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擁抱逝者,回歸自我人生的六次聚會

你走了以後,我想繼續好好活:擁抱逝者,回歸自我人生的六次聚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璿圭
图书标签:
  • 失恋
  • 疗愈
  • 成长
  • 自我
  • 人生
  • 情感
  • 心理
  • 拥抱
  • 告别
  • 积极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5名成員,6次聚會
一段好好送你離開的哀悼練習
讓一直逃避的哀悼能夠開始,你將重新找回邁出步伐的勇氣。

  不再把自己囚禁在內心的牢籠,獻給「被留下來的人」──

  第1次聚會──別急著找原因,先從「說出口」開始

  當親愛的人離開,我們被悲痛與罪惡感籠罩,只想躲進情緒的黑洞。這時,請試著開口訴說自己的故事,重新看見離去的他,踏出哀悼的第一步。

  第2次聚會──「我的哀悼」和「你的哀悼」不同
  每個人哀悼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人號啕大哭,有人默默吞忍,並非和自己的方式不同就是不傷心、不痛苦。給予彼此空間,才能找到自己的哀悼方式。

  第3次聚會──試著輕鬆地說出那個人的名字
  「要是整理遺物,就好像承認他真的走了。」整理遺物不是將他抹去,而是整頓自己,並且從中喚醒美好的回憶,不再害怕觸碰過去

  第4次聚會──擺脫「一定要為他做些什麼」的罪惡感
  無需背負「一定要做些什麼」的罪惡感,反而該找回「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的餘裕,才有機會讓脆弱受傷的心獲得釋放。

  第5次聚會──無論好壞,完整的記憶才有完整的懷念
  哀悼是為了「好好記住逝者」,但若一味把他記憶成毫無缺點的好人,哀悼就很難有進展。不用將逝者「神聖化」,誠實面對一切回憶,更能完整的懷念他。

  第6次聚會──將自己的未來與逝者連結,找回人生動力
  寫信給他,並回一封想像對方寫給你的信,與他進行想像對話時,也能看見自己是如何從無處宣洩的情感中掙扎前行,進而將悲傷昇華。

  關於本書──
  親友的死亡都會對留下來的人造成一定衝擊。書中的聚會成員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有人失去了久病的父母、憂鬱症的兄弟姐妹,他們都是第一次面對死亡,不知如何面對悲痛、逃避與罪惡感,導致無法從哀傷中脫離,也影響了自己的人生。他們,都亟需一段「完整的哀悼」。

  本書以六次「金盞花哀悼聚會」展開。金盞花的花語是「幸福一定會到來」,也是動畫《可可夜總會》中,撒在連接人世與陰間那座橋上的花。作者將以專業的方式引導你循序漸進、完整地緬懷逝者,為自己重新找到前進的力量。

名人推薦

  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林佳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重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本書有個別諮商看不到的視野,提供治療者去思考:如何給予更有專業療效的陪伴。理解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幫忙和撫慰。──周純媛

  本書的出版實屬難能可貴,提供開展復原之路的一線契機,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原本說不出口的心結,不再獨自承受傷痛。──林佳慧

  需要找人陪伴才能好好哀慟,這不是軟弱,是一種常態。這本好書也可以成為陪伴,在夜深難眠時,在哭泣不止時,為您深深地祝福。──洪仲清
跨越失落的旅程:在时间的河流中锚定新生 内容概要: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具体某一本书籍的介绍或评论,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面对重大失落与情感重塑的心理学与哲学之旅。它聚焦于个体在经历深刻的失去(无论是亲人、关系还是昔日的自我身份)之后,如何导航复杂的情绪迷宫,最终找到力量,构建一个有意义且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全书以结构化的“阶段性聚会”为隐喻,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情绪梳理,并最终实现与过去和解,面向未来。 第一部分:基石的摇晃——直面真空与否认 在生活的版图中,有些事件的发生如同地震,瞬间瓦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坐标系。本书的开篇并非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要求读者正视失落所带来的“真空效应”。我们探讨“否认”这一初始防御机制,它如何保护我们免于瞬间崩溃,但也如何阻碍真正的疗愈。 核心议题: 情感地理学的重绘: 承认世界因失去而改变的事实。这包括对日常环境、习惯模式以及未来规划中“缺失的一块”进行细致的标记和识别。 “未竟之事”的困境: 探讨那些没有完成的对话、未尽的责任感或来不及表达的爱意,如何以愧疚和遗憾的形式困住我们。我们提供工具来解构这些“未竟”,将其转化为内省的资源,而非持续的惩罚。 身体的记忆: 深入分析悲伤如何驻扎在身体之中——从失眠、食欲不振到无名疼痛。介绍温和的身体觉察练习,帮助读者将积压的情绪释放出物理通道。 第二部分:潮汐的起落——理解悲伤的动态本质 悲伤很少是线性的。它更像海洋的潮汐,有涌上心头的时刻,也有短暂退去的平静期。这一部分旨在破除社会对“应该多久才能好起来”的刻板印象,强调悲伤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 疗愈工具箱: 情绪的命名与分类: 区分悲伤、愤怒、内疚、嫉妒(嫉妒那些尚未经历相同痛苦的人)以及被遗忘的“快乐的愧疚感”。我们鼓励精确地命名感受,因为准确的命名是控制感的开始。 “间歇性回归”的正常化: 讨论为何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一个气味、一首歌或一个旧地址能瞬间将人拉回痛苦的中心。这不是倒退,而是大脑在整合记忆和现实。我们教授如何运用“锚定技巧”——在情绪风暴来临时,迅速将自己拉回此时此地的安全感。 身份的碎片化: 当一个角色(如妻子、儿子、商业伙伴)消失时,我们自身的定义也随之松动。如何从“与谁相关”的定义转向“我是谁”的独立定义,是本阶段的重点。 第三部分:重织连接——与“在场”的缺席者共存 真正的愈合并非“忘记”,而是建立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关系模式,即与逝者的记忆“在场”的状态共存。这要求我们从痛苦的依恋转向充满尊重的纪念。 探索路径: 纪念的仪式化: 探讨创造私人化、非传统仪式的价值。这可以是每月写一封信(不寄出)、在特定日子做他们生前热爱的事情,或创造一个“纪念角落”。目的在于将回忆从“刺痛点”转化为“滋养源”。 叙事的重构: 我们如何讲述关于逝者的故事?是着重于他们离去时的创伤,还是聚焦于他们生命的光芒?引导读者成为自己记忆的审稿人,选择性地、但真实地编织一个能支持自己前行的故事版本。 代际的传递: 对于那些希望将逝者的精神、价值观或未完成的梦想传递给下一代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如何以健康、不带负担的方式进行文化或精神遗产继承的方法。 第四部分:地平线的扩展——回归自我,重新承诺 失落的阴影会缩小我们的世界观。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关于“找回世界”的积极行动指南。这不是要求读者“翻篇”,而是要求他们“拓宽视野”,将失去带来的空间用于新的成长。 重建生活的蓝图: 重新界定“幸福”: 幸福不再是回到“失去前的状态”,而是接纳新的、带有伤痕的完整性。探讨“后创伤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科学基础,识别个人在逆境中涌现出的韧性、深刻的人际关系和对生命意义的新理解。 时间的经济学: 过去占据了太多的心理能量。如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精力和资源重新分配给当下和未来?讨论设定“面向未来的小目标”的策略,这些目标必须与旧有的责任无关,完全属于新的自我。 脆弱性的力量: 真正的坚强不是永不流泪,而是敢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脆弱,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信任。本书鼓励读者谨慎地选择“分享的圈子”,并学习如何清晰地沟通自己的需求。 第五部分:持久的锚点——整合与展望 生命的河流仍在流动,但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航行。最后的阶段是关于如何将以上所有经验内化,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的导航系统,而不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维持的状态。 长期实践: 宽恕的界限: 探讨宽恕的对象——是对他人的宽恕、对命运的宽恕,以及最艰难的,对自己“未能做得更好”的宽恕。设定清晰的界限,理解宽恕是一种释放自己的行为,而非为他人的过失辩护。 接纳生命的“双重真相”: 最终的成熟在于能够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现实:我对某人的爱是永恒的,同时我必须接受他们已然离去。这种双重性是成熟情感生活的标志。 未来的宣誓: 结束时,本书邀请读者撰写一份“生命的再承诺书”——不是对逝者的承诺,而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基于现有智慧和韧性的新承诺。 本书适合谁阅读? 这本书是为那些在生命的关键转折点上,感到迷失方向、被无形的情感重担压垮,渴望从痛苦中提取出宝贵经验,并坚定迈向下一段人生的探索者准备的。它不是一本“如何快速走出悲伤”的指南,而是一部陪伴你深度潜水、最终帮你找到新大陆的航海日志。它相信,每一次深刻的失去,都蕴含着一次彻底的自我发现和重塑的机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璿圭


  韓國唯一自殺死亡專門臨床心理學博士,透過哀悼諮詢,讓經歷親友過世的遺族能充分釋放悲傷。現為臨床心理專家團體「思想工作小組」心理諮商代表,並創辦自殺者遺族心理支援團體「Mary Gold」。

  曾參與EBS紀錄片《過早告別》,KBS節目《街頭的晚餐:〈記得也沒關係〉篇》。另著有《你值得好好悲傷》散文集。

譯者簡介

楊筑鈞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旅居韓國逾五年,喜歡透過語言與文字探索不同的文化,譯作有《首爾大學一開課就秒殺的邏輯寫作課》、《韓國人不想讓你知道的事》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繼續書寫我們的故事

第1個哀悼之夜──我們都是第一次

我們為什麼聚在一起
自我介紹:我是自殺者遺族
那個人離開的那一天
看見逝者的模樣
我們都是第一次參加葬禮
好想知道「為什麼?」
第一次聚會結束時

第2個哀悼之夜──意識到我們正看著彼此
體會開口分享的力量
當他活過的一切痕跡都將抹去
他走了以後,我的日常──面對自己的悲傷
我的哀悼和你的哀悼不同
能和家人談談那個人嗎?
會告訴別人逝者是怎麼走的嗎?
別人的安慰
第二次聚會結束時

第3個哀悼之夜──練習輕鬆地說出他的名字
從「我的哀悼」轉向「你的哀悼」
等我完成這六次聚會之後
當人們提起「自殺」時
關於「自我了結生命」的心情
整理他留下的東西
網路世界裡,他留下的痕跡
第三次聚會結束時

第4個哀悼之夜──如何對我的未來產生勇氣
擁有「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的從容
他走後的第一個忌日
寫在遺書中的,以及沒寫的
情感的過渡期
如何看待我的罪惡感?
第四次聚會結束時

第5個哀悼之夜──記住他的幸福、煩惱與熱情
懷抱著會再相見的信念
各自的哀悼1:子女走後,父母與留下來的孩子
各自的哀悼2:丈夫走後,媳婦與婆家的關係
完整記住逝者的意義
被剝奪的哀悼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變化
第五次聚會結束時

第6個哀悼之夜──讓我的人生與逝者連結在一起
我們都有想說的話
看著遺物,記住他的人生
哀悼寫作:為他,也為自己而寫
六次聚會結束後,我們……
什麼時候需要專業幫助?

後記 打開逝者的故事盒,展開一直延遲的哀悼
附錄一 自殺者遺族權利法令
附錄二 自殺警告訊號分類
附錄三 複合哀悼障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33257
  • 叢書系列:LOV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淡淡的忧郁和一丝坚韧并存的感觉,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非常低落的时候翻开它的,心里其实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只是想找点东西让自己分心。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不像那种空泛的安慰剂,而是非常实在地探讨了失去带来的巨大空洞。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不是一味地催促你“快点好起来”,而是允许你慢下来,允许悲伤存在。它像一个老朋友坐在你身边,递给你一杯热茶,然后轻轻地说:“我知道这很难,慢慢来。”这种细腻的共情,让我觉得作者真的理解那种“心被掏空”的感觉。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陪伴,让你知道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你不是孤身一人在摸索。这种真诚,在现在的自助类书籍中,真的太难得了。我读完第一部分的时候,就忍不住在心里默默感激,因为它让我感觉自己的挣扎被看见了。

评分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生活回归”的描绘。很多关于哀伤的书籍,焦点始终停留在“逝者”身上,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得非常果断和有力——它开始关注“我”本身。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重新定义日常仪式”的讨论。以前,很多日常的小事都与逝者紧密相连,让我做起来都心有戚戚焉。这本书却鼓励我创造新的、只属于我自己的微小习惯,比如换一种方式泡咖啡,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去探索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这些行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新的、不以失去为中心的自我叙事框架。这不仅仅是“走出来”,更像是“重新设计”我的存在方式。它让我意识到,怀念可以有千万种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好好地、充实地活出“我”的价值。这是一种更积极、更面向未来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它的关键,在于它对“接纳不完美”的深刻阐述。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应该在某个时间点彻底“放下”,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或自我软弱。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执念。它告诉我,所谓的“好好活下去”,不是要将悲伤封存起来,而是要学会与之共存,让它成为你生命地图的一部分,而不是阻碍你前行的巨石。这种对“不完美愈合”的接纳,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内在压力。我开始允许自己在某些日子里感到低落,同时又能在下个瞬间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情。这种弹性,才是真正的坚强。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忘记,而是如何带着记忆,更加丰盛地前行。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超出了“自我帮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哲学入门指南。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简直是一绝。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心理学术语堆砌,也不是矫揉造作的抒情散文。作者的笔触如同专业的雕塑家,精准地切入到最坚硬的悲痛核心,然后用温暖的文字将其塑造成可以被拥抱的形状。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比喻和类比时的精准度,每一次恰到好处的比喻都像是给迷雾中的我点亮了一盏小灯。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我几乎没有感到“阅读疲劳”,反而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总结而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文字的质感,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疗愈体验,而不是一项任务。它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真诚,这不是一篇赶工出来的作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那种“六次聚会”的比喻,让我很容易代入到一种循序渐进的自我修复过程里。我个人对那种大段理论说教的书籍是敬而远之的,但这本书不同,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工作坊邀请函。每一次的“聚会”,都聚焦于一个我之前从未正视过的角落。比如,我一直以为我已经处理好了某部分情绪,但读到其中关于“记忆重塑”的那一章时,我猛然发现自己还在用一种理想化的视角去框定过去,这反而阻碍了我向前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深度的剖析,又不会让人感到窒息。它不会用激烈的言辞去抨击你的旧有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近乎学术探究的方式,引导你去自己发现问题所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直接的灌输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内在对话,而不是仅仅听从外界的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