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蘭克・巴斯夸利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伦理
  • 未来社会
  • 科技哲学
  • AI治理
  • 社会影响
  • 科技创新
  • 人机协作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出版商協會PROSE獎「法律和犯罪學」決選

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為了二十一世紀而生的「AI機器人新律」
人類如何在AI時代,避免失去自身利益?

● 無人機因為打擊精準,運用在戰場上比較人道?
● 醫療AI因為被輸入大量資料,比醫師的診斷還可靠?
●當AI客服已經可以發出「嗯」「啊」幾可亂真的回應,
可以解決最單純的餐廳訂位服務,
為什麼會有倫理的問題?

  如果我們對AI的想像力只及於將AI自動化當作降低人力成本、替代人類勞動力的方法,我們不只被毫無創意的「成本病」綁架,還失去與AI一起邁向理想社會的契機。是時候該討論如何更積極介入由AI打造的新社會了,而不只是讓演算法黑箱作業。也不能只是批評演算法,而是要在政策、立法和倫理議題上,有具體的原則和作法,建立課責制度,當AI產品違反社會秩序時,我們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追究責任。

  作者巴斯夸利不只在學術領域卓然有成,更在政府部門擔任諮詢委員,提供建議供現下邁向AI社會的指引。於書中,他先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再提出「機器人新律」,作為我們與AI互動的準則。

  第一、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
  第二、機器人系統與AI不應該假冒人性。
  第三、機器人系統與AI不得強化零和軍備競賽。
  第四、機器人系統與AI必須隨時標示其創造者、控制者及擁有者的身分。

  作者從健康照護、教育學習、新聞輿論、法律判決、信用評價、軍事國防等方面,示範如何將這四個原則應用在這些領域。這四個原則背後所揭示的是AI與人類社會的理想關係,不僅能揭露不遵守將帶來的惡果,更能使我們在確認大方向之後,維持人類的尊嚴,保衛我們的民主成果。

專文推薦

  王柏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處長
  劉靜怡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按筆畫順序)

  作者勾勒出對於人類專業智能在人工智慧潮流下應該扮演的角色,嘗試為儼然已經到來的演算法社會,奠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理論基礎。這個「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原則,也促使像我這樣關心憲法議題的資訊法學者思考,民主憲政的運作所遭遇的另一波嚴峻挑戰。——劉靜怡(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作者使我們思考:在政治與經濟決策中,類似的多目標最佳化問題履見不鮮。這些問題不同於單目標問題,往往沒有最佳的答案,而必須經由社會成員共同討論形成共識……對這些問題,機器人在數學上無法求得最佳解,同時也不應該為社會做決定。如何為機器人訂立律法,以避免機器人對多目標最佳化問題得出不合理的近似解,是我們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王柏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律法」與巴斯夸利的「機器人新律法」,雖然都以機器人的律法為名,但後者更直截了當地點出,真正該受規範的其實並非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系統本身,而是開發「機器人」與「AI」、賦予其功能也給予其限制、並加以利用的真實人類。唯有瞭解此一關鍵,人類才可能駕馭當代AI 所應許的美好未來。巴斯夸利的「機器人新律法」則為人類找到一條通抵應許之地的可能路徑。——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處長

  我們正朝著一個機器統治、人被削弱及被排斥的未來前進。作者透過這本書證明這種AI未來既不是無法避免,也不令人嚮往;相反地,他為我們建構了迫切需要的替代方案,擘劃了科技、公共政策和法律所需的原則和實踐方向,帶領我們走上新的人性數位化未來的道路。無論你是公民還是立法者,我們的未來都需依靠本書的指引。——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作者

  面對人工智慧在我們社會中所造成的不均與不公平的後果,本書作者是全球最重要的意見領袖之一。在這本書中,他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保護勞工,並創造一個無害、無歧視性技術的世界。每位政策制定者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並尋求其洞見。——諾布爾(Safiya Noble),《壓迫的演算法》(Algorithms of Oppression)作者

  在作者大膽而人性化的願景中,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它與人合作並且為人服務,而不是模仿或取代人類;它促進社會合作而不是無情的競爭;它改善職業實踐而不是瓦解人類的職業。作者從健康、金融、教育、警務和社交媒體的例子,說明他的「機器人新律」將如何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知識的利用以及生活方式。——巴金(Jack M. Balkin),耶魯大學法學院「資訊社會計畫」中心主任

  作者不僅是當今世上最前瞻的法律學者之一,還是最善良人道的法律學者之一。他這本新書回應了我們迫切的需求,為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世界制定一個簡單而明智的治理框架──一個科技為人性服務的框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福洛荷(Rana Foroohar),《切莫為惡:科技巨頭如何背叛創建初衷和人民》(Don’t Be Evil)作者

  引人入勝、極富洞見且不偏頗,本書為我們揭示了日益自動化的時代下所面臨的艱難選擇。作者凸顯了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背後複雜的誘因與權力的失衡,並提出有力與迫切的論證,呼籲以更民主與公平的方式來監管這個領域。——克勞馥(Kate Crawford),紐約大學AI Now研究所(AI Now Institute)共同創辦人
寰宇拾遗:失落文明的星图与回响 一卷关于宇宙宏大叙事与人类文明微小轨迹的史诗式考察。 本书并非探究近未来技术伦理或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而是深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探寻在时间长河中湮灭的古代星际文明的遗迹、他们的哲学残片,以及那些隐藏在宇宙背景辐射中的信息碎片。我们不再关注硅基生命体的崛起,而是聚焦于碳基生命体在亿万年前探索宇宙边界时所留下的无声证明。 第一章:尘封的信标——遗迹的几何学 本书的开端,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被当代天文学界普遍视为“噪音”或“自然现象”的宇宙异常信号。我们聚焦于一个名为“塞勒涅之环”的超巨型结构——一个由难以用现有物理模型解释的、以极高精度排列的恒星残骸构成的环状物。通过对这些残骸的同位素分析,我们发现其物质构成远超我们太阳系的元素周期表所能涵盖的范围。 书中详细描述了“挖掘者号”深空探测器如何穿越一片被认为是“宇宙墓地”的星际尘埃云,并首次捕捉到这些结构内部所蕴含的复杂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并非随机排列,它们遵循着一种远超欧几里得几何学范畴的拓扑学规律。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结构是某个已消亡文明用于进行跨越数百万光年的信息传递或能量捕获的装置,它们的“语言”是基于空间本身的扭曲与重构。 我们没有讨论如何编程这些系统,而是试图解读其“意图”。通过对比不同星系的“信标”残留,我们可以拼凑出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非语言性的“宇宙宪章”的雏形——一套关于物质存在与能量守恒的深刻理解。 第二章:回音中的哲学——虚空中的伦理学 当技术文明消亡,留下的唯有其思想的余烬。本书的第二部分,转而探讨那些从遥远星云残骸中截获的、以量子纠缠形式存在的“信息熵残余”。这些残余物无法被还原为可读的文字或图像,但它们以波动的形式,影响着周围时空的微小振动。 作者与认知考古学家合作,试图建立一种“感知模型”,用以理解这些波动所承载的“概念”。我们发现,这些古代文明在面对宇宙的绝对虚无时,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伦理体系,它与人类的“生存”或“繁荣”无关,而与“存在的和谐性”相关。 例如,其中一个被称为“静默共振”的哲学片段,似乎强调在吸收宇宙资源时,必须以完全对称的方式释放等量的“负熵”回馈给环境,否则“存在的结构本身会因不平衡而崩溃”。书中详细推演了这种对“宇宙平衡”的极致追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及最终可能如何导致他们的自我终结——或许是他们过于完美的追求,使得任何微小的随机性都无法被容忍。 第三章:失落的动力源——超越核裂变的能量观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驱动这些星际文明活动的能源体系。我们摒弃了对可控核聚变或反物质湮灭的讨论,而是深入探讨了一种基于“真空零点能”的古老技术——“结构共振提取法”。 通过分析一个位于银河系边缘、被命名为“寂静之核”的球状星团内部,一个维持了数千万年稳定运行的能量枢纽的衰变特征,我们推测了这种能源的运作原理。它并非“燃烧”物质,而是通过精确地调制空间自身的能量密度起伏,实现能量的无损提取与定向传输。 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维持这种提取所需的“调谐器”的复杂结构——它们由超密度的、非自然晶格构成的巨大场发生器组成。然而,我们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能源系统的致命弱点:一旦调谐频率出现百万分之一秒的偏差,所释放的能量将不再是可控的电力,而是足以撕裂局部时空结构的“结构性反噬”。我们没有讨论如何重建它,而是探究了那些导致其崩溃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操作失误。 第四章:星际迁徙的终点——维度之外的居所 古代文明的终极去向,是本书最富思辨性的部分。我们不再考虑星际殖民或在另一行星建立新家园。通过分析被认为是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留下的最后信号——一个复杂的数学悖论——我们推断,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彻底脱离三维时空束缚的生存方式。 这个悖论指向了一种“维度折叠”的终极应用,即文明将自身的意识结构,编码并迁移至一个更高维度的“安全空间”。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分析引力波的微小“折叠痕迹”,来推断他们进入这个更高维度的路径模型。 这种“居所”并非一个物理上的地点,而是一种“信息状态”。作者严肃地探讨了这种存在形式的代价:彻底的感官剥夺,以及对时间流逝的绝对免疫。这是一种对永恒的终极追求,但其代价是彻底放弃了与物质宇宙的任何互动可能。书中以一种近乎挽歌的笔调,描绘了一个选择将自身“格式化”为纯粹数学存在的文明的最终决策过程。 结语:宇宙的沉默与我们的位置 《寰宇拾遗》的最终目的,是提醒我们,科技的进步并非唯一的进化路径。在广袤无垠的宇宙背景下,人类目前对“进步”的定义显得何其狭隘。这些失落文明留下的,不是可复制的技术蓝图,而是关于存在、平衡与局限性的深刻警示。他们的星图,指向的不是新的殖民地,而是对自身存在本质的终极拷问。本书邀请读者,放下对未来机器的焦虑,转而凝视那些已经逝去、却以宇宙尺度铭刻下的智慧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法蘭克.巴斯夸利Frank Pasquale


  現為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教授,專長領域為人工智慧法律、資訊法等。

  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其研究領域著重於健康照護、隱私、資訊、網路、演算法之法律與政策、數位科技法制以及智慧財產權法等,學術成果斐然。二○一五年出版《黑箱社會》(The Black 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一書,針對當代演算法應用所形成的黑箱社會及其運作、影響進行深入討論,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法。該書不但獲選為當年度最受矚目書籍、最佳學術論著外,現已翻譯為中、韓、法等超過七種不同語言。

  同時,巴斯夸利目前為美國國家人工智慧諮詢委員會(U.S.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visory Committee,NAIAC)成員,為美國總統和商務部人工智慧倡議辦公室(National AI Initiative Office,NAIIO)提供建議。過去他亦曾為各國政府及民間單位提供醫療衛生、網際網路和金融相關領域專業諮詢,包括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美國眾議院「司法、能源與商業委員會」(U.S. House Judiciary and Energy & Commerce Committees)、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Senate Banking Committee)、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歐盟執委會各署(directorates-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及加拿大和英國官員等十數個政府或民間單位。

  巴斯夸利不僅專精於學術研究,更將複雜的法律政策論述,透過公開演講、著述以及公共服務傳遞於社會公眾,以因應近來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持續蓬勃發展所可能產生的法律、倫理及社會議題或困境,提出解方。

譯者簡介    

李姿儀


  現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美國伊利諾州大學芝加哥分校法律博士(JD)、加州大學柏克萊法學院法學碩士(LLM)、台灣大學地理學博士(PhD)、英國華威大學文化政策碩士(MA)。國際隱私權專家協會(IAPP)美國資訊隱私專業認證(CIPP/US)。曾擔任美國聯邦法院伊利諾州北區分院法院助理、美國納粹大屠殺藝術追索計畫公益法律服務,及台灣文化部助理研究員。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人類社會的演算法:我們將往何處去?    劉靜怡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推薦序二】
人工智慧無法到達的他方    王柏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推薦序三】  
通抵應許之地的律法  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處長)

第一章    緒論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定律/機器人新律/專業精神與專業知能/專業知能(expertise)兩大危機/成本的好處/本書內容架構

第二章 療癒人類
決定何時該尋求醫療照護/AI的核心能力:避免常見錯誤/資料、歧視及健康不平等/不負責任四騎士/誰來訓練「學習型醫療照護系統」?/你的治療應用程式為誰工作?/解放護理人員?還是將護理工作自動化?/機器人照護的政治經濟學/在醫學中保持人味

第三章 超越機器學習者
教育的多重目的/簡單的新自由主義思維/將教育自動化/你的教學機器人究竟為誰工作?/持續注意與關注的缺點/修補或結束教育科技監控/對於機器人幫手,應有更積極的選項/跟什麼比?AI教育科技與低度開發國家/抵抗新行為主義/以人為本的教育

第四章 AI自動化媒體的「異智慧」
當文字可以殺人/大型科技公司的「不在席投資者」 問題/恢復網路媒體的責任/打散網路注意力的工具/正義和包容性的治理不是演算出來的/被遺忘的權利:人性自動化的測試/馴服自動化的公共領域/終極機器人來電者/回歸新聞專業精神/將媒體AI人性化

第五章 由機器評價人類
機器人評價(robotic judgments)的吸引力(和危險)/誤認,就是不尊重/以貌取人:從人臉辨識到人臉分析/當銀行業普惠金融 成為可怕的掠奪性工具/信用評等社會中的內化服從/扭轉局面,轉而占「評價式AI」的上風/生產力vs.權力

第六章 自主的力量
想像一下用機器人進行屠殺/殺手機器人令人不安的案例/殺人機器人與戰爭法/在大國競爭中加碼賭注/施行禁令的障礙/對戰爭機器人負責/讓武力更為昂貴/合作的邏輯/「科技不作為」與軍用AI商業化的內在阻力/合作之路

第七章 反思自動化的政治經濟
從職業訓練到創新治理/從補助到輔助原則/高等教育的本質和工具性/在自動化時代重整稅收政策/從全民基本收入到工作保障/質疑「成本病」/自然而然的經濟轉型/負擔的方法:公共財政的更新/從「更多的AI」到「更好的AI」

第八章 運算能力和人類智慧
自動化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自我感覺良好是種自欺欺人/最終的顛覆/具像化的心靈與人工資訊處理者/外包人性/藝術、本真性與擬像/勞動的願景/擴大「可說」的範圍/藝術的回應與道德的判斷/自動化「自動化發動者」/共同創造工作的未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9271
  • 叢書系列:左岸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5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之一

人類社會的演算法:我們將往何處去?
劉靜怡教授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本書作者巴斯夸利是我相熟多年的哈佛學弟和學術界好友,除了長年以來在歐美法學界相當活躍之外,目前更是美國商務部「國家人工智慧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dvisory Committee,簡稱NAIAC)這個法定委員會中,絕無僅有的兩位具法律學者背景的諮詢委員之一(另一位是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Daniel Ho教授)。

  這個委員會是根據《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法案》(the National AI Initiative Act of 2020)此一聯邦法律的授權二○二一年秋季正式成立,接著在二○二二年春季確定委員人選而開始運作的。這個委員會的職責,主要是針對人工智慧(AI)相關議題向美國總統及其他聯邦政府機關提供建議,究其目的,不單單是美國想藉此確保其在人工智慧研發上的領導地位而已,也決意在公私部門中推動「可信賴的人工智慧」(responsible AI)此一價值取向濃厚的原則,並且針對人工智慧對勞動力與工作樣貌所帶來的影響預作準備,以及討論人工智慧對個人基本權利所造成的衝擊等等。

  對於熟悉作者學術關懷和學術成就者而言,巴斯夸利作為NAIAC首任委員這個在美國人工智慧領域極具象徵意義的重要職位,可謂實至名歸。而對於作者著述來說,本書是其在哈佛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第二本專書,其誕生可以說是他學術寫作生涯中極其自然的發展。

  就近年來歐美學界關於演算法相關議題的開發耕耘歷史來看,作者的前一本書,也就是同樣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二○一五年所出版的《黑箱社會:控制金錢和信息的數據法則》(簡體中譯名,The Black 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這本書,可以說是具有定錨作用。在該書中,作者以相當細膩的描寫手法說明了各種目的及其運作幽微不清的公私部門資料庫,以及相應之下各種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運用,對於政治、教育、財金、商業等領域,帶來了哪些幾乎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並且,基於上述觀察,巴斯夸利也從法學者獨有的訓練和視野出發,在該書中提出了不少既具有嚴謹論證特色又堪稱務實的主張和建議。

  二○一五年《黑箱社會》書出版至今,在歐美學界各領域均獲得高度重視和廣泛引用,幾乎已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例如嗣後在二○一九年出版《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此一巨著備受矚目的哈佛商學院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na Zuboff),就曾經明白指出巴斯夸利的論述,對她的思維與寫作產生頗為深遠的影響。

  於是,隨著書名,「黑箱社會」廣為人知而逐漸成為資訊及演算法相關議題的主軸之一後,人類社會在人工智慧的潮流下,到底將走向何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作者接下來難以拒卻的知識探索和寫作之旅。

  因此,作者在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之際於二○二○年所出版的第二本書中,以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定律」為基礎,提出「機器人四大新律」的主張,並且具體而微地以醫療、教育和媒體等領域當成分析和探究對象,說明人工智慧的優劣長短所在,並且進一步從各種AI評分判斷系統、自動武器系統的正反辯論、人工智慧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及以人為本的AI(human-centered AI)等面向,勾勒出作者對於人類專業智能在人工智慧潮流下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看法。以上所述種種,在我讀來,幾乎都可以說是作者延續了前一本書所提出的主張,進而透過旁徵博引和更為深入的論證,嘗試為儼然已經到來的演算法社會,奠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理論基礎。

  巴斯夸利可說是個人工智慧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類應該有能力延續「維護的文化」而非「破壞的文化」,此種人工智慧文化的內涵,是對人類的輔助與補充,而不是取代人類。雖然,乍看之下,本書在提倡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之餘,似乎是以人類專業智能在人工智慧社會中如何繼續扮演核心角色為論述主軸。然而,這個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原則,似乎也促使我們思考演算法社會「人之所以為人」的另一個重要面向:當人工智慧相關科技衍生出對人類社會的各種衝擊時,對於像我這樣關心憲法議題的資訊法學者來說,正是民主憲政的運作又遭受另一波嚴峻挑戰的關鍵時刻。

  換言之,如果「以人為本」是「我們」「人類」對人工智慧或演算法社會的基本共識,那麼,人類的憲法傳統運作模式,究竟應該以及如何因應演算法社會的「人類基本權利」保障挑戰,以免披著技術決定論與效率外衣的演算法所形塑和支撐的各種有形無形權力,可以巧妙而令人難以察覺地迴避民主監督,導致民主憲政的基本價值在科技創新的口號下遭到淹沒或稀釋。保障人類基本權利或許也是我們在思索作者所期待的由人類治理而不是機器統治的世界是如何可能、如何維護之際,必須齊心合力做好的功課。

  最後,要附帶一提的是,在這本書的寫作與誕生過程中,作者曾經受筆者之邀三度來到台灣進行學術訪問,所以,本書絕大部分的內容,曾經在訪台期間多個演講中發表過,作者也就本書內容和台灣人工智慧法律和科技等相關領域多位學者深入討論,這也是本書謝辭中出現多位台灣法律學者名字的背景。然而,更重要的是,如果要說台灣出版這本書中譯本具有任何重要意涵的話,不應該僅止於這本書的台灣連結,而是向來追求科技潮流的台灣社會,應該認真思考這本書所標舉的「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其真正價值與啟示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与其说是在“论述”,不如说是在“构建一个思维场域”。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重量感,即使在讨论最前沿的神经拟态计算时,也依然能保持一种沉稳而富有韵律的节奏感。他善于运用反问和排比,将抽象的哲学思辨具象化为读者可以感知的场景。例如,在探讨“数字主权”的概念时,他没有停留在数据的安全层面,而是深入到个体心智边界的定义上,这种对概念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拓宽,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认知工具箱。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记忆的去中心化”这一段落所触动,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法,探讨了当个体的经验不再完全依附于生物大脑时,何为人性、何为身份认同。这种兼具人文关怀和硬核分析的平衡,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求知欲,也能吸引对未来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置身于未来世界边缘的观察者,用一种既冷静又带着一丝紧迫感的笔触,描绘了技术爆炸时代下,人类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的微妙而剧烈的震荡。书中对于“效率”与“人性”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没有陷入那种老生常谈的“机器取代人类”的恐慌论调,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当算法开始深度介入决策流程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契约将如何被重新书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新兴的“灰色地带”时的手法——那些介于法律真空和道德困境之间的模糊地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由指数级增长带来的、既兴奋又略带不安的味道。这种对社会本体论层面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科技预测,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文明病理学的深度诊断报告。它强迫你重新审视,我们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常识”,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智能体时,究竟还剩下多少可靠的基石。

评分

阅读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概念构建上的严谨与大胆并存。他没有满足于提出宏大的愿景,而是扎根于对现有技术发展轨迹的精准把握,并由此推演出未来几十年内最有可能出现的几种社会范式。那种逻辑链条的推演,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步都看似必然,却又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书中对于“智能共治”这一复杂议题的拆解,尤其值得称道。作者并未将其简化为简单的“AI管理”,而是细分了在治理、司法、资源分配等不同领域中,引入不同层级智能体的介入模型,并针对每一种模型可能带来的权力转移和责任真空,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反思框架。这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去消化那些关于控制论、博弈论和新型伦理学的微妙交织。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盘旋的不是单一的结论,而是一系列更复杂、更具层次感的问题,这正是一本优秀思想作品的标志。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组织脉络非常清晰,它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策略。开篇构建了问题的广度,然后逐层深入到技术实现的深度,最后回归到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讨。这种结构避免了技术类书籍容易出现的堆砌术语和概念的弊病,而是让技术细节服务于更宏大的社会命题。其中关于“适应性治理”的那几章,展现了作者极强的系统思维能力。他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应对机制的设计蓝图”。这套蓝图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承认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设计了能够自我修正、自我优化的社会系统,这比任何僵化的规则都要来得更有生命力。读到此处,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训练我们“如何思考未来”的韧性和灵活性。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难忘的,或许是其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共同未来”的责任感。它不是一本悲观主义的挽歌,也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赞歌,而是一份严肃的、带着爱与克制的“行动指南”。作者在多处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类核心价值的珍视,比如创造力、同情心和对未知的好奇心。他似乎在对读者说:技术是工具,其本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的智慧和道德自觉。这种对主体性的坚守,在充斥着技术决定论的论调中,显得尤为可贵和振聋发聩。全书的收尾部分,没有强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参与到这场关于新时代社会形态的集体构建之中。这使得这本书在读完之后,依然能持续地在读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回响,不断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