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概要

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勘仁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工業教育
  • 職業教育
  • 教育史
  • 臺灣教育
  • 初級工業
  • 高級工業
  • 教育發展
  • 歷史研究
  • 技職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臺灣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的第一本著作,從日治時期開辦的實業教育、創設工業學校與擴增工業類實業教育談起,再說明戰後迄今的工業職業教育,包括戰後初期的改制及升格、美援時期的單位行業訓練、九年國教與高職發展時期、工職教育改進與工職教育調整時期、民國108年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程時期等內容作為序章。

  為探討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發展情況,本書內容著眼於工業職業教育隨時代發展的課程變革、與時俱進的師資調整、設備提升與重要政策的推動等。在編寫時採用時間作為橫坐標,以六大面向章節作為縱坐標探討政府體制變革、依學校制度變革、重要計畫經費、教育法令沿革、課程變革及教學與實習設備、和重要政策推動等概要敘述,期能為歷史留下見證。終章就全文作結論,並展望未來的發展,在政策、學校、社會、家庭等四面向,提出14項教改行動方案敬供各界參酌探討。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内容完全不涉及《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概要》所涵盖的主题。 --- 《從紫禁城到中南海:明清宮廷生活與政治文化變遷》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明清兩代,尤其聚焦於從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至清末光緒年間這數百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帝制核心——紫禁城——內部生活的鉅細靡遺的學術專著。它摒棄了傳統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轉而從政治制度、禮儀規範、物質文化、以及宮廷人員的日常互動等多維度,試圖重構一個活生生的、充滿細節的皇家世界。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大部分,涵蓋了近六百年的宮廷演變史。 第一部分:宮廷的空間政治學——紫禁城的形塑與權力佈局 本部分著重探討紫禁城的物理空間如何與皇權的政治意圖相互作用。不同於一般的建築史著作,本書強調空間的政治涵義。例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的設置,不僅是朝會儀式的場所,更是等級制度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具體化呈現。作者細緻比對了明清兩朝在營建、維修和使用這些核心空間時的細微差異,探究這些差異背後所反映的統治哲學的轉變。 特別關注了「內廷」與「外朝」的分野。外朝是公開的政治舞台,而內廷,尤其是乾清宮、坤寧宮及東西六宮,則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們的私密生活空間。然而,這種「私密」本身就是高度政治化的。本書分析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意義演變,如何從一個純粹的匾額,演變成清代秘密立儲制度的關鍵象徵,這體現了權力交接的場所化、儀式化與隱秘化過程。此外,本書還繪製了清代御花園和宮牆內苑的空間使用圖譜,揭示了這些看似休閒的場所中,所隱藏的派系鬥爭和文化交流的痕跡。 第二部分:禮儀的鑄模——皇室生活的儀式化與規範 在缺乏現代媒體監督的帝制時代,儀式是維繫皇權神聖性與穩定性的核心工具。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了明清兩代的重大宮廷禮儀,包括皇帝的登基、大婚、祭祀天地、親耕禮等,以及后妃的冊封、節慶儀式等。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了儀式的流程,更著重分析了儀式的「操作者」和「觀眾」——即執行儀式的官員、宦官、以及圍觀的廷臣和外朝官員。作者引用了《大明會典》、《欽定大清會典》等文獻,同時參照了大量宮廷畫師的紀實畫作和外國使節的觀察記錄,力圖還原儀式現場的氛圍、聲音、氣味,以及潛藏的政治角力。例如,清代祭天儀式中,皇帝所穿戴的服飾、所使用的器皿的顏色和紋飾,都嚴格遵循著滿洲傳統與漢文化規範的融合與拉扯,這正是帝國統治合法性的不斷協商過程。 第三部分:金匱之中的物誌學——明清宮廷的物質文化與消費 宮廷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中心,其對物資的需求直接影響了全國的工藝生產與貿易流向。本部分聚焦於宮廷的物質文化,即「物誌學」。 本書詳細考察了清代造辦處的運作模式,這是宮廷消費的總樞紐。造辦處下轄的琺瑯、玉器、織繡、竹木雕刻等作坊,如何回應來自內廷的極其苛刻的設計要求。我們不再將這些工藝品視為單純的藝術品,而是權力意志的載體。例如,乾隆時期對玉器和琺瑯器的極度偏愛,不僅反映了皇帝個人的審美品味,更是一種「以消費彰顯天下財富皆歸一人」的政治宣言。書中收錄了大量關於宮廷用膳(如佛像頭、燒鵝、荷葉羹等)的食單分析,探討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的飲食禁忌與象徵意義,揭示了皇室的營養結構與其對外展示的形象之間的微妙張力。 第四部分:權力的幽徑——宦官、后妃與皇室家庭的運作 在宮牆深處,皇帝的個人生活與國家治理緊密交織。本部分側重於「非正式權力」的運行軌跡,即宦官集團與后妃群體在朝政運作中的影響力。 本書嚴格區分了明代中後期權力極大的宦官(如魏忠賢體系)與清代相對被抑制的宦官群體之間的差異,探討了制度設計(如清初對太監的嚴格限制)如何有效地避免了明代宮闈政治的失控。對於后妃的分析,則擺脫了僅關注後宮爭寵的敘事窠臼。本書深入研究了太后和皇后的「監國」職權、她們對人事任免的影響(尤其是在皇帝年幼或病重時),以及她們作為皇室「道德楷模」所承擔的儀式責任。皇室家庭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血緣單位,而是承擔著繼承與穩定的政治實體。 第五部分:帝國的黃昏——晚清宮廷的內耗與現代化困境 最後一部分將視線投向了晚清時期,探討在西方衝擊與內部動盪下,紫禁城內的政治文化如何走向衰亡。本書分析了慈禧太后攝政時期,宮廷如何試圖以極度保守的禮儀體系來對抗時代的變革。 重點剖析了「光緒大婚」與「戊戌變法」期間,皇帝與后黨在紫禁城內部的權力拉鋸戰,這些事件如何體現了傳統禮制在面對新式知識與國際政治時的僵化與無力。例如,晚清時期宮廷對電報、電話等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與態度,往往成為衡量保守與開明勢力在宮廷內部鬥爭中的一個具體指標。最終,本書總結了清宮政治文化在制度上的積重難返,如何使其在面對世紀轉型的挑戰時,顯得異常脆弱和孤立。 結論: 《從紫禁城到中南海:明清宮廷生活與政治文化變遷》試圖透過對明清皇宮日常生活的精微考察,解讀這座宏偉建築背後所隱藏的權力邏輯、社會規範與文化心理,為理解中國帝制晚期的政治生態提供了一扇全新的、充滿細節的窗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勘仁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所學士、碩士。省立高雄工專化工科副教授兼主任與實習室主任。歷任東勢高工、海山高工、彰化高中、臺中高工、彰化精誠高級中學等高中職校校長。榮獲典範校長、保舉特優教育人員、革新政風楷模、師鐸獎、杏檀芬芳錄等。中國工程師學會副秘書長、青年勵進會主委及優秀青年工程師、工程教授選拔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部理事長及出版委員會主委等。教育部工教改進小組秘書、師資培育審議委員、化工科課程修訂委員等。

林樹全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40學分班結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博士。朝陽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際暨兩岸交流處處長、師資培育中心教授、校長特別助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師資培育審議會委員、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校務評鑑委員。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臺灣省中小學教職員福利基金會主任委員、師友月刊發行人與社長。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主任秘書、立法院公共關係事務室主任、臺灣省議會公共關係室主任臺灣省政府住都局祕書、雲林縣政府教育局課長、臺北縣深坑國中主任等。

林英明

  省立彰化高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教研究所40學分班結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教系學士、碩士、博士。國立臺中高工機械群教師、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借調教師、多所科技大學擔任業師、兼任助理教授。東莞市偉登皮具有限公司、英國阿多尼斯國際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勞動部核心職能企業講師、勞動部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評核委員;師說雙月刊主編。著有《機械製造》(大學用書)與技術高中(高工)審定本教科書、升學參考書、技能檢定等專書共38本57冊。

图书目录

緒言 / 曾勘仁

序章 臺灣工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簡述 / 翁鴻山

前言 / 翁鴻山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 / 翁鴻山
第二節 戰後迄今的工業職業教育 / 翁鴻山

第一章 政府體制變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從政府體制變革分期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歷任主管機關首長政績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章 學校制度變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實業學校時期(民國初年與日治時期)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初職高職時期(民國34-57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節 九年國教時期(民國57-72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四節 職校教育延伸至技術學院時期(民國72-88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完整技職教育體系時期(民國88年起)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章 重要計畫經費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美金援助教育計畫(民國41-59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節 世界銀行貸款計畫(民國59-63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四節 工職教育改進計畫與後續計畫(民國68-86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部行動方案(民國87-92年)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六節 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民國99-111年)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七節 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教育設施部分(民國98-101年)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八節 職業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民國107年至110年度)/ 林樹全、林英明
第九節 前瞻基礎建設——教育建設部分(民國106年至114年)/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節 原住民與新住民職業教育改進計畫(民國77年迄今)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四章 教育法令沿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職業教育法規公布與修訂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臺灣工業教育史從歷史發展沿革分期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五章 課程變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民國初立與光復初期時期(民國初年至41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單位行業時期(民國42-72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節 能力本位教學時期(民國72-75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四節 群集課程時期(民國75-87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工職新課程時期(民國87-108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六節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程時期(民國108年起)/ 林樹全、林英明
第七節、實習場所與設備之歷史照片 / 翁鴻山、曾勘仁

第六章 重要政策推動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建教合作(民國21年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師資培育(民國4年迄今)/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三節 技藝競賽與創造力競賽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四節 技能檢定(民國62年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教育評鑑(民國65學年度迄109年)/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六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評鑑(民國95年起迄今)/ 林樹全、林英明
第七節 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之國民教育(民國72年至103年)/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八節 學年學分制(民國87年起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第九節 高職多元入學與四技二專多元入學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節 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化與均質化(民國92年起迄今)/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一節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二節 高中職免學費方案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三節 高中與高職學生比例調整(民國40年代至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終章 結論與展望 / 翁鴻山、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 1 :職業教育百年沿革大事記
附錄 2:全國高工類群一覽表
附錄 3: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工業學校宜設置的分科
附錄 4:日治時期開授課程
附錄 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附錄 6: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執行情形
附錄 7:臺灣職業教育發展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35794
  • 規格:精裝 / 500頁 / 19 x 26 x 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編撰者的話


  臺灣在民國50年時期主要外銷產品以紡織、食品、電子零件組裝等勞力密集輕工業為主;70至80年時期在十大建設完成後,以鋼鐵、機械、石化等重工業為主,此時電子資訊業亦始萌芽,並在亞洲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中成為四小龍之首。於80年代經濟部工業局訂技術密集度與附加價值高、提高生產力並穩定產品品質等準則,提升產業結構與積極鼓勵工業,以因應國際市場的競爭,此時逐漸轉型邁向高科技產業。近年來政府推動十大新興工業、高科技產業發展與企業再升級等,期望打造成為科技島。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的臺灣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21年度預估是3萬5,244美元,與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相當。此種臺灣經濟奇蹟、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與經驗,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典範,是發展經濟學研究中值得世人研究的典型成功例子,亦可作為後續永續發展的探討與檢討,故本書概要臺灣的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是一件有意義與價值之事。

  細數臺灣工業過去六十年來的成功發展經驗,在面對各種不同時期如能源危機、東亞金融風暴及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的金融海嘯等挑戰,除政府務實產業政策、民間企業成功外轉型,臺灣的工業職業教育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實作技術、就業能力的人才培育工作,擔負著重責大任是息息相關的。自1970年起高級工業職業體系學生在超過50職種的國際技能競賽,皆能每屆成績表現優異、嶄露頭角並立足世界,深獲國際好評。顯示所培育的高工人才,提供企業界優質基礎技術人力有著功不可沒的角色;這種紮穩基礎技術與技能、優質人格特質亦提供了高等技職或高等教育體系繼之培養成為高科技的工業人才,實為工業發展歷程中的成功因素之一。故這些經驗與成功,與德國學徒制及其基本精神可謂毫不遜色。

  本書從日治時期開辦的實業教育、創設工業學校與擴增工業類實業教育談起,再說明戰後迄今的工業職業教育,包括戰後初期的改制及升格、美援時期的單位行業訓練、九年國教與高職發展時期、工職教育改進與工職教育調整時期、民國108年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程時期等內容作為序章。

  本書隨時代發展的課程變革、與時俱進的師資調整、設備提升與對工業教育重要政策的推動等,藉以探討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內容在編寫時採用時間作為橫坐標,以六大面向章節作為縱坐標探討政府體制變革、依學校制度變革、重要計畫經費、教育法令沿革、課程變革及教學與實習設備、和重要政策推動等概要敘述,期能為歷史留下見證。

  在編纂期間承蒙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提供撰稿資料,及廖錦文教授、許焴楨校長、林恭煌校長、劉丙燈校長、廖鴻銘主任、韓順興主任、蕭瑞人主任、張瀧升主任、陳奐璋主任、連世和老師等諸位先進協助提供很多政府公報、法令、學校特刊資料、文章與報告、照片、專家學者書籍等作為參考文獻,方能將有關臺灣的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作概要性整理而成,特此表達衷心感謝。然編輯系統性史料成冊,為費時、費神的艱辛工作與責任,編輯群在歷時多年編纂期間經多次討論、文獻探討、規劃分工、編輯、增修與排版校正再三,雖只做概要性引述,仍有疏漏或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諸位先進、先賢不吝指教與斧正,以便再版時能訂正。

編撰者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时代局限性”。它似乎严格遵循了某种特定的历史叙事框架,尤其在处理1970年代和1980年代工业转型期的内容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所有积极的政策都被置于绝对光明的面下进行歌颂,而对于那些在转型过程中被淘汰的传统工艺或技能培训体系,或者在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产生的张力,书中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探讨。比如,那些未能顺利升入大学的“次等”学生,他们在职业学校的实际遭遇如何?他们面对的设备是日益老旧还是持续更新?这些关乎教育公平性和个体命运的议题,在本书中被完全地“技术化”和“政策化”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多维度的、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历史图景,但这本书呈现的却是一幅过于平坦和线性的进步路线图。它似乎害怕触及那些可能让官方叙事产生裂痕的灰色地带,最终导致其对台湾工业教育史的描绘,少了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和更贴近人性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复古了,封面上的那种磨砂质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翻阅旧教科书的感觉。打开扉页,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仿佛真的能闻到一股陈旧图书馆特有的木质香气。不过,这书的内容排版嘛,就显得有些……朴素了。字里行间几乎没有插图或者图表来辅助理解,完全是文字堆砌起来的叙述。我本来对“初、高级工业职业教育史”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日治时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或者战后台湾工业起飞阶段,那些技术学院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专业体系的生动案例。很遗憾,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多放在了政策法规的沿革和组织机构的变迁上,对于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细节,或者那些奠基人的奋斗历程,几乎是一笔带过。阅读体验上,除非你对那个时期的教育行政体系有极高的热情,否则很容易在密集的专有名词和年份中感到枯燥。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详尽的档案汇编,而非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对于想了解具体“人”的故事或者“技术”如何传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略显不足,需要读者自己具备很强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将这些条文式的记录串联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需要什么。如果你是一个专门研究特定年份某个教育机构设立的文献工作者,这本书的索引和时间线会是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一个对“职业教育如何塑造了台湾的工程师群体”这一主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它在文化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工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和法令的集合,它也塑造了一种特定的职业伦理、社会阶层观念,甚至影响了家庭的期望。书中完全没有涉及职业教育毕业生在社会地位上的自我认同,或者社会对“技职出身”人士的刻板印象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这些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恰恰是让历史“活起来”的关键元素。这本书的缺失,使得读者只能看到台湾工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硬件配置”,却看不到这套系统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和整体的社会心态。它提供的是一份冰冷的蓝图,而非一份有温度的社会编年史。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啃完前三章,坦白讲,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就像在爬一座没有扶手的陡峭楼梯。作者的叙事视角似乎过于宏观和抽象,总是停留在“政府如何规划”和“委员会如何设立”的层面。我想找的那些关于机械、电子、纺织等具体工业领域,在不同阶段是如何设置实习工厂、如何对接产业需求的细节,几乎无迹可寻。举个例子,当提到台湾的石化工业崛起时,我本能地期待书中能描述一下当时的职业学校是如何紧急开设相关专业,师资力量从何而来,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这些都是构成“工业职业教育史”不可或缺的血肉。然而,这本书里,这一段历史仅仅被浓缩成了一句“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关学科设置得到优化调整”。这种处理方式,让一个对技术史抱有期待的读者感到极度的失落。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在于为教育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官方时间线和政策框架,但对于希望通过生动的教育实践来理解台湾工业化进程的普通爱好者而言,它提供的却是干巴巴的骨架,缺乏滋养灵魂的血液。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典雅的刻板”。它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句子结构冗长且充满了倒装和复杂的修饰语,很多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我必须承认,作者在搜集史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很多珍贵的原始文件和法令条文都被引用进来了,这无疑提升了资料的可靠性。但这种“一手资料堆砌”的方式,并没有转化为流畅的论述。阅读时,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手动将那些法律条文和行政命令从复杂的句式中剥离出来,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教育意图。这本书更像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官方文告的系统性汇编,而非历史学家基于这些文告进行的批判性或整合性论述。如果把这本书看作工具书,它或许能提供精确的日期和文本引用,但如果期待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因果分析和影响评估,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捉襟见肘。它更像是史料的“搬运工”,而非史实的“解读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