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誠實善良的共好生活
你曾被人貼標籤,有苦說不出嗎?人與人之間,很容易以偏概全,對周遭他人存在刻板印象,這很容易讓我們以訛傳訛,少了思考,就像故事中,「大家都說狐狸愛說謊騙人」。
我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表象,不明就裡將眼前所遭遇到的問題,不假思索地懷疑別人,將過錯歸咎給別人。例如兔子的腳踏車不見了、豬太太的飯被吃光光了、母雞的蛋寶寶不見了,沒有任何的人證、物證,卻將所有的罪過都指向小狐狸。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這一種外在歸因,不思考個人的問題,雖可讓自己心中負擔減少,卻可能造成別人被誤會、栽贓、懷疑、孤立、排擠,讓對方內心受傷而不自知。
這真是情何以堪啊!
將問題歸咎給別人,會減少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覺察力,而少了自我調整修正的敏銳度,也容易讓自己一錯再錯,錯過改變成長的機會。
聰明和糊塗往往在一念之間,愛人和傷人也在一句之間。《小狐狸和糊塗村》的兔子與母雞,他們誤解小狐狸本是無心之過,豬先生則是害怕被豬太太責罵貪吃,索性誣賴小狐狸。原本只要說出實話,錯誤就不會像滾雪球愈滾愈大,他們卻以為裝糊塗就可以相安無事,而造成了小狐狸傷心出走。
為什麼孩子要說謊?
一味質問孩子說謊,不一定能聽得到真話。透過閱讀繪本《小狐狸和糊塗村》,經由和孩子談心,或許能真正知道習慣說謊的原因。
面對孩子說謊的問題,首先,讓我們思考孩子當下說實話,處境是否會變得更糟糕?例如被處罰、糾正、指責、挨罵。在這樣的得失估算之下,孩子常常為了自保,為了逃避行為的後果,索性就說謊。更何況,別人也不見得知道事實的真相。
有時孩子說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為了維持自尊心,以及在他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對自己產生好印象,而編造不實的謊言。
有時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想要的物品、權力、他人的關注,或是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
如果孩子說謊被發現之後,我們覺得無傷大雅,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當一切都無所謂時,那麼說謊就自然而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就像「糊塗村」或許本來是個「聰明村」,當大家都不在乎說謊、誤解的影響力,久而久之就都迷糊了。
有時說謊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只為了減少對方的傷心、難過、不安與擔心。或是透過說謊,掩飾自己內心的匱乏,將問題合理化,讓自己免於情感的再次受傷。
由於說謊的背後成因,盤根錯節很是複雜,需要逐一釐清。因此,面對孩子說謊時,我們得要好好地來思考,說謊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是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如何學習誠實地坦然面對?
我經常說,沒有自我覺察,就無法自律地表現出當下應該有的言行舉止,做好行為的控制與規範。
如何引導孩子說話能自我覺察呢?可以建議孩子在準備說話前,先按下暫停鍵,在腦海裡想一想,是否清楚自己要說的是什麼?
先把要說的話暫存在腦海裡,再進一步檢視這些話語,並且問自己:「我真的要這麼說嗎?」「還是我需要換個方式說?」「當我說謊了,會不會傷害人?」在說謊前,不妨想想當大家發現自己說謊而產生了不信任,自己又將花多少的時間、心力來彌補這樣的代價?關係修復得回來嗎?
編織謊言後,為了圓自己的謊,得隨時記得曾經說過的話,這是一件非常累人的苦差事。雖然犯錯、說謊後,誠實坦白或許會喚來自己的羞愧感。但孩子可以試著好好感受一下,當心裡無負擔,少了罪惡感的內疚,不必擔心被揭發後如天塌下來的沉重壓力,是不是會輕鬆許多?這將讓孩子更加願意坦白說實話。
如何誠實以對?要先做事實澄清,例如書中所提:「小狐狸沒偷車」、「小狐狸沒偷蛋」、「小狐狸沒偷吃」。將原本把過錯加諸在對方的栽贓、指責、冤枉等問題,做出正義的平反,讓對方獲得公平的對待,有助於讓受害者內心較為釋懷。
隨後孩子可以深呼吸一下,鼓起勇氣,坦然面對自己,透過代名詞「我」做為開頭,將事實的經過(人、事、時、地、物)、成因、想法、感受、行動,一一陳述出來。例如書中所提:「是我忘記停車,卻不敢說」、「是我糊塗了」、「是我太貪吃」。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非脆弱,而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需要具備十足的勇氣。
孩子可以學習祈求對方的原諒,例如書中山羊爺爺說:「對不起,說謊的不是你,請你原諒我們吧!」但對方是否願意原諒,與自己和解,這部分並不能強求,也需要給對方一些時間。
人與人之間,要彼此維持信任,誠屬不易。坦然地面對錯誤,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誤會與怨懟。期待我們的社會可以像《小狐狸和糊塗村》書中的村民,用善解人意代替懷疑猜忌,把糊塗村變成聰明村,讓彼此找回善良的心與共好生活。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