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行思與隨筆(四)

清華行思與隨筆(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力俊
图书标签:
  • 清华大学
  • 随笔
  • 散文
  • 文化
  • 教育
  • 思辨
  • 中国文化
  • 学术
  • 文学
  • 清华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四)集結2019年後作者於清華多重身份的經歷、觀察與紀錄。本書內容延續過往對清華的關懷,包括親身參與如各學院及單位、材料系所、清華校友、初等及中等教育等清華相關活動;亦添加花鳥逸趣書寫,展現新竹、清華自然生態之美。

  此外承接新身份,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積極參與台聯大系統活動,見證高等教育的合作與創新,以及接任清華大學退休人員聯誼會會長相關活動。

  個人部分,則有各項紀念與緬懷、旅遊漫談、讀書札記、知識專欄及時事針砭等。彙集文字,鋪墊筆墨,記錄個人行誼,也記錄清華時事。

本書特色

  ★本書延續《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收錄作者自2019年後,身為教育家及科學家在清華和台灣聯合大學的各項活動經歷,作者對新冠肺炎疫情壓境的沉思,對社會時事、科技新知的關懷省思,以及旅行見聞、自然環境記述。

  ★匯集超過兩百篇文章、數百張第一手影像紀錄
 
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脉动:一部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宏大叙事 本书《失落的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安第斯山脉的文明轨迹》并非一本聚焦于当代学术思辨或个人随笔的著作,而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和比较世界主要古代文明兴衰历程的宏大历史叙事。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时空隧道,探索从尼罗河畔的法老王朝到黄土高原上的早期王朝,再到中美洲的玛雅城邦的独特发展模式、社会结构、技术创新及其最终的衰落与遗存。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早期人类的伟大实验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早期的定居文明的诞生及其早期特征。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历史观,转而采用区域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和文化形态。 美索不达米亚:泥板上的契约与冲突。 深入探讨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一系列在两河流域相继崛起的城邦和帝国。重点分析了楔形文字的发明如何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组织复杂社会和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的基石。我们详细考察了灌溉农业的复杂性、城邦间的持续战争如何驱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以及天文学在宗教和计时中的核心地位。特别之处在于,本书对“城邦”这一政治形态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过度依赖单一资源和内部权力斗争如何为后来的外部征服埋下伏笔。 尼罗河的馈赠:永恒与秩序的构建。 埃及文明的叙事围绕“永恒性”和“中央集权”展开。我们细致描绘了古王国金字塔的建造背后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官僚体系的效率。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超越了对法老神性的浪漫化描述,转而关注普通农民、工匠和地方贵族在维持这一巨大体系运转中的实际作用。对“第二中间期”的考察,则着重分析了中央权威衰弱时,地方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如何异化,最终导致国家分裂。 印度河流域的谜团:城市规划与和平的悖论。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先进城市规划——完善的排水系统、统一的度量衡——令人惊叹。然而,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宏伟纪念碑不同,这里缺乏明显的宫殿或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本书探讨了这种“低调”的文明模式背后的社会组织哲学,以及气候变化(如季风模式的改变)如何可能在没有大规模战争迹象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瓦解了其复杂的贸易网络和农业基础。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帝国构建 随着青铜时代的终结和铁器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剧烈的动荡与深刻思想变革的时期,即“轴心时代”。本部分将探讨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如何应对环境压力和技术变革,催生出影响深远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超区域性的帝国。 欧亚大陆的哲学交锋:秩序与解脱的追寻。 比较了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兴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向佛教的演变。重点不是对具体哲学流派的文本解读,而是分析这些思想体系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功能——例如,儒家思想如何成为秦汉帝国维系庞大官僚体系的意识形态工具;而奥林匹斯神话体系则如何适应了希腊城邦的竞争性政治结构。 波斯的统一之道:宽容、道路与信息控制。 大流士一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超区域”帝国。本书深入分析了其成功的关键:不是通过严酷的军事压迫,而是通过“王室之眼与耳”的有效监控网络、尊重地方习俗(如对犹太人的宽容政策),以及修建的“御道”——这一物理基础设施如何成为信息和商业的生命线。 罗马的扩张与内化:法律、工程与公民权的扩张。 罗马的贡献在于其将军事征服转化为持久的法律和行政实体。我们详细考察了罗马法如何从城邦习惯法演变为能够管理地中海世界的普世性框架。本书特别关注罗马的“同化战略”,即通过授予公民权和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引水渠、道路)来“购买”地方精英的忠诚,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及其内部矛盾(如土地兼并与奴隶制的冲突)。 第三部分:文明的转型、冲击与遗产的延续 古代文明并非在一夜之间消失,它们的终结往往是渐进的、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第三部分着重于分析导致古典文明体系崩溃的关键压力点,以及这些看似“衰落”的文明如何通过融合与转型,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草原的冲击与定居的边界。 重点分析了匈奴、哥特人等游牧民族对定居文明(如罗马帝国晚期和汉朝中后期)的压力。这不仅仅是军事冲突,更是一场生态和经济模式的对撞。本书认为,草原民族的入侵往往是内部社会和经济结构失衡的催化剂,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分析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军事化、财政改革或文化吸收来应对这种持续的边界压力。 玛雅的失落:环境脆弱性与政治碎片化。 聚焦于中美洲玛雅文明的“古典期崩溃”。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外部冲击,玛雅的衰落更多指向了内部的生态失衡——过度的人口压力、长期的干旱,以及城邦之间无休止的战争消耗了维持复杂社会所需的剩余资源。我们探讨了宗教仪式(如对雨神的祭祀)在面对现实生态危机时的有效性边界。 东方的韧性:中国大一统思想的重塑。 与罗马和印度的最终分裂相比,中国文明展现出惊人的“断链重续”能力。本书比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隋唐的再统一,分析了“天命转移”观念和士族阶层的变迁如何在维持文化连续性的同时,允许政治结构的彻底重组。 未曾终结的遗产。 结论部分总结了古代文明留下的持久遗产——从代数到法律,从建筑技术到政治哲学。本书强调,所谓的“古典时代”的终结,并非黑暗的开始,而是新文化形态孕育的必要前提。通过对这些不同文明轨迹的细致描摹,我们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在面对巨大挑战时,其适应性、创新性以及最终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构建一幅关于人类早期伟大成就与脆弱性的全景图,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比较,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力俊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1977年加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任教,曾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委。200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院士,並為世界科學院院士與俄羅斯國際工程學院院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士、美國真空學會會士、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曾獲美國礦冶與材料學會William Hume-Rothery獎、美國電化學學會電子與光子學門獎。於2010年2月接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至2014年2月卸任。現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以及清華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图书目录

自序

▍閱讀札記與心得
《名聲賽局》筆記與讀後感
智者的11個框架:《框架效應》筆記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對孫中山的顛覆性描寫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中的蔣介石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讀後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中西文化的衝突:中國的哲學不能救中國,但能救世界》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的中國史觀
《清華人的歷史現場》序
《為什麼要睡覺?》閱讀筆記
「計量單位進化史」讀後與筆記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讀後與筆記
台積電赴美設廠:新型聊天機器人ChatGPT試用記

▍新冠議題
防疫期間為何應自主隔離仍有人「趴趴走」?
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時看美式民主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看全球化的未來
台灣新冠肺炎防疫「成功」之謎
台灣新冠防疫「成功」之謎
新冠入境篩檢與莫非定律
部桃群聚擴大……看楊志良,想李文亮
疫苗接種 刻不容緩
像極了義和團的防疫指揮中心
空話治國 天堂變煉獄
天災與人禍 換將不容再拖
解盲在即 疫苗審查寒蟬效應?
同島一命 靠疫苗救命
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不容蓋牌
再怎麼野蠻與疫苗接種亂象
再怎麼野蠻也不該放疫苗過期
防疫關頭勿繼續讓鬼拿藥單
防疫關頭 勿再請鬼拿藥單
塔綠班防疫 失政不問責

▍時事針砭
潘文忠辭職文……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全盤皆輸的高教學費政策
兩岸戰爭其實不是選項
公投在即……獵巫清大 操弄抗中保台
抹黑栽紅清大 查水錶 意在寒蟬
覆巢下無完卵 國民黨須警惕
俄烏之戰 翻動世界棋局
像極了烏克蘭 台灣防被丟包
雙標政府 人民無所適從
以烏為鑑 台慎防被戰爭
藍營桃園之亂 可以休矣
藍愛互扯腿 成敗看團結
設立「課程碩士」值得商榷
論文門 急驚風遇慢郎中
美國友人佛里曼觀點:裴洛西不宜此時訪台
無良政客導致莫名台海危機
林智堅論文門台大認定合乎期待
張善政也抄襲?綠潑髒水抹黑打泥巴戰
秀才遇流氓 張善政如何回擊
政務官官箴 比參選人誠信重要
低端操作高端 敗壞政風
小案大辦 司法成側翼?

▍筆墨名人故居
殷海光先生故居
胡適故居(一):安徽績溪故居
胡適南港故居與墓園
清華才子梁實秋台北故居
「幽默大師」林語堂台北故居
「國學大師」錢穆台北故居

▍新竹、清華花鳥逸趣
2020年清大相思湖中鷿鷈一族
清華大學校園的飛羽與水鳥
庚子年清華「梅園」的梅花
庚子年清華「梅園」花語與影像紀事
2021年新竹公園的櫻花秀
移花接木:2021年新竹追櫻記

▍地景旅遊與漫談
2019年杭州之旅(一)─靈隱寺
2019年杭州之旅(二)─京杭大運河
2019年杭州之旅(三)─最憶是杭州
2019年臺南之旅(一)─赤嵌樓
2019年臺南之旅(二)─孔廟
2019年臺南之旅(三)─台灣文學館
2019年臺南之旅(四)─延平郡王祠
2019年臺南之旅(五)─鄭成功文物館與    「台南孔廟御匾特展」
2022年花東之旅(一):太魯閣國家公園等
2022年花東之旅(二):花蓮市松園別館
2022年花東之旅(三):台東成功三仙台等
2022年花東之旅(四):多良觀光車站與台東大學圖書館
2022年花東之旅(五):台東池上伯朗大道
2022年花東之旅(六):花蓮壽豐雲山水夢幻湖等
2022年花東之旅(七):花蓮吉安慶修院
2022年花東之旅(八):花蓮清水斷崖(完結篇)
「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一):琅琊山與歐陽修
「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二):李白在安徽
宮廟之旅(一)─臺灣府城隍廟
宮廟之旅(二)─新竹城隍廟
宮廟之旅(三)─台北臺灣省城隍廟
宮廟之旅(四)─新竹關帝廟
宮廟之旅(五)─嘉義市南順宮
宮廟之旅(六)─廈門南普陀寺
2022宜蘭之旅(一)
2022宜蘭之旅(二)
板橋林家花園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539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2019年10月及11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2018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2019年4月與5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2020年6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2019年10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年1月20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 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 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手感绝对是上乘之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匠心独到的品质感。我个人非常注重阅读体验,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油墨的清晰度和排版的疏朗有致,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编辑和作者对这本书付出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值得反复品味、放在书架上细细摩挲的藏品。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也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价值——它值得被如此郑重地呈现给读者。我甚至忍不住在书页间夹了些干花,试图让这本书的气息与自然的气息融合,让阅读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将个人感悟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的作品抱有极高的兴趣,而这本书从初翻页来看,似乎正是我所期待的那一类。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天动地的论断,而是以一种非常谦逊和内省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他的思维世界。这种“思与随笔”的组合,预示着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的文本特质。我能想象,在那些看似随意的记录背后,蕴含着无数次推敲和斟酌。这种笔法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直接表达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温柔的挑战——它要求我们放慢脚步,去捕捉那些潜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深层哲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相似情境下的不同感受,从而激发出更多原创性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担心这会是一部过于学院派、晦涩难懂的作品。然而,当我快速浏览了一部分篇章的标题和引言后,这种担忧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极其扎实,即便是涉及较为严肃的话题,也能用一种充满韵律感的句子将复杂的概念包裹起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似乎拥有将“大道理”化为“小故事”的魔力,让那些宏大的命题变得可亲可感。这种清晰的逻辑线条和优雅的文笔,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尤其期待那些被标注为“随笔”的部分,那里往往藏着作者最真实、最不设防的思考片段,是真正能与作者灵魂对话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时间跨度的暗示,这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地域文化志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作者一定对清华这座学府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寄托,这种情感会渗透到每一个字里行间,使得文字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充满温度的回忆与对话。对于一个身处异地、心系故园的读者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具有强大的精神牵引力。它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锚点”,让我们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沉淀心绪、重温理想的地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领略那种独特的校园氛围,感受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风貌,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不失雅致的色调,立刻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敬畏感之中。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深厚学养和对清华园历史的独特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感,仿佛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漫步,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过往的深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探讨,更像是一部时代的剪影,通过个体的思绪,折射出宏大的背景。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多地领略到这种文人情怀与历史厚重感的完美结合。这种初遇的美好,已经为我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定下了高雅的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