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珊.葛倫伯克
图书标签:
  • 家庭关系
  • 多元家庭
  • 亲子关系
  • 社会文化
  • 性别研究
  • 心理学
  • 成长
  • 教育
  • 社会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未來的家,能有怎樣的可能性?
成為一家人,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同志家庭、代孕生子、跨性別家庭、親職協作、自主單親
40年研究證據支持背書 逐一打破主流家庭價值框架迷思

★ 獻給多元自由的臺灣 ★ 獨家收錄中文版作者序 ★

尋求關係永續新可能,真實動人的非典型成家實例分享
只要有愛,我們就是一家人 

  「多元的家庭結構並不代表家庭的衰落;相反地,家庭的多元化讓人看到了更多我們原先所無法想像的、豐富的可能性。在本書中,葛倫伯克教授說明了許多創造孩子或成為父母的新方法;她也檢視這些革新如何在過去四十多年間演變,將一些原本不為人知的家庭帶到陽光下。在陳述過程中,她用上了許多鮮明的、細膩的感情敘事。就本質上來說,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書。」——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作者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那些對新型態家庭感興趣的人。我希望他們能在這本書裡找到他們尋找的答案。……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改變反對者的想法,因為研究結果已經顯示,新型態家庭所面對的問題並非來自於家庭內部,而是源自於他人的偏見以及不了解。」——節錄自台灣中文版作者序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對家庭形式的理解經歷了一場革命,當今的家庭已不再是單一定義。從同志父母到代孕、捐贈受孕和試管嬰兒,無一不挑戰傳統對家庭的想像。但是,這些改變對孩子本身的成長,是否會造成影響?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蘇珊.葛倫伯克教授訪問了女同志母親、男同志父親、自主性單親父母、捐贈受孕父母、共同父母、跨性別父母、代孕者和捐贈者,更將調查重點放在他們的孩子身上,透過對孩子的長期訪談,來探究他們是否與傳統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長大。她發現,答案是肯定的。家庭成員間的羈絆──而非家庭的形式──才是創造平安快樂未來的關鍵。

  蘇珊的研究證明了,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如何運作,而不是如何形成;無論家庭形式為何,只要用心經營,孩子都可以有一個充滿愛和安全的家──儘管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會面臨他人的偏見。20世紀70年代,蘇珊首次踏入這塊研究領域,是因為她讀到一篇關於女同志母親的孩子被強行奪走的報導。這樣的悲劇,致使她一直努力不懈地挑戰陳腐的觀念,防止更多家庭被無端拆散。本書講述了這些家庭的故事,描寫他們的掙扎和勝利,同時讚許更多新型多元家庭的出現。

  未來,人們無須為傳統家庭的瓦解而擔心,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可能性,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家庭形式,找到新的出路。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都可能覺得自己孑然一身,無「家」可歸;但如果能調整標準,擴大想像,那麼即便沒有血緣關係,也能組成新型態的家庭。重要的是,去尊重、接納各種不同的家庭形式;無論在哪一種形式的家庭中成長,孩子都能幸福快樂地長大。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諶淑婷 作家、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

  多元讚聲────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呂欣潔 國際立即行動協會(Outright International)亞洲區方案主任
  陳鎮川 音樂製作人、舞台導演
  郭麗安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兼任教授
  楊貴智 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鄧筑媛 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
  圍爸喵爸的親子日常

  各界佳評────
  「學術研究是時代進步的基石,也讓我們對收養子女後的日子更有信心。在同志家庭與異性戀家庭間,在教養孩子的面前,我們相同的經驗遠多於差異。透過蘇珊.葛倫伯克的眼光,更能體會人工生殖家庭的艱辛與不易!」——圍爸喵爸的親子日常

  「認識同志家庭的關鍵在於,在愛中放下恐懼,重新看見我們身為人的本質。這本書見證了這點。」——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如此多樣的親情都是一樣偉大,人們實無必要自我侷限。」——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這是一本意義重大、引人入勝的書。蘇珊.葛倫伯克教授提供了證據,指出多元的家庭結構不代表家庭的衰落;相反地,家庭的多元化讓人看到了更多我們原先所無法想像的、豐富的可能性。在本書中,葛倫伯克教授說明了許多創造孩子或成為父母的新方法;她也檢視這些革新如何在過去四十多年間演變,將一些原本不為人知的家庭帶到陽光下。在陳述過程中,她用上了許多鮮明的、細膩的感情敘事。而最本質上,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書。」——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作者

  「這本書要探討,什麼才能真正促進家庭的健康關係……是一本輕快、愉悅的讀物。」——海莉.濟博格(Haley Zilberg),Farrago Magazine

  「太棒了……葛倫柏克教授將帶你進入一段強大的感人旅程,講述她為LGBTQ+和其他家庭所做的不懈努力。」——艾波.蓋斯普(April Guasp),研究主管,「石牆」(Stonewall)組織

  「在研究推動下,葛倫伯克教授的最新著作詳細介紹了各類型的非傳統家庭,並探討扭轉我們對家庭的集體理解何以如此重要。葛倫伯克教授重塑了家庭敘事,表明了家庭是一個具有可塑性的結構,足以涵蓋既有的僵化、固定的性別及性傾向類別。『孩子可以在各種形式的家庭中茁壯成長。』……這是一部重要而發人深省的作品,將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礎。」──艾蜜莉.鮑爾斯(Emily Bowles),《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蘇珊.葛倫伯克教授的這本著作充滿了啟發性。同時,對於許多反對多元家庭,無根據地聲稱多元家庭會傷害孩子的人,這本書也是一記回擊。本書描繪了家長與孩子們親身的故事,其中包括同志媽媽、同志爸爸、單親、親職協作、以及跨性別的家長。書中也明確指出,這些孩子都調適得很好,他們過得很快樂,而且情緒穩定,與傳統雙親家庭的孩子沒有不同。葛倫伯克以實際的證據駁倒了恐懼與偏見。我為她鼓掌叫好!」——彼得.塔切爾(Peter Tatchell),英國人權倡議者

  「在《有愛就是一家人》一書中,研究新型態家庭的世界級頂尖專家,蘇珊.葛倫伯克,以她幾十年來的經驗為基礎,鮮明地傳達了這些家庭所面對的真實生活與難題。這本動人又符合時代潮流的書,無疑地會讓很多人受惠無窮。書中精湛地描繪出,這些多元家庭中的家長是如何建立起健康又充滿了愛的家。」——羅伯特.克里茲曼(Robert Klitzman),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設計嬰兒》(Designing Babies)作者

  「葛倫伯克博士是世界級的頂尖研究者,她專門研究各種不同家庭形式對孩子的影響。在這本可讀性高、內容豐富的著作中,她描述了許多不同的家庭結構,而這些家庭都提供給孩子快樂成長發展的環境。值得一提的是,她指出要養育出健康的孩子,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某種特定的家庭形式,而是愛與支持。」——艾倫.佩林(Ellen C. Perrin),塔夫茨大學醫學院教授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 书名:《星际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 艾丽莎·凡·德·赫斯特 出版社: 寰宇之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分类: 硬科幻、太空歌剧、古代文明探索 --- 内容简介: 一个关于宇宙尺度失落文明的宏大史诗,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终极追问。 在宇宙的深处,时间与空间的尺度被重新定义。人类文明,在历经数个世纪的星际扩张后,依然受困于一个古老的谜团:我们并非宇宙中第一个达到高度文明的种族。在遥远的过去,一个被后世称为“先驱者”的文明,在宇宙尚未稳定之时便已繁荣,留下了遍布银河系的无数遗迹和无法解读的能量信号。他们的消失,是宇宙中最深沉的静默。 《星际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是一部融合了严谨的科学推演与大胆想象的硬科幻巨著。故事的主角,年迈却富有传奇色彩的语言学家与天体物理学家——卡西米尔·诺瓦克博士,毕生致力于破解先驱者的遗留信息。他坚信,这些信号并非随机的宇宙噪音,而是蕴含着通往宇宙终极真理的钥匙。 故事始于一艘由联合地球联邦资助的深空探索舰“奥德赛号”,它搭载了最新的量子感应设备,前往被称为“寂静之环”的星域——那里是先驱者文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也是无数探索者有去无回的禁区。诺瓦克博士的团队,其中包括年轻的界面工程师莉娜·科尔文,以及对古老技术抱有敬畏之心的安全主管马库斯·雷恩,他们此行的目标是位于一个濒死恒星系统边缘的一颗编号为“X-712”的行星。 X-712行星表面被一层厚重的等离子迷雾笼罩,传统的扫描手段完全失效。然而,诺瓦克博士基于对先驱者留存的“谐振结构”的独到理解,设计了一种能够“倾听”时空扭曲的非传统方法。在极其凶险的着陆过程中,“奥德赛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干扰,船体严重受损,团队被困在这颗死亡星球上。 随着对行星核心遗迹的深入探索,团队发现的远超想象。他们进入了一个由纯粹光能构建的地下城市,这里的建筑结构违反了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时间感似乎也变得错乱。在核心的神殿中,他们找到了一个仍在运转的“信息核心”——一个巨大的、由某种超越硅基的物质构成的晶体阵列。 然而,解读信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信息核心释放出的数据流,不仅包含了先驱者文明的辉煌成就、对宇宙基本力量的掌控,更揭示了他们衰亡的真正原因——一种源于他们自身技术进步的、自我毁灭性的“认知熵增”。随着信息被逐步解锁,团队成员开始遭受精神上的反噬。莉娜发现,先驱者的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思维模式存在一种深层的、近乎寄生性的连接,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伴随着对自身身份的微妙侵蚀。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意识到,先驱者的消亡并非偶然,而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发现了一种“最终协议”,一个关于如何应对宇宙中更高级、更不可名状的威胁的警告。这个威胁,被称为“虚空吞噬者”,它以文明的知识和存在本身为食。先驱者在无法战胜这个存在时,选择了彻底的自我格式化,以期将自己“加密”到宇宙背景辐射中,希望未来某个足够智慧的文明能够找到并理解他们的遗言,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诺瓦克博士必须在信息完全腐蚀他的心智之前,将关键的警告信息传输给地球联邦。然而,当他试图激活信息核心的发射程序时,他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陷阱:信息核心被设计成一个诱饵,任何试图大规模传播其知识的文明,都将立即暴露在“虚空吞噬者”的感知之下。 马库斯·雷恩的安全直觉被激活,他开始怀疑诺瓦克的动机——这位老人是否真的想拯救人类,还是仅仅渴望成为第一个完全理解先驱者的人,即便这意味着要以人类文明的存续为代价? 《星际回响》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外星文明的探索,它更是一次对知识的界限、文明的责任以及人类在广袤宇宙中定位的深刻哲学探讨。在生与死的边缘,在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交汇点,诺瓦克博士和他的团队必须做出选择:是继承先驱者的知识并承担被吞噬的风险,还是选择遗忘,继续在蒙昧中求得暂时的安宁? 最终的答案,隐藏在星际回响的最后一次震颤之中。 本书特色: 硬核科学设定: 详细描述了基于量子纠缠、时空拓扑学以及先进信息论的理论模型,确保了科幻设定的可信度。 复杂的角色驱动叙事: 深度挖掘了探索者在面对超越人类理解的知识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与道德困境。 宏大的宇宙观: 描绘了一个充满未解之谜、生命形式多样且法则严苛的银河系图景。 对知识的双刃剑的探讨: 深入思考了文明发展与潜在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书适合对《沙丘》、《三体》等宏大叙事科幻作品,以及对古代文明神秘学和宇宙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星系的智力冒险,直面人类在宇宙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与无限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珊.葛倫伯克(Susan Golombok)


  英國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家庭研究教授。她是研究新家庭型態的世界級頂尖專家。做為家庭研究的先驅,早在1970年代便投身女同志母親家庭的調查,是全世界最早投身此領域的研究者之一。1980年代起也涉足精卵捐贈與商業代孕的家庭研究。她從理論角度探討不同家庭形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也研究與家庭生活相關的社會與倫理問題。

  葛倫伯克教授用紮實客觀的統計數據來挑戰傳統觀念,不僅破除了家庭形式與背景會造成兒童偏差發展的成見,她的研究更影響了許多法院的撫養判決,並促成多國人工代孕與同婚法的制定。

譯者簡介

劉雨津


  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東京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旅日唸書工作十年後移居美國。從小喜歡閱讀;住過三個國家、七個城市,對文字的熱愛始終不減。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在不同的家庭故事,看到一樣的愛與關愛 諶淑婷
中文版作者序
前言

第 1 章 女同志媽媽:〈未知水域〉
我們迫切需要做些研究,我相信那會帶來莫大的改變。許多他們的說法都是來自於對同性戀無根據的偏見,甚至是一些可笑的無稽之談。如果有適當的研究,我們可以削弱那些說法的影響力。

第 2 章 精卵受贈家庭:〈愛的結晶〉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相會。但如果不能,我希望你知道,你的善心捐助,讓別人有機會享受家庭的喜悅;而因此誕生的我,有一天也會在喜悅中擁有自己的家庭。我希望能讓你知道,你的貢獻多麼意義重大。

第 3 章 精卵及胚胎捐贈者:〈失落的連結〉
當時我想:「就是她了,她是正確的選擇。」那完全是直覺反應。在我的眼前彷彿可以看到將來:我的胚胎長大成人,我們會保持聯繫,同時保有一定的距離;我感覺這是一個理想的未來,彷彿是命定的機緣巧合。

第 4 章 代理孕母:〈另一個母親〉
當雙胞胎出生時,整個房間裡滿溢著喜悅,超乎我所能想像。那對夫妻第一次抱起孩子們時,他們臉上的表情永遠刻印在我的心中,那是無與倫比的一刻。這一次我能夠全程參與,親眼目睹這段超凡經歷的成果,那種感覺真的太棒了。

第 5 章 代孕家庭:〈並非意外〉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親身參與這個美麗的故事,見證人性的美好。代孕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我誕生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奉獻,誕生自代理孕母無私的善心。我的生命是最美好的祝福。

第 6 章 男同志家庭:〈超乎想像的夢〉
能擁有尼可拉斯,是我們超乎想像的夢。我們當初決定做代孕時,如同跳進一片未知,而現在,我每天都感謝上帝讓我做出這個決定。我希望更多人能有機會受惠於代孕。我非常快樂,對於這一切,我心滿意足。

第 7 章 自主性單親媽媽:〈不同的形式〉
我認為,如果我能教育好孩子,就可證明家庭能有各種不同的形式,而與眾不同的家庭不見得不好。

第 8 章 跨性別家庭:〈更快樂的自己〉
我希望她還記得,她小的時候我們感情很好,我們曾經有過很美好的親子時光。我並不後悔我所選擇的道路。我必須成為真實的自己,才能重建跟孩子們的關係。

第 9 章 未來家庭:〈時代先鋒〉
採卵手術後,我流下了高興的眼淚。現在我有八顆卵子被保存在冷凍庫裡,我感覺身上背負的壓力消失了。我花了很多時間擔心,為自己單身的狀況感到焦慮,而現在我又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第10章 結語
家庭中不一定非要有父親、或是母親、或是兩個家長,孩子才會健康快樂;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他們與家人之間關係的品質、來自周遭圈子的支持、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所抱持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研究中堅持要傾聽孩子的聲音。我們必須重視這些心聲,並對此採取行動。

延伸閱讀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665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我的研究生涯啟始於一個機緣巧合。一九七六年九月,我在倫敦卡姆登的新家剛安頓下來。當時我剛從家鄉蘇格蘭搬到倫敦,開始在倫敦大學攻讀兒童發展學碩士。有一天我收到一本名為《肋骨》(Spare Rib)的女權主義雜誌,這本雜誌的封面故事吸引了我。封面上有一張照片,裡面有三個女人和她們的三個孩子。照片下方的標題為「出櫃媽媽邁進法庭:為何這些母親可能失去孩子的監護權?」我翻開雜誌,開始閱讀。

  故事的記者名為艾莉諾.斯蒂芬斯,她在文章中寫著,每當同性戀母親與前夫爭奪監護權時,她們幾乎是無一例外地敗訴,失去與孩子一起生活的權利;而異性戀母親則幾乎總是贏得監護權——兩者間的差異對比鮮明。這篇文章刊行時,英國法院還沒有任何一個案例將孩子的監護權判給女同性戀母親。即使沒有任何實質證據顯示女同性戀做不了好母親,但是判決常常以「在女同性戀家庭中長大對孩子不是最佳選擇」為理由,拆散孩子與母親。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不公平——而且也毫不科學。

  這篇文章也在徵求志願研究者,以對女同性戀母親的孩子進行研究,客觀地了解孩子的適應及成長狀況。從未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當時我正好在尋找碩士論文的研究題目,而且我也覺得拆散這些家庭很殘忍,尤其是在沒有合理證據的情況下。因此,身為一個初出茅廬的研究員,我決定自告奮勇地響應他們,盡一己之力。我當時不知道,這將是我研究生涯的起點,從此我將投入這個新的研究領域,傾注一生。

  雜誌文章中提到的團體名為「同志媽媽行動會」(Action for Lesbian Parents)。她們致力於讓法律制度內的不公平得到關注,並且尋找研究人員,來調查同志媽媽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很快地跟她們聯繫上,一位名叫貝妮.漢弗萊斯的女士接到我的電話,邀請我去她在劍橋的家談談。貝妮的家同時也是該團體的活動據點,她的房子是一棟維多利亞式的灰石別墅,別墅很寬敞,室內的牆上掛著許多小孩子畫的畫。面談中我非常緊張;這個團體的成員都已為人母,有的還在和前夫打著撫養權官司,從當時二十二歲的我看來,她們都顯得非常成熟。談話中,她們想確認我能夠被信任,獨立進行研究;更重要地,她們必須確認我對女同性戀母親組成的家庭沒有成見。她們試著了解我的背景,並詳細詢問我將如何進行研究。有一些成員自己也是研究者,她們對我進行犀利的質詢。懵懵懂懂地,我通過了考驗。她們同意幫我牽線,讓我聯繫一些同志團體,募集願意參加研究調查的家庭。

  多年後我搬到劍橋,成為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主任。每當我經過那棟灰石別墅,我總是會想起牆上掛著的那些圖畫,我不禁猜想那些孩子們如今在哪裡;我也會想起那棟房子裡的女性與她們的家庭。只為求一條生路,她們不得不持續奮戰,更不用說被社會接受有多困難。她們是開拓先鋒,為更多不同類型的家庭鋪路。這些不同的家庭——多元家庭——的存在,是一九七六年的我所無法想像的。

  ***

  當年至今,生殖科技的進步一日千里,社會觀念也與時俱進,這些進步根本地改變了創造與組成家庭的方式。一九七八年,第一個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嬰兒路易絲.布朗(Louise Brown)在萬眾矚目中誕生,而後透過卵子或胚胎捐贈受孕的孩子陸續誕生於世,精子捐贈也變得更加普遍。一九八○年代中期,第一批商業代孕的寶寶(美國的「M寶寶」[Baby M]和英國的「卡登寶寶」[Baby Cotton])誕生的消息登上新聞頭條。當今的家庭有各種形式:男同志可以通過卵子捐贈和代孕成為父親,女性可以自主選擇成為單親媽媽,而有些女同志伴侶選擇用一方的卵子讓另一半懷孕生下小孩。隨著卵子冷凍技術的進步,我預期高齡的母親將持續增加。將來我們甚至可能會有人造子宮、人造卵子和精子,以及基因改良的孩子。現在我們可以用以往想像不到的方式求得孩子、成為父母。但是,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在一九七○年代,許多法官囿於成見,做出決定,剝奪女同性戀母親的監護權。而現在,面對這些新型態的家庭,許多人抱持的看法也是出於成見,而非客觀的證據。人們自然地認為家庭結構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而在保守觀念中,許多人認定,當小孩的成長環境與傳統家庭差異越大,對兒童心理產生傷害的風險也就越大。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助長下,在二十世紀這種想法變得越加普及,進而在日後的心理學理論中占下一席之地。

  但這說法是真的嗎?我們在一九八三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女同性戀母親的研究結果,證明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結果清楚地顯示,與異性戀母親撫養的孩子相比,同性戀母親的孩子並不會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可惜對許多已經被與孩子拆散的母親而言,這是遲來的正義。我開始懷疑,或許其他新型態的家庭也可能是如此,為毫無根據的成見所苦。所以我想透過適當的科學研究,將「家庭結構」及「家人關係」兩項要素的影響區分開來,加以探討。我很榮幸能與一群最優秀的學者共組研究團隊,其中包括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社會人類學家、生物倫理學家及醫生。從此我們踏上了一條深邃而迷人的道路,跨越二十與二十一世紀,我們密切地關注每個新形成的家庭形式,進而探索之、研究之。

  我最初的據點是倫敦;我先在精神病學研究所就職,而後轉移到倫敦城市大學,二○○六年我又轉到了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該中心於一九六六年由馬丁.理查德教授創立)。我們的研究一開始以女同性戀母親為對象,接著我們開始研究體外受精、以及由精子捐贈誕生的孩子——我們是第一個追蹤研究這些孩子一直到成年的研究團隊。而之後,我們逐步研究更多不同的家庭。

  大約二○○○年,我們開始一個新的研究計畫,以精卵捐贈和代孕出生的孩子及其家庭為研究對象;這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對代孕寶寶做的調查研究。從嬰兒時期到青春期,我們持續追蹤訪問這些孩子,目前為止已經訪問他們六次,藉此我們可以了解早期經歷如何影響他們日後的發展。

  近幾年,我們也開始研究同性戀父親組成的家庭;我們研究了領養孩子的男同志家庭,也在美國首開先例地對代孕得子的男同志家庭做研究。我們的研究對象逐年擴張,最新的研究焦點包括:沒有戀愛關係的親職協作(co-parenting)、跨性別父母的孩子、自主性單親爸爸,以及透過非匿名的卵子捐贈出生的孩子。

  做調查時,我們會親自造訪受訪者的家,藉此了解孩子發展及適應的狀況,並了解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我們會分別採訪父母及孩子,觀察家人之間的互動,並使用一套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評估方法,利用說故事、玩遊戲和玩玩偶等方法了解孩子的想法。我們也會請老師參與研究,請他們為我們回答問卷,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

  而研究的結果如何呢?我們的研究清楚顯示,孩子們在各種新型態家庭中都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這些家庭包括我們最早研究的女同性戀家庭,也包括我們後續研究的各種家庭。沒有證據表明孩子在非典型家庭長大會造成心理傷害——不論孩子擁有同志媽媽或同志爸爸,或是誕生於卵精胚胎捐贈,誕生於代孕等輔助生殖技術。然而至今,這些家庭仍然面對著許多偏見,即使在世界上最進步的國家也不例外。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向世人展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推翻了許多陳腐的偏見。本書的主角是這些家庭,我讓他們在字裡行間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分享他們真實的日常生活。這些新型態家庭的成員——母親、父親、捐贈者、代孕者、以及孩子們——不是社會或科技革命的代言者,而是經歷這些人生經驗和感情關係的當事人。

  這本書裡所寫的,是父母們如何克服萬難組成家庭的故事;最重要的,這些都是愛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就是那个角落里的倾听者,见证了所有发生的故事。文字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既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也有让人沉默反思的沉重。它巧妙地平衡了理想主义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摩擦。很多描写让人感到非常真实可信,那种为了维持一个“家”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牺牲,都被描摹得丝丝入扣。特别是那些关于情感联结如何跨越传统血缘界限的段落,展现出一种令人动容的韧性。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微型戏剧,每个场景都有它独特的节奏和情绪爆发点。它成功地拓展了我对“亲密关系”的想象边界,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阅读。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不断旋转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折射出“家庭”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我喜欢它那种近乎纪录片式的观察视角,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之外,既保持了客观性,又没有失去共情。它避免了陷入说教的泥潭,而是通过展现真实的人物困境和相互扶持的瞬间,完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刻洞察。那些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他们不是标签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成长的鲜活个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耐心。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代际、跨越身份认同的冲突时,处理得极其细腻和富有智慧,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预设。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非常独特的,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紧贴着当下的语境,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很多句子本身就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金句。我发现它在处理“边缘化”议题时,非常克制且有力,它没有使用批判性的语言去攻击既有结构,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又一个充满光亮和希望的内部世界,来证明“爱”本身的无限可能。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它不强迫读者接受任何单一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情感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庇护所,一个允许所有不同形式的爱自由生长的空间。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当代社会中那些被传统框架忽视的、却又真实存在的温情图景。作者的叙事语言充满了温度和细节,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些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刻意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深处柔软的部分。它不是在做社会学研究报告,而更像是在记录一系列精心捕捉的生活切片,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细微的动作和对白,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个完整的、有呼吸感的“家”。那种对“家”的定义不断延展、重塑的过程,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扩散开来的温暖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结构,并温柔地提示我们,爱才是唯一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叙事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它安静地颠覆了既有的定义。它没有宏大的口号,却在每一个微小的日常互动中,完成了对“家”的重新定义。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分歧、如何接纳差异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展现了构建真正互信关系所需要的耐心和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非传统家庭结构中“责任”与“归属感”的探讨,它清晰地表明,这些要素并非血缘关系的附属品,而是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选择建立起来的。读完后,我感觉心胸豁然开朗,对人与人之间复杂而美好的联结充满了敬畏。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且在文学表达上极具张力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