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生心:佛教造像中的修行觀照

以相生心:佛教造像中的修行觀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谷芳
图书标签:
  • 佛教造像
  • 佛教艺术
  • 修行
  • 观照
  • 佛教哲学
  • 艺术史
  • 宗教研究
  • 中国佛教
  • 造像艺术
  • 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教有如此多的造像,根柢緣於它無量世界、無量眾生的宇宙觀;其間既映現著生命因修行而達致的不同境界,亦使有心者觀之,能「有為者亦若是」。

  正如此,談境界映現,固舉「相由心生」,說生命修行,就「以相生心」。本書由此切入,直抒佛、菩薩、明王、羅漢、諸天、佛國、化身、經變、祖師、變身、禪家等十一大類造像中的修行觀照,以接諸有緣。

  禪舉法之遍在,說「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禪家說造像亦如是,不落諸相亦不昧諸相,惟善體之。

本書特色

  佛教之造像如月印千江,讓眾生以不同因緣,掬不同之水月,入於修行路上,終至由此千江之月得以回窺那「照天照地」之「第一月」。

  本書將此千江匯為十一河脈:佛、菩薩、明王、羅漢、諸天、佛國、化身、經變、祖師、變身、禪家,其中有根、有幹、有枝,有彼岸之化現,有此岸之直摹,行者固能以之而窺佛法修行之張本,更能因此而得或一或多之觸動,常時相應,生命自就不同。
探寻梵境之光:中国古代佛塔艺术的演变与审美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佛塔的建筑艺术、宗教功能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独特建筑类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佛塔,源自古印度窣堵波(Stupa),随着佛教的东传,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扎根、发展,最终演化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本书将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辅以细致的考古实证和图像分析,系统梳理自汉魏以来,历经隋唐鼎盛,至宋辽金元明清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佛塔在形制、结构、装饰和地域风格上的关键性变革。 第一章 佛塔的缘起与早期形态:犍陀罗之影与中土初见 本章追溯佛塔艺术的源头。首先探讨释迦牟尼涅槃后,舍利崇拜的兴起及其作为塔形基础的宗教意涵。重点分析自丝绸之路传入的早期塔式样,如以莫高窟等早期石窟寺中壁画、雕塑为证的“覆钵式”和“楼阁式”的雏形。辨析早期中国佛塔在继承印度原型的同时,如何开始融入汉地“阙”、“阁”等传统建筑语汇,展现出文化交融的初步迹象。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的砖塔和木塔遗存,勾勒出中国塔史的起点。 第二章 隋唐盛世:塔的结构定型与审美高峰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佛塔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本章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佛塔在结构技术上的突破和风格上的成熟。 密檐式塔的成熟与技术革新: 探讨以小尖塔式和密檐式塔的成熟为标志的技术进步,分析其在砖石结构上的力学应用,以及在视觉上追求高耸入云的“仰望感”。通过对代表性塔群(如小雁塔、大雁塔等)的结构解剖,揭示其斗栱、飞檐、栏杆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整体的韵律感。 楼阁式塔的典范: 详细研究唐代楼阁式塔的木构架体系,探讨其如何模仿宫殿楼阁的形制,实现“以俗入雅”的审美转型。分析其层数、出檐、开窗等要素如何体现盛唐恢弘大气的时代精神。 塔铭与碑刻的价值: 结合塔身的碑刻、题记等一手资料,还原唐代建塔的社会背景、资助者结构以及工匠的营建智慧。 第三章 辽宋金元的多元格局:地域性与宗教派别的分野 唐代高度统一的风格在五代、辽、宋、金时期开始分化,展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宗教派系的影响。本章将集中探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北方辽金时期的塔: 分析辽代“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的融合,特别是其高耸、瘦长的比例特征,以及受契丹、女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装饰风格(如多门、繁复雕饰)。 宋代塔的精致化: 探讨宋代塔体向“秀丽精巧”方向的发展,砖雕、石雕技艺的精湛化,以及在江南地区出现的砖雕佛塔,其装饰图案如何反映世俗生活的审美趣味。 塔的世俗化倾向: 考察宋元时期塔作为“风水”或家族纪念物功能的增强,以及其与周边园林、城市景观的结合。 第四章 佛塔的衰落与转型:明清时期的重塑与纪念性 进入明清时期,随着佛教宗派的调整和建筑技术的演变,传统意义上的高层楼阁式塔逐渐减少。本章分析明清时期佛塔的转型: 覆钵式塔(喇嘛塔)的兴起: 探讨藏传佛教(喇嘛教)传入并对内地建筑风格产生影响的现象,重点分析藏式塔(或称覆钵塔、宝顶塔)的结构特点、色彩运用及其在宫廷和地方寺院中的布局。 塔的纪念与实用功能: 研究明清时期修建的塔多以纪念性、报恩性为主,形制趋于简化,或回归为小型塔幢、塔林等形式。分析其在城市规划和寺院格局中的最后作用。 第五章 结构、工艺与审美:从木构到砖石的艺术对话 本章进行专题分析,侧重于佛塔作为建筑艺术的本体语言。 力学与造型的辩证统一: 比较楼阁式(木构影响的砖塔)与密檐式(纯石结构影响)在应对垂直荷载、侧向抗震性上的技术差异,以及这些技术限制如何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唐塔的稳重与宋塔的秀逸)。 装饰母题的嬗变: 细致梳理塔身浮雕、塔刹、藻井等处的装饰元素,从早期的力士、飞天,到中期的佛教故事、供养人像,再到后期的民间吉祥图案,展现装饰语汇的世俗化进程。 “塔刹”的象征意义: 专门分析塔顶的塔刹,作为佛塔的点睛之笔,探讨其由印度“伞盖”演变而来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朝代在形制(如宝瓶、十三天、火焰宝珠)上的艺术偏好。 结语:永恒的向度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佛塔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宗教符号、建筑技术载体和审美载体的多重身份,强调其独特的空间体验和文化价值,为当代建筑学和宗教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图像与史料基础。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结合田野调查、考古报告与地方志,确保信息源于实证。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精选的塔体结构图、平面图及高清照片,直观展示建筑细节。 跨学科视角: 融合建筑史、宗教学、艺术史、材料学等多重视角,力求全面深入。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建筑史、佛教艺术史、以及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及广大文化爱好者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谷芳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
  六歲,有感於死生。

  高一見書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同時間,亦因一段因緣入中國音樂。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標舉宗門不共。在禪與藝術外,1988年後又以海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頻仍來往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主要著作:
  禪──《禪‧兩刃相交》、《禪門三徑》《落花尋僧去》、《春深子規啼》、《千峰映月》、《茶禪》、《畫禪》、《諸相非相──畫禪(二)》、《歸零》、《觀照──一個知識份子的禪問》、《禪在紅塵──時尚主編問禪家》《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等。

  樂──《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宛然如真──中國樂器的生命性》、《茶與樂的對話》、《生命之歌》。

  文化評論──《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1998-2002)》《又‧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2003-2016)》。

图书目录

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4

前言、以相生心,空有一如………6

一、佛——究竟圓滿——覺性………10

法義:歷史之佛陀/世界之佛陀/究竟的覺者/悲智一體的生命
造像:無別與應緣/時間之佛與空間之佛/佛與脇侍菩薩/法、報、化三身/涅槃相/南傳、漢傳、藏傳佛造像的不同側重

二、菩薩——自覺覺他——慈悲………36
法義:觀照緣起之覺者/覺有情/無盡救贖的悲願/居士佛教
造像: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補處菩薩彌勒/三怙主與大勢至/準提、虛空藏等諸大菩薩

三、明王——降服魔軍——能量………58
法義:造像與佛陀智德之彰顯/佛之忿怒身/轉識成智的修行/法身有相/智慧就在降伏魔軍
造像:五佛五大明王/五大金剛/十大明王與八大明王/其他明王/三輪身/不動明王/ 佛、菩薩、明王形象之轉/東密、藏密之大威德明王/忿怒與怖畏

四、羅漢——還滅自修——清淨………82
法義:緣覺與聲聞/不受後有/十二因緣法/四聖諦/八正道/羅漢四果
造像:十大弟子/經中羅漢——賓頭盧/經中羅漢——十六、十八與五百羅漢/禪門的羅漢

五、諸天——修行助力——資糧………102
法義:大能之生命/護法資糧/法、財、侶、地/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
造像:帝釋天、大梵天、大自在天/四天王天及韋馱天/其他諸天/閻摩羅天

六、佛國——修行發心——願力………126
法義:釋尊角色之變化/一佛一世界/往生淨土/一心念佛
造像:佛國圖像/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藥師如來之琉璃淨土/彌勒佛之兜率淨土/阿閦佛之妙喜淨土/密教壇城與淨土/臨終接引

七、化身——應緣度化——因緣………144
法義:千江有水千江月/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之
造像:觀音與度母/地藏化身/菩薩造像的時代性/大肚彌勒/回首彌陀/金剛藏王權現/密教之化身

八、經變——一代時教——義理………164
法義:經之集結/判教/拜經與經變/淨土諸經/地藏經/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詰經/楞嚴經
造像:淨土變/法華經變/華嚴經變/地藏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涅槃經變/本生畫/直陳法體的密教曼荼羅

九、祖師——如法鍛鍊——依止………184
法義:即身成佛/三密加持/神通成就/四大教派/四加行
造像: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士

十、變身——轉識成智——瑜珈………198
法義:色身的轉化/脈、氣、明點的修行
造像:虹光身/脈輪/三脈與拙火/咒字觀想

十一、禪家——凡聖一如——無別………208
法義:非一般意義下的聖者/只破不立/悟/道在日常功用間/勝義有與究竟空/禪者的生命風光/禪畫之特質
造像:達磨/布袋/寒山拾得/禪畫羅漢與諸尊/實然的悟者:祖師頂相

後記………23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林谷芳


  禪家談相,《金剛經》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須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絲都摻綴不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但禪者談相,也舉:僧看《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忽疑不決,行住坐臥,每自體究,都無所得,忽春月聞鶯聲,頓然開悟。原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所以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看似以心傳心,跡不可尋,卻也得藉乎花、會於笑,正所謂「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然而,花雨、水香,常人正就溜過,所以佛來佛斬的禪子,亦知造像之要。

  造像之要,正在「以相生心」。

  談生命映現,原「有如何的內證,就有如何的外顯」,所以說「相由心生」。畢竟,除非能如賓頭盧尊者般潛符密行,化現人間,否則無外顯而空談內證,就乃欺世之徒。而芸芸眾生,如賓頭盧者原億萬不得其一,以此,勘驗行者,由相窺心,正乃必須,所以禪門啐啄,總將學人逼至極處,「令其現形」。

  然而,雖說「相由心生」,心為主,但人會有何等心境,卻多就外緣而起,常語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此之謂。以是,藉境起心,在接引與修行上乃都成為重要手段。於此,造像之立,雖始於佛子孺慕之情,其後繁衍,更就在「以相生心」。

  因「以相生心」,像之立乃不只非在逐相,更就讓「有為者亦若是」。造像,其基點因而在深契法義,有此,方不致淪為世情之逐。

  可法義雖為不變之基底,既成像,也仍須在相上完整,就如藝術品般,以「形式之完整」,令觀者「無言而自化」。

  而要「無言自化」,就須從眾生心出發,所謂「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如此,依於不同眾生、不同文化,即便同一聖者也就有不同造像,應緣而為,原合佛義。

  以此,佛教之造像遂如月印千江,讓眾生以不同因緣,掬不同之水月,入於修行路上,終至由此千江之月得以回窺那「照天照地」之「第一月」。

  而本書,則將此千江匯為十一河脈:佛、菩薩、明王、羅漢、諸天、佛國、化身、經變、祖師、變身、禪家,其中有根、有幹、有枝,有彼岸之化現,有此岸之直摹,行者固能以之而窺佛法修行之張本,更能因此而得或一或多之觸動,常時相應,生命自就不同。

  正如此,以「吾宗無一法予人」之禪家,有此「以相生心」之書,亦如憨山所言:「身似寒空掛明月,唯餘清影落江湖」,不落諸相,亦不昧諸相。

  唯願有緣者善體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很少看到有书籍能将如此深奥的哲学概念,用如此直观的视觉语言来阐释。《以相生心》的贡献,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艺术鉴赏者与严肃的修行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不二法门”的探讨,他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对于“五方佛”体系的侧重点不同,巧妙地说明了教法虽多变,但指向的终极目标始终是统一的。这种宏观的把握,避免了读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造像风格时迷失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普及知识,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型——即任何外在可见的“相”,都必然蕴含着内在的“心”的投射和观照。对我个人而言,这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符号”,试着用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洞察其背后的运作逻辑和精神意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精准,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咄咄逼人,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着学生在寂静的佛殿中缓慢踱步,不急不躁地揭示每一个秘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造像“仪轨”时,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套僵硬的教条,反而赋予了其极强的生命力。他探讨了不同法相(如忿怒相与寂静相)在修行中所扮演的角色互补性,这对于我理解佛教中“方便智”与“般若智”的统一性帮助极大。我个人一直对忿怒像背后的精神力量感到好奇,这本书将这种力量解释为“不忍众生受苦而显现的强大意志力”,而不是简单的威慑,这让我对如何平衡内在的温和与面对外在世界的坚韧,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富有画面感,仿佛作者正站在我身边,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为我解读每一尊佛像背后的“宇宙观”。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如此高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似乎突破了传统艺术史研究的窠臼。以往很多研究佛教造像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年代考证和地域风格的划分,要么就是单纯的宗教文献梳理,显得有些干瘪。然而,《以相生心》的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跨学科视角,他似乎能同时游走于雕塑艺术的材质、光影变化与禅修实践的微妙心流之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微笑”的研究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佛像的微笑定义为“慈悲”,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造像微笑弧度的细微差异,并将其与当时社会思潮和佛教宗派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可能已经“看惯了”的造像。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上的禅修,迫使我的心绪从日常的纷扰中抽离出来,专注于眼前的“相”,并试图从中体会到超越物质的“心”的流动。这对于我理解“观想”的力量,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似乎遵循着一个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的渐进过程。从最外层的材质、工艺讲起,逐步深入到面部的表情、衣纹的走势,最终抵达最核心的“本誓”与“愿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造像“缺憾之美”的讨论,作者指出,一些看似瑕疵的磨损或残缺,反而更能体现造像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虔诚信众“供养”和“感应”的痕迹,这赋予了这些艺术品一种时间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这种将“物”视为“有情”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以现代审美标准去评判古物的心态。阅读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心境的洗涤。它鼓励读者在面对任何外在的形象时,都能保持一份谦逊的好奇心,并从中捕捉到那一丝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修行之光。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宝典。

评分

这本《以相生心:佛教造像中的修行观照》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禅意,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封面那尊神态安详的佛像,让人仿佛已经沉浸在某种宁静的氛围之中。我通常对这类探讨艺术与哲学的书籍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深入浅出的能力。它没有过多地陷入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将佛教的深层教义,比如“空性”与“缘起”,通过对造像细节的描摹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菩萨手印的解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学描述,而是将其放置在具体的修行次第中去理解,让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程式化的手势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精神能量与引导作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段关于“相”与“心”相互转化的论述,仿佛那冰冷的泥塑或铜像,瞬间拥有了呼吸与温度。这种将艺术形式提升到修行实践层面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佛教艺术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审美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供日常观照的法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