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圓淨
图书标签:
  • 梵網經
  • 菩薩戒
  • 佛教
  • 大乘佛教
  • 戒律
  • 註釋
  • 佛教經典
  • 修行
  • 佛學
  • 中國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李圓淨居士(1894-1950),將智者大師《梵網經義疏》、蓮池大師《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及蕅益大師之《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玄註》,彙解編輯成一部,並以分段落、分科之方式製表,令學者能一目了然而學習受持。並附上相關戒本與儀軌,願行者持有所依,勤修三學,精進莫放逸!
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之外的佛教典籍导览 本导览旨在为读者呈现一系列与《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内容无涉,但在佛教思想史、修行实践及教义阐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与论著。我们将聚焦于几个关键领域,展现佛教广阔的知识体系,涵盖早期部派佛教的阿含精髓、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理论建构,以及密教的仪轨与心法。 --- 第一部分:早期部派佛教的根基:《阿含经》及其对基础教义的阐述 要理解任何大乘论典的建立,都必须回溯到佛陀的最初教诲。《阿含经》(或称尼柯耶,Nikāya)是早期佛教教义的宝库,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期的主要说教内容。这些经典侧重于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础修行的细致描述。 一、《杂阿含经》(Saṃyutta Nikāya)的侧重 《杂阿含经》以“相应”为纲,将佛陀对不同情境、不同根器的众生所说的法汇集在一起。其核心价值在于对“法”(Dharma,现象、真理)的系统性分析。它详细阐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无我本质,是理解“空性”初阶概念的基石。例如,其中关于“缘起”的论述,并非如后世中观学派那般进行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通过具体的因缘实例,引导修行者观察万物生灭的自然规律。这部经的特点是其朴素的语言和强烈的实践导向,直接指向对烦恼的止息。 二、《中阿含经》(Majjhima Nikāya)中的长行叙事 《中阿含经》收录了中等长度的论述,往往以长篇的对话或深入的开示形式出现。它对于“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行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其中对于禅定(Samādhi)的描述,详细区分了初禅至四禅乃至无色界的境界,强调了心流的稳定性和专注力的培养。此外,《中阿含经》中也包含对婆罗门教等当时主流思想的辨析,确立了佛教独特的出离路径。阅读这些经典,能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戒律”并非束缚,而是成就定慧的必要前提这一认识,这与后世菩萨戒中对利他精神的强调虽有不同侧重,但其对“规范”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 总结: 《阿含经》系统地构建了“苦的止息”这一目标,是所有佛教流派的共同基础,其内容与《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中侧重于大乘菩萨的广行愿德和十重四十八轻戒的独特内容截然不同。 --- 第二部分:大乘理论的巅峰:《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 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在印度后期发展出两大思想流派,它们以不同视角深入探讨了“空性”与“心识”的本质。 一、《中观学派:龙树菩萨的《中论》 龙树菩萨(Nāgārjuna)的《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是中观哲学的奠基之作。它不是对具体戒律的解说,而是对一切“见”(观点、执着)的彻底破除。 核心思想:八不中道 《中论》的核心在于“八不中道”的论证: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种逻辑上的透视,旨在说明所有世间万法,乃至一切概念的产生,都离不开“因缘”的暂时和合,因此它们本身并不具有自性(Svabhāva)。 与《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着重于“如何依戒行持”的实践指导不同,《中论》专注于“一切法无自性”的理论破立。它通过对“有”与“无”、“常”与“断”的辩证,引导读者超越二边对立的思维陷阱。学习《中论》,能深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戒律的运作,其背后的本体论基础是缘起性空。 二、《唯识学派: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 唯识宗,起源于对大乘般若思想的心理学阐释,主张“万法唯识所变”。世亲菩萨(Vasubandhu)的《唯识二十颂》是其精要的概括。 核心思想:三界唯识与三自性 《唯识二十颂》详细阐述了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的功能,如何作为一切经验的“仓库”,变现出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世界(三界)。同时,它提出了“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来解释现象的层次性。 这与《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中关于菩萨如何持戒、发心、度生的具体规范化描述,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唯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经验世界”的认知论和心识结构分析;而戒本则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的伦理规范。前者是内心的架构图,后者是外在的行为准绳。 --- 第三部分:密教仪轨与心法:《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的密义 脱离了显教的论述体系,密宗(金刚乘)则以其独特的即身成佛思想和复杂的仪轨著称,其核心经典同样不涉及《梵網經》的菩萨戒条细则。 一、《大日经》(Mahāvairocana Sūtra)的胎藏思想 《大日经》是胎藏密(属印度后期密续)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核心在于宣说“毗卢遮那佛”(即法界体性自性大日如来)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该经的重点是“即身成佛”,通过曼陀罗的构建(胎藏界),将宇宙真理与修行者的身心结构相印证。它详细描述了入密的灌顶仪轨、本尊的观想、三密(身、口、意)的相应法。这些法门强调的是通过特定的“法”(Mantra, Mudrā, Maṇḍala)来“入佛位”,其内容是高度程序化的,与菩萨戒的伦理要求(如不杀生、不两舌)属于完全不同的法门领域。 二、《金刚顶经》(Cintāmaṇi-raja-sūtra 或 Vajraśekhara-sūtra)的金刚界体系 《金刚顶经》(通常指《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成佛仪轨》等相关论典)构建了金刚界曼陀罗,强调“智慧”的力量,以摧破无明烦恼,达到究竟的解脱。 此经系侧重于“智”的证悟,详细阐述了金刚界五佛的次第、金刚萨埵等本尊的修持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习九会大曼陀罗来体认自身的佛性。其语言充满密语和隐语,与《梵網經》作为一部面向广大人群宣讲戒律的经典,在风格和内容上存在根本差异。 --- 总结 本导览所介绍的《阿含经》的实践基础、《中论》的性空辩证、《唯识二十颂》的心识分析,以及密宗经典中关于仪轨与即身成佛的法要,共同构成了佛教思想的宏大图景。它们分别侧重于“基础修行”、“本体论辩”、“心识结构”和“即身成就”,与《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专注于大乘菩萨伦理与具体行为规范的宗旨,是相互补充而非内容重叠的典籍。读者可通过研习这些不同的法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佛教的广博与精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圓淨


  李榮祥,法名圓淨,浙江人,其出生年月不詳。久居上海經商,曾患肺病,自皈依諦閑法師,專修淨土法門,其病患逐漸痊癒,於是信心倍增。其對大乘經典以及梵網戒本,無不潛心研究。他於觀世音菩薩,尤為虔誠信仰。其於佛法著作計有:《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佛法導論》、《梵網經菩薩戒本註解》、《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

图书目录

凡例

網經菩薩戒本
梵網經菩薩戒本科判表

(上篇)
隨文釋義 釋經
結罪重輕
善識開遮
異熟果報(此上三門列居 諸戒釋經之後)

(下篇)
性遮七眾大小表記(由性遮二業七眾料簡 大小同異三門組成)
觀心理解
懺悔行法表記
修證差別性惡法門表記

(附錄)
持犯集證類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34795
  • 叢書系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李圓淨居士。近將智者大師《梵網經義疏》。及蓮池大師《戒疏發隱》。蕅益大師《梵網合註》。萃為一編。並採擇罪相之繁重者。配列為表。書成。題曰《彙解》。余方欣然而為之序。乃有客問於余曰。今人謂梵網非佛說而為什師所臆誦者有諸。余曰。金剛光明寶戒。為諸佛心地。縱為什師自說。又何傷於戒法之本體也哉。今之學者往往自師蠡見。漫言疑偽。謂某史不足信。某書不足憑。 有謂五帝三王無其事無其人者。而殷墟甲骨已為之反證矣。是則本為示其博。而適以見其陋也。治外學然。治內典者亦然。如謂楞嚴為房融所託。起信為賢首所撰。今之云梵網為什師所誦者。乃藏衛扶桑之如是唱。國人之如是隨而已。豈確有所據而言也。況學貴得本。理務得真。譬之修齊治平之學。但論其治國之本是否由於齊家。乃至致知之道是否在於格物。而不必沾沾論其言之是否出於孔子者也。昔有以楞嚴真偽求決於蓮池大師者。師云縱使他人能說此理。吾亦尊之為佛語也。梵網亦然。但論其金剛光明寶戒是否為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而不必問其言出於佛抑什師之口也。中土千百年來。其聲聞戒法南山一宗。發揮較為詳備。獨大乘菩薩之尸羅波羅蜜散在諸經。而乏纂輯成類之書。今諸方之賴以圓具三壇教授新學菩薩而延續甘露慧命者。唯此梵網一經而已。焉能以一二附和狂解之輩。遂怠其所學哉。問者釋然而退。余以圓淨居士所輯者。法遵古疏。表參新式。煩簡得中。結構清晰。即信手翻閱。亦無義不抉。無書不羅。俾學者不必考之他書質之師友。而於心地戒品。了然如示諸掌上。其翊贊法門之功。嘉惠來學之益非算數譬喻可及也。故樂為序之。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歲在著雍攝提格皐月望師奘沙門密林書於入我我入之齋

  附白 凡例第五條謂諸戒子科更從發隱。故錄稿時。重輕諸戒句讀亦據戒疏發隱。嗣依梵網合註排仿宋版經文。詳勘兩本文字悉符。而句讀微異。時彙解紙版已成。因各仍其舊云。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