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聖經(2冊套書)

發酵聖經(2冊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鐸.卡茲
图书标签:
  • 發酵
  • 食物發酵
  • 微生物
  • 烹飪
  • 健康飲食
  • 傳統技藝
  • 自製食品
  • 益生菌
  • 發酵文化
  • 廚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食物重新在地化的涵義不只是振興農業
還包括人們如何靠自己轉化農產品,成為生產者及創造者

  在全球飲食口味和體驗漸趨一致、人們被動消費工廠的加工食品之際,重獲食物的自主權,就只有回歸種植這一條路嗎?並不是!在城市或市郊也能做到的發酵,就是不二之選。

  發酵這技藝,應用範圍甚廣,蔬菜、水果、穀物、塊莖、培趜、豆類、種子、堅果、乳製品、肉、魚、蛋,無所不包。只要鹽糖與水的比例稍不一樣,成品在時間與溫度的作用下,差異會無限放大——每次發酵,都是在創造生命。加上調味料的使用隨風土民情各有不同,你將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在這層意義上,發酵意味著味道的多樣性。自己釀造或醃製食物,將讓自己不再是單一的消費者,而是開展無限可能的生產者和創造者。

  而且,要維持身體甚至心理健康,只補充營養素是不夠的,還要多方從食物補充腸道微生物,而含有豐富菌種的發酵食物就是絕佳選擇。

  發酵已成為眾食品業者、料理愛好者,甚至精緻料理大廚無法迴避的技藝。加入這個行列,不單讓你嘗到萬千味道,還能讓你用一種實實在在的方式,來回應「生活如何永續」「生命如何相互依存」這些刻不容緩的難題。

  《發酵聖經》告訴你如何發酵,更告訴你發酵背後的文化傳統、故事、科學原理:

  1. 韓式泡菜的功能就像西餐的解膩點心。當吃到味蕾漸漸麻痺,只要嘗上一口,眼淚口水就會直流,食欲也就跟著恢復。
  2. 白包心菜做成的酸菜有時會呈粉紅色,但不用擔心,那是酵母產生的色素,當鹵水含鹽量達3%以上特別容易發生。
  3. 若在發酵品表面見到淡色的徽菌,請輕輕撈起,因為淡色意味著正處於繁殖階段,要小心避免孢子擴散。
  4. 加入葡萄葉、櫻桃葉、辣根葉等富單寧酸的植物,或用粗海鹽,可以讓酸黃瓜更清脆。
  5. 原來夏威夷人特愛帶酸味的芋泥。只要把芋頭完全煮熟,搗成糊狀,放進陶製或玻璃製的罐裡,再用水淹沒芋泥表面,置於室溫幾天,就能完成。
  6. 在東南亞料理常見的魚露,在二千年前也是古羅馬愛好的調味品。
  7. 用乾淨的雙手直接下去混拌香腸材料,原來就是導入發酵細菌的有效古法。
  8. 發酵酒液時,如果發酵物嘗起來像醋,原因通常是某個步驟暴露於空氣的時間過長——會產生醋酸的細菌無所不在,且只要有氧氣就會生長。
  9. 在略低的溫度進行優格發酵,雖然需要較長時間,但風味會更強烈。
  10. 把番薯刨絲,加入糖和水,並按口味加入檸檬、丁香、肉桂、豆蔻等配料,發酵一兩天,就能做出南美洲北岸圭亞那的傳統碳酸飲料「番薯水」。

本書特色

  ★自種自製自食,簡單上手,實用和知識兼備
  ★從五穀根莖、蔬果到豆類發酵,素食發酵手法盡在此書
  ★以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談論「發酵」

  ◎重新與微生物締造夥伴關係◎
  從微生物到人體,從史前文明到網路時代;從沙漠到雨林,從平地到山城,發酵一直與人類共生。
  把微生物視為敵人,一股勁地消滅,只會讓各類病菌發展出抗藥性,演化得更強大!事實上,人體一直是複雜菌叢的宿主,細菌不僅寄居在體表,還居住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提供消化、營養、防禦、免疫等重要功能。

  ◎不僅要補充維生素,更要補充微生物◎
  當今,我們之所以過敏、免疫力低下、腸胃不適,很可能都是體內菌叢種類太少所導致。一味區分好菌跟壞菌,僅注重少數菌種對某種生理症狀的影響,只會造成體內微生物菌相不平衡,對人體的整體健康造成更多危害。
 
  ◎讓細菌來牽制細菌,用發酵來延長食物壽命◎
  當人為培養的菌種占據食物,便會排擠其他造成食物腐敗的細菌,抑制其生長。這些菌種藉由製造細菌素、酒精、乳酸和醋酸來自我保護,創造出不利於腐敗菌種生長的環境,人類則以此來保存食物。
 
  ◎發酵是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

  世上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乳酪,正是因為裡面長了不同的細菌和真菌!發酵的轉化作用能讓食物的外觀、風味、香氣和口感產生特殊變化。發酵是「經過控制的腐敗」,在新鮮與腐敗曖昧不明的分界上,進行令人讚歎的變化。例如,乳酸的風味讓人口舌生津,麵團經過發酵烘焙能產生各種帶勁、鬆軟、輕盈的口感,醃漬發酵的食物則能用來提味和調味,甚至當佐料。

得獎與推薦記錄

  ★美國餐飲界最高榮譽詹姆士‧畢爾德基金會評選為2013年最佳食物類參考用書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這是你唯一需要的參考指引。」──洛杉磯週報

專業推薦

  王琬萱/胭脂食品社主理人
  江振誠/國際名廚
  卓均仰/前MUME主廚  
  黃靖雅/發酵迷Fermeny創辦人
  謝碧鶴/Beher食物研究圖書館負責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發酵聖經》作者山鐸.卡茲,是引領我走向「發酵復興運動」的精神導師。作者在書中提到發酵食,如何改善他的免疫系統疾病。如同發酵食也幫助了我的身體。我們各自親身體會過微生物的強大力量,同時盼望更多的人能夠領略發酵的美好!強烈推薦這本書給發酵迷們,它不僅關乎世界發酵文化,也連動生命與愛!」——黃靖雅,發酵迷Fermeny創辦人。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食譜。當然它會告訴你怎麼做,但還告訴你背後的原理與意義。小至真菌與細菌等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界,大至關係著人類與土地健康的食物工業系統。山鐸‧卡茲在書中都秉持著一個原則:只告訴你事實。」──麥可‧波倫(Michael Pollen),著作《雜食者的兩難》(The Omnivore's Dilemma)被《紐約時報》選為當年度最佳五本非小說類書籍之一。

  「這本書兼具學者觀點及一位廚藝愛好者的熱情。書中提供的發酵食譜更是人人都能輕易理解且上手。」──黛博拉‧麥迪遜(Deborah Madison),著有《人人都能做的蔬食》(Vegetarian Cooking for Everyone)、《在地風味》(Local Flavors)。

  「這本書有豐富的學識和實踐方法。讀過此書,你就不會再對現代社會索然無味的食物感興趣了。」──蓋瑞‧那柏漢(Gary Paul Nabhan),著有《傳統「美」食新吃法》(Renewing America’s Food Traditions )。
《酿造的艺术与科学:从基础到精通》 探索风味无限的奇妙旅程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所有主要发酵饮品和食物的原理、技术与历史,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经验丰富的酿造者提供进阶的洞察力。我们不仅仅关注“如何做”,更深入挖掘“为什么会这样”,揭示微生物世界在风味构建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发酵的基础科学 第一章:微生物的王国——酿造的核心驱动力 发酵并非魔法,而是精确的生物化学过程。本章首先将读者带入微生物学的核心,详细介绍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 等)、乳酸菌(Lactobacillus, Pediococcus)以及醋酸菌(Acetobacter)的生命周期、新陈代谢途径及其在不同底物中的作用。我们将剖析糖解作用、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的化学方程式,解释温度、pH值、氧气和压力如何精确地调控这些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决定最终产品的风味特征(如酯类、醛类、硫化物和有机酸的生成)。 第二章:原料的选择与影响 酿造的质量始于原料。本章对谷物(大麦、小麦、黑麦)、水果(葡萄、浆果)、淀粉基底(米、薯类)以及糖类(蔗糖、蜂蜜)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度分析。重点阐述了淀粉的糖化过程(无论是麦芽化还是酶辅助糖化),蛋白质对发酵结构和泡沫稳定性的贡献,以及水质(硬度、碱度、矿物质含量)如何微妙地影响酶的活性和最终风味的轮廓。我们将提供详细的原料指标对照表,教读者如何根据目标产品调整原料配方。 第三章:设备与环境控制 从古老的陶罐到现代的不锈钢发酵罐,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发酵的效率与安全性。本章详细介绍了从破碎、糖化、过滤、煮沸到冷却和发酵的各个阶段所需的核心设备。特别强调了卫生控制的重要性——微生物污染的来源、识别与预防策略。此外,精确的温度控制系统(如PID控制器和冷却夹套)如何成为风味稳定性的关键,也将被详细讲解。 第二部分:酒精饮品的精深技艺 第四章:啤酒酿造的艺术——从拉格到IPA的演变 本章全面覆盖了现代啤酒酿造的每一步。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麦芽烘焙度对颜色和口感的影响,各种啤酒花(香型、苦型、兼具)在煮沸和干投(Dry Hopping)中的应用时机与用量计算。核心内容包括: 拉格(Lager)与艾尔(Ale)的发酵特性对比: 酵母株的选择与低温慢速发酵的精确控制。 水化学的精细调整: 如何利用石膏(Gypsum)和钙盐来模拟著名的啤酒产区(如慕尼黑、伯顿等)的水质特征。 高阶技术: 模拟英式高碳酸化、酸啤酒(Sour Beer)的乳酸菌/醋酸菌接种与管理,以及重度艾尔的发酵后期增压技术。 第五章:葡萄酒酿造的哲学与科学 葡萄酒酿造是风土(Terroir)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本章聚焦于葡萄品种特性、采摘时机对糖分、酸度和单宁含量的影响。 白葡萄酒技术: 介绍浸渍(Maceration)时间、低温缓慢发酵对保留新鲜果香的重要性,以及橡木桶陈酿对风味复杂度的提升。 红葡萄酒技术: 深入解析“淋皮”(Cap Management)技术(如淋皮、压帽、淋皮回注)如何有效萃取单宁和色素,以及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柔顺口感的塑造。 天然酵母与商业酵母的使用策略: 探讨野生酵母带来的不确定性与独特风味,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控制风险。 第六章:烈酒蒸馏的物理化学 蒸馏是浓缩风味的终极手段。本章解释了分馏塔的原理,如何通过控制回流比(Reflux Ratio)来分离酒精、水以及各种高级醇和醛类。我们将详细区分壶式蒸馏(Pot Still)和柱式蒸馏(Column Still)对最终产品(如威士忌、白兰地、龙舌兰)风格的决定性影响。此外,对“酒头”、“酒心”、“酒尾”的精确切割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指导。 第三部分:非酒精与低度发酵的复兴 第七章:乳制品发酵与益生菌 本章转向营养学和健康领域,专注于乳酸菌在牛奶、酸奶和奶酪制作中的作用。我们将解析凝乳酶的作用机制,并详细介绍不同温度和培养时间如何影响酸奶的粘稠度和风味。对于奶酪制作,重点讲解硬质奶酪与软质奶酪在成熟过程(Aging)中,酶和微生物如何持续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产生复杂的胺类和酯类风味。 第八章:果蔬的腌渍与发酵(泡菜与酸菜) 这部分关注利用天然乳酸菌将新鲜蔬果转化为富含益生菌的保存食物。从德式酸菜(Sauerkraut)到韩式泡菜(Kimchi),我们将提供一个通用的操作指南,重点在于盐水的浓度、厌氧环境的维持,以及如何通过添加香料和媒介(如米浆、辣椒酱)来引导特定的风味谱系。同时,探讨如何安全地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霉菌问题。 第九章:康普茶、克菲尔与新型饮品 新兴的发酵饮品市场蓬勃发展。本章深入探讨了康普茶(Kombucha)中SCOBY(共生菌群)的构成与维护,以及如何通过二次发酵(Second Fermentation)来引入水果、香草或茶进行调味和增碳。克菲尔(Kefir)的制作涉及特殊的“粒”状共生体,本章将区分牛奶克菲尔和水克菲尔的培养差异和健康益处。 结语:发酵的未来与可持续性 总结发酵在食品安全、营养提升以及减少食物浪费中的关键作用。展望未来,探讨微生物基因组学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设计风味,以及如何利用本地特色原料和传统技术,创造出具有地域标识的全新发酵产品。 附录: 常见发酵故障诊断与排除;常用酵母/菌株性能速查表;安全操作规范清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鐸.卡茲(Sandor E. Katz)


  30歲那年,被測出身上有免疫不全病毒,開始尋找全面性的改變。隨後因為從自家榖倉中挖出一口缸,索性把菜園中的包心菜切碎放入醃漬,自此一頭栽入發酵的世界中。

  自學而成的發酵實驗家。2003年出版《自然發酵:風味、營養及現存的發酵手藝》(Wild Fermentation: The Flavor, Nutrition, and Craft of Live-Culture Food),書中革命性的野生發酵觀念和完整的素食發酵知識,被《新聞週刊》譽為「發酵界的經典之作」。2012年,卡茲在原書的既有架構上,再加入肉類和魚類的發酵食材,完成這本《發酵聖經》。書中完整呈現發酵所需的全面知識,從真菌細菌的微生物世界、實際的發酵操作方式,一路談到人類、土地與社會的飲食關係,並鼓勵以原本就存在於空氣、各類食材中或是先前發酵物中的酵母來進行發酵。

  卡茲馬不停蹄地在北美各地開設授發酵相關知識和技術,被譽為「發酵的復興主義者」。但他都自稱「山鐸酸菜」(Sandorkraut)。

譯者簡介

王秉慧


  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畢。婚後從琴房中的溫室花朵搖身變成揮舞鍋鏟的廚娘,從原本米都不會煮、麵都不會揉,到三不五時辦一桌西式、中式或東南亞料理。熱愛閱讀食譜,翻譯此書之後,竟也跟麥可.波倫一樣,開始在家中廚房養起會冒泡泡的發酵蔬菜水果了。

图书目录

《發酵聖經(上):蔬果、穀類、根莖、豆類》
推薦序:麥可.波倫
自序
引言
【CH1 發酵為共生演化的力量】
【CH2 發酵的實際效益】
【CH3 基本概念和器具】
【CH4發酵蔬菜(及部分水果)】
【CH5發酵穀物和塊莖】
【CH6 培麴】
【CH7發酵豆類、種籽和堅果】

《發酵聖經(下):奶、蛋、肉、魚、飲料》
【CH1 發酵乳製品】
【CH2 發酵肉類、魚類和蛋】
【CH3 將糖發酵為酒精:各種蜂蜜酒、葡萄酒和蘋果酒】
【CH4 發酵啤酒及其他穀類酒精】
【CH5 發酵非酒精飲品】
【CH6 經營你的發酵事業】
【CH7 發酵非食品】
後記:與世界建立網絡,復興發酵在地文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2991
  • 叢書系列:better
  • 規格:平裝 / 672頁 / 17 x 22.5 x 4.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發酵聖經》這本書深具啟發性。真的,我因此做了過去從未做過、如果沒讀這本書很可能也絕不會做的事。正因為讀了卡茲這本書,我家廚房流理台和地下室地板近來冒出了各式各樣的螺旋蓋玻璃罐、陶缸、果醬罐、瓶子和大玻璃瓶,透明的瓶罐還閃爍著神祕的色澤。自從迷上了卡茲所寫的「發酵之道」,我就動手做起一缸缸的德國酸菜和韓式泡菜,玻璃罐裡醃著黃瓜、胡蘿蔔、甜菜、白花菜、洋蔥、胡椒和野生韭蔥,果醬罐裡盛裝著優格和克菲爾白脫乳,還有好幾個20公升大的玻璃瓶裡釀着啤酒和蜂蜜酒。我總會不時想起,這些都是有生命的東西!每到深夜時分,屋子裡一片寂靜, 就能聽見我發酵的東西正心滿意足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這代表我養的微生物很開心,因此聽來格外悅耳。

  我隨時隨地都在閱讀食譜書,卻從未照書做出什麼名堂。《發酵聖經》為何如此不同?首先,卡茲描述發酵的轉化能力時,那股熱情充滿感染力, 讓你忍不住也想試試究竟會發生什麼事。這讓我想起小學老師告訴我們把醋和小蘇打加在一起就會發生神奇的事情,那一天我也有同樣感覺。發酵這種微生物的轉化過程簡直神奇,轉化後的結果也是。原本再普通不過的材料, 不經由人,而是經由細菌、真菌加工之後,竟出現令人為之驚艷的新風味以及引人入勝的新口感。

  卡茲能鼓動讀者照著食譜去做以前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卡瓦斯?斯拉巴?),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會讓讀者膽怯,反而讓讀者更有能力也更敢去做。而且我之後還會談到,《發酵聖經》遠不只是一本食譜。雖然這本書的賣點是各類微生物的祕辛,作者卻有撥雲見日的能耐。他向讀者保證,其實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德國酸菜誰都能做,而要做的事都寫在這裡了。要是出了什麼差錯呢?如果酸菜長出一叢嚇人的黴菌怎麼辦?別緊張,刮掉黴菌,依舊可以享用下方的酸菜。

  這種態度背後不只是作者在廚房隨遇而安的氣度,更有一套政治理念。《發酵聖經》不僅僅是食譜書。這麼說吧,如果說它只是食譜書,就像是說《禪與箭術》不過是弓與箭的製造指南。沒錯,書裡的確教你作法,但更重要的是還告訴你背後的道理,告訴你做做私房酸菜這種家常俗事,為何也能與世界建立緊密關係,而且還和好幾個不同的世界建立緊密關係,每個世界更是環環相扣。這些世界分別是: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真菌、你所居住的地區,以及破壞人體和土地健康的食品工業。

  不過是做一大缸酸菜,以上這番話聽起來口氣未免太大。然而,卡茲在本書中最重要的成就,就在於他真的能夠說服你。當今全球飲食口味和體驗漸趨一致,彷彿一片一望無際、景色單一的巨大草坪鋪蓋全球,而自己釀造或醃製食物,就是最有力的對抗。這就是一種獨立宣言。目前的經濟模式希望我們被動消費食品工業生產的商品,而不是做出能夠展現自我和居住地特色的獨特產品。自製發酵食物就是宣布脫離這樣的經濟模式,因為你做的酸菜或是私釀,跟我做的或別人做的絕對不一樣。

  韓國人深諳發酵之道,能區分各種食物「口舌之味」與「手作之味」之間的差異。口舌之味不過是由分子接觸到味蕾所產生,是種廉價而方便的味道,任何食品科學家或食品公司都做得出來。手作之味這種飲食體驗則複雜得多,當中包含了做菜者的用心甚至是情意,成了飲食中不可磨滅的印記。親手製作的德國酸菜就帶著這樣的手作之味。

  而且,相信我,你做的量還夠分贈親友。自製發酵食物最棒的事,就是可以脫離金錢交易的經濟制度,直接與他人分享。我現在常和自己釀酒的朋友交換一瓶瓶的啤酒和蜂蜜酒,也不斷與人流通瓶罐:罐子裝著滿滿的德國酸菜從我屋子離開,又裝滿了別人做的韓式泡菜或醃菜回到我家。探究發酵食物的世界,就等於進入發酵迷的圈子,而這些傢伙恰好既有趣又古怪,還非常慷慨。

  當然,我們周遭、體內的細菌和真菌也自成一個圈子,只是我們看不到,而這個圈子就須藉由《發酵聖經》這本護照或是簽證方能一窺究竟。倘若這本書還隱含某個目的(也的確有),那就是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口中的「微世界」和自己的關係。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一個多世紀前發現了微生物在疾病中的角色,從此大多數人就開始不停與細菌對抗。我們為子女施打抗生素,盡可能讓孩子遠離微生物,通常也會努力消毒他們身邊的環境。我們生活在Purel乾洗手的時代。然而生物學家已經逐漸明白,這場對抗細菌的戰爭中,由於細菌演化總是搶先人類一步,因此永遠是贏家,而且這場仗不只徒勞無功,結果還適得其反。

  濫用抗生素已經產生了具抗藥性的細菌,這些細菌與先前好不容易剷除的細菌一樣致命。雪上加霜的是加工食品的夾擊,使人體體內缺少細菌以及細菌所需的纖維食物,結果擾亂了腸道內的微生物生態,其影響之深遠,我們至今才開始有所了解,而我們的許多健康問題也或許可用這一點來解釋。不讓孩童接觸細菌,得過敏和氣喘的機率反而較高。人類逐漸發現,想要身體健康,其中一個關鍵是與我們共用身體、共同演化的人體菌相(microflora)也要健康。

  這場對細菌的戰爭中,卡茲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但他並不是袖手旁觀或夸夸其談,反而努力終結戰爭。身為後巴斯德主義者,他要我們與微世界重新協議關係,而《發酵聖經》就是具有說服力且實際可行的宣言,告訴我們如何一次一缸酸菜一步步做到。我衷心期盼本書能像活躍的微生物培養基一樣,培養出成千上萬的發酵迷來。這一天早該來了,歡迎加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简直是物超所值。我通常不喜欢一次性购买两册的套书,但这两册的组合配合得天衣无缝。其中一本更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常见家常发酵(比如酱油、豆瓣酱、酸菜),内容扎实,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查阅;而另一本则像是进阶篇,探索了一些更具挑战性但风味也更独特的领域,比如用天然酵母制作的欧式面包,或者一些少见的蔬菜发酵腌制法。这种结构设计非常合理,既能满足入门者的需求,也能给有经验的读者带来新的灵感。我最大的感受是,通过阅读,我对“时间”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觉得时间是浪费,现在明白在发酵的世界里,时间是催化剂,是风味的灵魂。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古老的技艺,包装成了一种充满现代生活美学的实践方式。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食物本质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

对于那些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肠道健康”的大门。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益生菌和肠道微生态,但真正了解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优化它的人并不多。这本书完美地弥合了这一知识鸿沟。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在家自制高活性的酸奶、康普茶、开菲尔等饮品,并强调了活菌对身体的益处。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很多实用建议,比如如何利用发酵过程来提高食物的营养吸收率,以及如何安全地处理发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书中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讲究,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步骤图,确保了即便是厨房小白也能轻松跟上。我发现,自从开始规律地摄入自制发酵品后,我的消化系统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那种轻松和顺畅的感觉,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让我坚信,最古老的食物保存和制作方法,往往蕴含着最深层的健康智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资深美食爱好者,我收藏了不少关于烹饪和饮食文化的书籍,但专门针对“发酵”这一主题,能做到如此系统和深入的,实在不多见。它不仅仅停留在教你“怎么做”,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对不同微生物的作用、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都有清晰的图解和理论支撑,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在进行一场有趣的科学探险。我特别喜欢它对世界各地传统发酵食物的介绍,从韩国的泡菜到欧洲的奶酪,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哲学。这让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再局限于中式的酱菜和豆制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文化的味觉朝圣之旅,让我对食物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时间与自然魔法”的哲学思考集。

评分

这套关于发酵的宝典,简直是为我这种厨房新手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对泡菜、酸奶这些发酵食品心生向往,但总觉得它们神秘莫测,自己动手更是难上加难。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恐酵症”。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实用指南。从基础的菌种介绍,到每一步操作的细节把控,讲解得细致入微,简直像有个经验丰富的大厨在我身边手把手教。我试着做了几款简单的发酵小菜,没想到竟然成功了!那股自然发酵带来的酸香和鲜美,是商店里买的成品完全无法比拟的。书里的配方很贴心,不仅有详细的用量,还特别标注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微调建议,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经常“踩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关于如何判断发酵是否成功的描述,非常形象,让人心里有底。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原来在家也能做出充满生命力的美味食物,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买这本书是有点冲动的,因为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带着一种古朴又神秘的气息。翻开之后,我发现它对细节的关注简直是偏执的——那种对“温度”和“湿度”的执着强调,让我这个过去只看分量的“粗放型”厨师感到汗颜。书中对发酵容器的选择、消毒的讲究,甚至连不同材质的陶罐和玻璃罐对风味的影响都有细致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发酵不仅仅是材料的简单混合,它是一个需要尊重和耐心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失败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很多食谱书只会展示成功的美图,而这本书却坦诚地列出了“为什么会发霉”、“为什么会太酸”等常见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种真诚度非常难得。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与自然的力量共舞,而不是强行控制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厨房的掌控力提升了一个量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