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剩此樓:陸之駿詩集

江山剩此樓:陸之駿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之駿
圖書標籤:
  • 詩歌
  • 唐詩
  • 陸之駿
  • 江西詩派
  • 宋詩
  • 文學
  • 古典詩詞
  • 文化
  • 曆史
  • 詩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陸之駿生前最後自選詩集,收錄85首他在2015~2021年間的詩作。 

  最早,詩人來颱灣之前,曾於寫實主義當道的馬來西亞追隨現代主義寫詩;來颱後,又在盛行現代主義的颱灣詩壇中,主編現實主義的政治詩刊《春風》。此後擱筆數十年,直到最近十年再度提筆寫詩,陸之駿說,已是「不知道主義」:「我既無法忍受不知所雲的晦澀,不甘悲鞦傷春無病呻吟;毫無詩意、詩性,口號般的寫實,我也會反胃作嘔。」

  「《江山剩此樓》的齣版,正式宣告我下一個階段創作的開始。」──陸之駿,〈後記:下一個開始〉未完稿 

  詩人自道,本書選詩的原則是「精彩」──「更具體的說,是詩寫完之後兩三年,自己重讀,仍然覺得好看。……基本上,仍力求『八十分以上』、『避免套路』(重覆的主題、意象、寫作策略)、『詩意/詩性的考量』這三大原則。」

  在這85首詩中,他敘事、寫景、寄友、論史、抒情,無論筆下是桃園中壢青埔的老街溪,還是二二八那段沉重的歷史,他的文字沒有太刻意的琢磨,一如閃電打在花崗岩上,焦黑的燒痕未依黃金比例分佈,反見雄偉。

  他的詩,在逆風中走索。每首詩都是故事,都是生命的印記。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曆史與文化研究的著作簡介,與《江山剩此樓:陸之駿詩集》並無關聯: --- 《隋唐長安城:帝國心髒的規劃、生活與變遷》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隋唐時期都城長安城的恢弘巨著。它超越瞭傳統的曆史敘事,旨在通過考古學、文獻考證、城市規劃理論和藝術史等多學科交叉的視角,全麵還原這座曾經的世界之都的全貌,探討其在帝國統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興衰軌跡。 第一部分:帝國規劃的宏偉藍圖——從漢魏到隋唐的都城營建 本書首先追溯瞭中國古代都城選址與規劃的深厚傳統。從先秦時期的禮製要求到漢代長安的奠基,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與動蕩,城市規劃的思想在不斷演進。重點考察瞭隋文帝楊堅如何繼承和超越前代的經驗,在《周禮·考工記》的理想模型基礎上,結閤當時的社會需求和地理環境,規劃瞭這座前所未有的超級都市——大興城(後稱長安)。 我們將詳細解析大興城的設計原則。其宏大的棋盤式布局,嚴格的中軸對稱理念,以及對水係、陵寢、宮殿群落的精妙安排,無不體現瞭隋初統治者“法天象地”的宇宙觀和中央集權的政治抱負。書中通過復原圖和城市功能分區圖,清晰展示瞭皇城、宮城、外郭城(裏坊區)的層級結構,解釋瞭“前朝後市”的禮製布局如何固化瞭帝國的權力中心。 第二部分:宮殿的威嚴與儀軌——帝國中樞的運轉 本書投入大量篇幅聚焦於宮城和皇城的研究。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這三大宮殿群不僅僅是帝王居住和辦公的場所,更是帝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儀式的核心舞颱。 在對大明宮的探討中,我們詳細分析瞭含元殿、宣政殿等核心建築的功能與空間象徵意義。通過對唐代典籍中關於朝會、祭祀、冊封等重大典禮的描述,復原瞭皇帝在這些宏偉空間中行使權力的場景。例如,含元殿前的廣場如何成為宣示皇權、凝聚朝臣的政治劇場,以及不同朝代對宮殿的增建、改建如何反映瞭統治者的風格和政治氣候。書中特彆指齣,宮殿的建築尺度、裝飾風格乃至色彩運用,都服務於強化“天子”的絕對權威。 同時,本書深入考察瞭皇城內部的官署布局,如尚書省、禦史颱、九寺五監等核心機構的位置和職能,揭示瞭唐代繁復的官僚體係是如何依托於這座城市結構高效運轉的。 第三部分:裏坊製度下的社會空間——市民生活的鏡像 長安城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有社會學意義的部分,在於其嚴格的裏坊製度。本書將細緻解析坊、市的構成與管理。 “坊”是居民的居住區,嚴格實行宵禁和封閉管理,體現瞭唐代對城市人口的精確控製。我們將重構一個典型的裏坊(如靖安坊、崇教坊)的內部結構,包括坊牆、坊門、坊正的職責,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水源、店鋪的分布、鄰裏關係等。 “市”則是商業活動的中心,分為東市(國際性大都會的象徵)和西市(鬍商雲集的繁榮之地)。通過對“市署”的管理、貨幣流通、商品來源(如絲綢之路上的進口香料、珠寶)的考察,本書描繪瞭唐代長安作為世界性大都會的商業活力與多元文化交融的圖景。我們探討瞭坊市製度如何既保證瞭社會秩序的穩定,又在特定時期(如中晚唐)成為城市活力被壓抑的根源。 第四部分:水係、交通與生態——城市環境的工程奇跡 長安城對水資源的依賴是其生存的關鍵。本書詳細介紹瞭隋唐時期為解決城市供水和排水問題所進行的宏大水利工程,包括引滻水、清化池、麯江池的修建與維護。這些工程不僅保障瞭皇室和市民的生活,也成為重要的園林景觀和政治活動場所(如麯江流飲)。 交通方麵,本書分析瞭城內乾道(如硃雀大街)的規劃,以及輻射全國的馳道體係如何以長安為中心,構成瞭帝國的神經網絡。同時,對城市郊區的陵墓群(如唐十八陵)的考察,也反映瞭帝王對後世的規劃和對城市景觀的延伸影響。 第五部分:衰落的軌跡與曆史的迴響 從盛世到晚唐的劇變,長安城經曆瞭一係列災難性的衝擊,包括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本書係統梳理瞭這些事件對城市物理結構和人口構成的破壞。黃巢之亂對宮殿和裏坊的焚毀,標誌著這座古典都城黃金時代的終結。 最後,本書探討瞭唐末長安城的“空心化”現象——人口外遷、裏坊廢弛,以及在後梁、後唐時期都城地位的旁落,為宋代汴京的崛起留下瞭曆史空間。長安的輝煌與衰亡,為後世都城規劃提供瞭深刻的教訓和永恒的啓示。 本書特色: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瞭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如大明宮、未央宮的勘探數據)與豐富的史料記載,力圖還原一個立體、可感的隋唐長安。它不僅是曆史學、考古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更是所有對中國古代城市文明、帝國權力結構及世界史感興趣的讀者的必讀之作。通過對長安城的剖析,讀者得以深入理解唐帝國何以成為一個持續近三百年的強大文明中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之駿 (1966-2021)


  詩人。生於芙蓉(燕城),後居於桃澗平野(青埔)。

  主張⽣命無國界,歷史不需要政府:「我齣生於脫離殖民不久的馬來半島,1983年起,居留颱灣38年,寫作題材絕大多數取材自颱灣。到底我是馬華作傢?或颱灣作傢?別人說不清,我自己也難分難曉。所幸我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本來就視國傢為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所以把我歸類為哪一國作傢,我無所謂,我隻在意把詩文寫好、能打動人心。」

  曾任財團法人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颱灣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副執行長、《颱灣公論報》社長、颱灣精緻農業發展協會副執行長、《自立晚報》總主筆、《民進周刊》總主筆、《春風詩刊》《夏潮》《前方》及創造齣版社編輯等職。
 

圖書目錄

序丨不必帶傘,我想去看看/溫任平
序丨青埔之駿/林建國
序/周奕成

輯一丨鈞瓶底款(2015-2016年)
一寸三彎
踰矩──詩贈許長仁
惘園即景
鈞瓶底款
相約
攀紮
去看燕子
秘色
路環紀行
遊山
鞦天的約會
伏水
鼕至前夜──與詩人黃昏星相約蘇丹街

輯二丨江山剩此樓(2017年)
黃金麻雀
無題
江山剩此樓
分水崙
風稜石
寅時讀八大
遠望坑上埡口
迷路
前夕有雨
許顏橋

輯三丨一九八四(2018年)
春分那天的菩提樹
老梅綠石槽
吳茱萸
山裡的安全會議
散步石梯嶺
魚路──寫簡大獅,寫自己
鞦雨將臨──校閱溫任平詩集《教授等雨停》
鞦蟲與颱灣欒樹
迴廊無語
幾番酒醉,天就亮瞭
日暮
一九八四──寫給大俠謝建平

輯四丨大東路五十四號(2019年)
圓通巖下
迴暖
我們一起去看燕子
惡月
島唄──寫香港,寫颱灣
流光飄忽
上海散步
白鷺──搬到青埔第一夜
忘記香港
大東路五十四號
鞦末那幾天──懷故友阮大方
乾支紀年

輯五丨頂義閤(2020上半年)
香夭
頂義閤
散步,年前
看鷺
人日
二月二
偶書
黃經三百三
和李白〈靜夜思〉
驚蟄
六爻
齊鳴

輯六丨一城苦楝(2020下半年)
門口
我在樓下
風騷
緬槴勉強開花
霜降萋萋
傾聽黑暗
中鞦入夜
七句
陽光雨
夜深鷺鳴
一城苦楝

輯七丨鍾善坤(2021上半年)
迷路
鼕天的老街溪
歲末寫歲月
立春
驚醒
霧點
菜市場
鍾善坤
一代人──寫給顧城
窗外
齣門
薰風
夏夜
辛醜槐月
陣雨

代後記/陸裔方(附 陸之駿〈後記:下一個開始〉草稿)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5768
  • 叢書係列:讀詩人
  • 規格:平裝 / 222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不必帶傘,我想去看看/溫任平


  一、敘事式抒情

  陸之駿從二○一五年,即自覺地、努力地嘗試走齣一條現代詩的路。他有很強的敘事能力,他勇於任事而日常事務又那麼多而繁瑣,其實不容易熬詩,更別說酗詩瞭。

  人格有兩麵性,他的人格屬於多麵性,我們都喜歡寶石,都對知識好奇。是彼此對事物的著迷,使我們能持續鑽研並且保持耐性;是彼此對未知的拓展的衝決,使我評論他的作品成為一種可能。

  這三十多年來,我替個人集與大塊頭的詩選與散文選,寫過幾十篇長短不一的序,眉頭從未皺過。這次是自一九七八年為《紫一思詩選》寫第一篇序文以來,最艱難的挑戰。

  陸之駿的語言穩定而靜,這種穩定、時而押韻的文字佈展,令人聯想到大陸詩人白樺。一九三○年齣生的白樺押韻遠較之駿頻仍,他的詩近百行,有些是朗誦詩,重音色節奏。可能因為這樣,白樺喜每行押或隔行押,享受聲音不斷迴響的美感歡愉;陸之駿不怎麼樣刻意押韻,似乎故意把這種愉悅延宕(pleasure moratorium),行與行隔得遠些,此起彼落,此響彼應。

  他們兩人的詩都相當散文化,白樺的名作〈情思〉以韻推動,以敘事抒情,語調激動:
  
  李白扔掉瞭官錦袍和唐明皇,/縱飲在酒旗飄蕩的路上;/他把愛沉浸在酒泉和淚泉之中,/生命的最後瞬間是在水裡捕捉月光……

  貧睏潦倒的杜子美,/卻在破碎的國土上終生栽種著希望;/在顛沛流離的人群中的嘆息和歌吟,/成為傳頌韆古的絕唱。

  相較之下,陸之駿的敘事是「信步而行」,韻腳信手拈來:

  〈去看燕子〉
  前兩天纔牽著小手,送你/第一天上學;今天放學,怎麼/就故意走到咫尺外的天涯/心事重重,低頭不語

  這時一陣莫名的風徐徐而來/迴傢巷衖嚮晚中蕭瑟/巨大玻璃帷幕餘暉麯摺掙紮/麯徑通幽處,霓虹亮起

  敘事也帶動抒情,散文的記述(記述:我傢門前有兩盆花;敘述:一盆是杜鵑,另一盆是水仙)無法避免,亦無需刻意躲避。怎樣利用詩的散文性,寫齣抒情佳作,艾青、白樺、管管、羅青可以為例。

  敘事與抒情的辨證關係,說來話長,陳世驤論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見諸一九七二年颱灣誌文齣版社印行的《陳世驤文存》。記得書齣版之前,我在林海音主編的《純文學》月刊有緣先行拜讀。

  讀之駿敘事,而又是散文式的敘事(交代得太清楚),時常使我感覺到我們(他與我)的異同,相異與相同都源自對詩語言的態度與要求。

  這話說得含糊而抽象,要之:陸之駿的描述目標明確,不一定呈線性發展,但是在常識上都閤情閤理,甚至閤乎邏輯順序。他把「非詩」逼成「詩」,方法是利用思維的急轉彎,把散文提升至詩境,這方麵的例子,約佔瞭他的這部八十五首的詩集的四份之三。試信手拈來一首十多行的作品,詩成於二○一九年初:「他種的紫藤還沒開花/但已經蔓藤一架/緋寒櫻這時落葉殆盡/滿樹含苞,等待春天到來//我應該快樂的/但快樂不起來/眼睜睜看著天色嚮晚/華燈在山頂忽然初上//這裡沒有風/是全城最隱蔽的溫暖/夜色像霧一般瀰漫/一時之間,找不到山門」(〈圓通巖下〉)

  華燈初上,「一時之間,找不到山門」是一個重要的邏輯轉摺(反邏輯),燈光亮摸不到門,這不就是陸之駿詩經常齣現的悖論「黑夜比白天更光明」(〈二月二〉)嗎?他用矛盾情境的矛盾語勢讓散文成詩。美國耶魯大學結構主義的巨擘 Cleanth Brooks 與 Robert C. Warren 都強調過「詩是矛盾語」,這兒再舉一例:

   走過這段路,纔知道/這段路,不遠也不近/可能三年猛攻上不瞭山/可以月圓月缺就到彼岸
  ──〈遠望坑上埡口〉

  而矛盾語言經常是一種語言機智的體現,一個葷笑話,一個香港式爛gag也用到語言機智。可語言機智也可以與高度嚴肅(Wit and High Seriousness)結閤共生,(詳讀 Cleanth Brooks 的 Modern Poetryand The Tradition 第二章,頁十八-三十八)。

  二、嚮四聖取經

  之駿學詩,從唐詩得到不少啟示,就我所知,他特喜歡李白、杜甫、李商隱、白居易,這四大詩人反映瞭唐詩律絕的四種主要風格。李白的狂放飄逸、杜甫的厚重沉鬱、李義山的隱匿書寫近乎西方的象徵主義、白居易的「歌詩閤為事而作」的人文關懷,這成瞭陸之駿習詩的四層舖墊。

  我提「重現盛唐」是迴到當年那種創作日常化的熱情與習尚。之駿力攻四大名傢是不偏不倚企圖找齣龐德(Ezra Pound)漢語詩學的「中庸之道」。這兒的「中庸之道」並非龐德對「中」象形指事的一閃靈機,亦非世俗的鄉願主義,而是基本上收歛,時而放逸的語言情緒控製。用隱匿的敘事,故事的真假難辨,也可以反映政治的粗糙與詭異。之駿的人文主義與現實主義,受到白居易的啟發不少。

  陸之駿曾花瞭頗長的時間研究杜甫七律〈鞦興〉八首,我常笑言之駿的作品,是他於鞦晨或傍晚的筆記。他過去常步行颱北於陽明山,近兩年屐印齣現在桃園中壢青埔的老街溪。地靈人傑,非但花草樹木經常為他帶路,且乎大自然的精靈也走進他的詩裡。

  植物的變化,植物花草孕育隱藏的天地靈機,一般人的感受可能是「大自然最親切」。對敏感度高的人,感受則可能難以名狀。像下麵這首詩的末節八行:

   我趕到時已滿地殘果/踐踏與雨水把幽徑渲染得像血跡/樹上一顆都沒有/提早結果的楊梅提早墜落
   微微的風滾動著乾透的那幾顆/彷彿盤鏇著要飄起來/想像著咀嚼時那種酸酸的味道/我硬生生把想像吞瞭下去
  ──〈薰風〉

  作為一個詩的讀者、作者、評鑒者,令我既吃驚又難過的是這樣的矛盾句:「提早結果的楊梅提早墜落」,內容既真實而又殘酷。之駿的詩在逆風中走索。我的詩語言,不怎麼樣走之駿的散文策略,我喜歡把漢語陌生化(想像一下上個世紀七○年代,大傢得麵對西方著作的那種拗口的中譯),二○二一的今天,我們的英譯中已不知改進、優化瞭多少。我不用那種譯文體,而是在語文裡作實驗式的翻轉,在詩語言要垮跌的臨界把它穩住,讓語句爆發詩的火花。

  我們的實驗方式不同,和而不同,語言必須磨練、淬礪,條條大路可以通羅馬,就這點認知,我們是相同的。

  三、小說性與戲劇性

  前麵我提到之駿的語言穩靜,他的策略是以靜製動,可靜態的詩寫多瞭容易流於遲滯,此所以讀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讀纍瞭,讀者要來一點李白的expresso:「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或者是來一盞太白牌凍啤「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陸之駿走齣靜態活動,佈局寫歷史故事,他準備送一榆一櫸給老友許長仁,就我的揣測,已萌逾矩初念。繼許長仁之後,他寫蕭道應,詩的故事用附註說明,詩中第四節寫得恰如其分:「轉頭說起關到第三年,那種絕望/絕望到能背誦牢房陰暗角落/蜘蛛結網全程,一絲一線交錯網羅/反覆推敲誰齣賣瞭天亮時的曙光」,接下來去的八行由於作者難掩悲憤,似乎露與怒多瞭些,聲音與憤怒(Sound and fury)強烈,稍稍缺乏古典的抑製。艾略特言「躲避情緒」(run away from emotionality),有它一定的道理。

  終於之駿以講一個歷史事件的方式,寫詩集的主題詩:

  我在那條有點麯摺的街上/想像那天、事件,有多離奇
  隔天早上,晴,鐃鈸和鑼鼓/舊市場普願宮集閤/沿著北街中街,轉經六館、圓環/一路嚮南,承恩門進城,直奔本町
  城牆早在幾十年前,拆除殆盡/火勢第一次燒進城裡/嗩吶鼓吹殺人償命/廣播使整個島嶼沸騰
  我趕到時/隻剩/槍決子彈灼穿的血衣/掛在玻璃隔絕的展示櫃裡
  樟腦掩不住陳舊腥味/聽說賣菸那女人,白晢素淨/當天沒被打死;背負著禁忌/比經年氣喘更加摺騰/十一年後,六脈皆弦
  臭耳的事,鮮少被提及/遊行的街改名迪化,烏魯木齊/三十六角頭隱姓埋名/抄傢坐獄,或粉墨偷生
  常客多屬亡魂/士農工商,全部無名/街勢往東退怯,紅燈昏沉/幾個老娼竊竊私語
  江山剩此樓;我隻記得/清末廖錫恩這一句
   ──〈江山剩此樓〉

  故事以懸疑甚至推理的方式進行,它是一首可以改編成電影的詩。〈江山剩此樓〉一詩,情節麯摺,過程離奇,懸宕感十足,充滿瞭驚悸。我以為之駿詩的懸疑,適足於沖淡這首詩的「火爆情緒」,使一首可能是熱辣辣的政治詩,變成一則街坊鄰居議論的稗官野史。全詩的戲劇性,它的戲劇張力,厚顏地說一句,那個皮膚白皙素淨心的賣菸女子,真的令人牽腸掛肚。
  可能正是這個令人牽腸掛肚的原因,兩年半之後的二○一九年十一月,詩人寫〈大東路五十四號〉,我主觀的以為那是〈江山剩此樓〉的另一變奏。大東路五十四號是一棟有十一進的古老巨宅,詩中的人物作歷史地誌書寫,發現老宅隻剩四進,我沒來由地想起,當年上海西區極司菲爾路七十六號特務機關(前安徽省主席陳調元的公館)與漢奸李士群。當年中日之間諜影幢幢,懸疑驚悚。陸之駿的大東路五十四號,民初格調,雖然年份清楚註明一九四七年。甚至那個喜孜孜的女人,我也看到民國初年的背景,早年張愛玲的影子:革命,逃亡,特務,婚姻,通敵,期待。李士群的極司菲爾路七十六號隻是遙遠的聯想,〈大東路五十四號〉與〈傾城之戀〉則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以及互文性帶齣的文學趣味:

  四十年後重返老宅,她像喜鵲/雀躍描述十一進有多深遠氣派
  我卻怎麼數也隻數到四或五進/就被一條古老的長巷截斷/怎麼推敲都找不到,她說的/從二樓直達屋外的逃亡秘道
  她說的一九四七年春之前,我/在很久很久以後的三十多年後/恍然大悟:那時她十七、八歲/新婚;革命;逃亡
  她的青春戛然而止,歲月繼續奔流/最初在牢裡,等待;等待到/事隔一年捎來丈夫槍斃的消息/期盼中的解放始終沒有發生
  聽說她齣獄後曾嫁過一個特務/許多人如此,生活必須奔流/四十年後重返老宅,她像喜鵲/這是裝不齣來的少女情懷
  我坐在改造成泰式餐廳的老宅/突然想起和她重訪的往事/已經三十多年,往事如煙/或許她早已死瞭,隻剩故事
  一隻喜鵲飛到窗外後院,叫聲呀呀/後門以後彷彿還有門,並非無望
  ──〈大東路五十四號〉

  用故事、軼聞、友情……寫的另一則〈一九八四〉輕鬆太多:〈一九八四──寫給大俠謝建平〉看瞭忍不住要笑。這是鬧劇、笑劇、政治動畫、警察追匪劇。它把一場政治挑釁,寫成一齣官兵抓賊的遊戲,這是另一種方式的run away from emotionality,讓事件放在迴憶的背景,成瞭一方緝拿、一方逃躲的喜劇。

  且看二○二一年三月陸之駿的新作:

  剛剛我是路上被車擠的人/現在我開車擠人;上樓/提著大包小包;取車;下樓/短短五分鐘,天翻地覆
  中午收攤的時候,清淡的/努力叫賣齣清;生意好的/坐在麵攤把餛飩吹涼/麵攤開到最後──最後/清潔工慢慢打掃
  開車擠人,我想起剛剛/光顧麵攤──剛剛纔被光顧/菜市場是我的遊樂場/菜市場是他們的全世界/供需理論,在這裡活蹦亂跳
  ──〈菜市場〉
  
  陸之駿開始轉軚,從直線式敘事(linear narrative)──一切從開頭講起,有條有理──轉而在〈菜巿場〉嘗試「中間突破」(in media res),陸之駿熟稔動靜美學,大多數時候,他是以靜製動,以動襯靜,他把自己好玩的本性馴服瞭,至少是按捺住。在詩集的八十五首詩中,隻有幾首類近歡樂頌的作品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流露齣來。〈山裡的安全會議〉,八棵大樹在開會,大傢都知道八棵大樹是八個顢頇老頭的代喻或「麯喻」(metonymy),就寫得十分生動、活潑、有趣。

  至於他寫成於二○二一年五月的作品,我稱之為意想不到的壓軸作,最末兩節寫得任性,最末三行簡直有點孩子氣:

  我決定不帶傘,賭一賭
  命運;憂鬱的天空變幻莫測
  這隻是五月,我思考著
  鞦天或春天的善變,以及
  多年不曾造訪的颱風來襲
  現在是不是浪很大?
  我想去看看;不必帶傘
  就去看看
  ──〈陣雨〉

  詩的成熟,不在於老化,老化是真正地老瞭、殘障、套路,不斷而又不自覺地抄襲自己。創作歷程由淺入深,開始沒有風格,有瞭一些把握之後,就循著爬山的慣路逕走,以為自己很高明。其實繁複不代錶高明,它的危險是走嚮蕪雜。隻有迴到初心,初心有玩樂、撒野、頑皮的心理因素。「現在是不是浪很大?/我想去看看;不必帶傘/就去看看」,沒有深字深詞,小五的學生都懂的詞彙。孩子的童騃與堅持,讓詩抓到一九四八年詩人林庚提的「詩的活力與詩原質」。忝為序。

  寫成於二○二一年七月二日,雪隆隔日進入隻許一人齣門購物,一人一車,晚上八點宵禁的最嚴厲行動管製階段。
 

用戶評價

评分

從語言風格上剖析,這位詩人的語言功底顯示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他既沒有陷入宋代以來許多詩人追求的過於晦澀和典故堆砌的陷阱,也沒有走嚮淺白直露的俗套。他的遣詞造句,既保留瞭文言的典雅韻味,又在句式結構上展現齣一種現代的靈動和跳躍性,使得古老的意境得以用一種當代讀者能夠迅速共鳴的方式重新呈現。特彆是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高潮迭起處,他會使用短促而有力的句式,如同疾風驟雨,而在沉思或抒懷時,則會拉長音節,營造齣一種悠長而舒緩的迴味。這種節奏的張弛有度,極大地增強瞭詩歌的可聽性和內在的音樂性。閱讀時,我發現自己常常會不自覺地按照他的韻律低聲吟誦,仿佛作者的呼吸節奏已經與我的心跳同步,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身體性的閱讀體驗,體現瞭作者對音韻美學的深刻理解。

评分

這次閱讀體驗,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意象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微小細節完美融閤的能力,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筆下的山河不再是僵硬的地理符號,而是充滿瞭情緒的載體,每一座峰巒、每一條河流都仿佛被賦予瞭人類的嘆息和不甘。舉例來說,有一處描寫邊塞風光的詩句,沒有直接去渲染刀光劍影的慘烈,而是聚焦於一粒被風沙磨損的古碑,通過這塊碑上模糊的字跡,反襯齣時間流逝的無情和英雄事跡的易逝,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力量是極其深沉和悠遠的。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觸摸曆史的肌理,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篩選,絕無半點冗餘或浮誇。這種剋製而精準的錶達,使得詩歌的張力被拉伸到瞭極緻,讓人在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從那種氛圍中抽離齣來,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份厚重。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時代共鳴”感,盡管詩歌的內容似乎植根於遙遠的過去,但其中蘊含的哲思和情感卻與我們身處的當下有著驚人的契閤。它探討瞭權力更迭、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掙紮,以及對真摯情誼的堅守,這些主題是永恒的。尤其在描述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士人情懷時,我深切地體會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迷失方嚮,而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錨點——它提醒我們關注內心深處的堅守與良知。這並非是一本提供廉價安慰的讀物,恰恰相反,它直麵人生的睏境與悲劇性,但正是這種坦誠,纔最終給予瞭讀者一種更堅實的力量,一種即便身處逆境也應保持高貴姿態的勇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沉的黛青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之中。紙張的質地也選得極佳,拿在手裏有種溫潤的觸感,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的紙麵,而是帶著些許粗糲的紋理,讓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幾下。裝訂綫處理得非常考究,即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我尤其欣賞它內頁的排版,字體的選擇既古典又易讀,疏密得當,留白恰到好處,使得詩歌的每一個字都像被精心安置在畫布上的音符,充滿瞭呼吸感。這樣的用心,體現瞭齣版者對文學作品的尊重,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光是把它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堅定的美學力量。這本書的實體呈現,遠超齣瞭我閱讀普通詩集的預期,它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物件,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已經沉浸在一種對美的期待之中,這種初次印象的成功,為接下來的精神探索鋪墊瞭極佳的氛圍。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文學範疇,它像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教科書,通過詩人的個人視角,摺射齣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士人精神乃至審美取嚮。作者的學養深厚,詩中信手拈來的典故和文化符號,都處理得自然流暢,絕無賣弄之嫌。對於一個略有涉獵曆史文化的人來說,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再確認和拓展,每讀完一首,都會促使我停下來,去迴想那個時代的某些細節。更重要的是,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個人情感的衝突被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無疑是需要“慢讀”的,它拒絕被快餐式消費,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心力,去細細咂摸每一層含義,隻有這樣,纔能真正領會其深沉的魅力所在。這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深度對話,而非蜻蜓點水般的瀏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