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攻!圖解國學常識(二版)

速攻!圖解國學常識(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梧衛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科普
  • 图解
  • 速成
  • 入门
  • 中华文化
  • 知识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圖解學習法輕鬆解構學
  ◎國學常識內容那麼多,還有一堆專有名稱和特色,怎樣才能搞懂它?
  ◎看到一堆文字就頭痛,記不起來更心痛,有什麼辦法可以記住它?
  ◎讀了很多還是看不懂,看來看去都很像,要如何才能清楚區分它?

  面對這些問題,本書通通幫你用最有效率的「圖解學習法」解決!
  配合108課綱修訂改版,收錄「國學常識」、「四書重點」、「應用文」、「文化常識」四大常考單元,精選68個圖表,運用圖解和表格方式,輕鬆解構繁雜的國學,讓抽象概念視覺化,不再被龐大的文字量淹沒,在最短時間掌握必背關鍵重點,面對大考即時備戰,速讀、速解、超效率!
 
诗词鉴赏与文学之旅:穿越千年的审美殿堂 书籍名称:《诗心词韵:古典文学的审美精粹与传承》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河,领略其穿越千年而不衰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于侧重于基础知识梳理或应试技巧的读物,本书着重于审美体验、情感共鸣与历史语境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读者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美”。 全书结构精巧,由浅入深,从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与《楚辞》开始,系统梳理了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品文的演变脉络,并特别设置了多个专题章节,深入剖析不同时代文人如何通过文字捕捉时代精神与个体命运。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文学的奠基与初始之声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探究先秦时期文学如何奠定后世审美的基础。 第一章:风雅的开端:《诗经》的质朴与现实 我们不再仅仅罗列“赋比兴”的定义,而是通过精选的篇章,如《伐木》《黍离》等,解析其朴素语言下蕴含的社会情绪与生活哲理。重点探讨《诗经》如何以最直接的方式记录了周代社会的面貌,以及其在韵律与结构上对后世格律诗的深远影响。将《诗经》置于早期宗法制度的背景下,理解其“思无邪”的伦理基础。 第二章:浪漫的激情:《楚辞》的奇幻与骚情 本章着墨于屈原的伟大创造。我们详细分析《离骚》中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探讨其如何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私密的精神宇宙。通过对“香草”、“美人”、“龙凤”等意象的词源学和象征意义的考察,揭示《楚辞》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如魏晋玄学、唐代仙侠诗)的影响路径。同时,也会涉及宋玉、唐勒等“楚辞派”的承继与发展。 第二部分:盛世的绝响——唐诗的境界与气象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围绕“境界”二字展开论述,探究不同流派如何塑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学景观。 第三章:初唐的蜕变与盛唐的勃发 从初唐的宫廷应制诗,到王杨卢骆的边塞开阔之风,我们追踪诗歌风格的渐变。盛唐部分,重点区分李白式的“天放”与杜甫式的“沉郁”。李白章节聚焦其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与个体自由的表达,侧重于其“谪仙人”形象的文化建构;杜甫章节则深入研究其“史诗”精神,剖析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现实主义如何达到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例如对“三吏三别”的叙事结构分析。 第四章:中晚唐的转折与个人化的抒情 探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在形式上的通俗化尝试与社会批判的力度。晚唐时期,我们会着重分析韩愈、孟郊的“奇险”之风,以及李商隐、杜牧的“唯美”与“典故化”倾向。特别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再仅仅是解读为爱情,而是将其置于晚唐政治困境和知识分子自我表达的受限环境中,探讨其语言的象征张力。 第三部分:词牌的流变——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宋代文学的重心转向词,本书将词的发展视为一种音乐形式向文人美学转化的过程。 第五章:婉约的极致:柳永与闺阁情思 分析柳永如何将词从“艳科”提升到可以书写市民阶层生活与失意情怀的文体。重点不在于简单地归纳词牌格式,而在于解析他如何利用长短句的错落,模拟口语的抑扬顿挫,以适应城市生活的情感节奏。 第六章:豪放的拓展:苏轼与辛弃疾的境界重塑 苏轼的贡献在于他将“诗的语言”引入词中,彻底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容纳哲学思考、山水游记乃至政治抱负。本章会对比苏轼与辛弃疾在运用典故、驾驭节奏上的不同手法,探讨辛弃疾的“稼轩体”如何在激昂的家国情怀中,巧妙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的精致结构。 第四部分:文体的交融与审美的新向度 本部分跳脱出传统诗词的界限,探讨其他重要文学体裁如何丰富了中国古典审美的版图。 第七章:元曲的生命力:市井文化的载体 简要分析元杂剧的“演剧性”与散曲的“率真性”。通过关汉卿、王实甫的作品片段,展示元曲如何以更加口语化、更具戏剧张力的语言,承载了更贴近大众生活的悲欢离合,体现了“以俗入雅”的审美成功。 第八章:审美情趣的微光:明清小品文的别致 考察袁宏道、张岱等人的小品文。这些文字的魅力在于其对“性灵”的张扬和对日常瞬间的捕捉。我们将分析其语言的“散文化”趋势,以及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如雅集、游园、品茗)的精妙描摹,构建出一种精致、疏朗的审美情趣,为后世的现代散文提供了潜在的范式。 结语:古典的当代回响 本书的终点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对古典文学如何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探讨。我们将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理解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关怀、苏轼的旷达,对我们构建个人精神世界仍具有何种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特色: 以“意象群”串联体裁: 不孤立地讨论某一作家,而是通过“月亮意象群”、“悲秋意象群”等,展现不同时代文人对同一母题的审美演绎。 强调语境与情感的互文性: 深入探讨特定历史事件或文人交往对作品风格形成的关键作用。 配有精选的艺术插图与乐谱提示: 辅助读者想象诗词创作时的音乐背景与画面感,增强跨媒介的审美体验。 《诗心词韵:古典文学的审美精粹与传承》,是献给所有渴望深入古典美学殿堂的读者的一把钥匙。它不是冰冷的知识点罗列,而是一场与千年前伟大灵魂的深度交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壹.國學常識篇
經部
1十三經
2易經
3尚書
4詩經
5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6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7論語
8孟子
 
史部
9史書常見體例
10史記、漢書比較
11左傳、戰國策比較
12史記、資治通鑑、臺灣通史比較
 
子部
13九流十家
14儒、墨、道、法家比較
15孔子、孟子、荀子比較
16老子、莊子比較
 
集部
17韻文發展概況
18楚辭
19樂府、古詩、近體詩比較
20樂府詩流變
21唐詩分期分派
22唐、宋詩比較
23詞
24賦
25曲
26四大韻文比較(賦、詩、詞、曲)
27駢文
28散文發展概況
29唐宋古文八大家
30明代散文流變
31清代散文流變
32雜記體散文名篇
33貶謫文學名篇
34臺灣古典文學發展概況
35臺灣重要古典名文
36寓言
37古典小說流變
38小說界四大奇書
39重要集部作品
40民初~來臺後的新詩發展
 
貳.四書重點篇
論語
41孔門弟子群像
42孔子論學
43孔子論教育
44孔子論仁
45孔子論孝
46孔子論道德修養
47孔子論士與君子
48孔子論政治
49孔子論君子與小人
 
孟子
50孟子核心思想
51孟子的義利之辨
52孟子論涵養
53孟子論政治
 
學庸
54大學、中庸比較
 
參.應用文篇
書信
55書信結構
56書信相關用語
 
柬帖
57婚嫁喜慶類柬帖用語
58喪葬類柬帖用語
59贈禮謝帖類柬帖用語
 
題辭
60婚嫁類題辭
61喪葬類題辭
62慶賀類題辭
63其他類題辭
 
肆.文化常識篇
64四季的文化常識
65節慶的文化常識
66古代時間詞語
67年齡借代詞語
68吟詠人物的詩詞、對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73425
  • 叢書系列:國文
  • 規格:平裝 / 120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在人類的學習行為中,以圖畫的方式將知識解構再現,理解吸收的速度遠勝於文字的堆砌。故筆者根據最適用教育的圖解學習法及超級記憶術,將各版本重要且易考的語文知識,以心智圖、系統圖、流程圖等形式呈現。透過視覺傳達以及資訊圖像化,翻轉了傳統整理筆記的技巧,使重點一目了然,也能節省記憶時間,讓學子能更有效率地複習、統整所學到的資訊,以達到速解、速讀、速效。

  本書根據大考常考知識,架構如下:
  一、國學常識篇:分經、史、子、集4大單元,共40個圖表,收錄重要國學常識。
  二、四書重點篇:分論語、孟子、學庸3大單元,共14個圖表,整理經典文句及核心概念。
  三、應用文篇:分書信、柬帖、題辭3大單元,共9個圖表,列舉常考語彙。
  四、文化常識篇:共5個圖表,收錄四季、節慶、時間詞語、人物等詩詞判讀的關鍵。
  筆者站在無數前賢的成就上編撰此書,實屬惶恐。若有疏漏訛誤、掛一漏萬情事,敬請賜教為幸!
 
林梧衛 112年2月 謹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让你“知道”的书,更是一本让你“思考”并“应用”的书。作者在介绍完理论知识后,往往会提供一些极具现实意义的延伸思考题或情境分析。这些内容有效地拉近了古代智慧与我们当代生活的距离,让我们思考,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时,这些传统学说究竟能提供何种指导或借鉴。比如,它在讲解古代的处世哲学时,会巧妙地联系到现代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困境,这种连接非常自然,让人读后会情不自禁地将书中的道理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检验和实践。这种强大的可操作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储备,更像是一本陪伴个人成长的思想指南,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重塑自己的认知模型。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究气。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深奥的知识点用最平实、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阐述出来,使得那些原本感觉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堆砌概念,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长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解。举例子的角度也十分新颖,总能从我们现代人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关联点,帮助理解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概念。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同类书籍,往往读不了几页就因枯燥而放弃,但这本书却让我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仿佛每翻过一页,都能发现一个新的趣味点,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大量信息。

评分

在内容深度上,这本书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面向入门爱好者的“速成”读物,但很快发现,它在基础知识普及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触及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会引入一些学界的最新观点或争议焦点进行简要介绍。这种“广度与深度兼备”的策略非常讨巧,既能满足那些希望快速建立基本认知的读者,也能让对国学有一定基础的人找到新的思考角度。例如,它在探讨某个经典思想的演变脉络时,引用的旁证材料非常丰富,让人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消化上的巨大努力。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让这本书摆脱了许多同类作品“浮于表面”的通病,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有根有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尤其是封面那简约又不失古韵的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手工制作和精装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做工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边角处理得非常平整光滑,翻阅起来也极为顺畅,完全没有廉价书籍那种毛糙感。书脊的装订也很结实,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和用心。光是看着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时常把它拿出来摩挲一番。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典雅大气,行距和字距的安排也十分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我在打开它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极高的期待值。可以说,这本书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异常清晰和逻辑严密。它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编年史或者主题罗列的方式,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内在逻辑线索,将看似零散的国学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我发现,当你理解了某一章节的底层逻辑后,再去阅读后续的相关内容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先前积累的知识点能够互相印证和补充。这种“由点及面,再由面归点”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复杂概念的分解步骤,处理得极其细致到位,确保读者不会在某个难点上卡住。这种对学习路径的精心规划,充分体现了编者在教育学上的深厚功底,使得初学者也能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孤立的知识记忆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