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哈裏特.比徹.斯托:引領廢奴文學興起,喚醒社會平權意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與她不斷揭露不公和偏見的一生

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哈裏特.比徹.斯托:引領廢奴文學興起,喚醒社會平權意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與她不斷揭露不公和偏見的一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查爾斯.愛德華.斯托
圖書標籤:
  • 哈裏特·比徹·斯托
  • 湯姆叔叔的小屋
  • 南北戰爭
  • 廢奴文學
  • 社會平權
  • 美國文學
  • 傳記
  • 曆史
  • 19世紀美國
  • 文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部《湯姆叔叔的小屋》引發美國內戰;
一篇〈拜倫夫人真實的一生〉引起英國譁然,
透過日記及書信,本書帶你重新認識這位極具正義的多產作傢
──哈裏特‧伊莉莎白‧比徹‧斯托

  「有幸跟斯托夫人成為鄰居,並陪伴她走到人生的終點。她是我寫作上的啟濛者,更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她的作品引領瞭廢奴文學的興起,更喚醒瞭社會平權意識。好在這些都被其子查理斯‧斯托先生詳細地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這部權威的《斯托夫人傳》。這是一部寶貴的精神財富。」──美國大文豪馬剋‧吐溫(Mark Twain)

  「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斯托夫人傳》作為一部傳記,它是『傳記史上最為客觀的』經典作品,儘管它齣自其子查理斯‧斯托。」──美國著名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斯托夫人不僅是多產作傢,在美國乃至世界文壇的地位舉足輕重;她同時更是一位社會運動傢,作品和行動都影響瞭美國的社會,公正地建立和左右瞭廢奴運動。這些細節你會在閱讀《斯托夫人傳》中尋覓得到。」──《紐約時報書評版》(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斯托夫人的經典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在我們週刊連載的最後一期結語中,曾謙虛地說這部書是上帝寫的,她隻是上帝的一支筆而已。我們都知道偉大的作品背後必然是作傢悲天憫人的情懷,好在其子為我們揭開瞭斯托夫人的創作靈感和前後的背景,這部傳記也幫讀者走近這位堅強果敢的『小婦人』」。──《民族時代》(The National Era)

  ▎《湯姆叔叔的小屋》
  我無法控製這個故事的長度,它是自然而然從我的筆下流淌下來的。

  1851年,斯托夫人開始在《民族時代》上連載《湯姆叔叔的小屋》,當時宣布要連載3個月左右,但直到1852年4月1日纔結束。當時,編輯都認為這是隻有十幾個章節的普通故事而已,沒想到,讀者不斷要求繼續連載且各方都給予瞭正麵評價與鼓勵。最為重要的是,斯托夫人相信自己肩負著神聖使命,正是這樣的使命感驅使她不斷拓展故事,直到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成為一部聞名世界的偉大傑作。

  ▎《牧師的求婚》與《奧爾島的珍珠》
  我再也見不到我親愛兒子的臉龐,無法再撫摸著他的肩膀,無法再聽到他的聲音瞭。這件事沒有削弱我對上帝的任何信仰,但我也不認為上帝的這一切安排都是正確的。

  1857年7月9日,突如其來的噩耗降臨,斯托夫人的長子溺水身亡。在巨大的心靈壓力之下,她透過口述的方式創作瞭《牧師的求婚》,她將發生在緬因州海岸邊的故事變成一本書,這使她內心充滿瞭寬慰之情。西元1858年12月,《牧師的求婚》的第一個章節齣現在《大西洋期刊》上。在這之前,她創作的《奧爾島的珍珠》也以連載的形式首次刊登在《獨立報》上。

  ▎關於「拜倫夫人的爭議」
  有時,我不得不認為,世人做齣的一些判斷是多麼卑微、低俗且難以理解。

  西元1868年《拜倫勛爵迴憶錄》齣版後,斯托夫人決定捍衛她的朋友──拜倫夫人。因此,西元1869年9月,她在《大西洋月刊》上刊登瞭〈拜倫夫人真實的一生〉並引起爭議風暴;西元1869年,斯托夫人齣版《為拜倫夫人正名》;西元1870年,斯托夫人嚮英國讀者齣版瞭《拜倫爭議的歷史》。不過,這本書未能平息英國民眾對拜倫夫人的反感。當斯托夫人努力捍衛拜倫夫人的名聲時,許多人根本對此毫無反應,甚至聯閤起來反對她。

本書特色

  本書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哈裏特‧比徹‧斯托的傳記,內容以其信件和日記為主,由其子查理斯‧愛德華‧斯托撰寫。本書為讀者帶來最真實的「斯托夫人」。

 
哈裏特·比徹·斯托:時代的良知與文字的力量 在美國歷史的轉捩點上,一個女性以筆為武器,撼動瞭數百萬人的心靈,引發瞭一場關乎自由與平等的國傢級辯論。哈裏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一個看似普通的十九世紀女性,卻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深刻的同情心和無畏的勇氣,成為瞭廢奴運動的靈魂人物。 斯托的一生,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奮鬥史。她齣生於一個著名的宗教與改革傢庭,深受其父、著名傳教士萊曼·比徹(Lyman Beecher)的精神感召,以及她那身為廢奴主義者的兄弟們的影響。在那個女性被視為傢庭附庸的年代,斯托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洞悉瞭奴隸製度對人性的摧殘,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道德危機。 她的創作並非僅限於文學的象牙塔。斯托深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她以細膩而真實的筆觸,描繪瞭奴隸們在體製下的掙紮、分離的痛苦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堅忍的母親,還是心懷信仰的僕人,都具備著深刻的人性光輝,讓那些從未親眼目睹過奴隸製殘酷的人們,開始從道德和情感層麵去質疑這項製度的正當性。 斯托的寫作生涯是多方麵的。她不僅僅是一位社會評論傢,更是一位極富天賦的敘事者。她的作品探討瞭性別、傢庭、宗教信仰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複雜關係。在她的筆下,傢庭的溫暖與外界的殘酷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凸顯瞭在不公體製下,個體所麵臨的道德睏境。 她對美國社會的觀察是全景式的。斯托關注的不僅僅是奴隸,還有那些身處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受睏於僵化宗教教條的人們,以及在工業化浪潮下逐漸失序的社會結構。她的作品充滿瞭對平等、正義和人道主義的堅定追求。她不斷挑戰當時社會的既有觀念,鼓勵讀者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斯托的影響力超越瞭國界。她的作品激發瞭全球範圍內的社會改革運動,成為瞭人權鬥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她證明瞭,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能夠以其獨特視角,為社會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她的作品鼓勵瞭後來的作傢和活動傢,將個人經歷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這本書將深入探討哈裏特·比徹·斯托的文學成就、她的個人奮鬥歷程,以及她如何利用文字的力量,引導公眾關注那些被忽視的群體。我們將追溯她從一位業餘作傢到國際知名人士的心路歷程,剖析她對美國文化和政治格局的持久影響。她的一生,是關於勇氣、良知與文字不朽力量的生動寫照。她留下的精神遺產,至今仍在提醒著我們:真正的進步,始於對不公的清晰認知與勇敢發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查理斯‧愛德華‧斯托(Charles Edward Stowe,西元1850~1934年)


  美國作傢、教育傢,哈裏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小兒子,同時也是她的傳記作者。

譯者簡介

孔謐


  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傢、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並著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談判傢》、《在組織中工作》、《無畏的希望》、《成長的法則》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童年時期,西元1811~1824年
第二章 在哈特福就讀期間,西元1824~1832年
第三章 辛辛那提,西元1832~1836年
第四章 早期的婚後生活,西元1836~1840年
第五章 貧窮與疾病:西元1840~1850年
第六章 重返布勞恩斯魏剋,西元1850~1852年
第七章 《湯姆叔叔的小屋》,西元1852年
第八章 第一次歐洲之旅,西元1853年
第九章 陽光的迴憶,西元1853年
第十章 大西洋這邊的歐洲大陸,西元1853年
第十一章 迴到美國,西元1853~1856年
第十二章 《德雷德:陰暗大沼地的故事》,西元1856年
第十三章 故地重遊,西元1856年
第十四章 《牧師的求婚》與《奧爾島的珍珠》,西元1857~1859年
第十五章 第三次前往歐洲,西元1859年
第十六章 南北戰爭,西元1860~1865年
第十七章 佛羅裏達州,西元1865~1869年
第十八章 《老城的人們》,西元1869年
第十九章 拜倫夫人的爭議
第二十章 喬治·艾略特
第二十一章 結局,西元1870~1889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70894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在此,我要對紐約哈帕兄弟聯閤齣版公司錶示感謝,他們慷慨地允許我使用《萊曼‧比徹的自傳與通信錄》的部分內容。我得到瞭他們的授權,可以自由地使用該書第一章與第三章的內容。在本書的第二十章裡,我可以引用剋羅斯先生所著的《喬治‧艾略特傳》的內容。不過,在我引述的每個段落裡,我都會標明手稿的齣處,這不是齣自已經齣版的內容。總而言之,我要錶達對柯剋‧門羅的敬意,他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給予瞭我極大的幫助。
 
查理斯‧愛德華‧斯托
西元1889年9月30日於哈特福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讀者,我非常欣賞這本書中蘊含的那種對曆史細節的考究與重現,它沒有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生動的場景描繪,讓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書中對於比徹·斯托生活細節的捕捉,比如她與丈夫、朋友、乃至政要的交往片段,都為理解她如何平衡“傢庭主婦”和“社會改革傢”的雙重身份提供瞭豐富的背景支撐。這種全景式的展現,使得我們得以全麵地審視她“不斷揭露不公和偏見”的整個生命曆程,而不是僅僅聚焦於某一部作品的高光時刻。這種詳盡的描摹,讓我深刻理解到,偉大的思想和行動,往往誕生於最平凡的日常之中,是無數次在餐桌上、書房裏、教堂角落裏的掙紮和決定積纍而成的。這本書為我們重新解讀瞭“時代的塑造者”這一概念,展現瞭堅韌、智慧與文字力量的完美結閤體。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哈裏特·比徹·斯托的傳記,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穿透力竟然可以如此具象化地體現在曆史進程中。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以一種近乎新聞調查的敏銳和文學作品般的細膩,描摹瞭那個特定時期社會肌理下的種種不堪。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如何處理“揭露不公和偏見”這一核心主題,這種揭露必然涉及到對權力和既有觀念的直接挑戰,這需要極大的道德勇氣。我仿佛能感受到她每一次落筆時的內心掙紮與堅定,那種將個人良知置於時代安危之上的抉擇,著實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敘述視角非常獨特,它讓我們看到,推動曆史前進的,往往不是那些身居高位的政治傢,而是那些敢於發齣真實聲音的藝術傢和思想者。這種將“文學”與“政治運動”緊密捆綁的敘事方式,讓我對文學的社會責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遠超齣瞭單純的審美範疇。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帶著一種強烈的衝擊感,一下子把我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一直對美國南北戰爭的曆史背景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曆史書的敘述總是顯得那麼宏大和疏離,缺乏那種深入肌理的個人情感。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暗示瞭作者是如何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緊密交織在一起的,那種“引領廢奴文學興起”的說法,讓我立刻聯想到文字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尤其好奇,比徹·斯托是如何在那個保守的社會環境中,用她的筆觸喚醒瞭大眾內心深處的良知,那種“喚醒社會平權意識”的過程,想必充滿瞭艱難與抗爭。我期待讀到她如何從一個看似普通的女性,成長為影響國傢走嚮的關鍵人物,她的生活軌跡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遠比教科書上那些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要生動得多。光是想象她麵對的巨大壓力和隨之而來的影響力,就足以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去探尋她那非凡的一生。

评分

這本書在對“廢奴文學興起”的探討上,展現齣瞭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瞭斯托的作品影響,而是深入剖析瞭她的寫作手法和其作品在當時社會輿論場中引發的連鎖反應。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當時媒體環境和社會接受度的描述,要知道,在那樣一個信息傳播受限的時代,一本小說的力量能達到“引發南北戰爭”的程度,其背後的傳播學和心理學意義值得深思。作者沒有迴避爭議,反而著重描繪瞭斯托遭受的猛烈抨擊和人身威脅,這更凸顯瞭她堅持揭露本質的非凡意誌力。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作傢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利用媒介和社會影響力進行有效倡導”的教科書,它展示瞭如何通過藝術的魅力,繞過僵化的政治壁壘,直接觸及公眾的心靈深處,從而達成實質性的社會變革。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巧妙,它沒有像某些傳記那樣,把人物一生平鋪直敘,而是似乎總能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進行放大和聚焦,特彆是圍繞著她對“平權意識”的持續推動,構建瞭一個極其有力的邏輯鏈條。我欣賞作者在處理斯托復雜內心世界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她並非簡單地將她塑造成一個完美的道德楷模,而是展現瞭她在個人信仰、傢庭責任與社會責任之間斡鏇的真實麵貌。這種對復雜人性的刻畫,讓人物形象瞬間豐滿起來,不再是扁平化的曆史符號。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真切地體會到,每一次社會進步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像斯托這樣的人所付齣的心血。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個人的微弱但堅韌的光芒交相輝映,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情感觸動和思想上的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