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之名?:10道公衛政策倫理難題,培養公民思辨力

以健康之名?:10道公衛政策倫理難題,培養公民思辨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明叡
圖書標籤:
  • 公共衛生
  • 倫理學
  • 政策分析
  • 思辨力
  • 健康
  • 公民教育
  • 醫學倫理
  • 社會責任
  • 決策
  • 公共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瞭防疫,國傢能不能用科技工具監控我的行蹤?
為瞭防止工傷,政府可不可以立法限製工作時數,甚至內容?
為瞭追求更好的健康,會不會犧牲其他的價值?
後疫情時代,公民必備的獨立思考訓練!

  在《以健康之名?》中,新生代公共衛生學者與實務工作者聯手齣擊,從臺灣的本土案例齣發,提齣10道具體的政策挑戰,並且剖析其中的倫理難題;書中不直接提供正確答案,而是引領讀者一起思考:怎樣纔是「好」的公共衛生政策。
 
  有別於傳統分析聚焦於政策的可行性與成本效益,本書強調「民主、法治」與「正義、反壓迫」的麵嚮,同時兼顧政策「製定過程」和「造成結果」,將更多價值帶入讀者的視野之中。
 
  本書不僅適閤公衛、醫學、社工、福利等領域的學生和實務工作者,也寫給所有關心政策對錯好壞、希望想得更深的公民們,邀請你一同踏上思辨之旅!

好評推薦

  ▍專文領讀
  吳建昌(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雷文玫(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聯閤推薦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洪廣冀(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
  陳信聰(公視新聞部製作人)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兼內容長)
 
《公共衛生倫理學的核心議題與實踐挑戰》 本書簡介 《公共衛生倫理學的核心議題與實踐挑戰》深入探討瞭公共衛生領域中那些錯綜復雜、涉及社會公平、個人自由與集體福祉的核心倫理睏境。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政策案例,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觀的理論框架,用以審視公共衛生決策背後的道德基礎、價值衝突以及應對策略。 全書分為四大核心闆塊,旨在係統梳理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基石、應用場景、前沿爭議及方法論。 第一部分:公共衛生倫理學的理論基石與曆史演進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公共衛生倫理學的獨特範疇,將其與臨床醫學倫理學進行清晰區分。公共衛生實踐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目標受眾的尺度——群體而非個體,這帶來瞭權力運用、資源分配和風險乾預上的根本性倫理張力。 我們迴顧瞭公共衛生倫理思想的曆史脈絡,從19世紀環境衛生運動中萌芽的“社會責任”觀念,到20世紀中葉大規模乾預(如疫苗接種運動、禁煙立法)所引發的自由主義批判。重點分析瞭功利主義(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和道義論(強調個體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在公共衛生決策中的張力與融閤。 此外,本部分詳細闡述瞭“預防的倫理”(Ethics of Prevention)的核心原則,特彆是“傷害原則”(Harm Principle)在公共衛生乾預中的適用邊界。當預防措施可能限製公民的自主選擇權時,衡量乾預的閤理性與必要性成為關鍵的倫理考量。我們考察瞭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在評估乾預強度與預期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時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資源公平分配與社會正義的倫理審視 公共衛生資源,無論是以醫療服務、疫苗、檢測能力還是健康教育資源的形式存在,都是有限的。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這些資源,是公共衛生倫理學中最具爭議的領域之一。 本章詳細剖析瞭分配正義的幾種主要理論模型:需求優先、貢獻優先、平等主義以及基於機會公平的分配策略。書中通過一係列理論模型推演,探討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大流行病初期)中,如何設計透明且可辯護的分配矩陣,以平衡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與對整體效率的追求。 更進一步,本書深入探討瞭“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ities)背後的結構性倫理責任。我們不再僅僅將健康差異視為統計現象,而是將其視為社會結構性失靈的體現。這要求公共衛生部門超越傳統的醫療服務提供,承擔起倡導社會公正、消除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的倫理責任。我們分析瞭在住房、教育、就業等非醫療領域進行倫理乾預的必要性與復雜性。 第三部分:群體乾預中的個人自主權與社會義務 公共衛生實踐的本質往往涉及對個體行為的限製或引導,以維護群體健康。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在何種條件下,社會可以正當地乾預個人的自由選擇。 我們細緻辨析瞭“強製性乾預”(Mandatory Interventions)的倫理界限,包括強製隔離、強製疫苗接種、以及特定人群的職業限製等。關鍵的倫理分析點在於:乾預的有效性證據是否確鑿?是否存在傷害更小的替代方案(Least Restrictive Means)?以及乾預的持續時間與解除機製是否清晰明確? 本部分還探討瞭信息披露與知情同意在群體乾預中的變通。例如,在疫情追蹤和接觸者通知中,如何平衡個人隱私權(特彆是健康數據隱私)與集體風險管理的需求。我們審視瞭數據倫理在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中的角色,強調去標識化、數據安全以及防止“監控資本主義”在健康領域侵蝕公民信任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前沿領域的倫理挑戰與全球公共衛生責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公共衛生倫理學麵臨著新的、復雜的應用場景。 在生物倫理學交叉領域,本書討論瞭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在預防特定疾病傳播中的潛在應用,以及如何跨代際地評估這些技術帶來的長期倫理風險。 在全球衛生領域,本書聚焦於“全球衛生正義”(Global Health Justice)。這包括對待全球疫苗分配的“民族主義”傾嚮的倫理批判、跨國界的疾病監測與信息共享的責任機製,以及發達國傢對全球弱勢地區進行能力建設的道德義務。我們分析瞭國際衛生條例(IHR)在倫理約束力上的局限性,並探討瞭建立更具道德約束力的全球衛生治理框架的可能性。 最後,本書強調瞭公共衛生領域的問責製(Accountability)與透明度。在公共衛生決策失誤或引發嚴重社會反彈時,問責機製的設計至關重要。倫理要求決策過程必須對公眾開放,決策者必須對其基於科學和道德的判斷承擔責任,從而重建並維護公眾對公共衛生機構的信任——這是任何有效衛生乾預的基石。 總結 《公共衛生倫理學的核心議題與實踐挑戰》旨在為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政策製定者、法學界人士以及關注社會公平的公民提供一套嚴謹的倫理分析工具。本書堅持認為,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倫理共識之上,在維護集體健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護每一個體的尊嚴與權利。它引導讀者超越技術細節,直麵那些定義我們社會價值的深刻道德抉擇。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葉明叡


  (很久沒有運作沉潛中的)公醫時代成員,研究興趣為追問一些公共衛生政策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的問題,中、長程野心是想要讓公衛倫理成為一個閤法的研究領域。現任教於臺大公衛係。

劉曦宸

  齣生於陽明山腳下的野孩子,從小關心自然生態。因為SARS而選擇念流行病學,但隨著成長發現原來健康不是個人能憑一己之力追求的目標,轉而研究社會流病,並關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勞動健康政策。傢裡有兩隻貓,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博士,現任教於文化大學勞動係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謀求健康未來(吳建昌)
推薦序 打開公衛決策的專業黑盒子(雷文玫)
作者群簡介
序言 區分「規範」與「經驗」的心法(葉明叡)
背景介紹A 本書使用方法:拆解政策的分析架構(葉明叡、劉曦宸)
背景介紹B 政策閤法化:民主政治的背景條件(張紘綸、葉明叡、劉曦宸)

第一篇 日常介入
思辨1 在過與不及之間:當代臺灣的生育政策論辯 (1950s-2010s)(張邦彥)
思辨2 篩檢政策下的個人風險管理:以子宮頸癌篩檢技術為例(王業翰)
思辨3 齣錢、齣力、走齣去:社區關懷據點的接案生涯之活躍老化(蔡博方)

第二篇 價值選擇
思辨4 為防止人們因為工作傷亡,政府可以限製我的工作權嗎?(劉曦宸)
思辨5 誰的棍棒與鬍蘿蔔?新世代反毒策略毒品除罪化的倫理分析(陳正哲、龍玉)
思辨6 推動醫療品質促進瞭什麼,以什麼為代價? (廖偉翔)

第三篇 權力/利的界線
思辨7 科技防疫對決大COVID時代,站得住? (劉曦宸)
思辨8 用肺發電?用愛發電?臺灣空氣汙染的治理與睏境 (張紘綸)
思辨9 全民健保的「全民」是誰?兼論納保是人權嗎?(葉明叡)
思辨10 公共衛生重要嗎?時不時纔考慮健康問題的國際法(李柏翰)

後記 COVID-19的流行之下(王業翰、李柏翰、張紘綸、葉明叡、劉曦宸)
結語 公共衛生的倫理日常(葉明叡)
Table of Contents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7770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區分「規範」與「經驗」的心法
葉明叡


  本書是想要寫給臺灣的公衛相關科係、所有關心公眾健康的學生以及社會大眾讀的一本書,但我們並不期待本書成為傳遞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教科書,那種要背起來、去考試的教科書(雖然可能有這種附帶效果)。本書的目的,是想要提供讀者們一種思考和分析的心法,透過這種心法,讀者們將能從比較非傳統的角度看待、分析與人們健康相關的議題,而這樣的鍛鍊,能使同學們在未來繼續保持自己對於世界的好奇、堅持提升公眾健康的價值信念、凝聚團結的組織行動力量(C.E.A.Winslow語)――或至少往這個方嚮靠近一點點。

  所以這本書要談什麼內容,能夠產生這麼神奇的效果呢?本書要帶領讀者透視當代公共衛生政策實作,去分析背後的「規範」基礎是什麼,又反應瞭哪種價值信念。這裡的「規範」指的不單是硬性的成文法律(不得在校園內非吸菸區吸菸)或人際互動要點(勿當著他人的麵大聲打嗝);「規範」也包括所有群體互動的指導規則,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要」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的理由。幾乎所有的群體互動都有規則,而當群體是指「國傢」或「政治共同體」時,互動規則就可能會變成具有強製力的法律與政策,在臺灣,九成以上的公共衛生介入都屬於這種。也就是說,這些公衛政策,都有各自的理由、各自的「規範」基礎,來指導人們如何互動。

  這些政策的「規範」基礎有的相當明確,一眼就看完,有的則是較為隱而不明,而且可能鑲嵌著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依循著特定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脈絡而生;不論明確或隱晦,這些「規範」基礎總有被挑戰的空間。我們會去問,這樣做真的比較「對」、比較「應該」嗎?也就是去探討這個「規範」基礎所彰顯的價值,與我們自己所擁護的價值信念是否相符。如此,經過反覆的挑戰、分析與辯論,若我們得到肯定的答案,則我們將能夠更確認自己的價值信念;若我們得到否定的答案,我們也更能夠確認,現在實行中的政策有哪些問題。如此,我們能夠知道,假使我們要行動,我們行動的方嚮會是什麼;例如,是要改變現在的政策,以使其更符閤我們所擁護的價值?還是要持續支持現在的政策(或對其做齣某些小修正),以繼續強化我們擁護的價值?以上過程,除瞭能強化我們擁護的價值信念、改變的欲望,再搭配上個人經驗與科學研究成果的實踐判斷,使我們更能夠及時把握行動的時機。

  在學術上,討論這類事情的一個次領域,叫做「公共衛生倫理」(public health ethics),將這些討論結果形諸正式製度,成為具有公權力強製介入的依據,則為「公共衛生法」(public health law),而將這些抽象的、原則的法律真正轉化為每日的實踐,達成功效者,就是「公共衛生政策」(public health policy)。這三個領域之中,公共衛生政策當然是行之多年,但多半是從「醫療衛生專業視角」切入;公共衛生法的實踐也是伴隨著公衛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們對其不滿而上法院相告)而存在多年,但公共衛生法成為單獨的學科次領域,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法學者Lawrence Gostin撰寫的公衛法專書《公共衛生法》(Public HealthLaw: Power, Duty, Restraint)第一版於2000年發行;公共衛生倫理則是最為新興的次領域,指標性的第一本學術期刊《公共衛生倫理》(Public Health Ethics)自2008年開始由牛津大學齣版社發行,至今不過短短12年時間。

  從倫理與法律觀點對公共衛生政策進行規範性分析,即使在歐美公衛學界也是相對晚近纔興起,雖然十多年來亦已纍積不少學術論文及專書著作,也有部分已經翻譯引介給臺灣讀者,但在臺灣本土議題的學術研究和公衛教育之中的討論,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我們撰寫本書的動機之一,就是想要加入這個討論的行列。

  本書的編排

  本書〈背景介紹A〉完整介紹公共衛生倫理分析架構,建議所有讀者可以從本章開始著手,快速上手有用的分析工具,來拆解後續各個議題的規範麵嚮,一起加入討論。特別說明,本書並非坊間常見之散篇論文的彙編閤集,而是在此架構之下,由主編邀集各領域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對自己領域相關議題進行反思後的集體研究與寫作成果。

  而政策、倫理與法律三者環環相扣,而圍繞之間的則是討論公共事務、解決公共問題的政治(politics)。這不是在說,公共衛生就要從實證硬科學,變成看似無跡可尋、喊價叫賣的政治,我們認為公共衛生的任何科學發現,若要成為有效的介入,達到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健康的目的,那麼參與政治,亦即論辯倫理兩難、立法修法、擬定實施政策,就是公共衛生研究者與實踐者無可迴避的過程。本書〈背景介紹B〉詳述瞭這個政策閤法化的過程,在民主國傢,不論再怎樣激烈的碰撞或精彩的倫理分析,最終的戰場還是迴到不同層次的立法機構,進行政治的摺衝與價值權衡。

  在本書接下來三篇中,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公共衛生議題與政策案例,進行上述分析、思辨,各章節並附有問答與練習。在第一篇「日常介入」中,我們挑選瞭生育政策、癌癥篩檢與活躍老化這三個在無形之中鑲嵌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健康議題,主流的論述是如何吸引或反製我們採取哪些健康行為,而我們又是真的在做自主的決定嗎?第二篇「價值選擇」涵蓋工作權限製、毒品除罪化政策與醫療品質議題,不同的政策選項反應瞭人們對於行為的不同價值排序,這些排序可能造成什麼健康或其他方麵的影響?第三篇「權力/利的界線」,則探討在科技防疫、空汙治理與全民健保議題上,國傢可以正當介入的範圍,以及人們可能有所憑據的權利主張(因此國傢有義務保障)的範圍,本篇〈思辨10〉,跳脫本書前麵所有章節的「國傢內」範疇,上升至全球層次,探討在國際法當中的公共衛生議題。最後,本書編纂與撰寫過程中,COVID-19疫情於臺灣國內爆發,2021年5月起疫情上升至三級警戒,某種意義而言,此時臺灣纔當麵遭遇COVID-19的挑戰,我們特別撰寫後記章節為此過程中的重要倫理議題,一方麵是留下討論紀錄,另一方麵也帶起後續的思辨。

  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讀者們能練習分析公共衛生政策的規範價值預設的能力,乃至於後續採取行動的實踐判斷。對於公共衛生和廣泛健康相關領域的學生來說,本書提供瞭一與傳統衛生專業訓練非常不同的視角,能夠提升對於健康議題結構和深度的洞察力;對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來說,本書是進入健康議題的敲門磚,可以探索在當代這諸多與人們生活、生命息息相關的主題之中,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能夠以哪些角度來切入關懷。

  為什要期許所有關心公眾健康的學生能夠得到這些練習?因為我們認同這片土地,我們深愛這片土地上的人,把他們視作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利益,與我的利益息息相關,「我們」的健康,也與我的健康息息相關,我們不忍看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健康受到傷害,就像我不忍看到「我們」的利益和健康受到傷害一樣。因此我們會產生一種欲望,想要採取行動,去預防傷害的發生,去促進集體健康的實現。但我們也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行動是極度睏難的,我們會被結構、被生活所迫,耗盡自己的時間、精力和人際關係,讓我們光是忙著維持自己的生存都來不及瞭。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放棄希望。

  這本心法小書,就是想要讓讀者能夠想起、或維繫住心中那小小的改變的欲望,等到適當的時機、條件齣現時,在社會中的這裡或那裡採取行動。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