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

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君玫
图书标签:
  • 後殖民研究
  • 人類世
  • 環境政治
  • 生命政治
  • 政治生態學
  • 動物研究
  • 跨物種研究
  • 權力
  • 文化研究
  • 亞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後殖民系列」第三部
以界線問題和分子轉向為核心命題
探討跨領域的生態纏繞和展演能動力

  身處全球疫情時代,我們進入了什麼樣的新紀元?
  到了這個世紀,或許我們正面對一個「病毒的行星」
  某種意義上,現處的時代可以說是人類世和病毒世的後殖民內爆

  大氣化學家克魯岑(Paul J. Crutzen)和生物學家斯托默(Eugene F. Stoermer)在本世紀開端指出,人類在地表上的活動已造成深遠影響,我們已進入「人類世」。「人類世」一詞的騷動是跨學科的,從地質學力量的重構到批判理論的重新想像未來,呈現出多尺度的分子地景。我們必須轉向跨物類的共同演化場域,重新反思人文和自然的對立關係。

  在我們的時代,傳播、感染和免疫成為三大關鍵詞。透過全球資本主義,從病毒、基因、分子、資訊、能量、人類、非人類等個體和集體,都在不斷加速移動,參與行星尺度的跨界組構。恰如病毒跨越物種屏障的能力,我們的生存所體現和見證的乃是多尺度的界線動態及政治,以及複雜歷史意識的動態化成。在此,病毒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在各種意義相同或差異的生命類屬,橫跨時空物質的動態界線,進行多重意義的傳遞,同時展演著共生和鬥爭的生死活動。

  本書呈顯出從分子轉向延伸到跨物種化成的旅程,通往更多異質的探索。每一章的勾畫都是這趟旅途的路線。第一章從新冠疫情切入,彰顯後殖民分子塗鴉的方法,畫出全書的概念地景。第二章思考我們做為生態化成的意義,追索社會新陳代謝的路徑。第三章探討「殖」的多重時空意義,描繪跨物種共構的政治圖像。第四章探問蓋婭的情動政治,刻畫反饋迴圈的行星情動圈。第五章在病毒世中重新想像生命,勾畫無所不在的延伸介面和物質記號動態。

  讀者不妨把本書各章視為書寫者/實踐者仍在旅行中,分子繪製的航圖,彼此分立但又相連,在島嶼上,在島嶼之間,穿梭在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裡。

  持續推擠著邊界,在碎裂中重新組織異質的複合體,是島嶼生存的基本實踐。
  
边缘的风景: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重塑与文化抵抗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特定文化群体在身份认同上面临的复杂挑战与不懈的能动性。它不是对既有权力结构的简单批判,而是一场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与理论思辨的交织,旨在描绘那些位于主流叙事边缘地带的生命图景。 全书围绕“流动性与固着性”这一核心张力展开。我们观察到,在全球资本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地理界限时,个体经验却常常被困于历史遗留的结构性限制之中。本书的视角聚焦于三个关键的地理区域和主题群落:一是“漂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跨国迁徙的主体,其母语、学术身份与新兴的全球知识共同体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张力;二是“后工业废墟上的记忆”,考察在产业外迁和经济转型后,地方性文化符号和物质遗存如何成为抵抗“被遗忘”的一种集体行为;三是“数字原生代的情感政治”,分析年轻一代如何运用社交媒体和虚拟空间来协商、建构和实践新的社群规范与反抗形式。 第一部分:断裂的语境与符号的迁徙 本书开篇考察了语言与地理的疏离感。在全球化语境下,许多地方性知识体系面临着被“通用语”稀释或重构的风险。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语言如何从一种固定的表征工具,转变为一种流动的、具有多重解释空间的文化商品。例如,分析某个特定方言在跨国影视制作中的挪用与异化,揭示了文化符号在传播链条中发生的意义偏移。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当个体必须在“有效交流”和“文化忠诚”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内在的认知冲突是如何具象化的。 此外,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时间感”的重组。传统社会的时间观往往与自然节律、农耕周期或家族世代相承的叙事紧密相关,而现代性的加速逻辑则强行植入了一种线性和效率至上的时间表。本书对比研究了乡村手工艺人与跨国金融从业者对“等待”和“效率”的理解,揭示了不同生活形态下,对“当下”的体验和意义的赋予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这种时间感的错位,是身份焦虑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第二部分:物质痕迹与身体的政治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物质文化和身体经验,探讨环境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如何在物理层面重塑社群。 我们对“废弃空间的美学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许多经历过快速工业化后又迅速衰落的城市或地区,旧工厂、废弃矿井和被遗弃的公共设施,不再仅仅是经济失败的象征,它们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风景”,被重新赋予了历史的重量和情感的投射。本书分析了艺术家、地方历史爱好者以及当地居民如何通过介入这些空间(如涂鸦、非官方导览、社区重建项目),来宣示对“被剥夺的叙事权”的收回。这种对物质残骸的重新编码,是一种有力的文化抵抗。 随后,研究深入到身体的“技术适应性”。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的身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长期的久坐、合成食品的摄入以及日益被屏幕中介化的社交模式。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面对健康危机时的应对机制,特别是身体如何成为阶级、性别和年龄的“可见标记”。书中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即便是看似普遍的健康建议,其背后的伦理预设和资源获取的难度,使得身体的“健康”本身也成了一种需要积极争取和维护的文化资本。 第三部分:虚拟的共同体与情感的场域 第三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对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结的颠覆性影响。我们没有将互联网视为一个纯粹的解放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新兴“场域”,其中新的等级制度、排斥机制和情感互动模式正在形成。 本书特别关注“屏幕背后的在场性”。通过对特定在线论坛和游戏社群的民族志研究,我们发现,尽管物理距离被消除,但新的“社群边界”仍然存在,这些边界不再是基于血缘或地域,而是基于共享的知识体系、对特定文化产品的忠诚度,以及对在线“礼仪”的遵守程度。在这种虚拟的共同体中,情绪的表达(如愤怒、狂热的支持或集体性的悲伤)被放大、加速和固化,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社会中慢速、多层次的情感传递方式截然不同的“情感速写”。 最后,本书探讨了“回忆的生产与分发”。在全球媒体生态下,历史记忆不再是静止的档案,而是一种需要不断被生产、编辑和推送的内容流。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上关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回忆“热潮”现象,探讨了这种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模式如何影响个体对宏大历史的理解,以及这种碎片化的记忆是如何被用来服务于当下的政治和身份构建的。 总而言之,《边缘的风景》试图提供一种不带预设地观察人类在剧烈变革中的适应与反抗的视角。它强调,文化的主动性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日常实践、最微小的物质互动和屏幕上闪烁的符号之中。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理解当代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提供一套更为精细的分析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君玫(Chun-Mei Chuang)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科學技術研究,以及生態與動物研究。
 

图书目录

張君玫的多重宇宙,或她的思想繞射塗鴉 李鴻瓊
女巫般的社會學家,帶你航向顛覆尺度的跨物種深時空 彭保羅
致謝
 
第一章 在人類世,繪製分子航圖
一、病毒的跨界寓意
二、生命的界線迷境
三、生命直觀的突變
四、分子化的塗鴉
 
第二章 在生態世,越界化成政治
一、延伸交織性
二、人類世的分子化意識地景
三、地景結構和代謝取向
四、生態化成的政治
 
第三章 在殖民世,勾畫複數時空
一、差異即關係的存有論
二、「殖」的多重意涵與軌跡
三、人文尺度的偏誤
四、從物種思維到跨物種共構
五、複數時空性的多重意義
 
第四章 在蓋婭中,行星情動軌跡
一、生命的尺度
二、非縮放性的故事
三、尺間載體的動向
四、蓋婭的情動政治
 
第五章 在病毒世,想像生命未來
一、現身的意義:歡迎來到病毒世
二、Go viral:超越善與惡
三、噬菌體的行星技術
四、延伸介面的物質記號動態
五、「病毒細胞」的曖昧政治
 
後記 在行星上,書寫的旅程
 
徵引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0132
  • 叢書系列:GAZE 凝視系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張君玫的多重宇宙,或她的思想繞射塗鴉(節錄)
臺大外文系 副教授/李鴻瓊


  (……)閱讀張君玫教授這本新書《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如同吃了《駭客任務》裡的紅藥丸,掉出去「真實的沙漠」(desert of the real),但這沙漠並非被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擬像取代後的荒蕪真實,而是無數分子的宇宙塵沙,如同一張無盡層疊的織毯,層層摺疊出立體的三千大千世界,或用張君玫自己的視覺比喻,如同一張宇宙的、後殖民的「分子塗鴉」。在書裡,張君玫涵蓋的知識與學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地質、生態、資訊、社會、考古、人類學、歷史、哲學、批判理論等,她所分析的對象從量子、鈾礦、地層、病毒、細胞、電子顯微鏡、免疫系統、基因、代謝、寄生蟲、螞蟻、真菌、森林、鯨鯊、人類、心智、農業、礦業、殖民、資本主義、大氣、蓋婭、行星、韋伯望遠鏡、深空等。這些從分子或次分子層次到微生物、多細胞生物、複雜物種、生態整體、行星乃至星系與宇宙,構成多尺度層層交疊、纏繞的立體織毯。

  相對於阿多諾,張君玫的哲學或思想因此是接上了散文或無限綿延摺疊的分子網,因此不再是空白與否定的,而帶有肯定的真實內容:借用第五章卷頭Pixies的“Where Is My Mind?”歌詞,張君玫如同身體倒轉,把頭(思想)沉入地裡因而沒入流動的網裡。在這裡,或至少在分子的存在底層背景裡,事物無論在內或外,無論是往上更大尺度或往下更小尺度都與其他事物相互交織、纏繞、參與、迴入、共生。任何生命或存在物都是一個叢集,也加入在其他叢集中,則內外上下之間的界線都不再固定,而變得難定、模糊。

  這是塗鴉網裡宇宙分子化的一面,是流動、穿透於一切界線與存在物的微細物質、資訊與能量底層。張君玫在書中一再強調,是當代科學與科技的分子化發展,才讓我們「看到」這個發生在一切尺度與介面底層以及之間的分子交換、穿透與交纏作用,是這個科學與科技的「下層結構」讓我們產生感官或「直觀的突變」,理解到這個層層互滲、交織的立體演化網。換句話說,是分子解放了世界,這分析哲學的一面讓張君玫得以重拾幾十年來解構思潮所批判的「自然」,還它一個流動立體的繁複結構,不再以對立的方式面對它,因為它是一切交織生命的分子底層,於是她可以這麼說:「在二十一世紀,經歷技術科學的分子轉向,我們不得不承認,真正的自由乃是根植於必然的循環裡,社會乃是動態與辯證地鑲嵌在更大的生命網絡當中。」也可以說,這個宇宙分子的面向帶有一種本體平等與開放性,因為有著細微分子在一切事物之中以及之間流動、穿越,而事物也因為總是彼此感染、滲透、穿織、鑲嵌,因此界線似乎變得不存在了。

  然而,張君玫的讀者深知,這並不是她的立場,她自有她的批判與倫理關懷,並不單向採用科學或分析哲學對本體或客觀世界的解釋,她的分子觀與滲透纏繞觀並不就走向一種扁平的平等觀,而仍是建立在立體的差異世界以及對不同尺度與界線,亦即不同「體現」(embodied)者的關懷上:宇宙織毯並不就是拉平的,而是無限層疊的,因而界線消失也可能來自對特定存在和肉身所產生的剝削、宰制、破壞與暴力。因此她說:「如果有生命,界線就是生命。如果有責任,界線就是責任。如果有愛,界線就是愛。」這倫理與愛可說是張君玫思想塗鴉的後殖民一端,與宇宙、本體或分子一端相互拉扯、協商、疊加,而這後殖民也如她所言,已隨著我們關照的世界與尺度的複數化和立體化,不只限於人類的宰制,也延伸到不同物種與存有,不同尺度上的生命能動者。這特別可見於張君玫在第三章中對「殖」此字或現象上的差別、繞射(diffraction)視角。在生物界,殖的含意可以是指移生或棲生,不少也會產生互利共生關係,如同人類腸道中的菌叢,甚至是寄生也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一定功能與普遍性。因此,殖一方面突顯了分子化的穿透與相互依存關係。但另一方面,移生與共生關係也可能帶有暴力、傷害、剝削與宰制,如同殖民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對其他族群、物種與生態的殖民:這類的跨界與穿透(不只在於人的世界)帶來的是「生命個體的瓦解與潰敗」。

  對跨界浪漫化的批判以及對跨界倫理的關懷是張君玫思想的一個重點,提醒了界線與尺度的消失可能就是生命或個物的消亡,因而對界線的思考與重劃必須一方面理解到萬物相互纏繞滲透的分子或本體關連,另一方面適度照顧到暴力的問題與界線的維持。這模糊了一切界線的分子化,以及這關照差異界線的後殖民,這兩端構成了張君玫的「後殖民分子塗鴉」,也是她結合分析與批判,本體與倫理的解法。這樣的思想方式應也呼應了拉圖(Bruno Latour)所說當代所需的跨學科知識實踐,亦即結合「事物」(thing)此字的兩個面向:「集聚」(gathering)與「關懷」(concern)。也就是說,重點並非簡單放棄批判而回歸接受單純的事實,而是一方面需要肯認事物都是連結、網絡式的集合存在,一種關連本體論,但同時必須回到倫理的關懷,進入個別事物運作的差異狀況,尋找對治與照顧的方法——關連論與個物論不是非此即彼二擇一,紅藥丸與藍藥丸也必須兼服。後批判不是再把批判排除出去,純化本體論,而是讓批判與本體產生纏繞的繞射關係。(……)

女巫般的社會學家,帶你航向顛覆尺度的跨物種深時空(節錄)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彭保羅


  我所認識的張君玫是一個怪怪的社會學家。她有時說自己是「反社會的社會學家」,但我不這麼認為,儘管她總一身哥德式黑衣裝扮,可能有人誤以爲她很兇,其實她待人友善,不只參與研討會、讀書會等學術活動,且不排除從事陪伴朋友喝酒等social活動。可以肯定的是,她確實是一位奇詭社會學家,因為她不太管什麼田野調查和統計分析,反而花很多時間在關注一般社會學家並不在乎的各種奇怪有機體。就算是科學社會學家,也通常專注在特定的研究類型;但她提出的是一個穿越不同知識領域的跨界探討。

  援引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與我們太早過世的朋友-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等重要思想家的作品,張君玫探討了一些根本問題:「我們是誰?什麼是生命?」在既有人類世的討論中,文獻中反覆出現「我們」是什麼的爭論,而相關的辯論時常帶著對原住民族和動物的虧欠感。然而,這類討論終究難以擺脫「人類世」中的「人類」不過是西方資本主義男性化身的窠臼。的確,此處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殘酷剝削的沉重遺緒,這也是為什麼人類世的討論既是殖民的,也是後殖民的。但倘若人類世的討論繼續縮限在人類為中心的「我們」,則所謂的「非人」將永遠只能以他者的被動位置被收編在世界的思考中。於是,儘管分兩階段在中國和加拿大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看似完滿閉幕,大會不僅沒有能夠阻擋持續蔓延中的大規模氣候危機,也任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悄然地發生。(……)

  而張君玫的書寫帶我們走得更遠一些,有如法國數學、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所揭示的,「在無限大和無限小之間」來往穿梭,她檢視、分析的對象小至基因,大至生物圈。這本書同時談論極「大」,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極深的向度——「深空」(deep space)和「深時」(deep time)——也觸及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暗物質」(dark matter)。

  在這些無限大或無限小的事物中,她肯定偏愛「小」的,或者說位處「微觀細胞」和「次原子」的層次。除非您是演化發展生物學方面的專家,否則面對有如雪崩而至的複雜概念,比如內共生、賽伯格共生、真核生物發源、表觀互動等,可能會像我略感迷失。進入她聚集了噬菌體、古菌、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厭氧微生物、粒線體和地殼生物的微觀動物園,您可能會困惑。不必害怕!我建議讀者可在這些詞下畫線,或許也不妨瞄一眼維基百科之類的解釋,對這些概念有個印象,但也別花太多時間膠著,跟隨書頁與作者同行,只要在心中記著她邀請讀者深思的基本問題。

  因為,她的書主要是關於重新劃界(reterritorialization),在性別和物種、人和非人之間(順帶一提,關於後者,她建議超越「非人」這個糟糕的範疇,不應用否定的方式來定義我們活生生的夥伴)。她甚至質疑生與死的界線,或至少重新考量「生命」(life)與「活著」(the living, or being alive)之間的幽微差異。(……)

  身為一名社會學家,她不僅對病毒及所有微觀和鉅觀的有機體充滿興趣,她也非常關注這些生命的觀察者,比如巴斯德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或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相關場域的研究人員。但她邀請我們更深入思考,什麼叫做「觀察這些有機體/現象」。研究者是如何看見它們的?在什麼時間點上?(比如,在數光年之後)。以及,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究竟是我們「看見」病毒,抑或是病毒「顯露」其自身?(頁107)這是一個經典的知識論問題,如今,望遠鏡或顯微鏡等觀察儀器是否真的能夠揭露事物的真相,已經受到質疑。此外,除了生物圈,生態及分子演化的科學研究也必須關注認知圈(cognisphere)。

  若科學社會學家認為只需追蹤實驗室中的科學行動和科學爭論就已足夠,而沒有深入理解是哪些大敘事驅動了這些研究,以及是哪些問題「殖民了」研究人員的心智,那麼,也就很難有新的創見。在這個階段,人類世依然還不是後殖民的。君玫努力進行的,正是讓人類世的思考進一步解殖的反思。

  望進鏡子裡的深空,她提供了一張令人驚奇的「自拍」,照見了身處滿溢生命的宇宙當中的貧窮人類。更訝異的是,這些有機體都被賦予了獨特的觀察能力。人類曾經相信自己是唯一可以觀察他者的物種,而今,科學家們意識到他們自己正在被觀察,不僅是狼、熊和海豚,還有細菌和病毒!

  這些微生物不僅在生物圈中無可取代,對認知圈也有所貢獻。它們不僅具有某種形式的能動性,科學家還發現它們甚至具有某種形式的記憶和「社會性」。

  「等一下,小子,你說什麼?病毒有社會性!?哦,得了吧,真是胡鬧!」聽到這裡,一些社會科學家可能會調侃張君玫宛如後現代的女巫,要是被扔進社會生物學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淵藪,也是剛好而已。我希望,他們至少能同意她,不同物種的兩個有機體可以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並啟動一種發展的整合(頁103)。因為,正是在這層意義上,人類世才真正是後殖民的:病毒和分子殖民了活生生的存在,不僅造成所謂的危害,也帶來了益處。在此,君玫帶我們回到了尼采(Nietzsche)所說的「超越善與惡」的境界,得以重新思考物種和生命的範疇。
  
  本書作者擁抱著一個如此越界穿梭的計畫。如同她課堂的黑板,這本書畫出了一張有著複雜及神秘連結的地景,或一大幅「分子塗鴉」。無需力求一眼看懂這幅畫。您只需跟隨作者這位嚮導,讓自己沈浸在這個神秘的風景中。我祝您跟我一樣,有個愉快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看似深奥的书籍,初翻开时,那密集的理论术语和横亘在眼前的宏大叙事确实让人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作者并非只是堆砌概念,而是试图搭建起一座连接我们当下困境与历史根源的桥梁。那种穿透力,仿佛能将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抽丝剥茧般地还原到更本质的结构性矛盾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地理区域的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关怀,没有将“他者”简单地工具化或符号化,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声音和经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像是被轻轻地摇晃了一下,那些原本坚固的认知边界开始松动,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看待“进步”与“自然”这些词汇的。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解药的书,更像是一剂需要时间慢慢消化的苦口良药,让人在不适中获得清醒。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我们日常经验的“陌生化”处理。那些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的日常行为——比如我们如何消费、如何定义“健康”、如何看待土地——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和历史重量。这种解构的力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非全然自然或既定的,而是充满了人为构建的痕迹。这种认知上的颠覆,促使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滤镜”去观察周遭的世界,细微之处的异样感也随之被放大。它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宏大的理论概念,落回到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切肤之痛上,让理论不再高悬于空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像很多同类著作那样线性推进,反而像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场域。我个人对它处理时间概念的方式深感着迷。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遥远的过去、紧迫的现在乃至不确定的未来,压缩在同一个叙事时空里进行对话。这种“时间折叠”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我体会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诸多历史回响所塑造。虽然有些章节的论证逻辑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跟进,但一旦理清了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它要求你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初读时,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抗拒它所构建的智识磁场。作者的笔触中流露着一种罕见的、既保持学者的严谨,又不失人文主义的温情。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心力和智力去“共建”的文本。我欣赏它不回避矛盾,直面困境的勇气。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像是在清理一片纠缠不清的藤蔓,虽然过程费力,但最终看到的视野却更加开阔。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分析工具,教会你如何去提问,而不是急着找到答案。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接这类“重磅”学术著作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淖。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精妙,它在铺陈复杂的理论框架时,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历史片段或社会观察,就像是给冰冷的理论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近乎于哲学家般的追问精神,不满足于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层面,而是执着于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这种深度挖掘的耐心,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带来的思考冲击是渐进式的,不是那种“一锤定音”的顿悟,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细致的内省之旅,让读者不得不重新校准自己对现实的敏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