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增訂三版)

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增泉
图书标签:
  • 希臘史
  • 古希臘
  • 歐洲文明
  • 歷史
  • 文化
  • 增訂版
  • 西方歷史
  • 古典文明
  • 政治史
  • 社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眾神的國度、文明的搖籃,
希臘以嶄新的姿態在現代重生,
向世界證明,她的榮光從未淡逝。

  ▍怪物米諾陶的神祕迷宮,真的有這個地方嗎?
  神話中,雅典王子忒修斯帶著線團闖入克里特島的米諾斯迷宮,殺死迷宮中的牛頭怪物米諾陶。這個故事在歐洲傳說了千年,直到二十世紀初,神祕的米諾斯王宮遺址重見天日,更增添後人對這個歐洲最古老的文明――邁諾安文明的豐富想像。
 
  ▍雅典衛城,黃金時代的來臨
  西元前480年波希戰爭一役幾乎焚毀了雅典衛城,獲勝後的雅典決心重建嶄新的衛城,同時期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也臻於完善,雅典人迎來了屬於他們的黃金時代。今日雅典聳立著舉世聞名的古蹟――勝利女神廟、帕德嫩神殿、戴奧尼索斯劇場,即是戰火後的重生之作,提醒人們兩千多年前此處曾有的璀璨文明。

  ▍薩羅尼加教堂,見證帝國的榮華
  薩羅尼加位於希臘北部,是拜占庭帝國的第二大城,坐落著許多中世紀以來的基督宗教教堂,除了肩負向周邊斯拉夫民族傳教的使命,更是諸多學者、藝術家的工作坊,石造建築、圓頂屋頂、金碧輝煌的馬賽克壁畫,有如一件光彩奪目的絲綢彩衣,披掛在帝國的榮耀之上。然而在十字軍入侵之後,帝國四分五裂,最終在鄂圖曼的鐵蹄下全面崩塌。

  ▍擺脫強權的枷鎖,希臘如何邁向自由?
  1821年伯羅奔尼撒爆發起義,標誌著希臘獨立戰爭的起始,最終希臘在西方國家的奧援下,成為第一個脫離鄂圖曼統治的歐洲國家,也是希臘首次以現代獨立國家之姿呈現在世人面前。然而,剛獨立的希臘卻立刻又被捲入國際政治風暴之中,英、法、俄等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爭權奪利,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衝突,也多次考驗著希臘人的堅強意志。可幸的是,如同希臘國旗九條藍白色帶所象徵的「不自由,毋寧死」,希臘人終於走出戰亂、推翻獨裁,建立起民主自由的國家。

  從航行於碧海眾島間的古代英雄,到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希臘的山與海是孕育歐洲文明的故鄉,影響擴及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和政治體制等層面。然而,希臘半島銜接歐亞大陸航運的優越地理位置,卻也為眾多強權所垂涎,羅馬人、十字軍、鄂圖曼的先後入侵與征服,使得希臘長期遭受異族統治。即使在近代掀起獨立戰爭,獨立建國之後的希臘仍是列強爭奪東歐霸權的籌碼。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希臘又旋即爆發與共產黨的內戰,最後陷入軍政府的專制統治,直到1970年代,希臘才重新建立起民主體制。

  希臘擁有偉大而悠久的歷史,走向現代的路途卻是顛簸坎坷。這個歐洲文明的起源地,能否發揮她古老的智慧,航向名為未來的彼岸呢?本書將帶您一起見證,希臘如何經歷數千年的歲月,打磨出其歷久彌新的榮光。
 
欧洲文明的奠基:一部跨越千年的思想史与文化探索 本书并非追溯古希腊的政治兴衰或神话传说,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了西方思想、哲学、科学与艺术如何从早期文明的泥土中萌芽、生长,并最终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宏大叙事。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方式的伟大心灵,探索他们如何挑战既有观念,建立起一套理解宇宙和人性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蒙昧的曙光与理性的初啼(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5世纪) 我们的旅程始于爱琴海畔的城邦,但重点不在于马拉松战役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细节。相反,我们将关注“何为知识?”这一根本性问题在米利都学派哲人那里是如何诞生的。泰勒斯对水的追问,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以及赫拉克利特关于“变动不居”的洞见,标志着人类首次尝试用自然本身的规律而非神祇的旨意来解释世界。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对“理性”这一工具的首次系统性锤炼。 随后,我们进入到古希腊思想的核心——伦理与政治的探索。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不仅仅是一句箴言,它开启了对人自身的内在价值和道德定义的严肃探讨。他的诘问方式(“助产术”)成为了后世批判性思维的基石。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对“理念世界”的追求,他的《理想国》不仅描绘了一个政治蓝图,更是一份关于绝对真理、正义与美的形而上学宣言。我们深入分析“洞穴寓言”,理解其对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深刻区分,以及这种二元论如何渗透到后世的西方神学与科学认知中。 第二部分: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的边界(公元前4世纪 - 公元前2世纪) 亚里士多德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百科全书式集成。他将柏拉图的抽象理念拉回大地,用严谨的观察和逻辑分类法,构建了第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我们探讨其逻辑学(三段论)如何为数千年的学术论证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工具,以及他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如“中道”)的开创性贡献。这种对经验观察与逻辑演绎的结合,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直接源头。 在这一时期,思辨的焦点开始转向个体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寻求安宁。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并非放纵,而是对“无痛苦与无恐惧”的宁静状态的追求,是对俗世欲望的冷静解构。斯多葛学派,则以其对“自然法则”的服从与“德性”的至高无上,为后来的罗马帝国乃至基督教伦理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支撑。我们分析,为何这种内在的自我控制能够跨越文化和时代,成为知识分子应对困境的可靠武器。 第三部分:从神殿到学院——思想的融合与传播(古典晚期与早期中世纪) 随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终结,思想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调和希腊理性与新兴的宗教信仰。这部著作将详细梳理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普罗提诺等人对“太一”的神秘主义阐释,为理解“上帝”的概念提供了一个高度结构化、理性化的哲学框架。 我们着重探讨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遗产——不仅是卷轴的堆积,更是不同文化(希腊、埃及、东方)知识的熔炉。在基督教兴起之初,教会的奠基者们(如奥古斯丁)如何审慎地吸收、改造和批判希腊哲学,以构建神学的理性基础。奥古斯丁对时间、记忆和“内在自我”的沉思,实际上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深刻基督教化改造,这直接决定了中世纪早期西方世界对“人”的理解。 第四部分:中世纪的理性坚守与艺术的象征(公元5世纪 - 14世纪) 尽管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中世纪的知识传承从未中断。本书聚焦于经院哲学的复兴,探讨学者们如何以辩证法为工具,系统性地梳理和注释古代文本。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再发现”与整合,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学术回归”。我们分析他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建立起一套兼容并蓄的宇宙图景,这不仅是神学上的突破,更是方法论上的里程碑。 同时,我们将观察中世纪的建筑与艺术。哥特式大教堂的设计理念,从其复杂的几何结构到对光线的运用,无不体现着一种对超越性秩序的追求。这些建筑是“凝固的哲学”,是人类运用数学和工程学来表达对永恒本质的敬畏与渴望的实体证明。 第五部分:觉醒的视野——文艺复兴与科学方法的萌芽(14世纪 - 16世纪) 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的简单复原,而是对“人类潜能”的重新发现。人文主义者对“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的强调,标志着焦点从“人如何得救”转向“人能成就什么”。我们考察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如何通过回归原始文本,重新发现了人类情感、历史复杂性和个体能动性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对透视法的精妙掌握,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进步,它反映了一种全新的空间认知:世界可以被精确地量化、观察,并通过统一的、基于几何学的视角来描绘。这种对秩序的追求,为伽利略和牛顿即将到来的科学革命铺平了道路,它预示着未来世界将被数学语言所主宰。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我们今天所依赖的逻辑推理、道德框架、艺术审美乃至科学探索的内在驱动力,都深深植根于这些古老而坚韧的思想脉络之中。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学会思考”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增泉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V Sorbonne)西洋史博士,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文化史博士。現職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古希臘》、《世界文明史》、《失落的文明:巴比倫帝國》、《西方文明之初――古希臘城邦》、《早安,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起源》、《古羅馬的旅人》、《西洋文化史》、《希臘文化史:文明的興起》、《羅馬文化史》、《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等著作,並且譯有《中國與古羅馬東部地區的歷史淵源:從中國史書記載看古代及中古時代二者的關係》、《歐洲文化史》、《羅馬與中世紀》、《歐洲中部和西部的羅馬行省》、《中歐西歐的羅馬行省和社會宗教》、《拜占庭帝國與東正教世界》等專書。
 

图书目录

增訂三版序
自 序
第Ⅰ篇 古 代
第一章 希臘的早期文明
第一節 希臘人與希臘精神
第二節 愛琴海文明與希臘大陸崛起
第二章 希臘的黑暗時代和海外殖民
第一節 黑暗時代與希臘的文藝復興
第二節 海外殖民時代
第三章 希臘城邦的發展
第一節 城邦的發展
第二節 政體的演變
第三節 斯巴達
第四節 雅典
第四章 戰爭中的希臘
第一節 波希戰爭
第二節 伯羅奔尼撒戰爭
第五章 馬其頓的征服與希臘化時代
第一節 馬其頓的崛起
第二節 希臘化時代
第六章 希臘文化
第一節 文化
第二節 藝術
第三節 文學與哲學
第四節 泛希臘文化
第七章 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希臘
第一節 羅馬統治下的政治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 東羅馬帝國
第三節 多瑙河邊界
第四節 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弗拉幾人
第五節 拜占庭希臘的經濟發展
第六節 西元1204年以前的西方干涉
第七節 拜占庭文化
第八章 土耳其統治下的希臘
第一節 鄂圖曼土耳其對希臘的統治
第二節 鄂圖曼土耳其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希臘民族意識的興起
第Ⅱ篇 現 代
第九章 近代希臘
第一節 獨立戰爭
第二節 奧圖一世在位時期
第三節 喬治一世在位時期
第四節 劇變時期
第五節 內政
第六節 對外關係
第七節 近代希臘文學
第十章 現代希臘
第一節 希臘與法西斯國家的關係
第二節 敵國佔領時期
第三節 戰後的困難
第四節 建設的開端
第五節 塞浦路斯爭端
第六節 恢復正常
第七節 上校政權——軍政府
第八節 民主政體
後 記 
附 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509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增訂三版序

  通過歐考後,1985年 7月 5日搭乘新加坡航空公司到新加坡轉機,在飛機上坐在旁邊的一位先生問我要去哪裡?我告訴他要到法國留學,但心裡忐忑不安,巴黎沒有認識人,沒有人接機,自己要先去住青年旅館再找房子安定下來。鄰座叫韓國鐄,北伊利諾大學西洋音樂史教授,應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教授之邀客座,到新加坡採集民族音樂。他說初到美國留學的時候,也是坐了二十多小時的飛狗巴士才到學校,年輕人要有敢闖的精神,將來你會和我一樣。下飛機後還特別帶我去搭往市區的巴士。他在飛機上講很多話,但我只聽進去一句話,那就是將來你會和我一樣。

  臺灣和法國沒有外交關係。留學簽證送件後還得通過法國駐香港領事館辦理,旅行社建議到新加坡再辦理就可以,結果法國簽證出了問題,被要求回臺北送件。若返回臺灣,需返回馬祖服務,所有的希望、前途將化為泡影。再想到父母親對自己的期望,不禁落淚,此刻的我像一隻無頭蒼蠅不知飛向何處。未來真是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絲光線!在新加坡停留二個星期後,我毅然決定到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希臘。7月20日,我拎著二大件行李,孤單地坐上希臘奧林匹克航空公司飛往雅典的班機。轉到希臘的原因,是我選擇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歷史。我的第一志願是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V Sorbonne),第二志願雅典大學。我明白未能實現目標,並不意味著失敗。它只是意味著某些事情是錯誤的,我需要改變策略,需要改變方法,需要改變到法國的管道。

  到了雅典放眼望去心茫茫!不知在何處落腳,我打了一通越洋電話給臺北的室友,他說找 YMCA Hotel會比較便宜,又給了臺灣在雅典代表處的電話號碼。就這麼簡單的資訊開始了勇闖雅典奇妙旅程。

  出機埸大廳叫了一部計程車,跟司機談好去YMCA Hotel,只見那老兄在雅典繞呀繞!就是找不到YMCA Hotel!因為我沒有YMCA地址。最後終於找到目的地,結果卻是YMCA補習班,此時已經在車上折騰二個多小時,我的荷包大失血,那老兄無奈之餘,幫我換到另一部計程車上,但還是找不到,最後那位希臘司機只好帶我去市中心四星級酒店,也只好忍痛入住了。看看時間是中午一點,於是決定到市區逛逛。很奇怪的是鬧區裡竟然都沒有人,而且這一天還是星期天,在臺北的西門町這個時間都是滿滿的人潮。正在納悶時,看到一個東方面孔的人走了過來,問他來自哪裡,他告知是新加坡華人,目前在英國留學,暑假自己一個人來希臘旅行。於是我們相偕而行,他告訢我希臘人早上是九點到中午一點上班,下午上班時間是三點到七點,我恍然大悟街上沒人的原因。他問我住的酒店價錢?我告訢他一天四十元美金。他提供一個資訊,雅典火車站旁的旅館一天只要五元美金,問我要不要搬到那邊去住。第二天早上他到酒店幫我搬行李,同時幫忙打電話給臺灣代表處。一位女士的聲音,問有什麼事情,告知是來自臺灣的留學生,請求協助,結果她以非常驚訝的口吻連續問了三遍,確定之後,她即坐計程車趕往我的酒店,此時我像吃了一顆定心丸。這位張曉妮小姐可說是我的大貴人,她告訢我有一位張康世鳳女士在雅典開了二家高級中餐廳,她是希臘僑領,非常熱心,隨即她給了我一張中華飯店的名片。張康世鳳女士,大家給她很親切的稱呼――張媽媽。她是北平人,一口京片子和流利的英文,身材中等,談吐優雅且精明能幹,她先生是駐約旦武官,常常有一些家庭聚會,朋友們見她燒得一手好菜乃慫恿她開一間餐館,後來她先生退休,來到了雅典,在代表處的介紹下認識了希臘文流利的張步仁先生。張步仁是文化學院講師,他拿希臘政府獎學金在雅典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來留在雅典做導遊,張媽媽需要一位精通希臘文的幫手,於是給了他乾股並收他為乾兒子。中華飯店的生意非常好,於是又開了另一間張園中餐廳。

  我在中華飯店打工,吃住暫時無慮,但這不是目的地。數天後,和張曉妮小姐一起去了法國駐希臘領事館,法國職員說簽證需回臺灣辦理。一陣的徬徨,我似乎只剩下一條路,和張步仁一樣留在希臘,等十月初開學就到雅典大學報到。飯店裡有一位經理和會計,都是臺灣來的,他們對我很好也很照顧,透過他們介紹,也結交不少臺灣來的朋友。有一位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的女生,從巴黎來到雅典,在中華飯店高談巴黎情況,對我簽證被拒絕深表同情,我真恨不得馬上坐飛機到巴黎。飯店有一位越南人跑堂,一次閒聊中他說:「你是留學生,是有未來的,而我沒有未來!」這句話讓我感覺自己還是幸運的,雖然眼前碰到挫折,但終會否極泰來。有一個希臘大跑堂叫 Nike,他很像石膏像上的蘇格拉底,每次有臺灣旅行團來的時候,張步仁就會跟他們介紹蘇格拉底 Nike,大家都搶著跟他合照。即然去不了法國,我在滯留雅典期間便去慕名已久的蘇格拉底監獄參觀。它位在菲洛帕波山的斜坡上,兩旁有茂密松樹,據說這是蘇格拉底在西元前 399 年審判前被囚禁的地方。二戰期間,雅典衛城和國家考古博物館的文物藏在這裡,以保護他們免受納粹的掠奪。

  蘇格拉底生活在從雅典霸權的高峰過渡到衰落的過程中,被斯巴達及其盟友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擊敗。在雅典尋求穩定和從失敗中恢復過來的時候,雅典公民可能一直對民主作為一種有效的政府形式表示懷疑。蘇格拉底似乎是對民主的批判,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審判是政治內鬥的表現。

  研究希臘歷史能夠親歷其境,對於我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幾個重要的古蹟不再是書本上文字敘述,在這裡吃住都省了下來,還可以賺一些零用錢,我用最便宜的方式遊遍了希臘,包括德爾菲、邁錫尼、科林斯、愛琴海上的小島等。

  餐館打工的日子很快的過去,我還是沒有放棄去法國留學的目標,九月初再次到法國領事館申請簽證,又是同一個人,我的心情好沮喪,但萬萬沒想到他告訢我到指定醫院體檢再來拿赴法的簽證。人生真的很奇妙,很多事情是你意想不到的,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唸世界一流的大學,拿到簽證就離成功目標不遠了,惶恐不安的情緒也一掃而去。是故希臘和我有說不出的情感,撰寫一部完整希臘歷史乃成為我畢生之職志。此也是撰寫這部書的動機。

  希臘人稱呼自己為Hellenes;我們的術語Greece來自他們的羅馬征服者。從西元前八世紀開始,殖民化使講希臘語的人遍布整個地中海,從黑海、土耳其到北非、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就像「池塘旁的青蛙」(出自柏拉圖)。

  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將自己組織成獨立的城邦國家,如雅典、斯巴達、以弗所、拜占庭和馬賽等。每一個城邦都有自己的法律、方言、貨幣和政府。他們非常獨立,為了統治而相互鬥爭,並在內部產生不同體制間的對抗(如僭主、民主、寡頭政治)。西元前四世紀,北部的馬其頓在其國王菲利二世和兒子亞歷山大的統治下取得了短暫的控制權,但在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後,希臘半島在馬其頓總督的統治下分裂成數個聯盟。激進的、直接的民主在那一刻死去,永遠不會恢復。

  西元前二世紀,希臘的大陸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小亞細亞和其他地方的希臘城邦也隨之被收入羅馬帝國版圖。這些地區繼續維持獨立自主,但受到羅馬人的嚴密監督。亞歷山大的征服使羅馬向東擴張變得更加容易,亞歷山大將城邦風格的文化、行政管理和城市生活引進了東方,直至今日的阿富汗。

  希臘語遍布地中海,在羅馬,比起拉丁語,甚至更常聽到希臘語。福音作者和聖保羅非常清楚,如果他們想傳播福音,他們必須用希臘語寫作。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文化――文學、歷史、哲學和建築――並將希臘文化作為其教育體系的核心特徵,使得希臘的文化成就一路傳遞到了今天的我們手上。

  到了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顯然變得太龐大而無法集中控制。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實際上將帝國一分為二,東半部以希臘拜占庭為中心,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當西羅馬帝國在五世紀日耳曼入侵的影響下崩潰時,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新中心,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西方帝國的崩潰在東方引起了一些動亂,但拜占庭人逐漸恢復了對希臘的控制,直到 1204 年法蘭克十字軍(西歐人)對君士坦丁堡進行肆虐襲擊。法蘭克人分裂了希臘,但他們之間以及對塞爾維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土耳其人的戰爭致命地削弱了他們。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落入鄂圖曼土耳其侵略者的手中,他們一直掃蕩舊拜占庭帝國的剩餘領土,近四百年來希臘一直處於鄂圖曼土耳其控制之下。

  到了十九世紀,這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經濟上已處於崩潰邊緣,1821年3月25日,希臘宣布獨立。當法國、英國和俄羅斯威脅要干涉土耳其人時,土耳其人投降了。希臘利用各種手段將其領土擴展到愛奧尼亞群島、色薩利(Thessaly)、馬其頓、克里特和愛琴海――甚至曾進軍土耳其(1919-22)卻災難性地失敗了――,它在1947年達到了希臘現在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對希臘的占領於1944年結束,但共產主義者和西方支持的政府軍之間立即爆發了內戰 (1944-49),導致希臘政府傾向於西方,但仍然帶有強烈的反西方情緒。

  1967年,「上校」軍政府推翻了政府,結束了君主制。1974年,軍政府政權崩潰,自1975年以來,希臘維持著民主政體,一直是個民主共和國。它於1981年加入歐盟並於2001年通過了歐元。而希臘與土耳其的緊張關係依然存在。

劉增泉

自序

  1985年7月初赴希臘留學,最後因語文的因素只好轉往法國。對於沒有留在希臘求學一直深感遺憾。然而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寫一部希臘史,聊以對希臘的朋友們表達我最高的敬意。尤其希臘代表處的張小玲小姐、僑領張康世鳳女士,對於她們提攜協助永銘在心。

  本書分為上古、中世紀、近代、現代部分。上古史包含希臘早期的文明、希臘的復興、古典文化等單元。中世紀的希臘則是拜占庭、土耳其的統治時代。近代希臘在獨立戰爭中獲得最後的勝利。現代希臘則百廢待舉,尤其塞浦路斯爭端,讓希臘與土耳其關係更為緊張。

  希臘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其歷史背景中,一直是分裂多過統一。在柏拉圖的世界裡,小國寡民是理想國,「小而美」是各城邦追求的目標。因此「希臘」長期以來僅是地理名詞,非統一的國家。西元前四世紀北方的馬其頓一統希臘,在亞歷山大時期,其疆域擴張到歐亞非三洲,這是古代西方第一個君王向印度進軍,此一盛世一般稱為泛希臘世界,而其廣大的疆域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希臘朝代可以取代之,亞歷山大去世之後,希臘的馬其頓王朝即分為四個王國,塞琉卡斯統領東方地區,佩爾加姆是今天的土耳其,馬其頓即原來的希臘地區,托勒密為埃及大部分土地。隨著羅馬帝國的興起,這些地區也陸續成為其屬地。

  中世紀和近代的希臘有其悲情的一面,現代的希臘則又恢復了生機。無論在政治經濟上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尤其希臘政府推展無煙囪工業、更是可以做為臺灣的借鑑。即使幾塊石頭、幾根殘柱、甚至海邊的一堆泡沫,希臘人都可以解釋敘述其優美的故事。觀光客的蜂湧而至是希臘觀光業成功的佐證。希臘人的和善與處處的文化古蹟讓人印象深刻。而愛琴海密可諾島上的白色小屋、深藍色海水也深深的盤繞在我的腦海裡。希臘真是一個值得探索與深度旅遊之地。

  現代希臘的歷史對我們而言,無疑是陌生的,此主要的原因乃是這方面的資訊實在太少。中小學及大學的教科書裡,其內容也多半是古典希臘的歷史,然而拜占廷帝國時期的希臘、土耳其統治下的希臘、近代希臘以及現代希臘的歷史則較少記載。因此撰寫一部貫穿古今的希臘歷史乃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而三民書局付梓出版更是我撰寫希臘史的動機。本書的順利出版多虧王惠玲老師的協助,同時也感謝編輯部細心的校稿。當然由於個人的才疏學淺,也盼先進多為指正。

劉增泉
書於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室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而言,最怕的就是遇到那些晦涩难懂、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人意料地流畅和富有表现力。作者似乎深知,要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触动人心,语言本身就必须是鲜活的。他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将抽象的政治哲学或复杂的宗教演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不认识的词汇,阅读的连贯性非常好。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流畅感并没有以牺牲学术深度为代价。相反,优美的文字反而像是一种催化剂,加速了知识的吸收,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议题变得引人入胜。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而不是枯燥的自我学习。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时的坦诚态度。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在探究文明的起源时,充满了断层、争议和未解之谜。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用一套完美的理论来强行解释所有现象,而是坦率地承认了史料的局限性,并清晰地指出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主要分歧点。这种学术上的谦逊与开放性,是真正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论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平衡感——他既没有盲目崇拜某个特定的历史叙事范式,也没有陷入过度解构的泥潭。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的是一种经过多方审视和批判性思考后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未经雕琢的片面之词。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过去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它对“文明”这个概念本身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许多理念——民主、法治、逻辑思维——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孕育过程。书中对古代城邦政治运作的细致描摹,对早期哲学思想萌芽的耐心追踪,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命题:人类是如何从蒙昧走向理性的?这种对“起源”的追溯,本质上也是对“我们是谁”的追问。读完后,我不仅对古代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优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因为许多当代困境的影子,都能在古老的叙事中找到遥远的呼应。这使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成为了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封面上泛着微微光泽的烫金字体,无不透露出一种厚重与庄严。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那种历史的重量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考究,摸起来光滑细腻,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版式的设计也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复杂的史实和人物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清晰的脉络。尤其是那些地图和插图的排版,既没有过度拥挤,又能准确地将地理背景和文化要素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点对于理解古代文明的演变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作品,光是这份对实体书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与之匹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推敲。

评分

读完一部分后,我深深体会到作者在梳理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洞察力。叙事的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既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年代和事件,让人昏昏欲睡,也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牺牲历史的准确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模糊的古代世界,以一种近乎现场直播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战役的背景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宗教观念都穿插进去,使得读者能从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仿佛能够亲身站在雅典的广场上,感受公民大会的辩论激情,或是置身斯巴达的军营,体会那种铁血的纪律。这绝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解码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