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AI人員必修的科學計算:數學、機率、統計、演算法

Python AI人員必修的科學計算:數學、機率、統計、演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畢文斌
图书标签:
  • Python
  • AI
  • 人工智能
  • 科学计算
  • 数学
  • 概率论
  • 统计学
  • 算法
  • 机器学习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包含387個經典的Python實作例題!
▶▶▶ 搭建起程式設計與高等數學的知識橋梁,結合計算機思維與數學邏輯!
 
  數學為程式設計的世界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基本的理論和基礎運算是根本,然後才有辦法進一步延伸應用到機器進行實踐,如果自己無法解釋程式或程式的輸出,那就要回頭完備自己的理論知識。
 
  本書以Python實現相關數學內容的教學及計算,主題包含了極限的運算、函數的求導及積分、微分方程求解、級數、行列式計算、線性方程組求解、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徵、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與回歸、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圖與網路計畫及排隊理論等。
 
  要想邁向AI科學計算的深入應用,不得不打好基本功,數學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不論你是理工科系的在校生,或是對數據科學、AI人工智慧感興趣的從業人員,由本書出發,讓你穩固數理知識的基礎,重建對程式設計的運算思維,進而發展出能夠解決各式複雜問題的應用能力吧!
 
  【本書看點】
  ✪ 使用Python語言實現相關計算、圖形展示及模型求解
  ✪ 包含Python程式語言入門、極限的運算
  ✪ 函數求導及積分、微分方程求解、級數、行列式計算、線性方程組求解
  ✪ 隨機變數及其分佈、隨機變數的數字特徵
  ✪ 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與回歸
  ✪ 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圖、網路計畫及排隊理論
 
  ※ 本書附程式碼,可至深智官網下載:deepmind.com.tw/
《科學計算:從基礎到進階》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對科學計算領域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面且深入的學習路徑,涵蓋從基礎數學概念到高級演算法應用的核心知識。本書的設計理念是建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並透過實例引導讀者掌握實際的計算技巧。 第一部分:數學基礎與數值方法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科學計算的數學基石。我們將從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原理出發,重點探討這些工具如何在計算環境中得到應用。 第1章:數學基礎的回顧與重構 本章將深入探討實數系統、向量空間的概念,以及矩陣運算在科學計算中的核心作用。我們不僅會回顧傳統的代數結構,更會探討浮點數運算的精度限制與誤差分析,這是任何數值計算的基礎。我們將討論如何有效地表示和處理大型矩陣,並引入正交化方法(如 Gram-Schmidt 過程)的數值穩定性問題。 第2章:求解線性方程組 線性系統的求解是科學計算中最常見的任務之一。本章將詳細介紹直接法,如 LU 分解、Cholesky 分解,並比較它們在不同矩陣結構下的效率與穩定性。此外,我們也會探討迭代法,包括 Jacobi、Gauss-Seidel 以及共軛梯度法 (CG),並分析何時應選用迭代法而非直接法。我們將著重於條件數的概念,以量化系統對初始數據微小變化的敏感程度。 第3章:非線性方程與優化 面對非線性問題,我們將介紹牛頓法及其變體,包括割線法和擬牛頓法 (Quasi-Newton methods),並探討它們的收斂速度與局限性。在優化方面,本章將從一維搜索開始,過渡到多維度的無約束優化問題,如最速下降法和 BFGS 演算法,為後續的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機率、統計與隨機過程 科學計算的許多應用場景都涉及不確定性,本部分將建立處理隨機現象的數學框架。 第4章:機率論的計算視角 本章將重新審視古典機率論,並深入探討隨機變數的特性,特別是連續型與離散型分佈的概率密度函數和累積分佈函數。我們將專注於描述性統計量(期望值、方差、矩)的計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蒙地卡羅模擬來估計這些量。 第5章:統計推斷與模型擬合 本章側重於從數據中提取信息。我們將介紹點估計與區間估計的原理,並詳述最大概似度估計 (MLE) 的核心思想。在模型擬合方面,我們將詳細講解最小二乘法,包括線性迴歸和多項式迴歸的實作細節與殘差分析,確保讀者理解模型假設的重要性。 第6章:馬可夫鏈與隨機模擬 本章引入隨機過程的概念,特別是離散時間馬可夫鏈 (DTMC)。我們將分析轉移矩陣的穩定分佈、週期性與吸收態。隨後,我們將介紹更強大的工具——蒙地卡羅馬可夫鏈 (MCMC) 方法,如 Metropolis-Hastings 演算法和吉布斯採樣 (Gibbs Sampling),這些是現代貝葉斯推斷的核心計算引擎。 第三部分:數值分析與微分方程 本部分將探討如何使用計算方法來近似連續系統的行為,這是物理模擬和工程分析的關鍵。 第7章:插值與函數逼近 高效的函數逼近是數值計算的常見需求。本章將涵蓋拉格朗日插值、牛頓有限差分法,並深入討論分段低次多項式插值,特別是三次樣條 (Cubic Splines) 的構造與優勢,重點分析不同插值方法的收斂性和 Runge 現象。 第8章:數值積分 計算定積分的精確值往往不可能,因此數值積分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介紹複合梯形法則、辛普森法則,並引導讀者理解高斯求積法的原理和其卓越的代數精度。我們也會討論自適應積分策略,以有效處理積分函數在不同區間的平滑度差異。 第9章:常微分方程的數值解法 常微分方程 (ODE) 的解法是科學計算的重頭戲。本章將從最簡單的前向歐拉法開始,逐步引入更精確且穩定的方法,如二階和四階龍格-庫塔 (Runge-Kutta) 方法。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方法的局部截斷誤差、全局誤差以及所謂的「絕對穩定性」條件,這是求解剛性 (Stiff) 方程組的必要知識。 第四部分:計算架構與效能優化 計算的速度與效率直接影響科學研究的進展。本部分將探討如何設計和優化計算方案。 第10章:演算法的設計與分析 本章探討計算複雜度理論的基礎,包括大 O 符號的嚴謹定義。我們將通過排序演算法(如歸併排序、快速排序)和圖論演算法(如最短路徑問題)的案例,展示如何分析時間和空間複雜度,並比較不同演算法在漸進意義下的優劣。 第11章:稀疏矩陣與迭代方法 對於大型科學問題,矩陣通常是稀疏的。本章專門討論如何有效儲存和操作稀疏矩陣(如 CSR, CSC 格式)。接著,我們將回顧並深入分析針對大型稀疏系統的迭代求解器,如 Krylov 子空間方法,特別是 GMRES 和 BiCGSTAB,這些方法在計算資源受限時表現優異。 第12章:並行計算基礎與現代架構 最後,本書將觸及現代高性能計算的基礎。我們將簡要介紹 CPU 與 GPU 架構的差異,並引入基本的並行化概念,如資料平行化與任務平行化。目標是讓讀者理解如何將串行演算法改寫成能夠利用多核處理器或加速器進行加速的有效計算任務。 本書適合具備基礎程式設計能力,希望系統化掌握科學計算核心理論與實務技術的工程師、研究人員和高年級學生。通過對這些領域的深入探索,讀者將能夠獨立構建、分析和優化解決複雜科學問題的計算模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程式設計基礎】
01 Python 基礎
1.1 Python 簡介與安裝
1.2 協力廠商開發工具VS Code
1.3 Python 內建資料型態與函數
1.4 Python 常用協力廠商函數庫:numpy

【第二部分 高等數學】
02 函數與極限

2.1 映射與函數
2.2 數列的極限
2.3 函數的極限
2.4 無限小與無限大
2.5 極限運算法則
2.6 極限存在準則 兩個重要極限
2.7 無限小的比較
2.8 函數的連續性與間斷點
2.9 連續函數的運算與初等函數的連續性

03 導數與微分
3.1 導數概念
3.2 函數的求導法則
3.3 高階導數
3.4 隱函數及由參數方程式所確定的函數的導數相關變化率

04 微分中值定理與導數的應用
4.1 微分中值定理
4.2 羅必達法則
4.3 泰勒公式
4.4 函數的單調性與曲線的凹凸性
4.5 函數的極值與最大值最小值
4.6 函數圖形的描繪
4.7 方程式的近似解

05 不定積分
5.1 不定積分的概念與性質
5.2 換元積分法
5.3 分部積分法
5.4 有理函數的積分

06 定積分
6.1 定積分的概念和性質
6.2 微積分基本公式
6.3 定積分的換元法和分部積分法
6.4 反常積分
6.5 反常積分的審斂法Γ 函數
6.6 極座標系下繪圖

07 微分方程
7.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7.2 可分離變數的微分方程
7.3 齊次方程式 
7.4 一階線性微分方程 
7.5 可降階的高階微分方程
7.6 常係數齊次線性微分方程
7.7 常係數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式
7.8 歐拉方程式 
7.9 常係數線性微分方程組解法舉例

08 線性代數基礎
8.1 行列式
8.2 矩陣的運算
8.3 矩陣的秩與線性方程組的解
8.4 方陣的特徵值及特徵向量

09 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
9.1 向量及其運算
9.2 數量積、向量積、混合積 
9.3 平面及其方程式 
9.4 空間直線及其方程式
9.5 曲面及其方程式 
9.6 空間曲線及其方程式

10 多元函數微分法及其應用
10.1 偏導數 
10.2 多元複合函數的求導法則 
10.3 隱函數的求導公式
10.4 多元函數微分學的幾何應用
10.5 方向導數與梯度
10.6 多元函數的極值及其求法
10.7 最小平方法

11 重積分
11.1 二重積分的概念和性質
11.2 二重積分的計算方法
11.3 三重積分
11.4 重積分的應用

12 無窮級數
12.1 常數項級數的概念和性質
12.2 常數項級數的審斂法
12.3 函數展開成冪級數
12.4 傅立葉級數

【第三部分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13 機率論的基本概念

13.1 隨機試驗
13.2 樣本空間、隨機事件
13.3 頻率與機率
13.4 古典機率
13.5 條件機率
13.6 獨立性 

14 隨機變數及其分佈
14.1 隨機變數1
14.2 離散型隨機變數及其分佈律
14.3 隨機變數的分佈函數
14.4 連續型隨機變數及其機率密度
14.5 隨機變數的函數的分佈

15 多維隨機變數及其分佈
15.1 二維隨機變數
15.2 邊緣分佈
15.3 條件分佈
15.4 相互獨立的隨機變數
15.5 兩個隨機變數的函數的分佈

16 隨機變數的數字特徵
16.1 數學期望
16.2 方差
16.3 協方差及相關係數
16.4 矩、協方差矩陣

17 大數定律及中心極限定理
17.1 大數定律
17.2 中心極限定理

18 樣本及抽樣分佈
18.1 隨機樣本
18.2 長條圖和箱線圖
18.3 抽樣分佈

19 參數估計
19.1 點估計
19.2 基於截尾樣本的最大似然估計
19.3 估計量的評選標準
19.4 區間估計
19.5 常態整體平均值與方差的區間估計
19.6 (0-1) 分佈參數的區間估計
19.7 單側置信區間 

20 假設檢驗方法
20.1 假設檢驗方法 
20.2 常態整體平均值的假設檢驗
20.3 常態整體方差的假設檢驗
20.4 置信區間與假設檢驗之間的關係
20.5 樣本容量的選取
20.6 分佈擬合檢驗
20.7 秩和檢驗
20.8 假設檢驗問題的p值法 

21 方差分析及回歸分析
21.1 單因素試驗的方差分析 
21.2 雙因素試驗的方差分析 
21.3 一元線性回歸 
21.4 多元線性回歸 

【第四部份 作業研究】
22 線性規劃與單純形法
23 對偶理論和靈敏度分析
24 運輸問題
25 線性目標規劃
26 整數線性規劃
27 無約束問題
28 約束極值問題
29 動態規劃的基本方法
30 動態規劃應用舉例
31 圖與網路最佳化
32 網路計畫
33 排隊論

A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73043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在大學階段,我們獲得知識的一般途徑是透過對教材的理論學習及對應的實驗驗證。具體到教材的每一節(章),大致上是先提出某個已被確定的理論,然後由簡入繁組織一些模式相似的例子,用於練習或驗證先前提出的理論,這種學習方法實際上就是對模型(model)的學習。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逐步自我訓練,把每一節的學習當作一個模型去對待,理解這個模型的理論基礎,它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種訓練無疑比陷入題海或過分專注於一些技巧要好的多。累積的模型多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才會更快的定位到正確或接近正確的解決模式上,也才有可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確切解或近似解(解決方案),但如果用錯誤的模型去匹配一個未知問題,結果很可能大幅偏離正解,甚至南轅北轍。
 
  科學計算是對已知理論或假設,運用特定演算法或程式,並對這一理論(假設)進行驗證或進一步探索的試驗過程,是手工計算在機器上的延伸與拓展,同時也是科技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由此,我和我的同事撰寫了和「高等數學」(含「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和「作業研究」幾本傳統教材搭配的科學計算輔導用書。我們希望科學計算從這幾門基礎課開始生根。
 
  Python是當下的第一選項,原因在於以下兩個方面:(1)就科學計算來說,基於Python的函數庫是相對完備且開放的,使用人群的基數也決定著學習資源的品質與多樣性;(2)相對於C、C++、Java等程式語言,Python對於非電腦類專業來講有著更為合適的生長土壤,我們不太可能用C語言來求解諸如熱處理問題、資源設定問題或實驗中某些因素的互動作用問題等。
 
  數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用以學習程式設計:從讀者已掌握的知識(例如繪製一個拋物線,計算一個函數的導數)到未知的領域(如求一個複雜函數的極值),這期間有驗證的快樂,也有探索的艱辛,在不斷重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會熟練運用這一工具,工具的熟練使用反過來也會幫助我們對特定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Visual Studio Code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基本理論和手工計算是根本,然後才可以使用機器進行實踐,切莫本末倒置。如果自己無法解釋程式或程式輸出,那就要調整為理論優先。建議讀者依據自身對基礎的理解,可以採用理論與實踐按節融合、按章融合或學期後融合的策略。
 
  本書的第1~3章由賈愛娟老師撰寫,第4~6章由張靈帥老師撰寫,第7~9章由陳繼紅老師撰寫,第10~11章由郭曉玉撰寫,第12 章由楊懷霞老師撰寫,第13~21章由毛悅悅老師撰寫,第22~33章由我撰寫。文件的審核及校對由趙文峰、程方榮、崔紅新和時博老師完成。
 
畢文斌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偏重于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机器学习或金融工程)的教材相比,这本书的广度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计算素养”体系。从基础的微积分概念如何映射到优化问题的求解,到离散数学思想如何在算法设计中发挥作用,它巧妙地将看似分散的数学分支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框架下。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共通性,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学科壁垒中。例如,当我阅读到关于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时,我能清晰地看到它与统计学中时间序列分析的内在联系。这种跨学科的连接点,恰恰是区分一个合格的计算者和一个顶尖的科学家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像是一张指引未来研究方向的地图。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示例代码的质量尤为关注,因为大量的科学计算学习都会涉及到边读边敲代码的过程。如果代码示例晦涩难懂,或者格式混乱,会极大地影响学习的连贯性。从我初步浏览的章节来看,作者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变量命名清晰,注释得体,而且似乎每一段代码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或应用背景说明,真正做到了“代码即文档”。更重要的是,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可视化输出时,使用了非常现代和简洁的Pythonic方式,这表明作者紧跟了科学计算社区的最新实践潮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教授了哪些知识,还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以一种专业、高效、可维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科学计算项目。读完之后,我预期的成果不只是掌握了几个算法,更是形成了一套严谨的、面向工程的科学思维模式。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必修”这个词听起来挺唬人的,很容易变成一本堆砌概念的百科全书。但翻开目录和前几章后,我的疑虑很快就消散了。它对概率论的讲解,并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推导泥潭,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的数据场景,比如如何用概率模型去理解和预测自然现象或者金融市场的波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乐趣和效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统计学时,对不同分布特性的细致剖析,那种深入到公式背后的“为什么”的探讨,比单纯记住“正态分布用于X,泊松分布用于Y”要深刻得多。对于那些需要进行严格假设检验或者构建复杂回归模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确保我们在使用诸如`scipy`或`statsmodels`库时,不仅仅是盲目运行代码,而是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统计学意义。这种对基础的敬畏和对实践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含金量远超一般的速成手册。

评分

我一直觉得,科学计算的精髓在于算法的实现与优化。很多教材在介绍算法时,往往是直接展示伪代码或者现成的库函数,很少有人会花篇幅去讲解如何将一个经典的数学算法,从纸面上的定义一步步转化为高效的Python代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注意到它在讲解线性代数运算时,似乎融入了NumPy底层优化的思想,这对于追求速度的开发者来说太重要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用矩阵乘法”,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在内存布局和计算顺序上如何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CPU的性能。这种对实现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从理论指导书升华为一本工程实践手册。我希望通过学习后续关于数值方法和迭代算法的部分,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某些问题需要用蒙特卡洛模拟,而另一些则更适合用梯度下降法,并且能够亲手实现这些算法,而不是仅仅依赖现成的黑箱。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底层计算逻辑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科技感的字体,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硬核知识。我个人对Python在科学计算领域的应用一直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偏向基础语法介绍,要么就是直接跳到高级模型,中间的桥梁总是感觉缺失。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一开始的数学基础梳理,到概率论的深入浅出,再到统计学的应用实例,再到最后的算法实现,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非常清晰,像是在搭建一座知识的金字塔,每一步都有坚实的地基。特别是它对核心数学概念的解释,感觉作者没有直接扔给读者一堆公式,而是努力去构建一种直观的理解,这对于我这种理论基础稍弱,但实践意愿很强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向量化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部分的讲解,毕竟在处理大规模科学数据时,效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精准,就是为那些想从“会写Python”跨越到“用Python做专业科学计算”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量身定制的,读完它,我希望能真正掌握驾驭数据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API调用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