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

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渡
图书标签:
  • 臺灣大學
  • 校長遴選
  • 管中閔
  • 高等教育
  • 學術政治
  • 臺灣社會
  • 時事評論
  • 大學治理
  • 教育政策
  • 心情記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臺大校長遴選結果揭曉,
卻因政治干預無法上任,引發一場臺灣政治、高教史上的劇烈風暴,
堅守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是抵抗當權者唯一信仰!
 
二〇一八年臺大校長遴選因政治力介入,引發學界與政壇動盪不安,
知名作家楊渡訪談事件中重要相關人士,記錄當年鮮為人知的關鍵內幕;
事件主角——管中閔同時寫下十八篇心路歷程記事。
 
  二〇一八年臺大校長遴選事件是臺灣高教史上空前的一場大風暴,幾乎摧毀了起步未久的大學自治。事件持續一年多,過程驚濤駭浪,凶險異常;事件主角,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身處風暴中心,遭受各種力量夾擊,身心飽受摧殘。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他不是勝利者,只是一位不願也不曾被擊倒的倖存者。
 
  二〇一七年三月,原已通過續任投票的楊泮池校長突然於校務會議上表示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臺大於是啟動新校長的遴選程序。管中閔在推薦截止前數日才被說服參與遴選,不料卻因此走入一場巨大的風暴。當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於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宣布管中閔當選為新任校長後,許多或明或暗力量隨後分進合擊,媒體與網路出現大量對遴選委員會和管中閔的抹黑與攻擊,整個社會目睹了政治力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地介入大學自治。當權者動員政治、媒體和網路的力量,試圖以謊言摧毀一個學者的人格與清白,也粗暴干涉一所頂尖大學的校長遴選結果,寧可讓其陷入沒有校長的長期空轉也在所不惜。
 
  在《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中,作家楊渡多次訪談這起重大事件的相關人士,包含管中閔、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及其他委員、臺大自主聯盟的學者,以及曾參與的諸多老師、教職人員。從報導者的角度,作者以多重面向完整地記錄這場遴選事件的始末,揭開事件背後的關鍵內幕,以及當事人所承受的不為人知的攻擊與壓力。與此同時,事件主角——管中閔也提筆寫下當時的經歷與心情,以十八篇心情記事作為楊渡寫作內容的補充。
 
  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這樣一場攸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歷史事件應該被記錄下來;事件當事人的陳述,也將成為這段歷史另一面向的記載。脊梁為挺立之本,《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不只是一本報導文學之書、一本見證歷史之書,也是一本時代知識分子風骨的記憶之書。這本書是為彰顯自由民主精神的書寫,為臺灣知識分子堅強、柔韌、永不屈服的風骨,留下鮮活的見證。
 
好評推薦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但它的意義不應侷限為對某黨某派的控訴,而是提醒任何政權,任何為政者在權力與知識的場域上都可能面臨的考驗。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從教授到學生如何因應,尤為關鍵。」——王德威(台大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洞悉時代的轉捩點:當象牙塔遭遇政治的試煉 本書並非關於特定大學校長的遴選爭議,亦非聚焦於任何個人的心路歷程記錄。 相反地,這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在面對權力結構、社會期待與學術自主性之間的複雜張力時,所呈現出的全景式觀察報告。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探討當前全球高等教育機構在維持其核心價值——追求真理、批判性思考與人才培育——的同時,如何被日益滲透的外部政治與商業力量所形塑、甚至扭曲的現象。 全書分為上下兩大部分,結構嚴謹,論述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構築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理解當代大學所面臨的深層次危機與轉型契機。 --- 第一部:象牙塔的邊界:高等教育的政治經濟學透視 (The Shifting Boundaries of Ivory Towers: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本部分聚焦於宏觀層面的結構性分析,探討教育體系如何成為國家治理、經濟競爭乃至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沿陣地。 第一章:大學角色的重塑與全球化浪潮 本章探討自二十世紀末以來,高等教育如何從一個純粹的知識傳播與基礎研究中心,轉變為全球競爭力與國家軟實力輸出的關鍵引擎。我們將分析「知識經濟」的崛起如何導致大學必須對外部市場的需索做出迅速反應,進而引發學術自由與實用主義之間的根本矛盾。內容將涵蓋: 「世界大學排名」的意識形態: 剖析排名的指標建構如何隱含著特定價值觀,以及這種外部評價標準如何反過來指導大學內部的資源分配與學術導向,導致對基礎學科(如哲學、純數、古典文學)的邊緣化。 學術生產的商品化: 深入研究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結構變化,特別是從直接資助轉向績效掛鉤的資助模式,如何迫使學者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量化的專利、報告或產業合作項目,探討這種轉變對原創性、長週期研究的影響。 第二章:治理權力的轉移:校園內的權力網絡 本章著重於高等教育治理結構的內部分析,追溯大學決策權力如何從傳統的「教授治校」模型,逐漸向行政化、企業化管理模式傾斜。 董事會與外部影響力: 考察大型大學基金會、校董會的組成結構,分析這些由商界、政界精英構成的委員會,如何在看似專業化的行政框架下,實質性地影響學校的戰略方向、人事任命甚至學術議程。 行政官僚的膨脹: 闡述現代大學行政體系日益增長的複雜性與規模,以及這種「行政化」傾向對教學與研究活動的實際干擾程度。本書將引用國際案例,分析高效能管理模式(如新公共管理)在學術環境中可能帶來的非預期後果,例如過度合規與風險規避心態的滋長。 第三章:思想市場的監管與自我審查 本部分是針對學術自由核心議題的嚴肅探討,不側重於單一事件,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制度性風險。 多元觀點的空間壓縮: 探討在社會兩極化加劇的背景下,大學校園內對爭議性議題的討論如何面臨來自內外部的雙重壓力。分析何種機制(如捐贈者壓力、媒體輿論戰、或立法機構的介入)會導致學術人員在選擇研究主題和發表觀點時產生「寒蟬效應」。 數據透明度與問責制的兩難: 討論大學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或敏感研究時,如何在保護當事人隱私、維護程序正義與回應公眾知情權之間尋找平衡,以及這種平衡的失敗將如何侵蝕公眾對學術機構的信任。 --- 第二部:知識傳承的韌性:重申學術共同體的責任 (The Resilience of Scholarly Communities: Reasserting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內部,探討在外部壓力下,學術共同體如何重新定義其使命,並建立有效的內在防禦機制。 第四章:從個人英雄到集體行動:學者的組織力量 本章強調學術界團結一致的重要性,並分析歷史上學者們為捍衛學術價值所採取的有效策略。 專業學會的角色再定位: 探討頂尖專業學會(如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協會)在面對政治干預或學術標準被稀釋時,應如何運用其專業權威性,為成員提供道德與專業上的支持。 新一代學者的倫理養成: 討論大學在研究生和博士後階段的培訓中,如何強化其對學術倫理、批判性思維的堅定承諾,使其具備抵抗短期誘惑和外部壓力的能力。這包括對「學術良知」的具體化闡述。 第五章:校園作為公民社會的實驗場 本書認為,大學不應只是反映社會,更應引導社會。本章論述大學在公共討論中的積極作用。 知識轉移的倫理責任: 分析學者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將專業知識轉譯給公眾和政策制定者,避免學術研究的成果被簡化或武器化,同時確保自身研究的嚴謹性不被犧牲。 校園民主的修復與創新: 探討在當前高度行政化的環境下,如何重建或創新更具包容性和實質參與性的校園民主機制,確保教職工和學生在影響自身學習與研究環境的決策中有實質發言權,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諮詢。 第六章:面向未來的願景:何謂「偉大大學」? 結語部分將回歸本源,探討在後現代的環境中,學術機構應如何清晰界定其不容妥協的核心價值,並以此為基礎制定長期戰略。本書主張,一所真正偉大的大學,其指標不應僅是資金總量或畢業生薪資,而應是其在捍衛複雜性、容忍異議,以及持續產生顛覆性、非功利性知識方面的勇氣與能力。 --- 總結: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分析和清晰的邏輯結構,描繪了當代高等教育體系在政治經濟壓力下的結構性挑戰。它提供了一種跨越單一事件的視角,邀請讀者深入思考:在一個日益功利化、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應如何共同守護大學作為社會良心與知識淨土的最後防線。本書適合所有關心教育本質、公共政策、大學治理結構的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社會公眾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渡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
 
  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其著作《未燒書》獲第34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首獎。
 
  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澎湖灣的荷蘭船》等十餘種。
 
管中閔
 
  經濟學者。1978年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系畢業,1989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經濟博士學位,專長為經濟計量理論與實證。先後擔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助理教授和長聘副教授、臺灣大學經濟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與財務金融系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教育部國家講座,並於200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年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次年兼任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隨後成為改制後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2018年當選為臺灣大學校長,一年後就任,2023年初任滿卸任。現為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

图书目录

推薦序——也是「傷痕文學」/王德威

序——挺直脊梁,做一個真正的「人」/楊渡  
傅鐘為誰敲響/楊渡  
只留清氣滿乾坤──心情記事/管中閔

附錄  
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大事記:二〇一七至二〇二〇年  
註釋及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34766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也是「傷痕文學」
王德威(臺大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臺大選出經濟系管中閔教授委第十二任校長,但教育部以程序瑕疵為由拒發聘書,隨即引發大學自治,遴選瑕疵以及學術自主的爭議。這場爭議迅速成為臺灣政爭的新焦點,牽涉之廣泛,攻防之慘烈,為大學教育史所僅見。以後三百五十四天,三位教育部長因此下台,無數政界、學界人物捲入是非,再經由傳媒催化,「拔管」、「挺管」甚至被擴大為臺灣之命運的取決點。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對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決議「勉予同意」。二〇一九年一月八日,臺大終於迎來新任校長。
 
  臺大校長遴選風暴對臺灣高教自治理想帶來巨大打擊。當風暴由校內擴散到校外,對公民社會信念的斲傷尤其難以想像。然而風暴中心的當事人管中閔校長始終未曾對外界完整說明個人想法。他是如何應付校內、校外各種壓力,如何思考個人榮辱和大學價值?二二〇二三年一月七日管中閔四年校長任期結束,終於等來恰當時機一抒己見,於是有了《大學的脊梁》一書。本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較長的紀實部分〈傅鐘為誰敲響〉由新聞工作者楊渡敘述事件來龍去脈,較短的記事部分〈只留清氣滿乾坤〉則由管中閔親自執筆寫下心路歷程。
 
  這一事件其實還有一位隱形當事人,但以其任事風格,應該不會留下任何記錄。一切必須好好封存。然而歷史還是留下線索。二〇二二年夏末,臺大爆發國發所論文抄襲案,朝野嘩然,唯有國家領袖挺身要求全民團結,相信抄襲者清白。假作真時真亦假。對照四年前「拔管」案的莫測高深,我們恍然大悟兩者之間若有似無的邏輯——馬基維利式的邏輯。至於母校的尊嚴,大學自治的理想,社會民主的功能,還有學術真理的信念,不過就是文青話術吧?
 
  楊渡先生對管案的敘述鉅細靡遺,讀者可以自行判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將近一年的紛擾過程裡,政府各部門涉入之深。打擊的力量來自總統府,行政、立法、監察、司法四院;來自教育部及周邊的法務部、內政部、文化部、科技部、國發會、經濟部、財政部、境管局、陸委會等。不僅如此,媒體操作從電視新聞、名嘴談話到報紙、雜誌,再到網路新聞、論壇、社交平臺、臉書、Youtube、網紅,下至PTT、IG,無所不用其極。管中閔的個資暴露無遺,抹黑造謠不在話下。最大的諷刺是,儘管「卡管」動機明白來自藍綠意識形態惡鬥,但從總統到政客、公知、覺青的口徑卻一致定調為奉法治、真理之名。法理詞窮處,則繼之以泛道德化控訴,並且無限上綱。但試問,如果校長「選對了人」,還會有這番周折麼?
 
  當此之際,管中閔個人的反應值得注意。在三萬五千字的敘述裡,他說明如何無心插柳參與校長遴選,意外當選,又如何立刻遭到鋪天蓋地的攻擊。攻擊者以遴選程序,兼職資格,學術倫理等各種理由輪番圍剿,來自國會的影武者乾脆放話威脅。這一切當然和管的顏色背景、還有「爺們」的形象有關。彷彿這位校長上任,即將動搖國本。我們所不知道的是,雖然管中閔表面故作鎮定,種種汙衊和羞辱卻帶給他極大痛苦,嚴重損壞身心健康。當時他罹患眼疾,久久不愈,竟然有了隱喻意義:現實的壓力真讓他看不清未來方向了。在夜不成寐的焦慮中,他聆聽中共黨史以為排遣,整風、公審、清算、鬥爭……。遙遠的歷史,竟是如此感同身受。
 
  二〇一八年「卡管」行動高潮期間,有心人已經將其與文化大革命做類比。但這畢竟只是類比,不是事實。文革是現代歷史浩劫,一輩知識分子摧殘殆盡,只留下血跡斑斑的傷痕文學。臺灣何其有幸,即使在拔管案高潮,社會輿論依然發生相當制衡作用,臺大校方也堅守最後防線。文攻尚未惡化為武鬥,主政者也知難而退。遴選委員會主席陳維昭校長力挽狂瀾,令人敬佩,更重要的,管中閔自己挺了過來,保持了起碼的自尊。話雖如此,他個人所經歷的創痛何曾遞減一分?他寫下這段經歷,不僅意在維護個人尊嚴,更為見證臺灣學界一次危機。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但它的意義不應侷限為對某黨某派的控訴,而是提醒任何政權,任何為政者在權力與知識的場域上都可能面臨的考驗。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從教授到學生如何因應,尤為關鍵。以下觀察或可作為我們思考的起點。
 
  學術與政治的拉鋸,歷史上其來有自。有鑒於此,現代大學制度的目標首在維護校園空間內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大學法》開宗明義:「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 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論者有謂強調校園自治權者忽略外在監督條件,以及適法效應的詮釋維度。究竟拔管案是政治勢力進入大學,還是校園自治扭曲民主機制,攻防者各執一詞。這樣的辯論雙方立場都應該予以尊重。
 
  然而有心人士的「拔管」動機又豈僅是依法論法?一旦全案發展成為明目張膽的政治操作,解決之道也只能是政治決定,衍生各種「例外狀態」。葉俊榮部長「勉予同意」管中閔擔任校長,隨即掛冠,卻留下「本於法律良心完整論述大學自治,並一肩承擔所有爭議」,「對臺大及遴選委員會有所期待」的弦外之音,正道出其間之兩難。
 
  其次,臺大作為臺灣高教最高象徵,其實走過不少校園民主風暴。最令人矚目的包括一九四九年的四六事件,一九六六年的殷海光被迫離職事件,一九七二年的哲學系事件等,無一不觸及校園之内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尺度。國民黨政權為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日後也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八十年代起校園民主運動在臺大首開其端,校內學生自治團體成為特定政治立場人才養成所,有其因由。曾幾何時,校長聘任案操盤者改為民進黨政權,寧不令人感歎時光倒流?此案最終緊急煞車,代表校園內外制衡力量浮現,避免重蹈當年白色恐怖覆轍。但回看「拔管」全面啟動式的操作,不能不說「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無孔不入,今勝於昔。校園裡的師生不論捍衛什麼理想,也絕不應昧於現實判斷:學術象牙塔何其精緻,卻隨時可變成卡夫卡的城堡。
  
  第三,拔管案另一特徵是泛道德化言論的濫用。人格汙衊其實是政治操作最古老、也最有效的伎倆,也是管本人最不能釋懷之處。然而此處還有一層弔詭。根據本書揭露的始末,讀者驚覺政治、媒體勢力的干預方式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有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最佳負面版本。深文周納,指鹿為馬,請君入甕,羅織構陷,三人成虎,為虎作倀,沆瀣一氣,狼狽為奸,首鼠兩端,還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老中國醬缸裡的糟粕居然被新臺灣人活學活用,而且玩得風生水起。我們不禁莞爾,拔管者哪裡反中?他們是對岸清算鬥爭傳統最誠實的抄襲者。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論教育的真諦無他,就是日新又新,不斷突破現有知識體系和環境,讓受教者得以創造無限新的可能,並付諸行動。臺灣校園民主運動者過去四十年來的貢獻,正在於投射、實踐了新的政治及社會進步憧憬,也因此贏得青年學生的支持。這種求新求變的憧憬不應當退化為二元對立的窠臼,或敵我矛盾的公式。失去了新意的政治,只能是開歷史的倒車。有關大學自治的維度值得繼續對話辯論,但在校園裡普及政治醬缸的那一套,可以休矣。
 
  最重要的,管中閔聘任案的爭端凸顯當下臺灣公民社會的挑戰:一方面大鳴大放,無所忌憚,一方面又虛應故事,且戰且走。儘管如此,拔管案結局終究勉強算得上是遲來的正義。我們對臺灣民主基礎仍無須妄自菲薄。所可反省者,當權者掌握天時地利,其實可以放寬心胸,以更大自信面對教育作為百年大計,大學作為公民社會基礎的意義——這正是臺灣價值之所在。然而拔管案所教給我們的,不是對學術及法理的尊重,甚至不是意識形態的辯難,而是無所為也無所不可為的虛無主義。一旦對公共事務的最終價值失去敬畏之心,再多的機關算盡,再多的柔軟謙卑,也都無足輕重了。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群魔》(The Possessed,一八七一)寫盡十九世紀末俄國大改變前夕、知識分子和政客的焦躁和虛偽。他們空有大志,卻是說一套,做一套。主人翁斯塔夫洛金以救世主般姿態出現,眾望所歸,他理性,聰明,孤獨,自以為是卻又搖擺不定,他「信仰上帝,他又不相信他信仰上帝。如果他不信仰上帝,他又不相信他不信仰上帝」。他終於屈服於惡魔般的蠱惑,逃避真理、真相。《群魔》的一干角色未必是惡人,但祭起各種說法行徑,卻是心裡有鬼,不知伊于胡底。且看拔管案中的官僚、法匠、黨工、政客所作所為,何嘗不令人聯想群魔亂舞?
 
  二〇二三年初,管中閔完成校長任期,淡然下臺,既未動搖國本,也沒有辱沒任何名器。與此同時,臺灣政局依舊熙熙攘攘,撕心裂肺的抗議喧囂早已經複製轉貼到下一場紛爭中。過去五年的紛擾可望告一段落,但怨念和戾氣揮之不去。而我們,尤其是學生們、教授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二〇二八年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或許真心關心臺大未來者更應該藉此刻重新思考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要義。挺起「大學的脊梁」談何容易,我們唯有勉力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相关事件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媒体的快餐式报道层面,模糊且碎片化。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近距离的审视视角,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条分缕析,逻辑清晰,令人信服。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成功地将复杂、充满法律和行政术语的遴选过程,转化成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决策过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去神秘化”态度,他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恶人或英雄,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制度的僵化与人性的脆弱上。这种成熟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阅读价值,使其不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的申诉,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正确地维护学术独立性”的操作指南。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抗争并非只有呐喊,更在于对既定规则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运用,这是一种更高阶的智慧。

评分

这部作品所散发出的气质,与我们通常阅读的那些充满激情的个人宣言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份穿越风暴后的冷静总结,充满了对往昔的沉淀和对未来的期许。作者在文字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内省空间”,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顶尖学者在面对巨大不公时,如何进行自我对话与精神自洽。这种对内在世界的细致描摹,是本书最富有人情味和感染力的地方。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制度的韧性往往是通过具体个体的长期坚持来体现的。读完之后,我对于“担当”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承担责任,更是在被误解和边缘化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清晰的判断力,并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的那份定力。这本书无疑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因为它记录了一种宝贵的——在复杂性面前不选择逃避、坚持以理性与尊严应对挑战的精神遗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不如说是一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我原则的沉静史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将一篇篇私人日记与一份份官方文件进行了精妙的拼贴,从而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多维的叙事空间。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代入感。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等待”和“修复”的篇章所触动。在漫长的等待和不确定性中,一个学者的心境是如何被反复锤炼的?那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在面对体制的巨大惯性时,显得既孤勇又令人敬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记录的不仅是外部的冲突,更是内在精神世界的重建过程。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脊梁”并非天生坚硬,而是由无数次对是非的辨析、对尊严的捍卫,以及对初心的不渝所铸就的。对于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年轻专业人士,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昭示着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可行性与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不像某些回忆录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内敛的张力。高潮迭起的部分,往往不是那些公开的听证会或媒体交锋,而是夹杂在字里行间,那些关于日常学术工作与巨大政治压力并行不悖的细微描写。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手法:一边是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严谨的学术规范,另一边是政治角力的阴影与规则的弹性化。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事人在维持专业性与应对外部干预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此外,书中的许多侧面描写,比如对校园社群反应的观察,或是对既有制度盲点的剖析,都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洞察力。它促使我们思考,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态系统究竟需要哪些要素来共同支撑?少了哪一个,都会导致整个结构性的失衡?这本书的深刻之处,恰恰在于它将一个“人”的故事,扩展成了一部关于“制度病理学”的经典案例分析。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版,对于任何关心高等教育体制运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契机。它不仅仅是一份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权力结构、学术自由与个人信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触,即便面对极其敏感和充满争议的议题,也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新闻调查的严谨性,避免了过度情绪化的表达。整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试图挖掘事件背后深层的文化土壤和制度缺陷。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在现代大学的管理模式下,校长的遴选究竟应该更偏向于行政效率,还是更侧重于学术精神的守护?这种深层次的叩问,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回忆录范畴,具备了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价值。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学自治困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其对程序正义和制度伦理的探讨,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