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心地

喫心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書甫
图书标签:
  • 美食
  • 治愈
  • 生活
  • 情感
  • 散文
  • 随笔
  • 温暖
  • 日常
  • 文字
  • 细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是一間店、是一扇窗,或一張椅,
能引渡日常,熟成故事,吐納風景…

★飲食偵探 x 抒情詩人,劉書甫繼《細味臺中》後又一召喚情感記憶之作
★他從時間裡淘選出繁華斑斕中無可取代的平凡味道
★透過書寫記憶,凝望一片喫心,也記錄孕育自我的台灣之味

鄭順聰、陳靜宜‧專文推薦
毛奇、郭銘哲、馮忠恬、魏廣晧‧喫情推薦

寫下的,也就可以讓它成為過去
遺忘了沒關係,書翻開了味道又飄散出來……

  他在不同的食肆出入,從麵攤走到咖啡館,從吧台坐到窗邊;他在書房與街頭,書桌與餐桌之間漫遊,用眼耳鼻舌身意取材;他以文字眷戀,筆尖流洩而出的除了美味,還有況味……

  劉書甫的飲食書寫,至情至性,自然熟成,一口接一口,享受味覺的此曾在,同時卻已經遠離餐桌,看見天寬地闊的其他,找回滋潤靈魂的一片喫心。

  「我原是想寫老派的飲食,竟也充滿了對自己過往的追憶,流連在已經消逝的時光裡,用文字眷戀。筆尖徘徊,質疑自己有沒有能力,透過書寫記憶,凝望自己的喫與痴心,也記錄蘊育我的台灣味道。書裡的每一篇章,都隱藏了一段消逝或即將消逝的時光,正是從那失去的往事中,誕生了老派。」—劉書甫

  ☆☆☆精采內文節錄
  〈早餐的派頭〉:晨起的飯湯熱菜,最宜獨自前往、獨坐街邊,把想吃的都一套點上桌來,以顯示為「一個人的海派」。

  〈老是坐麵攤〉:麵,既是點心,也能充主食。只擱幾片菜葉,淋上肉燥,就是街邊麵攤小肆裡的陽春麵、擔仔麵或意麵……想吃豪華一點也行,點牛肉麵、蹄花麵、排骨麵,或當歸鴨腿麵,搭配肉食,立刻像一份大禮,在特別的日子,當做特別的犒賞。可輕可重,這就是麵的尺度。

  〈米飯的好吃款〉:在白飯澆鹹的基本美學上,滷肉飯、肉臊飯、炕肉飯、嘉義火雞肉飯、高雄燒肉飯,乃至於咖哩飯、丼飯、鰻魚飯……,這些以「白飯放料」之簡單形式構成的米飯料理,成為我這個飯桶想好好吃飯的首選。

  〈吐司情緣〉:早晨取一片厚度極厚的生吐司,或直接享用,或放在烤網上烤至表面微酥。……配上一盅手沖咖啡,奶油厚片黑咖啡,就像結婚五年的伴侶,那麼平凡那麼熟悉,卻依舊在翌日的早晨,感受到熱戀。

  〈怎麼醬?〉:如果來了台中正巧目睹「東泉海量加味儀式」而看不習慣,那麼請諒解吧,台中人加醬,有時候加的不是辣,是情境,是熟悉,是味覺的癮頭,是記憶中的滋味。

  〈像甜酥餅般的心腸〉:有智慧、充滿光輝的人,總是待人和善,外在有其強韌,內裡則保有空間與彈性,以及一副熱心的感性心腸。啊,就像剛出爐的甜酥餅。

  〈爐鍋煮食之樂〉:吃鍋之連綿不絕,也就是可長可短,自在人為;鍋能吃得連綿不絕,也就是時間感淡薄至幾近不察。要能臻此般忘我的境界,要不就是很能享受孤獨之人,要不就是兩人談話談得相當盡興。

  〈老派咖啡館—一座現代城市的居心地〉:味蕾的遠遊再豐,好像只有那個性不必太鮮明強烈的調和咖啡(blend),更能與尋常生活相佐。終究,我還是回到了老派咖啡館裡,點一杯綜合咖啡,並自我揚言:綜合,才是人生的真滋味。

  〈飲苦與雅興〉:那些帶苦味的文化產品,都須投注精力和時間認真以對,才曉箇中甘味。識苦,是獨特的品味,是流行的反面。一旦識得飲苦之魅力,各種消費潮流中,你無動於衷,自己有自己的鑑賞力。

  〈老是坐吧台〉:如果話題是主旋律,嘴唇接觸杯子的頻率是節奏,眼神是和聲,不時輕觸的肩膀就是主導氣氛的Bass line。吧台之夜,即是一場即興爵士樂。坐吧台,多麼老派的約會。

  〈老是坐窗邊〉:咖啡館的靠窗座位,回應了我們在某些生命狀態中發出的訊息,因此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化做一筆不被遺忘的記憶。……那是屬於我的,也是屬於都會人的重要地景之一,組成了那份內在航行的地圖。

  〈永遠的冰果室〉:只要天氣不冷,我心中經常想起一碗冰。而且這碗冰愈來愈單純:配料當天現煮製作,沒有被關在冰庫裡失真,並且注重糖水:淋上那匙糖水,就像吹入木偶內的氣息,是一碗冰清雅有神或甜膩吃不消的關鍵。

  〈採獵於都市江湖〉:不論是為宴客、為自家餐桌而做,或為獨自練習、遊戲而做,料理的想像早在走進廚房之前。如果各國食譜是想像力的油門,菜市場就是想像力的排檔桿。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能夠改變一段時光的品質,把吃飯、走路、灑掃洗滌等最尋常不過的事情上升至精神高度,是一個人非常可貴的天賦。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什麼時候我們能別再談美食,我們來談談日子怎麼過。

  〈飲食偵探與抒情詩人〉:如果我的作品是一首樂曲,偵探與詩人各自鳴發的詞彙字句,便形成了和聲,主導了樂曲的調性。正是藉由偵探之眼,詩人之心,我找到了飲食寫作的樂趣。

推薦文

  書甫這個名字,第一次聽到是讀書時的男友口中。
  他說他有個中學的好朋友,才華洋溢,早早被咖啡店找去駐館寫作。出身音樂世家,溫文儒雅。我總想,我似乎也喜歡寫字,什麼時候才能夠像他一樣?後來我們認識了,也聽他說過在高雄南方打拚事業,形容自己像宇宙裡拓荒星球,詩意,勇敢,寂寥,或許莽撞、可愛。三十歲之前幾年時光是該這麼做。
  多年後,書甫依然這麼知書達禮,有教養,他回到台中,成為丈夫與溫暖的父親;他講吃依然溫厚不火,加入他眷戀的小家庭。得體的人身距離下,始終目光清楚。這是三十輩男子的喫心地。恭喜他。
  —毛奇(飲食作家)

  讀完後,那意猶未盡感始終縈繞,腦袋馬上浮出的竟是,這作品根本就是「書甫的美食多重宇宙」了啊!
  每篇文章的主題設定都奇巧無比,龐大的資訊量,跳年代,跨族群,通陸海,記憶飛天遁地,將細藏於食物之中那邂逅的絲絲情意,與如今靠紮實走訪累積出的吃喝歲月,都在書裡被無縫接軌串接了起來。
  宇宙在主題間跳接,但跳得卻像超慢動作攝影,以至攤頭餐館裡的各色滋味,與滋味以外的微觀細察,都被吸進了書裡變成大大小小的星球。老派的自轉速度,文字得以一段一段隆重出場,也像醇酒,必須先溫馨提醒,想進入這獨一無二的美食宇宙者請千萬小心,因為可能讀著喝著,腦子裡開始太空漫步,還得苦惱最後要怎麼抓住那香氣好好降落。
  —郭銘哲(飲食作家)

  在書甫的筆下,食物不僅是口腹之慾,而是被磚造出「時間感」的,每個悠悠閑散、安靜執著的選擇,全是識食的品味與老練。
  選人亦如是,女孩帶他去吃食,他「咬下一口湯包,甚好」,便決定此人可以深交。
  從飲食而來,擴及到人生的各種場景,就像從電影裡走出來的老派大俠,替我們拂去塵埃,挖掘因時間而變得臻美的事物,賦予生活的浪漫與情懷。
  —馮忠恬(米通信共同創辦人暨總編輯、飲食文化工作者)

  我喜歡書甫的文字,就像是伴著和煦的陽光與徐徐的微風,微笑地漫步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得到,可以聽得到,可以聞得到,也彷彿可以觸碰得到。
  那些我們回憶裡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在書甫筆觸的刻畫下,除了看著他的故事,更不禁讓我也用自己的故事,重新咀嚼了相同的感受,這可以是一本老派文青的心情札記,可以是有感情與脈絡的旅遊書,也可以當作是用來尋找巷弄美食地圖的寶典,總之,這是一本同時有知識與溫度,讀起來卻一點都不陌生的難得作品。
  還有,當你只要拿起這本書看,肚子就會開始覺得餓了!
  —魏廣晧(爵士小號演奏家/國立東華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暨藝術中心主任)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未竟之河》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喫心地》完全无关。 --- 《未竟之河》:时间、记忆与存在的界碑 作者: 艾莉莎·范德堡 出版社: 苍穹之眼文学社 页数: 580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赠手绘地图 定价: 128.00元 导言:边界的消融与重塑 《未竟之河》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或个人传记,它更像是一份对时间本身的审视,一份关于“失去”与“寻找”的形而上学探寻。艾莉莎·范德堡以她标志性的、冷峻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世界——厄洛斯河谷。这条河,象征着记忆的流动和历史的不可逆性,但在这本书中,它似乎凝固了,拒绝流向终点。 本书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谜团展开:二十世纪初,一座繁荣的河畔小镇“静水镇”在一夜之间消失,只留下了一片被当地人称为“寂静滩”的无声荒原。官方记录称之为一场突发的洪水灾害,但镇上居民的后代,以及少数幸存者的零星记录,却指向一个更难以捉摸的真相——关于一次集体记忆的断裂,或是一场被时间遗忘的事件。 第一部:沙漏的倒置 故事的叙述者,一名专门研究地方神话与地理错位的历史学家——维克多·科恩,受雇于一个神秘的私人基金会,任务是绘制“寂静滩”的精确地形图,并试图重建静水镇的社会结构。然而,维克多很快发现,他所面对的不是地理上的空白,而是时间上的空洞。 第一部着重描绘了静水镇在消失前的“黄金时代”。范德堡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小镇的日常生活:磨坊的轰鸣声、河上繁忙的货运、镇民们对河流即将到来的“年度潮汐”的敬畏与准备。这里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固执的钟表匠马库斯,坚持认为时间可以被修理;孤独的图书馆管理员塞琳娜,她记录的笔记中充满了对“倒影”的描述,仿佛镇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脆弱的镜像。 随着叙事深入,一种潜藏的不安开始浮现。镇民们开始经历“时间滞后”——他们仿佛比自己所处的时刻慢了半拍,或者早了一瞬。这种感知上的错位,是物理灾难的前兆,还是精神异变的开端?作者巧妙地利用第一人称的日记碎片和档案记录,编织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确定性:这场消失并非突然,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人们集体选择性遗忘的过程。 第二部:寂静滩的几何学 当维克多到达“寂静滩”时,叙事风格骤变。荒原不再是单纯的空无,而是一个充满悖论的空间。这里的风声听起来像低语,地表下的水流似乎逆行。维克多发现,传统的测量工具在这里失效了——指南针指向不定的方向,GPS定位会跳跃到数年前的坐标。 第二部深入探讨了“寂静滩”的物理学悖论。范德堡引入了“熵减”的概念,暗示在特定的地理节点,局部时间的箭头可能发生了扭曲。维克多遇到了一群自称是“守夜人”的边缘群体,他们拒绝离开这片土地,声称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触碰到真正的现在”。 其中,一位年迈的“守夜人”——伊利亚,向维克多展示了一套复杂的、基于声音的导航系统。伊利亚认为,静水镇的消失,是因为镇民们过度依赖一种“完美的秩序”,这种秩序最终耗尽了地方性的时间资源。他们的消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种对“过饱和的存在”的逃离。 这一部分是对现代人对效率、速度和永久性的痴迷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荒诞的科学推测和民间传说,质疑了我们对线性时间的盲目信任。 第三部:记忆的结晶与回声 故事的高潮部分,维克多找到了静水镇图书馆的残骸,以及塞琳娜留下的最后一卷手稿。手稿中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静水镇的创始人,实际上一直在试图“固定”一个完美瞬间——他们相信,如果所有人都对某个特定的日子(年度潮汐日)产生绝对一致的、无瑕的记忆,就能使那个瞬间在物理上永存。 然而,他们失败了。记忆的超负荷导致了系统的崩溃。他们没有被洪水吞噬,而是被“记忆的凝固点”吸入了时间褶皱中。他们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回声”,被困在他们试图创造的永恒之中。 维克多面临抉择:是记录事实,将静水镇重新定义为历史的一部分,还是尊重“守夜人”的意愿,承认这片土地是一个无法被归档、无法被量化的存在? 在小说的结尾,维克多选择了一种中立而充满敬畏的方式:他没有绘制一张精确的地图,而是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不存在的景观”的艺术作品。他意识到,有些地方不应被理解,而应被感受;有些历史,不应被修正,而应被铭记其空白。 主题与艺术成就 《未竟之河》是一部关于“未完成性”的杰作。范德堡探讨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如何导致彻底的虚无。小说结构复杂,融合了考古学发现、哲学思辨、哥特式悬疑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 本书的语言极其精炼,充满了精确的意象和节奏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既有维多利亚时代对科学的痴迷,又有对现代社会技术依赖的深刻忧虑。读者将被迫审视自己的记忆结构:我们所相信的过去,有多少是真实发生,又有多少是集体构建的稳定假象? 《未竟之河》挑战了传统叙事,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永恒的提问之中——当河流不再流动,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存在的前进方向?这本书适合所有对时间哲学、失落文明以及边界模糊的文学作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它,如同潜入一条冰冷、深邃、却异常清澈的水源,最终发现你映照出的自己,也带上了河流的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書甫


  1986年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與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古典樂與爵士樂迷,阿卡西紀錄高階解讀執行師。曾從事地方文化園區與複合式餐飲空間經營,執筆《TLife 高鐵月刊》、《旅讀》等各類刊物專欄與編輯工作,作品散見報章雜誌。

  歷經台灣北、中、南三大城市洗禮,現為定居台中的地方爸爸,跨界製造業與文字手工業,在多重角色間保持平衡。以老派的雅興為樂,樂於發現日常裡歡愉、自在而有情的時刻。合著有《細味臺中》文集。

  個人網站:liushufu.com
  臉書:Shu-Fu Liu (劉書甫)

 

图书目录

【推薦序】白鐵桌與毛玻璃 ◎鄭順聰
【推薦序】值得以心相待 ◎陳靜宜
【推薦文】毛奇、郭銘哲、馮忠恬、魏廣皓
【自序】老派的誕生
 
輯一 我的大人味
早餐的派頭
老是坐麵攤
米飯的好吃款
吐司情緣
我的大人味
怎麼醬?
像甜酥餅一樣的心腸
爐鍋煮食之樂
人間好食節
 
輯二 日常啜飲之道
不喝愛情釀的酒
一起做工的人,以及我與他們喝過的飲料
日常啜飲之道
老派咖啡館—一座現代城市的居心地
咖啡老靈魂—曼巴、藍山及其他
後泡沫紅茶店時代
飲苦與雅興
 
輯三 都市採獵
老是坐吧台
老是坐窗邊
永遠的冰果室
路邊攤的意趣
老公寓,常民食
採獵於都市江湖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舊城的漫遊與思考
吃肉喝酒的格調
 
【後記】飲食偵探與抒情詩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2009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白鐵桌與毛玻璃
◎鄭順聰(作家)


  若我是一個外國人,來台灣學華語到一定程度,想要讀讀散文以提升閱讀能力,增廣對台灣的認識。

  我這位外國人,會發現新天地。

  台灣的Prose不僅是種文類,還相當強勢,相對於歐美文壇以小說、詩、劇本為主流,台灣散文的出版量與含金量都相當高,甚至是大眾閱讀的主文類。

  這位外國人會持續訝異其豐富多元之主題:文人抒懷、親友故舊、都會現象、親子教育、環保生態、地誌走踏等等,令他大開眼界。然後,眼珠子因「飲食散文」掉了下來。

  全世界都知道台灣人愛吃,隨時隨地想著吃,這一餐還沒吃飽就要煩惱下一餐,不是沒東西吃,是太多美食造成的「選擇困難症」。這同時也是讀飲食散文之困擾,名家太多,作品太豐,早期有梁實秋、唐魯孫、逯耀東,轉檯來到二十一世紀更是擺開盛宴:李昂、舒國治、蔡珠兒、劉克襄、韓良露、朱振藩、焦桐等等,有人戲稱文人把筆放下,都跑去吃了。

  在飲食書寫方興未艾的黃金年代,我大啖一道又一道的散文佳饌,順著順著《細味臺中》就被結帳了,攜至我家客廳沙發上,展頁讀之。這位作者叫劉書甫,台中出生,家世與閱歷頗厚,是文化城養大的雅緻舌頭,行文帶股文人氣,才研究生而已,年少出書,可說是散文界的明日之星。

  我還沒去找他,書甫就找上我,出書後人沒去教書更沒待在學院,跑到高雄左營,成為餐廳的管理者(驚)。

  那時我甫出版《基隆的氣味》,找我演講很合理,竟加碼要開發新料理。書甫思慮全面、規劃用心,特邀創意廚師一同探究基隆的食材與特質,研發饒富地方色彩的菜餚。此外,還請我親身帶著團隊,走踏雨都的市街與階梯,邊吃邊賞邊討論,擬定基隆款菜單。成果發表會乃廣邀食客到場,我負責講解基隆的歷史與風候,主廚揭開菜餚烹製的奧祕,完成一場暢快過癮的盛宴。

  深深記得演講空檔,那道讓我填胃的生菜沙拉(超好吃);更不忘書甫騎摩托車載我去吃的那家乾麵,位於眷味之城果貿新村裡處。活動忙碌的空隙,書甫吐露感情的困境,人生疑惑與苦楚,坦誠《細味臺中》出版後,深感實務經驗不足,對飲食了解薄弱,遂從台大研究生毅然轉入餐廳現場,沒日沒夜學習忙碌之。

  「我不入庖廚,誰入庖廚?」這位外表瘦弱、內在結實的秀氣大男生,真有魄力。

  之後邀他去蚵仔寮與海口鄉親把酒言歡,在場的大哥都「舒服舒服」地叫。那次酒醉後,書甫就消失於我這位文學里長伯的轄區,不知跑哪裡去了。

  這次,我還沒去找書甫,他就又找上我—少俠從左營修煉出關,結婚生子,回台中熬一鍋文學的真滋味,請我為新書寫推薦序。

  我肅然理起衣領,細品文章,感受到老派與紳派,不過於漫漶,白描多於比喻,冷凝多過油炸,充分熟成,就像台中城的老台中人,有一種自恃的潔淨與優雅。

  這是間重視品質的小吃店,瓷碗素白耐磕碰,展開一張張方直白鐵桌,在擦拭得無比銀亮的鏡面,端上一道道簡淨文字。

  無浮誇驚嘆,不擺弄見識,更沒有半瓶水批評,書甫深明方寸之拿捏,事物的核心,點到為止,厚積而薄發,節制,平衡。

  不只刺激味覺與嗅覺,《喫心地》更重空間鋪排,氛圍暈染,拉出對應關係,談台灣飲食那雜燴中的強味,紊亂中的秩序。

  且留存著木櫺窗框格間毛玻璃,透過一層內心的濾光,讓窗外的風候影影綽綽。或以毛玻璃做背景,看浮世萬象走動吆喝,長鏡頭拉出,定格記憶裡的鄉愁,幽幽淡淡將時間拉出鏡頭之外。

  台灣傳統的毛玻璃圖案甚多:素面、方格、瀑布、長虹、銀波、銀霞、海棠花……舒服的書甫是哪款圖案呢?

  十字星,兩條直線俐落交錯,布局疏朗,聚焦精確,是尋常日子的一方星空。

  台中孕育,台北蝸居,高雄修煉,再回到台中與妻兒偕同。微慍的焦心,透澈的見識,筆韻溫良敦厚,風格平實安靜,宜與楊双子《開動了!老台中》參讀,宜於臥讀,更宜於中北南徵逐,宜以外國人般的舌尖,領略散文家的真情痴心。

值得以心相待
◎陳靜宜(飲食作家)


  你有一邊喝咖啡或茶、一邊閱讀的習慣嗎?

  我有。開始閱讀《喫心地》時,我磨好豆子、燒一壺熱水,手沖了一杯水洗淺焙的衣索比亞耶加雪菲。安穩坐下後,讀至第二、  三篇時,發現不對味,我知道必須去台北西門町的蜂大咖啡買包曼巴、幾片桃酥,到手後鬆了一口氣,這才能虛實呼應,從容閱讀。

  這是因為書甫字裡行間的語氣,總有梁實秋的味兒、舒老的調兒,而書寫的素材又是在當代—便利商店的過度式座位、妻子愛吃的生乳捲。我忍不住一再確認他的年歲,是才三十多歲的男人啊!卻愛甜酥餅、鑽泡沫紅茶店、習慣用「民國」計年。

  台灣文人的飲食書寫盛行已久,早有唐魯孫遙想家鄉味、舒國治的窮中談吃、焦桐透過食物描述對愛妻的追憶、簡媜透過好菜寫好友的故事等。

  然而有世代差異,書甫屬於本土中生代寫作者,出生於一九八六年,正值台灣經濟起飛之際,人民年平均所得達到一萬美元,他的成長背景是相對安穩的生活環境,人們尚未被排山倒海而來的聲光與資訊所淹沒,台灣餐飲業自簡往繁走,他好像站到了一個空檔的位置,為我們補上了這個時間點裡的飲食風景。

  除了時間軸線,他台中出生、台北求學、高雄就職的經歷,也使飲食版圖橫跨台灣北中南,而且是長達數年的停留,增加書寫素材的廣度與深度。

  像他在〈早餐的派頭〉一文提到,「店家為了避免傻理傻氣的台中人,用過多的辣醬抹殺自己費心製作的包子,乾脆把細嘴瓶的瓶嘴剪短、剪粗。」

  全台灣都知道台中人少不了東泉辣椒醬,而且會把醬料瓶的尖嘴插進湯包,像打針般地幫湯包灌醬,店家心裡不許卻說不出口,只好把瓶嘴剪短,這樣就不能內服只能外加,這瓶嘴口是店家的自尊與自信,不想與市場妥協的態度,蜻蜓點水的觀光客可能只知其一,若非如他這般有心的在地熟客,是難以留意到其二的這個細節。

  多數食客偏重於餐桌上的食物,致使烹調者不斷推出新菜或是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的食物。智慧型手機出現後,更成為餐飲的良伴與殺手。人們對飲食的關注,往往只聚焦在食物本身,還特別是外觀上。等餐時滑手機,無暇觀察周遭;食物一上桌就「手機先食」,放棄品嘗的最佳溫度;有些人一邊看手機一邊進食,完全食不知味,必須承認,我有時也是其中一員。餐畢,拍拍屁股走人,最終只留下「好不好吃」的單薄印象與「划不划算」的刻板評價。

  書甫的書寫多非食物本身,更多是圍繞在飲食周邊的細節,寫的是況味而非美味,尤其在上菜前與後或是共餐對象的描寫。例如他愛挑戶外座位看市景,愛坐吧台展開不互視的雙人對話。

  座位選擇,多是進到餐館店家三秒內的決定,而他的心思將我們帶離餐桌,看見天寬地闊的其他。而這些其他,正是身處孤獨的年代裡,滋潤靈魂很重要的東西。

  他的書寫風格舒緩、恬淡,用字斟酌謹慎。敘述的過程,像把包裹禮物的包裝紙,不是用剪刀劃開口子那麼迅速銳利,而是從黏貼處循包裝痕跡展開,讓故事核心逐漸裸現。文字間穿插一些引述,輕輕拂過而不掉書袋、不賣弄論述,文章長短適中、保有節奏感,引人繼續往下讀。

  我虛長他十多歲,不過雙方的成長年代還是有部分相疊,總能升起共鳴,勾起我陳年的回憶,一邊讀一邊有「對!我也是這樣」的心情,拍一拍塵再取出回味,相信你也會同我一樣,從字裡行間中找到歸屬感。

  至於恬淡的部分,〈早餐的派頭〉一文中提到,女友領著他嘗到了美味湯包,「咬一口湯包,甚好。心裡斷定,這個女孩可以深交。」在這個功利現實的時代裡,找對象不看條件,而是可以一起舒舒服服吃湯包的人,讓我看見傳統的溫潤與美好。

  湯包女孩後來成為他的妻,他們育有一女,兩人接手家族的螺絲事業,白天上班、晚上照顧小孩,共同分攤家務,如同身旁周遭朋友的剪影,他書寫的飲食素材尋常地貼近你我。

  他唯一的私人時間是每天五點起床,在生活夾縫中尋找書寫機會,他說:「飲食書寫是整理自己的方式。」我佩服他的毅力,自他二○一四年出版《細味臺中》至今相隔八年,本書的點點滴滴,正是他從零碎時間中擠壓出來的精華,值得以心相待。

自序

老派的誕生


  一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是因著他內在的器識與涵養,連同他外在的打理裝扮所散發出來的。同樣地,一座城市的生活感,是透過有形的空間場域與在其中活動的人群,所呈顯出的那份無形氛圍和情態。它就在那裡,預備著被人理解與詮釋。

  我喜歡的飲食書寫,正是透過文字,去表達在台灣都市飲食生活文化的場景與氛圍裡,一個人如何去感受、去意欲、去選擇、去記憶。藉由場所,藉由特定的食物,詮釋生活世界裡的人情、物事,以及在飲食空間裡發生的種種行為。那是一位作者透過他的身、口、意,嘗試去活出一個歡愉、優質、自在而有情的世界,有一點文化意識,有一點歷史感,有一點幽默,有一點老派。

  我一直在思考怎麼表達我心中的老派。老派不是突然決定來穿上紳士的派頭,找了一堆老物件來用,去一次人家說都是一堆老人的那種咖啡館看看。老派不是復古,老派不是跟風追求的某一種流行,不是時尚雜誌的某一期企劃。

  真的不是嗎?也許也是。但,是特別動用心思刻意營造出的表現,或是原原本本毫無違和的自在安然,這之間的不同,不會叫人分辨不出來。這便是內在氣質的特性,抽象卻實在。

  老派的另一種說法是「老靈魂」。說某人心裡住了個老靈魂,是形容他顯出一種舊式的格調,擁有不直屬他年紀的偏好或性情。老靈魂如何不成為老古板,在於質感、器識、選擇品味和生活態度。質感和品味是表象的風格,器識學養和態度是老靈魂真正讓人欣賞的內在氣質。

  所以,老派首先是性情,才透過外在的表現被人辨識出這份性情。

  老派的人太清楚自己的樣子,因此不必專門再去習取某一種風格。他好奇,卻不獵奇;他可以熱愛截然不同的東西,卻不會任意拼貼;他口味多元,尺度開闊,但他最常聽的曲子可能還是那麼兩三首,他去的館子,幾年來可能總那麼一兩間。

  老派的人也許懷舊,但不仿古。也許也不是懷舊,畢竟若沒有經歷過舊時代,並不真能言懷「舊」,就是恰巧單單純純地喜愛那樣一種舊式生活情調而那樣子地活著。

  一個人被說老派,你一看他,通常是稍微年輕一點的人,不會太老,也不可能太年輕。太老,譬如六十歲以上。一般不會用老派來形容他的老,你若看出他的質感,會想辦法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他,但通常不是「老派」;不可能太年輕,譬如十八、  九歲。你看他的神情,聽他的談吐,也許盪漾著潛質,但你確認他的熟成還需要經歷時間的洗鍊。

  老派是一種品質,它和一個人的心智或一個地方的文化一樣,它們的核心是時間,卻不和時間成絕對等比。

  時間淘選出品質,淘選出那些愈用愈樸實有光的器物,淘選出那些也許已經不再流行,卻維持著它原初的功能而依舊值得被欣賞的選項;時間淘選出那些繁華斑斕日新月異裡,你得以辨認它無可取代的平凡味道,淘選出歷經物換星移人生場景與心態變化後,依舊還在身邊的人。

  老派,就是不再時尚,卻維持著令人喜愛的格調。當愈來愈多人談論它,把玩它,它又彷彿是一種時尚了。其實它什麼也沒做,什麼地方也沒去。有人興奮地找到它,如獲珍寶地用像看可愛小動物的眼神向它詢問,它只是笑笑,看世俗興旺,看世事來去。

  老派不只是老,而是能在各種「老」裡面,辨識出真正的洗鍊和熟成,文火慢燉,對酒當歌。在現代都會生活快速、高效率的節奏要求中,老派適時、適度地維持著它緩慢、自信和閒散的心意,刀背藏身,一派優雅,兀自喜歡著經過時間才會變好的人事物。

  我原是想寫老派的飲食,竟也充滿了對自己過往的追憶,流連在已經消逝的時光裡,用文字眷戀。筆尖徘徊,質疑自己有沒有能力,透過書寫記憶,凝望自己的喫與喫心,也記錄蘊育我的台灣味道。

  周夢蝶有他的孤獨國,我有我的喫心地。書裡的每一篇章,都隱藏了一段消逝或即將消逝的時光,正是從那失去的往事中,誕生了老派。

  是為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的诚恳。它不回避人性的幽暗面,也不粉饰生活的粗粝与残酷。它坦荡地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性遗忘的、令人不适的真相摆在眼前,却没有丝毫的道德说教意味。作者就像一位冷静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剖析社会结构与个体精神之间的张力。这种不留情面的直视,反而带来了一种力量——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读完后,我感到心情沉重,但绝非是沮丧,而是一种被磨砺后的清醒。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困境并非无解,而是需要我们用更成熟、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它们。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慰藉,而在于提供认知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遭的世界和自己内心的矛盾。这是一部有重量、有担当的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氛围营造,达到了令人窒息的完美境界。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世界。书中的场景描写,往往寥寥数笔,却能立刻将你拽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感中。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潮湿的霉味,能感受到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投下的斑驳光影。这种极强的画面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感官细节的极致捕捉。而且,这种环境描写并非是单纯的背景板,它与人物的情绪和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和美学悲剧性。阅读体验非常沉浸,我常常忘记自己是在阅读虚构的故事,而更像是在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独立电影。如果你追求那种能够完全沉浸其中,暂时逃离现实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绝对是上上之选,它能带你进入一个完整而自洽的艺术世界。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奇书,简直是文字的迷宫,让我沉溺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叙事手法极为高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布匠,将无数细碎的线头,编织成一张宏大而又错综复杂的挂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接触碰到角色的灵魂深处。书中角色的挣扎、选择与最终的顿悟,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毫无刻意雕琢之感。它不急于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着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感受那种复杂的人性光谱。故事的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时而如微风拂过,宁静致远;时而又似惊涛拍岸,让人心跳加速,屏息凝神。读完之后,我合上书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那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后的宁静与开阔。这绝非是一本可以匆匆翻阅的消遣之作,它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之进行一场深入的精神对话。我推荐给所有追求文学深度和思想撞击的同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举。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小说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碎片的交错并置。起初阅读时,我有些许迷惘,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碎片构成的马赛克画前,需要不断后退、侧移,才能拼凑出全貌。但一旦抓住那条隐藏的逻辑主线,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不同时间线索之间的切换,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反而为故事增添了一种宿命般的史诗感。它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性,即便是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物眼中,呈现出的面貌也截然不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认知的事实,往往只是无数个“真相”中的一个切面。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创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反反复复地去揣摩其精妙之处。

评分

说实话,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其实带着一丝怀疑的。现在的文学作品,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的越来越少,大多是华丽辞藻堆砌的空壳。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惊喜的例外。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其克制而又暗藏力量的,不像某些作家那样喜欢用长句和生僻词来炫技,它用最简洁、最精准的词语,勾勒出了复杂的情境。这种“留白”的处理,真是妙极了。它把大量的解读空间留给了读者,让每一位翻阅者都能在自己的生命经验中找到投射点。我发现自己读到某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理解得太深刻了,需要时间消化那种冲击力。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故事本身,更是我们自身在面对生活洪流时的真实写照。那种对“存在”本身的哲学追问,没有故作高深,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润物细无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