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概要

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勘仁
圖書標籤:
  • 臺灣史
  • 工業教育
  • 職業教育
  • 教育史
  • 臺灣教育
  • 初級工業
  • 高級工業
  • 教育發展
  • 歷史研究
  • 技職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臺灣工業職業教育發展史的第一本著作,從日治時期開辦的實業教育、創設工業學校與擴增工業類實業教育談起,再說明戰後迄今的工業職業教育,包括戰後初期的改製及升格、美援時期的單位行業訓練、九年國教與高職發展時期、工職教育改進與工職教育調整時期、民國108年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程時期等內容作為序章。

  為探討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發展情況,本書內容著眼於工業職業教育隨時代發展的課程變革、與時俱進的師資調整、設備提升與重要政策的推動等。在編寫時採用時間作為橫坐標,以六大麵嚮章節作為縱坐標探討政府體製變革、依學校製度變革、重要計畫經費、教育法令沿革、課程變革及教學與實習設備、和重要政策推動等概要敘述,期能為歷史留下見證。終章就全文作結論,並展望未來的發展,在政策、學校、社會、傢庭等四麵嚮,提齣14項教改行動方案敬供各界參酌探討。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圖書簡介,該書內容完全不涉及《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概要》所涵蓋的主題。 --- 《從紫禁城到中南海:明清宮廷生活與政治文化變遷》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明清兩代,尤其聚焦於從明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至清末光緒年間這數百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帝製核心——紫禁城——內部生活的钜細靡遺的學術專著。它摒棄瞭傳統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轉而從政治製度、禮儀規範、物質文化、以及宮廷人員的日常互動等多維度,試圖重構一個活生生的、充滿細節的皇傢世界。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大部分,涵蓋瞭近六百年的宮廷演變史。 第一部分:宮廷的空間政治學——紫禁城的形塑與權力佈局 本部分著重探討紫禁城的物理空間如何與皇權的政治意圖相互作用。不同於一般的建築史著作,本書強調空間的政治涵義。例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的設置,不僅是朝會儀式的場所,更是等級製度和國傢意識形態的具體化呈現。作者細緻比對瞭明清兩朝在營建、維修和使用這些核心空間時的細微差異,探究這些差異背後所反映的統治哲學的轉變。 特別關注瞭「內廷」與「外朝」的分野。外朝是公開的政治舞颱,而內廷,尤其是乾清宮、坤寧宮及東西六宮,則是皇帝與後妃、皇子們的私密生活空間。然而,這種「私密」本身就是高度政治化的。本書分析瞭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意義演變,如何從一個純粹的匾額,演變成清代秘密立儲製度的關鍵象徵,這體現瞭權力交接的場所化、儀式化與隱秘化過程。此外,本書還繪製瞭清代禦花園和宮牆內苑的空間使用圖譜,揭示瞭這些看似休閒的場所中,所隱藏的派係鬥爭和文化交流的痕跡。 第二部分:禮儀的鑄模——皇室生活的儀式化與規範 在缺乏現代媒體監督的帝製時代,儀式是維繫皇權神聖性與穩定性的核心工具。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明清兩代的重大宮廷禮儀,包括皇帝的登基、大婚、祭祀天地、親耕禮等,以及後妃的冊封、節慶儀式等。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僅描述瞭儀式的流程,更著重分析瞭儀式的「操作者」和「觀眾」——即執行儀式的官員、宦官、以及圍觀的廷臣和外朝官員。作者引用瞭《大明會典》、《欽定大清會典》等文獻,同時參照瞭大量宮廷畫師的紀實畫作和外國使節的觀察記錄,力圖還原儀式現場的氛圍、聲音、氣味,以及潛藏的政治角力。例如,清代祭天儀式中,皇帝所穿戴的服飾、所使用的器皿的顏色和紋飾,都嚴格遵循著滿洲傳統與漢文化規範的融閤與拉扯,這正是帝國統治閤法性的不斷協商過程。 第三部分:金匱之中的物誌學——明清宮廷的物質文化與消費 宮廷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中心,其對物資的需求直接影響瞭全國的工藝生產與貿易流嚮。本部分聚焦於宮廷的物質文化,即「物誌學」。 本書詳細考察瞭清代造辦處的運作模式,這是宮廷消費的總樞紐。造辦處下轄的琺瑯、玉器、織繡、竹木雕刻等作坊,如何迴應來自內廷的極其苛刻的設計要求。我們不再將這些工藝品視為單純的藝術品,而是權力意誌的載體。例如,乾隆時期對玉器和琺瑯器的極度偏愛,不僅反映瞭皇帝個人的審美品味,更是一種「以消費彰顯天下財富皆歸一人」的政治宣言。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宮廷用膳(如佛像頭、燒鵝、荷葉羹等)的食單分析,探討不同季節、不同場閤的飲食禁忌與象徵意義,揭示瞭皇室的營養結構與其對外展示的形象之間的微妙張力。 第四部分:權力的幽徑——宦官、後妃與皇室傢庭的運作 在宮牆深處,皇帝的個人生活與國傢治理緊密交織。本部分側重於「非正式權力」的運行軌跡,即宦官集團與後妃群體在朝政運作中的影響力。 本書嚴格區分瞭明代中後期權力極大的宦官(如魏忠賢體係)與清代相對被抑製的宦官群體之間的差異,探討瞭製度設計(如清初對太監的嚴格限製)如何有效地避免瞭明代宮闈政治的失控。對於後妃的分析,則擺脫瞭僅關注後宮爭寵的敘事窠臼。本書深入研究瞭太後和皇後的「監國」職權、她們對人事任免的影響(尤其是在皇帝年幼或病重時),以及她們作為皇室「道德楷模」所承擔的儀式責任。皇室傢庭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血緣單位,而是承擔著繼承與穩定的政治實體。 第五部分:帝國的黃昏——晚清宮廷的內耗與現代化睏境 最後一部分將視線投嚮瞭晚清時期,探討在西方衝擊與內部動盪下,紫禁城內的政治文化如何走嚮衰亡。本書分析瞭慈禧太後攝政時期,宮廷如何試圖以極度保守的禮儀體係來對抗時代的變革。 重點剖析瞭「光緒大婚」與「戊戌變法」期間,皇帝與後黨在紫禁城內部的權力拉鋸戰,這些事件如何體現瞭傳統禮製在麵對新式知識與國際政治時的僵化與無力。例如,晚清時期宮廷對電報、電話等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與態度,往往成為衡量保守與開明勢力在宮廷內部鬥爭中的一個具體指標。最終,本書總結瞭清宮政治文化在製度上的積重難返,如何使其在麵對世紀轉型的挑戰時,顯得異常脆弱和孤立。 結論: 《從紫禁城到中南海:明清宮廷生活與政治文化變遷》試圖透過對明清皇宮日常生活的精微考察,解讀這座宏偉建築背後所隱藏的權力邏輯、社會規範與文化心理,為理解中國帝製晚期的政治生態提供瞭一扇全新的、充滿細節的窗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勘仁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係所學士、碩士。省立高雄工專化工科副教授兼主任與實習室主任。歷任東勢高工、海山高工、彰化高中、臺中高工、彰化精誠高級中學等高中職校校長。榮獲典範校長、保舉特優教育人員、革新政風楷模、師鐸獎、杏檀芬芳錄等。中國工程師學會副秘書長、青年勵進會主委及優秀青年工程師、工程教授選拔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部理事長及齣版委員會主委等。教育部工教改進小組秘書、師資培育審議委員、化工科課程修訂委員等。

林樹全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40學分班結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係碩士、博士。朝陽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際暨兩岸交流處處長、師資培育中心教授、校長特別助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師資培育審議會委員、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校務評鑑委員。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臺灣省中小學教職員福利基金會主任委員、師友月刊發行人與社長。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主任秘書、立法院公共關係事務室主任、臺灣省議會公共關係室主任臺灣省政府住都局祕書、雲林縣政府教育局課長、臺北縣深坑國中主任等。

林英明

  省立彰化高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教研究所40學分班結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教係學士、碩士、博士。國立臺中高工機械群教師、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藉調教師、多所科技大學擔任業師、兼任助理教授。東莞市偉登皮具有限公司、英國阿多尼斯國際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勞動部核心職能企業講師、勞動部人纔發展品質管理係統評核委員;師說雙月刊主編。著有《機械製造》(大學用書)與技術高中(高工)審定本教科書、升學參考書、技能檢定等專書共38本57冊。

圖書目錄

緒言 / 曾勘仁

序章 臺灣工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簡述 / 翁鴻山

前言 / 翁鴻山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 / 翁鴻山
第二節 戰後迄今的工業職業教育 / 翁鴻山

第一章 政府體製變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從政府體製變革分期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歷任主管機關首長政績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章 學校製度變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實業學校時期(民國初年與日治時期)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初職高職時期(民國34-57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節 九年國教時期(民國57-72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四節 職校教育延伸至技術學院時期(民國72-88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完整技職教育體係時期(民國88年起)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章 重要計畫經費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美金援助教育計畫(民國41-59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節 世界銀行貸款計畫(民國59-63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四節 工職教育改進計畫與後續計畫(民國68-86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部行動方案(民國87-92年)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六節 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民國99-111年)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七節 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教育設施部分(民國98-101年)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八節 職業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民國107年至110年度)/ 林樹全、林英明
第九節 前瞻基礎建設——教育建設部分(民國106年至114年)/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節 原住民與新住民職業教育改進計畫(民國77年迄今)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四章 教育法令沿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職業教育法規公布與修訂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臺灣工業教育史從歷史發展沿革分期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五章 課程變革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民國初立與光復初期時期(民國初年至41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單位行業時期(民國42-72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三節 能力本位教學時期(民國72-75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四節 群集課程時期(民國75-87年) /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工職新課程時期(民國87-108年)/ 曾勘仁、林英明
第六節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程時期(民國108年起)/ 林樹全、林英明
第七節、實習場所與設備之歷史照片 / 翁鴻山、曾勘仁

第六章 重要政策推動
前言 / 曾勘仁
第一節 建教閤作(民國21年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二節 師資培育(民國4年迄今)/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三節 技藝競賽與創造力競賽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四節 技能檢定(民國62年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第五節 教育評鑑(民國65學年度迄109年)/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六節 教師專業成長與評鑑(民國95年起迄今)/ 林樹全、林英明
第七節 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之國民教育(民國72年至103年)/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八節 學年學分製(民國87年起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第九節 高職多元入學與四技二專多元入學 / 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節 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化與均質化(民國92年起迄今)/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一節 產學攜手閤作計畫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二節 高中職免學費方案 / 林樹全、林英明
第十三節 高中與高職學生比例調整(民國40年代至迄今)/ 曾勘仁、林英明

終章 結論與展望 / 翁鴻山、曾勘仁、林樹全、林英明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 1 :職業教育百年沿革大事記
附錄 2:全國高工類群一覽錶
附錄 3: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工業學校宜設置的分科
附錄 4:日治時期開授課程
附錄 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附錄 6: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執行情形
附錄 7:臺灣職業教育發展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635794
  • 規格:精裝 / 500頁 / 19 x 26 x 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編撰者的話


  臺灣在民國50年時期主要外銷產品以紡織、食品、電子零件組裝等勞力密集輕工業為主;70至80年時期在十大建設完成後,以鋼鐵、機械、石化等重工業為主,此時電子資訊業亦始萌芽,並在亞洲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中成為四小龍之首。於80年代經濟部工業局訂技術密集度與附加價值高、提高生產力並穩定產品品質等準則,提升產業結構與積極鼓勵工業,以因應國際市場的競爭,此時逐漸轉型邁嚮高科技產業。近年來政府推動十大新興工業、高科技產業發展與企業再升級等,期望打造成為科技島。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的臺灣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21年度預估是3萬5,244美元,與世界主要先進國傢相當。此種臺灣經濟奇蹟、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與經驗,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傢的典範,是發展經濟學研究中值得世人研究的典型成功例子,亦可作為後續永續發展的探討與檢討,故本書概要臺灣的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是一件有意義與價值之事。

  細數臺灣工業過去六十年來的成功發展經驗,在麵對各種不同時期如能源危機、東亞金融風暴及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的金融海嘯等挑戰,除政府務實產業政策、民間企業成功外轉型,臺灣的工業職業教育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實作技術、就業能力的人纔培育工作,擔負著重責大任是息息相關的。自1970年起高級工業職業體係學生在超過50職種的國際技能競賽,皆能每屆成績錶現優異、嶄露頭角並立足世界,深獲國際好評。顯示所培育的高工人纔,提供企業界優質基礎技術人力有著功不可沒的角色;這種紮穩基礎技術與技能、優質人格特質亦提供瞭高等技職或高等教育體係繼之培養成為高科技的工業人纔,實為工業發展歷程中的成功因素之一。故這些經驗與成功,與德國學徒製及其基本精神可謂毫不遜色。

  本書從日治時期開辦的實業教育、創設工業學校與擴增工業類實業教育談起,再說明戰後迄今的工業職業教育,包括戰後初期的改製及升格、美援時期的單位行業訓練、九年國教與高職發展時期、工職教育改進與工職教育調整時期、民國108年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程時期等內容作為序章。

  本書隨時代發展的課程變革、與時俱進的師資調整、設備提升與對工業教育重要政策的推動等,藉以探討臺灣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內容在編寫時採用時間作為橫坐標,以六大麵嚮章節作為縱坐標探討政府體製變革、依學校製度變革、重要計畫經費、教育法令沿革、課程變革及教學與實習設備、和重要政策推動等概要敘述,期能為歷史留下見證。

  在編纂期間承濛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提供撰稿資料,及廖錦文教授、許焴楨校長、林恭煌校長、劉丙燈校長、廖鴻銘主任、韓順興主任、蕭瑞人主任、張瀧升主任、陳奐璋主任、連世和老師等諸位先進協助提供很多政府公報、法令、學校特刊資料、文章與報告、照片、專傢學者書籍等作為參考文獻,方能將有關臺灣的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作概要性整理而成,特此錶達衷心感謝。然編輯係統性史料成冊,為費時、費神的艱辛工作與責任,編輯群在歷時多年編纂期間經多次討論、文獻探討、規劃分工、編輯、增修與排版校正再三,雖隻做概要性引述,仍有疏漏或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諸位先進、先賢不吝指教與斧正,以便再版時能訂正。

編撰者 謹識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試圖啃完前三章,坦白講,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就像在爬一座沒有扶手的陡峭樓梯。作者的敘事視角似乎過於宏觀和抽象,總是停留在“政府如何規劃”和“委員會如何設立”的層麵。我想找的那些關於機械、電子、紡織等具體工業領域,在不同階段是如何設置實習工廠、如何對接産業需求的細節,幾乎無跡可尋。舉個例子,當提到颱灣的石化工業崛起時,我本能地期待書中能描述一下當時的職業學校是如何緊急開設相關專業,師資力量從何而來,學生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瞭哪些技術難題,這些都是構成“工業職業教育史”不可或缺的血肉。然而,這本書裏,這一段曆史僅僅被濃縮成瞭一句“為適應國傢經濟發展戰略,相關學科設置得到優化調整”。這種處理方式,讓一個對技術史抱有期待的讀者感到極度的失落。這本書的價值可能更多在於為教育史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官方時間綫和政策框架,但對於希望通過生動的教育實踐來理解颱灣工業化進程的普通愛好者而言,它提供的卻是乾巴巴的骨架,缺乏滋養靈魂的血液。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時代局限性”。它似乎嚴格遵循瞭某種特定的曆史敘事框架,尤其在處理1970年代和1980年代工業轉型期的內容時,這種傾嚮尤為明顯。所有積極的政策都被置於絕對光明的麵下進行歌頌,而對於那些在轉型過程中被淘汰的傳統工藝或技能培訓體係,或者在精英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産生的張力,書中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深入的探討。比如,那些未能順利升入大學的“次等”學生,他們在職業學校的實際遭遇如何?他們麵對的設備是日益老舊還是持續更新?這些關乎教育公平性和個體命運的議題,在本書中被完全地“技術化”和“政策化”瞭。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多維度的、充滿矛盾和張力的曆史圖景,但這本書呈現的卻是一幅過於平坦和綫性的進步路綫圖。它似乎害怕觸及那些可能讓官方敘事産生裂痕的灰色地帶,最終導緻其對颱灣工業教育史的描繪,少瞭一種批判性的反思和更貼近人性的溫度。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復古瞭,封麵上的那種磨砂質感,讓我想起瞭小時候翻閱舊教科書的感覺。打開扉頁,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仿佛真的能聞到一股陳舊圖書館特有的木質香氣。不過,這書的內容排版嘛,就顯得有些……樸素瞭。字裏行間幾乎沒有插圖或者圖錶來輔助理解,完全是文字堆砌起來的敘述。我本來對“初、高級工業職業教育史”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日治時期技術人纔的培養模式,或者戰後颱灣工業起飛階段,那些技術學院是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專業體係的生動案例。很遺憾,這本書的重點似乎更多放在瞭政策法規的沿革和組織機構的變遷上,對於實際教學內容、學生生活細節,或者那些奠基人的奮鬥曆程,幾乎是一筆帶過。閱讀體驗上,除非你對那個時期的教育行政體係有極高的熱情,否則很容易在密集的專有名詞和年份中感到枯燥。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詳盡的檔案匯編,而非一本引人入勝的曆史讀物。對於想瞭解具體“人”的故事或者“技術”如何傳授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深度略顯不足,需要讀者自己具備很強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將這些條文式的記錄串聯起來。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典雅的刻闆”。它似乎完全沒有考慮到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句子結構冗長且充滿瞭倒裝和復雜的修飾語,很多地方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準確把握其含義。我必須承認,作者在搜集史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很多珍貴的原始文件和法令條文都被引用進來瞭,這無疑提升瞭資料的可靠性。但這種“一手資料堆砌”的方式,並沒有轉化為流暢的論述。閱讀時,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手動將那些法律條文和行政命令從復雜的句式中剝離齣來,纔能理解其背後的教育意圖。這本書更像是對不同曆史時期官方文告的係統性匯編,而非曆史學傢基於這些文告進行的批判性或整閤性論述。如果把這本書看作工具書,它或許能提供精確的日期和文本引用,但如果期待的是對曆史事件進行深入的因果分析和影響評估,那麼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顯得捉襟見肘。它更像是史料的“搬運工”,而非史實的“解讀師”。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者需要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專門研究特定年份某個教育機構設立的文獻工作者,這本書的索引和時間綫會是極大的便利。然而,作為一個對“職業教育如何塑造瞭颱灣的工程師群體”這一主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它在文化層麵的探討嚴重缺失。工業教育不僅僅是技術和法令的集閤,它也塑造瞭一種特定的職業倫理、社會階層觀念,甚至影響瞭傢庭的期望。書中完全沒有涉及職業教育畢業生在社會地位上的自我認同,或者社會對“技職齣身”人士的刻闆印象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這些文化社會學的視角,恰恰是讓曆史“活起來”的關鍵元素。這本書的缺失,使得讀者隻能看到颱灣工業技能人纔培養的“硬件配置”,卻看不到這套係統如何影響和塑造瞭無數個體的命運軌跡和整體的社會心態。它提供的是一份冰冷的藍圖,而非一份有溫度的社會編年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