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让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那种紧凑的、几乎没有留白的排版,配上略显老旧的衬线字体,本身就营造了一种古老而封闭的学术氛围,与“当代”这个词汇所暗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术语表述,但奇怪的是,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完全熟悉了这些行话。例如,他会不加解释地使用“异托邦”(Heterotopia)、“拟像”(Simulacra)等词汇,然后迅速转向下一个论点,完全不给读者消化和理解的时间。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持续的追赶,你总是在努力跟上作者飞速的思维跳跃,却总是在下一个转角被甩下。我尝试过用最慢的速度精读某些段落,试图提取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点,但收获甚微,因为核心观点总是被淹没在修饰语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中。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备忘录,充满了未被清晰表达的个人洞见,对于渴望清晰、有力、具有启发性的艺术论述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令人感到疲惫的智力消耗。
评分读完后我只有一个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可能真的生活在一个平行宇宙里。他笔下的当代艺术世界,是一个由精英话语和不断自我指涉的理论建构起来的乌托邦。行文风格极其自信,甚至带着一丝傲慢,仿佛他掌握了某种不为人知的“代码”,而我们这些普通读者都是需要被“启蒙”的愚昧者。书中对媒介和观看方式的探讨倒是触及了一些有趣的边界,比如他如何分析数字图像的无限复制性对“原作”概念的消解,这部分内容勉强算得上是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这些闪光点很快就被淹没在冗长、拖沓的论述中了。我特别受不了那种为了论证某个观点,而生硬地将毫不相关的艺术流派强行缝合在一起的做法。比如,他试图用早期达达主义的随机性来解释当前的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中间的逻辑跳跃大得让人心惊。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献给艺术学院内部的学术报告,充满了内部笑话和圈内黑话,对于一个想要了解“为什么现在这些东西能被称为艺术”的局外人来说,它提供的帮助近乎于零。它没有耐心,更没有意愿去降低门槛,而是固执地要求读者先学会它的“方言”。
评分这本关于当代艺术的著作,坦率地说,我完全摸不着头脑,仿佛被扔进了一个布满了奇异符号和晦涩理论的迷宫。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最简单的事物复杂化的天赋,他用一套我从未在任何艺术史课本上见过的术语体系,对那些我本来以为只需要“看”和“感受”的作品进行了解构。比如,他花了好大的篇幅去论证一个仅仅是放置在展厅角落里的霓虹灯管,是如何与后结构主义的本体论产生深刻的关联。阅读过程更像是在攻克一本高难度的哲学原著,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艺术概念的读物。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查阅那些脚注,试图理解“能指的漂移”在讨论一件雕塑作品时究竟意味着什么。书中的案例选择也颇为挑剔,大多是那些评论界热衷追捧、但普通观众往往感到困惑的作品。我期待的是能给我一把钥匙,帮我打开当代艺术的大门,但这本书似乎把钥匙折断了,然后告诉我,真正的艺术在于理解钥匙碎片的几何结构。最终,合上书本时,我不仅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更加确信自己与当代艺术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那种挫败感,简直比在博物馆里盯着那块被认为价值连城的白布还要强烈。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当代艺术的指南,不如说它是一本批判性理论选集,而且是那种最难以消化的版本。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令人发指,章节之间的过渡几乎是随机的。上一秒还在讨论观念艺术中的“非物质性”,下一秒突然就跳到了对某个特定画廊展览的极度负面的、充满个人情绪的抨击。文字的密度极高,句子结构复杂,常常是一句话里嵌套着三个从句,读起来需要不停地倒回去重读才能勉强捕捉到作者的原始意图。我怀疑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学术深度”,刻意避开了清晰的陈述。书中大量引用了诸如福柯、德里达,甚至是拉康的晦涩文本,但这些引用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炫耀,而不是真正服务于对艺术现象的阐释。我尝试着在脑海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实际的视觉体验,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书中的描述过于抽象和形而上,与我实际在美术馆看到的那些充满物质性的、有时甚至是粗糙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应该如何谈论当代艺术”的教科书,而不是关于“当代艺术本身”的介绍。
评分如果说当代艺术是一个充满问号的世界,那么这本书就像是往这些问号上又加了无数个更小的、更难解的问号。我本以为这本书会聚焦于近二十年艺术实践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比如NFT的兴起、社会参与性艺术(Social Practice)的成熟,或者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新挑战。然而,书中对这些热点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往往用一句概括性的理论就带过去了,然后又一头扎进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些鲜为人知的小型实验的“深度考古”中。作者的偏好非常明显,他似乎对任何具有高度市场价值或主流认可度的作品都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而更热衷于挖掘那些“被压抑的”、“边缘化的”声音。这种选择性叙事虽然体现了某种立场,但对于希望获得一个全面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严重的偏科。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看一部被剪辑得支离破碎的纪录片,关键信息缺失,只留下了大量的、令人昏昏欲睡的理论阐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鲜活的案例分析,而不是这些冷冰冰的、纯粹由概念堆砌而成的文字砖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