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話

現代詩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秀實
图书标签:
  • 现代诗
  • 诗歌理论
  • 文学批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诗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现代主义
  • 艺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詩正陷入一種主體性創作自由的危機。語言與技法,詩人可以任意施行。這種無拘束的自由意志雖則帶來了詩歌的繁榮,卻同時也為詩壇帶來了混亂。《現代詩話》101則簡明扼要地破解了新詩創作的各種迷思,為讀者提供行不由徑的法門,為新詩創作重新建立必要的紀律。──秀實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古籍文献考证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此书内容完全独立于《現代詩話》。 --- 《古籍文献考证学:版本源流与校勘方法论》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古籍研究领域的学者姓名,例如:方瀚宇]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知名的学术出版社,例如:中华书局或商务印书馆学术系列] 定价: [例如:RMB 128.00] 开本与装帧: 16开,精装,配有数个高清图版插页。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学术书籍格式的ISBN号] --- 内容提要 《古籍文献考证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古典文献版本源流、辨伪存真以及校勘实践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古籍研究者、版本目录学家、文献史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学术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严谨、全面且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仅详细阐释了古代抄本、刻本、誊录本等各类文献形态的生成机制与流变规律,更侧重于介绍如何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交叉知识体系,对流传至今的珍稀古籍进行科学的梳理与精准的考证。 第一部分:文献载体的演变与类型学辨析 (约 300 字)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如甲骨、竹简、缣帛、纸张)的更迭历史,为理解文献的物质性奠定了基础。随后,重点聚焦于宋元明清以来最为核心的文献载体——刻本与抄本。详细辨析了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过程,从初期的“坊刻”、“官刻”到后期的“私家精刻”,分析了不同时期雕版工艺的地域特征与时代风格。同时,对宋椠、元版、明代不同流派的雕印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比较,例如对“宋本”的界定标准(如纸张、墨色、刀法、避讳、版式等要素)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分析。对于抄本,则着重探讨了誊录过程中的人为主观能动性如何影响文本的纯净度,并引入了“官修本”、“私钞本”、“师徒授受本”的分类系统。 第二部分:版本目录学的基石与文献源流追踪 (约 350 字) 此部分着重于目录学在版本考证中的基础性作用。探讨了古代藏书目录的编纂原则,从早期的《汉书·艺文志》到后来的《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析了历代著录的准确性、侧重点及其局限性。核心内容在于“溯源技术”:如何通过交叉比对多部目录著录信息,重构一部佚失古籍的原始面貌和流传脉络。作者提出了“三重交叉印证法”,即结合书名、作者、内容提要三要素,配合藏书印鉴、题跋、批校者的信息,来确定一部现存古籍的真正版本位阶。此外,深入解析了“存本”、“残本”、“伪本”的认定标准,尤其是对清中后期因藏书热潮而大量出现的“假托刻本”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与揭示方法。 第三部分:校勘学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操作 (约 400 字) 这是全书最为核心的技术篇章。校勘学不再被视为简单的“改错”,而是被提升为一种文本重构的科学方法。作者系统梳理了乾嘉学派的校勘思想,并将其与现代文献学成果相结合。书中详细界定了不同层次的“文字异文”:如形近字、音同字、衍文、脱文、颠倒等。 重点介绍了校勘的五大基本原则: 1. 以善本为标准(“择善本而从”): 明确界定何为“善本”的层级序列。 2. 根据语境判断异文: 强调不能脱离篇章义理进行机械校勘。 3. 对“文字讹误”与“内容增删”的区分处理: 尤其指出部分“讹误”实为宋人对前代文本的自觉“订正”。 4. 辨析“避讳”与“因避讳而生之讹”: 细致分析了不同朝代对人名、地名的避讳规则,避免将遵循古法的文本误判为错误。 5. 校勘记的规范化撰写: 提供了详尽的校勘符号系统和记述格式,以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与严谨性。 书中选取了《史记》、《资治通鉴》及唐宋八大家文集中的多个复杂版本作为实例,进行详细的校勘分析,直观展示了校勘过程的逻辑推演。 第四部分:题跋、印鉴与批校:文本之外的信息挖掘 (约 250 字) 本书特别强调了文献的“物质文化”价值。题跋、藏书印记、批注、朱墨套印等非正文信息,是考证文献流传史的重要钥匙。 题跋研究: 分析了历代学者在书籍上留下的跋文,不仅可确定书籍的流传路径(如从甲藏到乙藏),更可能揭示该版本的刻印时间或校订者身份。 印鉴辨伪: 详细列举了明清时期著名的藏书印章(如“弇州山人”、“项氏墨林”等)的特征,并探讨了伪造印章对版本考证的干扰。 批校人身份考辨: 通过分析批注的字体风格、用词习惯,推断出批注者的学术立场和时代背景,从而评估其校勘的可靠程度。 第五部分:特种文献的考证挑战:方志、丛书与档案 (约 200 字) 针对篇幅和体裁特殊的文献,本部分提出了专门的考证策略。例如,地方志的“异地互勘法”(利用不同地域记录的同一事件相互印证);丛书(如《四库全书》)的“底本回溯法”(追溯《四库》底本的原始来源);以及档案文献(如内阁大库档案、翰林院档册)中的“朱卷与誊录件”的相互参照。这部分旨在拓宽读者的考证视野,使其能应对更复杂的文献类型。 总结与展望 《古籍文献考证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方法的论述。它强调考证工作须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之上,以审慎、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条异文、每一个版本。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是当代文献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书目。 --- 适用读者: 历史学、文学史、古籍整理、目录学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图书馆、博物馆相关专业人员;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阅读的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秀實
 
  原名梁新榮,畢業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獎」、「香港大學中文系新詩教學獎」等。於臺灣《有荷文學雜誌》、《乾坤詩刊》、《台客詩刊》開設有詩歌評論專欄。著有詩集《台北翅膀》(2016)、《婕詩派》(2018)、《紫色習作──秀實截句》(2018)等。詩評集《為詩一辯》(2016)、《畫龍逐鹿》(2017)、《望穿秋水》(2020)、《賞花賞詩》(2021)、《幽暗之地》(2022)等。並編有《風過松濤與麥浪──台港愛情詩精粹》(2016)、《呦呦鹿鳴──我的朋友108家精品詩》(2019)等詩歌選本。創「婕詩派」。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3198
  • 規格:平裝 / 9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用“碎片化”来形容或许不够贴切,更像是一种“非线性编织”。它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从A到B的线索,而是将许多独立的思考单元、田野考察的片段、与友人的深夜长谈,甚至是纯粹的个人冥想,如同打散的珠子般散落在篇章之中。然而,尽管看似松散,当你合上书本时,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内在引力将所有这些元素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体意象。这种结构安排,非常符合当代人信息接收和思维跳跃的习惯,它拒绝单一的线性灌输,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开放的、供读者自由探索的认知空间。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和成功,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轻松又富有挑战性,仿佛跟随一个极其有趣但又不可预测的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穿行,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而沉静,正中央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审美趣味。字体设计上,楷书的古朴与现代衬线体的精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当下的对话。装帧的侧边也处理得非常考究,书脊微微有些韧性,翻页时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与细腻,不是那种一眼望去就廉价的批量印刷品。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者的匠心。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没有把文字塞得满满当当,让阅读的眼睛有足够的喘息空间。行距和字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压迫感。尤其让我惊喜的是,某些章节的引文部分,作者采用了手写体的样式进行呈现,这种细节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艺术性,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这种对物质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而愉悦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跳脱,充满了那种老派文人特有的那种略带戏谑的幽默感,但这种幽默又绝不是流于表面的滑稽,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洞察。作者在叙述时,经常会使用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雕琢的古典词汇,但奇怪的是,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非但没有形成阅读障碍,反而为文本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律和张力。你会发现,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极其精准、却又出人意料的角度去剖析一个看似寻常的现象,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始终。叙事节奏掌握得松弛有度,时而如同潺潺溪流般细腻婉转,时而又像惊雷乍现般一针见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思路牵引着,不自觉地加快了翻页的速度。这种语言的掌控力,体现了一种对文字近乎苛刻的打磨,读起来酣畅淋漓,过瘾至极,绝对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口水话”可以比拟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久违的、近乎“精神漫游”的体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后立刻就能用三言两语总结出核心观点的工具书或教材,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的心灵场域,在那里,时间似乎被拉长或压缩,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变得模糊。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里不曾注意到的内心角落。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诗意的方式,激发了我自身的提问欲和反思能力。读完后,我需要留出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和沉淀,那种满足感并非来自“学会了什么”,而是来自“感受到了什么”以及“对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这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带给读者的独特价值。

评分

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引用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广博的知识面。他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辩手,层层递进地抛出看似无关的碎片信息,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逻辑链条。比如,在讨论某个时代思潮的演变时,他会毫不突兀地引用一段看似毫不相干的古代寓言,或者某位西方哲学家的只言片语,然后巧妙地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多维度的参照系构建,使得文本的厚度大大增加,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错过作者精心埋设的那些“彩蛋”和深层含义。它考验的不是记忆力,而是联想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的知识网络被重新梳理和拓展了一遍,收获远超预期的知识增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