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伯特.羅森費爾德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精神病
  • 边缘人格
  • 精神官能症
  • 心理治疗
  • 僵局
  • 诠释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动力学
  • 病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心理治療可使病患病情快速惡化,它必然也能使病患病情改善。」──赫伯特.羅森費爾德
 
  精神分析向來被認為不適合治療精神病患。晤談對話看似順利,實際上治療卻往往像士兵在泥巴戰中匍匐前進,陷入僵局。
 
  但英國分析師羅森費爾德認為,即使是最嚴重的精神病患,仍然是能夠溝通、被分析、被理解的。他對這點的堅持貫穿全書,強調治療師應從病患最為「瘋狂」的溝通開始,建立穩固的醫病關係,詳細理解個案史,以及與病患的「清醒」部分自我保持接觸,乃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
 
  本書以強而有力的臨床案例,證明了以精神分析方法來治療精神病患的可能性。
 
  案例從功能正常但嚴重慮病的自戀人格、善良外表下隱藏殺機的邊緣人格障礙症,到沉浸於妄想難以觸及的嚴重思覺失調症患者,光譜極為廣泛。這些治療紀錄有成功也有失敗,羅森費爾德在描述各式具治療性與反治療性的因素後,深入探究「摧毀式自戀」及「投射—認同」等機制在嚴重精神病患心智當中如何運作,肯定精神病式移情的重要性。治療師應審慎辨讀其潛意識訊息,並使用詮釋來修通它。
 
本書特色
 
  ★當代精神分析學界知名客體關係理論學者經典著作重新出版,眾人期待。
  ★作者以自己治療和督導的個案為陳述藍本,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來治療嚴重精神病患的可能性。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白美正 | 臨床心理學博士、IPA分析師、Taiwan Study Group訓練分析師
  周仁宇 |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人類學博士
  許宗蔚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成人精神分析師
  陳俊澤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兼心身醫學科主任、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主任
  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訓練分析師
  劉佳昌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前理事長
  蔡榮裕 | 精神科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好評推薦
 
  「不論是追隨作者的取向、試圖建構出自己臨床治療模型的人,或是持有批判態度的人,這本書都具有重大的價值……羅森費爾德治療精神病的方法獨特而個人化;如何理解它,這本著作做出了寶貴而條理清晰的貢獻。」──《英國醫學心理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书籍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精神病理学的著作。 --- 《光影之间:探寻古代文明的建筑密码与社会结构》 作者: 艾米莉亚·温特沃斯 出版社: 远古遗迹研究学会出版社 ISBN: 978-1-567890-12-3 页数: 680页(精装) --- 内容简介 《光影之间:探寻古代文明的建筑密码与社会结构》是一部宏大且细致的跨学科研究著作,聚焦于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五世纪间,人类早期文明如何通过其标志性的建筑实践,映照并重塑其社会、政治和宗教结构。本书摈弃了将古代建筑视为孤立艺术品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深入剖析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阶梯金字塔到安第斯山脉的石头城邦之间,空间组织与权力分配的内在关联。 艾米莉亚·温特沃斯博士,一位在考古学和空间人类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结合田野考古证据、古文献解读以及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技术,构建了一个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全新框架。她主张,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庇护所或纪念碑,它们是“固化的意识形态”,是统治者与其被统治者之间持续对话的物理媒介。 本书的核心论点围绕“仪式化空间”与“权力几何学”展开。温特沃斯博士详细考察了埃及金字塔群的精确定向与天文学信仰的融合,揭示了法老如何通过对宇宙秩序的模拟来巩固其神圣性。在对美索不达米亚神庙的研究中,她着重分析了泥砖结构如何反映出早期城市国家的等级制度,以及祭司阶层如何通过控制通往至圣所的路径,来管理资源分配和社会流动性。 在对古希腊和罗马城邦的探讨中,本书的视角转向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温特沃斯博士对雅典的阿哥拉(Agora)和罗马的广场(Forum)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公民参与、法律制定和军事展示的场所。她特别指出,街道的宽度、建筑的立面处理以及喷泉的位置,并非随意的设计选择,而是精心计算过的社会工程,用以强化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对中央权威的服从。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对“隐形建筑”的深入挖掘。温特沃斯博士不仅关注宏伟的遗址,更关注那些已然消逝的结构——如早期农业聚落的季节性住所、游牧民族的临时营地,以及那些仅存在于壁画和陶器铭文中的日常空间。她通过对土壤学和微观沉积物的分析,重建了这些“失落的场所”的社会意义,挑战了传统史学过度依赖精英阶层留存物料的倾向。 在探讨安第斯文明时,本书引入了对“垂直农业景观”的独特见解。她认为,印加文明利用梯田系统和山体改造,不仅仅是为了农业生产,更是一种对自然界“神圣力量”的驯化与展示,体现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的权力动态关系。 《光影之间》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感染力,作者擅长将复杂的空间测量数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例如,在分析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的“亡灵大道”时,她细致地描绘了行人步入这座城市时,如何被两旁巨大的几何形体所压倒和引导,从而在心理上接受其宏大秩序。 本书不仅是建筑史学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任何对人类文明起源与组织方式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要真正理解一个古代文明的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及其权力运作的机制,我们必须学会“阅读”他们所建造和居住的空间。这本书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潜水,揭示了那些沉默的石头背后,关于人类组织与信念的深刻真理。 --- 目录精选 第一部分:空间的起源与神圣化 1.1. 史前定居点:从狩猎到围合 1.2. 尼罗河畔的垂直叙事:金字塔的朝向与永生 1.3. 泥板上的城市:苏美尔城邦的防御与祭坛 第二部分:古典世界的公共领域与社会工程 2.1. 阿哥拉的辩论与公民的凝视 2.2. 罗马万神殿:穹顶下的帝国统一 2.3. 道路的政治学:从引水道到凯旋门 第三部分:失落的形态与权力边缘 3.1. 边缘聚落的短暂结构:季节性迁移的物理痕迹 3.2. 陶罐中的家园:通过器皿推断的室内空间 3.3. 贸易路线上的“非场所”:古代驿站的社会互动 第四部分:美洲的垂直景观与宇宙图景 4.1. 马丘比丘的云端几何:农业与天文的交汇 4.2. 亡灵大道的压迫性透视:特奥蒂瓦坎的社会层级 4.3. 仪式性水利系统:中美洲雨神崇拜的物理表达 结论:建筑作为历史的残留物与持续的影响 --- 作者简介 艾米莉亚·温特沃斯(Dr. Emilia Wentworth)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与考古学院的荣休教授。她长期致力于古代城市规划、空间符号学以及非欧几里得几何在史前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温特沃斯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考古学金奖,并以其创新的跨学科方法论著称。她最近期的工作集中在利用激光雷达技术(LiDAR)扫描亚马逊河流域的失落聚落,试图还原其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本书是她二十年来田野考察与理论反思的集大成之作。 --- 读者推荐 “温特沃斯博士以无与伦比的清晰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通过建筑来思考的古老世界。她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工程’的理解。” —— 《考古学季刊》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著,它成功地弥合了考古实物与抽象社会理论之间的鸿沟。对于希望了解权力如何在早期人类社会中被‘物质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 —— 伦敦大学学院,迈克尔·陈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1910-1986)
 
  猶太裔英籍傑出精神分析師。1910年出生於德國紐倫堡,原於慕尼黑研讀醫學,1935年為逃避納粹迫害來到英國,因緣際會下開始跟隨克萊恩進行分析,並於1945年在英國精神分析學院(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取得分析師資格。
 
  羅森費爾德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專家,也是開創性地使用談話療法治療精神病患的先驅。他以其獨特的能力而聞名,富有想像力,並能夠地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從他們的立場理解他們的經歷。他勾勒出在「偏執分裂位置」(paranoid schizoid position)早期萌發的病理過程,這些病理過程會嚴重阻礙日後的自我發展,也揭示出邊緣型人格和精神官能症患者存在的分裂心理狀態。
 
  因其治療嚴重精神病患的豐富經驗,以及在臨床敏感度和理論建構上的創新,與漢娜.西格爾(Hanna Segal)和威爾佛雷德.比昂(Wilfred R. Bion)被譽為後克萊恩學派三大代表人物,受到全世界的讚揚和尊敬。
 
  羅森費爾德1986年11月逝於倫敦,享年七十六歲。
 
譯者簡介
 
林玉華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曾任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1997年赴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接受博士後臨床訓練,並於2004年取得塔維斯托克認證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資格。2015年暨2020年分別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成人暨兒童精神分析師。現為臺灣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傳心心理治療所所長。從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動力導向父母諮詢、督導及教學。譯著有《兒童精神分析》(心靈工坊出版)、《伊底帕斯情結新解》、《僵局與詮釋》(與樊雪梅合譯)以及《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與蔡榮裕合譯)。
 
樊雪梅
 
  旅英十五年,受訓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PaS)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成人精神分析師(2013)、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2008)及東倫敦大學分析取向兒童心理治療博士(2014)(Tavistock & UEL)。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安娜·佛洛伊德中心教授精神分析理論與嬰兒觀察課程。 2020年成為IPA兒童分析師;2022年成為IPA認證之訓練分析師(Training Analyst)。著有《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譯著《夜未眠》、《僵局與詮釋》等,目前從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以及相關的教學和督導。

图书目录

導讀:轉逆境為道用——化解僵局之路/林玉華
致謝

第一部  導論
第一章 精神病之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

第二部  成功和不成功的治療——分析師的因素
第二章  分析師功能具治療效果與反治療效果的因素
第三章  病患與分析師之間溝通失敗

第三部  自戀對於分析工作的影響
第四章  自戀全能人格結構:以慢性慮病症為例
第五章  自戀病患與負向治療反應
第六章  摧毀式自戀與死之本能
第七章  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僵局

第四部  投射-認同對於分析工作的影響
第八章  臨床實務中的投射-認同
第九章  邊緣型精神病患之投射-認同及其涵容問題
第十章  涵容投射-認同時的其他困難
第十一章  思覺失調患者的投射-認同與病態移情
第十二章  分析思覺失調病患時遇見的投射-認同與反移情難題

第五部  結語
第十三章  後記:精神分析理論與技巧的改變

附錄一  精神分析對精神病狀態的治療——歷史回顧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附錄三  人名索引
附錄四  案例索引
附錄五  主題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794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轉逆境為道用—化解僵局之路
 
  在一個飄雪的寒冬,我們初次見面
  羅森費爾德一邊說著:「我不是一個理論學家」
  一邊定睛在玻璃窗外盛開的灌木和玉蘭花上
  彷彿突然擔憂著玉蘭花是否承受得起覆蓋於其上厚厚的積雪
  ──史坦納(Steiner 2001)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1910年誕生於德國紐倫堡。1934年於慕尼黑完成醫學訓練;1935年走避納粹移居英國,在英國重新接受醫學訓練並取得醫學學位;二次大戰期間開始接受精神分析師的訓練,於1945年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受訓期間他被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分析,此經驗對於羅森費爾德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其臨床工作影響甚鉅。他說:「克萊恩1946年的文章讓我知道如何辨識並察覺精神病式移情(transference psychosis),幫助我更深入了解精神病患,以及這些病患在治療中創造出的關係本質。」(第一章)在結束個人分析之後,羅森費爾德開始嘗試將克萊恩的理路運用於精神病患和其他重病患者的心理治療,其臨床工作被譽為承繼克萊恩理論最具代表人物之一。
 
  承襲自克萊恩的精神分析思路,羅森菲爾深信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適用於治療嚴重精神病患。從二十多年的臨床案例中他發現病患不管症狀有多嚴重,儘管是以非常原始的方式,仍然會積極跟分析師溝通其思考與感覺。他深信若治療結果不理想,並非因為這些病患無法使用心理治療,而是因為病患和分析師之間的關係發展出了無法突破的「僵局」;這種潛在破壞性的僵局常常來自分析師的盲點,導致分析師無法理解病患透過負向移情所傳遞的訊息而呈現不當的反應。他指出精神病患的言語及行為常常指向他跟分析師之間的關係,若分析師能仔細聆聽並理解患者透過移情試圖傳遞的訊息,通常可以避免分析中的「僵局」。他主張在分析精神病患時,辨識精神病式移情的重要。這些被早期焦慮所主導,來自病患的早期嬰兒式客體關係(early infantile object relations)的投射,常常會激起分析師自己的嬰兒式自體(infantile self);它們通常不易被察覺而是透過治療情境中滿載的情緒呈現,致使分析師在不知不覺中被個案的投射所淹沒而與之共謀並陷入困惑之中甚或付諸行動。分析師要能夠辨識出這些原始的投射和精神病式移情,才能盡快在心中將這些投射或移情轉化為語言,並傳遞對於病患之困境的理解。
 
  本書第二部分以鮮活的臨床案例鉅細靡遺地解析患者和分析師之間溝通失敗的導因,以及分析中具有治療效果和反治療效果的因素。羅森費爾德開宗明義指出分析師是導致分析中遭遇之僵局的主要因素。此觀點對於英國境內和國際精神分析學界影響甚鉅。他主張分析師的人格是很重要的治療工具。分析師人格中所隱藏著的潛意識病態焦慮以及用來對抗根深蒂固的早期嬰兒式焦慮之防衛結構必須被徹底分析並整合到其人格中,才能承受令人耗竭的分析工作。他強調只有當分析師誠實地面對自己時,才能開放地接納並有效地幫助患者。當患者能夠了解自己真實的樣貌,其人格才會有真正的改變。
 
  除此之外,分析師選擇做何種詮釋的能力,以及他能否藉由詮釋傳達他對患者的理解,使患者感受到分析師對他的接納是療效的另一重要因素。詮釋不僅僅是了解患者意識及潛意識中之主要問題及焦慮的工具,詮釋方式也反應了分析師本身的心智狀態。羅森費爾德堅信即使最困擾和棘手的患者,其病症可能會使他們一再地以扭曲及傷害分析歷程來防衛其焦慮,但還是會想盡辦法用各種管道向分析師表達他們的困境以讓自己更容易被了解,若分析師足夠警覺,會發現病患其實對於分析師的問題常常能生動而正確地理解,對於分析師的失誤和弱點有很大的容忍度,且沒有太大的憎恨;反之,有很強的能力跟分析師合作。他們會想跟分析師溝通他們對於分析師的感覺和想法,包括公開地批判分析師無法了解他們;若分析師誤將此批判詮釋為患者對分析師的施虐攻擊,則會讓患者認為分析師無法容忍他們的正確觀察而產生強烈的罪惡感。
 
  羅森費爾德提出分析師行為中反治療效果的三個因素:
 
  第一,分析師固著於特定角色。他強調分析師必須讓病患的潛意識指派他該扮演的角色;分析師之所以固著於任何特定角色,常常源於分析師自己的自戀慾望(narcissistic desire),亦即分析師想在患者身上獲得工作上的滿足,並藉此肯定自己的治療能力。這些自戀需求常常造成分析師在診療室裡行動化甚至造成分析中的僵局。
 
  第二,模糊而時機不對的詮釋。當分析師的詮釋未能正確指向病患當下立即的焦慮或詮釋的時機不對時,例如,靜默太長或是詮釋太快,病患可能會覺得被批判或被拒絕。不當時機的詮釋也會讓病患擔心分析師是否太焦慮、不確定,或洩漏出分析師的自大防衛(omnipotent defence)。分析師能在正確時機做詮釋,才能幫助患者面對他所無法接納的部分自己。
 
  第三,僵硬無彈性的詮釋。分析師可能過於僵化和局限,在潛意識層面和病患共謀,一起將「禁止進入的私領域」(private: no entry)排除在分析之外,進而導致治療的僵局。此時患者可能會暴力地用各種方式批判分析師。這些來自患者的攻擊常被過於僵化的分析師錯誤地詮釋為跟患者過去的經驗有關。這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詮釋會引發患者強大的焦慮、增強患者對分析師的批判及攻擊,最終導致患者的無望感,因為它讓患者更加害怕自己永遠無法被理解和接納。若分析師能認真看待患者的觀察,並成功地釐清出自於他自己及出自於患者的種種障礙,分析中的僵局才有解套的可能。
 
  本書第三部份著墨於死亡本能、病態自戀(pathological narcissism)以及負向治療反應(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三者之間的關係。有別於佛洛伊德認為自戀病患無法建立客體關係,羅森費爾德提出「自戀式客體關係」(narcissistic object relation),以此強調自戀患者以優越的姿態跟客體保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透過投射—認同,患者認為自己擁有了他想要的客體的特質,甚至成為客體本身。此外,源於死亡本能,自戀患者無法容忍自己對於他者有任何需求,當意識到自體跟客體的分離時,患者會啟動「自戀全能客體關係」(narcissistic omnipotent object relations)的防衛機制,以此對抗對於客體的原慾鏈結,或在治療有所進展時出現負向治療反應。自戀患者無法容忍脆弱,因而必須透過切割將此特質投射到客體身上來擺脫不安的經驗,客體因此變成了壞的自體,這也是負向治療反應的來源。
 
  羅森費爾德以擬人化的方式描述病態自戀中,兩個相互衝突的自我人格之間的鬥爭。破壞驅力主導的自我人格猶如黑幫,扣押著原慾主導的自我人格。相對於「原慾自戀」(libidinal narcissism),「摧毀式自戀」(destructive narcissism)患者極力貶抑、攻擊及摧毀「原慾客體關係」(libidinal object relationships)以及自體對於客體的渴望及依賴的需求。這些患者持續留在分析中有時只是為了能繼續攻擊跟分析師之間的「原慾關係」(libidinal relationships)。摧毀式自戀是導致負向治療反應的主要因素,也是精神病的病源。當具有摧毀式自戀的患者感受到別人的關愛、理解及仁慈時會覺得被羞辱,甚至會因此強化其施虐特質及抗拒治療。羅森費爾德強調在摧毀式部分自體和原慾部分自體的鬥爭之中,分析師要記住患者身上具有的原慾的一面。
 
  本書第四部討論「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不同面向及其複雜的運作方式會如何促進或傷害治療關係。1946年克萊恩提出「投射—認同」之概念,以此說明患者如何分裂掉自己好與壞的部分,再將之投射到客體身上,致使客體認同了這些被病患投射出來的部分(Klein 1946)。羅森費爾德進一步主張投射—認同雖是自戀全能客體關係的一部分,但患者也以此作為溝通。他主張患者不只透過投射排除掉其混淆及焦慮到分析師身上,也藉此讓分析師了解他們的感覺。這說法顯然沿襲自比昂的觀點 (Bion 1962)。羅森費爾德指出投射—認同歷程是否能作為溝通管道,端賴分析師在分析歷程中的情緒參與,以及是否具備開放、敏銳的心智理解患者在這個層面的溝通。他強調只有透過觀察並檢視自己的情緒反應,分析師才有機會辨識呈現在診療室中的投射—認同以及理解精神病式移情。分析師透過涵容那些被患者排除在外、駭人的混亂思考及感覺,讓患者體驗到看似無法承受的感覺如何可以被涵容以及被創意地思考。患者透過這個歷程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思考能力。羅森費爾德指出若無法診斷並建構出現在移情中的投射—認同,分析師自己可能會被淹沒在無法理解及消化的情緒中。
 
  本書以極為豐富的臨床素材,鉅細靡遺地描繪診療室不論碰上什麼樣的僵局或困境,分析師必須小心謹慎地聆聽病患內攝進去的分析師模樣,以及察覺和聆聽病患如何透過各種媒介提示分析師已經和自己的病態共謀。分析師在檢視與患者之間的情緒糾纏時,需要非常小心檢討自己對患者的感覺及行為,並且區辨哪些是來自患者的投射,哪些則源於自己未解決的問題。只有當分析師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勇於糾正自己對於患者的感覺及情緒時,治療歷程才得以從共謀的陷阱中解套。
 
  羅森費爾德以能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並貼近患者的經歷之獨特能力而聞名。本書提醒分析中的負向治療反應所產生的僵局,常常根植於分析師的盲點,為此仔細傾聽患者對其介入方式的反應,以及識別分析師可能存在的錯誤和沒有助益的態度,是克服僵局的重要因素。他堅信雖然患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更想抗拒改變而不是讓分析師幫助他們,但如果以創新的方式面對分析中出現僵局的關鍵時刻,治療歷程即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每一位來到診療室的個案,
  都需要有一位治療師守護著,
  確定他承受得起躺椅上的風風雨雨
 
  這是筆者閱覽本書時,腦海中無時不自覺浮現的影像。作者真誠的人格及其面對嚴重患者時細膩的心思,在本書的字裡行間一覽無遺。作者雖自稱不是一個理論學家,讀者不難發現精神分析理論其實已經在本書豐富的臨床素材中涓涓流淌。本書以大量的臨床素材帶領讀者穿梭在督導、治療師、個案以及診療室上演的戲碼之間。隨著劇情的轉折,讀者得以窺見分析師如何透過細心察覺與聆聽,穿越層層愁雲,陪伴患者一起走過躺椅上的風風雨雨。
 
林玉華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兒童暨成人精神分析師
英國Tavistock認證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前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系主任
 
致謝
 
  我要特別感謝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出版小組的委員們,布立頓醫師(Ron Britton),以及後來加入的大衛.塔克特(David Tuckett)先生,他們幫助我重組本書的章節,鼓勵我增寫第五部分的結語及附錄,在這部分我描述我的理論發展。史畢勒斯女士(Elizabeth Spillius)細心地批判我的文章,田波利女士(Jane Temperly)耐心閱讀及修改我的草稿,為她們的協助,我致上謝意。
 
  我也要感謝那些提供困難個案素材給我的所有同事們,這些素材主要來自研討小組的案例,以及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所有個案,感謝他們讓我使用他們的素材。
 
  我的祕書薇蘭女士(Mrs. Willans)辛苦地將我的口述謄成文字稿,奠定了本作的基礎,我對她感激不盡。逵莎蒂小姐(Ms. Jakie Craisatti)的電腦文書處理使我得以做最後的潤稿與修訂;鄧肯小姐(Ms. Jill Duncan)協助我完成參考書目,以上人士的協助使得本書的出版成為可能,我謹致上謝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关于“诠释”本身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在分析病理,更是在探讨“理解”的边界和可能性。在精神分析的领域,我们永远在与一个无法完全被言语捕捉的“他者”打交道,而如何构建一个有意义的叙事框架(即“诠释”)来稳定这个破碎的内在世界,是治疗的核心艺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作者似乎在不断提醒我们:任何一种“诊断”或“解释”都带有诠释者的印记,它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一个暂时的、有益的灯塔。这种对诠释有效性的审慎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辩证的张力,避免了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要抓住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总会巧妙地引入另一个视角,展示出事物更为多面的可能性,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智识上的挑战。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克制”但又“有力”。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挑战性的精神病理案例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但同时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去解构那些看似铁板一块的防御机制,他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批判视角,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防御在特定生命历程中扮演的“保护性”角色,尽管这种保护最终带来了僵局。这种理解的尝试,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尤其是在探讨边缘人格障碍(从这个书名来看,虽然我没有看到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时,那种对“身份认同的破碎感”与“对联结的极度渴望”之间永恒拉扯的描摹,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拥有了一把钥匙,能打开最深层的孤独堡垒。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一种持续的思考惯性,促使你不断回望自身经验的复杂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它要求的不是快速阅读,而是沉浸式的“陪伴”。它像一本需要被反复摩挲、在不同人生阶段去重读的经典。当我合上书页,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理论模型,而是一种对人类心智脆弱性与韧性并存的宏大图景的敬畏。作者似乎在用最冷静的笔触描绘最炽热的痛苦,并且在痛苦的边缘,总能找到一线通往意义重构的微光。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际互动、自我感受乃至文化现象的全新透镜,使得日常生活中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情感和行为,都获得了更清晰的轮廓。这本“大家”之作,无疑为那些寻求深度自我理解和复杂心灵探索的求知者,铺设了一条漫长但绝对值得跋涉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引人注目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略显模糊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复杂、幽暗的心理世界。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觉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临床经验。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那些盘根错节的人格结构和内在冲突。读起来,你会发现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对真实案例的细腻描摹和对患者内心挣扎的深刻体察。那种仿佛置身于治疗室的氛围感非常强,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理解那些看似无解的困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长期的对话和反思找到可能的出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理论的严谨支撑,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感,对于任何一个对深度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韵律感,读起来像是在听一段结构复杂但极具感染力的古典乐章。作者的句法结构常常是长而多变的,用词考究,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德语或法语学派的思辨传统,那种对概念进行层层剥离、不断深挖源头的态度,非常能满足我这种喜欢追根究底的读者。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心理自助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咀嚼和消化那些对“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内在客体关系”的精妙论述。即便是不完全理解某些晦涩的理论术语,阅读过程本身也提供了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气喘吁吁,但每上升一点,视野就开阔一分。这种深沉的、不妥协的求真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拒绝浮在表面,而是直抵幽暗的内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