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雪、火:在阿拉斯加荒野二十五年,人與自然的寂靜對話(經典全新譯本)

星星、雪、火:在阿拉斯加荒野二十五年,人與自然的寂靜對話(經典全新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海恩斯
图书标签:
  • 阿拉斯加
  • 荒野
  • 自然
  • 生存
  • 回忆录
  • 探险
  • 人与自然
  • 孤独
  • 哲学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立身荒野的桂冠詩人,最詩意的自然書寫經典】

 

用詩人之眼檢視

寂靜且充滿省思的阿拉斯加

帶領人們閱讀星星、雪、火

 

褪去城市的包袱,走進充滿聲響的荒野

唯有經歷這樣的孤獨,才能確信自身的存在

探問生命的本質

 

誠品當月選書

美國國會圖書館終生成就獎、古根漢詩文獎、美國國家藝術獎得主、阿拉斯加桂冠詩人

出版三十多年自然書寫經典作《星星、雪、火》全新翻譯版本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作家陳德政專文推薦

 

 

  1947 年,詩人海恩斯搬進了阿拉斯加理查森地區郊外的一個小木屋,在那裡陸續度過二十五年的時光。由設置陷阱、狩獵、捕魚、閱讀組成的生活孤獨且艱辛,卻不孤單。海恩斯以精確而有力的語言和敏銳的觀察力,帶領我們發現了地球上最後一個偉大的荒野之地。 在這個地方, 海恩斯詩意地將親身經歷轉化為一個開創且永恆的故事,在那裡,最輕微的事件都能在每個人身上找到共鳴。

 

「那些在荒野裡的日子、與雪橇犬一起在雪地、草原上跋涉、漫長的狩獵、宰殺動物、還有其他許多點點滴滴,都是屬於這個地球上所有人類內心、最底層經驗的一部分。」

 

 

這部荒野經典中,拓荒者講述了在阿拉斯加二十多年的經歷。

 

在這裡,看不到都市的文明,卻有山的文化。

這裡的白天是寧靜的,夜晚卻充滿聲響。

人類不是唯一的居民,反而是少數民族。

狩獵的野蠻在此,成為一種充滿省思的儀式

 

「當獨自一人度過了那些漫漫長夜和安靜的日子之後,即使最單純的人都可以漸漸接受自己,開始以一種智慧來感知這個世界。」

 

(依筆劃排序)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德政|作家

徐振輔|新生代作家——好評推薦

 

 

 

  • 「海恩斯是最好的詩人,也是最好的自然書寫作家」——文學評論家海登.卡魯斯
  • 「就算阿拉斯加不曾存在,海恩斯也可以完美創造它。」——《紐約新聞日報》(New York Newsday
  • 「這是一本寂靜之書,作者以二十五年的時間在曠野裡實現了一個夢,遠古之地古老的夢,關於雪和狗,關於麋鹿和山貓,關於依然是這些未有人煙之地原生的一切的夢。」——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 「這種過日子的方法,那樣寂靜深眠的夜,當代很難再重現了。不單是因為真正的曠野難尋,也是那樣純淨的心思,在網路時代變得更加稀有——海恩斯不是去阿拉斯加打卡,替照片加上「#尋找自己」的觀光客,他不是要去換回任何東西。生活本身就是回報。」——作家陳德政
《北境回响:驯鹿的迁徙与永恒的冰雪》 深入人类文明边缘,探寻生命韧性的史诗 本书带领读者踏入一个被冰雪、苔原和无垠旷野所主宰的世界,一个远离现代喧嚣的边疆之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自然观察记录,而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文化传承以及人类精神如何在高压环境下雕琢成形的深度考察。 《北境回响》聚焦于地球上最严酷、最迷人的生态系统之一——北极圈及其周边腹地。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和探险家的勇气,潜伏在那些地图上几乎空白的区域,与世代依循古老节奏生活的族群同吃同住,共同面对自然的无情考验。 第一部分:冰封的脉络——生存的几何学 全书的开篇,作者首先描绘了北极生态系统的宏大叙事:极昼与极夜的极端交替,永冻土下沉睡的远古秘密,以及海洋与陆地之间微妙的能量交换。这不是对地理知识的堆砌,而是将这些要素作为塑造生命的熔炉来呈现。 驯鹿的圣洁之路: 叙事的核心围绕着驯鹿的史诗级迁徙展开。作者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数万头驯鹿如何穿越冻原、河流和灌木丛,其路线的精确性仿佛遵循着某种宇宙级的导航系统。书中详述了萨米(Sámi)牧民与驯鹿之间超越经济关系的共生纽带,探讨了这种关系如何定义了他们的身份、语言和宇宙观。我们看到,驯鹿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对整个生态链的必要奉献,每一个部分都被尊重和利用,体现了一种极致的循环经济哲学。 狩猎的艺术与道德: 捕猎行为在书中被提升到一种仪式层面。作者深入剖析了传统狩猎技巧——如何读取风向、如何解读冰雪下的声响、如何精确预判动物的路径。但更重要的是,书中探讨了捕猎背后的伦理体系。每一次生命获取,都伴随着对逝去生命的郑重致谢与承诺,这与现代工业化获取食物的疏离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收录了多位年长猎人关于“适度”与“敬畏”的口述,揭示了他们如何平衡生存的迫切需求与对自然的维护责任。 第二部分:时间的编年史——语言与记忆的载体 作者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原住民口头传统的收集与解读中。在文字尚未成为主流媒介的地区,故事、歌谣和谚语承担了知识传递、历史记录和法律裁决的功能。 冰川下的图书馆: 书中记录了一系列关于“天气之灵”、“雪之女神”以及“极光使者”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古代气象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高度浓缩。例如,某段关于“红色的雪”的传说,被作者追溯到一种特定真菌在雪层中的爆发,揭示了口头传统惊人的科学准确性。 语言的温度: 作者对少数族群特有的词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例如,用于描述不同硬度、不同透明度、不同融化状态的“冰”的词汇,多达数十个。这些词汇的丰富性,直接反映了他们对生存环境的洞察力深度。通过这些语言碎片,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完全不同的感知世界,一个将环境的细微变化视为重大事件的世界。 第三部分:边缘的冲突与韧性——现代性的渗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即便是这片被认为“遗世独立”的荒野也无法完全隔绝于外界的影响。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当代挑战的审视。 资源掠夺的阴影: 作者记录了石油勘探、矿产开采对脆弱苔原生态的短期与长期影响。书中通过对比被污染的水源地与原始溪流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证分析。同时,也描绘了当地社区在面对巨额经济利益诱惑时的内部挣扎与分歧。 文化身份的重塑: 现代教育、电子通讯的涌入,对年轻一代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本书采访了多位在城市接受教育后,选择重返家园的年轻人。他们如何将现代知识(如气候建模、生态保护技术)与祖辈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生存策略,是本部分探讨的焦点。书中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本土文化,同时抵抗主流文化的同质化压力。 适应气候的未来: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这直接威胁到依赖冰雪的捕猎方式和动物迁徙路线。作者记录了老一辈人对“季节错乱”的深刻忧虑,以及科学家和当地人合作监测冰层厚度的努力。这部分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冷静评估,但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社群在危机面前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和集体行动能力。 结语:寂静中的共鸣 《北境回响》最终将读者带回到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在远离尘嚣的极地,人们的生命节奏与自然节奏高度同步,极大地压缩了精神内耗。本书细腻地捕捉了这些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富足——那份源自对脚下土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循环的全然接受。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去倾听那片广袤天地间,人类与万物之间那份古老而永恒的、低沉的共鸣。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才能真正“活着”,而非仅仅“存在”的深刻田园牧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海恩斯John Haines
詩人、散文家、老師。1924年出生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Norfolk, Virginia)。在華盛頓和紐約市學習繪畫後,於1954年~1969年之間移居阿拉斯加,他自給自足生活的農莊座落在理查森公路68哩處,位於費爾班克斯東南方。海恩斯是許多詩集和評論散文的作者,其中最近期的作品包括:《寓言與距離》(Fables and Distances)、《新詩及散文選集》(New and Selected Essays)、《四心室指南》(A Guide to the Four Chambered Heart)、《戴作夢者面具的貓頭鷹》(The Owl in the Mask of the Dreamer)、1989年出版回憶錄《星星、雪、火》(The Stars, The Snow, The Fire)、早期詩作精選《夏季之末:1948-54年詩集》(At the End of This Summer: Poems 1948-54)由銅峽谷出版社(Copper Canyon Press)於1997年出版。
海恩斯曾兩度獲得古根漢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詩文獎學金、國家藝術獎學金,也曾於1995年獲得美國國家藝術文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Letters)頒發的文學奬。1996年於英國格拉斯米爾(Grasmere, England)擔任華茲渥斯年度研討會(Annual Summer Wordsworth Conference)夏季客座講師,也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辛辛那提大學授課,1993年在田納西州奧斯汀佩伊州立大學擔任藝術創作主持人,1997年獲美國詩人學會年度獎學金。2011年,海恩斯於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去世。



譯者簡介

尤可欣
英、日書籍譯者,曾任旅遊記者、編輯。譯有《印度尋秘之旅——在印度遇見馬哈希》、《雙手合十、一無所求》、《昨日的咖哩、明日的麵包》、《勇氣絲帶》、《生き甲斐:在當下,發現美與不美》、《為自己,再勇敢一次》、《寵物能量療癒》、《刺青師》、《愛麗榭宮的餐桌》、《達文西的墨水瓶》等書。

图书目录

目次

 

推薦序 一個來自極北之地的古老之夢 李偉文    5
推薦序 走進大北地,成為孤獨的君王 陳德政   13

 

序  21

 

雪  25
圈套和陷阱  29
我們聽到的故事  69
走出影子   91
獵捕豪豬  107
三日  113
春天  151
其他日子的人、事、物  159
狼 165
迷失  171
尋獲一袋骨頭  177
在理查森的工事  189
暮色  201
死亡  213
冰  225
一把斧頭和螺旋鑽  235
影子  265
理查森,一場夢  285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56483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文〈一個來自極北之地的古老之夢〉

 

撰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住在亞熱帶海島地區的我們,很難體會得到《星星、雪、火》的作者約翰.海恩斯在阿拉斯加長達二十多年的獵人生活,除了這已是極少數人曾經歷過的生活經驗,也因為長期處在沒有人煙的荒野中,孤獨又艱困的環境使得他幾乎可說是修行者,或者哲學家。

他所處的環境不只是身處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而是在如此的天候中長期住在親手搭建的簡陋木屋,沒有雙層氣密窗,也沒有維持恆溫的中央空調,同時,他以捕獵野生動物賴以維生,一如人類過往狩獵採集時代的生活。

因此,作者這麼說:「 只要有一把好斧頭在手裡、一支槍、一個網子、幾個捕獸器,生活就可以依循古老而率真的方式繼續下去。」他所說的古老,並不是形容詞,而是真實的描述,他的生活是與動物共同分享的世界,以及剝除文明矯飾之後,人類和一切存在事物最原始的互動方式。

我們都市文明人看在眼裡,多少是有些憧憬羨慕的,我知道有許多人渴望在年休假時花大錢旅途勞頓地到荒野去過一段想像中的原始生活。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在所寫的《人類大命運》裡,有一段有趣的例子:

 

假設有以下兩個三天兩夜的度假體驗假期,你會選擇哪一個?

 

第一種行程:

第一天,在原始森林徒步旅行十個小時,晚上在河邊開闊的空地搭營生火過夜。

第二天,乘獨木舟順流而下十個小時,在湖邊露營。

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在湖裡釣魚,在附近的森林裡採蘑菇。

第二種行程:

第一天,在受到汙染的紡織廠工作十個小時,晚上在狹窄擁擠的公寓過夜。

第二天,在當地百貨公司擔任收銀員十個小時,回到同一棟公寓睡覺。

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開立銀行帳戶,填寫貸款表格。

 

以上第一種行程是石器時代人類的日常生活。第二種行程則是現代庶民大眾的生活日常。那兩個體驗行程,石器時代就是人在真實世界為自己當下的存活而努力,所有的行動只為了當下有食物吃,不會想到一年後,或者三年五年後的生涯發展。

至於行程二,恐怕每個有理智的現代人都不會利用難得的休假日去體驗,因為那種生活不就是自己極力想逃避的嗎?

那麼問題來了,現代人擁有比石器時代的人更多的智慧及求生工具,但是為什麼能日復一日忍受那種我們厭惡的生活?當然,答案可以很簡單,我們「期待」這種活只是「過渡」,我們想像在辛苦三年五年,或許就能脫離這樣的生活。但是我們其實也心知肚明,包括我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是永遠達不到我們想像中的美好人生。錢或許多賺一些,房子大一點,開的車子也貴一點,但是,還是過著令人窒息的日子,這真的就是我們要的嗎?

在工業化生產的現代世界,純粹的獵人已經是消失的行業,我們再也無法看到活生生的獵物在我們眼前死去。然後我們親自動手剝去皮毛曬乾賣錢,割下他們的肉當作賴以存活的食物。因此作者的經驗也是我們不容易體會的。

倒是想到一個世紀前,任職於美國林務局的阿爾多.李奧帕德假日時跟朋友外出打獵,當他興奮地朝一群在河邊的狼開槍後,衝下去查看他的獵物。

他在開啟往後一系列有關土地倫理的文章中寫道:「我們即時來到老狼身邊,看著她眼中猛烈的綠火逐漸熄滅。在那一刻,且從此之後,我理解到那雙眼睛裡存在某種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東西――那是只有她和山才懂的東西。」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像作者或李奧帕德一樣,願意凝視著自然萬物的雙眼,看進動物的內心,那麼,是不是能療癒當代人虛無茫然空洞的內心?或許知道這世界上還有許多生命與我們共享這個豐富神奇的地球,應該能安頓我們在近代物質文明興盛後與自然愈來愈疏遠所形成的焦躁不安的精神吧?

當獵人是不容易的,就像開始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必須會解讀動物的痕跡,學會解讀足、尾和翅膀留在雪上的記號。有一位擔任追蹤動物足跡的「追蹤師」在教學生時發現:「多數人會錯過眼前發生的百分之九十的事物,他們沒有注意到,沒有印象,因為他們並不生活在當下,而是生活在未來──接著我該怎麼做?再來我要去那裏?我們使自己變成絕緣體,無法看見周遭,無法與之產生關聯。我教導學生要觀察,然後參與,先是身體的,然後是精神的,但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

好的獵人就像宗教大師常提醒我們的,必須活在當下。許多人幾乎不曾活在當下,好好感受周遭的一切,整個心思都是「生活在地方」,總在煩惱過去,擔心未來。在做這件事時想著另一件事,在跟這個人聊天時卻又掛念著下一個約會快到了,即使放假休息時又忍不住想著那些事還沒做。

這或許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連帶著幾乎連偶爾的空檔或休閒時間也汲汲皇皇,心神不定。因為感覺到時刻未止歇的壓力,因此反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是時時刻刻看錶,擔心著時間,也因為如此,我們反而更要提醒自己,並且主動,或者刻意地讓自己隨時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習慣。讓自己靜下來,重新感受周遭的一切,提醒自己「萬物靜觀皆自得」,而且除了人的眼睛,我們還可以透過心靈之眼來觀看。

這種透過心來觀看,來溝通,也是處在科技文明中的現代人失去的能力。書中作者描繪了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有位跟他一樣孤獨的獵人,因為太長時間沒有講話,沒有見到人類,所以花了將近一天時間的長途跋涉去拜訪他的鄰居。結果兩人見了面,一起用晚餐,一起擠在小木屋裡睡覺,第二天早上獵人又花了一天回到他自己的小木屋,兩人自始至終沒有講一句話,作者寫著:「兩個男人坐下,從冒著熱氣的鍋子裡舀出燉煮的食物到自己的盤子裡,然後沈默地吃著。夜慢慢推移,兩個男人安靜地坐著,喝著茶……火燒得劈噼啪響,吊燈也發出單調的嘶嘶聲,整個夜籠罩在靜默之中。」

前些年有位美國的錄音師曾經寫過的一本書《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他踏遍全世界,想尋找到可以完全收不到人為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非常困難。因為即便遠離人煙的蠻荒曠野,還是不時會有飛機聲,遠處輪船、火車或者各式各樣交通工具所傳來的低頻震動聲。後來他總算在遠離飛機航道的國家公園森林深處,置放一顆小石頭,將這小小的場域,圈護出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追求寧靜?我們不是希望透過各種感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我們藉由眼睛耳朵來探索世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太豐富、聲光娛樂太剌激,都讓我們無法安靜下來,世界雖大,卻無處能夠單獨安靜地面對自我,反而形成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東西,不但沒有豐富自己,反而更加貧窮。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很多人用喧鬧的聲音來逃避寂靜,我想或許是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吧?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每天會找時間「靜坐」,因為從寧靜中所湧現的平和與覺知,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恢復完整,也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這是一本寂靜之書,作者以二十五年的時間在曠野裡實現了一個夢,遠古之地古老的夢,關於雪和狗,關於麋鹿和山貓,關於依然是這些未有人煙之地原生的一切的夢。

或許我們可以泡杯茶,點亮溫暖的桌燈,翻開書頁,跟著作者一起進入這個人類古老的夢。

 

 

推薦文〈走進大北地,成為孤獨的君王〉

 

撰文:作家 陳德政

 

時間和地點均已變更,我的住所更接近宇宙中那最令我神往的地方,以及歷史上那最讓我嚮往的時代。

—梭羅《湖濱散記》

 

約翰海恩斯在一九四七年夏天,第一次走進阿拉斯加那塊「大北地」。往後數十年,他在極北的冰雪地上來來往往,有時重返文明讀書或者教書,有時回到荒野一住十多年。一九六九年他暫別阿拉斯加,同年被封為該州的桂冠詩人,當時,離這本書首度出版還有二十年的時間。

 

二○一一年,八十六歲的海恩斯死於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是一場平靜的「阿拉斯加之死」,不像九○年代的「亞歷山大超級遊民」克里斯多夫那麼悲壯。不過兩人都在凍結的冰層上拾撿過馴鹿骨頭,眺望過溪谷氾濫,聽過森林中幽靈的囈語;都知道自然可以無聲無息收掉一個人,一如陽光帶走樹梢的霜花。

 

海恩斯初訪北地是在二戰剛結束的時候,前一年,他從服役三年的海軍退伍。,二十出頭歲的他,在距費爾班克斯約一百公里處,買了一塊地,那裡可以望見塔那那河,。岸邊有一座名為北極(North Pole)的小城,雖然離真正的極點還差兩千多公里,海恩斯——這位阿拉斯加的新地主,買下的是一塊白晝淺短的寒涼之地。

 

他打算在野外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homesteading),以採集、狩獵和栽種維生。他想重新做人。

 

海恩斯的父親是一位海軍軍官,配合父親工作的性質,他從小得在州與州之間遷徙著(這種背景與The Doors主唱吉姆莫里森很相似)。是不是居無定所的生活,是不是讓他內心渴望找到一片安頓下來的土地?或者戰時在太平洋軍艦上目擊到的傷亡,在體內留下必須排解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而走入自然是他自我療癒的方式?

 

現代人習慣了串流影集精準操作的套路,會下意識在故事中搜尋「前因後果」,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腦中或許會浮現一些疑惑——他的動機是什麼?他希望藉由這種行為「換回什麼」?然而,海恩斯只是在序言中,寥寥交代了他在阿拉斯加拓荒的簡史,用一種「好吧,還是說明一下好了」的語氣。

 

至於他的出生、家庭等過往經歷,整本書都輕描淡寫用幾筆帶過,彷彿他的生命是到阿拉斯加以後才值得被書寫。彷彿那片自然存在以來,他就居住在那裡了,他是那片山水中一個常駐的景色。

 

自然書寫之父梭羅在《湖濱散記》裡說過:「我是一切我所測量過的君主,我在這裡的權利不容質疑。」他在一八四五年跋涉到華爾登湖畔,比海恩斯抵達北境的時間早了一世紀。那一百年間,人類歷經了兩次大戰,以及工業化的強烈洗禮。,把自己拋擲到一個偏遠的角落,讓精神豐盛,感受內在的平和,成為許多人的心之所向。

 

二十世紀中,位在麻薩諸塞州的華爾登湖已經相當熱門了,梭羅的粉絲把那裡當成朝聖景點,絡繹不絕地在湖邊觀望。而從華爾登湖拉一條最長的對角線,橫越整個北美洲,遁世者在阿拉斯加發現了一處新的天堂,他們在極圈周圍開天闢地,替一條溪流或一顆石頭命名,如同造物的君王。

 

海恩斯在這本書裡附議梭羅的宣言,他寫道:「打造一個屬於我自己的領地。,在這裡,我既是唯一的統治者也是唯一的勞動者。」

 

那是孤獨的最終型態。,文明漸漸成為一種回憶,一個人全心全意為生活奉獻。而在生活之前,他得先學會生存,學習像野狼一樣流竄在荒原上的原始智慧、獵殺技巧和有關季節運轉的學問;他要和太陽、空氣、水一起工作,戴上毛氈帽,像一名偵探觀察雪地上的影蹤、辨認冰的時態。,並野蠻又自在地,在群山的環繞下品嚐根莖的香氣,與濃濃的血腥味。

 

所有探勘者都會告訴你,「失去人類的心智」原來是這麼簡單的事。,我們靈魂底層潛伏著某種獸性,一旦回歸到生命能量流轉的現場,它就會被啟動,既殘酷又溫柔。

 

在地球漫長的旅程中,時間之箭帶著慣性,射向遙遠的未來,它行經的地域留下了一頁一頁朦朧的、彷彿夢境翻過的歲月——伐木、引火、捕獵。,人的身體依然熟悉那些古老的儀式,微不足道的個人史,在獵戶座的暗影下化約成無。因為無我,才能不帶感情地面對死亡,甚至誘發死亡,因為有先祖在營火旁傳遞的知識(你的細胞都記得),才能那麼無情地扭死一隻狐狸,卻又那麼有愛。

 

自然的律則,亙古不變的秩序,君王也必須向這些道理臣服而且謙卑。而獨處,是對一個人的精神最豐厚的獎賞。

 

梭羅是超驗主義者,認為人能憑直覺和本能認識真理,用心靈的力量讓生活變得崇高。而海恩斯是個不折不扣的經驗主義者,透過親近自然那座劇場,把自身的五感附著在每一樣堅固有形或柔軟輕透的事物上。,在大地的陪伴下,摘下仍在跳動的野獸之心,聽見狼群歌唱,從暮色裡辨別雲層捎來的信號。

 

當又一個深冬降臨,他感覺世界是如此安穩地存在。有一天當他離開那片領地,走出明亮的春日,小屋旁的青苔與蒼蠅也依然會存在。

 

這種過日子的方法,那樣寂靜深眠的夜,當代很難再重現了。不單是因為真正的曠野難尋,也是那樣純淨的心思,在網路時代變得更加稀有——海恩斯不是去阿拉斯加打卡,替照片加上「#尋找自己」的觀光客,他不是要去換回任何東西。生活本身就是回報。

 

海恩斯是散文家也是詩人,文字帶有詩的質地,他其實也會畫畫,畫筆沾著淡雅的色彩,一筆一筆描繪出自然中那種綿長的,踏實的生活感。讀者在他的作品中沉思,同樣也體會到了安靜美好的狀態:

 

有個男人在大雪冰封裡過冬,在明燦的星空下度夏,帶著他的狗群、前妻的身影、捨不得喝完的威士忌和幾個圈套。餓了就出門獵捕,冷了把柴薪點燃,一日勞動後他會好好睡一場覺,在那裡,沒有人會打擾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阿拉斯加荒野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将我从城市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拽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种沉浸感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几乎能闻到雪地里冰冷的空气,听到风穿过针叶林的呼啸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他所见到的景象,更像是在描绘一种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书中对时间和季节变迁的描绘,有一种近乎冥想的节奏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现代生活中的那种匆忙与肤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孤独的探讨,那不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寂寞,而是一种深入内心的、与宇宙连接的宁静。每次读完一段,我都需要花点时间才能重新适应现实世界,这说明文字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片广袤土地上,生命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坚韧不拔地延续,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伟力时,那种谦卑与敬畏之心。这本书无疑为那些渴望逃离日常、寻求精神滋养的读者提供了一次绝佳的“精神远足”。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户外生存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警惕,总担心它们会流于表面的英雄主义叙事。然而,这本关于阿拉斯加二十五年的记录,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预设。它展现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如何小心翼翼地融入自然。书中的场景切换,从严酷的冰川边缘到温暖的木屋内部,那种对比带来的震撼是持续的。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译者对原文意境的精准传达,那些描述光影、温度和质感的词汇,精准到位,没有丝毫的翻译腔。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慢艺术”的精髓,即时间在荒野中是以完全不同的单位来衡量的。如果你期待的是快节奏的冲突或戏剧性的转折,你可能会感到些许不适应,但如果你珍视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关于生命韧性的思考,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读,它会像一壶陈年的烈酒,后劲十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返璞归真”来形容,但又绝非简陋。它有一种古老的、近乎神话般的韵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长时间的白夜或漫长的冬季黑夜时,文字仿佛被拉长了、变得富有回响。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古老的方式同世界对话,这种对话是缓慢的、需要极大耐心的。它迫使读者放慢自己的语速和思维模式去配合书中的节奏。不同于那些为了追求刺激而夸大危险的记述,这里的每一次挑战都显得真实而沉重,但也正是在这些挑战中,人物的性格和对环境的尊重才得以凸显。对我而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游记,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存在的本质”的哲学思考集,只是它的哲学案例恰好发生在冰雪覆盖的北境。每次合上书,我都会花一会儿时间来回味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话语,那些留白中的力量,远胜于千言万语的堆砌。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涌起的感受复杂而深邃,如同阿拉斯加永不褪色的极光。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很有趣,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一气呵成的冒险故事写法,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精美的散文诗集合,每一篇章都像是一块打磨光滑的鹅卵石,各有各的纹理和光泽。我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捕捉,那些关于追踪动物足迹、辨别植物种类、甚至是如何生火取暖的描写,都充满了专业人士的精准和长久居住者的洞察力。这种详尽的描述,让我对“荒野生存”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系列具体、可感知的行动和智慧。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叙述那些艰苦卓绝的时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平静和接受的态度,仿佛他早已与那片土地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和解。这种成熟的、非对抗性的视角,是许多当代“户外”题材作品所缺乏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在极致的物理隔离(身处蛮荒之地)中,实现了最深刻的内心连接。作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已经超越了“观察者”或“居住者”的范畴,更像是一种相互塑造、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当地野生动物的描述,充满了科学的观察,但基调却是充满同情的,他理解每一个生命体都在进行着自己艰苦的斗争。这种视角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代之以一种平等的尊重。读到那些关于四季更迭、日夜交替的篇章时,我感觉自己的时间感也被重置了,仿佛我的呼吸频率都变得更加缓慢、更加与大地同步。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度稀缺的视角——如何在被现代社会定义为“荒芜”的地方,找到最充实、最有意义的生活。它是一份给心灵的礼物,让人重新校准对“富足”的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