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能效晶片平台:ARM64架構師高度之程式開發

最佳能效晶片平台:ARM64架構師高度之程式開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奔跑吧Linux社區
图书标签:
  • ARM64
  • 架构
  • 能效
  • 晶片
  • 平台
  • 程式开发
  • 嵌入式系统
  • 处理器
  • 性能优化
  • 底层开发
  • 系统编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基於樹莓派4B開發板,詳盡介紹ARM64系統結構 ★
☆ 結合QEMU實驗平台,整理各種實戰經驗 ☆
★ 深入淺出地介紹ARMv8和ARMv9系統結構,透過ARM64進行創新實驗 ★
 
  隨著手機晶片和嵌入式晶片領域的發展,ARM64系統結構的處理器占了90%以上的市佔率,與ARM64相關的生態社群也越來越繁榮。但當面對幾千頁的英文原版ARM公司官方技術手冊時,不少開發者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全書共分23章,包含ARMv8/ARMv9系統結構基礎知識以及Cortex-A72處理器。並針對樹莓派4B開發板,用來架設實驗環境。內容涵蓋A64指令集中載入與儲存指令、算術與移位指令、比較與跳躍指令、PC相對位址載入指令、記憶體獨占存取指令、異常處理指示、系統暫存器存取指令、記憶體屏障指令等。
 
  另外GNU組譯器的語法也是本書重點,還有連結器的使用、連結指令稿以及重定位。中間還有說明GCC內嵌組合語言程式碼語法、巨集、系統結構異常處理的觸發與返回、異常向量表、異常現場、同步異常的解析。
 
  在硬體上面,則介紹了系統結構中斷處理的基本概念流程,樹莓派4B上的傳統中斷控制器、保存和恢復中斷現場。GIC部分,則介紹了中斷源分配、中斷路由、樹莓派4B上的GIC-400。
 
  有關記憶體部分,則介紹記憶體管理,頁表、頁表項等。在快取記憶體上,包括了工作原理、映射方式,虛擬快取記憶體與物理快取記憶體,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共用屬性、維護指令、一致性相關問題,MESI協定、CCI與CCN快取一致性控制器、快取記憶體錯誤分享。
 
  本書最精華的地方則在於全書後段,介紹記憶體屏障指令基礎知識、原子操作基本概念、原子記憶體存取指令、獨占記憶體存取工作原理、原子記憶體存取操作指令等相關內容。
 
  在作業系統方法,則有64位元程式設計下常見的C語言陷阱、ARM64函式呼叫標準、ARM64堆疊佈局、簡易處理程序排程器、浮點運算以及NEON指令、SVE以及SVE2指令,還結合3個實際案例分析如何使用SVE/SVE2指令來進行最佳化。
 
  本書集結了華文地區優秀的工程師,以社區合作的方式撰寫了本書,結合大專院校課程特色以及實際專案經驗,精心製作了幾十個有趣的實驗,讀者可以透過實驗來深入學習和理解ARM64的系統結構與程式設計,相當推薦給需要使用ARM架構的硬體工程師或有志於此的從業人員。
 
  ※ 本書附程式碼,可至深智官網下載:deepmind.com.tw/
深入理解现代计算的核心:高效能处理器的架构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计算领域最前沿、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如何设计、实现和优化极度依赖能源效率的计算平台。 我们将从基础的电子工程原理出发,层层递进,全面剖析构建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处理器的关键技术、设计哲学以及软件生态的构建。这不是一本侧重于某一特定指令集(如 ARMv8-A 或 RISC-V)的纯粹编程手册,而是一部关于“系统级能效优化”的深度技术专著。 --- 第一部分:计算能效的物理学与理论基础 章节 1:摩尔定律的黄昏与能效挑战 本章首先探讨半导体技术在缩小制程节点上面临的物理极限,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耗密度(Power Density)问题。我们将详细分析晶体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能耗模型(如动态功耗、静态漏电流),并引入“能效比”(Performance per Watt)作为衡量现代处理器设计优劣的核心指标。 1.1 功耗与散热的物理限制: 深入研究热点分布、动态电压和频率调节(DVFS)的理论边界。 1.2 性能的非线性增长: 分析在给定功耗预算下,如何平衡并行度、时钟频率和深层流水线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章节 2:从架构到微架构的能效权衡 本章将构建一个通用的现代处理器模型,不特指某一具体架构,而是关注功能模块的能效设计。重点关注指令集架构(ISA)对硬件实现的影响。 2.1 指令集精简化的能效优势: 探讨精简指令集设计(RISC)相较于复杂指令集(CISC)在解码、译码和功耗控制上的先天优势。讨论指令集复杂性如何直接转化为硬件面积和功耗的开销。 2.2 执行单元(Execution Unit)的能效优化: 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执行单元(如整数ALU、浮点FPU、向量处理单元)的能耗特性。如何设计能够快速进入低功耗状态的空闲检测机制。 2.3 缓存和内存子系统的能效设计: 缓存的命中率直接决定了片上网络的活动量和外部存储器访问频率。本章详细介绍多级缓存的容量、关联性与功耗的优化曲线,以及功耗感知型预取(Power-Aware Prefetching)技术。 --- 第二部分:系统级能效优化策略 章节 3:异构计算与任务调度驱动的能效 现代系统不再是单一内核的天下。本章探讨如何通过集成不同类型的计算单元(例如,高能效核心、高性能核心、专用加速器)来最大化整体系统能效。 3.1 异构核心的协同工作模型: 分析如何设计一个任务调度器,使其能够根据任务的计算强度、延迟敏感度和数据依赖性,动态地将工作负载迁移到最匹配能效需求的执行单元上。 3.2 内存一致性与功耗: 探讨缓存一致性协议(Cache Coherency Protocols)在多核环境中的开销,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内存事务的粒度和同步机制来减少不必要的总线活动。 章节 4:动态功耗管理与电源域(Power Domains) 本章侧重于运行时对硬件资源的精细化控制,这是实现“能效最大化”的关键软件和固件接口。 4.1 电压/频率调节(DVFS)的高级应用: 超越简单的频率步进,本章研究基于预测模型(如基于历史负载和温度的预测)的微调技术,以最小化电压裕度(Voltage Guardband)带来的能量浪费。 4.2 时钟门控(Clock Gating)与电源门控(Power Gating): 深入分析这两种技术在不同粒度下的实现细节、延迟影响以及软件层面的激活和去激活机制。探讨如何安全地切断不活跃模块的电源,实现深度睡眠状态。 --- 第三部分:软件对能效的塑造 章节 5:编译器与能效导向的优化 硬件设计奠定了基础,但软件才是最终释放或浪费这些潜能的环节。本章关注编译器层面的变革。 5.1 能效感知的代码生成: 研究如何修改传统优化阶段(如循环展开、函数内联)的成本函数,使其不再单纯追求指令数或执行时间,而是将能耗纳入考量。 5.2 向量化与SIMD指令集的能效利用: 讨论如何通过编译器自动或半自动地利用宽向量指令(如 128位、256位或更宽的寄存器操作)来提高吞吐量,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实现“快速完成、快速休眠”的能效目标。 章节 6:操作系统与运行时环境的能效责任 操作系统(OS)是管理资源分配的中枢。本章分析高效能、低功耗系统中的操作系统设计范式。 6.1 调度器的能效敏感性: 设计考虑能耗的调度算法(如 E-Scheduling)。如何平衡任务的实时性要求与电源管理策略,避免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换和核心唤醒。 6.2 驱动程序与固件的能效接口: 探讨操作系统如何通过标准化的固件接口(Firmware Interface)与底层硬件的电源管理单元(PMU)进行高效通信,确保在系统空闲时能迅速进入最低功耗模式,并对外部事件做出快速响应。 --- 第四部分:能效的度量、建模与验证 章节 7:性能/功耗建模与仿真 在芯片设计周期早期对能效进行准确预测至关重要。本章介绍建模工具和方法论。 7.1 功耗建模的层次化方法: 从 RTL 级(寄存器传输级)的快速功耗估算,到系统级(System-Level)的指令级功耗模型(ILP Model),以及实际运行时的功耗测量方法。 7.2 工作负载分析与功耗基线建立: 如何捕捉真实世界的工作负载(如视频编码、AI推理、网页浏览)的特征,并将其映射到处理器资源的消耗上,从而建立精确的功耗基线和瓶颈分析。 总结:面向未来的能效设计蓝图 本书最后将展望未来,讨论在 3 纳米乃至更小制程中,可能出现的全新计算范式(如类脑计算、存内计算)如何进一步挑战或革新我们对“最佳能效”的定义,并强调架构师在连接硬件能力与软件需求之间的桥梁作用。 本书适合对象: 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人员、嵌入式系统和SoC(系统级芯片)设计工程师、编译器开发者以及对高性能、低功耗计算原理有深入兴趣的资深软件工程师。它提供的是一个系统的、跨越硬件与软件的能效优化框架,而非针对特定产品线的工具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奔跑吧Linux社區
 
  「奔跑吧Linux社區」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工程師組成,致力於Linux等開源軟體與推廣,為廣大工程師和讀者提供深入的開源知識分享。

图书目录

1 ARM64 系統結構基礎知識
1.1 ARM介紹
1.2 ARMv8系統結構基礎知識
1.3 ARMv8暫存器
1.4 Cortex-A72處理器介紹
1.5 ARMv9系統結構介紹

2 架設樹莓派實驗環境
2.1 樹莓派介紹
2.2 架設樹莓派實驗環境
2.3 BenOS基礎實驗程式解析
2.4 QEMU虛擬機器與ARM64實驗平臺

3 A64 指令集1——載入與儲存指令
3.1 A64指令集介紹 
3.2 A64指令編碼格式
3.3 載入與儲存指令
3.4 載入與儲存指令的變種
3.5 存入堆疊與移出堆疊
3.6 MOV指令
3.7 陷阱:你用對載入與儲存指令了嗎
3.8 實驗

4 A64指令集2——算術與移位指令
4.1 條件操作碼
4.2 加法與減法指令
4.3 CMP指令
4.4 關於條件標識位元的範例
4.5 移位指令
4.6 位元操作指令
4.7 位元段操作指令
4.8 實驗

5 A64指令集3——比較指令與跳轉指令
5.1 比較指令
5.2 跳轉與傳回指令
5.3 陷阱:為什麼在RET指令之後系統就崩潰了
5.4 實驗

6 A64 指令集4——其他重要指令
6.1 PC相對位址載入指令
6.2 LDR和ADRP指令的區別
6.3 記憶體獨占存取指令
6.4 異常處理指示 
6.5 系統暫存器存取指令
6.6 記憶體屏障指令
6.7 實驗

7 A64 指令集的陷阱
7.1 案例7-1:載入巨集標籤
7.2 案例7-2:載入字串
7.3 案例7-3:讀寫暫存器導致樹莓派4B當機
7.4 案例7-4:LDXR指令導致樹莓派4B當機
7.5 組合語言大作業7-1:在組合語言中實現序列埠輸出功能
7.6 組合語言大作業7-2:分析Linux 5.0的啟動組合語言程式碼

8 GNU組譯器
8.1 編譯流程與ELF檔案
8.2 一個簡單的組合語言程式
8.3 組合語言語法
8.4 常用的虛擬指令
8.5 AArch64依賴特性
8.6 實驗

9 連結器與連結指令稿
9.1 連結器介紹
9.2 連結指令稿
9.3 重定位
9.4 實驗

10 GCC內嵌組合語言程式碼
10.1 內嵌組合語言程式碼基本用法
10.2 案例分析
10.3 實驗

11 異常處理
11.1 異常處理的基本概念
11.2 異常處理與傳回
11.3 異常向量表
11.4 異常現場
11.5 同步異常的解析
11.6 案例分析
11.7 實驗

12 中斷處理
12.1 中斷處理背景知識
12.2 樹莓派4B上的傳統中斷控制器
12.3 ARM核心上的通用計時器
12.4 中斷現場 
12.5 案例分析:在樹莓派4B上實現一個計時器
12.6 實驗

13 GIC-V2
13.1 GIC發展歷史
13.2 中斷狀態、中斷觸發方式和硬體中斷編號
13.3 GIC-V2
13.4 樹莓派4B上的GIC-400 
13.5 實驗

14 記憶體管理
14.1 記憶體管理基礎知識 
14.2 ARM64記憶體管理 
14.3 硬體管理存取位元和污染位元
14.4 與位址轉換相關的控制暫存器
14.5 記憶體屬性
14.6 案例分析:在BenOS裡實現恆等映射
14.7 實驗

15 快取記憶體基礎知識
15.1 為什麼需要快取記憶體
15.2 快取記憶體的存取延遲時間
15.3 快取記憶體的工作原理
15.4 快取記憶體的映射方式
15.5 虛擬快取記憶體與物理快取記憶體
15.6 名稱重複和名稱相同問題
15.7 快取記憶體策略
15.8 快取記憶體的共用屬性
15.9 快取記憶體的維護指令
15.10 快取記憶體列舉
15.11 實驗

16 快取一致性
16.1 為什麼需要快取一致性
16.2 快取一致性的分類
16.3 快取一致性的解決方案 
16.4 MESI協定 
16.5 快取記憶體錯誤分享
16.6 CCI和CCN快取一致性控制器
16.7 案例分析16-1:錯誤分享的避免
16.8 案例分析16-2:DMA和快取記憶體的一致性
16.9 案例分析16-3:自我修改程式碼的一致性
16.10 實驗

17 TLB管理
17.1 TLB基礎知識
17.2 TLB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問題
17.3 ASID 
17.4 TLB管理指令
17.5 TLB案例分析

18 記憶體屏障指令
18.1 記憶體屏障指令產生的原因
18.2 ARM64中的記憶體屏障指令
18.3 案例分析

19 合理使用記憶體屏障指令
19.1 儲存緩衝區與寫入記憶體屏障指令
19.2 無效佇列與讀取記憶體屏障指令
19.3 記憶體屏障指令複習
19.4 ARM64的記憶體屏障指令的區別
19.5 案例分析:Linux核心中的記憶體屏障指令

20 原子操作
20.1 原子操作介紹
20.2 獨占記憶體存取指令
20.3 獨占記憶體存取工作原理
20.4 原子記憶體存取操作指令
20.5 比較並交換指令
20.6 WFE 指令在自旋鎖中的應用

21 作業系統相關話題
21.1 C語言常見陷阱
21.2 函式呼叫標準
21.3 堆疊佈局
21.4 建立處理程序
21.5 簡易處理程序排程器
21.6 系統呼叫
21.7 系統啟動
21.8 實驗

22 浮點運算與NEON 指令
22.1 資料模型
22.2 浮點運算
22.3 NEON指令集
22.4 案例分析22-1:RGB24轉BGR24
22.5 案例分析22-2:4×4矩陣乘法運算
22.6 自動向量最佳化
22.7 實驗

23 可伸縮向量計算與最佳化
23.1 SVE指令介紹
23.2 架設SVE執行和偵錯環境
23.3 SVE特有的程式設計模式
23.4 SVE與SVE2指令集 
23.5 案例分析23-1:使用SVE指令最佳化strcmp( )函數
23.6 案例分析23-2:RGB24轉BGR24
23.7 案例分析23-3:4×4矩陣乘法運算
23.8 實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73159
  • 規格:平裝 / 648頁 / 17 x 23 x 2.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2023年來看處理器的發展,x86_64系統結構與ARM64系統結構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處理器系統結構,而RISC-V有可能成為第三大系統結構。在手機晶片和嵌入式晶片領域,ARM64系統結構的處理器占了90%以上的市佔率,而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領域,x86_64系統結構的處理器占了90%以上的市佔率。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晶片公司基於ARM64系統結構來打造晶片。此外,蘋果公司也切換到ARM64系統結構上,在2020年年底發佈的基於ARM64系統結構的M1處理器晶片驚豔了全球。
 
  基於ARM64系統結構處理器打造的產品越來越多,ARM64生態也越來越繁榮。面對幾千頁的英文原版ARM公司官方技術手冊,不少開發者感到力不從心。有不少開發者希望有一本快速入門的ARM64系統結構程式設計圖書,來幫助他們快速入門與提高。出於這個目的,本書集結了華文地區優秀的工程師,以社區合作的方式撰寫了本書,結合大專院校課程特色以及實際專案經驗,精心製作了幾十個有趣的實驗,讀者可以透過實驗來深入學習和理解ARM64系統結構與程式設計。
 
  ✤ 本書特色
  本書有如下一些特色。
  ■ 強調動手實踐。學習任何一門新技術,動手實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書基於樹莓派4B開發板展示了幾十個有趣的實驗。從撰寫第一行程式開始,透過慢慢深入ARM64系統結構的學習,我們最終可以撰寫一個能在樹莓派4B開發板上運行的簡易的小型OS(具有MMU以及處理程序排程等功能)。
 
  ■ 以問題為導向。有不少讀者面對8000多頁的官方ARMv8系統結構手冊感覺力不從心,問題導向式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本書在每章前面列舉了一些思考題,用於激發讀者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這些思考題也是各大公司的經典面試題,相信仔細解答這些問題對讀者的面試大有裨益。
 
  ■ 基於ARMv8.6系統結構。本書基於ARMv8.6系統結構,介紹了ARM64指令集、ARM64暫存器、頁表、記憶體管理、TLB、記憶體屏障指令等方面的知識。本書把ARMv8.6系統結構中難理解的部分透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給讀者,並透過有趣的案例分析加深讀者的理解。
 
  ■ 複習常見陷阱與專案經驗。本書複習了許多最前線工程師在實際專案中遇到的陷阱,例如使用指令集時的陷阱等,這些寶貴的專案經驗會對讀者有所幫助。
 
  ✤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介紹ARM64系統結構的相關內容。本書重點介紹ARM64指令集、GNU組譯器、連結器、ARM64記憶體管理、快取記憶體管理等。在每章開始之前會先列出一些思考題,讀者可以圍繞這些題目進行深入學習。
 
  本書一共有23章,包含如下內容。
  第1章--主要介紹ARMv8/ARMv9系統結構基礎知識以及Cortex-A72處理器等內容。
  第2章--介紹樹莓派4B開發板的情況,以及如何利用樹莓派4B來架設一個實驗環境。
  第3章--討論A64指令集中載入與儲存指令的使用以及常見陷阱。
  第4章--介紹A64指令集中的算術與移位指令。
  第5章--介紹A64指令集中的比較與跳轉指令。
  第6章--介紹A64指令集中其他重要指令,例如PC相對位址載入指令、記憶體獨占存取指令、異常處理指示、系統暫存器存取指令、記憶體屏障指令等。
  第7章--複習A64指令集常見的陷阱。
  第8章--介紹GNU組譯器的語法、常見虛擬指令、AArch64依賴特性等內容。
  第9章--介紹連結器的使用、連結指令稿以及重定位等內容。
  第10章--介紹GCC內嵌組合語言程式碼的語法、內嵌組合語言巨集的使用以及常見錯誤等內容。
  第11章--介紹ARM64系統結構異常處理的觸發與傳回、異常向量表、異常現場、同步異常的解析等相關內容。
  第12章--介紹ARM64 系統結構中斷處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包括樹莓派4B上的傳統中斷控制器、保存和恢復中斷現場的方法等。
  第13章--介紹GIC-V2的相關內容,包括中斷來源分配、中斷路由、樹莓派4B上的GIC-400等。
  第14章--介紹ARM64系統結構下的記憶體管理,包括ARM64的頁表、頁表項屬性、頁表遍歷過程、記憶體屬性以及恒等映射等相關內容。
  第15章--介紹快取記憶體的基礎知識,包括快取記憶體的工作原理、映射方式,虛擬快取記憶體與物理快取記憶體,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問題,快取記憶體的共用屬性、維護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16章--介紹快取一致性相關問題,包括快取一致性的分類、MESI協定、CCI與CCN快取一致性控制器、快取記憶體錯誤分享等內容。
  第17章--介紹TLB基礎知識、TLB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問題、ASID、TLB管理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18章--介紹記憶體屏障指令基礎知識,包括記憶體屏障指令產生的原因、ARM64中的記憶體屏障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19章--介紹如何使用記憶體屏障指令。
  第20章--介紹原子操作,包括原子操作基本概念、原子記憶體存取指令、獨占記憶體存取工作原理、原子記憶體存取操作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21章--介紹與作業系統相關的內容,包括64位元程式設計下常見的C語言陷阱、ARM64函式呼叫標準、ARM64堆疊佈局、簡易處理程序排程器等內容。
  第22章--介紹浮點運算以及NEON指令方面的相關內容。
  第23章--介紹SVE以及SVE2指令,還結合3個實際案例分析如何使用SVE/SVE2指令來進行最佳化。
 
  本書由奔跑吧Linux社區中許多工程師共同完成。奔跑吧Linux社區由一群熱愛開放原始碼的熱心工程師組成,參與撰寫本書的人有魏漢武、寇朝陽、王樂、王曉華、蔡琛、餘雲波、牛立群、代祥軍、何花、徐國棟、徐彥飛、鄭律、張馨雨、Xiao Guangrong、Gavin Guo、Horry Zheng、Cherry Chen、Peter Chen、賈獻華等。
 
  在撰寫過程中,作者還獲得了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吳國偉老師、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古金宇老師以及南昌大學資訊工程學院陳悅老師的支持和幫助。感謝這些老師的幫助。感謝Linaro安排的徐國棟認真審閱了大部分書稿,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另外,本書還得到安謀科技教育計畫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宋斌老師的無私幫助。
 
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与前沿的气息。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其内容,但仅仅从外包装就能感受到作者在信息传达上的严谨与用心。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前芯片设计领域的热点,特别是如何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同时,兼顾到能源效率这个日益重要的指标。市面上许多技术书籍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要么过于偏向理论推导,要么过于关注底层硬件实现。我期望这本书能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将复杂的体系结构概念与实际的软件优化策略紧密结合起来,为那些致力于下一代计算平台开发的工程师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宝典。尤其考虑到“ARM64架构师高度”这个定位,我猜想它不会满足于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到指令集、内存模型乃至系统级功耗管理等核心议题中去。

评分

光是书名中蕴含的“最佳能效”和“程式开发”这两个关键词,就让我对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充满了遐想。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能力的瓶颈往往不是峰值性能,而是如何在有限的功耗预算下持续稳定地运行复杂算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组织章节,来阐述这种平衡艺术的。理想情况下,我希望能看到一系列清晰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精妙的编程技巧,充分利用ARM64架构中那些专为能效优化设计的特性。例如,对于编译器如何更好地调度任务,如何利用硬件流水线的高效性,以及在特定负载下如何权衡寄存器使用和内存访问的能耗。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功耗建模和性能分析工具使用的实用技巧,那就更棒了,那将使这本书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理论参考。

评分

我对作者能够驾驭如此宏大主题的决心感到钦佩。要在一个单行本中覆盖“最佳能效”、“ARM64架构师高度”和“程式开发”这三大支柱,对内容的取舍和组织是极大的考验。我推测这本书的结构必然是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指令集特性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调度和功耗感知算法的设计。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描述“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描述“怎么做”的部分——即,驱动特定架构设计决策背后的物理限制和工程妥协。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设计哲学,并提供前瞻性的见解,预测未来几年ARM64架构在能效方面的可能发展方向,那么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将大大提升。它将不再是一本关于现有技术的说明书,而是一份指引未来创新的路线图。

评分

翻阅市面上同类书籍,往往会发现它们要么过于侧重于架构规范的枯燥罗列,要么就是局限于某个特定操作系统的移植经验。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展现出一种更为综合的、跨越硬件与软件边界的视野。特别是“晶片平台”这个措辞,暗示了对整个SoC(系统级芯片)环境的关注,而不仅仅是CPU核心本身。这意味着书中可能会触及到异构计算(如GPU或NPU的协同工作)、片上总线带宽的限制与优化、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手段管理这些复杂资源的功耗。这种平台级的理解,对于构建面向未来的嵌入式系统和边缘计算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蓝图,指导读者如何像一位真正的系统架构师一样去思考问题,确保每一次代码提交都能带来可量化的能效提升。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系统软件和操作系统内核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潜在价值不容小觑。ARM64架构的演进不仅仅是简单的位数增加,更是对整个软件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架构师层面的视角意味着需要从更宏观、更底层的角度去理解硬件设计意图,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上层应用的可优化空间。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探讨虚拟化、安全扩展以及新的内存管理单元(MMU)特性如何影响高效率的代码编写。如果作者能够对不同级别的抽象层级(从汇编到高级语言优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阐述在能效目标驱动下,不同抽象层级的权衡点在哪里,那么这本书无疑就超越了一般的编程指南,而上升到了系统设计哲学的层面。这种深度和广度,正是当前行业稀缺的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