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

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展誥
图书标签:
  • 压力管理
  • 放松技巧
  • 正念冥想
  • 情绪调节
  • 自我关怀
  • 心理健康
  • 减压
  • 焦虑缓解
  • 内在平静
  • 身心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懂得放鬆,人生就會很輕鬆!

  總是活得太用力?情緒壓力身體都知道!
  好好愛自己的25個刻意練習,讓你更喜歡自己!

  你是否忙碌成癮,或是有懈怠恐懼?有發現自己陷入用腦過度的生活嗎?
  總是不自覺落入與他人比較的心態?
  或許,你需要的是好好正視自己的壓力來源,從正向練習中,找回生命的平衡點。

  這是一場從心開始的放鬆練習。每每遇到有人提醒你該休息,你總是回答:「好難!哪有空?沒時間!」或許,你需要的是好好正視自己的壓力來源,做出正向的調整與改變。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以心理專業角度與案例,協助你意識到形成長期壓力的來源,期待在「刻意」安排的紓壓練習後,你也能找到「放鬆」的有效解方,學會與壓力共處,從內而外改變慣性疲累,回歸內在的安定與平靜。

  這本書,獻給無法停止忙碌、煩惱如影隨形的你……

共感推薦

  田定豐|心靈作家、podcast「安眠書店」主持人
  吳若權|暢銷作家、podcast「權式重點」主持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瑞云|身心靈暢銷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琮祺|諮商心理師

  書裡的二十五個篇章,從思維到行動都有深入淺出的練習,讓我們能夠找回身心合一的自己,帶著覺知的品質過生活。──田定豐|心靈作家、podcast「安眠書店」主持人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的最新作品《刻意放鬆》,就成了當下兼具療癒性、與實用性的指南。最重要的是,他分享了很多個人的實際經驗,讀來特別溫馨感動。──吳若權|暢銷作家、podcast「權式重點」主持人
 
  整本書就是要引領你進入內心平靜的境界,而做法就是帶著意識(也就是「刻意」)去觀察、照顧與安頓自己的身體、心理與生活。──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胡心理師從自身經驗出發,以簡潔清晰的文字和豐富的例子,提供許多實用的放鬆方法,透過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運用各種正念與放鬆的技巧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人人都需要在動與靜中找到一個平衡,這本書將引領你探索靜的那一面。──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讓展誥溫暖體貼的文字筆觸,幫助你學會如何重新理解與接納自己,也透過書裡每個概念技巧的練習說明,開始好好地關心跟照顧自己。──蘇琮祺|諮商心理師
 
好的,以下是为一本名为《掌控时间: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 --- 掌控时间: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 告别“瞎忙”,开启“精进”:重塑你与时间的关系,让每一分钟都成为复利投资。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追赶时间的尾巴。工作清单永远在增长,会议一个接一个,未读邮件堆积如山,而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带来深度满足感的时刻却少得可怜。“忙碌”不再是成就的代名词,它更像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你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怪圈:明明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却感觉毫无进展?总是在做“紧急”的事,却忽略了“重要”的未来? 《掌控时间: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艺术》并非又一本教你如何列清单、使用待办事项App的工具书。它是一部深入剖析时间感知、精力分配与目标锚定的“方法论蓝图”。本书将带你超越表面的效率技巧,直击时间管理的核心矛盾: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化“价值产出”而非仅仅是“活动量”。 第一部分:重塑时间观——从“时间奴隶”到“时间主人” 许多人将时间视为一个线性的、不可再生且均匀流逝的资源。一旦耗尽,便无法弥补。本书开篇即挑战这一传统观念,引导读者建立一套更具适应性、更贴合人脑工作机制的“弹性时间观”。 1. 识别你的“时间黑洞”: 我们将详细分析那些悄无声息吞噬你注意力的活动——无意义的通知、低效的切换成本(Context Switching)以及那些看似必要实则拖延的“伪工作”。通过量化分析,你将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时间究竟流向了哪里,而不是模糊地感到“时间不够用”。 2. 深度工作与心流阈值: 借鉴神经科学对注意力的最新研究,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搭建一个能让你进入“心流”(Flow State)的环境和心理准备。我们不推崇长时间的“苦干”,而是聚焦于如何创造高密度、无干扰的“深度工作块”。这包括环境的极简化设计、大脑的预热机制,以及如何设定恰到好处的挑战难度,以维持持续的投入感。 3. 精力而非时间管理: 真正的稀缺资源不是钟表上的小时数,而是你的认知精力。本书提出了“精力周期模型”,教你如何识别自己的高能时段(Peak Performance Window)和低谷时段。工作安排不再是平均分配八小时,而是根据任务的认知负荷,将其精准匹配到你精力最充沛或最适合进行特定类型活动的阶段。 第二部分:目标锚定与战略筛选——让“重要”战胜“紧急” 时间管理的核心不在于塞满日程表,而在于果断地拒绝那些不符合你长期目标的事情。 1. 目标金字塔的构建: 很多人缺乏时间管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走向哪里。本书引入了“目标金字塔”概念,从年度愿景到季度冲刺,再到周度聚焦,确保你日常的每一项行动都有明确的战略指向。我们将指导你如何将宏大的愿景拆解成可执行、可量化的“里程碑任务”。 2. 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在任务分配中的应用: 仅仅知道二八法则是不够的。本书会教授你如何通过反向工程,从你的核心目标出发,倒推出“那20%能产生80%结果的关键任务”。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对那80%的低价值工作说“不”——无论是拒绝不必要的会议,还是简化回复邮件的流程。 3. 决策疲劳的最小化策略: 成功的专业人士每天都在做无数个小决定,这会迅速耗尽你的意志力。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预设”和“自动化”策略,用于管理那些低价值的日常选择(如穿什么、吃什么、回复哪个邮件),将宝贵的决策带宽保留给真正关乎战略方向和高回报的议题上。 第三部分:系统构建与动态优化——让流程为你服务 高效能人士依赖于可靠的系统,而非临时的意志力。本书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扩展的时间管理生态系统。 1. 任务捕获与“零收件箱”的哲学: 你的大脑不是用来储存信息的硬盘,而是用来处理信息的中央处理器。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外部大脑系统”(External Brain),确保所有进入脑海的想法、任务、灵感都能被即时、安全地捕获,从而清空你的工作记忆,降低焦虑水平。 2. 批处理与间隔时间设计: 针对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如邮件、行政事务、数据录入),本书倡导“批处理”思维。我们将设计最佳的批处理窗口和间隔时间,避免碎片化干扰。同时,我们会指导如何巧妙地利用“间隙时间”(如通勤、等待的几分钟),进行低认知负荷的“小任务处理”,而非被动地刷手机。 3. 评估与迭代:每周回顾的实践艺术: 时间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进行高效的“每周回顾”。这不仅仅是对上周做了什么的简单总结,而是一个结构化的流程,用于评估:哪些系统有效?哪些目标被拖延了?精力分配是否合理?通过这种定期的、系统化的反思和调整,确保你的时间管理系统能够随着你的目标和生活状态的变化而持续进化,真正实现效率和产出的双重飞跃。 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为被时间推着走而感到无力。你将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分配你的注意力、设定清晰的优先级,并建立起一个能为你的人生愿景服务的、可持续的高效能工作系统。 这是一门关于如何更少地“做”事,却能取得更大“成就”的艺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620號)
 
  徜徉於府城台南,每一天的工作與生活都像是旅行。
  現任台南市國小專輔教師外聘督導、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附中駐校心理師。近年來投入在正念與創傷知情的領域,希望以簡單的文字,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因為喜歡說話,所以也寫了幾本書: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2021)、
  《擺脫邊緣人生》(2019)、
  《修補生命的洞》(2018)、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2017)、
  《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2016)。

图书目录

自序  放鬆,心的日常保養

前言  放鬆何需刻意?
 
PART 1  壓力之源
第1章 慣性的力量
第2章  多工處理模式
第3章  忙碌成癮
第4章  懈怠恐懼
第5章  用腦過度的生活
第6章  比較的負面效應
第7章  壓力需要適當的出口
 
PART 2  安頓情緒
第8章  自我覺察,是啟動放鬆的關鍵
第9章  正向思考三元素
第10章  STOP情緒緩和術
第11章  釋放腦袋裡的藍色大象
第12章  與負面情緒共處
第13章  保持情緒流動
 
PART 3  專注當下
第14章  活在當下
第15章  學習滿足
第16章  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
第17章  接納自己
第18章  減法生活
第19章  放下我執
 
PART 4  起身而行
第20章  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第21章  好好呼吸
第22章  「走」出負面情緒
第23章   動態靜心
第24章   向內在探尋資源
第25章   允許自我照顧

結語  聽見自己的內在,擁抱平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0354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放鬆,心的日常保養


  剛開始從事心理諮商的前幾年,我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兒童和青少年,無論他們因為什麼問題被大人帶到我這裡,多數的孩子都是充滿活力、神采奕奕的。他們開心地玩、暢快地哭、用力地生氣(也包含跟我吵架),並且充滿好奇地探索治療室裡的一切,雖然偶而會因為這樣弄壞幾個玩具。

  為了讓治療效果擴及到諮商室之外,我主動與他們的父母及老師談話,設計許多有助於理解兒童青少年心理的課程,投注大量的時間與力氣到許多地方演講,希望能夠在這過程中與他們建立合作關係,協助他們在教養上更輕鬆一些。

  可是,事情並沒有我所想的那麼順利。

  這些大人要不是漫不經心地滑手機、改作業、做自己的事,不然就是與旁邊的人聊天,還有人大喇喇地睡到差點從椅子上跌落。有好多次才剛踏入演講的會場,台下那一雙雙哀怨與空洞的眼神凝視著我,好像我是他們累世的冤親債主。也曾遇過有老師一臉厭倦、毫不客氣地說:「我學這些要幹嘛?現在的孩子沒救了啦!」

  其實我們真的都累了

  我在他們身上感覺不到活力,除了一臉倦容之外,對工作缺乏熱情,對關係經營失去希望感,除了趕快把手邊的工作完成之外,他們似乎對於學習更多新的東西相當排拒。除了「厭世」二字,我找不到更貼近這一群人的形容詞。

  有一段時間,我在與這些大人接觸時開始感到挫折、無力,甚至浮現負面情緒:「孩子是你們的,不是我的,幹嘛對我有情緒呢?」「如果連你們都是這種消極的態度,孩子怎麼可能教得好?」「假如這一群人都是這種德行,我實在很懶得再花力氣為他們思考更好的課程內容……」

  等一下!

  缺乏成就感與希望感、容易情緒化、抗拒學習新東西……我當下所感受到的情緒,不就是這一群大人內在最真實的寫照嗎?

  那一刻我才驚覺:原來這些家長與老師並不是消極,也不是拒絕成長,而是他們真的太疲憊了,以至於內在慢慢失去容納新事物的空間,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這一群人從事的工作並不是什麼重度勞力或極具危險性的職業,他們就跟你我一樣,或許只是平常的上班族,有固定的休假、可預期的薪資、明確的升遷機制,工作內容也不常有太大的變動。我們的收入或許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偶而也會出國旅遊、參加團購、吃美食……,如此堪稱穩定的生活,怎麼還會有壓力或過勞呢?

  原因在於,這些方式都是「由外而內」的自我照顧,我們是透過外在的因子來調節內在的壓力,但另一個影響我們身心狀態的重要管道,就是「由內而外」的心理歷程,包括你解讀事情的框架、看待自己的觀點、是否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這是一種相對主動的過程,也就是說,雖然每一個人處在同樣的情境,卻有截然不同的解讀與影響情緒的關鍵因素。

  我發現這些人的內在都有一些共通點:

  ● 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嚴苛,不允許自己有犯錯的機會。
  ● 對事情經常抱持最糟的預期,好像不擔心的話,壞事就會發生。
  ● 希望事情可以完全按照預期發展,不允許任何意外發生。
  ● 知道放鬆很重要,卻又覺得休息或娛樂是不應該、不重要的事。
  ● 以為只要不工作的時候就是在放鬆。
  ● 麻煩的是,我們都誤以為前面幾個現象是正確的。

  這些都是我們從小被環境灌輸且深信不疑的信念,即使明明處在安全或舒適的狀態中,這些信念依舊隨時督促我們要保持警戒,以避免發生不好的事情,而我們也因此不自覺地長期處在難以放鬆的狀態。

  原來,那些我一直以為很難教的大人,其實只是一群累壞了的大孩子。

  放鬆了,才有前進的力量

  後來我到學校、企業、政府單位帶領研習時,一開場就會溫和而真誠地鼓勵他們照顧好自己:「假如你有帶咖啡或飲料來,請記得隨時優雅享用;假如你有帶作業或考卷要來改,請放心處理你的工作,處理完以後如果有興趣,歡迎隨時投入聽講;假如你現在很想睡覺,怎麼辦呢?沒關係,我現在就帶領各位做一段呼吸放鬆練習。」

  每一次當我講完這段話,現場都有人笑出來,有些原本看起來很緊繃的人,臉部線條變得柔和放鬆許多。絕大多數的人會放下手邊的東西,端正坐姿,閉上眼睛,準備跟隨我開啟一段放鬆之旅。

  我說這一段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討好聽眾,或者故意吸引他們目光,而是打從心裡想好好照顧眼前這一群人。面對疲憊、緊繃的人,唯有先照顧好他們、營造一個放鬆且滋養的氛圍,才有可能讓他們清出一些內在的空間,願意開放自己,涵容更多你想要他們吸收的訊息。當他們被照顧了、放鬆了,才有力氣回過頭去好好經營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出乎意料的是,每一次在完成呼吸放鬆練習之後,大部分的人都選擇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聽講,即使少部分決定要先改作業的人,也很明顯地加速處理手邊的事情,然後抬起頭聽我演講。我只是允許他們放鬆,但他們的態度卻比被他人規定或督促時還要主動且專注。

  可惜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努力學習積極、學習努力,就是忘了學習放鬆;我們很努力學會照顧別人,就是忘了學會照顧自己。因為這樣,我的諮商風格開始轉型,從早期重視指導與教育,加入了更多鼓勵與支持的元素。因為我相信,當一個人的內心擁有了餘裕空間,就能重新長出學習與成長的動力。

  坦白說,有時候當你停滯不前、覺得低落或困頓時,往往與消極或懶惰無關,而是你真的緊繃太久、也無力了。我也相信,你其實很期待自己能夠擁有繼續前進、好好面對生活的勇氣。假如是這樣,或許你需要的不是鞭策、逼迫自己,而是好好地學會讓自己放鬆這件事。

  用放鬆作為日常保養

  據說,這幾年各家電動車廠在研發效能卓越的電力管理系統時,都會有「藏電」的動作:刻意保留部分電力,避免電池因為完全耗竭而造成不可修復的嚴重損壞。同樣的道理,你不是要把身體磨耗到筋疲力盡,甚至生病、受傷了才允許自己休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刻意放鬆,讓你的身心隨時保持著「有消耗,就有補充」的動態歷程。

  假如你也是一個非常負責、總是嚴格對待自己、不太能夠允許自己休息的人,衷心期待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意識到兩件重要的事:

  第一、「放鬆」其實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行動,不僅能夠讓自己的身心保持在開放且穩定的狀態,還能為自己灌輸源源不絕的行動能量。

  第二、無論如何,你都是一個值得被好好疼惜、呵護的人,而這件事情不需要由誰來允許,只要你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讓自己好好放鬆。

推薦文

找回身心合一的自己
田定豐 (心靈作家、「安眠書店」podcast主持人)

 
  你有真正地放鬆過嗎?很多人以為睡個覺、看場電影、追個劇,或打個電動就是放鬆了!
  這些大家都熟知的放鬆法,的確能暫時轉移,卻不能真正放下我們日常慣性的緊張壓力,於是從心裡到生理逐漸累積成為現代人普遍的文明病。
  胡展誥心理師這本《刻意放鬆》,以他諮商多年的經驗實例,引導大家看見自己的壓力來源。
  書裡的二十五個篇章,從思維到行動都有深入淺出的練習,讓我們能夠找回身心合一的自己,帶著覺知的品質過生活。

推薦文

回到內在,學會放鬆
吳若權(作家、「權式重點」podcast主持人)

 
  在普遍人人都覺得自己過度努力的年代,終於開始有些曾經花了無數時間與心血學習如何認真追求成功的人,意識到要轉身回到內在,學習如何放鬆。於是,諮商心理師胡展誥的最新作品《刻意放鬆》,就成了當下兼具療癒性、與實用性的指南。最重要的是,他分享了很多個人的實際經驗,讀來特別溫馨感動。

  他一開始就提醒讀者:「照顧好自己。」從觀照自己的壓力來源開始覺察,並提供簡單而且很容易練習的「STOP情緒緩和術」讓你可以瞬間回到當下,透過正念練習,因為專注而能夠放下。

  正因為學會放鬆,才能成為真正想要的自己。

推薦文

允許自己由內而外、有意識地放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從很年輕時,我就發現,每當我很忙碌時,會期待趕快把任務完成,這樣一來,就可以放鬆了。而當完成手上的事情時,我卻沒感到放鬆,反而開始找其他的事做,又讓自己回到忙碌的狀態。

  後來我觀察到,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渴望放鬆,但又害怕自己閒下來。於是,邊嚷嚷「壓力好大」,卻總是讓自己處在緊繃、忙碌與慌亂之中。逐漸地,慢性疲勞找上門來,被焦慮、失眠或各種身心疾病深深糾纏,才開始知道要照顧自己。

  我們都知道,調適身心壓力的途徑之一,就是讓自己放鬆。但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放鬆呢?

  就我的觀察,原因有二:第一,大多數人不知道有效放鬆的方法;於是,總是用會帶來困擾的方式,試圖讓自己的身體或心理,暫時感到不那麼痛苦。像是用吃美食來犒賞自己的辛勞,透過熬夜追劇來忘卻白天的煩惱,當然也為此付出龐大的代價。

  第二,放鬆下來時會感到罪惡。從小到大,我們不被允許放鬆,而是被拚命灌輸要充滿狼性、要有企圖心、休息是可恥的。這些信念深植人心,讓許多人拚命往前衝,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迷失在成就、金錢與名利追逐的遊戲當中。

  繞了一大圈,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要的不多,就是內心平靜罷了。然而,當一個人習慣了緊張,根本忘記放鬆時的身心狀態是如何,而且也無法放心地放鬆。一旦放鬆下來,內心的罪惡感萌生,大腦又引領著身體進入高度警備狀態。

  學習放鬆,首先要允許自己放鬆。

  那麼,要如何允許自己放鬆呢?答案是:也要允許自己不能放鬆。因為,在練習放鬆的過程中,最麻煩的就是「越想放鬆,越做不到」。當放鬆成了另一個壓力來源,便會越想放鬆,越感焦慮。

  那麼,就允許自己可以不放鬆,不加批評地接納自己此刻的身心狀態。這時,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覺察此刻自己的內在,也就是「刻意」;因為刻意,才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慣性,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建立能自我安頓的新行為模式。

  展誥寫的《刻意放鬆》這本書,我相當期待。整本書就是要引領你進入內心平靜的境界,而做法就是帶著意識(也就是「刻意」)去觀察、照顧與安頓自己的身體、心理與生活。在每一個片刻,安住當下,那瞬間,你就能感受到平靜。

  這本書裡的文字,和我認識的展誥本人一樣,說話溫暖、行事從容,總是不疾不徐。與他相處,你能感覺到一股平靜。而這道令人安定的暖流,也充斥在書中的字裡行間。

  只要你願意練習,就能打從內心深處接納自己——可以放鬆,也可以不放鬆;允許的過程,就是一種邀請,本身就會鬆開你的內在,然後,放鬆便會不請自來。

推薦文

好好照顧自己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平常工作多以正念教學為主,閒暇之餘也喜歡靜坐放鬆,本身對自媒體經營不太熱衷,但偶爾也在臉書粉專發發文,每每看到粉絲的留言回饋,都覺得欣慰值得。

  約在幾年前,我留意到一位叫胡展誥的人常在我粉專留言,而且都是很溫暖的回饋與鼓勵,本來以為就是個愛好正念的粉絲,一查之下不得了:原來他是暢銷書作家、知名心理師、臉書有擁數萬名粉絲、約他演講要排到一年以後……,像這樣大神級的人物居然還常在我的小粉專留言,真讓人受寵若驚!後來他也到台灣正念工坊來學習正念,並加入了師資培訓,彼此也就愈來愈熟悉。

  很高興知道胡心理師即將出版他的第六本著作《刻意放鬆》,也很榮幸應邀撰寫推薦文。初次看到書名時覺得很特別,因為以正念的角度來說,悠遊自在的平常心本身已是最好的輕鬆狀態,為何放鬆還要「刻意」為之呢?在閱讀書的內文後才發現,展誥還真是用心良苦,雖然還未跟作者本人核對,但我感覺他一直想提醒辛苦的現代人,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很多人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生活工作時,常常忘了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失去了放鬆的能力,並經由重複但難以覺察的習慣逐漸累積壓力,直到邁向耗竭。

  但話又說回來,現代人也並非不喜歡放鬆,甚至有的也滿會照顧自己,每當假日美食餐廳總是人滿為患,解封之後出國旅遊潮也讓機場大排長龍,但大肆享受之後,往往帶來更多的疲累與回到工作的不甘。其實關鍵就在於,現代人大多已忘記「放鬆原來可以是種本自俱足的狀態」。因此有點弔詭的是,正因如此,才要刻意覺察並改變長久以來的負面習慣,開始時需先「加功用行」,直到回到原先的「無功用行」。

  因此,本書非常可貴的提供了25個能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練習,一開始先剖析引發壓力的因素,接著教會讀者如何安頓情緒,然後一步步練習專注當下,最後開展更多的起身而行。胡心理師從自身經驗出發,以簡潔清晰的文字和豐富的例子,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放鬆方法,透過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運用各種正念與放鬆的技巧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想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靜和安寧,那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好好照顧自己後,也可以試著真誠關心他人。胡心理師本人就是個「好好照顧自己、真誠關心他人」的最佳典範,大家細細閱讀,一定能在書中發現。若能往這方向邁進,你將會是個既放鬆、又快樂,且充滿意義感的人。
 
推薦文

在動與靜中找到平衡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刻意放鬆,這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提醒與練習。

  繁忙的社會中,多數人都努力追求更好,不只是物質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更快樂;但是卻很常忽略一件事,就是需要休息。許多人在持續的追求過程中,身體已逐漸習慣緊繃的工作狀態,都忘了放鬆是什麼感覺了,更有一些人連給自己停下來的機會都很少。

  我在很多睡眠講座的場合,都看到勤奮認真的主管卻為失眠所苦。主動積極是好事,但凡事過猶不及,只向前衝而都不休息,遲早會過熱而當機。

  人人都需要在動與靜中找到一個平衡,這本書將引領你探索靜的那一面。

推薦文

心有餘裕,才能看見生活的美麗
蘇琮祺(諮商心理師)

 
  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一起《刻意放鬆》吧!

  「我是否也允許把帶給他人的平靜,撥一些來陪伴自己呢?」是我在這本書裡最喜歡的一句話。身為跟展誥心理師一起共進過麥當勞午餐的心理師,我最能體會身為心理師那種忙碌於工作專業、個人成長與家庭生活,卻又需要陪伴每位個案重返身心穩定的矛盾狀態;照顧別人卻忘了自己,似乎就是身為心理師的常態。

  我最想把這本教人放鬆的好書,推薦給跟我們一樣努力生活、認真負責又自律嚴謹的你。

  當心中有餘裕,才能看見生活中的美麗。請「刻意」安排一段時間來閱讀《刻意放鬆》,讓展誥溫暖體貼的文字筆觸,幫助你學會如何重新理解與接納自己,也透過書裡每個概念技巧的練習說明,開始好好地關心跟照顧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用心,拿到手就感觉很舒服。我是一个对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内容密集的书籍我都会看不下去,但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而且关键信息的总结和图示都很清晰。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抓住了当代人“心累”的根源——信息过载和对即时反馈的过度依赖。我发现书中的许多练习都巧妙地利用了“断联”和“慢节奏”的概念。例如,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如何进行“数字排毒日”,它没有要求你完全与世隔绝,而是提供了一套渐进式的建议,比如先从每天固定一个小时不看手机开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非常人性化,不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最喜欢的一个小练习是“给自己的情绪命名”。以前我只是笼统地觉得“我不爽”,但这本书鼓励我们精准地找出是“挫败感”、“被忽视感”还是“疲惫感”,一旦你明确了情绪的身份,它似乎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控制力。这种细腻的情感梳理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从一个被生活推着走的“反应者”,逐渐变成了一个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生活节奏的“主导者”。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最近工作压力大到感觉自己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时刻紧绷着,连晚上睡觉都不踏实。买了这本书回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结果完全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非常务实地提供了一套可以立即上手的“急救包”。我特别喜欢它讲解压力如何影响身体的那些部分,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是肩膀酸痛、偏头痛。那些练习,比如深呼吸技巧和正念冥想,听起来很老套,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强迫你立刻达到某种“禅定”的状态,而是教你如何“在混乱中找到一个支点”。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叫做“五感锚定法”的练习,在一次即将爆发的会议前,它真的帮我把注意力从焦虑的情绪中拉回到眼前的事实,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暖又坚韧,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轻声指导你,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它让我意识到,放松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保持高效工作和健康生活的必需品,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比任何技巧本身都重要。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来陪我度过这些高压时期。

评分

我以前对“压力管理”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觉得它们无非是教你如何更好地适应高压环境,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忍耐”压力,而是在教我们如何“重构”我们与压力的关系。作者的叙事非常真诚,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这在那种崇尚“奋斗至上”的社会氛围中,显得尤为可贵。我特别有共鸣的是书中关于“设定边界”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的压力不是来自工作本身有多难,而是来自我们无法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书里给出的那些界限设定脚本,非常具有实操性,让我鼓起勇气拒绝了一些超负荷的任务,虽然刚开始有点紧张,但换来的内心平静是无价的。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放松,很多时候是源于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工具,让你从身体、思维到行为模式上,进行一次彻底的“内部装修”,而不是简单地刷个油漆。读完后,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放松,更学会了如何更智慧地生活,怎么说都不为过。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强调了“无为”的力量。我们总被教育要积极进取,要填满每一分钟,所以一旦闲下来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好像自己正在浪费生命。这本书却用科学和哲学的视角,论证了“留白”和“空闲”对于大脑修复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练习是关于“无目的的行走”。它要求你出门,不带手机,不设定终点,只是单纯地用脚步丈量空间,观察周围的一切,没有任何效率指标。我尝试了几次,一开始很不适应,总想快点到哪里去,但坚持下来后,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体验,简直是现代生活中的奢侈品。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日常细节的感知能力,比如阳光穿过树叶的光影,雨后泥土的味道,这些都是日常“匆忙赶路”时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它没有使用浮夸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沉静而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回归到自己的节奏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有了一个更坚固的“地基”,不再容易被外界的喧嚣轻易动摇。这是一本能真正沉淀下来,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写书评,但这次真想为这本书点赞。我以前看过的很多关于心理健康的读物,要么内容太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鸡汤,读完感觉热血沸腾两分钟,第二天照样打回原形。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多放松点”,而是把“放松”这个大目标拆解成了二十几个可以逐步完成的小任务。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刻意”这个词的解读。我们总以为放松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但现代生活的节奏恰恰剥夺了我们自然放松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刻意”地去为自己创造放松的空间和时间。书里的一些认知重构练习,比如“重新定义完美主义的代价”,对我这种有完美倾向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让我放弃追求卓越,而是教会我区分什么是“有益的驱动力”,什么是“自我消耗的内耗”。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程表里给自己安排“无所事事的时间”,一开始觉得很罪恶,但现在发现,正是这些“浪费掉”的时间,让我接下来的工作效率更高、更专注。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生活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心理学专著,非常实用,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时间不够用、精力分散的职场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