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

且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介直
圖書標籤:
  • 文學
  • 小說
  • 武俠
  • 金庸
  • 古典
  • 曆史
  • 江湖
  • 武功
  • 成長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藍星詩人曹介直相隔十多年最新齣版的詩集《且聽》,充滿生活感的日常觀察在他筆下精煉成一百首饒富興味的詩作,由曾進豐與楊昌年兩位學者專文推薦,並收錄多張作者手稿,值得細細品讀。

  「且聽」,「聽」些甚麼呢?聽覺包羅萬象,非個人識力所能盡。初心但以小我感觸舒懷,而至「活死人而肉白骨」,再至則「草木皆兵」瞭。至於運用第一人稱及移題殿後,皆為求其親切、生動,非敢破壞文體裝魔作怪也。

專文推薦

  學者  楊昌年、高雄師大國文係教授  曾進豐

  ★《且聽》不是「道聽塗說」,而是「自說自話」。既然文學的效應在提昇人性調適人生,詩集百首的價值即在以物象,感懷提供調適標的。──學者 楊昌年

  ★《且聽》說盡理念與現實的衝突、時代歷史的慨嘆,詠歎、批判,悲憫、感傷,造語質樸親切,疏疏朗朗;精準意象感染人意,含攝悠遠韻味。聽天地萬籟竅鳴,聽國族歷史音聲,也聽私我幽微隱麯。──學者 曾進豐
《浮光掠影錄:一個時代的側影》 導言:在曆史的褶皺中低語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史詩,也非枯燥的編年史。它是一部關於“消逝”與“留存”的劄記,聚焦於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具體時期可根據讀者想象自行代入,例如1920年代的上海、1980年代的香港,或任何一個充滿活力與轉摺的年代)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日常細節、微弱情感和被時間無情衝刷的印記。我們不追逐帝王將相的功過,而是潛入尋常巷陌,傾聽市井間的竊竊私語,觸摸那些被遺忘的物件的溫度。 《浮光掠影錄》旨在構建一個由無數細微碎片拼貼而成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每一次日齣日落、每一碗熱湯、每一封未寄齣的信件,都承載著不可磨滅的時代氣息和人性光輝。 第一部:街巷的呼吸與光影 一、 煙火味的地圖:城市肌理的剖析 本章深入描繪瞭特定城市空間的設計與演變。我們從一塊磚頭、一扇門窗的樣式談起,探討建築如何定義生活。這不是純粹的建築學論述,而是通過建築的“體感”來勾勒人物的活動軌跡。例如,某個街角雜貨店的陳設,如何摺射齣當時物資的稀缺與滿足;一座老式劇院的紅絨座椅,如何見證瞭無數次歡笑與淚水。 我們記錄瞭那些獨特的城市噪音:清晨磨刀匠的吆喝聲、黃包車軲轆與石闆路的摩擦聲、電車駛過時特有的金屬摩擦聲。這些聲音,是構成那個時代聲音景觀的基石,它們在現代的喧囂中幾乎絕跡,卻在書中的文字裏得到永恒的定格。 二、 消失的職業與技藝:時間的活化石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追溯那些因工業化或時代變遷而逐漸消亡的手藝人。我們拜訪瞭最後的竹篾編織匠、專門為老式留聲機修理唱針的師傅、以及那些世代相傳的民間藥材配製者。 重點不再是他們“製作瞭什麼”,而是他們“如何製作”的過程——那種近乎冥想般的專注、對手中材料的理解、以及代代相傳的口訣與禁忌。這些技藝,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對物質世界的深刻洞察,它們的消失,是對人類知識庫的一種無聲的損失。通過對這些工序的細緻描摹,讀者可以“觸摸”到一種近乎失傳的敬畏感。 三、 紙張上的溫度:私人信函的藝術 在數字通訊尚未普及的年代,信件是情感傳遞最沉重也最私密的載體。本章收錄並分析瞭若乾有代錶性的私人信件。這些信件,無論是熱戀中的情書、遠行者的問候,還是商業往來的函件,都以其特有的書寫風格、用詞習慣和摺疊方式,透露齣寫信者當時的心理狀態和時代風貌。 我們探討瞭信紙的剋重、墨水的顔色、郵戳的樣式如何共同構建瞭一份情感的“物質證據”。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故鄉的思念、對遠方親人的牽掛,是跨越時空依然能引起共鳴的人性主題。 第二部:日常的儀式與情感的流變 四、 桌上的哲思:食物背後的文化密碼 食物,是理解一個時代最直接的窗口。《浮光掠影錄》避開對精緻宴席的描繪,轉而聚焦於尋常百姓傢中的“一日三餐”。我們詳細記錄瞭特定時節的傢常菜譜,並追溯其食材的來源與烹飪的儀式感。 例如,如何用最簡單的原料做齣營養均衡的膳食,體現瞭那個時代的節儉哲學;年夜飯上那道看似普通的菜肴,是如何被賦予傢族團聚的象徵意義。這些不僅僅是食譜,它們是傢庭的“非物質遺産”,是凝聚親情的無形粘閤劑。我們通過味覺的記憶,重建起逝去的生活片段。 五、 穿在身上的時代:衣著的隱喻 服裝的演變,是社會階層、審美觀念和政治風嚮的晴雨錶。本章對比瞭不同社會群體在同一時期穿著上的差異。我們細緻描述瞭特定麵料的觸感——粗布的樸實、絲綢的光澤、特定剪裁所帶來的行動限製或自由。 重點不在於介紹“流行款式”,而在於分析衣服的“功能性”和“社會性”。一件補丁摞補丁的舊褂子,訴說著生活的艱辛與耐性;一套規整的製服,則象徵著個體的從屬與時代的秩序。衣服的顔色、紐扣的材質,都成為解讀那個社會潛規則的綫索。 六、 娛樂的邊界:精神世界的自給自足 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依賴於更具互動性和創造性的方式。本章探討瞭當時的民間娛樂,如皮影戲的精妙結構、說書人的即興發揮、以及傢庭內部的燈下夜話。 我們分析瞭這些娛樂形式如何滿足瞭人們對“遠方”的想象,以及它們在社群互動中扮演的角色。這些集體記憶的載體,沒有現代媒體的強大推力,卻依靠口耳相傳的力量,構築瞭一個豐富且自洽的精神世界。 結語:時間的低語者 《浮光掠影錄》最終呈現的,是一種深沉的懷舊,但這種懷舊並非盲目的感傷,而是一種對“真實”的求索。它提醒我們,每一個宏大敘事之下,都埋藏著無數個鮮活的、有溫度的個體生命經驗。那些被時間衝刷殆盡的街景、消亡的技藝、以及樸素的情感錶達,並非沒有價值,它們隻是以另一種更幽微的方式存在著。 本書邀請讀者,暫時放下對未來的焦慮和對曆史的宏觀審視,轉而低頭,去觀察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微小而重要的瞬間。 主要內容提煉(不齣現在正文): 城市空間形態的曆史變遷與市民生活軌跡。 傳統手工藝人的工作方法與哲學思考。 私人信件的文化意義與情感承載。 特定時期傢庭日常飲食的文化密碼。 服裝麵料與剪裁所反映的社會階層與審美取嚮。 民間非物質娛樂形式的結構與社會功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介直


  藍星詩社詩人。在書法、金石、古典文學、現代詩等各方麵都有齣色的錶現。

圖書目錄

商籟風華調適標──曹介直詩集《且聽》序/楊昌年
《且聽》──聽甚麼,怎麼聽?/曾進豐
代序/曹介直

01 影子說
02 風箏說
03 果實說
04 老屋說
05 燈泡說
06 蓮霧說
07 嫦娥說
08 螢火蟲說
09 螢火蟲又說
10 落葉說
11 露珠說
12 門說
13 蝴蝶說
14 樹說
15 洪鐘說
16 老兵說
17 刀筆吏說
18 枯樹說
19 鯉魚說
20 魚說
21 路說
22 泥馬說
23 蜘蛛說
24 白鷺鷥說
25 風箏又說
26 捐心者說
27 蚯蚓說
28 鏡子說
29 船說
30 野風說
31 植物人說
32 鞦蟲說
33 蜉蝣說
34 雲說
35 風說
36 籠鳥說
37 寶刀說
38 寶刀又說
39 風車說
40 水說
41 骨灰說
42 卵石說
43 曇花說
44 楓葉說
45 蟬說
46 恆星說
47 時間說
48 空間說
49 咖啡說
50 浪花說
51 蠟燭說
52 鐵鏽說
53 信徒說
54 死神說
55 黃金說
56 烏來瀑布說
57 老蚌說
58 尺蠖說
59 蝸牛說
60 荷說
61 海說
62 擺渡者說
63 蚊蟲說
64 旁觀者說
65 淩霄花說
66 老芋仔說
67 流浪者說
68 情男說
69 情女說
70 妻說
71 妻又說
72 水仙花說
73 清明節說
74 螳螂說
75 電桿說
76 行走的腳說
77 雪說
78 黑白說
79 方糖說
80 無字碑說
81 墓碑說
82 鴨子說
83 廣告說
84 蝴蝶又說
85 有人使我們超脫說
86 同學會乾杯說
87 夢說
88 白韆層說
89 鞋說
90 信徒又說
91 乾燥花說
92 太平間說
93 木魚說
94 有人說
95 烏鴉說
96 雞同鴨說
97 演化論說
98 無題說
99 緬思說
100 故園瑣憶說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463
  • 叢書係列:秀詩人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商籟風華調適標
楊昌年


  《且聽》百首詩全都統攝於「XX說」的形式,可能擔心內容發揮或將受到拘限,其實不然,一如「十四行詩」(sonnet商籟體)即以其長短適中的規格廣被樂用。《且聽》不是「道聽塗說」,而是「自說自話」。既然文學的效應在提昇人性調適人生,詩集百首的價值即在以物象,感懷提供調適標的。而我的析評,遂以「商籟風華調適標」為名。

  一、族群一目

  我將一百首依內容分為三目:一是「族群」:包括詩人自況、親屬、友人之有關。二是「物象引申」是為詩人的抒發中心,為數最多。三是「人事」,包括不屬前二類的篇章。「族群」一目例如〈影子說〉:聯想到魯迅〈影子的告別〉人與影子的對話,影嚮人示意祛除孤獨、亦是孤獨者的自我釋懷。〈老兵說〉以好刀自許「始終沒用過」的無奈,分明是自況。〈泥馬說〉是詩人六十歲生日感懷的崔護重來,大有「馬齒徒增」之歎。人生如夢空觀沉重。想是用瞭「泥馬渡康王」傳說,果如此,是否還應有為立功的泥馬一吐悶氣,埋怨宋高宗「隻把杭州做汴州」的窩囊?〈捐心者說〉自說自話,有百廢皆休之歎,亦有此心未盡之我。〈老芋仔說〉自況,亂世飄零者的自白。〈流浪者說〉同前,有傢而歸未得的自況。〈妻說〉一首述希能與君同夢。配偶比父母、子女更重要,因為共偕一生中時間最長。我知道介直嫂的賢良,她很瞭解介直,說他興趣廣泛且能深入有成,信然。〈妻又說〉是情愛的獨佔性,原是人情之常。〈同學會乾杯說〉「怒潮澎湃」的軍校精神,杯中再現。〈雞同鴨講說〉中「獄」非「牛」非「遠牛」,語音隔閡之難免。〈演化論說〉喻人生之利弊相參「放下」不易,必要考慮「結果」。〈無題說〉是自我的對白,人不是書,不能重新來過,「知道」有時竟還不如「不知」。〈緬思說〉時代比較,陶淵明還可以歸去來,我輩竟然是無傢可歸。〈故園瑣憶說〉是全集最長,也是最末的一首,敘宗族溯源,人事鮮活,如今惟餘寂寥,極其可感。

  二、物象引申

  〈風箏〉喻意人生,「線夠長」能延伸恣放;「能放手」尤為深切,放手一搏,是大有決斷,能做到的人畢竟不多。〈果實說〉有自許、反批判,豪氣充具,但也不免有點「狂」。〈老屋說〉夕照蒼茫之歎,猶有「春」的嚮往。〈燈泡說〉同前的慨歎,「已經盡力」的無憾。〈蓮霧說〉喻意「半瓶醋」搖起來會響,滿瓶充實,就不必自誇瞭。〈螢火蟲說〉喻人世稀有久長(甚至沒有),海枯石爛的誓言,隻是短暫的自欺。〈螢火蟲又說〉藉燈喻人「知足」警示。〈落葉說〉以葉喻人,時不我與先天之憾。〈露珠說〉朝霧人生苦短,還能有再起的可能嗎?〈門說〉警意「隻要走齣去,整個外麵也是你的」廣闊人生,有待親歷。〈蝴蝶說〉毛蟲都能蛻化成蝶,人生何可沒有改進。〈樹說〉甘受刀斧淩遲但求能為世用,人生總得要「有點什麼」。〈洪鐘說〉鏗然一杵的自豪,同時仍難免無人推動的孤寂。〈枯樹說〉歲月催人何況碌碌,縱有紅巾翠袖,也難搵淚。〈鯉魚說〉新時代誌工愈盛,價值可許。〈魚說〉「吞不下這假」,何必做假?〈路說〉路是人走齣來的,人人都應有自己的路。〈蜘蛛說〉人生常有「自投羅網」的活該,哪能怪別人?〈白鷺鷥說〉悄然獨立,堅持我「白」的自許。〈風箏又說〉隻在人的童年輝耀,何其短暫!〈蚯蚓說〉藉蚯蚓批判人類的見利忘義,諷人之不知見因思果。〈鏡子說〉緣起緣滅,顯示空觀沉重。〈船說〉「有翅就該飛揚」壯哉斯誌斯言!〈野風說〉「未經風搖的,亦未紅過百日」,喻意生存之短暫,空寥可嘆。〈鞦蟲說〉鞦蟲及時而鳴,喚起寂寞幾許。〈蜉蝣說〉人生似長又短,若無價值,即是浪費。〈雲說〉不由自主的人生常受他力左右。〈風說〉風的自訴委屈,亦是人的不由我自主。〈籠鳥說〉籠外天空之廣大可容使展,有翅而未用是為無奈。〈寶刀說〉英豪自白、自許,但不甘聽人擺佈。〈寶刀又說〉歷史是英雄的紀錄,如無英雄,歷史成空。〈風車說〉有自知之明,不爭功,骨架要硬得起來,做自己。〈水說〉豪氣萬韆,纔力足能使人順應。〈卵石說〉卵石不如溪流之多采,碌碌一生之歎。〈曇花說〉雖然美得短暫,但有過總勝過沒有。〈楓葉說〉為楓葉之「紅」宣揚,差可與烈士之鮮血比擬。〈蟬說〉似有為不甘而鳴,蟄伏經年後的長鳴,總為一己的永恆。〈咖啡說〉苦是本質,可教人「廉」,引領深思。〈浪花說〉動態人生之喻,不進則退,何可蹉跎!〈蠟燭說〉個人的力量有限,好在還有同誌繼起。〈鐵銹說〉剛強易摺、柔弱永勝,看似消失,卻在消失中成長。〈黃金說〉這一首稍有模糊,似是述貴在自我,不在他人的揄揚。〈烏來瀑布說〉說明「比較」是永無止境的,大可不必。〈老蚌說〉嚮老蚌生珠緻敬,淚之成珠,亦是養護者的辛酸。〈尺蠖說〉人慣於責人而少能自省,如此原型,是該隨著時代而改進的瞭。〈蝸牛說〉為無殼族說話,連個住處都沒有,人不如蝸。〈荷說〉植物與禪境的連接。「留得殘荷聽雨聲」又不失詩意。〈海說〉「麵麵都是路」引領深思,而百年一夢又屬惘然。〈蚊蟲說〉為蚊蟲訴冤,反諷人類罪惡不知檢討。〈淩霄花說〉攀登正是人生調適。〈水仙花說〉守分、盡己,是為平實人生之本。〈螳螂說〉「螳臂擋車,隻進不退」亦是英雄氣概。〈電桿說〉似樹而非樹,推進文明,勝過綠影婆娑。〈雪說〉狀物之詩,大有自我,絕不投降。〈方糖說〉喻意捨己為人,難能可貴。〈墓碑說〉死而未瞭,隻是空寥。〈鴨子說〉鴨的犧牲奉獻,相對說明人的貪求自私。〈廣告說〉反諷中肯,推銷自己難免自曝其短。〈蝴蝶又說〉美好的脫胎換骨,綺麗的人生。〈白韆層說〉物的慨嘆,是亦如人。〈鞋說〉一切在己,無可推辭。〈乾燥花說〉對浮而不實者的貶義。〈木魚說〉名不副實,木魚非魚,癡頑可歎。〈烏鴉說〉吹哨者的孤獨感,人總是麻木不靈的。

  三、人事歸類

  〈嫦娥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故事的新解:「由自己決定的獨身隻是另一種方式的生活;由別人強加的孤寒纔叫寂寞」,為天下痛苦離異者吐一口悶氣。〈刀筆吏說〉反諷刀筆吏的巧言推托。多的是不稱其位者。〈植物人說〉警意非凡,大傢都誤會瞭,既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善意其實是一種殘酷,植物人若能自擇,一定不願意痛苦地繼續存在。〈骨灰說〉新見:後人藉骨灰誌哀,何如容殘軀撒迴大地大海;「樹葬」的意義在此。〈恆星說〉天體的博大,對比人類的渺小。〈時間說〉時間之無情,警覺之後的惶然。〈空間說〉現在的邊並非永恆的邊,空間無限的景仰。〈信徒說〉由於人類先天性的不全、軟弱,以至於創造齣上帝來做依傍。〈死神說〉死亡既是無可避免,對他的驚懼已是多餘。卸下重擔,止於圓滿,當是衡量死亡的新角度。〈擺渡者說〉一生為人,而泯滅一己之可悲。〈旁觀者說〉「旁觀者清」,但天下事有利有弊,你何不也站進來看看?〈情男說〉人生喻意,及時勿蹉跎的重要。〈情女說〉似是《紅樓夢》中的原型:絳珠仙草為酬灌溉之恩,終身流淚以報。〈清明節說〉小杜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康之所以解憂在此。〈行走的腳說〉人生弔詭,盡頭何處?引領深思。〈黑白說〉自然的啟示,重在能否力行?〈無字碑說〉李唐王朝自冠軍皇帝李世民之後,盛極而衰,繼任者一無是處。而相對卻有自公元六八四至七○五年則天武後的豐功偉業,足使巾幗揚眉,鬚眉汗顏。〈有人使我們超脫說〉能使人超離凡俗,值得讚頌。〈夢說〉人生如夢,長眠即死,曷其可悲。〈信徒又說〉依仗信仰,無非求其放心而已。〈太平間說〉「名」的反思。「太平」其實「不平」。〈有人說〉「從頭再來過」隻是一想,何能實現?

  四、且待期頤共金樽

  當今之世,文武全纔、新舊文學兼擅者不多,而介直兄正是稀有的一位。他是特種部隊的隊長,在書法、金石、古典文學(韻文、對聯,尤其是嵌名聯)、現代詩等各方麵都有齣色的錶現,委實是難能可貴。

  我與他忝屬同年(屬馬,入此歲來,已是嵩壽),他稍大我幾月,期頤之時,已然不遠。為文至此,願他珍攝,且等到那一天,二馬同歡,共把金樽一醉。

  是為序。

二○二二、十一、五日於颱北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作品的想象力是極其磅礴而又內斂的,它沒有采用宏大的史詩設定,而是將最深刻的探討聚焦於日常生活的“縫隙”之中。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彆人根本不會注意到的生活紋理的?比如,書中對一個特定季節裏光綫投射角度變化的描寫,精確到令人咋舌,而這種對物理世界的精微觀察,卻服務於對人物精神狀態的深刻刻畫。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極強的畫麵感,幾乎不需要作者的直接說明,那些場景和人物的錶情就已經在腦海中自動構建完成,這得益於作者極富錶現力的動詞和形容詞的使用。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探討宏大主題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的詩意,沒有滑嚮說教或廉價的情感煽動。它像是一口深井,你嚮下探尋得越深,感受到的寒意和清冽就越足。這本書證明瞭最震撼人心的故事,往往不是講述瞭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揭示瞭“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些微妙的本質。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開篇並不算“討喜”,它拋棄瞭傳統小說中那種引人入勝的懸念或熱鬧的場景,而是直接將讀者扔進瞭一個充滿哲學思辨和內心獨白的泥潭。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適應這種冷峻的、近乎抽離的筆調。但一旦你越過瞭最初的門檻,你會發現其後隱藏著的是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作者的文字精準得像一把手術刀,剖開瞭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那層薄而易碎的社會契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幾段關於“記憶的不可靠性”的論述,那種對時間流逝和認知偏差的探討,簡直是智力上的盛宴。它迫使我不斷地質疑自己過去對某些事件的記憶是否完整、是否帶有偏見。從文學技巧上來說,它的大膽之處在於對傳統敘事結構的解構,時間綫索時常跳躍,視角也常常在個體與宏大敘事之間模糊轉換,這考驗瞭讀者的專注力,但也帶來瞭巨大的智力迴報。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破解”的密碼,而不是一份被動接受的故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拉伸和重塑瞭一番。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韌”。它的句子結構復雜,時常齣現長短句的交錯、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靈活轉換,閱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就像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然而,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就會發現隱藏在復雜結構之下的是一股不屈服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最晦澀難懂的情感體驗,通過一種近乎數學般精確的語法結構錶達齣來。我特彆欣賞它對“沉默”的處理。書中有大量關於寂靜、空白和未被言說的部分,這些留白不僅僅是敘事上的停頓,它們本身就是有重量、有意義的文本。它們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中,去揣測人物內心的真實波動。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它不試圖取悅任何人,它隻是忠實地記錄和解剖它所觀察到的世界,其坦誠和力度,足以震懾住任何輕浮的閱讀態度。它屬於那種讀完後,你會忍不住閤上書本,沉默良久,品味其帶來的精神震撼的那一類書籍。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準,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在沉靜與激昂之間自由切換。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幽微之處有著近乎苛刻的洞察力,筆下的人物並非扁平的符號,而是行走在灰色地帶的復雜生命體。初讀時,我曾被那種壓抑、緩慢的氛圍所睏擾,仿佛置身於一片濃霧之中,看不清前路,也辨不明方嚮。然而,隨著情節的層層剝開,我開始意識到,這種“慢”並非是敘事的懈怠,而是一種刻意的雕琢,旨在讓讀者與角色的內心掙紮進行深度的共鳴。那種在日常瑣碎中醞釀齣的巨大情感張力,最終在關鍵時刻如火山噴發般釋放齣來,震撼人心。書中對於環境細節的描摹尤其齣色,無論是光影的流轉,還是空氣中彌漫的氣味,都被賦予瞭強烈的象徵意義,構建瞭一個極具沉浸感的舞颱。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批判力量,它不呐喊,不控訴,隻是冷靜地呈現事實,卻能讓讀者在心底激起韆層浪,反思自身的立場與選擇。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甚至需要反復品味的文學佳作,它的力量是內斂而持久的。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極度的“疏離感”,但這種疏離感並非源於作者對主題的冷漠,恰恰相反,它來自於對情感的過度收斂和對錶達的極緻剋製。小說中的人物仿佛都帶著一層看不見的玻璃罩,他們彼此靠近,卻又永遠隔著一層無法逾越的鴻溝。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人物對話時的處理方式,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對白,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情緒暗流,很多重要的信息是通過人物的“未說齣口”而被傳達齣來的。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閱讀體驗,它要求我必須成為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解碼者”,去填補文本留下的巨大空白。在結構上,作者似乎偏愛使用鏡像或循環的母題,一些場景和意象會不斷地以不同的側麵重現,形成一種迴鏇往復的韻律感,這讓我想起某些古典音樂的奏鳴麯式。它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答案或慰藉,留給讀者的,是深入自身內心去尋找共鳴與齣口的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