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逐夢之旅:北一女中教師在紐約的音樂與研究

哥倫比亞大學逐夢之旅:北一女中教師在紐約的音樂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哲榕
图书标签:
  • 哥伦比亚大学
  • 音乐
  • 研究
  • 教育
  • 留学
  • 纽约
  • 文化交流
  • 个人经历
  • 教师
  • 梦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於北一女中音樂科任教十餘年後,在「為自己夢想勇敢一次」的信念驅使下,申請科技部補助博士後赴外研究計畫,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本書集結出發前的準備、在美國的所見所聞,以及回國後的反思,望能成為激勵讀者勇於逐夢的引子。
 
本書特色
 
  「如果夢想只有興奮而沒有恐懼的成分,那就表示你的夢想不夠大!」2021年榮獲師鐸獎的北一女教師,在穩定的公立學校工作10年後,毅然留職停薪,帶著興奮與恐懼的心情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完成夢想。本書分享其逐夢過程中激勵人心的挫折、驚喜、成長與感動。期望讀者也能為自己的夢想勇敢一次!
跨越太平洋的文化探索:二十世纪初美国东海岸的艺术与学术景观 本书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东海岸,特别是纽约和波士顿地区,在音乐、文学与高等教育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活力。聚焦于这一时期涌入美国,并对当地文化生态产生影响的欧洲移民,以及本土知识分子如何构建起新的艺术范式和学术体系。 第一部分:都市的交响与冲突——二十世纪初纽约的文化熔炉 本部分详尽描绘了1900年至1930年间,纽约市作为全球文化资本中心的崛起历程。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文化主导,彼时的纽约正经历着剧烈的身份重塑。 一、音乐场景的多元化与体制化 我们将细致分析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作为欧洲古典音乐殿堂的鼎盛时期,以及它如何通过引进欧洲顶级歌唱家和指挥家,确立其在美洲音乐界的权威地位。然而,这种古典的繁荣并非没有张力。我们转向小型音乐厅和新兴的沙龙文化,探讨爵士乐(Jazz)——这一源自非裔美国人社区的新兴艺术形式——如何艰难地进入主流视野。通过分析早期乐评人的态度和公众的反应,揭示了“高雅艺术”与“民间音乐”之间界限的模糊与拉扯。 特别关注了早期录音技术对音乐传播的影响。留声机的普及如何改变了音乐的消费模式,使得原本局限于现场表演的音乐得以大规模复制和流通。这不仅催生了新的音乐产业,也使得地域性的音乐风格得以超越地理限制。 二、文学与现代主义的激荡 二十世纪初是美国文学“现代主义”思潮的酝酿期。本章节聚焦于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这一知识分子与波西米亚艺术家的聚集地。我们审视了“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在纽约的早期活动,探讨了他们如何受欧洲战后哲学思潮影响,对传统叙事和道德观念发起挑战。 对比分析了当时几份重要的文学杂志,例如《诗歌》(Poetry)杂志在推广意象派(Imagism)方面的努力,以及其他更具社会批判性的刊物。文本分析将着重于语言上的创新,如自由诗体的大量运用,以及对美国都市生活复杂性的刻画。同时,也会探讨女性作家,如艾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和威尔拉·凯瑟(Willa Cather)在描绘社会阶层、性别角色和美国地域风貌方面的独特贡献。 三、艺术教育与机构的重建 在教育领域,本部分考察了像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这样的精英学府,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新世界”对实用科学和应用人文学科的需求。我们研究了新成立的艺术史系、音乐理论系等部门,它们如何试图在欧洲传统(特别是德国的学术严谨性)与美国本土的创新精神之间找到平衡。对早期招生政策和教员聘用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学术界对于种族、性别和地域出身的隐性偏见。 第二部分:学术前沿的碰撞——波士顿与费城的教育网络 转移至波士顿和费城,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学术研究的专业化进程,以及这些城市在特定学科领域扮演的角色。 一、波士顿:古典学与社会科学的堡垒 波士顿,特别是与哈佛大学相关联的知识圈,在这一时期仍然是古典人文学科(如拉丁文、古希腊文)的重镇。本节将探讨这些学科如何应对实用主义哲学和新兴社会科学的挑战。我们考察了哈佛大学在心理学和早期社会学方面的探索,例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学派的影响,以及这些学科如何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方法论,试图摆脱哲学思辨的束缚。 二、费城:医学、科学与应用技术 费城,依托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本部分探讨了疫苗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科学发现如何与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分析了科学知识如何被用于解决如移民聚居区的卫生条件、传染病控制等紧迫的城市问题。 三、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发展 随着学术研究的爆炸性增长,信息管理变得至关重要。本部分专门论述了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成立与早期工作,以及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等工具在国家层面推广的过程。考察了当时图书馆如何从简单的藏书机构,转变为面向公众和学者的知识中心,以及对文献保护和信息检索的早期尝试。 结论:美国文化认同的构建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总结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动态。这一时期的美国,是一个在吸收、拒绝与融合中艰难构建自身文化认同的场域。古典的欧洲遗产、快速的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少数族裔和移民群体所贡献的活力,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观。本书旨在通过对艺术、音乐、教育和知识生产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在转型期中的美国东海岸的知识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哲榕
 
  現任
  北一女中專任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處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哲學博士
 
  經歷
  2021年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2018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
002 為夢想而勇敢
003 追夢的勇敢與快樂
005 跟著哲榕老師勇敢一次
007 夢想的實踐家
009 看見夢想,我們可以更勇敢

| Part 1 |
暫別:勇敢讓夢想成真
023 離開的勇氣
023 夢想的起點
026 答辯的挑戰
029 錄取的考驗
031 簽證的波折
033 為自己的夢想勇敢一次
038 終於拿到簽證

| Part 2 |
Celebrate difficulties
041 關於金錢的縝密規劃
043 關於住宿的幸運曲折
051 關於伙食的明智選擇

| Part 3 |
教育研究札記
055 WHY NEW YORK?
056 初抵紐約‧印象
057 初抵教育學院‧震撼
059 訪問學者與教育研究
061 教育研究的結果
063 我對教育研究的迷思
066 關於研究以外的學習

| Part 4 |
教育旅行隨筆
070 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的寓所/中央公園草莓園
073 美金25分紀念幣上的艾靈頓公爵
075 阿姆斯壯的故居
077 卡內基音樂廳
078 伯恩斯坦的故居
080 皮亞佐拉的故居
081 林肯中心(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紐約芭蕾)
086 麥迪遜廣場花園
087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Part 5 |
音樂劇的代名詞:紐約
090 百老匯與外百老匯
092 音樂劇購票攻略
094 在紐約的第一場音樂劇—《芝加哥》
096 If you want seat, pay one hundred and fifty!!!—《歌劇魅影》
098 最特別的舞臺布置—《小島故事》
100 第一次用In-person lottery 看音樂劇—《女巫前傳》
103 Next one from Taiwan,再一次獲得In-person lottery—《摩門之書》
105 我最喜歡的音樂劇—《窈窕淑女》
108 別人心中第一名的音樂劇—《辣妹過招》
110 一票難求、最貴的音樂劇—《漢米爾頓》
117 我買了最貴的音樂劇—《獅子王》
120 外百老匯

| Part 6 |
紐約的生活奇趣
123 Pay outside
125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127 Joe Hisaishi
130 萬聖節
132 梅西百貨的感恩節遊行
134 聖誕節
138 卡詩的洗髮精
140 合法擁有槍枝

| Part 7 |
微旅行見聞
143 芝加哥印象
146 華盛頓特區快閃
149 IVY League 巡禮
152 明尼蘇達大學之旅
154 在大峽谷國家公園聽見《大峽谷組曲》
157 邁阿密、基韋斯特島與海明威

後記
161 I left my heart in New York City
165 我最喜歡紐約的三個地方
167 我最不喜歡紐約的三個地方
169 把紐約化作一種生活日常
170 把紐約化作一種夢想的感染力與延續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94178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4.8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為夢想而勇敢
 
  在高中教育現場,音樂並不是主流科目,節數少又非考科,故多數學生或以輕忽、散漫的心態面對音樂課,然而在北一校園卻是不同,哲榕的音樂課不僅光彩奪目,更洋溢濃郁的幸福感,撫慰學生繁重的課業壓力。在北一,沒有學生不喜歡哲榕的音樂課,這是我未曾見過的課堂風景,除了驚訝,更是感動。
 
  哲榕的才華在初執教鞭時便嶄露無遺,曾榮獲教育部國教署創意教學金質獎、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特優獎等,更在2014年就獲選為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即使得獎無數,他仍不斷自我精進教學,從科技應用、校園聲景地圖、SDGs課程融入,都能看到他信手捻來的教學巧思,彷彿全世界都是他進行創新教學的場域。2018年,哲榕暫時離開舒適圈,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實務與教育研究,並且透過在當地的生活體驗,收集與音樂課程相關的教學素材,成為日後的課程內容。這趟教育旅程,以終為始,一切都是為了音樂教學。
 
  回國以後,哲榕把這一年教育研究的收穫與教育旅行的經驗記錄成書,跟讀者分享自己的夢想與熱情,也希望可以激勵更多學生為夢想而勇敢,鼓舞更多教育工作者嘗試不同的教學生涯。我很幸運能在北一女中遇見哲榕,這位教育部110年的師鐸獎得主所帶給學生的真善美,是我見過最美麗的教育風景,不只感動,更是幸福!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陳智源
 
追夢的勇敢與快樂
 
  張哲榕老師於本校獲得音樂研究所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北一女音樂教師,長期深耕於音樂教育,多以創意教學將音樂和相關領域(如國文)、主題(校園、SDGs)、科技(iPad)結合,獲得國內不少殊榮,並於110 年獲得教師最高榮譽的師鐸獎,可為教師之典範。
 
  張哲榕老師在取得博士學位後,申請科技部補助赴國外研究一年,本書從他開始申請,到獲得科技部補助,然後留職停薪到紐約市區的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研究,以遊記的方式敘述整個經歷。他以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記錄在當代藝術薈萃的紐約市區的學習,包括當地的文藝活動、百老匯音樂劇、節慶、生活等,以及參訪美國東岸和中西部重要文化、教育和名勝等。張老師整理的這些經歷,讓讀者體會到文化的多元性,增添了國際視野;當然,他未來的創意教學素材一定會因此而更加豐富。
 
  書名《哥倫比亞大學逐夢之旅──北一女教師在紐約的音樂與研究風景》,透過本書,張哲榕老師訴說自身教師生涯的追夢經歷。在中學任教多年,除了進修博士學位之外,另也為自己爭取國外知名大學教授的指導和支持,申請博士後研究的補助,隻身前往海外訪問研究所遇到的挑戰和衝擊,透過回顧省思,更肯定自己逐夢背後所需的勇氣。希望每個讀過本書的人,都能受到他的鼓舞。
 
  張哲榕老師在本校師資培育學院兼任「班級經營」課程多年,一直獲得學生的好評。過去兩年,因新冠疫情而需遠距授課,張老師的「班級經營」有近百位學生修課,他仍透過課程調整和互動設計,受到學生的肯定。他的課程意見調查,學生最常出現的感言是:「期待像您一樣的老師」、「想成為這樣的老師」。本人很高興看到如此優秀的校友,除了在工作現場實踐教育理想外,也能夠勇於追逐他的夢想。
 
  期待每個年輕人都能像張哲榕老師一樣,擁有追夢的勇敢與快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吳正己
 
跟著哲榕老師勇敢一次
 
  四十年前隨著「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風潮,我到了西麻州的小城並完成學業,之後順利回國任教直到退休養老。雖然是逐風而行,但就這樣去實現當時的夢想,也算是為夢想而勇敢吧?懷念留學生日常的種種,但始終沒有忘記一位同學曾說:「不要待在小城裡,搬到曼哈頓來,沒到百老匯追過舞臺劇、音樂劇,就不算來過美國。」之後藉由各種影音媒體與親身欣賞不少舞臺劇作品,但始終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哲榕老師2019年4月底寄他的書稿給我,因為在去年(2018年)疫情峰期曾鼓勵他寫一本有關百老匯音樂劇的書,我趕緊打開第五篇的檔案,終於瞭解老同學那句話的意義。這不是平常的「音樂劇導聆」,而是一段「百老匯音樂劇的追劇實錄」,這時我才體會到,最精彩的是追的過程,凡事不也常如此?想當年應該像哲榕老師一樣到曼哈頓「勇敢一次」。
 
  哲榕老師的YouTube頻道【哲榕音樂】曾有「音樂劇簡介」、「音樂劇的唱腔介紹I,II」等幾集,你若看過,相信你會期待哲榕老師寫一本「音樂劇欣賞」的書,但現在要出版的是「音樂劇的追劇實錄」,應該是圖書館裡絕無僅有的,仍期待不久會有一本哲榕老師的「音樂劇欣賞」。我是【哲榕音樂】的粉絲,從7年前剛貼上網追劇到近期的113集,我漏掉的很少,因為少數有版權的問題,上架一小段時間就消失。由請教到討論音樂或教學開始,後來哲榕老師知道我也算是同行,從e-mail到LINE,傳遞的訊息與內容更為即時與豐盛。哲榕老師常分享他的創意教學,包括發表過的或是構想中的,而我只有讚嘆的說:"You were born to be an educator."。教育界具慧眼的前輩與長官很多,哲榕老師2021 年榮獲師鐸獎,是少有不靠資歷與特殊成就的得獎者。說無特殊成就是不公平的,你可以去欣賞哲榕老師浦契尼(Giacomo Puccini)《強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的導聆,以及引導學生作的「小組歌劇展演」,可惜礙於隱私權,我們看不到學生精彩的表演,但這種創意教學就是特殊成就。
 
  這本書像是哲榕老師一整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研究「創意教學」的「進修報告」,不是給資助獎學金的科技部那種制式報告,而是哲榕老師以一貫「熱情」、「溫度」與「創意」的教育見解,將一年的收穫編成教材分享給大家。曾為哲榕老師門下的同學(網路課程),可以在此得到加課,享受老師現場錄製的藍儂和小野洋子、阿姆斯壯、伯恩斯坦等曾經認識過的音樂家與作品,從不同時空與媒介重現在眼前。相信很多正在就讀高中的同學,使用哲榕老師所撰寫的音樂課本,這本書就是很好的補充教材。喜好音樂劇的讀者,或許你也曾當場聆聽,但你不會想到劇場裡散布著各種經歷不同方法進場的觀眾,或許有機會你也可以嘗試一次不一樣的進場方式。對喜愛大蘋果的背包客而言,這是紐約市之旅最好的導覽之一,部分不在這區域的景點,可以當作規劃下次旅行的參考。教育工作者可能不會把這本書當作「創意教學」的參考書,但這確實是哲榕老師用「創意」呈現給你思考「創意教學」的方法。為人父母或許讀後會考慮讓子女「為夢想而勇敢一次」。一年的日子很長,但在一生的歲月很短,一年之中,有像哲榕老師的收穫,絕對是值回票價,當然買書的是想出國遊學的子女。
 
  至於許多老人,應該只能說「我曾有夢想,可惜當年沒有為夢想勇敢一次。」
 
國立臺灣大學生機系退休教授 李允中
 
夢想的實踐家
 
  作為義務教育最後階段的高級中等教育藝能科出版社,我們的使命感是推出讓師生共同達成教學雙贏的教材,幸運的是,從87課綱到12年國教課綱,我們在音樂教育上都遇到了很優秀的作者:從楊鳳鳴老師、梁秀玲老師、柯瓊瑢老師,到溫賢咏老師與張哲榕老師,經歷數次課綱的修正與轉變,總能為每個時期的音樂教材帶來新氣象。
 
  哲榕老師赴紐約進行博士後研究時,正好是他擔任作者編寫12年國教課綱教科書送審的第一年,面對新綱上路政策與時程的紛亂、初次寫書就要與我們跨國線上溝通的挑戰,以及千頭萬緒的審查過程,一般人早已壓力爆棚,但哲榕老師依舊在他的節奏上,按部就班的達成目標。現在讀到此書,才知當時他同時埋首於赴外研究的繁複瑣事,肩負雙重任務對哲榕老師而言,似乎不是互相排擠,而是互利共生,因為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已成為音樂教學的養分,也豐富了我們的教科書。不只如此,對於我們不時拋出的新企畫案,他永遠樂於嘗試,且享受其中,想來是這種勇於追夢的實踐家精神,使哲榕老師在各方面有股無懼挑戰、遊刃有餘的氣度。
 
  眾所皆知,哲榕老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更可貴的是,他作為音樂教師的熱情不僅未隨時間消退,反而經歷越多而越發澎湃,書裡提到教育研究與教育旅行之時,仍心心念念著教學與學生,從未停下精進自我的步伐,這股正向積極的感染力,延續到他所編撰的教科書中,也影響了與他共事的我們,因此審查期間就算遇到挫折,我們也不覺氣餒,因為遇到了好作者與好教材,幫助我們更了解自身的價值與重要性。
 
  這本書充分展現了哲榕老師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過程;也看到他對音樂教育的熱愛如何在生活裡實踐,並在教學中發揚,衷心感謝哲榕老師為華興與學子們帶來的一切,願這份美好長久持續。
 
華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汪鼎耀
 
看見夢想,我們可以更勇敢
 
  幾年前與哲榕老師一起至歐洲教育參訪而成為好友,當時即對他在旅途中凡事細膩觀察與深度思考留下深刻印象。而後得知他赴紐約進行博士後研究,同為中學教師,知道這樣的機緣殊為不易,非常為他歡喜;看完新書,更了解每一個夢想達成的背後,是現實情境的不斷交疊與克服,遠比想像的更困難,因此更加佩服他的決斷與行動力。
 
  哲榕老師逐夢、築夢,在於瞭解自己內心的渴望,不斷的自我對話與澄清,終能勇於為夢想出發,一步一步向前行,即使遇有險阻,吸口氣,或修正方向或繼續前行,總之不放棄。此般積極面對、正向思考,真足以予學生鼓勵和啟發;也期盼哲榕老師將感知學習的每個當下、領略學習歷程中的美好,化為文字分享,能激勵更多讀者也清晰地看到自己、勇敢的實踐想望。
 
臺北市立麗山國民中學校長 張幸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保持关注的人,这本书的选题角度极其独特且富有现实意义。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游记或留学手记,更像是一份蕴含着教育者自我重塑的宣言。想象一下,一位来自台湾成熟体系的资深教师,如何在新大陆的学术熔炉中,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启发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将她在异地接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与她过往在传统学校环境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碰撞和融合。这种跨越地理和教学范式的对话,想必会产生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期待书中能有对于特定课程设计、课堂管理差异的详细对比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能看到她如何将那些高深的理论“翻译”成可以应用于实际课堂的干货,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关于顶尖学府学习氛围的深度观察的非虚构作品,而这本书的气质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中带着人文关怀的笔触,让人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生活,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学术反思。我猜测,作者必然拥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够穿透日常琐事的表象,直抵教育体系和文化冲击的核心。这种“抽丝剥茧”的能力,对于那些希望了解留学生活真实面貌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倾向于相信,书中的叙事节奏会处理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或仓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稳健地探索每一个重要的关节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客观环境的描摹,这种平衡感往往是优秀作品的标志。能将教学经验与前沿研究并置讨论,足见作者学养之深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精致和用心。封面那种带着历史感的色调,隐约能窥见一些抽象的音乐符号和建筑轮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本来就对跨文化交流和教育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光是看着这本书的实体,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整理这些文字和图片时所花费的心思。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里面装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段段真实而宝贵的经历。翻开扉页,字体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清晰易读,但又带着一种沉稳的书卷气。尤其是一些配图,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想象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中,那些细节是如何被细致入微地捕捉下来的。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提前预示着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精心打磨、条理分明的。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展现出的专业水准,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构建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逐梦之旅”暗示了远大的目标和可能遇到的挑战,而“北一女中教师”则锚定了专业的起点和深厚的底蕴。这种组合,让人联想到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坚韧又充满激情的生命状态。我推测,文字中流淌的应当是那种在面对巨大文化冲击时,依然能够坚守职业操守和个人理想的强大内心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坦诚地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阵痛期”——那些感到迷茫、孤独,或者在学术竞赛中遭遇挫折的时刻。只有真实的挣扎,才能衬托出最终的成长与收获的来之不易。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当一个人的专业身份和文化身份同时被置于新的语境下时,他们是如何重新定义“我是谁”的。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推测,这本书很可能巧妙地融合了叙事文学的流畅性和学术专著的严谨性。它可能采取了一种交错叙事的方式,一边是纽约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学术氛围的速写,另一边则是作者内心世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理论建构。这种双线并进的叙事手法,能有效避免纯粹的学术论述可能带来的枯燥感,也能防止单纯的游记带来的肤浅感。我尤其看重作者对“音乐”这个元素的运用——音乐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如何通过音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纽约的社会肌理和学术生态,这无疑是这本书最具特色和感染力的一点。我期待读到一些关于音乐场所、特定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反哺到她作为教育者的思考中,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跨界”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