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

且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介直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武侠
  • 金庸
  • 古典
  • 历史
  • 江湖
  • 武功
  • 成长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藍星詩人曹介直相隔十多年最新出版的詩集《且聽》,充滿生活感的日常觀察在他筆下精煉成一百首饒富興味的詩作,由曾進豐與楊昌年兩位學者專文推薦,並收錄多張作者手稿,值得細細品讀。

  「且聽」,「聽」些甚麼呢?聽覺包羅萬象,非個人識力所能盡。初心但以小我感觸舒懷,而至「活死人而肉白骨」,再至則「草木皆兵」了。至於運用第一人稱及移題殿後,皆為求其親切、生動,非敢破壞文體裝魔作怪也。

專文推薦

  學者  楊昌年、高雄師大國文系教授  曾進豐

  ★《且聽》不是「道聽塗說」,而是「自說自話」。既然文學的效應在提昇人性調適人生,詩集百首的價值即在以物象,感懷提供調適標的。──學者 楊昌年

  ★《且聽》說盡理念與現實的衝突、時代歷史的慨嘆,詠歎、批判,悲憫、感傷,造語質樸親切,疏疏朗朗;精準意象感染人意,含攝悠遠韻味。聽天地萬籟竅鳴,聽國族歷史音聲,也聽私我幽微隱曲。──學者 曾進豐
《浮光掠影录:一个时代的侧影》 导言:在历史的褶皱中低语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也非枯燥的编年史。它是一部关于“消逝”与“留存”的札记,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具体时期可根据读者想象自行代入,例如1920年代的上海、1980年代的香港,或任何一个充满活力与转折的年代)中,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日常细节、微弱情感和被时间无情冲刷的印记。我们不追逐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潜入寻常巷陌,倾听市井间的窃窃私语,触摸那些被遗忘的物件的温度。 《浮光掠影录》旨在构建一个由无数细微碎片拼贴而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碗热汤、每一封未寄出的信件,都承载着不可磨灭的时代气息和人性光辉。 第一部:街巷的呼吸与光影 一、 烟火味的地图:城市肌理的剖析 本章深入描绘了特定城市空间的设计与演变。我们从一块砖头、一扇门窗的样式谈起,探讨建筑如何定义生活。这不是纯粹的建筑学论述,而是通过建筑的“体感”来勾勒人物的活动轨迹。例如,某个街角杂货店的陈设,如何折射出当时物资的稀缺与满足;一座老式剧院的红绒座椅,如何见证了无数次欢笑与泪水。 我们记录了那些独特的城市噪音:清晨磨刀匠的吆喝声、黄包车轱辘与石板路的摩擦声、电车驶过时特有的金属摩擦声。这些声音,是构成那个时代声音景观的基石,它们在现代的喧嚣中几乎绝迹,却在书中的文字里得到永恒的定格。 二、 消失的职业与技艺:时间的活化石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追溯那些因工业化或时代变迁而逐渐消亡的手艺人。我们拜访了最后的竹篾编织匠、专门为老式留声机修理唱针的师傅、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药材配制者。 重点不再是他们“制作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制作”的过程——那种近乎冥想般的专注、对手中材料的理解、以及代代相传的口诀与禁忌。这些技艺,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物质世界的深刻洞察,它们的消失,是对人类知识库的一种无声的损失。通过对这些工序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触摸”到一种近乎失传的敬畏感。 三、 纸张上的温度:私人信函的艺术 在数字通讯尚未普及的年代,信件是情感传递最沉重也最私密的载体。本章收录并分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无论是热恋中的情书、远行者的问候,还是商业往来的函件,都以其特有的书写风格、用词习惯和折叠方式,透露出写信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时代风貌。 我们探讨了信纸的克重、墨水的颜色、邮戳的样式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份情感的“物质证据”。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思念、对远方亲人的牵挂,是跨越时空依然能引起共鸣的人性主题。 第二部:日常的仪式与情感的流变 四、 桌上的哲思:食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食物,是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窗口。《浮光掠影录》避开对精致宴席的描绘,转而聚焦于寻常百姓家中的“一日三餐”。我们详细记录了特定时节的家常菜谱,并追溯其食材的来源与烹饪的仪式感。 例如,如何用最简单的原料做出营养均衡的膳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节俭哲学;年夜饭上那道看似普通的菜肴,是如何被赋予家族团聚的象征意义。这些不仅仅是食谱,它们是家庭的“非物质遗产”,是凝聚亲情的无形粘合剂。我们通过味觉的记忆,重建起逝去的生活片段。 五、 穿在身上的时代:衣着的隐喻 服装的演变,是社会阶层、审美观念和政治风向的晴雨表。本章对比了不同社会群体在同一时期穿着上的差异。我们细致描述了特定面料的触感——粗布的朴实、丝绸的光泽、特定剪裁所带来的行动限制或自由。 重点不在于介绍“流行款式”,而在于分析衣服的“功能性”和“社会性”。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旧褂子,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耐性;一套规整的制服,则象征着个体的从属与时代的秩序。衣服的颜色、纽扣的材质,都成为解读那个社会潜规则的线索。 六、 娱乐的边界:精神世界的自给自足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依赖于更具互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本章探讨了当时的民间娱乐,如皮影戏的精妙结构、说书人的即兴发挥、以及家庭内部的灯下夜话。 我们分析了这些娱乐形式如何满足了人们对“远方”的想象,以及它们在社群互动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集体记忆的载体,没有现代媒体的强大推力,却依靠口耳相传的力量,构筑了一个丰富且自洽的精神世界。 结语:时间的低语者 《浮光掠影录》最终呈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怀旧,但这种怀旧并非盲目的感伤,而是一种对“真实”的求索。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宏大叙事之下,都埋藏着无数个鲜活的、有温度的个体生命经验。那些被时间冲刷殆尽的街景、消亡的技艺、以及朴素的情感表达,并非没有价值,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更幽微的方式存在着。 本书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历史的宏观审视,转而低头,去观察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微小而重要的瞬间。 主要内容提炼(不出现在正文): 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变迁与市民生活轨迹。 传统手工艺人的工作方法与哲学思考。 私人信件的文化意义与情感承载。 特定时期家庭日常饮食的文化密码。 服装面料与剪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与审美取向。 民间非物质娱乐形式的结构与社会功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介直


  藍星詩社詩人。在書法、金石、古典文學、現代詩等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

图书目录

商籟風華調適標──曹介直詩集《且聽》序/楊昌年
《且聽》──聽甚麼,怎麼聽?/曾進豐
代序/曹介直

01 影子說
02 風箏說
03 果實說
04 老屋說
05 燈泡說
06 蓮霧說
07 嫦娥說
08 螢火蟲說
09 螢火蟲又說
10 落葉說
11 露珠說
12 門說
13 蝴蝶說
14 樹說
15 洪鐘說
16 老兵說
17 刀筆吏說
18 枯樹說
19 鯉魚說
20 魚說
21 路說
22 泥馬說
23 蜘蛛說
24 白鷺鷥說
25 風箏又說
26 捐心者說
27 蚯蚓說
28 鏡子說
29 船說
30 野風說
31 植物人說
32 秋蟲說
33 蜉蝣說
34 雲說
35 風說
36 籠鳥說
37 寶刀說
38 寶刀又說
39 風車說
40 水說
41 骨灰說
42 卵石說
43 曇花說
44 楓葉說
45 蟬說
46 恆星說
47 時間說
48 空間說
49 咖啡說
50 浪花說
51 蠟燭說
52 鐵鏽說
53 信徒說
54 死神說
55 黃金說
56 烏來瀑布說
57 老蚌說
58 尺蠖說
59 蝸牛說
60 荷說
61 海說
62 擺渡者說
63 蚊蟲說
64 旁觀者說
65 凌霄花說
66 老芋仔說
67 流浪者說
68 情男說
69 情女說
70 妻說
71 妻又說
72 水仙花說
73 清明節說
74 螳螂說
75 電桿說
76 行走的腳說
77 雪說
78 黑白說
79 方糖說
80 無字碑說
81 墓碑說
82 鴨子說
83 廣告說
84 蝴蝶又說
85 有人使我們超脫說
86 同學會乾杯說
87 夢說
88 白千層說
89 鞋說
90 信徒又說
91 乾燥花說
92 太平間說
93 木魚說
94 有人說
95 烏鴉說
96 雞同鴨說
97 演化論說
98 無題說
99 緬思說
100 故園瑣憶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87463
  • 叢書系列:秀詩人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商籟風華調適標
楊昌年


  《且聽》百首詩全都統攝於「XX說」的形式,可能擔心內容發揮或將受到拘限,其實不然,一如「十四行詩」(sonnet商籟體)即以其長短適中的規格廣被樂用。《且聽》不是「道聽塗說」,而是「自說自話」。既然文學的效應在提昇人性調適人生,詩集百首的價值即在以物象,感懷提供調適標的。而我的析評,遂以「商籟風華調適標」為名。

  一、族群一目

  我將一百首依內容分為三目:一是「族群」:包括詩人自況、親屬、友人之有關。二是「物象引申」是為詩人的抒發中心,為數最多。三是「人事」,包括不屬前二類的篇章。「族群」一目例如〈影子說〉:聯想到魯迅〈影子的告別〉人與影子的對話,影向人示意祛除孤獨、亦是孤獨者的自我釋懷。〈老兵說〉以好刀自許「始終沒用過」的無奈,分明是自況。〈泥馬說〉是詩人六十歲生日感懷的崔護重來,大有「馬齒徒增」之歎。人生如夢空觀沉重。想是用了「泥馬渡康王」傳說,果如此,是否還應有為立功的泥馬一吐悶氣,埋怨宋高宗「只把杭州做汴州」的窩囊?〈捐心者說〉自說自話,有百廢皆休之歎,亦有此心未盡之我。〈老芋仔說〉自況,亂世飄零者的自白。〈流浪者說〉同前,有家而歸未得的自況。〈妻說〉一首述希能與君同夢。配偶比父母、子女更重要,因為共偕一生中時間最長。我知道介直嫂的賢良,她很了解介直,說他興趣廣泛且能深入有成,信然。〈妻又說〉是情愛的獨佔性,原是人情之常。〈同學會乾杯說〉「怒潮澎湃」的軍校精神,杯中再現。〈雞同鴨講說〉中「獄」非「牛」非「遠牛」,語音隔閡之難免。〈演化論說〉喻人生之利弊相參「放下」不易,必要考慮「結果」。〈無題說〉是自我的對白,人不是書,不能重新來過,「知道」有時竟還不如「不知」。〈緬思說〉時代比較,陶淵明還可以歸去來,我輩竟然是無家可歸。〈故園瑣憶說〉是全集最長,也是最末的一首,敘宗族溯源,人事鮮活,如今惟餘寂寥,極其可感。

  二、物象引申

  〈風箏〉喻意人生,「線夠長」能延伸恣放;「能放手」尤為深切,放手一搏,是大有決斷,能做到的人畢竟不多。〈果實說〉有自許、反批判,豪氣充具,但也不免有點「狂」。〈老屋說〉夕照蒼茫之歎,猶有「春」的嚮往。〈燈泡說〉同前的慨歎,「已經盡力」的無憾。〈蓮霧說〉喻意「半瓶醋」搖起來會響,滿瓶充實,就不必自誇了。〈螢火蟲說〉喻人世稀有久長(甚至沒有),海枯石爛的誓言,只是短暫的自欺。〈螢火蟲又說〉借燈喻人「知足」警示。〈落葉說〉以葉喻人,時不我與先天之憾。〈露珠說〉朝霧人生苦短,還能有再起的可能嗎?〈門說〉警意「只要走出去,整個外面也是你的」廣闊人生,有待親歷。〈蝴蝶說〉毛蟲都能蛻化成蝶,人生何可沒有改進。〈樹說〉甘受刀斧凌遲但求能為世用,人生總得要「有點什麼」。〈洪鐘說〉鏗然一杵的自豪,同時仍難免無人推動的孤寂。〈枯樹說〉歲月催人何況碌碌,縱有紅巾翠袖,也難搵淚。〈鯉魚說〉新時代志工愈盛,價值可許。〈魚說〉「吞不下這假」,何必做假?〈路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人人都應有自己的路。〈蜘蛛說〉人生常有「自投羅網」的活該,哪能怪別人?〈白鷺鷥說〉悄然獨立,堅持我「白」的自許。〈風箏又說〉只在人的童年輝耀,何其短暫!〈蚯蚓說〉借蚯蚓批判人類的見利忘義,諷人之不知見因思果。〈鏡子說〉緣起緣滅,顯示空觀沉重。〈船說〉「有翅就該飛揚」壯哉斯志斯言!〈野風說〉「未經風搖的,亦未紅過百日」,喻意生存之短暫,空寥可嘆。〈秋蟲說〉秋蟲及時而鳴,喚起寂寞幾許。〈蜉蝣說〉人生似長又短,若無價值,即是浪費。〈雲說〉不由自主的人生常受他力左右。〈風說〉風的自訴委屈,亦是人的不由我自主。〈籠鳥說〉籠外天空之廣大可容使展,有翅而未用是為無奈。〈寶刀說〉英豪自白、自許,但不甘聽人擺佈。〈寶刀又說〉歷史是英雄的紀錄,如無英雄,歷史成空。〈風車說〉有自知之明,不爭功,骨架要硬得起來,做自己。〈水說〉豪氣萬千,才力足能使人順應。〈卵石說〉卵石不如溪流之多采,碌碌一生之歎。〈曇花說〉雖然美得短暫,但有過總勝過沒有。〈楓葉說〉為楓葉之「紅」宣揚,差可與烈士之鮮血比擬。〈蟬說〉似有為不甘而鳴,蟄伏經年後的長鳴,總為一己的永恆。〈咖啡說〉苦是本質,可教人「廉」,引領深思。〈浪花說〉動態人生之喻,不進則退,何可蹉跎!〈蠟燭說〉個人的力量有限,好在還有同志繼起。〈鐵銹說〉剛強易折、柔弱永勝,看似消失,卻在消失中成長。〈黃金說〉這一首稍有模糊,似是述貴在自我,不在他人的揄揚。〈烏來瀑布說〉說明「比較」是永無止境的,大可不必。〈老蚌說〉向老蚌生珠致敬,淚之成珠,亦是養護者的辛酸。〈尺蠖說〉人慣於責人而少能自省,如此原型,是該隨著時代而改進的了。〈蝸牛說〉為無殼族說話,連個住處都沒有,人不如蝸。〈荷說〉植物與禪境的連接。「留得殘荷聽雨聲」又不失詩意。〈海說〉「面面都是路」引領深思,而百年一夢又屬惘然。〈蚊蟲說〉為蚊蟲訴冤,反諷人類罪惡不知檢討。〈凌霄花說〉攀登正是人生調適。〈水仙花說〉守分、盡己,是為平實人生之本。〈螳螂說〉「螳臂擋車,只進不退」亦是英雄氣概。〈電桿說〉似樹而非樹,推進文明,勝過綠影婆娑。〈雪說〉狀物之詩,大有自我,絕不投降。〈方糖說〉喻意捨己為人,難能可貴。〈墓碑說〉死而未了,只是空寥。〈鴨子說〉鴨的犧牲奉獻,相對說明人的貪求自私。〈廣告說〉反諷中肯,推銷自己難免自曝其短。〈蝴蝶又說〉美好的脫胎換骨,綺麗的人生。〈白千層說〉物的慨嘆,是亦如人。〈鞋說〉一切在己,無可推辭。〈乾燥花說〉對浮而不實者的貶義。〈木魚說〉名不副實,木魚非魚,痴頑可歎。〈烏鴉說〉吹哨者的孤獨感,人總是麻木不靈的。

  三、人事歸類

  〈嫦娥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故事的新解:「由自己決定的獨身只是另一種方式的生活;由別人強加的孤寒才叫寂寞」,為天下痛苦離異者吐一口悶氣。〈刀筆吏說〉反諷刀筆吏的巧言推托。多的是不稱其位者。〈植物人說〉警意非凡,大家都誤會了,既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善意其實是一種殘酷,植物人若能自擇,一定不願意痛苦地繼續存在。〈骨灰說〉新見:後人藉骨灰誌哀,何如容殘軀撒回大地大海;「樹葬」的意義在此。〈恆星說〉天體的博大,對比人類的渺小。〈時間說〉時間之無情,警覺之後的惶然。〈空間說〉現在的邊並非永恆的邊,空間無限的景仰。〈信徒說〉由於人類先天性的不全、軟弱,以至於創造出上帝來做依傍。〈死神說〉死亡既是無可避免,對他的驚懼已是多餘。卸下重擔,止於圓滿,當是衡量死亡的新角度。〈擺渡者說〉一生為人,而泯滅一己之可悲。〈旁觀者說〉「旁觀者清」,但天下事有利有弊,你何不也站進來看看?〈情男說〉人生喻意,及時勿蹉跎的重要。〈情女說〉似是《紅樓夢》中的原型:絳珠仙草為酬灌溉之恩,終身流淚以報。〈清明節說〉小杜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康之所以解憂在此。〈行走的腳說〉人生弔詭,盡頭何處?引領深思。〈黑白說〉自然的啟示,重在能否力行?〈無字碑說〉李唐王朝自冠軍皇帝李世民之後,盛極而衰,繼任者一無是處。而相對卻有自公元六八四至七○五年則天武后的豐功偉業,足使巾幗揚眉,鬚眉汗顏。〈有人使我們超脫說〉能使人超離凡俗,值得讚頌。〈夢說〉人生如夢,長眠即死,曷其可悲。〈信徒又說〉依仗信仰,無非求其放心而已。〈太平間說〉「名」的反思。「太平」其實「不平」。〈有人說〉「從頭再來過」只是一想,何能實現?

  四、且待期頤共金樽

  當今之世,文武全才、新舊文學兼擅者不多,而介直兄正是稀有的一位。他是特種部隊的隊長,在書法、金石、古典文學(韻文、對聯,尤其是嵌名聯)、現代詩等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委實是難能可貴。

  我與他忝屬同年(屬馬,入此歲來,已是嵩壽),他稍大我幾月,期頤之時,已然不遠。為文至此,願他珍攝,且等到那一天,二馬同歡,共把金樽一醉。

  是為序。

二○二二、十一、五日於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并不算“讨喜”,它抛弃了传统小说中那种引人入胜的悬念或热闹的场景,而是直接将读者扔进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内心独白的泥潭。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这种冷峻的、近乎抽离的笔调。但一旦你越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其后隐藏着的是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作者的文字精准得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那层薄而易碎的社会契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段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论述,那种对时间流逝和认知偏差的探讨,简直是智力上的盛宴。它迫使我不断地质疑自己过去对某些事件的记忆是否完整、是否带有偏见。从文学技巧上来说,它的大胆之处在于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时间线索时常跳跃,视角也常常在个体与宏大叙事之间模糊转换,这考验了读者的专注力,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智力回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破解”的密码,而不是一份被动接受的故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和重塑了一番。

评分

这部作品的想象力是极其磅礴而又内敛的,它没有采用宏大的史诗设定,而是将最深刻的探讨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缝隙”之中。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别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生活纹理的?比如,书中对一个特定季节里光线投射角度变化的描写,精确到令人咋舌,而这种对物理世界的精微观察,却服务于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深刻刻画。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极强的画面感,几乎不需要作者的直接说明,那些场景和人物的表情就已经在脑海中自动构建完成,这得益于作者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探讨宏大主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诗意,没有滑向说教或廉价的情感煽动。它像是一口深井,你向下探寻得越深,感受到的寒意和清冽就越足。这本书证明了最震撼人心的故事,往往不是讲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微妙的本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极度的“疏离感”,但这种疏离感并非源于作者对主题的冷漠,恰恰相反,它来自于对情感的过度收敛和对表达的极致克制。小说中的人物仿佛都带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他们彼此靠近,却又永远隔着一层无法逾越的鸿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人物对话时的处理方式,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白,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情绪暗流,很多重要的信息是通过人物的“未说出口”而被传达出来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它要求我必须成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解码者”,去填补文本留下的巨大空白。在结构上,作者似乎偏爱使用镜像或循环的母题,一些场景和意象会不断地以不同的侧面重现,形成一种回旋往复的韵律感,这让我想起某些古典音乐的奏鸣曲式。它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慰藉,留给读者的,是深入自身内心去寻找共鸣与出口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韧”。它的句子结构复杂,时常出现长短句的交错、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灵活转换,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就像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就会发现隐藏在复杂结构之下的是一股不屈服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晦涩难懂的情感体验,通过一种近乎数学般精确的语法结构表达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对“沉默”的处理。书中有大量关于寂静、空白和未被言说的部分,这些留白不仅仅是叙事上的停顿,它们本身就是有重量、有意义的文本。它们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揣测人物内心的真实波动。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不试图取悦任何人,它只是忠实地记录和解剖它所观察到的世界,其坦诚和力度,足以震慑住任何轻浮的阅读态度。它属于那种读完后,你会忍不住合上书本,沉默良久,品味其带来的精神震撼的那一类书籍。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在沉静与激昂之间自由切换。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苛刻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并非扁平的符号,而是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复杂生命体。初读时,我曾被那种压抑、缓慢的氛围所困扰,仿佛置身于一片浓雾之中,看不清前路,也辨不明方向。然而,随着情节的层层剥开,我开始意识到,这种“慢”并非是叙事的懈怠,而是一种刻意的雕琢,旨在让读者与角色的内心挣扎进行深度的共鸣。那种在日常琐碎中酝酿出的巨大情感张力,最终在关键时刻如火山喷发般释放出来,震撼人心。书中对于环境细节的描摹尤其出色,无论是光影的流转,还是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构建了一个极具沉浸感的舞台。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它不呐喊,不控诉,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却能让读者在心底激起千层浪,反思自身的立场与选择。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反复品味的文学佳作,它的力量是内敛而持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