?這樣一來,想劫機的人就不可能進駕駛艙了。/我們需要擔心肩射式飛彈嗎?航空公司是否該在機上設下對應防護措施?/之前,有人提議研發一套機上軟體,一旦飛機遭挾,該軟體可以阻止飛機本身開往限制空域或城市上空。/幾乎每一樁著名墜機事故都有幾個陰謀論,你可不可以挑幾則出來,澄清流傳已久的疑點?
【小專欄】面面觀:空中犯罪活動鼎盛期
【小專欄】史上最悲慘的十起空難
【小專欄】「上路吧!」――史上最慘烈空難,特內里費島空難的恐怖與荒謬

◎第七章 讓人愛恨交織的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身分的陰陽兩面
Ⅰ.商標與塗裝/Ⅱ.名稱、標語,以及鹽包/你對美國國內航空公司的服務標準有什麼看法?/我認為美國航空業最大、普遍的失敗之處,不在飛行服務,而在於消息傳遞。他們缺乏即時提供顧客正確資訊的能力。/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是哪一家?/航空業的競爭這麼激烈,難道沒有帶給消費者什麼好處嗎?/請問過去免費,如今航空公司開始收費的項目有哪些?例如托運行李、食物、毛毯……/有人會因為飛機延誤,被困在機艙裡好幾個小時,簡直是噩夢。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遇到這種狀況又該怎麼處理?/為什麼西南航空不走精緻服務路線,卻做得這麼好?/歷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是哪家?/大家都在說航空公司會「共用班號」,共用班號究竟是什麼意思?/班機號碼是如何產生的?有一定的規律或理由嗎?/為什麼從美國飛往歐洲的班機總是在夕陽西下起飛、早晨到達,在一大清早把它們的乘客趕下飛機?/有些航線明明很短,航空公司為何動用大型客機?/飛行距離最長、中間不停站的航程是?/我搭過一架機鼻附近噴有名字的飛機。顯然飛機有時會像輪船跟船那樣,有自己的名稱?

◎航空術語怎麼說(給旅客的詞彙表)
◎作者的說明與感謝
◎中英文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44005
  • 叢書系列:Inside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6 x 22.5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引言
 
畫家的刷子
 
  比起從前,如今空中旅行更加令人好奇、焦慮、憤怒,也更令人感興趣。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盡力為好奇的人提供答案,為焦慮的人提供保證,並且告訴不明內情的人他們意想不到的真相。
 
  這做來並不容易,我將從一個簡單的前提出發:一切你認為你懂的飛行知識,全是錯的。我希望這是誇張的講法,但是對比我要釐清的事情,這不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出發點。商業航空是不良資訊的溫床,各種無根據的說法、謬論以及陰謀詭計摻雜在學理中的程度相當驚人,即使是知識和經驗俱佳的飛行員,也容易誤解其真正意涵。
 
  這不令人驚訝。對數百萬人來說,空中旅行既複雜、不便又可怕,諸事皆是祕密。這行業被專業術語、保持沉默的企業與不負責任的大眾媒體所籠罩,更甭提航空公司絕非真實信息的提供者。但記者及電視台總喜歡以簡單卻聳動的方式描述它們,讓人們難以分辨哪些人事物值得相信。
 
  我會盡力闡釋這一切。為了達成這項目標,我會說明飛機如何飛翔於空中——我會從基礎談起,解答那些惱人的迷思。不過這本書的重點不在飛行技術,我不會拿飛機的規格說明書來對你們疲勞轟炸。這本書也不是寫給機械狂熱分子,或對飛機構造早已深感興趣的人。我的讀者們不想看到航太工程師對噴射發動機的圖解,不想看到關於儀表板或流體力學的技術性討論。那些事情肯定會讓人昏昏欲睡——對我而言更是如此。對於飛機可以飛多快多高、線路與管路系統可以列出多少項重點,我們雖然的確感到好奇,但做為作者與機師,我對飛行的熱愛程度勝於對飛機本身,包括以航空旅行為背景,內容飽滿豐富的劇本――我喜歡稱它為空中旅行「電影院」。
 
  我們這些長大後成為飛行員的人,大多不是大學畢業後才一頭栽入飛行這個行業。你任意挑個機師問他們為什麼熱愛飛行,大多數的人都會提到他們打從幼兒時期就喜歡飛行——那是一種無法言喻、與生俱來的喜愛。我本身確實如此。我小時候用蠟筆畫的總是飛機,在學會開車前就開始上飛行課程。話雖如此,我從未遇過像我一樣喜歡飛行的機師。我並沒有極度迷戀天空或飛行時需要隨機應變的刺激感。當我還小時,親眼目睹一架「派柏幼熊」的飛機並不會讓我覺得興奮,欣賞藍天使特技小組表演筒滾飛行五分鐘就能讓我哈欠連天。讓我感到著迷的,是航空公司的工作內容:他們所開的飛機以及他們前往的地方。
 
  五年級時,我已經可以從中間引擎進氣口的形狀(橢圓,非圓形)辨識出波音727-100跟727-200的不同。我可以花數個小時坐在房裡或飯桌旁,悶頭鑽研泛美航空、俄羅斯航空、漢莎航空,以及英國航空的航線圖和時刻表,將航線行經的各國首都背起來。要是哪天你坐在經濟艙窄小的座位上,不妨翻閱一下機上雜誌末尾的航線圖。我也可以花數個小時研讀三摺頁,和蜂巢狀的城市配對航線圖,沉浸在菜鳥機師的興奮感中。我認得所有知名(以及許多不知名)航空公司的標誌和機身圖案,能用彩色鉛筆直接畫出來。
 
  因為如此,我像學透飛行一樣的學透了地理。對大部分機師而言,航線地圖上那一條條線下的世界,從不曾在他們的眼前具體化過,他們對於機場柵欄或臨時飯店周圍以外的國家及文化,只感到一點點好奇,甚至完全沒有興趣。而對其他包括我在內的人來說,有種觀點會讓事情變得有意義――會讓人感到興奮的,不單只是從空中移動到某個地方,而是「前往某處」。你不只是在飛行,而是在「旅行」。搭機與旅行、旅行與搭機是種澈底且美妙的結合。這難道不是同一件事嗎?對我來說,是的。正所謂連鎖效應,假使我一開始沒有愛上飛行,我就不會利用閒暇時間去遊走這麼多的國家――從柬埔寨、波札那、斯里蘭卡到汶萊。
 
  如果說曾有那麼一瞬間讓我明白上述兩者的關聯,那一定是幾年前,在東非的馬利度假時的某個夜晚。雖然我能寫好幾頁談東非的奇人軼事,但整個旅程中,最美好的時刻是從巴黎起飛的飛機在巴馬科機場著陸後,我們共兩百人在夜半時分從樓梯步入深沉夜色中,空氣中充滿著神祕與柴火味,軍事風格的聚光燈打出來的黃色光柱交叉映照在停機坪上,我們被謹慎地在飛機旁排成一列,繞了機體後半部後才走往入境大廳。繞行的過程令人感覺好像在參加祭典與儀式。我仍記得走在法航那高聳入天、藍白相間的尾翼下方時,那具輔助渦輪引擎的轟鳴聲響徹夜空。一切都是那麼地讓人興奮而且——容我用個不正確的政治用語——富有異國風情。而載運我們到此處的,就是那架不可思議的飛機。搭乘船隻或穿越沙漠數週才能完成的一趟旅行,搭飛機短短幾個小時便已結束。
 
  雖然我認為航空旅行與文化彼此互有關聯,但兩者之間卻有著明顯的區隔。不會有人在乎自己是如何到達某處的――人們冷漠地將「前往一地的方法」與「目的地」兩者區隔開來。對大多數人而言,不論前往堪薩斯或加德滿都,搭飛機都是必要之惡,但不是旅途的一部分。我有一任女友是藝術家,她對十七世紀維梅爾在作品中怎麼處理光了解透澈,卻完全無法理解我的想法。如同其他人,她認為飛機只是種工具。她相信天空是畫布,噴射客機只是可隨意棄置的畫筆。我無法贊同她,因為畫筆的筆觸代表畫家的靈感。沒有航途的旅行會是什麼樣子?
 
  如今人們已將飛行視為另一門厲害但又沒什麼了不起的技術。我坐在波音747這樣一架倒立起來有二十層樓高的飛機裡,在太平洋上方三萬三千英尺的高空,以時速六百英里的速度飛往遠東。和我同機的乘客都在做什麼呢?抱怨、生氣,煩悶地敲著筆電。我鄰座的先生因為汽泡水瓶子上有凹痕而很不滿意。這也許是種對於成熟技術的體認。一項事物一旦取得進步,原本的非凡都會變為平凡。然而,當我們開始或多或少從根本上將司空見慣與單調乏味畫上等號時,不就意味我們失去寶貴的洞察力嗎?
 
  當我們對飛機報以冷笑――對只要付幾百美元,就能以接近音速的速度展開旅途這件十足感人的事,感到不屑一顧時,難道我們沒有喪失一些重要的事物嗎?我明白這讓人難以認同,畢竟提到搭飛機一般人想到的往往是:長時間的航程、惱人的誤點、機位超售,以及哭鬧不停的嬰兒。事先說明,我並非讚揚小座位的美德,或是半盎司綜合餅乾小包裝的美味之處。有關當今航空旅行的輕蔑言詞及麻煩之處,已不需要多加贅述。但信不信由你,飛行仍有許多可供旅客仔細品嘗及欣賞的特點。
 
  如今我們已經可以自由飛行了。說這話時我感到猶豫,但事實的確如此——除了航空技術已十分發達、飛航的安全紀錄十分卓越,現在即使燃料費用激增,飛機票價仍便宜得驚人。沒錯,在幾年之前,旅客就寢前還能享受一頓由身穿燕尾服的空勤人員所送上,包含多達五種料理的套餐。我初次駕駛飛機是在一九七四年:我仍記得我父親穿西裝、打領帶搭乘國內航班,在大約九十分鐘的飛行時間裡吃了雙份起司蛋糕。當時搭飛機非常昂貴,這是現今許多人無法理解的。在以前,大學生不可能在聖誕節假期在家打包行李準備搭機度假;人們不可能因為未能在最後一分鐘成功購得只要九十九美元的機票,而無法前往拉斯維加斯――或馬略卡島、普吉島享受假期。飛行曾是人們偶爾放縱時才會接觸的奢侈品。在一九三九年,搭乘泛美航空的波音314飛機往返紐約與法國,需花費七百五十美元,換算成現在的費率超過一萬一千美元。到一九七○年,從紐約飛往夏威夷的花費大約是現在的兩千七百美元。
 
  萬事萬物不斷變化著。飛機變得更有效率;波音707及747讓長途飛行的費用變得親民;而開放天空則長久地改變了航空公司彼此競爭的方式。是的,飛行不再像從前那麼享受、那麼舒適,但卻成了平民生活的一部分。
 
  我已經懂得不去低估人們對航空公司的蔑視程度,以及他們到底有多討厭飛行。儘管當中有些輕視沒話說,但大部分都是不公平的。今日,旅客可以帶著背包、穿著人字拖,以每英里幾分錢的費用橫越海洋,以近乎絕對的安全及百分之八十五的準點率抵達目的地。這樣的旅行真有那麼糟糕嗎?同時,假使你真的極度渴望重溫昔日奢華的飛航黃金歲月,你大可購買頭等艙或商務艙機票來實現夢想——它們的票價比五十年前還便宜呢。
 
  (中略)
 
  ○「聽說現代商務客機基本上可以全自動駕駛,這話的真實性多高?遠端操控無人機真的可行嗎?」(摘自第四章)
 
  航空領域總是充滿了陰謀論和都市傳說,我聽得可多了。然而,最讓我錯愕的,莫過於關於自動駕駛的迷思與誇大不實的傳言:以為現代飛機是由電腦操控,機師在場只不過是當做緊要關頭時的備胎,諸如此類的想法。我們都聽說過,在不遠的將來,機師會完全遭到淘汰。
 
  舉例而言,《連線》雜誌曾在二○一二年刊登一篇關於機械的報導,記者寫道:「自動駕駛是一種電腦裝置,能夠獨立操控一架787,無須人力支援,但我們還是不理性地在駕駛艙塞幾個人類機師當保母,只為了以防萬一。」
 
  這段關於民航機師工作內容的描述,是我聽過最不經大腦、最侮辱人的話。說787或任何民航機「無須人力支援」就能航行、機師在場只是要當自動駕駛的「保母」,已經不只是誇飾,不只是為了文采而稍稍曲解事實,不只是「不太對」――而是大錯特錯。既然連一份口碑良好的科技雜誌都不明白這點,讓這種言論得以出版,可見這種迷思有多盛行。這種謬論一天到晚出現在媒體上,竟到了大眾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地步。
 
  你會發現,說這種荒唐論調的多半不是機師,而是新聞記者或學者(教授、研究者之類的)。管他多聰明、研究多有價值,這些人都極為不熟悉商務航空每天要面對的狀況。有些時候,機師自己也助長了這種歪風,我們之中可能有人會說:「媽啊,這架飛機根本就是自己飛了嘛。」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自己人;我們由衷讚歎高科技工具,在對外行人解釋複雜操作步驟時,索性簡化內容,最後描繪出一幅把飛行實際情況給扭曲的誇大漫畫,同時拉低了這個職業的價值。
 
  高科技駕駛艙設備基本上是輔助機師,就像高科技醫療設備輔助醫生和外科醫師一樣。設備大幅提升機師的能力,但絕對不可能減少操作設備所需的經驗和技巧,更遠遠談不上把經驗、技術變成沒有必要的東西。要飛機自動駕駛,差不多像是要現代手術室自動開刀。外科醫師兼作家葛文德寫過一篇文章,刊登在二○一一年某期《紐約客》雜誌:「說到醫學進步,每個人都只想到科技。可是,醫生的技術也非常重要,絲毫不輸科技。這點可以套用在各行各業上。真正造成差異的,是大家運用科技的技巧。」這話可說是一針見血。
 
  再說,「自動化」和「自動駕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自動駕駛就跟其他設備一樣,是供機組成員使用的工具,你還是得告訴它該做什麼、何時做、如何做。我自己比較喜歡「自動飛行系統」這個詞,因為自動駕駛綜合了好幾種不同功能,可以調整速度、推力、水平和垂直航向,要同時或獨立控制都行,這些功能全都需要組員定時輸入指令,才能妥善運作。在我開的波音飛機上,如果要設定自動爬升或下降,我可以各想出七種不同的方式,視情況判斷採用哪一種。媒體會引用所謂的專家說的「每趟航班,機師手動操作的時間大概只有九十秒」,然而這種話不但有誤,更表明說話的人根本不知道手動、自動的差別,彷彿自動操作純粹只是按下按鈕、雙手抱胸等待。
 
  有天晚上,我搭飛機坐經濟艙,降落過程出奇平順,背後有個老兄喊道:「幹得好啊,自動駕駛!」也許很好笑,但完全錯了,這次著陸從頭到尾是手動操作,絕大多數飛機著陸都是如此。對,大部分噴射客機都獲得認證,可以自動執行降落(用機師行話來說,這叫做「自動落地」),可是現實中極為少用,飛機降落時,採取自動控制的不到百分之一。要詳細解釋如何設定、實行自動落地,要花上好幾頁篇幅才行。總之,假如只要按個按鈕這麼簡單,我又何必每年用模擬器練習兩次,還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複習手冊上標記起來的地方。就很多層面而言,自動落地遠比手動要來得耗神。
 
  一趟航行中,情況時時刻刻變化,複雜、流動,絕對不是死的,所以機師必須隨時下決定,每個決策都事關重大。雖然有各式各樣的協定、檢查表、步驟,寫成白紙黑字,機組成員仍舊必須依據主觀判斷,下達成百上千個指令,譬如避開堆疊起來的積雲、解決機械問題等等,不勝枚舉。我指的是那些稀鬆平常的狀況,任何一天、任何一次飛行都會遇到,甚至多到工作飽和的程度。即使是在最最普通的情況,駕駛艙一樣會忙到讓你驚訝――而且還開著自動駕駛。
 
  另外一種老掉牙的言論是,駕駛艙自動化讓開飛機比以前簡單。恰恰相反,現在開飛機大概是有史以來最難。考量到現代航空所有操作相關領域(從飛行計畫、導航,再到通訊),駕駛飛機的必要知識比以往多上許多。現在,主要所需技能的確和過去不太一樣,但如果你認為某些技能比其他更重要,那你就錯了。
 
  你一定想指出:可是,遠端駕駛的軍用遙控機跟無人飛行載具數量暴增,又怎麼說?這難道不是未來趨勢的預兆嗎?這種觀點的確很誘人。這些機器設計精密,事實也證明這種飛機很可靠――可惜程度有限。遙控機不像商務客機一樣,載著上百名乘客;它的任務與客機大相逕庭,運作環境截然不同,若是出了差池,代價輕微得多。光是借用無人機的概念,將之擴大規模、加上幾個備用設施就想上路,這是行不通的。
 
  我很想見識看看,遠端操控無人機如果遇到引擎失效放棄起飛,接著遭遇煞車過熱輪胎起火,要怎麼迅速放棄起飛,疏散兩百五十名乘客。我很想見識看看,無人機如果在山區遇到加壓系統問題,需要改航,會怎麼排除問題。我很想見識看看,無人機要怎麼在海上穿越風暴。老天,就連最簡單的任務,我都想見識一下。每一趟航程都會發生無數大大小小的偶發事件,需要機組成員花費心神處理、憑直覺下判斷,如果你身在千里之外的地面上,要怎麼解決這些狀況,我真沒辦法想像。
即使真的要把無人飛行載具的模型應用在商務航空領域,也必須砸下大筆資本,大幅修改現行民用航空制度與基礎架構,舉凡設計一代的新飛機並進行測試、建立新的飛航管制系統,諸如此類。連無人汽車、無人火車、無人船的概念都未臻完美了,就要一下子跳到商務客機,難度和成本都會呈次方成長,即使真的成功,還是要有人遠端控制那些飛機才行。
 
  我不是要說人類辦不到這種事,說不定有一天,我們真的可以搭無人民航機旅行,就好比我們也可能在月球上或海底建造城市。說到最後,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科技是否做得到,而在於成本和實用性。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前提是我們真的要走這一條路。
 
  我知道這些話聽在你耳裡,你有什麼感覺。對你來說,我不過是個反科技分子,抗拒逐步進逼的科技,只為保住終將被時代淘汰的飯碗;正因為我是民航機機師,所以我的論據不足採信。你大可這樣想無所謂,但我可以保證,我並不是過於天真,說話也完全憑良心,更不反對科技進步;我只反對過度引申科技功用的愚昧之舉,以及那些明顯曲解機師在做些什麼的言論,因為我和同事賴以維生的工作絕不是那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的表现令人惊艳。我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问题,比如为什么空姐的裙子总是那么短?或者长途飞行中,为什么空乘人员看起来总是那么精神饱满?以往我只能在网上零散地搜索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还带着强烈的个人偏见。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中立的视角。它深入探讨了航空公司在地面保障、机组排班、乃至客舱服务标准背后的逻辑和法规要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关于机上餐饮的环节,居然详细解释了高空低压环境下人味觉会发生变化,所以机上餐食必须重口味才能保证乘客的用餐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挖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对于那些追求深度体验的旅行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幕后花絮”手册,它让你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理解支撑这一切高效运转的庞大系统,让旅途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评分

这本关于航空旅行的指南,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简直是为我这种“空中飞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飞机上的种种规定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些安全须知总是那么含糊其辞,还有那些看似随意的操作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专业知识。这本书简直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我对航空领域的好奇之门。我记得有一次飞行,起飞时飞机颠簸得厉害,我当时心里非常紧张,总想着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适度的颠簸是气流影响下的正常现象,飞行员有成熟的应对机制,这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书里对各种术语的解释也特别到位,像什么“有效载荷”、“航程限制”等等,不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变成了能和朋友聊天的有趣话题。特别是它对不同机型的介绍,让我对身下的这架“钢铁巨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服务的乘客,而是一个有知识、有准备的旅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飞行安全、机组人员工作流程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能让你对下一次飞行充满期待,而不是担忧。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亲切,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教科书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机长跟你娓娓道来他这些年的飞行见闻。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体验的人,书里关于如何挑选座位、如何应对时差、甚至是如何高效利用机上娱乐系统的建议,都非常具有实操价值。比如,它建议在长途飞行中,定时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并提供了一些无需离开座位就能完成的简易动作,这对我这种一坐就是十几小时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试着采纳了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调整了休息时间,发现下飞机后的疲惫感确实减轻了不少。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航空礼仪也有涉及,这对于经常跨国旅行的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实用性与知识性并重的佳作,绝对是行李箱里的常备读物。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掌控感”。在过去,我对飞机的许多不确定性感到无力,尤其是在遇到延误或技术问题时,总感觉自己任人摆布。这本书通过清晰的结构和详尽的解释,让我对整个航空流程的“黑箱”有了透明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例如,关于行李托运的重量限制和尺寸规定,它不仅给出了标准,还说明了这是为了确保货舱的配平与安全装载,从而影响到飞机的燃油效率和稳定性。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一个有洞察力的参与者。每次在机场排队或登机时,我都能更平静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不再被无谓的焦虑所困扰。对于那些寻求知识赋能,希望让自己的每一次出行都更加从容不迫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涵盖了多少航空知识,更在于它如何重建了读者与飞行体验之间的信任桥梁。许多人在媒体上接触到的航空信息往往是负面的或夸张的,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非常理性和科学的平衡视角。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论点,比如对航班延误原因的分类解析,让我们明白了哪些是不可抗力,哪些是可以通过优化管理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突发状况处理流程时的冷静与客观,这让我更加信任行业内部的标准操作程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享受到的每一次安全、准时的飞行,背后是无数专业人员在极其严苛的标准下日复一日的坚守。这让我对空乘人员和机师多了一份敬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的好奇,到中期的知识积累,最终达到一种对现代航空工业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强烈推荐给所有将飞行视为必需而非乐趣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